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金庸小說閱讀外人評價

金庸小說閱讀外人評價

發布時間: 2024-08-19 14:17:32

A. 求研究性學習作文650字,有關金庸的武俠小說

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和小龍女是金庸小說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愛的人物。他們被認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最為曲折、最為生動、最令人激動和痴迷。
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劇意味的故事。自他們相愛之日起,就離多合少,往往舊劫未去,新劫又生,歷盡曲折悲歡,充滿苦澀蒼涼。然而他們又堅貞不渝、鍥而不舍,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海枯石爛情不變。從而迷醉了無數的讀者。
然而,我要說的是,我們像楊過和小龍女一樣,在這一漫長而艱苦的歷程中,不自覺地墜入了一場迷夢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騙。這場欺騙並非來自小說的作者——也許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讀者一樣受了欺騙——而是來自「愛的幻覺」,來自人性及其愛情心理。
楊過和小龍女當真是值得稱羨的佳侶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這倒並不是因為楊過比小龍女要年輕幾歲晚一輩,也不是因為楊過失去一條臂膀和小龍女失去處女的貞操——這一切小說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圓滿的解決方法,而主人公也確實是克服了這些微不足道的障礙。
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的真正危機是他們的個性的極端對立,他們的人生理想及其喜愛的生活方式的極端矛盾。他們實質上完全是兩種人,當屬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種命運的捉弄,而他們的相愛更恐怕是一場誤會,一場不自覺的自我欺騙。
「異性相吸」,也許是產生這種誤會的第一個重要原因。這里的「異性」
不僅是指男女性別的差異,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異。我們常常見到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愛上一個沉默穩重的人,一個聰明靈俐的人愛上一個木訥剛毅的人,一個外向的人愛上一個內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對完滿的結局,甚至可以歸納為一種「規律」,即異性相吸、相反相存。我們不否定這一點,也承認性格的相互補充是愛情與婚姻的和諧或妥協的一種較為有利的情形。但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對「另一極」性格的自然的傾慕,源於一個古老的審美法則,那就是隔岸觀景。我們總是發現與自己不同的、有距離的事物較自己身邊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們總容易讓那些使我們「不明白」及我們不具備(沒有或沒見過)的東西迷惑。..可是我們一旦「獲得」,這種審美距離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楊過和小龍女的情形大致如此。
在古墓之中,兩人只覺得互相關懷,是師父和弟子間應有之義,既然古墓中只有他們兩人,如果不關懷不體惜對方,那麼又去關懷體惜誰呢?——
有意味的是,小龍女第一次離開楊過,是因為楊過根本不懂得愛情:
小龍女正色道:「你怎麼仍是叫我姑姑?難道你沒真心待我么?」她見楊過不答,心中焦急起來,顫聲道:「你到底當我是什麼人?」楊過誠誠懇懇的道:「你是我師父,你憐我教我,我發過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聽你的話。」小龍女大聲道:「難道你不當我是你妻子?」
楊過從未想到過這件事,突然被她問到,不由得張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麼配?你是我師父,是我姑姑。」小龍女氣得全身發抖,突然「哇」的一聲,噴出一口鮮血。(第七回)
這里有—個小小的誤會,歐陽鋒找到楊過,瘋瘋癲癲地點了小龍女的穴道(那時她正與楊過脫了衣服練「玉女心經」),被對小龍女心儀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虛而入。小龍女以為是楊過,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楊過找到小龍女時,尹志平早已離去。楊過不知就裡,而小龍女則以為楊過在裝瘋賣傻,不負責任。因而見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為楊過佔有了她)
而氣憤急怒,想要殺了楊過,終覺不忍,因而只有轉身疾奔下去,離他而去。
可是楊過確確實實是不知道前因後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師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異,一時溫柔纏綿,一時卻又怨憤決絕?為什麼說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許叫她姑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來,只有以為「此事定然與我義父有關,必是他得罪師父了。」
楊過對他的師父小龍女,其實只有敬愛之心,卻沒有性愛之情;有親近和依戀的關系,卻沒有熱烈的愛情沖動。
那時他還是一個孩子。不懂愛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愛有別於師徒之愛、姑侄之愛。
等到小龍女離開他以後,在尋找小龍女的過程中,才慢慢地意識到小龍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麼。因而,他在追尋「白衣少女」(小龍女也總是一身白衣)的過程中,他結識了陸無雙、完顏萍,並把她們當成小龍女的幻影。
他以為(我們大家都以為)自己愛上了小龍女卻不知小龍女此人也只是一種幻影:愛的幻影。這幻影正是被他情竇初開的心創造出來的。
同時,這幻影也是最初環境激發出來的。
因為從此以後,他與小龍女就開始了離多合少,劫難重重的日子。除了這第一次分離以外,還有三次重要的或長久的分離,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禮教大防」而分離;再一次是小龍女因明白自己失身於尹志平,同時又以為楊過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離去;最後一次則是小龍女為了讓楊過吃葯治毒,跳進了絕情谷底,從而使他們之間分離十六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離雖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龍女主動離去的。雖然她每一次離去,都有足夠的「為了愛」的理由,誰能說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
無論是理智的迴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分離和懸念。而這種分離與懸念又恰恰是激發楊過的強烈的情感及其愛的幻覺的最好的動力。分離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審美心理的距離。一次次分離之後的懸念總會得到自覺或不自覺的誇張和放大。更何況每一次分離,都伴有使楊過不得不去追尋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龍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樣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龍女是迫於「禮教大防」而離去,激發了楊過的反抗命運的熱情(這在楊過的個性及生命中是一貫的);第三次知道小龍女對他誤解而離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則是為了一句諾言..
我們必須看到,在這一愛情——我們權且稱這種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為愛情——的追逐中,楊過始終是以熱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這恰恰合乎楊過的性格,這種大苦大熱的曲折追尋,正合楊過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過程本身已經比追求的對象更為重要。追求和期待雖然不無痛苦,但也是一種熱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始終都充滿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侶,期待中的戀人總是要比真實的人美妙得多。
這一切乃是楊過的性格決定的。命運的障礙和外物的干擾,總會激起他的強烈的逆反心理,僅是為了「反抗」本身,他也會不顧一切不計生死的(這在他反叛全真派時已經有過充分的顯示)。他和小龍女的關系遭到旁人的非議時,便又是如此。小說中寫道:
..黃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繞彎兒。龍姑娘既是你師父,那便是你尊長,便不能有男女私情。」
這個規矩,楊過並不像小龍女那樣一無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氣,為什麼只因為姑姑教過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為什麼他與姑姑絕無苟且,卻連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處,胸頭怒氣涌將上來。他本是個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剛烈之人,此時受了冤枉更是甩出來什麼也不理會了,大聲說道:「我做錯了什麼事礙你們了?我又害了誰啦?姑姑教過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們斬我一千刀,一萬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
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並沒有表明他對小龍女的愛本身。—
—在這樣一個激動的時刻,你就是讓楊過為了反抗命運而娶任何人為妻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這樣乾的。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沒有這些沖突,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沖突所引起的強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分離,那又會如何呢?——這樣的疑問是意味深長的,也是觸及本質的。
強烈的愛的期待美化了愛的對象。熱情的愛的追求掩蓋了對愛的對象及愛本身的無知。這才是楊過與小龍女的真正的悲劇。
十六年以後,這對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經過數十年的曲折和分離,這一對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離地過幾天平安的日子了。
然而,也許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會不會發現)之間的愛情悲劇及無法調和的性格沖突才會真正地拉開序幕。而以前這幾十年的故事只僅僅是這一悲劇的長長的「引言」?——遺憾的是,小說到這里就結束了。這正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使我們保留了最為美好而強烈的印象,而無法猜度他們的「後事如何」。對此,我們不能責怪作者。因為小說不是生活的教科書,它只負責將美麗的情感悲喜(無論真正的結局如何)帶給我們,將最為華採的樂章展示給我們,至於真實而瑣細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
我們說過楊過和小龍女是不會幸福的。這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楊過是一個多情的人,而小龍女則是一個「無情無欲」的人。—
—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結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礎。——那古墓派玉女功養生修練,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訣:「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乃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怠,多念則精散,多欲則智損,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促,多笑則肝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腸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寧。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第39 回)顯然,小龍女將此要訣練得很好,否則她無法在古墓中長大,尤其無法在絕情谷底一個人生活十六年之久。
其二,楊過是一個熱情如火、活潑激烈的人,而小龍女則是一個寧靜沖虛、恬淡幽閉的人。這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現極大的反差和沖突。楊過曾說:「不錯,大苦大甜,勝於不苦不甜。我只能發痴發顛,可不能過太太平平安安靜靜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龍女則恰恰相反。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小龍女則至淡至虛,如何為伴?
其三,楊過屬於這個風塵勞苦、多劫多難的蒼涼人生,而小龍女則屬於古墓。她像是幽靈,又像是仙女。總之,她屬於空谷,屬於絕域,是花瓶加溫室里的花,一經人間風雨就會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墜地獄。
以此種種,台灣學者曾昭旭先生也有過很好的論述:「現在我們要談到像楊過,小龍女這樣的結合,中間含有怎樣的困難與缺憾呢?我們前文已提到這沖虛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極圓滿的,這剛猛的生命也不是沖虛和清暢的生命。因此在本質上這種結合就只是暫時的。小龍女之下凡是暫時應跡,楊過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沖動也只是一種心靈受傷時的暫時要求。到末了,小龍女還是要回歸空境,楊過也還是要再涉人間的。所以他們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雲之聚散,緣盡了,彼此揮揮手,各奔前程,則小龍女不失其應跡渡化,楊過也如其暫時小憩。而一定要歸宿於此,而謀長久的結合,則不但處境磨難多多,內在的缺憾也是極深沉的。而楊過因種種外緣,畢竟決心歸宿於小龍女了。於是,這一份感情便顯現出悲劇性質來。這悲劇從楊過這邊來說,便是他原可以憑借自己沖至道德理境,如今限於清虛的格局而不能出頭了。
而從小龍女那邊來說,則是她對楊過的許多言行表現有根本的不解。遂顯出二人的結合,有著隱隱的危機。」①從本性來說,小龍女已是忘情滅欲的世外仙靈(只有小說中才會有這樣的人物),而楊過則是凡腸如火、風流熱烈、活潑多變、偏激剛烈的世間英雄。小龍女之愛楊過,那是因為楊過熱情依戀並不斷「追求」(她則常常迴避或逃避);楊過之愛小龍女,則是隔岸觀景、追光逐影要比蒼涼的人間更有魅力。他們的戀愛起於古墓中沒有外人的孤獨的自然,而後飽經磨難、生死相許,歷盡塵劫,反而顯得格外的多姿,加強了追求本身的意義而誇張了情感的度數。
當然,我們只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意見,只能按照我們的思路去分析或綜合。我們無法也不能去「判斷」:他們是否存在愛情?他們是否感到幸福?
他們是否能在一起過和平寧靜的日子?這一切小說中都沒有寫,而我們也不是楊過或小龍女本人,所以我們無法判定。這些也不能讓任何外人來判定,因為愛情與幸福乃是(當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這便是愛情的神秘處、誘人處。
我們只能說,他們的這種感情,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分離所造成,被期待所激發,被磨難所鞏固、所推動。我們只能說,這兩個主人公都是毅力驚人的人。尤其是楊過,小龍女因為無欲少情,反而能寧靜長久。
然而不論怎樣,我們都還要感謝金庸,他為我們寫出了這種若即若離、曲折懸念的愛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覺得美好、越是想要」
這種人性心理的真實,深刻地表現了人類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
① 曾昭旭《金庸筆下的性情世界——論(神鵰俠侶)中的人物形態》,見《諸子百家論金庸》,台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版。

