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遂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壹』 韓商言的退役宣言是什麼
過去兩年零三個月,贏過,輸過,笑過,哭過,被質疑,被緋聞,被非議,被黑幕。從未辯解,無需辯解。今夜華筵終散場,功成名遂,滿目荒唐。
『貳』 唐代的傳奇小說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在詩歌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散文文體文風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的同時,唐代在其他文體的發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小說出現了新的體式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文言小說發展以了成熟的階段。它的發展與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大致同步,中唐達於極盛,至晚唐而稍衰。除唐傳奇之外,此時還出現了通俗文體俗講和變文。俗講和變文,不僅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與影響,而且在文學漸漸由雅而俗的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由發軔到高潮再到低潮的發展過程作意與虛構性情節結構、人物描寫、修辭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作者大多以記、傳名篇,以史家筆法,傳奇聞異事。
「傳奇」之名,似起於晚唐裴鉶小說集《傳奇》,宋人尹師魯也將「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的《岳陽樓記》稱為「傳奇體」。發展到後來,傳奇才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小說的體裁,如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即將唐傳奇與宋、金戲曲、院本等相並列,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更將所分六類小說的第二類亦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定名為「傳奇」,於是,傳奇作為唐人文言小說的通稱,便約定俗成地沿用下來。
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初、盛唐時代為發軔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作品數量少,藝術表現上也不夠成熟。在現存的幾篇主要作品中,王度的《古鏡記》以古鏡為線,將12個小故事連綴在一起,記此鏡伏妖等靈異事跡。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寫梁將歐陽紇之妻被白猿掠去,紇入山歷險,殺死白猿,救回妻子,後其妻生子類猿,長大後「文學善書,知名於時」。或以為這是影射唐書法家歐陽詢的。從故事內容看,這兩篇作品還明顯殘存著搜奇志怪的傾向,但在人物刻劃和結構安排上卻已有了較大提高,描寫也更為生動。《遊仙窟》是唐人傳奇中字數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傳奇作品中藝術成就較高的一篇。作者張鷟,字文成,高宗調露初進士,卒於開元中。該文以第一人稱自述奉使河源,途中投宿神仙窟,與女主人十娘、五嫂宴飲歡樂的情事,所謂「神仙窟」不過是妓院的代稱而已。文中詩文交錯,韻散相間,於華麗的文風中雜有俚俗氣息,已經頗具後來成熟期傳奇作品的體貌了。這篇小說在作者生前即已傳入日本,後在國內失傳,直至近代學者從日本抄回,國內始有傳本。
中唐時代是傳奇發展的興盛期,從唐代宗到宣宗這100年間,名家名作蔚起,唐傳奇的大部分作品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一現象,一方面固然是小說本身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蓬勃昌盛的各體文學在表現手法上所提供的豐富借鑒,如詩歌的抒情寫意、散文的敘事狀物、辭賦的虛構鋪排等藝術技巧在傳奇作品中屢見不鮮,而詩歌向傳奇的滲入尤為明顯,使得諸多傳奇作品都具有詩意化特點。元稹、白居易、白行簡、陳鴻、李紳等人更以詩人兼傳奇家的身份,將歌行與傳奇配合起來,用不同體裁不同方式來描寫同一事件(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都有與之相配的長篇歌行),從而既提高了傳奇的地位,也擴大了傳奇的影響。而傳奇在敘事上,則與古文的興盛有一定關系。此其不少傳奇作家本身就是享有盛名的古文大家,韓愈寫過《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柳宗元寫過《河間傳》、《李赤傳》,這些在構思和技巧上已近於傳奇小說的作品均具有古文的筆法和風格。
