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小說閱讀主題教案
❶ 高一語文教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導語:教案的設計,需要有一個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總結,下面就由我為為大家帶來高一語文教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歡迎各位參考借鑒!【教學目標】
1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把握他被逼上樑山的心理過程。
2理解古典小說的特點,理清本文草蛇灰線的結構特點。
3理解本文的社會意義,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
【教學難點】 林沖性格的轉變
【教學重點】 對小說的鑒賞和分析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一段英雄傳奇故事。魯智深是因為拳打了鎮關西,楊志是因為失了生辰綱!那麼林沖又是因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林沖這一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板書)。首先,我們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作品及作者介紹
小說小說在萌芽之初是相當不受重視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詩作詞,視小說者為末流。《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可見小說當時的地位。即使是這樣,它還是以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不斷的生長完善著。六朝的志怪小說,唐代的傳奇,宋代的話本、擬話本,元明的講史都是它發展演變的歷程,而到了明清的時候,古典小說達到了最高峯。以前多為文言短篇小說,明清時候,長篇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的古典長篇小說都為章回體,每個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組要內容。
作者關於作者說法眾多,有的說是羅貫中,有的說是施耐安,有的說是施本羅編,還有的說是施作羅續。其中明末清初的金聖嘆就持最後那個說法,所以他才腰斬水滸。但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還是施作的。對於施我們現以有的資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1296─1370),錢塘(杭州)人,曾中元朝進士,在錢塘做過兩年官,因與當道不合,棄官閑居在蘇北故鄉。代表作《水滸》。
作品《水滸傳》和《紅》《三》《西》並稱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水滸》不是作者獨立創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間故事、話本、雜劇等集體創作的基礎上再創作而成的。它所寫宋江起義的故事源於歷史真實。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從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元代出現了大批的水滸戲。這說明水滸故事是在不斷發展中豐富和完善的。
《水滸傳》原名《忠義水滸傳》,甚至就叫《忠義傳》。在小說里有一旅行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他們未能「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拆配嘩,卻被奸臣貪官逼上樑山,淪為「盜寇」。《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賣毀敗的過程。通過對農民起義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詳盡描寫,熱情謳歌了他們的造反精神和優秀品質,描繪了農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本文這篇課文節選自《水滸》第十回。而林沖無端遭受迫害、終於被逼上樑山、參加了農民起義隊伍的故事是從第七回開始的。故事的大致經過如下:林沖本在東京當禁軍教頭。奸臣高俅的干兒子高衙內幾次要霸佔林沖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陸謙、富安等人設下毒計,企圖置林沖於死地,於是林沖被陷害充軍發配到滄州。由於魯智深、柴進的保護和幫助,林沖一路上不僅免於被害,而且到滄州後還被派到天王堂當看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官逼 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水滸》的版本以很多,推薦大家讀一讀金聖嘆點評的《第五才子書施耐安水滸傳》。金聖嘆是明末清初的理論評論家。他是當時的出名才子。他認為從古至今有六部書是天下才子必看的經典之作,他打算要逐一評點。《水滸》是第五。其他的分別為《莊子》《西廂》《離騷》《杜詩》《史記》。但是他沒有完成他的計劃和理想。後來因為復明祭廟的案件被斬首,很是可惜。我說的這部是由他腰斬過的,只有70回,但是這70回都是相當精彩的,在這70回里,他都加了評注,非常精到,可以幫助同學理解,許多地方經他點撥後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分析正文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給同學們10分鍾的時間快速的閱讀或瀏覽課文,同時思考這樣的問題:
1、按地點把課文分為幾部分,同時注意體會林沖的心理變化。
(可以按地點分大致為三部分:(酒店1~6;草料場7~10;山神廟11~12)
2、在酒店裡都曾發生過什麼事情?事和事之間有什麼聯系?酒店起了什麼作用?
林沖在街上偶遇了曾經救濟的李小二,由此就走進了李小二的酒店,開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來常往,也算開始了感情的投資。
而來謀害林沖的陸虞侯和富安也恰是來到了這個酒店來商議此事。而恰好李小二與林沖相好,特意留心了這「好尷尬」的人,讓自己老婆偷聽打探消息。可惜的是聽得並不清楚,卻好為下文打下了鋪墊。陸走後林沖進來了,李傳遞消息。
林沖辭別也是在酒店。正是機緣巧合,正應了那句古話「無巧不成書」。
李小二的出現為傳遞消息做了鋪墊,陸富的出現為放火做了鋪墊,一步一步,徐徐鋪開來。林沖得了消息,發怒尋仇人,但是沒幾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場時,雖有疑惑但是也很樂意的去了。後來到李小二的店來告別,此處李小二的職責已盡,該謝場了,酒店的作用也到此為止。
在酒店裡為各路英雄開辟了一個戰場,你來我往,同時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在這里每個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場,開始為後文的發展打了個前鋒。此處可以列為故事的前奏,事事鋪墊好,緊鑼密鼓敲起來,好戲還在後頭呢!
3、請同學找找這一部分描寫林沖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麼樣子的?
(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對仇人認識不清,復仇心理並不強烈)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第一部分,下面我們繼續上節課的內容。
4、布局已然鋪就,下面就要繼續發展了。在草料場又有什麼事情發生,又是什麼推動故事情節的深入發展呢?首先我們看,林沖是怎樣發現山神廟的?
是去買酒的路上。英雄喜喝酒,況且天寒地凍。於是我們的林大俠就去買酒!大家找出有酒的地方!
他們去草料場的路上,標明了「又沒買酒吃處」,與老軍交割時老軍說「你若買酒吃時……有市井」,遙相呼應,使小說敘事周密,同時又為林沖出門買酒發現山神廟而躲過禍事打下鋪墊。轉眼差錯之間,就可能不被燒死,這個酒可算推動故事向下發展的動力之一!
但是只是出門打酒就一定可以躲過禍事嗎?不一定!他那破草屋不塌他就還是危險的!那麼我們看看草屋是怎麼塌的?
因為風雪!大家找出對風雪的描寫!在去往草料場的路上已然「彤雲密布……卷下一天大雪來」,天氣的確不好!林沖去買酒時候已然是「那雪下得緊」大家注意這個「緊」它特別形象的刻畫出了當時的雪勢。魯迅曾評說「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花邊文學大雪紛飛》)」等到林沖買好酒,出小店時「到晚越下得緊了」可見,這雪是越下越大,大到足以壓倒草屋,所以草屋倒塌也不會很突兀,林沖因此而躲出借住,躲過禍事也就順理成章!此雪亦是推動故事前進的動力之一!
同時請想想這里的雪還營造出什麼氣氛?(烘托環境,渲染緊張氣氛,催得情節也緊張起來!)
5、草料場起火,其中有林沖的過失嗎?從哪裡可以看出?
大家找找看,林沖是怎樣處置火的!林沖出門時,特意「將火炭蓋了」,當買酒歸來看到倒塌的草廳,又特意查看「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可見失火並非林沖的過失!林沖純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體現他的被逼。那麼此火亦可算做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動力之一!
6、在這一部分裡面,我們看看到林沖的什麼性格呢?
(隨遇而安,委曲求全)
小結:
有酒,有雪,有火,一步一步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使故事已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此時正是小說的發展階段。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一個細節。還有拿石頭堵廟門,為後文門里門外揭真相打了伏筆!真是一環扣一環,獨具匠心啊!
來看第三部分。請朗讀一下11自然段!
卻說,林沖安於古廟中,見火起,想要開門去救,奈何就要開門時,聽見有人說話,那人因為石頭擋門,就在門外說,這里因為上文的鋪墊就不會突兀而產生疑問。
林沖就在門里聽,一場「隔門戲」就上演了!林沖聽後是何反應?當然是怒氣沖天!結果就該出手就出手了,手刃仇人!到這故事達到 *** 就此也就結束了!
7、此處我們又看到林沖什麼性格特點?
(忍無可忍,徹底絕望)
8、那麼這樣的結果是林沖想要的嗎?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他們一定要置林於死地,更可氣的是,還要撿幾塊骨頭回去!那麼他們為什麼一定要置林沖於死地呢?想要林妻!為什麼他們想要就要?因為他們是官府中有權有勢之人,可以仗勢欺人,林沖還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況百姓乎?可見當朝的黑暗和腐 敗,英雄們都是忍無可忍,而被逼上樑山的。
小結:
本篇課文,在結構上是處處設伏,前後照應,可謂天衣無縫,拿金聖嘆的話說就是「草蛇灰線」,一已貫之!情節上層層起伏,水到渠成!而在人物形象上,林沖由安於現狀到奮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來的,在那樣的一種社會環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麼會有林沖的好日子過呢?本來他有一個幸福的家,但是卻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壞,最後導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後終被逼得無家可歸而走上樑山。
水滸的特色就在於對人物的描寫上,刻畫鮮明,性格各異!四大名著同為古典小說的典範,其特點是不同的,希望在閱讀的時候要有體會!
