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長篇小說免費閱讀
1. 誰知道關於知青題材的小說,越多越好
就叫知青,有電視劇有小說,當當網有賣的
2. 求關於知青的優秀小說。
小說:張承志的<<黑駿馬>>張賢亮的<<綠化樹>>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黃昏>>風趣幽默中帶著感傷.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主要作品: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時候》。第二階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主要作品: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梁曉聲是知青小說的典型作家,他的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他的作品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實、動人的展示了他們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理想,深情的禮贊了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一代知識青年樹立起英勇悲壯的紀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長篇小說《雪城》最為出色;後期作品開始探討現實與人性,長篇《浮城》以社會幻想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末世預測,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灣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學作品開始增多,而且與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顯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鄉陰暗面及知青的悲慘遭遇。這時期影響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說《生活的路》,葉辛的小說《蹉跎歲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學的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懷舊的作品。這些作品可分三類。第一是寫知青與農民,牧民等的情誼。代表作有張蔓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陳村的《我曾經在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現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代表作有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曉劍的《世界》和《青春夢幻曲》。張承志的作品《金牧場》等兼有以上兩類的內容。第三是寫知青回城後感到不盡如意而懷念鄉村或兵團生活,如陸星兒的《達紫香悄悄的開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及知青歷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樹王》,張抗抗的《隱形伴侶》以及李曉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說。然而,把知青文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傷痕到到舊到反思等是過於簡單化了。很多作品不能歸入這些類別,能歸入的作品也遠遠非這些類別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既有強烈的"傷痕"特點又表現了知青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即使同是表現知青理想主義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強調的是不同的側面,表現的是不同的主題。另外如喬雪竹的《尋麻崖》,彭瑞高的《賊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極有特色又比較深刻的作品,但無法歸入以上任何類別。知青文學的內容實際相當豐富,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了知青的獨特生活體驗,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書遠遠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比如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趙維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劉軍的《噩戀》韓乃寅的《遠離太陽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這些作品都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還有一些中短篇也極具獨特視角。比如王小坡的《黃金時代》解剖了知青所處的政治環境,李銳的《黑白》表現了知青理想主義的虛幻成份,劉醒龍的《大樹還小》從老鄉的角度寫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頗有內容,然而都沒引起大陸評論界特別注意。就連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專著,姚新勇的《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主要論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較有名氣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題材"在大陸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寫改革,反貪,性愛,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矚目的是大量涌現的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後者最出名的是鄧賢的《中國知青夢》。該書揭露了大量雲南農場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實。此外還有白描的《蒼涼青春》和結集出版的系列書-《中國知青情戀報告》等。回憶錄有姜昆主編的《中國知青回憶錄》三卷本。其它較出名的有專寫北大荒兵團的《北大荒風雲錄》,專寫內蒙兵團的《草原啟示錄》,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和《回首黃土地》,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以及《輝煌的青春夢》,《我們曾經年輕》,《苦難與風流》等等,舉不勝舉。回憶錄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學的作品,比如王新華的《野草》(載《回首黃土地》)。但大多數比較簡單,粗糙。這些報告和回憶錄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鄉運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知青一代百年之後的知青文學提供了素材。有人總結知青文學的三大主題是: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憶錄,但遠遠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學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僅僅表現這三大主題的。有人認為知青回憶錄的大量出現是因為很多知青不滿意知青文學對知青生活的歪曲。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回憶錄可能有記憶誤差,嚴肅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倒可能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總的說來,已發表的知青文學作品中比較有份量的長篇不多。表現插隊生活的文學作品數量相對來說遠遠不足。當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農場。但比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寫農場知青的。知青文學的最新發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備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虛構長篇著作。其中《羊油燈》和《落荒》實際上是自傳體小說,兩部書寫的是在同一地點插隊的同一撥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現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無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寫青海兵團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學中從未涉及的。紀實小說《泣紅傳》寫文革前下鄉知青在文革中的經歷。《審問靈魂》是知青作家根據別人經歷寫的紀實小說。這套書還在不斷擴充充發展。今年年底將出第二批書。據說,第二批書的質量更高。這套由著名知青編輯岳建一策劃編輯的叢書,對推動知青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知青文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這套書的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知青文學再度引起人們注意。並且這套書的繼續發展也鼓勵知青中的非專業作家從事知青文學的寫作。有強烈使命感的岳編輯特別強調這套書的歷史、政治意義。他希望知青文學真實反映歷史,在進行深刻的歷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為重鑄民族靈魂而作出貢獻。這套紀實文學叢書雖然著重再現歷史和當時的政治文化,但其意義遠遠超出歷史、政治的范疇。因為文學作品與歷史書不同,是以描寫人物形象為主,並著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這套叢書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深刻地表現出人的復雜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現出知青對上山下鄉那段經歷的復雜感受
3. 《穿越七零做知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i5p-eHHWP0T8JwiibjLufA
提取碼:kuxu
小說名稱:穿越七零做知青
作者:湖塗
類型:古代言情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1868856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准備當大學生村官的蘇青玉穿越了。回到了七十年代,親爹媽是重組家庭,都偏愛之前的孩子,對她反而不聞不問。連下鄉這種好事也只輪到她這個最小的孩子。蘇青玉包袱一背,不就當是當知青嗎。當的好了,那也能當村官!