B. 對金庸文章的評析(2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金庸武俠小說首先是小說,具有一般小說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內容,比如人物、故事、結構、表現手法、敘事技巧等,在內容上涉及到人性、人情、政治、歷史、宗教、哲學、文化等。但金庸武俠小說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小說,特殊就特殊在它的「武俠」性,它以「武俠」故事為中心,其作用主要是娛樂和消遣。我非常贊成有學者的觀點:「武藝小說如同一種約定俗成的游戲,游戲中的雙方———看書人與寫書人———早已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此游戲的規則自家人早已瞭然。圈外人若有興致一玩,必須先行認知此中規則才成。」不是說金庸的小說是游戲,而是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它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是在長期的文學實踐中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建構的,寫作的人要遵守,閱讀的人同樣也要遵守,否則就會像王朔一樣,怎麼也進入不了金庸小說,滿眼所見皆是「打架」和「殺人犯罪」。
正因為特殊的「規則」,金庸武俠小說刻畫的是一個特殊的世界,一個遠離現實的虛擬世界,一個絕對的「烏托邦」,即我們所說的「江湖」。在這個世界裡,生活有自己的邏輯,武俠是生活的最重要內容,其有形與無形無處不在。雖然,武俠小說既然是小說,是作家寫作的,那麼,武俠小說所描寫的世界自然與我們的生活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但這種聯系主要是在人情人性上的相通,而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精神價值等方面則與我們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別,不僅僅只是現實生活的誇張、變異,還有「非生活」與「反生活」,比如武俠小說中最重要的內容———「武功」就是在現實武術基礎上的一種虛構和想像,現實生活中絕無所謂「吸星大法」、「玄冥神掌」之類的武藝。武俠世界也不是隱喻的世界、象徵的世界,它就是它自己。所以,武俠世界絕不是現實世界的影子,它既不追求反映現實生活,也不追求表現現實生活。至於有的讀者把金庸小說當作生活教科書來讀,這是閱讀學的范圍,可以通過解釋學來說明,並不能證明金庸武俠小說的現實主義特性。
金庸對於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貢獻就在於他把文學的娛樂和消遣作用發揚光大,他通過他的武俠小說把文學的娛樂功能和娛樂魅力充分地表現或展示出來,從而改變了人們對武俠小說的看法,改變了人們對文學的觀念,大大地拓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價值和作用,也改變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形象。對於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金庸先生有一個基本定位:「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很難說是中國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他認為武俠小說真正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繼承」。我不認為這是在批評和貶低新文學,五四新文學主要是學習西方文學的產物,這是客觀事實,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有目共睹,這絲毫不能抹殺,但中國傳統文學同樣有它的價值,繼承傳統文學沒有任何過錯,它同樣具有廣闊的前景。所以,在繼承中國近代文學傳統、發揚文學娛樂功能、使文學真正給大眾讀者帶來享受和快樂方面,金庸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用自己的創作實績把武俠小說從壓抑和束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使它的文學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使它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這一意義上,金庸絕對稱得上是大師。