板書設計
酒 雪 火
酒店 草料場 古廟
(1—6) (7—9) (10—12)
信息交通 嚴勢相逼 手刃仇敵
前奏 發展 ***
逆來順受 隨遇而安 忍無可忍
委曲求全 心存幻想 徹底絕望
❷ 高一語文上冊《大衛·科波菲爾》教案
【教學意圖】
《大衛科波菲爾》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歐古典名著之一。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這么偉大的一部作品,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其主要內容、思想傾向以及寫作背景、社會背景。
【教學設計】
1.布置學生分組完成任務:作品簡介、精彩片段欣賞、最喜歡或最討厭的人物形象。
2.課堂上由學生介紹作業成果。
3.選擇一個精彩片段,讓學生寫一段賞析文字。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
2.了解狄更斯藝術上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教學方法】
講解啟發、梳理探究、延伸拓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愛的是這一部。像許多偏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內心的最深處,我有一個最寵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1850)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二、背景介紹
1、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國19世紀偉大的批沒羨判現實主義作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家。
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童年時他聰敏過人,酷愛讀書,勤勉好學,10歲時就已讀過《湯姆·瓊斯》(18世紀英國作家菲爾丁的代表作)、《堂·吉珂德》(16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17世紀英國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天方夜譚》(8世紀阿拉伯民間文學作品,又名一千零一夜)等世界名著。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艱難時代》(1854)、《雙城記》(1859)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返乎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2、作品簡介
本書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費心血最多、篇幅最長的一部半自傳體著作,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20個部分逐月發表。
《大衛科波菲爾》寫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資本主義社會尋求出路的故事。孤兒大衛科波菲爾經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多方救助下,經過不屈不撓的奮斗,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評論家認為,枯世拍《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歐古典名著之一。
三、梳理探究
1、作品的思想內容
狄更斯小說的思想內容是豐富而復雜的,但有三個基本的側面。首先,石碓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其次,是對倫理道德的提倡與弘揚,第三,是對人性的廣泛而深入的探索。而貫穿這三個方面的則是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對社會的批判是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對社會進行觀察和評價的結果。
2、作品的藝術魅力
藝術特點:①《大衛·科波菲爾》是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觸及了社會上很多重大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比如腐朽落後的教育制度和戲司法制度,貧福之間的尖銳矛盾和不平等,勞苦人民(包括童工)的悲慘處境以及資本主義制度下萬能而又萬惡的金錢、財產所引起的婚姻問題,婦女問題,失業問題等等。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提出了上述一系列問題,而且就某些問題明確表達了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
②作品擅長對細節進行描寫。比如最令我們感慨的是對大衛第一次工作地點的描述。<<<、這里有一段對當時貨棧的回憶描寫:「這家店鋪在亨格福特街的最左邊,那是一所又老又破的房子,有個自用的小碼頭。碼頭所伸到的地方,漲潮的時候是一片水,落潮的時候是一片泥。那所房子,真正是耗子橫行無忌的地方。它那幾個安著牆板的屋子,我敢說,都經過了一百年的塵封煙熏,辯不出本來是什麼顏色了,它的地板和樓梯都朽爛了;它的地窯里,大個的灰耗子成羣結隊,吱吱地亂叫,哄哄地亂跑;整個地方是一片骯臟,一片腐朽;這種種光景,在我心裡,並非像多年以前的事物那樣,模糊渺茫,而是像就在目前一樣,清晰分明」>>>
③《大衛·科波菲爾》在結構上以大衛的故事為全書的主幹,隨著主幹故事的開展,陸續出現了以其他人物為中心而開展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由主幹故事而來的延伸部分,但與主幹關系密切,在故事的逐漸鋪展中,把當時的社會面貌一一展現出來,所以在構思上,狄更斯還是費盡了心思。
④《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主人公大衛早年飽嘗艱辛,倍受坎坷,但是他披荊斬棘,頑強奮斗,終於功成名就,在事業上和家庭生活上都得到美滿的結局。大衛這個人物,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心目中的仁愛、正直、勤奮、進取、務實的精神。另外,還有密考伯先生,是個附庸風雅,但又生性樂觀,不負責任,但又良心未泯的好人形象,狄克先生的瘋瘋癲癲,格米治太太的怨天尤人,巴其斯先生的愛財如命等等。至於佩格蒂兄妹和漢姆等人更是善良和淳樸等美好人性的代言人。
⑤狄更斯也是一位善於駕驅語言的大家。這部小說的語言,總的來說是明快流暢,同時又兼有多種語言風格:細膩的敘述,娓娓動人;不同人物的對話,有活靈活現,真切自然,恰似各個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描寫自然景物豐富多變,有時是那樣恬靜平和,有時又是那樣磅礴雄偉……試舉一例描寫海上風暴的一段精彩描寫:
連我這外行的眼睛也看出,那條破船就要裂開了。我看見它在中間裂開,桅上惟一的人的性命系於一發了。他依然緊抱住船桅。他頭上戴有一頂奇特的紅便帽——不像水手的便帽,卻有比較鮮艷的顏色;因為分隔生死的幾條下陷的板子轉動了,漏水了,他那預告死亡的喪鍾響了,我們大家都見他搖擺那頂便帽。我當時看見他那樣做,我覺得我就要精神錯亂了,因為他的動作使我記起一個過去的親愛的朋友。
海穆獨自站在那裡看海,後面是屏息的寂靜,前面是那暴風,等到有一個大退浪時他回顧了一下那些握著緊系他的身體的繩子的人們,隨著浪頭沖進去,立即與海水搏鬥起來,與高山一同騰起,與深谷一同下降,消失在泡沫下面;終於又被拉到岸上來。他們趕快把繩子收進來。
他受了傷。我從我站的地方看見他臉上有血;但是他絕沒想到這一點。他似乎匆匆忙忙地教他們把他放鬆一點——也許這是我從他的胳臂的動作上推測出來的——然後像先前一樣出發了。
這時他向破船前進,時而隨高山上騰,時而隨深谷下降,時而沒入起伏的泡沫,時而浮向岸的方向,時而浮向船的方向。他艱苦地勇敢地掙扎,距離算不了什麼,但是海和風的力量使得那掙扎可怕。他終於挨近那條破船。他離得那麼近,再向前邁進一步,他就可以抱住它了。就在這時,一股綠色的高山一般的海水,由船的那一面移向岸上,他似乎一下子跳了進去,船也不見了。
當我跑向他們收繩的地點時,我看見海里有一些旋轉的木片,彷彿不過打破一隻桶子。每一個人的臉上現出惶恐的神色。他們把他拖到我腳前——沒有知覺——死了。他被擡進最近的房子里;這時沒有人攔阻我了,我留在他身旁,忙著用盡一切急救的方法;不過他已經被那大浪頭打死,他那寬厚的心也永遠靜止了。
(選自董秋斯譯《大衛·科波菲爾》,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4月第1版)
賞析:這個片斷是小說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作者用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寫出的驚險片斷,使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漁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為人木訥、憨厚,沒有受過教育;同時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他那高尚的靈魂和那顆金子般的心。我們在閱讀時可細加體味。
3、人物形象賞析
(1)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大衛·科波菲爾》中的主人公,曾經是個孤兒。作家描寫了他從孤兒成長為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作家的過程。他善良,誠摯,聰明,勤奮好學,有自強不息的勇氣、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滿懷信心,在順境中加倍努力,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這個人物身上寄託著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大衛·科波菲爾》中的女性形象:
在狄更斯筆下,《大衛·科波菲爾》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個任務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克拉拉、朵拉、摩德斯通小姐、米考伯太太、艾米麗……貝西姨婆與摩德斯通小姐的對比,克拉拉、朵拉與艾妮斯的對比更使她們栩栩如生,對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的愛就更深一層,對摩德斯通小姐更是恨之入骨,對朵拉、克拉拉既同情又氣憤。
大衛童年的災星、繼父的姐姐摩德斯通小姐的性格特點是極端冷酷和殘忍。從一出場就奠定了她這種性格:面色陰郁,皮膚黝黑,聲音男性化,兩道濃眉連在一起,她的鋼制錢包合上的時候,咔噠一聲,像是狠狠地咬誰一口,在狄更斯筆下,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成了活的,她打扮時用鋼制手銬和鉚釘,這都是這位冷血的鋼鐵女人的性格寫照。摩德斯通小姐是一個十足的男人婆,她討厭男人,卻長著男人的臉孔,沒有女性的溫柔,沒有愛心和同情心,她和她弟弟一直折磨可憐的克拉拉,並把大衛看成眼中釘,用各種手段折磨大衛,造成大衛童年的苦難。以後,在朵拉的家中又出現了她陰郁的影子。
貝西姨婆在某些方面與摩德斯通小姐有相似之處,但她們有本質的不同:貝西姨婆脾氣古怪,她對驢子非常敏感,驢子從門前草地經過是她一生最為氣憤的。她特立獨行,敢說敢幹,不顧世俗的眼光,略帶男性氣質,偏重理性,但是貝西姨婆博愛、善良、仁慈、心軟、重感情,雖然她討厭男孩,但是大衛投奔她後,她又收留了大衛,並把摩德斯通姐弟罵得痛快淋漓。她對大衛的教導: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這可以成為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銘,在她的撫養愛護下,大衛健康成長,並成為一位著名作家。貝西姨婆可憐迪克,收留他,欣賞他,給他舒適安逸的生活,她是珍妮的監護人,還監護其他一些人,教育他們,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她對朵拉那麼疼惜與寵愛,一點也不嫌棄她,還給她起了可愛的名字:小花。