4. 《最後一名女知青》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BxXFrWkfxinP0oKJZB4BJQ
書名:最後一名女知青
作者:閻連科
豆瓣評分:7.0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1
頁數:266
內容簡介:
婭梅是一位女知青,因無奈也因與農民張天元產生戀情而留在農村。後來喪子的悲痛及商品大潮的沖擊使她離開丈夫返城。幾年奮斗後成了大富婆,但她卻感到從未有過的失落和孤寂,於是,她又回到當年生活過的鄉村,想與丈夫重溫舊夢,然而,丈夫卻要與另一位女人離開鄉村到城市去…… 作品講述了幾十年間我國農村和城市的變遷,講述了一位女人的坎坷命運和愛情悲劇。小說凝重厚實、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又有較強的可讀性。相信會受到讀者喜愛。這是一部極其寫實又極端假設的長篇小說。青春年少,嫻淑雅靜的女知青婭梅60年代因為命運離開都市;70年代,為了愛情而留在鄉村,80 年代,不知道為了什麼,她返回都市,開始了自己的尋找和苦鬥;90年代,當諸如情愛、金錢、榮譽等等,在她似乎都已獲得之後,才發現自己是真正的一無所有,至21世紀,韶華逝,容顏已改,再返當年的田園鄉村定居時,卻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鄉村非鄉村、人世非人世……
5. 知青樂伊人(小說)2022-07-01
周艷琴
日前,我隨意翻看手機,一條幾天前的舊聞躍入眼簾:「江市68歲退休幹部樂伊人,見義勇為,於長江中救起輕生女子而自己溺水身亡,用大無畏精神譜寫了一曲平民英雄的贊歌!……」
「樂伊人?」一個熟悉的名字,難道是她?我仔細看遺照,雖然幾十年沒見面,但她的五官輪廓依舊。為了進一步確認,我幾經轉折,終於微信到了兒時夥伴芬芳,得到的回復確認無疑:「是的,新華社、人民日報公眾號等多種媒體都相繼報道了,稱贊她是舍己為人、見義勇為的『平民英雄』!」
「這很像她做的事!」贊嘆之餘,但我做旅隱們都很惋惜,「明明可以好好活著的,就這么匆匆走了……」
「是啊!」芬芳很蒼涼的聲音,「聽說她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冬泳,身體並無大恙,這一次可能是體力不支,長江水急,加之那女子微胖,不會游泳,一落水就暈過去了……這女子倒是活過來了,可施救英雄樂伊人再也活不過來了啊!」
……
她有別樣的死,亦有別樣的生!
一
樂伊人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從地級城市下鄉到我們隊里的女知青。她漂亮愛笑,高挑出眾,會拉二胡,農活學得快,很受貧下中農喜歡。可由於父親的問題,每次隊里交上去的推薦表都石沉大海,同她一起來插隊的六個知青都陸續被推薦上大學或招工走了,她也還是樂呵呵的。
一個六月的星期日,我和芬芳也扛著薅鋤,隨生產隊的女社員們到漁洋河壩高粱(實際為苞谷或玉米)田裡薅草。一到田邊,婦女隊長就讓大家一人一廂地往前薅。不知不覺中,大家就爭先恐後地比賽起來。這「賽」哪是我們倆初中生能「比鎮帆」的?看到她們一個個埋頭苦幹,動作嫻熟地漸薅漸遠,我們用盡全力追趕,還是望不到其項背呀。
比我們高出許多的玉米桿和葉擋住了風,那葉子上的芒刺把我們的臉和臂膀戳得道道紅印,汗水模糊了我們的雙眼,前方望不到盡頭。我們便漸漸沒了力氣,加上口乾難耐,就一邊抓癢,一邊抱怨,一邊艱難地向前薅著草……
也不知過了多久,一陣陣薅草聲從側面傳來,是大人們轉了廂薅回來了。芬芳問薅在最前面的知青樂伊人:「還有多遠?」
「快了,你們薅一多半了。」樂伊人擦擦額頭上的汗薅走了。
可我們還是望不到盡頭。漸漸地,那一陣陣薅草聲淹沒在我們側後方的包穀林里,不見了蹤影。