C. 分析金庸小說的一個人物(400字以上)

金庸小說人物評——包不同

在一部情節緊張的小說中,高明的作者常常會塑造一個或幾個有趣的人物。

這種發噱的角色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憨大,如《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英烈傳》中的胡大海,《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另一類人物以機智令人發噱,如《三俠五義》中的翻江鼠蔣平。《天龍八部》中的包不同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包不同亮相在劍拔弩張的香水榭,當時雲州秦家寨寨主姚伯當與四川青城派高手司馬林正在慕容府斗毆,人稱包三先生的包不同像耍小孩子一樣,把兩派武林高手戲弄一番。

讀者看好包不同,不僅因為他武藝出眾,而是他出口便是「非也非也」。包不同當然不是咬文嚼字的書獃子,他脾氣剛烈,出手狠毒,但為人正直,「以彼之道,還施其身」。金庸寫包不同讓姚伯當、司馬林大出洋相,是為了襯托出喬峰的拔俗超群,包不同在一般好手面前如魚得水,但在喬峰手下,他精嫻的武藝卻一點也施展不出來,於是,學乖的包不同性子再怪,也自知與喬峰交手只是雞蛋碰石頭,自己多說一句話,就是多丟一分臉。他輸得極為瀟灑:「走罷,走罷,技不如人兮,臉上無光,再待十年兮,又輸精光!不如罷休兮,吃盡當光!」包三先生高聲而吟,揚長而去。可見包不同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魯莽有趣其實卻很有心機的睿智人物。

慕容復手下有四員大將:鄧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風波惡。這四人的相貌也與其性格相仿:鄧百川方面大耳,身形魁梧,身穿棗紅長袍;公冶乾五十上下,青色儒巾,微眯眼睛,背了個酒葫蘆;包不同瘦骨稜稜,身材極高,滿臉病容,大有戾色;風波惡則身材瘦小,神色剽悍。這四個人的外貌與個性,大抵與《三俠五義》中的五鼠相似。鄧百川寬厚,公冶乾風雅,包不同精怪,風波惡勇猛,金庸都寫得恰到好處,其中寫風波惡的喜歡打架與包不同的胡扯爭鬧最為傳神。

包不同與人爭辯,一是引經據典,常常搬出不相關的古人來與人胡纏;二是好開玩笑,嘴巴上佔人便宜。正因如此,他的手上功夫還不如嘴上功夫厲害,沒理也要說成有理,是個武林中有名的「鐵嘴」。

鄧、公冶、包、風四人隨慕容復多年,一直以為慕容復是人中龍鳳,直到慕容復認段延慶為父,他們才與主人絕交。其中以包不同最為大義凜然,痛斥慕容復那番話,令人肅然起敬,慕容復惱羞成怒,居然將這個看著他長大的包三先生一掌斃命。包三先生雖死猶榮,而慕容復則如行屍走肉。

摘自 曹正文 《金庸小說人物譜》

個人忠告:如果你是搜集資料素材的,我覺得這篇文章該很值得推薦,如果你是為了抄襲的,假如被人追究的話,我可不為你負責任的,因為我已經註明了文章的出處。

D. 找找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漏洞。

一、"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小說發行了上百版,盜版更是無數,各版編輯校對千奇百怪,良莠不齊,有些版本字誤、語誤、前後不統一者數不勝數,此類bug不在討論之列,重點討論歷史、邏輯、鋪排轉承等無法自圓其說的情節「BUG」,關於人性復雜一面的爭議漏洞,則見仁見智了。
二、常識與知識
1、詩詞穿越就不談了,描寫需要。
2、段譽在蘇州燕子塢喝到了碧螺春。
3、郭靖在長慶樓喝到了龍井。
碧螺春和龍井是品牌名不是類別名,還是中國自己的,而六、七百年後才出現的碧螺春、龍井穿越年代之巨大,對於祖承江南的金庸先生,太說不過去了。
4、阿紫吃飯用銀子(《天龍八部》)
北宋是銅錢和交子,銀子通行是明代。
5、「倚天」吳勁草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被滅絕師太斬去一條手臂,後來又完好無損。
6、「書劍」吳六奇柳江大唱「桃花扇」,《桃花扇》穿越了34年。

7、斷臂之後的楊過」雙手撐地「給姑姑演示蛤蟆功
8、宋代冶煉技藝已至現代人的我無法理解之境:
《倚天屠龍記》的屠龍刀倚天劍烈火難融,使用超凡內力及熊熊火焰歷時若干日鍛造出來刀劍中竟然另有夾層,紙質《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保存完好?是磁懸浮技術?也不對呀,刀劍中空層是密封的,長時間鍛造的空氣熱導也會讓書本化為飛灰。如果是鑄好後放入密封,那就應該有開啟機關,何必刀劍互砍呢?如果刀劍中空程度過大,肯定會有聲響,但外人不知說明刀劍中空層是緊貼真經和遺書的才不會被發現秘密,那麼問題又來了,就算古代有金屬無縫密封技藝,那得在封口處再度加熱冶煉,熱傳導又來了.....
9、段譽和王語嫣被西夏兵追襲,段譽的六脈神劍打歪從房梁反彈弄死一個小兵。神奇的大殺器六脈神劍不解釋了吧,木質梁就能反彈的玩意也能秒殺強壯的西夏人?
三、歷史
1、「神鵰「楊過在襄陽射殺蒙哥。可憐我一代大汗蒙哥,堂堂正正地在釣魚城和襄陽城被殺了兩次。
2、《鹿鼎記》俄羅斯使節自稱「洛摩諾沙伐(老貓拉屎法)侯爵」,這個「洛摩諾沙伐」就是「羅蒙諾索夫」,在聖彼得堡,1948年以後才叫這個名字,康熙時代這個城市尚不存在,所在的地也不屬於俄羅斯。
3、金先生將射鵰置於南宋的主旨來源於《岳飛演義》。書中成吉思汗攻宋。事實是,成吉思汗死後八年與宋聯盟滅金。金滅,蒙古伐宋。由此帶來一系列錯亂,講幾個主要的。
(1)射鵰中韓世忠部將得《武穆遺書》,實際上岳飛死後約二十年南宋北伐,韓部將為什麼不交給張浚(岳飛的老領導)、虞允文、楊存忠、劉琦(都是岳飛的戰友),偏要藏起來(後衛郭靖所取)。
(2)武穆遺書在射鵰神鵰倚天連續出現。問題來了,作為與岳飛同時代的名將韓世忠(卒於1151年),岳飛1178年得謚號武穆。韓世忠重生給遺書取名《武穆遺書》?
(3)完顏洪烈年輕時把嘉興知府象狗一樣使喚;親自跑到臨安對南宋宰相大放厥詞(宰相嚇壞了);又在臨安喜歡上了包惜弱,然後調動宋軍(宋軍成金偽軍了)去滅包的家人....事實是,鐵木真當可汗是1206年,郭靖於當年回中原。金先生一再說朝廷苟且,醉生夢死。實際上,1206南宋和正在伐金,前三年主戰氣氛就極為高昂,借完顏洪烈十個豹子膽......
4、段譽生於大理保定二年(1023年),《天龍八部》第27回:蕭峰、阿紫在路上遇見外出圍獵的遼帝耶律洪基,正巧遼國朝中內亂(這年是1063年)。此時段譽40歲。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蕭峰31歲),蕭峰與耶律洪基結拜。按劇情發展,「青春年少」的段譽與肖、虛竹二人結拜時(1093年)已70,夠嫩的「三弟」。
5、《天龍》結尾處,宋太皇太後死,哲宗親政遼國南征,蕭峰剛於年前幫耶律洪基平叛。兩件事相隔30年。