貝西姨婆對她的丈夫仍然沒有忘懷,即使他拋棄了她,另尋新歡,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浪盪人,但他只要來向貝西姨婆要錢,她就會給,雖然受他的威脅,但這也說明貝西姨婆重感情、有情義。貝西姨婆是一個很有頭腦、很能乾的女人,她了解許多商業活動,她在破產時隱瞞了兩千英鎊的財產,她故意這樣做,為了鍛煉大衛,讓他學會適應困境,戰勝困難,能夠承擔生活的重任。那段時間給了大衛很好的鍛煉,靠自己的努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不負貝西姨婆的一番苦心。貝西姨婆雖然脾氣古怪,性情奇特,但她的品德卻令人尊敬,值得信賴。
克拉拉與多拉也是極為相似的。她們都非常年輕、漂亮,天真幼稚,孩子氣很濃,很善良。她們的不同在於:
克拉拉的命運更為悲慘一些,結婚才一年丈夫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摩德斯通又是那樣一個冷酷、貪婪、殘暴的商人,他與克拉拉結婚完全是為了金錢,而天真單純的克拉拉並沒有察覺到,再加上摩德斯通小姐的折磨,她沒有了任何自由,連疼愛自己孩子的權力都沒有,最後在憂愁、孤單、擔驚受怕中凄慘的死去,竟沒有與相依為命的兒子見上最後一面。但是,克拉拉並純粹是一個玩具娃娃,她有知識有學問,可以自己教大衛,她也能夠管家,家庭料理地不錯,她還有一個很好的傭人兼朋友──佩葛蒂。
多拉是幸福的。大衛那麼愛她,捧在手心裡,裝在心坎里,又有貝西姨婆的呵護與照顧,艾妮斯的喜愛。不過多拉本人卻令人失望,她除了一個優點──漂亮,而且是在大衛眼中,以外是一無是處,她虛幻盲目,不切實際,沒有實際生活能力,沒有任何經驗,她只是一個寵兒,一個玩具娃娃,她把家弄得雞飛狗跳,一塌糊塗,卻不思進取,不願改正,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博得那麼多人的喜愛,除了善良和自知之明,她幾乎沒有可取之處,但她也是不幸的,一棵小花過早的枯萎了。
艾妮斯是我最喜歡的人了,無論從容貌、品德、學識、思想,她幾乎都無可挑剔。她美麗端莊,大方得體,溫柔善良,恬靜穩重,體貼周到,有敏銳的洞察力,堅強的性格和意志,寬容博愛的心腸,她是大衛的精神依託,美麗天使,任何人都會為有這樣一個知心朋友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艾妮斯從小就是父親的管家和精神慰藉,由於對父親的愛,她過早的成熟,並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為了父親她不得不討好希普這個卑鄙小人,但是她是決不會屈服於希普的,不會讓希普的險惡目的得逞的。艾妮斯雖然沒有過多和斯蒂福接觸,但卻能從一件件小事中判斷出他在大衛身邊的危險,她的洞察力是敏銳的,與大衛對斯蒂福感性的崇拜相比,艾妮斯是理智的。艾妮斯對大衛的愛是深沉的長久的,她一直在默默地愛著大衛,只不過大衛反映遲鈍,而且對愛情的追求是盲目的。「強扭的瓜不甜。」「夫妻之間沒有比志趣不合更大的分歧了。」斯特朗太太的這句話在大衛心中掀起了波瀾。在朵拉死後,在經歷了許多的困難之後,在海外歷練數年之後,大衛終於明白了他對艾妮斯的愛,他們結婚了,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磐石之上的。盲目的愛情是不長久的,細水長流的愛情才是堅不可摧的。無論在事業上、生活上,艾妮斯都是大衛理想的伴侶。
在大衛的成長經歷中,不能不提到的還有一個人──佩葛蒂,大衛的老奶媽。她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童年的大衛在她的照顧和陪伴中幸福快樂的成長,成年後的大衛仍得到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佩葛蒂對大衛母子倆忠心耿耿,既是僕人又是親人,在大衛被繼父打得遍體鱗傷之後,鎖在房裡,母親不敢去看他,只有佩葛蒂順著鎖眼去安慰他。無論在哪裡,她總是把大衛照顧地很好,她的家永遠有大衛的位置。她對大衛的愛是那麼真摯、淳樸,她心地善良,她所有善良淳樸的人,她也很能幹,家務井井有條。
此外,博愛善良淳樸的裴果提先生,勤勞能幹誠實的哈姆,他們有著金子般的心靈,被生活所迫流離失所但樂觀開朗的米考伯夫婦,善良朴實的特拉德,與貪婪冷酷的摩德斯通姐弟,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的小人希普,奸詐陰險的紈絝子弟斯蒂福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哈姆與斯蒂福的死截然不同,斯蒂福的死是他奸險行為的報應,而哈姆是狄更斯博愛寬容人道主義理想的最高體現。
4、小結:
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以一個很精深的思想和人生哲學向我們勾勒一個金錢對婚姻和家庭的影響。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黑暗和罪惡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辛酸。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人來說,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理性的看待生活,對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我們不要再盲目的追求一些虛無的東西還原我們最真實的生活。
四、閱讀注意事項
1. 張谷若翻譯的版本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一個版本,但全文約有90萬字,一千兩百多頁,買回家可以當枕頭使用,所以建議學生在空閑時間不多的情況下,先看看縮寫本,或英漢互譯的簡體本,這些在市場上都有賣的。
2. 作品的中心故事是講大衛如何面對挫折和教訓,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的過程。但這一中心故事在全文中卻只佔二分之一的篇幅,後半部都是在敘述大衛周圍善良的人們的故事。所以在閱讀時,會感到後半部分過於分散,不易看個明白,希望多讀幾遍。
3. 在閱讀時注意觀察狄更斯作品的藝術特點,尤其是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和對現實生活場景的真實描寫。
4. 由於這本書是自傳性質的小說,所以很多內容都是狄更斯小時侯的真實反映,比如大衛和狄更斯都是同一天出生的,都是在10多時就開始做童工,去掙辛苦錢,最終都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密考伯夫婦其實就是狄更斯那不善家計的父母的真實寫照,大衛和朵蘿的愛情故事也是現實中狄更斯婚姻的曲折反映。所以這部作品對於理解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很大的幫助。
❸ 高一語文《牲畜林》教案分析
導讀: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親歷過戰爭,但我們從新聞報道、電影電視以及文學作品裡或多或少感受過戰爭。我們學過的《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橋邊的老人》,《在橋邊》,這些作品,讓你對戰爭有怎樣的感受?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題旨。
2、體會平實又隱含幽默的語言。
3、認識與理解小說層層遞進的結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小說結構的「延遲法」特點。
2、了解作者是如何減少小說主題的沉重性的。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親歷過戰爭,但我們從新聞報道、電影電視以及文學作品裡或多或少感受過戰爭。我們學過的《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橋邊的老人》,《在橋邊》,這些作品,讓你對戰爭有怎樣的感受?(沉重、憤怒、悲傷、無奈……)那麼,在讀了卡爾維諾的《牲畜林》之後,又有什麼感受呢?(輕松、搞笑、詫異……)
2、簡介作者:
卡爾維諾(1923—1985)出生於古巴,在義大利長大,十幾歲就拿起筆開始寫寓言、詩歌和戲劇。舞台和電影院是他最初的家園。有一天,他給朋友斯卡法里的信中說:「我轉而寫小說了。"從那天開始,他一發不可收地寫下了《蜂巢小徑》《樹上的男爵》《困難的愛》《阿當,一個下午》《馬科爾瓦多》《寒冬夜行人》《隱形的城市》《帕洛馬先生》《守門人和其他》等,成為義大利當代最富特色的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現不同面貌,尤其是幻想小說和神話寓言,想像力極豐富,令人驚訝。1988年英國韋伯列德文學獎得主羅什第說:「當義大利爆炸,當英國焚燒,當世界末日來臨,我想不出有比卡爾維諾更好的作家在身邊。」這是對卡爾維諾至高無上的贊譽。
伊塔洛·卡爾維諾是義大利當代最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力求以最貼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現當今的社會和現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對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每一部都達到極高的水準,表現了時代,更超越了時代。他於一九八五年猝然逝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影響與日俱增,他的創作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60年代法國興起解構主義浪潮,要求打破陳舊滯後的秩序,包括社會道德秩序、婚姻秩序、倫理道德規范、思維習慣以及集體無意識,從而建立新的更為合理的秩序。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寫道:「文學是一種存在的功能,追求輕松是對生活沉重感的反應。」追求「輕逸」是對生活沉重的解構,是對戰爭的凈化。以這樣的方式反思戰爭,比純粹表現戰爭的沉重與殘酷顯得更有力量。因此,這是一種包含著深思熟慮的輕,並且,作為一種文學創作原則能夠在許多優秀作品裡得到驗證。
(二)閱讀過作品後,你能用文中的語句告訴我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嗎?
「在那掃盪的日子裡」「逃難的時候」 「德國鬼子」「最偉大的游擊隊員」,這些都暗示了小說的背景:義大利人民反抗德國入侵。
(三)如此沉重的主題,作者是如何運用文學的手段使之輕松化的?
1、我們一般都是怎樣看待英雄的?朱阿和傳統的英雄形象有什麼區別?
以崇敬的目光仰視英雄:橫槊賦詩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荊軻、自刎烏江的項羽都以凜然之姿立於歷史長河之中。
這顯然是一個馬戲團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徹底解構了,甚至我們可以說,這根本不是一個英雄!
2、小說里還有另一個關鍵人物——「農民模樣的德國兵」。將文中比較集中描寫這一形象的語句找出來。
德國軍服帶有濃重的`歐洲古典風格,加上德國人高大的身材,該是很威武的。然而,卡爾維諾卻顛覆了這一形象。
3、英雄和敵人都成了小丑,樹林成了集市——拍著翅膀的成群的鴨子、不給讓路的山羊、性情溫順而固執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紅色小豬、又老又瘦的母雞……戰爭的嚴肅與殘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我們說,戰爭是沉重與殘酷的,那麼,卡爾維諾為什麼要這么處理呢?
英雄和敵人都成了小丑,戰爭的嚴肅與殘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同時正是由於朱阿拙劣的射擊技術,使得他不得不隨德國兵進入牲畜林,這樣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輪番上場,以及看到德國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朱阿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也延遲了小說的進展。
4、除了通過文學形象「減少沉重」之外,作者還運用語言化解戰爭的沉重。語言的輕松幽默也減少了生活中戰爭的殘酷。
朱阿是個劣等射手,可是雞比德國兵小多了,雞都打到了,為什麼一槍都沒有打中德國兵?