就在我們深感窒息、絕望的時候,一陣女人們的笑聲飄過來:「咯咯……」「哈哈……」「咿咿呀呀…… 」那笑聲伴著聽不清內容的說話聲,飄飄渺渺,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忽近忽遠,若即若離。這美妙如歌的聲音像給我們打了雞血似的,令我們加快了速度,想著快點薅到頭去看看是些什麼人如此清閑地在河邊瘋鬧的。芬芳說:「估計是二隊的人在河邊打豬草的。」可等我們薅出頭一看,河坎邊一個人也沒有,但那聲音依然在,一陣風把那聲音吹到我們跟前,我不禁打了個寒顫,芬芳一連三個噴嚏:「鬼呀,鬼呀!」她連連大叫起來,我也跟著大叫。我們嚇得丟掉薅鋤拚命往回純廳跑。我們跑,那「咯咯 、哈哈」也跟著跑。直到婦女隊長等大人們跑過來接住我們,那聲音才飄走了。
婦女們聽說我們遇到鬼了,都相互瞅瞅。楊家大媽說:「二隊王家幺姑(男的,礦工,不下礦井時就納鞋底,織毛衣,在家排行老幺,大家就這樣叫他)的姑娘婆婆兒(妻子)向家幺嬸娘就是在這里投河淹死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准備回家,這塊田的草正好也薅完了。
我說:「我們的薅鋤還在河邊呢。」
「大白天里哪來的鬼呀?你們不要嚇她們啦!再說,你倆也是中級知識分子了,還信鬼神之說?」樂伊人一手拉著我,一手拉著芬芳就往苞谷林里鑽。
婦女隊長也高喊:「黨員同志們,跟我上!」大家一起穿越兩三百米的苞谷林。
到河坎邊,樂伊人兩眼四處搜索,大聲喊叫:「鬼在哪兒?你出來!」她放開我們的手,脫掉外衣褲和解放鞋,縱身一躍,跳入河中,「哈哈!真涼快!淹死鬼,你也曾是苦命人,你在哪兒?我找你來了!」說完,箭一般地游過河中心了。她說的這些話,婦女隊長等在場人聽來很不吉利,便焦急地呼喊:「快回來!快回來!」她才仰面游回岸邊,「哈哈!這點距離算什麼?我讀高二時,在暢游長江的比賽中,獲得過女子組亞軍呢!」
待她到苞谷林中換掉濕衣服出來時,王家大姑壓低嗓門:「你聽!我們都聽到了!」
大家都對她點點頭,不由自主地往回縮。
又一陣若有若無的「咯咯……」笑聲飄過來了。
「看到沒?在那裡。」樂伊人指著河對岸上游一百多米處的河坎上那綽綽影影彎著腰似尋豬草的一堆人,「你們只注意了眼前的河坎,沒看河對岸,因距離較遠,風吹過來,就能聽見他們的聲音,風停了或風向變了,就聽不見了。所以就有了這種飄飄渺渺 、斷斷續續的笑聲和聽不清內容的說話聲……」
大家雖點頭稱「是」,但仍然似懂非懂,心有餘悸。我和芬芳撿回薅鋤,在樂伊人和同去的十七八個姑姑、嬸嬸們的護送下,回家了。
芬芳回家後還是病倒了,她媽偷偷在水缸里點燈:「芬芳回來呀!芬芳回來呀!」如此這般地喊了幾天,她總算能上學了。
我還好,我媽當晚就趁夜深人靜時,帶上我悄悄在堰堤上朝著漁洋河那邊燒了紙錢:「向家幺嬸娘,給您送點錢,您收好了,千萬不要再嚇我姑娘(女兒)噠!」如此囑咐再三。
這件事之後,我們更加佩服她,崇拜她。
二
婦女隊長去空盪盪的知青屋,問她:「你一個女孩子住,我們很不放心,這樣吧,我每晚派一個姑娘來跟你打伴好不好?」她笑著點點頭,眼裡噙著淚。我們隊里的姑娘聽婦女隊長講了此事後,都很高興去給她作伴。
有幾天,終於輪到我了,我帶著母親做的飯菜和她一起吃,她連聲「謝謝」,眼裡閃著淚花。晚上,她給我拉二胡,很憂傷的曲子,告訴我這曲子叫《二泉映月》。我本來就很崇拜會樂器的人,尤其她一個女生,會拉二胡,還會拉這么好聽的曲子。她告訴我,二胡是跟她中學老師學的。她拉得流淚,見我聽得流淚,便不拉了,放下二胡,小聲教我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夜間,我不知怎地突然驚醒,發覺她外衣都沒脫,面向著窗外,側身躺在床上……
她不是第一批來我們隊插隊的知青,卻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她的離開,不是被推薦上大學也不是被招工,而是被調到井岡山大隊農科所去的。這個井岡山大隊農科所其實是我們公社在井岡山一隊設立的一個知青點,公社領導出面把各大隊單個的知青集中在那裡,便於管理。這些知青中大多有點藝術特長。公社遇到有演出任務,就安排給他們,若他們不能全部承擔,再才從回鄉青年中選能者充實其中;沒有演出任務時,就讓他們參加井岡山一隊的生產勞動。