6、天龍里的南院大王成了爵位。
其實是官位:「太祖分迭剌夷離為北、南二大王,謂之北、南院。宰相、樞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護衛,皆分北、南,其實所治皆北面之事......"——《遼史·卷四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
.......還有若干,恕不能窮盡
如果不考究歷史那麼為什麼不架空歷史卻偏要賦予時代背景?出於創作需要當然可以理解,但暴露出來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功力和功課問題。文學價值和貢獻雖未受太大影響,但懂歷史的人閱讀起來極為別扭(這類讀者人群並不是小眾)。當然,歷史錯誤牽一發而動全身,小說確難更改(一改就是重寫,浩瀚工程),權當看」演義體裁」了
7、歷史錯漏還以」演義「視之,那麼小說本身:王重陽在郭靖出生前已死,林朝英比王重陽早死10年以上。也就是說,王重陽比同時代的段王、歐陽鋒早死五十年以上,林朝英更是早死六十多年。棄嬰小龍女被」婆婆「收養,有證據表明這婆婆是林朝英的弟子么?那麼,小龍女僅比楊過大4歲?
四、情節:
1、勞德諾叛逃在前,左冷禪就知曉辟邪劍法是假的?
2、蕭遠山一步步將自己的兒子逼入絕路,和他少林寺隱忍20年的智慧完全不符——蕭峰參加武林大會是來救阿紫的,蕭峰自己都說過以後再也不踏入中原一步。而蕭遠山每次先一步殺人逼迫蕭峰迴大遼能成立么?蕭峰身世未卜,讓蕭峰迴大遼不該是先讓他了解身世么?把喬三槐和玄苦幹掉,讓蕭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如何道明真相? 殺徐長老和單正、趙錢孫等,蕭峰是為了調查帶頭大哥是誰,不應該是蕭峰調查清楚,然後和自己一起前去找玄慈算賬么?
3、笑傲的左冷禪最後輸給岳不群,一大原因是他用了假的辟邪劍法。而這個假辟邪劍法與真劍法似是而非,顯然是懂得真劍法的人才能捏造出來的作品(要不然,也不能讓左冷禪這樣的大行家取信)。原書中說,這個假劍法是岳不群捏造出來,故意讓勞德諾帶給左冷禪的。也就是說,岳不群是在拿到真劍譜並且對其有所了解之後才捏造出的這套假劍譜。可是,時間線是這樣的:令狐沖福州奪劍譜後暈厥——醒來劍譜失蹤——令狐沖和嵩山派鍾鎮打了一場——恆山派求援被岳不群拒絕——恆山派出手和勞德諾對打——勞德諾紫霞秘笈敗露而逃。時間不超過一天,岳不群是怎麼如此短的時間編出一本假簡譜還用合理方式讓勞德諾帶走?先知么?玄幻了。
4、金庸小說里的人都不好好說話,誤會惹禍。
這是王朔說的,見仁見智。誠然,好多情節一上來就動手,然後誤會誤會再誤會。在動手的時候又不動手了,道明真相道明真相.....雖然這是情節構思的創作技巧,但是不是太多了點。蕭峰父子、慕容父子、葉二娘與方丈、刀白鳳和段正淳、段正淳與段延慶、段譽與一群」姊妹「、蕭峰與阿朱、王語嫣與慕容博、悲慘的游坦之....誤會數不勝數,這還只是一部天龍
六、稱謂
曾經見過某網文強人的白話作品,敵人對主角說「你還有藏拙?」還有另一個網文作品,主角面對殺父仇敵的自稱:"在下××..."很幽默。看看天龍,西夏國就是大夏,書里盡皆自稱」我西夏「,這不是跟自稱」我南蠻「異曲同工么。

七、關於金庸小說吃到的泊來農作物(玉米、蘋果等)

世界之奇豈是你我所能管窺,別一葉障目。
射鵰、倚天、天龍等多部小說人物都提前N年吃到了各種美洲泊來的農作物

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於古中國(考古公認無異議),他們遠行時一定不帶種籽?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詩經·七月》),四千年前中國已有塊莖類食物,山葯和土豆是混稱的,土豆一定沒有么(或者是早期土豆種)?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詩經·黍離》),這不是玉米苗和高粱苗還能是什麼,請說一個出來。周朝著名的「六穀」——稻、粱、菽、麥、黍、稷,黍字念shu,東北把高粱米叫秫米,把高梁秸叫秫秸,也就是稷秸。
南北朝《奇民要術》記載了多種作物,有不少與泊來品相似,但並沒有證據表明許多作物至秦漢時期就傳入了中國。
8900年前已發現水稻籽,西紅柿、高粱籽在西漢古墓中批量出土(西紅柿籽還能發芽成枝)。
蘋果,《辭海》說它原產於熱帶地區,古中國南方就是熱帶氣候。別忘了,商周就有花紅(沙果、林檎)?這些果子和蘋果的味道是很相似的。高麗有近千年把蘋果稱為沙果,日本江戶時期叫蘋果還為林檎呢!
以宋代為背景的金庸小說,大抵只有花生和辣椒吃不了。
當然,武俠小說不是學術小說,偶爾吃錯了東西,何須計較,所以,筆者不認為這算什麼漏洞。
八、一個重大漏洞的爭議

慕容復不識漢字卻出現了「段譽看到壁上寫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問阿朱是不是慕容復寫的,阿朱說「我家公子善寫各家字體,我看不出來」

請注意,金庸先生什麼時候說過慕容復是不識字了?
原文:「燕國,燕國」這四個字鑽入段譽耳中......「慕容氏」、「燕子嗚」、「參合庄」、「燕國」……段譽脫口而出:「這位慕容公子,是五胡亂華時鮮卑人慕容氏的後代?他是胡人,不是中國人?」 王語嫣:「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可是已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的記著祖宗舊事?他想做胡人,不做中國人,連中國字也不想識,中國書也不想讀。可是啊,我就瞧不出中國書有什麼不好。有一次我說:『表哥,你說中國書不好,那麼有什麼鮮卑字的書,我倒想瞧瞧。』他聽了就大大生氣,因為壓根兒就沒有鮮卑字的書。」
看官,不想學不代表不學,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個真心喜愛讀書的?原文只能證明慕容復厭惡漢文化,沒說他是文盲啊。我們中國學生群體,討厭外語的一抓一大把,不照樣過T過I的。作為一個一心想復國的亡國之後,他會這樣任性,不去學統治階級的主流文化?而恰恰他要學、還得學深入學精通,心中卻又極為仇視漢族,才符合天龍所塑造的心理扭曲的慕容復。