這應該說是小說情節的高潮部分。朱阿終於開槍了,但是他的子彈一顆也沒有打到德國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給了那隻衰老的母雞。這里的描寫極富戲劇性,將德國兵的愚蠢丑態表現無遺。(魯迅: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作家把最後的任務交給了一直凶惡的野貓,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敵人。讓它和德國兵在廝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讓邪惡與邪惡同歸於盡,善良的人連手都不要弄臟。
5、也許,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所揭示的關於生活的態度能讓我們理解卡爾維諾的這種「減少沉重」的努力:輕,是對生活中無法躲避的沉重表現出來的一種苦澀的認可。
(四)《牲畜林》的結構
1、朱阿每次舉起槍准備射擊時,總有人跳出來阻攔,瀏覽全文,數數總共有幾次?這些童話式的情節連綴起來在結構上呈現出什麼特點?
總共6次「延遲」。明確:這樣的「延遲」使得原本緊張激烈的情節節奏舒緩下來,牲畜林里的各種動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戰爭的陰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諧自然擠到一邊。
2、為什麼讓林子里出現那麼多動物?
延遲法的反復使用, 使得各種牲畜( 只有最後的野貓不是家畜) 接連出場, 成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們可不管你是德國兵還是什麼, 它們只管在林子中間跑啊、跳啊,彷彿這是一場盛大的狂歡節。正是這種歡樂的景象所蘊涵的精神, 把嚴酷的戰爭這一「歷史真實」融化到自然和諧的「文學真實」中來。其次, 戰爭的嚴酷性也仍然從中顯露出來。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財產花大姐要被帶走, 便不寒而慄, 同樣, 那頭粉紅色的小豬是那兩個小孩的惟一財產, 那隻「光禿禿沒剩幾根毛的母雞」也是老太婆吉魯米娜的惟一財產, 本來就已十分窮困, 一旦失去這點財產, 生活將更加悲慘。
3、多次的「延遲」使小說產生重復遞進的局部結構,可我們在閱讀這些重復的情節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重復之感?
1、筆法的多變;2、詳略得當;3、細節的生動。
第一次是用較多筆墨直接描寫;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則使用誇張的修辭。朱阿當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機在何處, 但誇張的手法則把他的尷尬 ( 他也想瞄準, 但是心有餘力不足) 寫得更鮮活;
第四次把獵槍這樣凶惡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極濃的烤肉的鐵叉, 這也是作家想像力豐富、聯想、無拘無束的表現, 而這種自由聯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對戰爭陰陰霾的反抗;
第五次出場的是一隻兔子, 它圓鼓鼓的, 比野兔肥實, 聽到響聲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動, 被抓住之後吱吱亂叫、左右扭動( 與小豬的拚命掙扎又不間, 一詞之異, 體現出作家用詞的准確性) , 使德國兵不得不高舉手臂, 跳來跳去。並且, 這一段只寫了朱阿被懇求, 至於懇求之後的情節則省略了。這大概也是為了避免重復的考慮。
第六次朱阿終於要射擊了, 這次是躲在他臨時堆砌的掩體後面。現在他可以毫無顧忌地開槍了, 就算把那沒毛的母雞打死, 也沒什麼關系。這句話暴露出朱阿更深層的心理活動:前面不開槍, 不僅是因為怕誤傷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沒有打中德國兵, 反被對方開槍還擊。這一點心理很隱蔽, 作者的寫法也很隱蔽, 但卻是情節推進的一個小小扳機(這樣安排的妙處)。
(五)總結
1、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呢?表現戰爭主題可寫的東西很多,作者為什麼選擇牲畜林這個特殊的地方呢?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掃盪後的狼藉形成對比,林子內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諾亞方舟,林子內寧靜安詳,生機勃勃,沒有血腥,沒有恐懼,是戰爭的避難所。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牲畜林還是一個世外桃源,這里充滿生命力,是受苦難的百姓逃難的地方。作者這樣寫主要表現出對勝利的樂觀思想。
《聖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深悔自己的創世之舉,決定用洪水淹沒大地,唯一倖免的是善良的諾亞一家。上帝吩咐他們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動物,無論貴賤,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對,帶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節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熱鬧非凡」的樹林里。灌木叢和樹林中有「膘肥體壯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鵝、家兔、母雞、鴨子、小豬等等,當然還有它們善良樸素的主人。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戰爭洪水的「諾亞方舟」呢?小說結尾德國兵和那隻凶惡的野貓在廝打中一起滾下了石崖——「諾亞方舟」拒絕任何罪惡,它承載著善良與正義,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賜予的凈土。
二是多岔路多荊棘迷宮般的森林為朱阿和鬼子的較量(情節的展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
2、思考小說中的動物形象
這些動物未嘗不是義大利人民的象徵,動物的活蹦亂跳寫出了義大利人民對待戰爭的樂觀精神。
主題:小說中的「牲畜林」是一個特殊的所在,彷彿與戰爭隔絕,樹林和牲畜們仍然生機勃勃,而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給人以生活的希望。
六、課外拓展
文藝評論家和部長
(波蘭)格羅津斯卡
「你看斯普羅塔新創作的小說怎麼樣?」部長問道。
評論家回答說:「部長,我認為他創作的小說是好的。」
部長搖了搖頭。
「我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好的。」評論家趕忙更正。
部長搖頭。
「我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針對咖啡館里那些為數很少的庸俗的知識分子。」
部長搖頭。
「確切地說,就是針對那些沒有鑒別力的人。剛才我沒表達清楚。」
部長搖頭。
「總的來說,部長先生,這是一部壞小說。」
部長又搖頭。
「當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長搖搖頭說:
「這衣領真別扭。」
問題:這篇小說延遲了幾次?作用是什麼?
五次。讓評論家得以充分表演。
❹ 高一語文《半張紙》教案
導讀:本文主要領略斯特林堡小說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描寫方法。提高欣賞短篇小說能力。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認識情節與結構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異。
2、賞析小說的精妙結構,了解「生活的橫斷面」這一小說結構方式的特點。
3、領略斯特林堡小說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描寫方法。提高欣賞短篇小說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對小說結構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2、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介紹: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和戲劇家,被譽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國內被視為寶貴的民族遺產,在其它國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歐洲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先驅,是繼易卜生之後的又一位北歐戲劇大師。代表作有戲劇《到大馬士革去》、小說《紅房子》等。
1936年,瑞典學院的評獎委員和院士們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美國著名的現代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者尤金奧尼爾。他在「受獎演說」中高度評價了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對他的影響:「我的工作受惠於一切現代戲劇家中最偉大的天才——你們的奧古斯特斯特林堡。」
(二)整體閱讀,研究以下問題:
1、你能從紙上的內容推測主人公兩年的生活經歷嗎?
「半張紙」其實記載了主人公二年來的生活經歷:戀愛――新婚——將為人父――喪妻夭子。
2、第三段寫的艾麗絲這個名字為什麼「最美麗」?
真心相愛,三個字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流露出相戀時的甜蜜。
3、新婚後的蜜月生活如何?
新婚非常幸福。討論分析「常」「最」「靜靜地」「沉醉」:「常」寫他們可以經常去看戲,長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時主人公的幸福;「靜靜地」是他們在享受這愜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話境域的美及和諧里,醉在這如夢般柔美的愛河中。
4、故事繼續發展,發生了什麼事情?
需要找女僕來照顧,去葯房買葯,訂消毒牛奶,用電話解決家務事,這些是因為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這個年輕的房客快要當父親了。內心應該感到喜悅。
5、再後來發生什麼事情?
「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說明艾麗絲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6、為什麼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嗎?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學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訴大家妻兒的死因,這樣好嗎?
素描式勾勒方式,點到為止。篇幅雖小,卻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
7、年輕房客回憶到這里感受是怎樣的?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過海水看到的那樣」表現出回憶到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絕。
8、討論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將死之人,體現出對生活的悲觀絕望。
總結:作者享受過愛情的甜蜜和即將當父親的喜悅,也承受了妻兒喪亡的不幸。
情感線索為「相愛的甜蜜――蜜月的幸福――為父的喜悅――失親的悲慟」
9、紙頭上還寫了他的工作有怎樣的變遷?
銀行倒閉,失業,窮困――後來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頭很寬裕」――現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著生活的困頓。
總結:除了愛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10、紙頭上還寫到了朋友,這個朋友有什麼樣的經歷?
曾經飛黃騰達,後來窮困潦倒。「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 。
(三)主題歸納
1、從主人公的生活經歷,與他工作的變遷,和朋友的盛極而衰,你覺得有什麼共同點?
「人生變幻莫測」「生活總是起伏不定」「人生無常」等。對生活總是變幻不定的,可能給你帶來幸福,也可能給你帶來痛苦。我們的主人公就經歷了從「有」到「無」的變化,而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交替著幸福和痛苦。這才是生活的原生態。重要的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2、的主人公在回顧了這二年的生活後,他是怎樣對待生活的呢,你能揣摩出他這樣選擇生活的心理活動嗎?
