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黑黑老大爺小說閱讀

黑黑老大爺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6-17 14:57:38

① 五月女皇的個人經歷

1984年出生,就讀於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對外漢語專業。代表作《關河》
有著很詩意的名字,很低調低調地寫作著,在網上也很難搜索到關於她的資料和作品,詳細一了解,才發現這個女孩不簡單, 工人出版社還出版過她的小說集《馬爾馬各的櫻朵》。她的筆觸婉轉而優雅,輕輕動人心扉。
《五月女王》將於2008年6月出版
精彩片斷
五月女王
她沉入的那個世界是她自己的,對於其他人來說,只是一片黑暗。
——題記
我爺爺
現在我離平樂鎮已經很遠了,說起它來的時候,就像在說別人的事情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從永安城出發,自西三環出,過渠縣,崇寧縣兩個縣城,就進了永豐縣地界,再往西沿著逐漸破敗的國道走半個多小時,左轉二十分鍾,就來到了永豐縣縣城平樂鎮,那裡的人個個都是我的父老鄉親。
我爺爺生前最喜歡說:「總有有一天你要寫些東西給我們鎮上的人看。」
我就說:「我們鎮上哪裡有人看書啊?」
我們平樂鎮只有東南西北四條街,因為從來沒有出過狀元,鎮中心斜著的是兩個丁字路口。站在丁字路口一個下午,就能看鎮上所有的人:北門上住著客家人,東街上都是些膿包樣的二流子,南街的人個個都是操扁褂的,唯有西街才有幾個讀書人——而在鎮外那條公路修好以前,這些人都還沒有來,有的只有農民們。
我爺爺聽我這么說,就會哼一聲,並且說:「小娃娃你不懂,我們鎮上的能人多得很!」
每次他這樣說,就是要講掌故了,我連忙給他把茶水倒滿,端端正正坐好了,問他:「爺爺,今天你想說什麼?」
他說:「那我就給你說說以前我們修路的事情嘛……」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每次都是同一開頭,但故事總有不同,一會是他中途跑去逛省城了,一會是當年鎮上最漂亮的陳三妹對他獻殷勤了——爺爺講到得意處,唾沫橫飛,把茶碗蓋子當驚堂木拍個不停。
過了一會,我奶奶就到茶鋪來叫我們回去吃晚飯了,奶奶一來,滿鋪子的人都在說:「薛婆婆,你們家老頭又講陳三妹了!」
我們走路回家,奶奶問我說:「你吃不吃黃糖鍋盔?」
我爺爺說:「我要吃。」
奶奶說:「喊你們陳三妹給你買!」
——這都是將近十年前的事情了。
我爺爺以前說:「我要看你上了大學再死。」
等到我上了大學,他說:「我要看你大學畢業再死。」
等我上了研究生,他說:「我要看你研究生畢業再死。」
他終於沒有等到。
爺爺就葬在南門出去清溪河下的那片墓地里,葬禮那天只有街道上幾個老鄰居去了。那片墳是才有的,規劃得整整齊齊,到處都是黑黑白白的碑石。以前清溪河經常決堤的時候,這里只是一片荒地,袁青山死了之後,我們鎮上的人在這里給她立了一個碑,後來大家就都葬在那裡了。
袁青山的碑比別的碑都高出很大一截,大家都習慣把炮掛在她的碑頂上放,我看見他們把我爺爺的炮放在那裡放了,放完了炮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敢靠近,最後街道辦的老主任馬婆婆說:「走了嘛。」
我們就都走了。
在那以後我還沒有回過平樂鎮。
我很難理解為什麼我爺爺就那麼肯定我一定會為我們鎮上的人寫點什麼,實際上,就算是在離平樂鎮最近的永安市裡,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存在。以前,別人問我是哪裡人的時候,我就說:「我是永豐縣人。」並且補充:「就是那個產永豐肥腸粉的永豐縣。」——就這樣,才會有人恍然大悟:「那個肥腸粉好吃哦!」——可是平樂鎮還要更加遙遠。
袁青山死了以後,我們鎮上的人才後知後覺地發現他們放過了唯一一個可能會讓平樂鎮聲名遠揚的機會,他們才終於敢於說起她,對鄰縣的人,省城的人說到袁青山,但一切都已經晚了,沒有人會相信我們的話了。
袁青山剛剛住進倉庫那會兒,我爺爺經常牽著我去北二倉庫看她。
通常都是夏天,爺爺的胳肢窩總有一股說不清楚的汗味,我們穿過整條南街,過了丁字路口,走到北外街,才能看見北二倉庫的紅色屋頂——途中,他會給我買個棉花糖之類的零嘴——我們走到北二倉庫的大鐵門前面,爺爺就不讓我進去了,他把我拉在懷里,指袁青山住的那個倉庫給我看:「你看,那個就住在那裡。」——那時候,我們鎮上的人都稱袁青山為「那個」,好像她的名字是個一說就死的詛咒。
但我們誰也沒有死,死的是「那個」。之後,我爺爺就開始重復說那句話了:「你要為我們鎮上的人寫點什麼。」——我知道他說的就是袁青山,除了袁青山,平樂鎮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我們鎮上就是這樣,總有一個人要去記得另一個人的什麼,因為這個人擔心別人都會忘記那個人。
葬了爺爺那天,我回家去看了奶奶,奶奶一個人坐在客廳裡面,半關著窗簾,頭發全白了,我聽見她喃喃地說了:「你們哪個要吃黃糖鍋盔嘛。」
顏歌簡潔、透明和老道的語言為刻畫人性預備了通道,從而使她的作品由情感寫作轉向了意義寫作。
——北村(著名小說家)
一直以來,顏歌給我的感覺是含蓄而恬靜的,但讀了《五月女王》,卻讓我驚嘆:如此奇異的虛構,如此老練的敘事,如此靈動的文筆,整部作品既從容冷靜,又神思飛揚。我為顏歌作品正在形成的獨具品格欣喜不已。《五月女王》必將成為顏歌成長路上的重要之作。
——曹順慶(著名評論家,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
顏歌的小說在平易中潛伏著詭異,如此輕松的敘述卻有那麼多耐人尋味的東西。無須折斷生活,卻能看到生活的內在質地,這就是小說家的才華。江山代有才女出,《五月女王》證明了顏歌是年輕一代作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陳曉明(著名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80後作家中,顏歌是少有的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個人敘述方式和語言風格的作家,很多作家終其一生也無法獲得,從這個意義上說,顏歌堪稱那種天才型的寫作者,她一生註定是文學的。
——李少君(《天涯》主編)
《奮斗》之後,我對80後一代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五月女王》仍然超越了我的閱讀經驗,其出色的敘事和詭異的想像力讓人嘆服,我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
——佟大為(著名演員,代表作:《奮斗》、《玉觀音》)
《五月女王》以一種從容冷靜的筆觸,描繪了本土青春和性靈挫敗,這需要多大的愛和堅韌,才能超越悲傷。我不禁肅然起敬,期待和作者在電影方面有所合作。
——王超(著名導演,代表作:《江城夏日》)
在年輕一代的寫作者中,顏歌的才華是醒目的、尖銳的,她對語言的敏感以及在敘事上的訓練有素,使得她的寫作具有開闊、豐美、神采飛揚的面貌。《五月女王》就充分展示了她的這種虛構能力。一個懂得虛構、並能在虛構中體察心靈的細微變的小說家,才堪稱是一個成熟的作家。
——謝有順(著名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敘事流暢,語言飄忽,結構匠心,風格靈異,這是一部真正的才華橫溢之作。
——章家瑞(著名導演,代表作:《花腰新娘》