大師作品,武俠經典,妄言評論,誠惶誠恐。

E. 誰能幫我把金庸的小說都評論一遍

《鹿鼎記》蘊含著對中國社會體制和國民性的深刻批判,韋小寶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品裡除了阿Q外最深刻的形象,它或許沒有《阿Q正傳》的深度,但廣度猶有過之。
「精神勝利法」作為中國國民性的代名詞,它的基本症狀在小說主人公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自輕自賤、自大自誇、化丑為美、麻木健忘、欺軟怕硬、忌諱缺點,把失敗幻想成勝利,在精神勝利中逃避現實,逃避失敗的痛苦。
作者通過韋小寶表達了兩層深刻寓意:
一方面,韋小寶像是搖搖欲墜的封建社會的導游,讓我們洞察出宮廷的本質:一個豪華的大妓院。這里,有著罪惡的交易和最陰險的手段,最淫盪的黑幕。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各種各樣的慾望展開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有點只是為了利益展開的算計,生存法則就是「知道的越少越好」,否則,隨時可能有殺生之禍。上自太後、皇帝,下至太監、宮女,與妓院有著驚人的相似。武則天之於張易之也不過如此。這種比喻,無疑是對封建貴族和皇權表面的高尚、尊嚴和優越感最強烈的挑戰和最辛辣的諷刺。外表最華麗的宮廷尚且如此,社會上憑權術、金錢游刃有餘的各色人等,以及俄羅斯的宮廷、台灣鄭家、吳三桂們莫不如此,更有神龍教,隱喻當時大陸政治格局,是「星宿派」的進一步,是「日月神教」的進一步,隱喻文革至斯,確實登峰造極。
另一方面,韋小寶作為市井文化和遊民文化中最惡劣的分子——流氓的典型代表,流氓在思想意識、性格特點上集中體現了遊民的腐蝕性和破壞性,突出表現在反叛性、反社會性和無確定的價值觀,但是在講義氣、重信義方面卻是遊民身上唯一亮點。市井文化和流民文化的結合,或許就是國民性和虐根性的根源。
《鹿鼎記》反英雄,反傳統,反束縛,《鹿鼎記》可以說是一部「反書」。《鹿鼎記》宣人性,宣自我,宣獨立,宣快樂,《鹿鼎記》又不折不扣,是一部「正書」。
說《鹿鼎記》是武俠小說,但卻又不像武俠小說。試想又有哪一部武俠小說能將武俠世界描繪的如此不堪,將俠義英雄批判的如此徹底,將反武俠文化咀嚼的如此深刻。
所以,《鹿鼎記》是不是武俠小說,是武俠小說臻於化境之作,是武俠小說中的極品。
所以《鹿鼎記》在金庸小說中排名第一。
天龍八部——無人不怨,有情皆孽
「無人不怨,有情皆孽。」是對天龍八部最精確的概況和詮釋。
《天龍八部》包羅萬象,從歷史到傳奇,從佛家到道家,從琴棋書畫到人生百態,從傳統文化到古今政治,就像一個驚天巨浪,向讀者涌來,讀者泛舟其上,享受一個個又一個巔峰的同時,又各自領略其要旨,真正是雅俗共賞,真正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天龍八部》是金庸的又一個巔峰之作。
一個接著一個的巔峰,這是金庸創作力無窮無盡的證明,每一部小說,都有不同的風格,都帶給讀者新的感受。到了《天龍八部》,以為以後,總不能再有了,但是還有更新的巔峰。
《天龍八部》用人性塑造了一個非人的世界,無人不怨,有情皆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有自己的「孽」。
有誰知道蕭峰的苦?他一掌殺死自己最鍾愛的阿朱,一箭自刎只為不給自己留下不忠不義的罵名。一掌一箭便成永訣,也是對命運的抗爭。
有誰知道虛竹的苦?一生下就是「孤兒」,可是剛剛找到失散的父母便是生死離別。就算自己一心向佛也不能青燈相伴,總是事與願違。
有誰知道玄慈、葉二娘的苦?二十多年的情思,不能為外人道,只能「怕人尋問,噎淚裝歡」,一朝相見,身敗名裂,唯死而已。
有誰知道阿紫的苦?愛上大英雄本不是她的錯,錯的是一生活在阿朱的影子里,可是就算有一千個阿紫也比不上一個阿朱。
那麼多人有說不出的苦,可是偏偏全書不苦,苦化為激情,洋溢在全書之中。
讀《天龍八部》,到「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
宜飲烈酒以壯豪情。
讀《天龍八部》,到「向來痴,從此醉」宜飲甜酒以襯柔情。
讀《天龍八部》,到「塞上牛羊空許約」宜飲苦酒以示悲情。
讀《天龍八部》,到「夢里真,真語真幻」宜飲蜜酒,歷久彌香。
讀《天龍八部》,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廢寢忘食,宜掩卷沉思,以書作酒,可以大醉。
無人不怨,有情皆孽。
《笑傲江湖》——政治與江湖
江湖是罪惡的發源地,卻又承載著俠義、溫柔、善良和人們最美好的夢想,但這只是一個夢——一個不願醒來的夢,因此,也就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
《笑傲江湖》是一部武俠小說,將「獨孤九劍」每一招每一式描繪得有聲有色,卻偏偏有是無招勝有招的極致;將令狐沖的俠肝義膽刻畫的入木三分,卻令他「達非兼濟天下,窮難獨善其身」的無奈。
因為《笑傲江湖》不僅僅是武俠小說,它也是政治小說、人性自由小說。
正如金庸在後記中所寫:「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慮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這也這部小說沒有確切時代背景的原因。因此,也就有了日語神教與五嶽等的並置。他們大多野心勃勃,或明爭,或暗鬥,一統江湖方肯罷休。
當然,簡單的映射政治不是金庸最終動機。「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豈能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人的本性有丑有惡有善良,善良的一面始終占上風。善良不是作給人家看,而是要求無愧於自我的良心。
令狐沖見證了很多歷史性時刻,特別遇風清揚,更是決定了個性的自由,以致「不自由,毋寧死」,當他情意緊纏在岳靈珊身上之時,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紗帳外的大路上,他和盈盈同處大車之中,對岳靈珊的痴情終於消失了混亂戰神,他才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笑傲江湖》一開始,就是魔教長老曲洋和劉正風的友誼,兩人琴蕭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正邪之際終是難分,正如自由難論。正是什麼?邪又是什麼?正是:
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
《笑傲江湖》將武俠、政治與人性融為一爐,卻又都寫得光彩照人,特別突出了人性的自由、隨性。
《倚天屠龍記》—— 人性與愛情
《倚天屠龍記》塑造了一群英雄——明教群雄,明教人物眾多,一個一個介紹出場,直到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才總其成,其間過程繁復,頭緒萬千,但是一點點寫出來,一個個出場,有條不紊。能看到這樣,已經是空前絕後了,但金庸還不心足,像是有意在考驗自己的創作能力,將一個重要人物,明教的光明右使,留在最後出場,石破天驚,讀者不禁這樣想:金庸的創作才能,究竟有沒有盡頭。 《倚天屠龍記》是金庸作品更趨向浪漫、趨向超凡不羈的轉折之作,像大海中的巨浪一樣,洶涌澎湃而來,一個巨浪接一個巨浪。才孕育了他下一部浩淼不可方物的巨著《天龍八部》。
表達《倚天》主題的明教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難怪當時俞蓮舟心想:「……他們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眾人,那實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這是全書的主旨,金庸通過了《倚天》,將這個主旨表現得極其透徹。
《倚天》最後一回「不識張郎是張郎」也是全書對張無忌乃至整個《倚天》人性的總括,人性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
正如《倚天》後記所言:張無忌跟我們普通人更像些,個性比較復雜,比較軟弱,較少的英雄氣概。三部曲中郭靖老實厚重,楊過深情狂放,郭靖大事上有氣節,把握很定,小事往往需要黃蓉推動一下,楊過是絕對主動的,張無忌總是受別人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擺脫,不管是他學武還是到做教主,無不如此,就連最後愛上趙敏,也是「形勢所迫」。
愛情上,郭靖在華箏與黃蓉之間的抉擇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的判斷,楊過是至情至性,開始像是無形浪子,最終也步入「正軌」,他對小龍女至死不渝,日久彌堅,張無忌始終在趙敏、周芷若、殷離和小昭之間搖擺不定,最後似乎更愛趙敏一些,可是我寧可相信那也是一種無奈,島中歸來之後,殷離的「死」,小昭的離去,趙敏的「陰險」,讓他只能選擇周芷若,後來周芷若與趙敏好壞倒轉,張無忌還是沒有抉擇。
五、《神鵰俠侶》 金庸在五十年代的末期,已經創造出了兩個極其突出的人物。一個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種種社會規范的「小龍女」,一個是深諸人情世故、身懷絕技,但是卻無視於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的壓力、一意孤行的「楊過」。這兩個人,一個是自然而然,不自覺地反抗著社會,一個是有意要做社會的叛逆。但是在人性上而論,放在任何時代皆可適合,這是《神鵰》在創作上最大的成功。《神鵰》從頭到尾,整部書,都在寫一個「情」字。「問情是何物」,是全書的主旨。書中所寫的各種男女之情,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所遇到的不同愛情,有的成為喜劇、有的成為悲劇,可以說從來沒有一部小說中,有這么多關於愛情的描寫。《神鵰》中不但有「情花」,可以致人於死,也的「黯然銷魂掌」,成為至高無上的武功。甚至到最後線時,還有郭襄暗戀楊過的小女兒之情。《神鵰》是一部「情書」,對愛情描述之細膩,在金庸其他作品之中,甚至找不到差可比擬的例子。《神鵰》中,郭靖、黃蓉和楊過之間的沖突,是社會規范和人性的沖突。在沖突的過程中,黃蓉甚至運用了陰謀,本來已佔上風的黃蓉尚且要如此,可知人性掙脫枷鎖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神鵰》中楊過歷盡種種艱苦,而成為一代大俠,接受了郭靖「俠之大者」的訓言,但是楊過還是楊過。郭靖替他取名字:「名過,字改之。」是一種希望,他失望了,楊過沒有改變他的本性,這正是金庸在《神鵰》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楊過在《神鵰》中,自始至終,是一個悲劇性格的人物,小龍女也是,因為他們和當時社會,完全不能相合。楊過、小龍女重逢,對讀者而言,是一個大喜訊,人人額手稱慶,但對整部小說而言,卻是敗筆。試看小龍女再出現後,哪裡還有什麼江芒可言?遠不如讓楊過一直悲劇下去好得多了!金庸原來的創作意圖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說論小說,《神鵰》從一開始起,就註定是一個悲劇,是不是為了遷就讀者的意願,硬將之改成喜劇,不得而知。作為讀者之一,如今說得口硬,但在看《神鵰》時,也希望小龍女、楊過重逢,雖然在掩卷之後,一再認為悲劇可以使《神鵰》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創作開始時,也以悲劇為主旨,不然,何必讓小龍女給一個毫不相乾的道士姦汙?《神鵰》中,金庸表現了一種觀念上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性的自然發展,另一方面,是為國為民的傳統思想。這種矛盾,在楊過的任性和郭靖的忠誠上,屢起沖突。但它應該如何,金庸並沒有下結論,郭靖還是郭靖,楊過還是楊過,誰也改變為了誰。這當然是金庸在當時自己的思想方法上,只是出現了矛盾而未的結論之故。《神鵰》的主題曲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PS:以上是本人的自己寫的,沒寫完,後面借用倪匡先生的。因字數原因,有刪節,並且省略中短篇小說。)