主人公讀完這張紙後,「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頭,像是個驕傲快樂的人」。顯然,主人公的情感並未消極下去,相反地體現出一種對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現實的生活態度。
心理:他從兩年的生活里感悟出,這兩年他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滿許多遺憾的,「有許多人,可惜連這一點也沒有得到過」,所以,相對於這「許多人」,他是多麼幸運的呀!人要珍惜「曾經擁有」,把握「現在」,開拓「未來」。這樣你的人生將不斷地被充實。倘若,你永遠停留在這兩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歲,你實際的生命長度只有「這兩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經嘗到一些生活所賜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作者曾說過:
「人活著必遭蹂躪。天堂和地獄在他看來並不是虛無的存在,而是都會在現實中得到兌現。當我們歡樂的時候,我們就生活在天堂里;當我們痛苦時,我們就在地獄。但誰又能說痛苦不是另一種歡樂呢?」
3、從小說結尾可以看出「年輕房客」是個怎樣的人?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1)小說結尾時,主人公收藏起那彌足珍貴的半張紙,「走出去時並不是垂頭喪氣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頭」,告訴我們主人公將以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 奮然前行,去開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對命運,承受人生的一切幸與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著驕傲與快樂的.姿態,主人公是一位達觀而又堅強的人。
(2)啟示一:表達了對人世無常、幸福易逝的感嘆,但同時又積極地表達了幸福對人生的意義,肯定了人在命運無常之中對幸福的執著追求。幸與不幸,都是生活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既要積極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樂觀地面對人生的不幸。
(3)啟示二:人生的幸與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個片斷一個階段而已,重要是的學會從中獲取經驗與啟示,得到力量與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樂觀心態走好人生的下一步。對於過去的一切,美好的,我們會珍惜;不幸的,我們任它隨時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現在擁有的,去開拓更美好的未來。
(四)探究小說結構
1、我們理解了小說主題,那我們回頭思考一個問題,「半張紙」有何作用呢呢?
半張紙」的意義——於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
《半張紙》以一千五百字的簡短篇幅,卻涵蓋了主人公兩年的生活經歷,可謂「惜字如金」。 作家卻不惜筆墨, 精細地描繪了「半張紙」 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 甚至連紙上的字跡也一一作了說明,這樣, 半張紙便凸現出來, 像電影特寫鏡頭似的強烈地吸引著讀者。它是:
(1)年輕房客兩分鍾內情緒發生轉換的關鍵。
(2)結構上貫穿全篇,兩年刻骨銘心經歷的回憶都是用這張記錄了各種電話號碼的紙聯系起來。作家緊緊圍繞半張紙進行布局選材,「半張紙」本身也並無多大意義,重要的是在於揭示主人公頭腦中的意識。這種表現手法後來在文藝作品中廣泛運用,也就是西方現代文藝中的「意識流」。作家對主人公兩年來的一切沒有作細致的描寫,而是採用意識流的方法,循著「半張紙」上所提供的一個個電話號碼的先後順序作為主人公意識流動的軌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展開情節,推出高潮,收束結尾。
(3)小說的靈魂,深化主題。原本雜亂的回憶,通過這個故事的焦點,巧妙地將人生變遷的喜樂悲愁維系在一起,濃縮的「半張紙」上,雜而不亂,承載起表達主題的任務。
2、從結構上看,這篇小說有哪些特點?
橫斷面結構特點: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發生的事情,內涵可以很深厚。半張紙的橫斷面就是主人公在搬離寓所的那一霎那閱讀到半張紙的二分鍾,而從中我們窺見了主人公兩年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人生感悟,以及給我們的人生啟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熟知的「以小見大,以實入虛,以點代面」。
(五)課外拓展
1、你從這篇小小說中讀出了什麼?
書法家
書法比賽會上,人們圍住前來觀看的高局長,請他留字。
「寫什麼呢?」高局長笑眯眯地提起筆,歪著頭問。
「寫什麼都行。寫局長最得心應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獻丑了。」高局長沉吟片刻,輕抖手腕
下筆去。立刻,兩個勁秀的大字從筆端跳到宣紙上:「同意。」
人群里發出嘖嘖的驚嘆聲。有人大聲嚷道:「請再寫幾個!」
高局長循聲望去,面露難色地說:
「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這兩個字……」
(1)點評:
1)主題 微型小說《書法家》,從「生活的橫斷面」觀看世界,它選取了主人公只會寫「同意」兩字這一細節,便使人物躍然紙上:
所謂的「局長」是一位不懂裝懂、附庸風雅只會寫「同意」的典型官僚;這樣的官僚和這樣的「人群」,真是「唇齒相依」、互為因果。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一個側面的寫照嗎?
局長只會寫同意,這是我們中國官僚的悲哀,他們感興趣的是權利帶給他們的慾望的膨脹,以權謀私的典型貪官。「同意」寫得極漂亮,可以看出,他給自己的包裝,圍繞著竭力展示自己的學問、權力、神聖不可侵犯、高深莫測的表面。這是中國官僚階層的悲哀。而圍觀的那部分人則是一群趨炎附勢、奉承拍馬的市儈小人。
小說雖然只寫了一件小事,卻針砭時弊,寓意深刻,極具諷刺性和揭露性。全文不到160字,給人帶來的是無窮的空白想像之美,耐人尋味
2)結構:採用橫斷面
橫斷面——地點:書法比賽會上。時間,局長寫「同意」的剎那細節。
內涵的豐厚:中國部分官僚的丑惡一面;高局長其人;圍觀的市儈小人,對社會的諷刺性何揭露性。使文章達到了以「點滴」折射「多姿」;以「小」見「大」的功用。你還可以自己感悟。
(2)橫斷面手法,不光小說中有,而且在其他藝術創作上也在運用
1)詩歌藝術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橫斷面即是「那一枝紅杏」,讀者可以根據那「一枝紅杏」而聯想到「滿園春色」,進而聯想到整個春天的生機勃勃,還可以聯想到奼紫嫣紅的春天美麗景象。入口小,可內涵豐。
2)繪畫藝術上
A、白石老人的蝦畫。橫斷面即是畫面上暢游的「蝦」,可你感受到的卻是 「波瀾壯闊的大海」,大海中的生機勃勃。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B、「深山藏古寺」圖。橫斷面是「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小和尚在山下河邊汲水……」但讀者自然會疑問:小和尚擔水去何處?於是我們自然可以想見,小和尚是自古寺而來,再回古寺去了,古寺就藏在山的深處。
C、民族傳統舞蹈橫斷面,舞台上艄翁手中那隻劃船的木槳。雖然既沒有水,也沒有船,但觀眾會據此聯想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眼前會浮現出白發紅顏,青山綠水的畫面美。
(六)作業:
閱讀下面一篇小說,從小說結構角度寫一篇短評,200字左右。
德軍剩下來的東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戰爭結束了,他回到了從德軍手裡奪回來的故鄉,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燈昏黃的街上走著。一個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氣和他講:「到哪兒去?是不是上我那裡?」
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裡——我找我的情人。」他回頭看了女人一下。他們兩個人走到路燈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來:「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頭,迎著燈光。他的手指嵌進了女人的肉里、
他們的眼睛閃著光,他喊著:「約安!」把女人抱起來了。
這篇微型小說淡化故事背景,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來表現豐富的思想內涵。以「戰後的戀人相遇的生活場景」為橫斷面切入。然而讀者卻可以從中可以感受出轟隆隆的戰爭已經停止,硝煙已經散去,但戰後的殘骸還在,廢墟依舊。離別、失散、流離失所、屈辱,留下的一切只會讓人長久的傷感、痛苦。
一篇200多字的小說由於橫斷面合適選擇,給人帶來無窮的空白想像之美,讓人深受啟發。可謂入口小,涵義深。
❺ 《十八歲出門遠行》高一語文教案
設計理念
編入高中新教材的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故事情節極不合情理,而語言新奇獨特、別具一格。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對余華及先鋒小說的特點有一個初步了解,為後面理解小說主旨做好鋪墊。其次應注重閱讀文本,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荒誕情節背後隱含的寓意,把握小說人物的情感變化,體會新奇獨特的語言給小說帶來的很強的可讀性,以及這種獨特的修辭方式在表達內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認識,滲透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切入點
小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小說明顯不同,這為教學時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從關鍵詞「旅店」切入。「旅店」一詞在小說中共出現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斷重復要尋找「旅店」,最後發現「旅店」竟是那遍體鱗傷的「汽車」,小說中的人、事、情幾乎都與「旅店」(汽車)有關,可以「旅店」為輻射源生發聯想,引出討論、探究的.話題。
2.從關鍵句切入。類似「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說中出現了5次,結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和它們遙相呼應,這句話為什麼不斷出現?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系?通過這一問題的探究,帶動對全篇的理解。
3.從情節切入。這篇小說中有哪些荒誕的情節?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4.從情緒切入。主人公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情緒的不斷變化,構成了小說的一條線索,情緒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回答該問題,牽引情節,體味主旨。
教學時要關注小說的兩條線索:
一、「我」自始至終在尋找「旅店」;
二、隨著情節的發展,「我」的情緒在不斷變化。
設計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整體感知入手,找好切入點,然後深入體味,總結提升,最後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課前准備:了解相關資料,相互交流
(為理解課文做相關知識准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
余華,浙江海鹽人。19xx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其中《活著》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其作品中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了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起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的獨立於外部世界的真實的文本世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8歲,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剛走出了夢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動的你多麼想探尋一下更為遙遠的世界!可是,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後,外面的世界會像你想像的那樣嗎?《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或許對你認識這個世界有些啟發。
2.速讀課文,然後回答:小說主要講了什麼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對小說有一個大體了解。)
明確:小說描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說主要寫「我」「司機」「搶劫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研習新課,討論探究
1.小說中的「我」一直在尋找什麼?尋找的過程及結果怎樣?
(從關鍵詞「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確:「我」第一次出遠門,需要「旅店」,但沒有人告訴「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黃昏來臨的時候,「我」感到了自己無所依靠,於是「我」拚命地到處尋找「旅店」。沒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車,暫時的舒服讓「我」滿足。不幸的是汽車拋錨了。為了維護正義,「我」付出了遍體鱗傷、無限痛苦的代價。「我」最終尋找到了「旅店」———被搶劫的傷痕累累的「汽車」。
2.尋找「旅店」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閱讀文本,了解、體味情節。)
明確:司機態度突然轉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著時去車廂取蘋果;當我問他去哪裡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著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於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最後司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
3.這些荒誕情節在小說中起什麼作用?