② 誰有邊城文章

是讀後感,還是原小說,原小說在網路文庫有。。。
讀後感給你幾篇借鑒。。。。。。。。。。。。。。
1.《邊城》讀後感
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朴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盪盪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2.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3.《邊城》讀後感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系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里,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朴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美永存
4.《邊城》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站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5.《邊城》讀後感
《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邊城》也許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一、人性的張揚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現代文明已經滲透進邊遠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淳樸善良的民風將難以維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在文學作品中構築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廟而已。」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這也許是作者對人性美的熱著與熱愛的表現,作者是極力張揚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在小說中人性中庄嚴、健康、美麗、虔誠等都有所展現,一切都充滿了善,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環。 二、命運的無奈 小說中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作者自己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故事中5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沐浴著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朴實、率真的人們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地生活著。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樣的單純,沒有任何雜念,氣質中透著自然美。所以「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著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彷彿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現在和過去的、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常人都是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脫。所以說籠罩在整部小說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的小說卻是個悲劇的結局,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卻處處受命運的擺布,快樂、自由生活的人們都有一種難解的凄涼……也許就是這一點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才提升了這部小說的閱讀價值吧。 鄉下人 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並非現實鄉下人的寫照,而是沈從文在回憶湘西時,對鄉下人的一種理想化描寫,沈從文自稱「我是一個鄉下人」, 對鄉下人的想像基本囊括鄉下人的所有方面。 自然的性愛觀,鄉下人對性的直言不諱,是沈從文寫他們的原由之一,鄉下人的性愛熾熱、真誠,哪怕是水手和妓女的性愛同樣充滿生命的激情,柏子勞累一月所的工錢全給了妓女,妓女對水手的愛同樣是一種畸形的忠誠。在《阿黑小史》中,阿黑與五明的性愛得到父親的認同,年輕人,非要變成一個人,似乎沒有不可以的理由。這與城市人形成鮮明對比,不注重物質。 自然的人生觀,《三三》《蕭蕭》等文章中,人物生活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約束。
6.《邊城》讀後感
水令/文 一條溪, 淌了千年, 卻沖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愛。 一首曲, 唱了千年, 卻道不盡那一段纏綿的情。 一個是豪放豁達, 一個是溫柔美麗, 卻同是一種相思,一處哀愁, 而這愁的對面, 卻是一份割捨不斷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柔韌澄清, 茶峒山淳樸而堅定。 依山傍水的緣啊, 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虎耳草采一把, 傳情曲唱一夜。 你,卻在夢里將淚流盡。 坍塌的白塔, 擋不住墜落的流星。 一生的親情啊, 也隨著這一場濁雨落入碧溪遠去。 不曾回來的歌聲啊, 是誰為你把靈魂浮起, 是誰為你將命運囚禁。 是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 是這一首翠雨相憐的曲。 來來回回的渡船隻為找尋 那曾經的一片磬香, 可終究離不了那擺渡的繩索, 只得翹首遠方的凶灘, 守望這一溪水, 守望這一首曲。 愛情無悔, 幽幽水令。
7.《邊城》讀後感
儺送的離開和沈從文的離開方式有什麼不同? 最近在看沈從文的《邊城》無聊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想起了沈從文的生活經歷來。沈從文在他的一生中就知道的,就有兩次逃離。第一次是他還處在初戀的年齡的時候經常向沈從文借錢 的兩姐弟,最終並導致了沈從文的母親的離開,也使她從「以後或者成為一個紳士,娶一個有點臉面的人家的女兒」的生活軌道中逃離出來。這次初戀,筆者認為,這里有很多和翠翠挪送的愛的原形。或者是在描寫這感情的時候,沈從文是參照了他年少時候的這段經歷的。 第二次應該是,在和張兆和結婚的時候出現的「偶然」。其實「偶然」就是高青秀是一個很崇拜沈從文的,關於他們的交往,在人大的現當代文學評論上面2004年五月版有一篇專門介紹的文章。她出現的時候正是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如果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的話,在邊城裡面,應該有她的影子。 沈從文對《邊城》的描述是很矛盾的,在《水雲》里沈從文談到了邊城創作的原因: 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將熱情注入故事中,使他人得到滿足,而自己得到安全,並從一種友誼的回聲中證實生命的意義。可是生命真正意義是什麼?是節制還是奔放?是矜持還是瘋狂?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事實?」 當時若能寫個長篇小說,照《邊城題記》中所說來寫崩潰了的鄉村一切,來消耗它,歸納它,也許此後可以去掉許多困難。但這種題目和我當時心境都不相合。我只重新逃避到字帖賞玩中去。我想把寫字當成一束草,一片破碎的船板,儼然用它為我下沉時有所准備。我要和生命中一種無固定性的勢能繼續掙扎,盡可能去努力轉移自己到一種無礙於人我的生活方式上去。 之前沈從文在邊城的提記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而事實上,邊城的美學意義是建立在一個虛幻的愛情上面的,這個愛情或者是不現實的,但是,卻存在沈從文的心中,是一個混合體。他的主人公,間或有張兆和的影子,有沈從文的影子,但是卻少不了他的出逃的經歷在裡面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

