狂流小說二湘在線閱讀
㈠ "到中流擊水"的出處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一九二五年)
毛澤東
㈡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的題目是什麼
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三閭廟,是奉祀春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廟宇,據《清一統志》記載,廟在長沙府湘陰縣北六十里(今汨羅縣境)。此詩為憑吊屈原而作。
司馬遷論屈原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詩人圍繞一個「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抒發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沅、湘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兩條江流。《懷沙》中說:「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湘君》中又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詩以沅湘開篇,既是即景起興,同時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盡的怨恨。騷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盡」,寫怨之綿長,後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兩句都從「怨」字落筆,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廣,錯綜成文而回環婉曲。李瑛《詩法易簡錄》認為:「詠古人必能寫出古人之神,方不負題。此詩首二句懸空落筆,直將屈子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發端之妙,已稱絕調。」是說得頗有見地的。
然而,屈子為什麼怨?怨什麼?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並沒有和盤托出,而只是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引導讀者去思索。江上秋風,楓林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後,而今卻到哪裡去呼喚他的冤魂歸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詩人撫今追昔,觸景生情,借來化用為詩的結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季節是「秋風起」的深秋,時間是「日暮」,景色是「楓樹林」,再加上「蕭蕭」這一象聲疊詞的運用,更覺幽怨不盡,情傷無限。這種寫法,稱為「以景結情」或「以景截情」,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不晦澀難解,深遠的情思含蘊在規定的景色描繪里,使人覺得景物如在目前而餘味曲包。試想,前面已經點明了「怨」,此處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將明朗和含蓄結合起來,做到空際傳神,讓人於言外得之,那將會何等索然寡味!此詩結句,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贊譽。《詩法易簡錄》又贊道:「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加以品評,格力尤高。凡詠古以寫景結,須與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則流於寬泛矣。」鍾惺《唐詩歸》則說:「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便不可測。」施補華《峴佣說詩》評道:「並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五絕中此格最高。」無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於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見底的淺水沙灘;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雲的有字天書。戴叔倫的《三閭廟》兼得二者之長,明朗處情景接人,含蓄處又喚起讀者的想像鼓翼而飛。
㈢ 謬什麼流什麼
謬種流傳 [ miù zhǒng liú chuán ]
基本釋義
《宋史•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謬種流傳。」 後泛指謬誤的東西流傳下去。
出 處
《宋史•選舉制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繆種流傳。」
1 謬種流傳有傷他的名聲。
2 如今,市場上的黃色錄像帶必須取締,否則謬種流傳,會給青少年帶來嚴重的危害。
3 對教科書的錯誤必須修正,否則會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4 佛家子弟也要勸善懲惡,不能任謬種流傳。
5 賭風不禁,謬種流傳,貽害下一代。
百問中文
謬種流傳造句
1、然有可解者,謬種流傳已數十年。見清•惲敬《與饒陶南》。
2、成語謬種流傳源自《宋史•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愈甚,時謂之繆種流傳。」
4、佳敏正在默默地默念李賀的詩《相和歌辭•雁門太守行》,打著湘茵領帶的澹臺輯老師出其不意地走到旁邊,要求他用「謬種流傳」造句,把他嚇得臉色刷白。
5、德里克聽他的朋友綺思說,用成語「謬種流傳」造句是相當麻煩的事情。
6、前往龍山風景名勝區的高鐵上,鄧老師給歡篆和雋蘅介紹了「謬種流傳」的歷史典故
成語
古代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成語
1、慣用的古語。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強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2、指長期慣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來源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
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慣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慣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
㈣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這首詩叫什麼名字
出自唐代戴叔倫的《三閭廟》,下面是這首詩的全部。
三閭廟
(唐)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注釋:
1.三閭廟:即屈原廟,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而得名。
2.沅湘: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兩條江流。
3.蕭蕭:風吹樹木發出的響聲。
㈤ 長江在哪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的18.8%,流域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比黃河(5464㎞)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㈥ 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菰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
1《離騷》
2《招魂》、《九歌》
屈原在流放途中憂心憂慮,呵壁問天。屈原憂心國家,哀怨憤懣於是創作了《離騷》,他及其他一些人的一系列作品使楚辭形成了一代文學樣式。下聯是講屈原精忠報國,這種精神影響深遠。
㈦ 背井離鄉工作時,你吃過哪些食物讓你想起家鄉而淚流滿面
其實很多遠在他鄉的人都想更好的和家人聯系,他們也經常會想念家鄉。很多出去的人都覺得家鄉真好,也想和家人在一起,和家人保持聯系。如果我們出去,我們可能想吃家鄉的食物。我也認為,如果我們能吃到家鄉的食物,會讓我們感到很開心。我們想念家鄉的美食,很想吃。當你遠離其他城市的時候,吃著家鄉的美食會不會讓你熱淚盈眶,那種味道能傳遞你的記憶?
時光飛逝。只有在休息時間和下班後,我才想念想呆在家裡的孩子。其實我覺得味道也可以傳遞回憶,因為在我看來,我覺得味道也是回憶的載體。很多時候,如果能吃到家鄉的美食,我們會很想念家鄉,也會回憶起家鄉的點點滴滴,這樣才能承載回憶。緊實有嚼勁,可以直接吃。大嘴喜歡吃肉。如果你晚上熬夜喝啤酒,你會更滿足。板鴨,香辣入味,色澤誘人,入口麻辣開胃。我們經常吃一點辣,連裡面的骨頭都酥了。不控制的話,我們自己也能吃個醬鴨。
㈧ 古詩漁翁的全文
漁翁
柳宗元 〔唐代〕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譯文
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旭日初升,雲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注釋
傍:靠近。西岩: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遊記》。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
銷:消散。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雲:「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後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後兩句。」此後,關於此詩後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兩種意見。
㈨ 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誤,請幫忙解釋一下,謝謝大家!
去去留留,其實,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我以為我們會永遠,其實我們會錯過,彼此只是過客而已
生活的無奈,就在於,意外。
意外的相遇,與錯過。
你不在的時候,我來了。
你來了,你為我守候了,我卻離開了。
無論時間或者空間,只要沒有相遇,只要沒有永恆,就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