傳奇在中唐的繁榮,還與此期特殊的社會文化風尚緊相關聯。中唐時期,通俗的審美趣味由於變文、俗講的興盛而進入士人群落,傳奇在很大程度上已為人們接受和欣賞,已經有了廣大的接受群。這一接受群,是伴隨著貞元、元和之際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趨壯大的。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雲:「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句下自註:「樂天每與予游,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於新昌宅(聽)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卯未畢詞也。」元、白一大早即起來聽說「話」,以至長達兩個時辰,足見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好尚。這種好尚反映了一種新的審美要求,一種與傳統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視野,正是為了滿足這種審美要求和期待視野,以重敘事、重情節為特徵的傳奇才會在中唐時代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作者: 淋熔土 2005-10-2 14:58 回復此發言
--------------------------------------------------------------------------------
2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中唐傳奇所存完整作品約近四十種,題材多取自現實生活,涉及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夢幻、神仙等諸多方面,就中以愛情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
陳玄佑的《離魂記》是傳奇步入興盛期的標志性作品。該作約產生於大歷末年,寫的是張倩娘為追求自由愛情,沖破封建家庭的阻撓,靈魂離軀體而去,終得與情人結合;後返歸故里,與在閨房病卧數年的倩娘的身軀「翕然而合為一體」。小說運用浪漫手法,幻設奇妙情節,贊揚婚姻自主,譴責背信負約,對自由愛情的主題作了突出的渲染描繪。
《任氏傳》是繼之出現的又一愛情佳作。作者沈既濟,德清(今屬浙江)人,唐德宗時做過史館修撰,《舊唐書》本傳稱他「博通群籍,史筆尤工」。這篇小說可能作於建中二年(781),寫貧士鄭六與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相愛,鄭六妻族的富家公子韋崟知此事後,白日登門,強施暴力,任氏堅拒不從,並責以大義,表現了對愛情忠貞。後鄭六攜任氏赴外地就職,任氏在途中為獵犬所害。小說情節曲折豐富,對任氏形象的刻劃尤為出色,生動地表現了她多情、開朗、機敏、剛烈的個性特徵,與六朝那些簡單粗陋的狐女故事相比,《任氏傳》在使異類人性化、人情化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
與前二作相比,李朝威的《柳毅傳》寫人神相戀故事而「風華悲壯」(舊題湯顯祖輯《虞初志》卷二載湯顯祖評語),別具特色。其中男主角柳毅的形象最為豐滿,性格豪俠剛烈,當他於涇陽邂逅遠嫁異地、被逼牧羊的洞庭龍女,得知她的悲慘遭遇後,頓時「氣血俱動」,毅然為之千里傳書。當錢塘君將龍女救歸洞庭、威令柳毅娶她時,柳毅昂然不屈,嚴辭拒絕。其自尊自重的凜然正氣,贏得了龍王的敬佩,並在幾經曲折後,最終與龍女成婚。除柳毅外,小說中其他幾個人物形象也都頗為鮮明生動,如龍女的溫柔、多情和勇於追求自由愛情的堅定、執著,錢塘君的勇猛暴烈和知錯即改,洞庭君的忠厚仁義、疾惡如仇,均給人以深刻印象。要之,《柳毅傳》通過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波瀾起伏的情節描寫,將靈怪、俠義、愛情三者成功的結合在一起,展現出奇異浪漫的色彩和清新峻逸的風神,堪稱不可多得的佳作。
從貞元中期到元和末的20年間,小說領域又崛起了白行簡、元稹、蔣防三位傳奇大家,他們創作的《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完全擺脫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動的筆墨、動人的情感來全力表現人世間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白行簡(776~826),白居易之弟,字知退,元和二年(807)進士及第,後歷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李娃傳》約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寫滎陽生赴京應試,與名妓李娃相戀,資財耗盡後,被鴇母設計逐出,流浪街頭,做了喪葬店唱輓歌的歌手。一次他與其父滎陽公相遇,痛遭鞭笞,幾至於死;後淪為乞丐,風雪之時為李娃所救,二人同居。在李娃的護理和勉勵下,滎陽生身體恢復,發憤讀書,終於登第為官,李娃也被封為汧國夫人。這是一篇以大團圓方式結局的作品,因為產生的時代較早,自不可與後來明清戲劇、小說中陳陳相因的大團圓收尾一概而論;但由於作者對這種以滎陽生浪子回頭、其婚姻重新得到封建家庭認可的團圓方式抱著肯定和欣賞的態度,實際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小說前半部那段背離傳統、感人至深的男女戀情,消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效果。