③ 求一篇沈從文《遙夜》的讀後感

好煩好煩符合

④ 邊城 讀後感800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朴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⑤ 要關於描寫人物外貌神態的,不要小學生的

句子啊,有倒是有,不知合不合適:
過度的勞累,使衰老的皺紋過早地爬滿了她的臉頰,可媽媽從沒有埋怨過一聲。
媽媽不會打扮,不會跳舞,可她有一雙巧手。媽媽的手纖巧、靈活,那白凈、細柔的手指更顯眼。媽媽織起毛衣來,那手指活動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繚亂,不大會兒,就織了一大片。
我媽媽是個眼科醫生,她和所有的媽媽一樣,有一雙普通的手。這雙手不曾干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不曾創造過什麼了不起的奇跡,但這雙手整天忙碌不停,當人們進入夢鄉時,這雙手還沒停止工作。
媽媽撫摸著我的頭,深情地說:「記住,我們可不能只盯著錢而丟了人格啊!」
還需要嗎?要的話我再摘些給你。

⑥ 《邊城》讀後感 誰有

以我心換你心 始知相憶深
——讀沈從文《邊城》有感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並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庄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朴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朴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2.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朴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盪盪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3. 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4. 《邊城》讀後感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系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里,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朴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美永存

5. 《邊城》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6. 《邊城》讀後感
《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邊城》也許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一、人性的張揚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現代文明已經滲透進邊遠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淳樸善良的民風將難以維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在文學作品中構築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廟而已。」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這也許是作者對人性美的熱著與熱愛的表現,作者是極力張揚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在小說中人性中庄嚴、健康、美麗、虔誠等都有所展現,一切都充滿了善,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環。
二、命運的無奈
小說中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作者自己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故事中5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沐浴著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朴實、率真的人們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地生活著。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樣的單純,沒有任何雜念,氣質中透著自然美。所以「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著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彷彿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現在和過去的、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常人都是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脫。所以說籠罩在整部小說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的小說卻是個悲劇的結局,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卻處處受命運的擺布,快樂、自由生活的人們都有一種難解的凄涼……也許就是這一點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才提升了這部小說的閱讀價值吧。

⑦ <<邊城>>讀後感800左右的

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⑧ 老師,請問你有描寫人物外貌、穿著的片段么有網址,請前去回答:http://.baidu.com/question/558

  1. 她高高的個兒,一頭烏黑柔軟的頭發,梳著許多根又細又長的小辮子.雪白的瓜子臉,細 長的眉毛下閃動著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 流露出聰穎的光芒. 她平時愛穿紅黃相間的長條襯 衫,配上淺綠色的緊身褲,多麼像一位從新疆來的維吾爾族小姑娘啊!

2.我們的黃老師很年輕,只有二十多歲.烏黑的頭發從中間分開,紅潤的臉龐上嵌著一雙明 亮的大眼睛.老師有一張不太大的嘴,講起課來清楚有趣,說起故事來
生動感人,有時逗得 我們哈哈大笑,有時使我們心情悲傷,流下眼淚.

3.她的個子不高,總是坐在前排.烏黑的短發上系著紅色的蝴蝶結,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閃著 智慧的光芒.她愛發言,回答問題時聲音又響亮又乾脆

4.他是一位愛說愛笑的男孩.圓胖的臉蛋,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特別是那張大嘴巴,笑
起來嘴角微微上翹,說起話來非常響亮.他最愛發言,課堂上常常響起他回答問題的聲音. 他愛穿白色短襯衫,藍色短褲,又整潔又大方.

5.她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女孩, 白凈的瓜子臉, 彎彎的眉毛下一雙水靈靈的眼睛. 她愛唱歌, 更愛跳舞,還參加了校舞蹈隊呢!她穿著那件紅地白花的連衣裙,跳舞時,動作優美極了!

6.一個男同學的
外貌〗特別是那雙帶長睫毛的眼睛,更使他增添了幾分稚氣.他有愛眨眼的 習慣,一天到晚眼睛眨個不停.他一急起來眼睛就眨得更厲害了.

