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杏花微雨似江南小說閱讀

杏花微雨似江南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5-26 15:21:10

A.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全名叫什麼意思是什麼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朝代:宋代
作者:志南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注釋
⑴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⑷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參考資料: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55-256

3、 黃瑞雲.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賞析
作者:佚名

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盡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贊賞。

參考資料: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55-256

3、 黃瑞雲.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賞析二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裡、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作者介紹
志南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B. 杏花微雨濕輕俏,那將紅豆寄無聊是什麼意思

杏花微雨濕輕綃」點明是春夜飄雨,「那將紅豆寄無聊」為何要將紅豆寄與我,憑添一份相思愁苦。紅豆本相思之物,詞人此刻卻怨此紅豆,實無奈之語,心情低沉由此可見一斑。

C. 如何理解甄嬛說「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也許一開始便是錯的」

追過宮斗劇的朋友都知道,後宮里的女人們戰鬥力絕對可以爆表,否則怎麼可能一路升級打怪榮登太後寶座呢?宮斗全是女人的戰爭嗎?並不是,少不了皇帝的摻和,甚至有時候他故意在妃嬪爭風吃醋的斗爭里再添一把火。

甄嬛自然是恨皇上的,在甄嬛說這句話時一定是滿腹心酸的。她第一個愛的男人,跟最後一個男人,最終都還是離開了。錯也好,恨也好,都結束了!

D. 嬛傳最後一集皇上快死的時候甄嬛說: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一開始便都是錯的是什麼意思

皇上錯了,錯在他開始的時候冒充果郡王。因為當初進宮甄嬛是很低調不願跟皇上有牽扯的,諾不是皇上自稱果郡王,甄嬛不會對他有好感。

甄嬛本來該愛的就是果郡王。如果皇上沒有冒充,甄嬛就可以避免跟皇上的糾扯;又或者那年來的就是果郡王,皇上不認識什麼甄嬛,她跟果郡王就不會那麼艱難。

雖然後來發現他是皇上的時候,甄嬛已經陷進去了。但兜了一圈,甄還是最愛果郡王,這就是命中註定,很諷刺,其實嚴格地講也不能說是誰錯了,只是造化弄人。

E. 女生發一句杏花微雨該怎麼回

答:杏花微雨江南夢寒梅傲雪北國春

F. 杏花微雨天下皆春今年應該幾點幾分迎"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根據《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4月4日22時17分將迎來「清明」節氣,此時節,我國南北氣溫普遍回升,杏花微雨,桃李爭艷,天下皆春。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清明時節,雖然天氣漸暖,但氣溫波動大,早晚仍較涼。外出遊玩時,要注意添衣保暖,勞逸結合,不要過於勞累,最好隨身攜帶感冒葯物;注意防花粉過敏,在花粉多的場所,可戴上眼鏡和口罩,做好防護;多喝水,注意飲食衛生,不要隨意採摘鮮嫩的野菜。

G. 甄嬛傳最後一集,皇上快死的時候,甄嬛說:那年杏花微雨 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一開始便都是錯的。 什麼意思

甄嬛和皇上第一次見面是,皇上撒謊說自己是果郡王,甄嬛便相信了,還曾私底下向宮女打聽果郡王的事情,對她暗生情愫。或許甄嬛從一開始喜歡的就是果郡王,而不是皇上。

甄嬛和皇上,杏花微雨相遇,發生在第六集,當時的場景是:

甄嬛身邊的太監小允子在御花園一角扎了個鞦韆,甄嬛時常玩耍。一日甄嬛偶遇身穿常服的皇帝,皇帝故意隱瞞身份,自稱果郡王與她交談,甄嬛吹簫一曲,皇帝心動。

次日,皇帝又去杏花樹下與甄嬛相見,以鞦韆試其心性,又一起賞花談詞;甄嬛雖仰慕此人才華,終究顧及兩人懸殊身份離開。


(7)杏花微雨似江南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鄭曉龍在執導《甄嬛傳》之前都沒有拍過古裝戲,他想為觀眾拍一個批判的、和原來不大一樣的清宮劇,希望觀眾能從這該劇中看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包括人們在封建社會里生活的悲慘 。

該劇改編自小說《後宮甄嬛傳》,故事本身是架空的大周朝,改編後選擇了「落地」的做法。編劇流瀲紫因為看了《金枝欲孽》,覺得它情節雖然出彩,禮儀上還不夠嚴謹。她在家開始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宮廷故事,希望能兼顧到情節、歷史和禮節等各個方面。

這部小說斷斷續續寫了三年才寫完,劇本做了一年半,改了十幾個版本。為了將原先小說架空的大周朝「落地」,流瀲紫選了對人性束縛最嚴的清朝,改編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學會狠心下手刪去原著里的許多人物和情節。

熱點內容
三國召喚系統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2-09 11:51:38 瀏覽:910
顧南溪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2-09 11:51:01 瀏覽:913
玄門大師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9 11:50:16 瀏覽:141
歡脫穿越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09 11:49:29 瀏覽:700
文筆好的玄幻言情女強小說完結 發布:2025-02-09 11:11:33 瀏覽:661
言情小說中警察和 發布:2025-02-09 11:10:26 瀏覽:824
杜光庭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9 10:54:17 瀏覽:863
鐵血戰狼免費下載小說 發布:2025-02-09 10:31:13 瀏覽:879
誅仙1聽書 發布:2025-02-09 10:20:41 瀏覽:188
小說校園言情校霸 發布:2025-02-09 10:01:56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