《雪山飛狐》是石破天驚的作品,突破了《書劍》的「群戲」,隱約繼承了《碧血劍》中的雙線發展和倒敘的結構。而將整部小說的結構,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通過一連串的倒敘,倒敘出自每一個人的口中,有每一個人之間的說法,有極度撲朔迷離的情形下,將當年發生的事,一步一步加以揭露。在和《碧血劍》的相同之處的是,《雪山飛狐》中真正的人物,並不是胡斐,而是倒敘中的胡一刀夫婦。所不同的是,《碧血劍》中的倒敘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飛狐》之中,苗人鳳卻留了下來。最後還和胡斐決戰。所以,《雪山飛狐》沒有《碧血劍》的缺點,在倒敘的一條線結束之後,另一條線,一樣極其精彩。《雪山飛狐》發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引起爭論最多的一部。引起爭論處,有兩點:第一點:多個人物敘述一件若干年前的故事,各人由於角度、觀點的不同,由於各種私人原因,隨著各人個人的意願,而說出不同的事情經過來。這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很有點調侃歷史的意味,使人對所謂「歷史真相」,覺得懷疑。每一個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來敘述發生的事,那麼,事實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不單是歷史的記述者,尤其是所謂「自傳」,真實性如何,更可想而知。這種寫法引起爭論之處是,許多人直覺上認為這就是「羅生門」,由於「羅生門」中的同樣的結構,每個人在敘述往事的時候,都有一同的說法,而事實的真相便淹沒不可尋。所以,《雪山飛狐》在讀者心目中,就往往與「羅生門」相提並論。關於這一點,我的看法是:《雪山飛狐》在創作過程之中,金庸在一開始之際,當然受了電影「羅生門」的影響。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金庸在開始創作之後不久,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會被人與「羅生門」相提並論。所以,他努力在突破,不落入「羅生門」的窠臼之中,而結果,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說《雪山飛狐》倒敘部分的意念來自「羅生門」可。說《雪山飛狐》是「羅生門」的翻版,絕不可。如果強要這樣說,那是證明說的人,未曾仔細看過電影「羅生門」和未曾仔細看過《雪山飛狐》。金庸在《雪山飛狐》中採取的倒敘結構,是武俠小說中從來也未曾出現過的,是一種斷然的新手法。這種新手法的雛形在《碧血劍》,而成熟於《雪山飛狐》。奇怪的是,在金庸以後的作品中,卻絕不再見。或許金庸認為那隻是創作中的一種「花巧」,偶一為之則可,長此以往由不可之故。第二點引起爭論的是:《雪山飛狐》寫完了沒有?《雪山飛狐》寫到胡斐和苗人鳳動手,兩個人之間,已經有了許多恩恩怨怨,動手是非勝負、決生死不可的。而且金庸安排兩人動手的地點,是在一處絕崖之上。背景地點寫得這一段情節絕無退路,完全沒有轉寰、迴旋的餘地,非判生死不可。而從開始起,決斗的兩個人,全是書中的正面人物,不論是作者或讀者的立場,兩個人之間,是誰也不能死的。這等於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所有的讀者,都屏氣靜息,等著金庸來解開這個死結,而且,讀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極其圓滿地解開這個死結。終於,決斗的雙方,胡斐和苗人鳳,可以判出高下了,胡斐捉住了苗人鳳刀法中的一個破綻,在交手過招之間,一發現了這個破綻,只要再發一招,就要以判生死、定勝負了!然而,金庸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停筆不寫下去,宣稱:全書結束了!胡斐的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金庸的解釋是:讓讀者自己去設想。由於全書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在死胡同所盡之處突然不再寫下去,讀者的確可以憑自己的意念與想像,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來的意念是怎樣的。在談論金庸的作品時,可以平添奇趣,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處。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作品中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鵰》之後,再也無人懷疑金庸的小說巨匠的地位。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得天衣無縫的小說,是金庸成熟的象徵。《射鵰》是金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是絕對毋庸置疑的。在《射鵰》中,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發展。虛構人物不再擔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歷史人物分庭抗禮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後來更曾統率蒙古大軍西征。從此開始,金庸筆下對創作人物的處置,更加隨心所欲,有時甚至可以凌駕於歷史人物之上了。這樣的安排,足以證明金庸對他所寫的小說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讀者當可以發現,在歷史和創作的揉合之中,是極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跡的。也有人認為金庸的這樣寫法,會有誤導讀者錯誤認識歷史之可能。這種說法,當然不值一笑,也不值一駁。持這種想法的人,只怕要比一座高樓之下張上安全網,以防有人跳樓。《射鵰》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的創造。《射鵰》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平鋪直敘的,所有精彩的部分,全來自所創造出來的、活龍活現、無時無刻不在讀者眼前跳躍的人物。金庸寫人物,成功始自《射鵰》,而在《射鵰》之後,更趨成熟。《射鵰》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較「淺」的一部作品,流傳最廣,最易為讀者接受,也在於這一點。。《射鵰》可以說是一部武俠小說的曲范,在武俠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射鵰》中,金庸還在強調群眾力量,強調集體,盡在個人力量之上,這種觀念,集中在君山之會,郭靖、黃蓉被丐幫逼得面臨失敗這一情節上。但是這種觀念在一再強調中,實際上已出現了崩潰的跡兆,實在無法再堅持下去。個體的力量在前頭,金庸用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接著又寫了郭、黃二人,打敗了丐幫的大批人。英雄人物,畢竟是個體的、獨立的。和群眾的盲目、沖動,大不相同。這種群體觀念崩潰的跡兆,始於《射鵰》,而到了《神鵰俠侶》,楊過在百萬軍中,擊斃蒙古皇帝,已徹底轉變完成。自此之後,金庸的小說中,始終是個體觀念為主了。愛情上的觀念,一直到《射鵰》金庸還是堅持「一男一女」的「正確戀愛」,這種觀念,一直維持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才來了一個大突破,在輪到《鹿鼎記》,自會詳敘。所以,在《射鵰》中,郭靖盡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約,可是在遇見了黃蓉之後,他只好在兩者之中擇其一,當然,感情上的挫折,也變成了故事的豐富情節。《射鵰》熱鬧、情節曲折動人、人物生動豐富,是雅俗共賞的成功作品。
《書劍恩仇錄》 《書劍》在金庸作品中,不是特出的作品。原因有:其一,《書劍》是「群戲」,主角是「紅花會」,而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而紅花會一共有十四個「當家」,金庸雖然突出了其中的幾個,但必然分散了感染力,以致沒有一個最特出的人物。武俠小說有一個特點,是相當個體的。讀者看武俠小說,要求個體的心靈滿足,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越濃,個體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書劍》採用了「乾隆是漢人」的傳說,借乾隆這個人物,寫出了既得權力和民族仇恨之間的矛盾,在表達這一點意念上,獲得成功。《書劍》中幾個主要人物,寫得並不出色,反倒是幾個次要人物,活龍活現,令人擊節贊賞。作為第一部作品,金庸在《書劍》中,已表現了他非凡的創作才能,眾多的人物,千頭萬緒的情節,安排得有條不紊,而又有一氣呵成之妙。筆法也有刻意仿效中國傳統小說之處。而幾處在人物出場、提及姓名之際,儼然《三國演義》。寫人物方面的功力,在《書劍》中也已表露。對金庸而言,《書劍》是一個嘗試,這個嘗試,肯定是極其成功的,這才奠定了他以後作品更進一步成功的基礎。
《連城訣》是金庸作品中最獨特的一部。如果說,《神鵰俠侶》是一部「情書」,那麼,《連城訣》是一部「壞書」。「情書」寫盡天下各色人等的情;「壞書」寫盡天下各色人等的「壞」。人性的丑惡在《連城訣》,被描寫得如此之徹底,令人看了不寒而怵,茶飯不思。整部《連城訣》中,充滿了人的各種各樣的惡行。而所有的惡行,為的是一大批寶藏,結果,人人都為寶藏癲狂。金庸在寫盡了人的惡行之後,放了一把火,將這些惡行放在火里。但人的這種惡行實實在在的存在,火也燒不盡。當然,《連城訣》中也有美麗的一面。丁典和凌霜華的愛情,如此凄迷動人,在金庸所有作品的愛情描述之中,以此為最。其次才輪到《倚天屠龍記》中楊逍和紀曉芙。凌霜華也是金庸作品中遭遇最令人同情的一個女人,她是被她財迷心竅的父親害死的。父母害女兒,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為了自己而將女兒送進火坑之中,反倒沾沾自喜的父母,也屢屢可見,難怪有人叫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連城訣》也是最苦的一部小說。書中人物遭遇之苦,簡直有令人掩書不忍卒讀者。狄雲為了怕被人發現,躲起來,將自己的頭發,一把一把,撥個精光,夠苦了吧?但那還只不過是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苦,有比這更甚於十倍的。不但是正面人物的精神痛苦,連一直在做壞事的人,精神也處於極度痛苦之中。殺人毀屍滅跡之後,每天半夜,夢游起來砌磚,是陷在何等的苦痛之中。《連城訣》中也寫了一個人,面臨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和表現。在武俠小說中,俠士總是不怕死的,視死如歸。但金庸卻來一個突破,一個一直在江湖聞名的大俠,在面臨死亡之際,為了使自己可以活下去,比任何卑污小人更卑污。花鐵乾的所作所為,寫盡了人性的弱點。單單為了活下去,不論活得好,或活得不好,甚至是為了毫無目的的活,人就可以什麼都做得出來。將人放在一個絕望的環境之中,使人性平時隱藏的一面,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很多小說家喜歡採用的題材,但未有如金庸在《連城訣》中所描述得如此深刻者。還好,最後有水笙的一件用鳥羽織成的衣服,使人還可以松一口氣。金庸在《連城訣》的後記中,譴責了冤獄,這篇後記極動人,用淡淡的感觸記述了童年時所聽到的一件事,沒有激烈的言詞,但是卻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整部《連城訣》,就是這樣。對《連城訣》中一切惡行,金庸所用的詞句,甚至也不是強烈的,只是淡淡的旁觀,唯其如此,感染力才特別強。口角掛著不屑的冷笑,一定比咬牙切齒的痛罵,更加有力。