7.〖一個女同學的外貌〗她很瘦小,長著一對月牙似的小眼睛,嘴巴旁有顆米粒大小的黑痣.
她正閱讀著一本厚厚的書,那雙眼睛盯在書頁上,就像蜜蜂吮吸著花蜜,顯得那麼專注. 1)描寫人物外
貌的詞語 虎頭虎腦 眉清目秀 面紅耳赤 白凈柔嫩 滿面紅光 滿頭銀發 目光炯炯 雙目如潭 火眼金睛 濃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氣宇軒昂 高大魁梧
英姿颯爽 衣著得體 (2)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眉開眼笑 破涕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顏開 滿面春風 洋洋得意 和顏悅色 悠然自得 容光煥發 神采飛揚
氣勢洶洶 神情沮喪 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淚流滿面 (3)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 心花怒放 滿心歡喜 歸心似箭 心曠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悅誠服
心事重重 憂心忡忡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 怒火中燒 心驚膽戰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寫人物的句子 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1 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嘆號. 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蘋果一樣.
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
一把小油壺.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 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 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 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 看起來蠻漂亮的. (1)描寫學習態
度的詞語 勤奮 刻苦 認真 專注 鑽研 踏實 勤懇 虛心好學 發奮苦讀 腳踏實地 不恥下問 精益求精 刨根問底 廢寢忘食 手不釋卷 如飢似渴
持之以 恆 一絲不苟 (2)專心學習的詞語 聚精會神 全神貫注 屏息凝視 目不轉睛 專心致志 津津有味 掩卷沉思 神情專注
9.烏黑的秀發被紮成馬尾,柔柔的垂在背後,小巧而白皙的臉上綻放著爽朗的笑,上面的五 官鑲嵌的精緻得當.長長的睫毛忽閃著青春的光芒,黑水晶似的眼珠靈巧的轉動,明亮得像 一潭清池.陽光投下,融化在她的眸子里,婆娑著碎銀般的光華.眼睛下面,是一張小巧的 嘴,如擺在奶油蛋糕上的一枚櫻桃. 她穿著棉質的白色襯衫,水藍色的裙子,白色的帆布鞋.整個人干
干凈凈,像春日中的一縷 陽光. 1,玲玲不到兩歲,胖墩墩的.紅撲撲的小臉蛋上,有一雙水靈靈的眼鏡. 小辮兒朝天翹著,
粉紅色的發帶在頭上一顛一顛的,像兩只飛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愛的,是她那張伶俐的小 嘴. 2,看上去,杜老師也就 30
來歲,那張嚴肅的長方形臉上戴著一副黑寬邊眼鏡,兩只不大的 眼睛在鏡片後邊閃著亮光;兩個嘴角總是緊緊閉著,平時很不愛說話.在我的記憶里,好像 他只有那麼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衣服,袖子也總愛往上挽一截.每當下課的時候,他就把書本 往胳肢窩下一夾,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筆往口袋裡一裝,低著頭,像找來時的腳印似的,慢慢 地,一步步向著自己的辦公室走
去.可是,在課堂上,他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講起課來滔 滔不絕,朗讀起課文來聲音異常洪亮,有時還會激動得臉上放出紅光,一步跨到講台前,揮
舞著手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著他. 3,這位老漢的眉毛鬍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 2
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4,太陽曬
得墨黑的清瘦的臉上,有一對稍稍窪進去的大大的雙眼皮兒眼睛;眉毛細而斜;
黑里帶黃的頭發用花布條子扎兩條短辮子;衣服都很舊;右褲腳上的一個破洞別一支別針; 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腳, 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時節, 怕刺破腳板,
才穿雙鞋子, 但一下山就脫了. 5,這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身穿軍用棉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高個子,方臉盤,長得很
魁梧.下巴上有一顆黑痣,那雙眼睛在黑暗中閃著亮,使人覺得粗獷又精明.
6,李雲是一個機靈,陶氣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臉上,長著一對調皮的大眼睛,眼簾忽閃忽
閃的,那兩顆像黑寶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轉,鬼點子就來了.在他那黝黑的臉上,不論是那
鼓鼓的腮幫,還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翹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7,這老漢,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露在帽沿外邊的頭發已經斑白了.肩上搭著一件灰不灰, 黃不黃的褂子. 整個脊背, 又黑又亮, 閃閃發光,
好像塗上了一層油. 下面的褲腿卷過膝蓋, 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滿大大小小無數個筋疙瘩,被一條條高高鼓起的血管串連著.腳上沒有
穿鞋,腳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著旱煙袋,煙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鍾擺似的 兩邊擺動著. 8,除夕晚
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 根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一天, 她的老伴兒病倒了,