(閱讀文本,從字里行間體味句外之意。)
討論歸納:荒誕的情節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荒誕的情節顯示了荒誕社會中荒誕的生活。
4.「旅店」在小說中有什麼象徵意義?
(在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獨特理解,培養創造性思維。)
討論歸納:「旅店」是漂泊的靈魂的棲息地,是一處暫時或長久的寄託地。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並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被賦予了「我」心底的一點希望、一份力量,小說在凄婉的傷感中顯示了一點亮色。
5.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主人公的情緒有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
討論歸納:「我」的情緒一直在變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緒變化來自客觀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相差甚遠。
四、總結提升
(由局部到整體,深層把握。)
小說通過描述一個18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的經歷,反映了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矛盾沖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對現實世界的困惑、恐懼。它提醒讀者,人生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與挫折,同時也會有諸多收獲。
五、講述個人初次遠行的經歷或成長中的煩惱,探討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困惑,該怎樣調控好自己的心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深化情感體驗。)
六、拓展作業
(將閱讀延伸到課外,讀寫緊密結合。)
1.課後閱讀卡夫卡荒誕小說《變形記》,比較一下與余華小說的異同。
2.寫下你初次出門遠行的經歷和感受,以及從本文中受到的啟示。
❻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項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一下冊語文教案:項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御斗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項鏈1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相關知識。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
探討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說的主題,以提高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等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常規教具
【教學准備 】關於小說人物形象和主題問卷調查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略
二、作者介紹
幻燈片展示
三、情節簡要回顧與結尾猜想
問:整個故事圍繞什麼展開?
項鏈
問:故事基本上可分為幾部分,以「項鏈」為中心詞來概括。
借――丟――賠――假
問:哪個情節最為震撼人心?
結尾
問:故事結尾「抖了一個包袱」,出人意料,奮鬥了十年竟然就是為了這一掛假項鏈!真相大白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請你大膽推想,同組討論。
估測可能結果:
a、得到全部賠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賠款,瑪蒂爾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歡喜
c、得到部分賠款,瑪蒂爾德放棄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沒有賠款,瑪蒂爾德索要賠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沒有賠款,瑪蒂爾德淡然處之
估測瑪蒂爾德情感表現:
a、傷心難過,感到命運不公。
b、非常生氣,抱怨對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驚,但很快調整過來,明白了生活的一個幽默,淡然處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潰、喜怒無常。(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過渡:剛才同學們的各種設計都是基於對文中人物性格特徵的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根據文本來分析一下主人公瑪蒂爾德。
1、問:在借項鏈之前,莫泊桑對她有過一些介紹。從首先外貌看,她長相如何?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讓學生1讀)
問:莫泊桑說「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美麗動人」意味著什麼?
是通往上層社會,過上奢華生活的敲門磚。
問:文中有沒有現成的例子?
佛來思節夫人,她是瑪蒂爾德的「一個有錢的女朋友」,而自己則連陪嫁的資產也沒有。
問:長相是美麗動人,那麼為什麼作者用一個副詞「也」?
主人公慾望與處境的反差,雖然具有這一資格,但是她缺少機遇、確切地說是門第和金錢,因此她不甘心。這里表現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和拆棗(讓學生1重新讀)
問:一、二兩段還有沒有表現這種「不甘心」感覺的詞語了?
只得、只好
問:當我們心有不甘,內心自然會充滿對未來的各種想法,那瑪蒂爾德在夢想什麼?思考三、四、五段,總結為幾類。
豪華的住宅、精美的飾品、與男子閑談、美味的食品――喚拆――「物質享受」
問:對於這些物質享受作者用了「夢想」一詞,卻沒有用「幻想」或「想像」之類的詞語。為什麼?
「夢想」本身有兩層含義: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瑪蒂爾德對這些物質享受的渴望是顯而易見的。但瑪蒂爾德的社會地位似乎暗示了這一切是難以實現的。
問:當夢想不可得,瑪蒂爾德感到怎樣?用文中話來說。
「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個「常常」,表現出這種苦痛的「綿綿無絕期」。
過渡:在痛苦之中的瑪蒂爾德終於得到一個絕好的機會,那就是可以參加教育部部長舉行的夜會。接下來就是借項鏈和陶醉於舞會幸福的雲霧里的情節了。樂極生悲,在慌忙趕回家的時候,丟失了項鏈。
2、我昨天作了一個問卷調查,我發現同學們有一個觀點驚人地相似。這些同學的觀點都是基於小說開頭的介紹和參加舞會前後的情節。
展示幻燈片:
瑪蒂爾德充滿了虛榮心,借項鏈和丟項鏈都是對其虛榮心的極大諷刺
瑪蒂爾德為虛榮心付出了青春
話題:你是否也認為是「虛榮」,為什麼?如果不是,你認為應該是什麼?
話題准備:
什麼是虛榮?虛榮應該是「停留於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種虛幻的榮耀,這種榮耀在漢語中指得是虛幻的、不切實際的。
瑪蒂爾德虛榮嗎?我認為這肯定是有一點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嚮往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這種虛榮我們有沒有?這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虛榮裡面迷失自我,就無可非議。
但是僅僅認為她虛榮是淺顯的。
理由是:
一、瑪蒂爾德七個「夢想」側重於物質生活,很顯然,她極度渴望能進入上層社會,過著一種高貴奢華的生活,這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棄的,因為中國人講究「安貧樂道」。而西方則講人權,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是無可非議的。特別是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渴望是整個社會的特點。因此,我們能否說,瑪蒂爾德有著對夢想的渴望,不甘於現狀。剛開始這種渴望僅僅停留於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勞動來換取,這就是她人性的弱點了!
二、舞會時候的陶醉是不是強烈虛榮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細分析似乎有些淺顯。她「得到成功」,她「狂熱」、「興奮」地跳舞,瘋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現是什麼?因為什麼而興奮?文中寫道「所有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很顯然,他現在正在享受上流社會的生活,他當初的「夢想」得以暫時的實現了,她證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會中獲得尊重。
總之,虛榮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渴望幸福生活更是無可非議的。因此虛榮心不應該成為批評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無可非議。但是這種渴望僅僅停留於整天的幻想之中,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她輸給了自己性格的弱點。
4、過渡:中國人說「樂極生悲」,項鏈丟了。經過十年辛苦,瑪蒂爾德終於還清了債務,十年後的瑪蒂爾德有什麼變化?
外貌和性格都發生了變化
外貌變蒼老了:由一個「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變成了「顯得老了」「她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了」「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出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學生2讀出來)
問:那性格有變化嗎?
性格變化1、變得勤勞了。過去停留於幻想中,後來的她能夠以「英雄氣概」面對,變得非常勤勞。
性格變化2、敢於面對現實。由過去的舞會後「逃跑」,到現在勇敢面對佛來思節夫人。
問:瑪蒂爾德對於當初那個舞會感到後悔嗎?文中哪句話有表現?
「他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使人傾倒啊!」(學生3讀)還是很嚮往那種生活的美好。也許如果生活能夠再來一次,他還會選擇參加舞會,但是悲劇也許不會重現。
總之,瑪蒂爾德外貌變得蒼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卻變得現實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質。
5、照應課堂開頭:
根據以上分析,瑪蒂爾德聽到假項鏈的消息時會怎樣呢?可能是獲得部分賠償,皆大歡喜,賠償方式可能是多樣的。
五、主題分析
過渡:小說藉助這樣一個人物要告訴讀者什麼呢?
幻燈展示學生觀點
總結:幻燈片
主題1、從哲理角度概括,也許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說的:「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題2、從情節角度看,對瑪蒂爾德遭遇表示同情,贊頌了瑪蒂爾德的美好品質。
主題3、結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為一位現實主義作家,關注生活細節與人物精神的結合。(幻燈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結合這些作品和時代背景可以看出,這篇《項鏈》主題在於表現瑪蒂爾德克服人性弱點,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並歌頌了瑪蒂爾德的美好品質。這是對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慾望膨脹、精神貧瘠現象的鞭撻和指引。
六、引申拓展
通過鑒賞這篇小說,我們有很多收獲:
1、小說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讀往往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鑰匙。
2、小說人物,是立體的、發展變化的,我們要深入到人物內心世界,追尋人性發展軌跡。
七、課外思考
嘗試以性格的全面觀、發展觀去分析其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項鏈2
教學目標:
1.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准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4.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瑪蒂爾德的悲劇中得到啟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准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准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法國宮廷舞會的影片片段引入。
二、粗讀課文,整體領悟
1.復述故事情節。
2.理清故事結構,以「項鏈」為中心詞給小說各部分情節擬一個小標題。
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
3.在這幾個情節中,哪些情節對人物命運影響最大?
丟項鏈--人物命運的轉折點。
識項鏈--人物再次受到命運的捉弄和打擊。
4.請你用幾個詞分別形容一下十年前後的瑪蒂爾德的形象。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一個?
年輕漂亮、高雅迷人、愛幻想
蒼老、粗壯耐勞、不愛梳妝打扮、高聲大氣說話
三、研讀課文,仔細品味
(一)品讀人物形象
作者說:「要是那時侯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1.「極細小的一件事」指什麼事?
明確:丟項鏈
2.丟項鏈前後,瑪蒂爾德的人生有什麼不同?仔細閱讀小說,完成下表。
瑪蒂爾德的人生
丟項鏈前
丟項鏈後
外 貌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
美麗、豐韻、嬌媚
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
她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了。她胡亂地挽著頭發, 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生活狀況
住宅寒傖、牆壁黯淡、傢具破舊、衣料粗陋。
沒有漂亮服裝,沒有珠寶
有個小女僕,有「好香的肉湯」
刷洗杯盤碗碟,用肥皂洗襯衣,洗抹布,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再把水從樓下提到樓上,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挎著籃子,到水果店裡,雜貨店裡,肉鋪里,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心理狀況
狂亂的夢想:「幽靜的廳堂」、「寬敞的客廳」、「華美而香氣撲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盛在名貴盤碗里的佳餚」。
她不斷地感到痛苦,看望有錢的女朋友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由於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幾天。
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有時候,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使人傾倒啊!