《俠客行》《天龍八部》之後,在武俠小說的領域之中,大匠如金庸,也有難以為繼之苦了。所以《俠客行》只是在表現幾個新的觀念上有突破,其餘方面,成績平平。由兩個面貌極度相似的人而引出故事,這種寫法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安排,雖然金庸已盡量寫得曲折離奇,而又在結尾故弄玄虛,但仍然未成大器。《俠客行》中最獨特的一面,是女主角丁當對待愛情的態度。她明知所愛的是浮滑浪子,但仍然愛他,而不愛另一個外貌完全一樣的正誠君子。金庸再一次通過女主角在愛情上的選擇,不說明愛情和理智是兩回事。《俠客行》又寫了一個完全不識字、完全不通世情的人,反而能領略到上乘武功的真諦,而許許多多博學之士,反倒鑽進了牛角尖中,走不出來。拙中有大巧這一觀念的形成,是後來《鹿鼎記》成為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的基礎。至巧不如拙,再蠢笨的人,也有自他的的際遇,《俠客行》中表現的哲理至深。《俠客行》的情節,在相似的兩個人上變化,已經可以說盡其所能。但如果讀者看到一半,還不明白兩個相似的人是兄弟,那麼,不適宜看小說,更不適宜看金庸的小說,所以,和種種懸疑曲折,都有吃力不討好的之感。反倒是張三李四,請人去吃臘八粥,寫得出神入化。張三李四這一類的「獎善懲惡」行動,和他們的絕頂武功,以及對武林中各門各派各幫各會的的情形瞭若指掌的情節,成為濫觴,以後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到。