她臉上珠網般的皺紋更深了, 兩道眉毛擰成的疙瘩鎖到一塊兒了. 她望著老伴兒的遺像,嘴唇微微抖動著,刀刻般的皺紋里,流淌著串串淚珠.
9,女兒長得像她娘,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 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 附《如何寫好人物
外貌描寫》 人物的外貌描寫是人物描寫的重要內容, 描寫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來, 給讀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體態,服飾,表情,風度等.人的外貌描寫也叫肖像描寫,
就是對人物的外貌,特徵進行准確,生動,形象的描繪,並通過外貌描寫來傳神,向讀者揭 示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徵. 怎樣才能寫好人物外貌呢?我們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寫要"准" .准就是准確地描寫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會真實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 因素影響.不同職業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區別.如舞蹈演員的腿較粗而四肢修長;舉重運動 員往往比較壯實; 漁民則膚色較黑, 腳趾因長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張開. 人的年齡不同, 其外貌也有明顯的差異,少年兒童天真可愛,青年人血氣方剛,中年人成熟穩重,老年人則 耳聾眼花.這一些無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規律. 當然人的的習慣不同,也往往顯出不同的特徵來.如吸煙的人彷彿缺少了門牙,還不時透出 煙草氣味;不吸煙的人則牙齒潔白.人的教養不同,也往往能從外貌上看出來,有教養的人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講話文縐縐的,且條理清楚;沒有教養的人坐著站著東倒 西歪,說話粗魯而無條理……凡此種種,我們要仔細觀察,
並用准確的語言加以描述,人物 3 的形象才能准確的描寫出來. 二,外貌描寫要"精" .精就是精心選擇人物外貌特徵,集中筆墨描寫,使人物形象精確鮮
明. 世上沒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 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 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
特徵,集中筆墨描寫,其它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 有時候,我們根據手頭素材的
實際情況,或為了某種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寫重頭戲放在 人物的某個部位.如寫爺爺的手,硬而裂開許多道口子,雖難看卻是勤勞的見證;幫我編玩
具,又透出靈巧.這樣寫了往往會使勤勞而機靈的爺爺躍然紙上. 我們精心選擇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確地描寫,往往能寫出新意來. 三,
外貌描寫要"深" .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寫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寫出人物的深度.
我們描寫人物外貌,要著重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個性特徵,氣質情感的
外貌特徵予以重點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達到神似的境界.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寫作的
順序,選好寫作的角度,無論前後左右,正視側視,仰視俯視, 近觀遠看,哪個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徵,就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描寫.
外貌描寫還要注意與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相結合,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 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來. 兒 童
1,他大約有十三,四歲.又黑又胖的小臉上,嵌著一個尖尖的翹鼻子.長長的頭發,好久
沒理了.濃濃的眉毛下閃著一對大眼睛,烏黑的眼珠挺神氣地轉來轉去.
2,樹叢被撥開了,一個小孩的腦袋鑽了進來,這是個男孩子,大約有十二,三歲,又黑又
瘦的小臉上,滿是灰塵,頭發約有二寸多長,亂蓬蓬的,活像個喜鵲窩. 3,翠兒是這里遠近山區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價雨淋
日曬,就是淋不萎,曬不黑,臉盤白 白凈凈,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來,嘴瓣兒像恬靜的彎月,說起話來,聲音像黃鶯打蹄.
4,一進園門,就有個男孩子粘上我了.他大約十一,二歲,穿著紅背心,藍短褲,腰帶耷
拉著一截;渾身是土,像個小土地爺.毛茸茸的小平頭,襯著一張白皙的小圓臉兒,使我聯
想到蒲公英.他像飛蛾見了火似的,在我身前身後轉悠,伸著脖子看我的鎂光燈.
5,這一來,倒嚇我一跳,仰頭一看,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高高地坐在一枝樹杈上,
手裡還拿著一隻口琴,正准備吹哩.她穿著火紅色的絨絨衣,套一條豆綠色的短裙子.兩只
穿著力士鞋的小腳懸空的搭拉著,怪自在的.她那梳著小辮子的腦袋歪倚在右肩頭上,水靈
靈的大眼睛向我玩皮地眨巴著,鼻子略顯有些上翹,顯露出一副淘氣相.只要你一看見她, 就會從心眼裡喜歡她.
6,小菊到今年已經十四歲了,但是她的身體長得不高,手臂依然那麼細小,顴骨照舊凸出,
十個指頭像一束枯竹枝,彷彿一折就會折斷似的;因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來她的身體輕 飄飄的.
7,建華同學身材均勻,不胖不瘦,烏黑的頭發梳成兩條細長的辮子,紅潤的瓜子臉,圓圓 的大眼睛,臉頰上有兩個深深的酒窩,顯得活潑可愛. 4
8,我們院里來了兩個鄉下小孩.一個是姐姐,梳著小辮,穿著小花褂.一個是弟弟,腦門 上留的頭發,就像扣了個茶壺蓋. 9,小瑪拉哈(蒙古族)