原 因
(性格)
貪慕虛榮
誠實、堅強
3.作者說「要是那時侯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你知道嗎?發揮你的想像,說一說如果沒有丟掉項鏈,瑪蒂爾德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她的人生悲劇能夠避免嗎?她能因那場令她出盡風頭的夜會擠進上流社會嗎?
明確:只要還有貪圖享樂的思想和虛榮心,她的人生悲劇遲早都會發生。不發生在這件事情上,也一定會發生在別的什麼事情上。
瑪蒂爾德不可能因一場夜會而擠進上流社會。她進入上流社會的最大攔路虎是她出身的階層和社會地位。在瑪蒂爾德生活的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一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4.比較瑪蒂爾德丟項鏈前後的狀況,你認為丟項鏈這一事件,對瑪蒂爾德是「成全」還是「敗壞」?為什麼?
明確: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揭示瑪蒂爾德的內心世界的?
明確:豐富、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是刻畫瑪蒂爾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表現她的內心世界,如開篇時介紹她對現實的種種不滿,對豪華奢侈的貴婦人生活的狂熱夢想;
②通過瑪蒂爾德的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其內心世界,如得到請柬後,情緒的變化:懊惱地丟--哭起來--遲疑地提出要求--郁悶不安、憂愁--遲疑而焦急地、借--跳、摟、親、跑。這些動作語言就把她那種既急切地盼望參加夜會,又為自己沒有合適的舞服而懊惱,為丈夫貧困而悔恨的復雜心理,也寫的細致入微,把瑪蒂爾德在虛榮心指使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
6.歸納瑪蒂爾德的形象特點。
(二)品鑒情節結構
1.「借項鏈」是人物命運的轉折點,看似偶然,實則是作者層層鋪墊下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請你說一說作者是怎樣鋪墊的?
明確:序幕寫她狂熱的夢想,為下文她參加舞會趕制新衣及借項鏈做了充分的鋪墊。
瑪蒂爾德受虛榮心的驅使,為了不使自已在夜會顯得寒酸,借來項鏈精心包裝自己,埋下了悲劇的導火線;在夜會上她的虛榮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沉迷在歡樂里,「什麼都不想了」;夜會結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貴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窮酸相,於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於夜會的成功,得意忘形,這種陶醉、慌亂和得意中,為「丟項鏈」作了鋪墊。丟失項鏈的必然性,正是以瑪蒂爾德的性格為基礎的,是她那愛慕虛榮的性格造成的。
2.「識項鏈」中得知項鏈是假的,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請找出來。
明確:三次伏筆: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賠項鏈時老闆的回答--還項鏈時女友的隨意
3.構思的「巧妙」體現在哪裡?「深刻」體現在哪裡?
明確:鋪墊與伏筆,為展開情節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個有關項鏈的情節,只有「賠項鏈」不具有偶然性,是瑪蒂爾德對生活的抉擇。
項鏈是假的襯托瑪蒂爾德的單純、誠實與守信,也暗示著上流社會的虛偽。
4.戛然而止的結尾有什麼豐富的意味?
明確:①給瑪蒂爾德心靈上沉重的打擊,進一步批判其虛榮心。瑪蒂爾德以青春為代價,節衣縮食,傾其所有,用10年時間還清債務,一旦得知項鏈是假項鏈,她為了夜會「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是對她的虛榮心狠狠的一擊。
②深化主題。項鏈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並陶醉於其中一夜狂歡也是假的,她夢寐以求的奢華享受同樣也是虛幻的,不值得用有意義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藝術手法,借無形表現有形,賦予空白豐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更豐富的生活內容。
(三)品味小說主題
1.作者對瑪蒂爾德是什麼態度?你怎麼評價她?
2.瑪蒂爾德的悲劇源於她對現實的不滿,對現實生活不滿意的她產生這樣的夢想錯了嗎?該如何看待她的夢想?
3.作者借瑪蒂爾德的悲劇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明確:①小說通過對一個愛慕虛榮,一心向上爬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寫,尖銳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批判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變幻,命運無常,難以把握。社會殘酷,人生殘酷!
四、作業
《項鏈》構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請你選擇一題,展開想像,續寫(改寫)小說結局。
①改寫結局:「要是那時沒有丟失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
②續寫結局:「可是我那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❼ 高一語文《林黛玉進賈府》優秀教案
【高一語文《林黛玉進賈府》優秀教案】
1.了解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3.了解古典小說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4.認識《紅樓夢》的反封建意義和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態度。
5.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是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是難點。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故事,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三、作者簡介及《紅樓夢》創作:
《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 ,字夢阮,號雪芹。大約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他祖先原是漢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內務府的“包衣”(滿語奴隸之意),入了滿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三代世龔江寧織造的官職。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侍讀”,兩個女兒都被入選為王妃。在康熙時,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王即位後,曹雪芹的父親曹 因與皇家派別斗爭有牽連,以及在江寧織造任期內財款虧空等原因,被罷官,抄家,家道從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由“錦衣紈褲”的貴公子,降為落魄的“寒士”。當他著書時,已過著“蓬牖茅椽,繩床瓦灶”和“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生活。這種天壤之穗做亂別的生活變化,促使他對過去的經歷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憶。這就為他能對社會上種種黑暗抱有不滿和批判的態度,寫出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封建制度沒落衰敗的《紅樓夢》,准備了良好基礎。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胡和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據專家考證,《紅樓夢》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經傳抄問世,後30回作者已基本上猜檔完成,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傳抄於世,後來終於失落,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到了18世紀末,高鶚續寫了後40回,補成了現行的120回本。
四、解題:
本文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最優秀的古典小說,它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賈家榮、寧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揭露地主階級貴族集團的荒淫腐敗、互相傾軋,暴露出他們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惡,歌頌地主階級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僕的反抗行為,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對封建禮教等地主階級傳統思想進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為封建制度“補天”的幻想和某些虛無主義思想。作品在寫作藝術上,語言洗練、自然、優美生動,描寫人物血肉飽滿,個個鮮明,塑造了許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寫作規模宏大,結構謹嚴。該書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中現實主義的高峰。
標題點出了中心事件,題眼是“賈府”──全書的典型環境。
《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
《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
一回,開篇,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女媧補天”:作者描寫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 這便是隨寶玉一起降生,又為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 另一方面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改變。
“木石前盟”交代這塊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這頑石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所以頑石下凡,她為報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這一段姻緣,他們初見時,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系,為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系,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賈敷
寧國公 賈演-賈代化 賈珍——賈蓉
賈敬 (秦可卿)
賈惜春
賈赦 賈璉 巧姐
(邢夫人) (王熙鳳)
賈迎春
賈珠 賈蘭
榮國公 賈源-賈代善 賈政 (李紈)
(賈母) (王夫人) 賈元春
賈寶玉
賈探春(趙姨娘所生)
賈敏
(林如海) 林黛玉
三回,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
林黛玉進府的行蹤, 是這一回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四回,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
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系。由薛蟠案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五回,全書總綱。
通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著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眾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為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為中心,沿著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六、布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 小說第三回在全書中的主要作用是介紹環境,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賈府。
二、 賈府的“硬體”
課文交代,未進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不同”就是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首先請大家想想,這賈府的硬體措施是怎樣的?
1. 宏偉的外觀。處於繁華街市、阜盛人煙之中的賈府建築,在黛玉的眼中,僅就外觀,就突出地感覺到它“大”:門前蹲著兩個大獅子;門是三間獸頭大門;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著五個大字。三個“大”字不但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宏偉外觀,而且也暗示了賈府顯豁高貴的社會地位。
2. 講究的布局。比如賈母的正房大院,就設置了一個垂花門、兩邊抄手游廊和一個安放著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嚴肅穆,又表現出豪門貴族氣派。就賈赦住處,雖不似賈母的正房那樣,卻也有儀門和廂廡游廊。至於“榮禧堂”的五間大正房,被儀門、耳房、穿堂、甬道簇擁著,更是軒昂壯麗。
3. 華貴的陳設。就“榮禧堂”而言,先以特寫鏡頭詳細介紹了堂屋中的匾額,無論是匾的質地花紋,匾上大字的規格,還是匾上的題字與印璽,都顯示著主人的社會地位;室內陳設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綠古銅鼎、待漏隨朝墨龍大畫、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說明了主人的富貴豪華。就是耳房內的陳設和器物也頗為華貴:靠背、引枕、條褥,都飾以龍蟒;小幾、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三、賈府的“軟體”
賈府庭院的的氣勢之宏、布局之妙、陳設之精,充分顯示了高門大第的威嚴、顯豁,社會地位的尊崇、高貴。但,這只是“硬體”。林黛玉進賈府,她所感的,還有賈府里處處透露著的一種逼人的神魄,可謂“軟體”。請說說賈府“軟體”的特點。
1、 非凡的服飾。如王熙鳳的衣飾打扮“彩綉輝煌”,賈寶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婦下人,“包裝”都是很“精良”。
2、 驕矜的氣質。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種驕矜之氣。
3、 更重要的,賈府有著一套繁文縟節。如用飯時,“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十分講位次;丫鬟旁邊執著拂塵,李紈、熙鳳二人立於案旁“布讓”,“寂然”吃飯,吃過了漱口洗手,之後吃茶。一套儀節,均不得亂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賈府的富貴尊榮,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禮教的;不僅寫出了富貴尊榮,也寫出了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
四、思考:
我們已經認識了賈府這一環境。我們接下來看看課文的題目。註解中指出,題目是編者所加。現在我想將這個題目改成“賈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們看可以嗎?