小說的精華在前半部,尤其表現在對李娃形象的塑造上。李娃年僅二十,是一個被人侮辱、身份低賤的妓女,一出場就以妖艷的姿色吸引了滎陽生,並大膽讓滎陽生留宿,「詼諧調笑,無所不至」,表現得溫柔多情。但她深知自己的地位與貴介公子的滎陽生是難以匹配的,所以當滎陽生在妓院盪盡錢財時,她又主動參預了鴇母騙逐滎陽生的行動,盡管她內心深處仍對滎陽生情意綿綿。此後,滎陽生流落街頭、乞討為生,李娃對這位已「枯瘠疥癘,殆非人狀」的昔日情人不禁生出強烈的憐惜之情和愧悔之心,「前抱其頸」,「失聲長慟」,並毅然與鴇母決絕,傾全力照顧、支持滎陽生,使他得以功成名遂。但直到此時,她也沒對滎陽生抱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十分理智地提出分手,給對方以重新選擇婚姻的充分自由。這種過人的清醒、明智、堅強和練達,構成李娃性格中最有特色的閃光點。
作者: 淋熔土 2005-10-2 14:58 回復此發言
--------------------------------------------------------------------------------
3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與《李娃傳》的由悲到喜不同,元稹的《鶯鶯傳》由喜到悲,凄婉動人的描寫了鶯鶯與張生相見、相悅、相歡,而以張生的「始亂終棄」作結的愛情悲劇的全過程,細致地展現了鶯鶯具有鮮明個性特徵和深刻社會內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個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爭取愛情自由的叛逆女性。故事發生在貞元年間,男主角張生時游蒲州,居普救寺,巧遇暫寓於此的表親崔家母女。其時蒲州發生兵變,張生設法保護了崔家。崔夫人設宴答謝,並命女兒出拜張生。可是她一再拖延,「久之乃至,」既「雙臉銷紅」,又「凝睇怨絕」,一幅羞澀而不情願的模樣,表現出一個名門少女所特有的端莊、嫻靜而又嬌羞、矜持的性格特點。張生驚其美艷,轉托婢女紅娘送去兩首《春詞》逗其心性。鶯鶯當晚即作《明月三五夜》一詩相答,暗約張生在西廂見面;但當張生如約來後,她卻「端服嚴容」,大談了一通「非禮勿動」的道理。這說明鶯鶯具有兩重性格:既有青春的騷動、對愛情的渴望,又在道德禮教的自抑下一再猶豫徘徊。而深入一層來看則可發現,鶯鶯對於被拋棄的結局又是有預感的,她既渴望愛情,又對愛情沒有把握,從而構成了她在行為上的一再矛盾和反復。一方面,對情愛的渴望導致其禮教之防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對結局的擔憂又使她在每次熱情迸發之後表現出對張生的冷淡。鶯鶯與張生由相遇到結合的過程,既是一個情、禮沖突最後以情勝禮的過程,也是一個集渴望、擔憂於一體,充滿內心矛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的終點,她恢復了青春少女的本性,主動去找張生,自薦枕席,體驗到了自由戀愛的愉悅。然而接踵而來的打擊,又使她跌入被拋棄的痛苦深淵。張生赴京應考,滯留不歸,鶯鶯雖給張生寄去長書和信物,但張生終與之決絕,並在與友朋談及此事時斥鶯鶯為「必妖於人」的「尤物」,自詡為「善補過者」。傳文末尾對張生這種絕情的展示,於作者或有為張生「文過飾非」之嫌,而在客觀藝術效果上,卻起到了對愛情不專一行為的批判,產生了真正打動人心的悲劇力量。
這篇小說作於貞元二十年(804),其時元稹26歲。因傳中所敘情事與元稹經歷大致吻合,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元稹的自傳。這種看法是不妥的,因為傳中既已託名張生,便有虛構成分,而且傳中諸多精湛的心理、細節描寫都早已具有高於現實的藝術美,鶯鶯則被刻劃得「飄飄然彷彿出於人目前」(趙令畤《侯鯖錄》),所以只有把它作為真正的文學創作來理解,才不致於損害它審美價值,縮小它的思想意義。
《霍小玉傳》是繼《鶯鶯傳》之後的又一部愛情悲劇,也是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作者蔣防,字子微,義興(今江蘇宜興)人,長慶年間歷任右補闕、司封員外郎,加知制誥,後被貶遷汀州、連州、袁州等地,約卒於大和年間。蔣防善詩文,但他之所以留名於文學史,卻主要緣於《霍小玉傳》這篇傑作。小說中的霍小玉是作者描寫最生動、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原為霍王之女,只因其母是霍王侍婢,地位低下,小玉終被眾兄弟趕出王府,淪為妓女。她與出身名門望族的隴西才子李益歡會之初,即已從以往的遭遇預感到自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的命運,因此「極歡之際,不覺悲至」,只求與李益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後任他「妙選高門,以諧秦晉」,自己則甘願出家為尼。然而,殘酷的現實很快粉碎了她的幻想,使她連這樣一點微小的希望也難以實現。曾發誓要與小玉「死生以之」的李益一回到家就背信棄約,選聘甲族盧氏為妻。小玉相思成疾,百般設法以求一見,李益總是避不見面。最後一黃衫豪士「怒生之薄行」,將李益強拉到小玉處,小玉悲憤交集,怒斥李益:
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這段義正詞嚴的血淚控訴和強烈的復仇意緒,表現了一個備受欺凌的弱女子臨終前最大程度的憤怒和反抗。至此,小玉性格中的溫柔多情、清醒冷靜已為堅韌剛烈所取代,但這堅韌剛烈中卻滲透了無比的凄怨。小說寫她說完這段話後,「乃引左手握生臂,擲杯於地,長慟號哭數聲而絕」。這是悲劇的終點,也是悲劇的高潮,它展示給人們的,不只是一個多情女子的香銷玉殞,不只是李益之流的卑鄙無恥,而且是整個封建等級制度的丑惡和封建禮教的殘酷。
作者: 淋熔土 2005-10-2 14:58 回復此發言
--------------------------------------------------------------------------------
4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這是一篇妙於敘述和描寫的優秀作品,作者善於選擇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心態的典型場景,用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加以精細的描寫和刻劃,從李益與霍小玉的初會、兩次立誓到李的背約、二人的最後相見,無不婉曲深細,妙筆傳神。即使對李益這一負心人物,作者也沒作簡單化處理,而是通過對具體情事的敘述描寫,著力於揭示他在個人意志和家長權威對立中的內心矛盾和痛苦,寫出他由重情到薄情、絕情,絕情後仍復有情的兩重性格,既令人感到真實可信,又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此外,小說在語言的運用、氣氛的渲染、枝節的穿插等方面都頗有獨到之處,誠如明人胡應麟所說:「唐人小說紀閨閣事,綽有情致,此篇尤為唐人最精彩之傳,故傳誦弗衰。」(《少室山房筆叢》)
除了上述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外,中唐傳奇還有一些借寓言、夢幻以諷刺社會的佳作,其中《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最具代表性。《枕中記》與前述《任氏傳》同出沈既濟之手,寫自嘆貧困而又熱衷功名的盧生在邯鄲道上遇道士呂翁,並在呂翁授予的青瓷枕上入夢,夢中娶高門女,又中進士,出將入相,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醒來方知是大夢一場,而店主所蒸黃粱猶自未熟。《南柯太守傳》的作者李公佐,字顓蒙,隴西人,曾撰有《廬江馮媼傳》、《古岳瀆經》、《謝小娥傳》等傳奇,而《南柯太守傳》則是其最著名的篇什。該傳奇作於貞元十八年(802),命意與《枕中記》相類,寫游俠淳於棼夢游「槐安國」,做了駙馬,又任南柯太守,因有政績而位居台輔。公主死後,遂失寵遭讒,被遣返故里。一夢醒來,才發現適才所游之處原為屋旁古槐下一蟻穴。這兩篇作品借夢境凝縮了唐代士子的情志慾望,又借夢境的破滅說明功名富貴的虛幻,由此對汲汲於名利富貴的士子予以諷刺,對官場的黑暗予以揭露。盡管作品的框架是虛構的,整個主旨也不無佛道思想的消極影響,但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現實真實性,描寫筆法細致逼真,批判的鋒芒異常冷峻,從而達到真幻錯雜、由幻到實、「假實證幻,餘韻悠然」(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的藝術效果,而「黃粱美夢」、「南柯一夢」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典實,後世傳衍者不衰。
此期還有不少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傳奇作品,如《長恨歌傳》、《開元昇平源》、《東城老父傳》、《高力士外傳》、《上清傳》、《安祿山事跡》等,其中以陳鴻的《長恨歌傳》較為突出。陳鴻,字大亮,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與白居易為友。元和元年冬白為盩厔尉時與陳鴻、王質夫遊仙游寺,作《長恨歌》,又使陳鴻作傳,即《長恨歌傳》。此傳情節安排與《歌》略同,但批判意圖甚為明顯,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不過,在具體描寫過程中,作者卻將重心放在唐玄宗與楊貴妃死別之後的相思之情上,不時以抒情性的筆墨,來勾勒場景,渲染氣氛,如「第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愧秋落,梨園弟子,玉琯發音,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歔欷」、「於時雲海沉沉,洞天日曉,瓊戶重闔,悄然無聲」,都簡當而富有情韻,顯然受到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