,眉清目秀,唇紅齒白,圓臉蛋,高鼻樑,一腦袋烏黑捲曲的頭發, 挺俊氣的.只是耳朵長得老長,真難看,可老人們說,那是"佛相" ,有福氣. 10,
那是個十來歲的瘦骨伶仃的小孩, 卻長得眉清目秀. 特別是那雙長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 閃動著聰慧的光芒.他拖著木屐,一件破舊的綠軍服垂到膝前.
11,妹妹今年十歲,讀小學三年級.
她那紅撲撲的臉蛋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適著聰明伶 俐的神色.烏黑的頭發下,兩條彎彎的眉毛,像那月牙兒.她那一排雪白的牙齒當中,缺了
顆門牙,一笑起來,就成了個豁牙巴,十分逗人喜歡. 12,二道杠周莉,是我們班最厲害的女同學了.她長得黑黝黝的,一雙小圓眼總是靈活地轉
來轉去,小嘴唇很薄.我奶奶說嘴唇薄的人會說話,這不假,周莉說起話來像打機關槍.每
當她說話時,腦後那把蓬鬆松的大刷子還神氣地一擺一擺的.她看見我和施同在一起,就把 小嘴一撇,毫不客氣地說: "施同在打保鏢呢. "
13,我的弟弟是小學五年級的
學生.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臉,一對大眼睛烏黑發亮,一笑, 嘴邊還有兩個小酒窩.他的個兒跟我差不多,有人還以為我們是雙胞胎哩.其實,他才剛過
十歲,比我小三歲. 14,我上下打量著這位小強哥,他矮胖的身材,比我矮了半頭.黑黑的臉膛上長著一雙小眯 縫眼,呆頭呆腦.媽媽問他話時,他還紅了臉,顯得土裡土氣的,因此,我打心眼兒里瞧不 起他. 15,我叫張新霞,今年十一歲了,上小學五年級. 我梳著一束烏黑的馬尾辮,走起路來一甩一甩的.我的眉毛彎彎的,像把鐮刀.一雙黑黑的 大眼睛,看人可厲害呢,紅紅的嘴唇,就像抹過口紅一般.一雙嫩嫩的小手,十指細長.人 們都說: "十指長靈巧. "我才不相信呢!有一次,我學釘扣子,扎破了手指,使我煩惱了
好 幾天. 16,妹妹剛上小學一年級,既聰明又懂事,能歌善舞,可愛得很.也的小辮子向上翹著,兩
只黑亮的眼睛盪漾著微波,兩個臉蛋紅紅的,兩條眉毛又變小細.她唱起歌來,細黑眉毛一
挑一挑的,黑黑的眼睛深情地望著遠方,張開的兩只小手,彷彿是一雙翅膀,欲飛上九霄雲 外.
17,張要是我的同學.他很活潑,很機靈,一頭烏黑的頭發,圓圓的臉上帶著頑皮的神色,
一雙黑黑的大眼睛,天真地朝你看.他得意的時候,輕輕地搖晃著腦袋:被你批評得不好意 思的時候,也輕輕地搖晃著腦袋.
18,我的表兄旭旭,今年才十歲.他長得白胖胖的.圓圓的臉蛋上掛著一對好看的小酒窩,
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不時滴溜溜地轉動著,顯示也一股機靈而淘氣的勁兒.聰明的一休比起 5 他來還要甘拜下風呢!對了,我的表兄還挺要強呢!
19,他瘦得很,好像骨頭比肉多.那雙與身高極不相稱的大腳丫子,勾著一雙比腳還大的天
藍色拖鞋,兩條像仙鶴一樣的長腿從凳子上垂下來,一條壓著一條.兩眼眯成一條縫,書里 的知識就是從那一條縫里被"吸收"進去的. 20,
小光是五年級的學生, 圓圓的臉上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他學習不錯, 就是不愛幹活兒. 偶爾讓他干點活兒, 他就噘著嘴,耷拉著腦袋,
老大的不高興, 走起路來也懶洋洋的,所以, 爸爸總是喊著 "小懶貓" 媽媽也常說: , "小懶貓啊, 小懶貓, 你什麼時候才能變成小蜜蜂啊! " 說來也奇怪,沒多久,他真的變人. 21,我的妹妹今年剛上二年級.我根據平時的觀察,給她總結出
一個字,那就是"懶" .甭 說別的,單說放了學,爸爸叫她掃掃地,她便會不樂意地搖搖頭,噘起小嘴;再不就指指我
這個當哥哥的"我還小,怎麼不叫他去. "哎,我只得放下作業去掃地,甘認倒霉.
22,我的姐姐叫王曉梅,她個子不高,但身材十分苗條.在她那面如桃色的瓜子臉上,有一
雙閃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樑下面,嵌著一張櫻桃小嘴.她比我大四歲,我們從小就在一起 玩耍,她總是說我不好,但我還是非常喜歡她.
23,下課了,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兒,像一陣旋風似的從桌旁急走而過.他胖乎乎的身體,
又圓又大的腦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鑲嵌著一對機靈的大眼睛,總讓人感到是那樣的機靈,俏
皮,活潑.如果他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立刻發出一陣歡叫,那歡叫聲是那樣清脆,響亮.一 次,他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了,
老師讓他到前邊站著.他挺起胸脯,來到教室中央,向全班 同學做了個鬼臉,然後似羞似愧地笑著.窗外明媚的陽光斜照在他的臉上,看,怪有趣的,
他多麼像一隻調皮的小企鵝! 24,陽光下,只見一個身量不高,面色黑紅的小男孩,濃眉下的一雙大眼睛格外有神.左臂
上戴著紅袖章,上面那"值日"兩個字十分顯眼. 老 年 1,爺爺今年七十三歲,平時,他見人總是樂呵呵的,光禿禿的頭頂上經常扣著一頂黑色的
小氈帽.爺爺總是背著手走踣,那模樣真算個"大官" .爺爺是個老鞋匠,平時掙下的錢都 花費在我和弟弟身上了.爺爺對我的關懷與疼愛,令我終生難忘.
2,我的爺爺是個農民,我很喜歡丫在他的身邊,數他額頭上像小溪似的皺紋,更喜歡他那
乾裂,粗糙得像松樹皮一樣的手在我光滑的腦袋上撫摸.平時爺爺沉默寡言,只知道幹活.
他勤勞,朴實,種了一輩子地.嚴寒酷暑,風里雨里,他總是天下亮就起來幹活,太陽落了 才帶著滿身泥土回來.爺爺辛辛苦苦養大了 5
個孩子.打我記事起,難得聽他說上幾句話, 就是高興時,遇到我這個最小的孫子只是笑笑.
3,我的爺爺——是一位畫家,他四方的臉,滿頭是銀發,雖然沒有白鬍掛頷的風度,卻有
那種鶴發童顏的相貌.他呀,一談起畫,總是那麼津津有味,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著.他
說的那些詞我聽不大懂,或登門求教的畫家們都說,爺爺說的跟他所作的畫一樣高超. 6
4,由於多年的操勞,爺爺的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樹皮,裂開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幾 個厚厚的老繭;
流水般的歲月無情地在他那絳紫色的臉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 他那原 來是烏黑烏黑的頭發和山羊鬍子也變成了灰白色, 只有那雙眼睛依舊是那麼有神,
盡管眼角 布滿了密密的魚尾紋……我想念爺
爺. 5,爺爺長著一副古銅色的臉孔,一雙銅鈴般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飄著一縷山羊鬍須.
他高高的個兒,寬寬的肩,別看他已年過古稀,可說起話來,聲音像洪鍾一樣雄渾有力;走 起路來"蹬,蹬,蹬"他,連小夥子也追不上呢.
6,吉老秤已經五十幾歲,可是身體硬實得像一座石碑;從口外剛趕來的兒馬蛋子,一噘子
踢到他的胸脯上,就像被跳蚤彈了一下.他的手藝高超,遠近馳名,卻只能混個半飢不飽;