不可以。“賈府迎黛玉”這個題目顯得過於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說中的地位,不像原來題目那樣充分顯示賈府的威嚴。“林黛玉住姥姥家”這個題目雖說通俗,貼近生活,給人一種親切感;但是,賈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個聲勢赫赫的豪門貴族。因此這個題目將一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溫暖化了,不好。
五、在賈府院落示意圖上畫出黛玉一天的行蹤。(見後)
六[總結]
《林黛玉進賈府》向我們第一次展現了賈府。賈府的環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透過院落建築的“硬體”和服飾儀節的“軟體”,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府的特點。像賈母在賈府至高無上一樣,賈府透示給黛玉的是骨子裡的至尊至貴。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個樣板,是封建上層統治者的生活寫照。最後,我們要感謝“導游小姐”林黛玉,她讓我們得以領略這種無從親臨參觀的“歷史風景”。當然,最終功勞還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劃”了我們這次穿越“時間隧道”的“故國神遊”。
[整體板書]
宏偉的外觀
硬體 講究的布局
賈府 華貴的陳設 富貴尊榮
非凡的服飾 威嚴襲人
軟體 驕矜的氣質
煩瑣的儀節
第三課時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親去世後“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過去在家“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盡管外祖母“心肝兒肉”地疼她,寶貝兒似的待她,但總有寄人籬下之感,待人處事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處,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了:“舅母愛惜賜飯, 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一席話既表明了她對邢夫人的尊敬與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的禮節,說明她待人接物是處處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邊下首,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而黛玉料定那是賈政之位,絕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見,黛玉連坐在哪裡,都非常細心,絕不輕易從事。
在賈母房中吃飯時,更是如此。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當王熙鳳拉黛玉入座時,黛玉也十分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作了解釋後,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與在意,還表現在隨時改正一些不適宜的對答上。比如當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照實回答:“只剛念了《四書》。 ”但當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時,賈母卻說:“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黛玉聽得賈母這樣說,覺得自己剛才失了口,所以當寶玉問她讀什麼書時,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黛玉這種“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感情的反映,也是節選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兩段關於外貌、神情和風韻的描寫:1.眾人見黛玉時對她的年齡、 舉止言談、身體面龐和風流態度的描寫。2.寶玉見黛玉時,對黛玉的外貌、神韻的描寫,運用對偶、比喻等手法,以華美對稱的語言,寫出了寶玉眼中所見的黛玉的嬌容。表現黛玉的共同點: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尤其怕“哭”與“淚”,不但照應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為以後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二、王熙鳳:
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幹,慣於玩弄權術的人。為人刁鑽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的大權,成為賈府的實際統治者。
節選部分以四個層次展示王熙鳳的性格特徵:
1.寫出場:
這是《紅樓夢》中極其精彩的一筆: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然後才見“一群媳婦丫環圍擁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難怪黛玉納罕,覺得與那些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人們相比,實在是“放誕無禮”,正說明她在賈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過賈母介紹,更證明了這一點: “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你管叫他‘鳳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夠用這樣戲謔的語言與之談笑的人實在不多,除了說明她性格潑辣之外,更說明她是深得賈母寵愛的特殊人物。
2.繪肖像:
不但具體細膩刻畫人物外部特徵,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
頭飾飾
┌服飾 服 飾 集珍寶珠玉於一身──貪婪與俗氣(內心世界的空虛)
│ 服 裝
肖像描寫┤ “三角眼”
│ “吊梢眉”
└容貌 美麗外表──刁鑽狡黠(本性)
“粉 面”
“丹 唇”
3.見黛玉:
通過她的言談舉止表現她的感情的變化,反映她的內心世界。
先是恭維(因為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兒,不惜恭維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
繼而拭淚(提到黛玉母親,想到賈母定會為女兒去世而掉淚,搶先“以巾拭淚”)
轉悲為喜(因為她見賈母笑了,便匆忙完成這個感情的轉變)
小結: 入木三分描繪了王熙鳳“察顏觀色,機變逢迎”──得寵原因。
4.回王夫人:
一筆帶過,進一步說明由於她的察顏觀色,機變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歡心,成為賈府中的實際掌權人。
三、賈寶玉: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個描寫重點來分析:
1.出場前:
側面介紹一般人對寶玉看法和他在賈府中的地位(貶斥態度)。
王夫人: “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
黛玉: (聽母親說)“銜玉所生”的表哥“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
小結: 這些貶斥說明賈寶玉所作所為與封建正統觀念相抵觸,與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會的“叛逆”,但由於他是賈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兒子,自幼受“老太太疼愛”,所以在賈府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寫:
反映黛玉的客觀觀察: 一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非常眼熟,產生親熱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3.兩首《西江月》:
怎樣理解這兩首《西江月》?
⑴詞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務”,卻鍾情於女孩子,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行為偏僻”,常常“有天無日”地批駁不合理的現象,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怕讀”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的、具有莫大權威的《四書》之類的“文章”,卻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的書視如珍寶,這些都與傳統道德背道而馳。可見“頑劣”“乖張”──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徵。
寶玉形象: 他“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不是封建時代的忠臣孝子,而是“於國於家無望”的逆子貳臣。
作者對寶玉的態度似貶實褒,寓褒於貶,正文反作,贊頌寶玉。
⑵該詞作用。
其一,作者假託封建衛道者的口吻,對寶玉的似嘲實贊,巧妙地歌頌了寶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說為寶玉安排的悲劇結局。
其二,作者用“說反話”的手法,贊賞寶玉對封建主義採取的玩世不恭的態度,歌頌他不向世俗屈服,勇於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擺脫“世務”“文章”而不可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他的“傻”“狂”,是專制壓迫和禁錮的結果,是他在痛苦中尋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於失望和迷惘的一種精神狀態。
小結全文:
一、圍繞中心描寫:
作品中的人物是圍繞黛玉進賈府這一中心事件,通過黛玉的見聞來描寫的。黛玉進府按照封建貴族家庭的禮規,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長輩,同輩姊妹也都要見面,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當,虛實兼用。
對王熙鳳、賈寶玉等主要人物詳寫,對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則略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人物是實寫,而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則屬於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是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惜春等只作集體介紹。這樣描寫不但筆法變化多姿,而且在眾多人物中可使描寫重點突出。
三、人物描寫與環境描寫交叉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寶黛初會
寶黛初會便都感到似曾相識、息息相通。黛玉一見到寶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寶玉看了黛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兩人初會就產生了一種互相熟識的心靈感應。作者這樣寫,一方面是來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給兩人的關系蒙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初會時的心靈感應,表現兩人感情上為默契,為後來兩人愛情的發展張本。
在初會時,寶黛雖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現卻不一樣,黛玉見寶玉是一“驚”,而寶玉見黛玉是一“笑”,一存於中,一發於外。這不同的表現來源於他們不同的地位所產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聽慣了別人對寶玉的評論: 憊懶、懵懂、頑劣……可是今日一見並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驚”;再說黛玉初到賈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雖然一“驚”,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輕易說出口來。而寶玉則不同,在賈府中他是嬌縱慣了的,所以直言不諱,即使賈母說他“又是胡說”,他毫不在乎,仍然說下去
二、 布置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題
2、課外選讀《紅樓夢》部分章節,或者閱讀《紅樓夢》全書。
❽ 《荷花澱》高一語文課文教案
教學目的
一、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像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想
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的作用。
難點:以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為突破口,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課內自讀課,要求學生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的特點,從環境描寫、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進而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
三、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採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
四、因教學時間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寫和「夫妻話別」時的對話描寫進行鑒賞討論。其他景物描寫和對話描寫,只能靠以練代講,「舉一反三」。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全文已空行標明是三部分,用簡潔、含蓄、連貫的語言給各部分加個恰當的小標題。
2.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百字左右)。
3.小說的故事情節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篇小說的三個部分各屬於哪個階段?
二、上課開始時提示本課主要教學目標:
1.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和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2.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的作用。
4.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檢查預習。
1.全文三部分的標題:
(1)夫妻話別(2)探夫遇敵(3)助夫殺敵
2.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澱,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為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抗日游擊戰士。
3.夫妻話別(開端)
探夫遇敵(發展)
助夫殺敵(高潮、結局、尾聲)
四、重點探討。
1.鑒賞景物描寫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寫是整個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小說三要素之一。怎樣鑒賞小說中的景物描寫?首先應領會寫的是什麼樣的景,必須聯系時代背景和上下文來理解它為人物創設的活動背景。其次,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領會畫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蘊含著有關人物的豐富感情,體味它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寫,畫面情景的轉換,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在閱讀和鑒賞時,還必須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只有插上聯想和想像的翅膀,才能進入美好的藝術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判差皮品中蘊含著的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讀錄音或范讀課文部分內容:從「月亮升起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2)問:這幾段描寫了哪些景物?由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
討論明確:月色皎潔,潔白的葦席遍地,銀白的`淀水,薄霧,清風,荷花飄香,展示了荷花澱的地域風貌,勾畫出一幅恬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問:這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第一,為人物提供背景,烘託人物形象。這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水生嫂就在這樣的背景里生活,勞動,烘託了水生嫂勤勞純朴,溫順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著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們的眼裡,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這樣美好的家鄉豈能容忍外國強盜來侵犯?因此必須拿起槍,為保衛可愛的家鄉而戰,對戰爭滿懷著必勝的信念。這種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
第三,為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開頭部分對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寫,不僅為「話別」提供了慶絕時間、地點和諧和的氛圍,而且也為下文荷花澱伏擊戰的環境作了鋪墊。
2.鑒賞人物對話的作用:
提示:人物對話要根據上下文和語言環境,考慮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應等因素,充分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從掘差整體上去體味,進而理解其對刻畫人物性格和發展故事情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