唐傳奇在經過發軔期的准備、興盛期的火爆之後,終於在晚唐時代開始退潮,出現了由盛轉衰的局面。雖然此期作品數量仍然不少,並出現了不少傳奇專集,如袁郊的《甘澤謠》、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薛用弱的《集異記》、李復言的《續玄怪錄》等,但這些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內容單薄,或搜奇獵異,或言神志怪,思想和藝術成就都失去了前一個時期的光彩。不過,晚唐傳奇並非沒有自己的特色。隨著中唐以後游俠之風的盛行,涌現出一批描寫豪俠之士及其俠義行為的傳奇作品,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國等方面,於中突出豪俠人格的賢韌剛毅和卓犖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業的驚世駭俗,由此展現出一種高蹈不羈奔騰流走的生命情調。前述傳奇集中《甘澤謠》之《紅線》,《傳奇》之《聶隱娘》、《昆侖奴》,《集異記》之《賈人妻》等,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傳為杜光庭所作的《虯髯客傳》,更是晚唐豪俠小說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作者: 淋熔土 2005-10-2 14:58 回復此發言
--------------------------------------------------------------------------------
5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虯髯客傳》以楊素寵妓紅拂私奔李靖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寫二人在赴太原途中與隋末豪俠虯髯客相逢,結為至交。虯髯客志向甚大,欲謀帝位,但見到李世民後,為其英氣所折服,遂與李靖、紅拂慨然辭別,退避海上,另謀出路。這是三位極具英雄氣概的人物,他們不像一般俠士那樣繫心於個人恩怨,也不以非凡的武功見長,卻能居於亂世而縱觀天下,以其對時勢的清醒認識和對未來的明智抉擇展示出大俠的膽氣和精神境界。在作品中,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行動和精湛的細節描寫,對他們的性格作了突出的刻劃,李靖的沉著冷靜和才智、紅拂慧眼識英雄而敢於奔就的膽識,尤其是虯髯客的雄大氣魄和爽直慷慨,無不鮮活生動,光彩照人。後世把他們譽為「風塵三俠」,實在是很貼切的。
現存的大部分唐傳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編的《太平廣記》一書里。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唐代傳奇的藝術成就是斐然可觀的。與傳錄異事、粗陳梗概而無甚作意的六朝小說相比,傳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審美價值,注重小說愉悅性情的功用,由引形成「作意好奇」(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六)、「始有意為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特點。考察唐人傳奇的寫作動因,或是友朋相遇,「晝宴夜話,各征其異說」(《任氏傳》),或是「會於傳舍,宵話征異,各盡見聞」(《廬江馮媼傳》),最後由長於敘事者整理成篇,錄而傳之,這是唐人小說產生的基本模式。這種創作模式可以馳聘想像,逞才使氣,不拘格套,其目的即在於將奇詭動人的故事傳示與人,既博得知音同道的嘆惋,又藉以展露文筆才華,用傳奇家沈既濟的話來說,就是「著文章之美,傳要妙之情」(《任氏傳》)。當然,唐傳奇也有表現節烈、宣揚神道、諷刺政敵,或在篇末論贊中強調懲勸意味的,但這只是部分作品的部分特點。從總體看,唐人傳奇以愉中性情為旨歸,更加關注個性生命和個體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紛紜復雜的人世生活,讓諸色人等在作品中躍動,藉以寄寓個人的志趣愛好和理想追求,已成大勢所趨。誠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言:「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諭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
因是「有意為小說」,而歸趣則在「文采與意想」,所以傳奇作家對各種傳說聞見除藝術加工外,還在其基礎上進行杜撰,亦即有聞加工,無聞虛構,從而使小說所傳之「奇」,成為有意為之之奇、大加渲染發揮後之奇。那些以神怪、異夢為題材的作品講的本就是虛幻無稽之事,虛構想像自然成為其基本手法;即使以歷史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長恨歌傳》、《霍小玉傳》等,作者也並不拘泥於史實、傳聞,而是根據創作的需要,因文生事,幻設情節,多方描繪環境,巧妙編織對話,深深探尋人物的內心隱秘,有目的進行再創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結構布局上,傳奇往往採用史傳的表現方法,明確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甚至標注年號,故意給讀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實感覺,但這種布局不過是一個外在的框架,而在故事展開過程中,則絕不受其限制,既大量使用虛構想像以求,又致力於細節描寫以求真,在真假實幻之間,創造出情韻盎然、文采斐然的藝術品,從而在小說這一文體的獨立歷程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宋人洪邁說:「唐人小說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唐人說薈·凡例》)明代桃源居士說:「唐人小說摛詞布景,有翻空造微之趣。」(《唐人小說序》)這些評論,都說明唐傳奇具有不拘囿於現實生活記錄、而善於借虛構來營造真切感人之情境的特點。