《飛狐外傳》補《雪山飛狐》之不足,寫胡斐這個人的成長過程。在《外傳》中,胡斐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是金庸為了要建立《雪山飛狐》已經寫完的概念,在《外傳》中,就處處受到牽制,所以胡斐在《外傳》中,始終是烏雲密布,不能霹靂一聲,豪雨如注。除了胡斐遇到無塵道長,快刀斗快劍這一大段,可以令人眉飛色舞之外,像佛山鎮上的情節,鳳天南這個人,袁紫衣是鳳天南的女兒這種情節安排,是金庸作品之中最沉悶而不動人的情節。《外傳》的主段,欲放不放,但旁枝卻精彩紛呈。「紅花會」中的人物,在《外傳》中出場不多,但是卻光芒萬丈,比在《書劍恩仇錄》中更好。常赫志、常伯志在天下掌門人大會中救人,倏來倏去,神出鬼沒,在《書劍》中就沒有這樣精彩片段。甚至陳家洛,憂郁不言,墳前灑淚,也比《書劍》中可愛得多。《外傳》中有雙生兄弟三對:倪不大、倪不小,常赫志、常伯志,馬春花和福康安所生的一對雙生子。金庸在寫到倪不大、倪不小之際,十分傳神,他們講話,是一個講一句,結合成為一段話的。年前,在台北遇到一對在電影界工作的雙生子,發現他們講話,是一個人講半句,結合成一句話,比金庸的描述尤有過之,這是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再有機會改正時,倪不大、倪不小也可以每人說半句話?馬春花所生的那對雙生子,在《雪山飛狐》中已經成長,可惜金庸已經擱筆,不然,這一對玉雪可愛的人物,可以構成一部佳作。
《碧血劍》 金庸在創作《碧血劍》時,已在尋求一個新的突破,他這部小說採取了一種特異的結構。書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個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動,只在倒敘中出現。而另一個擺出來一本正經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雙線並敘的時候,雖然只是一線出色,還有可觀之處。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線告一段落之後,就有潰崩的跡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說中最差的一段,可稱敗筆。在《碧血劍》中,金庸首先向正統的是非觀念挑戰。金蛇郎君是一個放盪不羈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個性,將他寫得極其動人、可愛。
附本人對金庸小說的簡短概括:飛狐外傳——寶刀相見歡,柔情恨無常
雪——流淚未必非豪傑,妄語豈是真英雄
連——狄雲素心何處安
天——無人不怨,有情皆孽
射——俠義人生路,人間逍遙游
白——天靈鳥唱不盡單相思的憂傷
鹿——義字當頭難敵多情,不才小寶惘稱英雄
笑——達非兼濟天下,窮難獨善其身
書——愛美人更愛江山
神——問世間,情為何物
俠——天涯誰人可識君
倚——四女同舟何所望,不識張郎是張郎
碧——亂世壞長城,空負安邦志
鴛——嬉笑江湖行,仁心不可忘
總——俠士高人盡歸隱,不才小寶稱至尊

F. 為什麼說鹿鼎記,是金庸筆下文學價值最高的作品

金筆下的金筆下的金筆較筆金庸筆家裡的長輩肯定是不願意的寧可讓我看一下神鵰俠侶也不能讓我多看鹿鼎記主要就是因為鹿鼎記描述,家裡的長輩肯定是不願意的,寧可讓我看一下神鵰俠侶,也不能讓我多看鹿鼎記,主要就是因為鹿鼎記描述的並不是正常的武俠世反,反而在人性描述方面側重點會更多一點。可以這樣認為鹿鼎記的文學價值並不等同於他的文學地位,鹿鼎記在正規傳統的文學界里邊,其實地位並不高。但是作為一個多次改變,而且改變相當成功的小說,鹿鼎記的文學價值是值得肯定的。有點類似於堂吉訶德,只不過唐吉柯德是一個正面人物,但是兩人在面堂不過走的道路方向不一樣堂吉訶只不過走的道路方向不一樣,堂吉訶德用自己的高尚去正面硬剛,而韋小寶則通過韋小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表現他溫小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表現。直到今天鹿鼎記依舊在被不斷的翻拍,只不過在我看來還是陳小春飾演的那一版最為的好看

熱點內容
那些科幻小說寫的好處 發布:2024-11-23 03:32:01 瀏覽:740
最強醫仙混都市有聲小說全集 發布:2024-11-23 03:09:36 瀏覽:992
影後除了演技一切都好小說閱讀 發布:2024-11-23 03:08:47 瀏覽:864
類似斗破斗羅的小說女主文推薦 發布:2024-11-23 03:05:58 瀏覽:160
重生小說現代女主豪門 發布:2024-11-23 02:48:11 瀏覽:19
穿越斗羅大陸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3 02:48:11 瀏覽:645
電視劇熱血校園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3 02:33:05 瀏覽:855
虐情的現代小說完本推薦 發布:2024-11-23 02:05:40 瀏覽:549
古代有工具調教小說 發布:2024-11-23 02:01:53 瀏覽:343
都市小說極品貴婦 發布:2024-11-23 01:59:55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