用他的話說,一輩子沒吃撐著過.他脾氣暴,不娶家小,不信鬼神,只好喝烈酒聞鼻煙;喝 醉了就睡覺,扯起鼾聲像打雷,打起噴嚏像放炮.
7,爺爺退休已有兩年了,瘦瘦巴巴的身架,一臉的魚網紋.頭頂上灰白的頭發,好像戴著
一頂小氈帽.笑起來下巴頦高高地翹起,因為嘴裡沒有幾顆牙了,嘴唇深深地癟了進去.
8,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
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 上.
9,一位神采奕奕的胖老頭聽見狗叫,從屋裡出來.他年紀六十上下,一頭淺褐色的頭發保 養得很好,只是鬍子已經花白.這就是勃洛耶爾教授.
10,我的奶奶今天的穿戴與平時大不相同:頭戴絨線帽,身穿一件嶄新的黑呢子大衣和一條
混紡呢褲子,腳上穿著一雙油亮亮的平底皮鞋.她手拄拐杖,滿臉洋溢著喜氣,手裡拿著一 張的紅紙,出了門.
11,我的外公六十多歲了,兩斑白,頭頂中間光禿禿的,像個小球場,周圍是稀稀的幾根頭
發,臉龐圓圓的,整天笑眯眯的,肚子挺得高高的,像個彌佛.他整天離不開一隻小茶壺,
走路的時候捧著,看報的時候摸著,就連睡覺的時候也要把茶壺放在頭邊,好像怕人偷走似 的.
12,我的外公矮矮的個子,平時總愛穿一件深藍色的衣服.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積蓄了他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 外公雖然是六十八歲的人了,
可是總也捨不得離開他那寶貝的工作崗
位 ——眼鏡廠. 舅舅, 外婆三番五次地做他的思想工作, 讓他退休, 可外公總是一個勁地搖頭.
13,我的外公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老漢.古銅色的臉上,深深地刻著一道道皺紋;兩只小蒲
扇似的大手,長滿了老繭.雖說外公今年已六十多歲了,可干起莊稼活來,居然還敢跟年輕 人從個高低.
14,還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家來了個陌生的老頭.他瘦高瘦高的個頭,額頭和臉上的 皺紋像刀刻的一樣, 鼻樑上架著一副又黃又小的破舊眼鏡,
身上穿著一件罩住腳跟的黑色棉 大衣.大衣好像從來沒洗過,變得油亮油亮的了.看到他,我就想起了電影上
那些小店小鋪 7 里的管帳先生. 我躲在爸爸的身後偷偷地瞅著他. 爸爸和他說著話, 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
一把將我拉到"管帳先生"的跟前,滿臉笑著要我稱那位"管帳先生" "師爺" .我壯著膽子 輕輕叫了聲"師爺" ,又趕忙躲到爸爸的身後去.
15,我的奶奶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頭上布滿了銀發,抬頭紋和眼角紋都很重.她平時總
穿著一件藍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奶奶的頭發是自然捲曲的,看上去中真美;慈祥的眼睛 總是笑眯眯的,說起話來又清脆又好聽.
16,我的奶奶年已七旬,一頭的短發像罩一了一層白霜,一雙大眼睛已經深深地陷了下去, 嘴裡的牙也已經快脫光,
一雙粗糙的手爬滿了一條條蚯蚓似的血管, 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 了皺紋,像是記載著她 70 年來的千辛萬苦. 17,我們的語文老
師是一個小老頭,戴著一副深度近視鏡,走起路來一步一晃,慢悠悠的, 就像是在醞釀一篇大作,加上平時說話滿嘴"之乎者也"
,以及那幽默詼諧的語言,倒真有 點老夫子的味道.別看他這樣,但上課真有兩下子.
18,劉奶奶在我的印象中總是乾乾凈凈的,走到她身邊總會聞到一股股淡淡的皂香.她的頭
發總是梳得那樣好,沒有一絲亂發.她不但自己干凈,而且家裡的一切都被她收拾得一塵不
染.兒子,兒媳婦和孫子的衣服從來都是她洗,他們總是穿得板板正正.我去她家沒見她閑 著過.
19,肖伯伯是我們區二輕局的離休幹部.他中等身材,身體很硬朗.和藹可親的臉上,有一 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夏天,上穿白襯衣,下穿一條西裝短褲,顯得樸素大方.肖伯伯雖然年 過六旬,但還是那麼青春煥發,好像在他那強健的體內,蘊藏著用不完的勁兒.別人都說, 退休後無聊,他卻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是追求盆景藝術的強者,是酷愛生活的典範. 20,外祖父是一位年過六旬的白發老人.在他那高高的顴骨上架著一副老花鏡,堆滿皺紋的 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微笑.
外祖父從十幾歲起就從事修鞋工作.他長年勞作,左手的大拇指 已經彎曲變形了.
21,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雖然刺得鼻孔生疼,但空氣很清新,使人感到格外清爽舒服.這
時我看見一位滿面紅光的老大爺,他雖然滿頭銀發,鬍子斑白,卻顯得精神抖擻,他像年輕
小夥子一樣,利落地跳入冰水之中,揮動著那有力的雙臂,飛快地向前游去,在他身後擴散
出一圈圈發亮的水紋.他遊了幾個來回以後,只見他用兩手在冰岸上一撐,就輕松地跳上了
冰岸,大顆的水珠從兩頰流下來,鬍子和眉毛上沾著晶瑩的水滴.一陣寒風吹來,我又打了 個冷戰,老人卻抹了把臉上的水,又躍入冰水中.
22,他年逾六旬,軍帽下露出了花白的鬢發,在帽徽領章的襯托下,顯出一種不言而喻的身
份.雖然公共汽車上喧鬧擁擠,但他依然挺直身坐著,兩只手放在膝蓋上,保持著軍人特有
的一種風度.在他的眼皮下藏著一雙炭火似的光點,在默默地燃燒著…… 23,今天是星期日,我剛從書店出來,迎面走來了一個 50
上下,背著大小兩個包的瘦老倌. 他頭戴草帽,黧黑的兩頰深陷進去,滿臉深深的皺紋和衣服皺褶連成一片.那是一件洗得發
白的舊上衣,並且紐扣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我把眼光移到他的腳上,呀,怎麼連鞋也不穿, 8
光著兩只像醬豆腐般的顏色的腳丫子,還直跺著腳哩!哈,是個鄉巴佬!
24,我家住胡同口,有一個公用知來水龍頭,看水龍頭是一位老大爺.他矮墩墩的身材,胖
乎乎的面孔,紅茶色發亮的額頭下面,兩條彎彎的眉毛,一雙細長的眼睛,那面相就像一尊 彌勒佛.
25,我不由自主地來到麥田前.一位老農正在割麥子.他中等個兒,臉色黑黝黝的,他直起
身來,用毛巾擦著汗,望著面前這豐碩的果實,他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是啊,嚴寒的冬 日積肥備耕, 溫馨的春日搶時播種,
酷熱的盛夏揮汗鋤草……這一切還不是個盼著秋日的收 獲嗎? 26,白發蒼蒼的鄰居張奶奶拄著拐杖,臉上笑得像一朵綻開的菊花.她眯起眼睛翻來覆去地
看著玉雲姐那張錄取通知書,好像手裡捧的不是錄取通知書,而是一件稀罕的寶物.
張奶奶拉著玉雲姐的手,用昏花的眼睛把她從頭望到腳,又從腳望到頭.望著望著,她那眼 里的淚水便順著皺紋的溝道, ,一串一串地落下來.
27,瞧這位老奶奶,她坐在桌子的最右端,頭上蒙著一塊白頭巾,身上穿著的夾襖已經打滿
了補丁.她微低著頭,兩手熟練地纏著紗布.你雖然看不見她的眼睛,但從她那神情專注的 臉上,可以看出她彷彿正在聆聽著什麼.