現存傳奇的篇幅一般不長,短的僅有幾百字,長的也沒有超過一萬字,但在藝術構思上大都奇異新穎、富於變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無限的波瀾,以曲折委宛的情節引人入勝。如《李娃傳》、《鶯鶯傳》、《柳毅傳》幾篇描寫愛情的佳作都善於選擇一個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展開矛盾沖突,但其構思方式和情節結構卻各不相同,《李娃傳》情節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的變化,最後以大團圓結局,頗具世俗氣息;《鶯鶯傳》則以「始亂終棄」為線索,敘述描寫中不時雜以短小精當的詩作,穿針引線,醒目提神,強化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悲劇效果。至於《柳毅傳》的構思和情節,又以離奇變幻、巧妙曲折為特色。在柳毅為龍女傳書的使命已經完成,准備離開龍宮之際,突然插入錢塘君逼婚一節,使得波瀾再起;柳毅回家後兩次所娶之妻均夭折,最後與盧氏成婚,而當謎底揭開後,方知這位盧氏正是龍女的化身。情節安排環環相扣,一轉再轉,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不少傳奇作者還是人物寫生的好手,他們不僅善於以精湛的細節描寫來提示人物的心理活動,用對比、襯托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且尤工於白描式的肖像摹寫,往往三言兩語,即飛筆傳神。如鶯鶯初見張生時,是「常服晬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而李娃與鄭生初次相會時,卻是「回眸凝睇,情甚相慕」,至再會時,再整裝易服而出,「明眸皓腕,舉步艷治」。兩人雖同是妙齡女郎,但一為大家閨秀,一為娼門妓女,舉止、情態判然不同。霍小玉也很美,但美到什麼程度呢?作者未正面描寫,而是從李益的感覺著筆:「小玉自堂東閣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耀,轉盼精彩射人。」筆致空靈飄逸,令人於詩化的境界中感到不可方物的女性美。
在語言、辭采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中,唐傳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敘述事件簡潔明快,人物對話生動傳神,詞彙豐富,句式多變。有些作品雖施以藻繪,卻無繁縟之弊而有明麗之美,一些佳作更善於用詩化語言營造含蓄優美的情境,「莫不宛轉有思致」(洪邁《容齋隨筆》卷一五)。在描寫景物、渲染氣氛時,或簡筆勾勒,或濃墨重染,極富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柳毅傳》中寫錢塘君聽到侄女受辱,激憤難耐,化作原形沖天而去的一段:
語未畢,而大聲忽發,天坼地裂,宮殿擺簸,雲煙沸涌。俄有赤龍長千餘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雨雹,一時皆下,乃擘青天而飛去。
聲勢威力之巨,駭人耳目,誠如舊題湯顯祖輯《虞初志》所評:「文如項羽戰鉅鹿,勇猛絕倫。」
『叄』 做局小說有完整版嗎
做局小說沒有完整版逐步更新,作者:易克,最後更新,2022-04-21 09:32:29,最新章節,第2269章,普通人做事,聰明人做式,高手做局,隨著老闆突然出事,職場春風得意的喬梁遭遇重挫,隨即又被妻子背叛,更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落入了一個精心布置的圈套。
小說的結局
做局喬梁小說的結局是一個功成名遂的大結局,元文都一出門,轉眼就被砍成了肉醬,元文都和盧楚的兒子們悉數被王世充逮捕,全部砍殺,段達傳天子命令,打開宮門迎接王世充入宮,王世充讓部將立即接管皇宮的宿衛之權,然後入乾陽殿覲見楊侗。
『肆』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在畢業的酒桌上,張開 高聲念到的豪放派詩詞叫什麼 全文是
《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譯文:
東武和餘杭兩地相望,遠隔天涯雲海茫茫。不知何時才能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到那時再與你同暢談同笑,把酒言歡三萬場。
不要用酒來相互訴說離別情緒,痛快的飲宴從來都另有緣由。今夜用殘燈弱火送你歸去,路過河塘,落淚如羊祜的卻是你楊元素啊。
(4)功成名遂小說全文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創作背景
電影改編自辛夷塢同名暢銷小說,延續小說中「暖傷青春」和小清新的風格,該片既是是趙薇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她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生的畢業作品。