⑨ 名著閱讀中人物形象分析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欲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里,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台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盡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爛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
貪婪和吝嗇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錢的奴隸,變得冷酷無情。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人的基本情感,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在他獲悉女兒把積蓄都給了夏爾之後,暴跳如雷,竟把她軟禁起來,"沒有火取暖,只以麵包和清水度日"。當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請醫生要破費錢財。只是在聽說妻子死後女兒有權和他分享遺產時,他才立即轉變態度,與母女講和。
伴隨貪婪和吝嗇而來的是老葛朗台的狡猾和工於心計。對於每一筆買賣,他都精心算計,這使他在商業和投機中總是獲利。另外,時常故意裝做口吃和耳聾是他蒙蔽對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台的貪婪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了大量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是他卻喪失了人的情感,異化成一個只知道吞噬金幣的"巨蟒",並給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老葛朗台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已成為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經典人物而廣為流傳。

⑩ 我看《邊城》之美~~

我覺得「4.《邊城》讀後感」適合《我看邊城之美》的文章

1.《邊城》讀後感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朴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盪盪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2.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3.《邊城》讀後感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系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里,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朴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美永存
4.《邊城》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5.《邊城》讀後感
《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邊城》也許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一、人性的張揚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現代文明已經滲透進邊遠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淳樸善良的民風將難以維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在文學作品中構築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廟而已。」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這也許是作者對人性美的熱著與熱愛的表現,作者是極力張揚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在小說中人性中庄嚴、健康、美麗、虔誠等都有所展現,一切都充滿了善,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環。 二、命運的無奈 小說中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作者自己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故事中5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沐浴著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朴實、率真的人們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地生活著。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樣的單純,沒有任何雜念,氣質中透著自然美。所以「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著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彷彿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現在和過去的、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常人都是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脫。所以說籠罩在整部小說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的小說卻是個悲劇的結局,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卻處處受命運的擺布,快樂、自由生活的人們都有一種難解的凄涼……也許就是這一點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才提升了這部小說的閱讀價值吧。 鄉下人 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並非現實鄉下人的寫照,而是沈從文在回憶湘西時,對鄉下人的一種理想化描寫,沈從文自稱「我是一個鄉下人」, 對鄉下人的想像基本囊括鄉下人的所有方面。 自然的性愛觀,鄉下人對性的直言不諱,是沈從文寫他們的原由之一,鄉下人的性愛熾熱、真誠,哪怕是水手和妓女的性愛同樣充滿生命的激情,柏子勞累一月所的工錢全給了妓女,妓女對水手的愛同樣是一種畸形的忠誠。在《阿黑小史》中,阿黑與五明的性愛得到父親的認同,年輕人,非要變成一個人,似乎沒有不可以的理由。這與城市人形成鮮明對比,不注重物質。 自然的人生觀,《三三》《蕭蕭》等文章中,人物生活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約束。
6.《邊城》讀後感
水令/文 一條溪, 淌了千年, 卻沖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愛。 一首曲, 唱了千年, 卻道不盡那一段纏綿的情。 一個是豪放豁達, 一個是溫柔美麗, 卻同是一種相思,一處哀愁, 而這愁的對面, 卻是一份割捨不斷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柔韌澄清, 茶峒山淳樸而堅定。 依山傍水的緣啊, 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虎耳草采一把, 傳情曲唱一夜。 你,卻在夢里將淚流盡。 坍塌的白塔, 擋不住墜落的流星。 一生的親情啊, 也隨著這一場濁雨落入碧溪遠去。 不曾回來的歌聲啊, 是誰為你把靈魂浮起, 是誰為你將命運囚禁。 是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 是這一首翠雨相憐的曲。 來來回回的渡船隻為找尋 那曾經的一片磬香, 可終究離不了那擺渡的繩索, 只得翹首遠方的凶灘, 守望這一溪水, 守望這一首曲。 愛情無悔, 幽幽水令。 7.《邊城》讀後感 儺送的離開和沈從文的離開方式有什麼不同? 最近在看沈從文的《邊城》無聊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想起了沈從文的生活經歷來。沈從文在他的一生中就知道的,就有兩次逃離。第一次是他還處在初戀的年齡的時候經常向沈從文借錢 的兩姐弟,最終並導致了沈從文的母親的離開,也使她從「以後或者成為一個紳士,娶一個有點臉面的人家的女兒」的生活軌道中逃離出來。這次初戀,筆者認為,這里有很多和翠翠挪送的愛的原形。或者是在描寫這感情的時候,沈從文是參照了他年少時候的這段經歷的。 第二次應該是,在和張兆和結婚的時候出現的「偶然」。其實「偶然」就是高青秀是一個很崇拜沈從文的,關於他們的交往,在人大的現當代文學評論上面2004年五月版有一篇專門介紹的文章。她出現的時候正是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如果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的話,在邊城裡面,應該有她的影子。 沈從文對《邊城》的描述是很矛盾的,在《水雲》里沈從文談到了邊城創作的原因: 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將熱情注入故事中,使他人得到滿足,而自己得到安全,並從一種友誼的回聲中證實生命的意義。可是生命真正意義是什麼?是節制還是奔放?是矜持還是瘋狂?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事實?」 當時若能寫個長篇小說,照《邊城題記》中所說來寫崩潰了的鄉村一切,來消耗它,歸納它,也許此後可以去掉許多困難。但這種題目和我當時心境都不相合。我只重新逃避到字帖賞玩中去。我想把寫字當成一束草,一片破碎的船板,儼然用它為我下沉時有所准備。我要和生命中一種無固定性的勢能繼續掙扎,盡可能去努力轉移自己到一種無礙於人我的生活方式上去。 之前沈從文在邊城的提記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而事實上,邊城的美學意義是建立在一個虛幻的愛情上面的,這個愛情或者是不現實的,但是,卻存在沈從文的心中,是一個混合體。他的主人公,間或有張兆和的影子,有沈從文的影子,但是卻少不了他的出逃的經歷在裡面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

熱點內容
三部曲的校園小說 發布:2024-11-14 13:05:36 瀏覽:371
軍旅霸道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4 11:11:51 瀏覽:699
排行前10網路小說 發布:2024-11-14 11:11:09 瀏覽:311
西方玄幻奶小說 發布:2024-11-14 11:00:35 瀏覽:570
監獄殺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4 10:54:23 瀏覽:826
奇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4 10:41:58 瀏覽:409
網游變女生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4 10:24:04 瀏覽:464
傳奇戰神蕭辰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14 10:18:50 瀏覽:782
就看的已完結玄幻小說 發布:2024-11-14 08:37:29 瀏覽:372
關於穿越的動漫帶有系統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14 08:18:33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