拍攝過程
在選擇拍攝地時為了追求電影品質,還原原著的一個重要場景,導演趙薇親自在國內多處地方選景,發布會當天揭秘了電影的一處拍攝地貴州省安順市。正是貴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淳樸善良的人文環境與電影青春主題十分吻合。
而為了還原電影中20世紀90年代的學校建築,劇組在導演的帶領下輾轉南京20餘所大學,美術團隊僅「大學場景」細分的就有100多個場景,以尋找每所學校中最符合電影氣質的場地拍攝。
包括電影中所用的道具大學課本、工具書、收音機、CD、書桌、舊衣服、包等等,從開始搜集、制景、陳設就長達兩個月之久。
『伍』 道德經全文
作品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wù)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載或隳(huī)。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fàn)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yuè)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gǔ)。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yú)無輿。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yú)。
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kuī)牖(yǒu),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
塞(sāi)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wú),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chu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正復為奇(qí),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sè)。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shèn)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rǎng)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pī)褐(hè)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xiá)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yú)?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shì),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gòu),是謂社稷(jì)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qì),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yú),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陸』 中國當代文壇中,有誰的地位可以和吳承恩,曹雪芹媲美
不管身後會留下怎樣的是非、毀譽、得失,在我們眼下這個時代中,作家二月河必定是個傳奇。
▲歷史小說作家熊召政,1953年生於湖北英山
的確,從一些隱約的寫作意圖揣測,二月河是有著眼於現實解釋亦或為之開脫的用心的。甚至可以稍涉偏激地講,二月河的「吾皇萬歲」系列,與其定為「歷史小說」,毋寧說是「帝王惡捧史」,且以一筆之力為1990年代以來滿清帝王形象的翻身,與後來的影視霸屏,以及為眾多封建沉渣意識的打撈工作,立下了罕有人匹的功勞。
人送他「皇帝作家」這徽號,可以理解為吹噓,其實也能讀出諷刺之意,全看如何理解。我們也完全可以看到,這些年,康熙、雍正、乾隆等清帝,早已成為中國輿論場的頂級大IP,以至於一度出現過「四爺很忙」的調侃。追本溯源,二月河才是那個捧紅清帝們的始作俑者,是「清宮宇宙」的開創人。
『柒』 《鶯鶯傳》張生功成名遂後為什麼拋棄崔鶯鶯
其一認為根據小說中的描寫,張生是擔心崔鶯鶯不貞,於是索性拋棄了崔鶯鶯,其二認為張生只是將崔鶯鶯當做一個洩慾的工具,並沒有對她付出真感情,而張生作為一個落魄書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等到成為狀元之後便自然而然地拋棄了崔鶯鶯。
關於張生為什麼拋棄崔鶯鶯這一話題可以說自古以來就一直深受熱議,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認為張生多薄倖,並沒有真心愛過崔鶯鶯。當然這種說法也是大部分人所認可的,《鶯鶯傳》的作者元稹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的薄情寡義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