當她離開我們隊,去農科所的時候,大家都來送她,說了很多安慰鼓勵的話。送走她後,聽婦女隊長和幾個姑姑、嬸嬸壓低嗓音,說什麼「也好,斷了某些人的念想」之類的話,當時的我也聽不懂。
三
那一年,一個春天的早晨,生產隊長通知我去縣文化館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業余作者創作培訓班學習。
我背著包前往渡口,一路走來,隨口唱念——
麥苗兒青青,菜花兒黃
蝶兒繞花間,蜂兒采蜜忙
河水瀲灧,楊柳依依
芬芳棲息我肩頭
無限春光
……
我興致勃勃,剛到渡口,就聽見有二胡聲、歌聲和笑聲從渡船里飛出,看見好幾個大包放在船頭。我一陣竊喜:運氣真好,不用等船了!我幾大步跨上船一看,渡船爺爺不在,船艙里坐著的幾個青年男女好像是井岡山大隊農科所的知青。我欲上岸,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叫我名字,回頭看時,是知青樂伊人,手裡正拉著二胡的樣子。自從她去農科所後,我很少見到她。見她走出船艙邀我上船,我只好上去,跟那幾個知青打招呼。都是年輕人,原本也都在公社大型活動中見過面,相互聽說過名字,只是沒交談過,此時,經樂伊人一介紹,就都將名字和本人對上號了,認識了。原來,他們是帶著節目代表公社去縣文化館參加調演的。
「你,前途無量啊!」當聽我說是去縣文化館參加業余作者創作培訓班學習的,樂伊人吹捧,其他人也跟著吹捧。
我很有自知之明,嘆口氣說:「我們農村青年,不像你們知識青年啊!你們總歸是要回城的。而我們,哪有什麼前途啊!尤其像我們家已有老爹在外面工作了。那些推薦上大學、當工人的好事兒,我想都不敢想。我也想好了,這輩子不嫁人,到時候就在我媽他們屋旁搭個窩棚終老一生…… 」
樂伊人拉著《二泉映月》:「唉——我……回不去了啊!我也想好了,就跟我心愛的胡琴兒結婚,老了就養條牛,騎牛背上,一路放牛,一路拉《二泉映月》……」
她柔和而傷感的聲音喚起我別樣的酸楚……
一幅畫面展現在我眼前:水牛馱著背上的長發飄飄、拉著二胡的老姑娘,在悠長的河岸緩緩走來,委婉凄美的《二泉映月》琴聲在濛濛細雨中飄散,時而滋潤岸邊小草,如泣如訴,直擊人心,盪氣回腸;時而融入小河流水,不絕如縷,餘音裊裊,緩緩流淌……水牛時而駐足咬斷青草,時而緩行反芻傾聽……是閑適?是悲愁?……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雖然是笑著展望未來,但免不了悲從心中來……
可能是為了打破這份悲愁吧,樂伊人收起二胡,放回琴盒裡,攏攏黑發,挑挑秀眉,笑笑丹唇:「聽說在山裡拍《地雷戰》時,導演給社員們說戲——日本鬼子進村掃盪,搶你們東西,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進一步啟發大家要穿得破破爛爛,哭喊奔跑,表現出憤怒悲傷的表情。結果,群眾演員們在煙火中看熱鬧,不僅不悲傷憤怒,反而還笑容滿面,穿紅著綠,如同上街趕集一樣。第二天夜裡,導演帶著攝制組突然進村,四處點火,槍聲不斷,社員們哭喊一片,奔跑呼救,場景真實。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電影鏡頭…… 」
她還沒總結,大家就哈哈大笑,都活躍起來了:「過癮,太過癮了!」
樂伊人就是這樣,她在哪裡,哪裡就有笑聲,用現在的話說,她是個極有正能量,極有氣場的人!盡管她自己心裡苦,表現出來的也只是一瞬間,很少讓別人為她擔心的。
見渡船里歡笑一片,樂伊人也笑了。
我也笑了,說:「這渡船爺爺怎麼還不來?我去喊他。」
上岸沒走幾步,我看見渡船爺爺來了,便隨他一起解纜上船。渡船爺爺撐桿一點,木船離岸,馳向河心,先前倒映在水中的古樸船影,碎成一片片明媚而溫柔的陽光,那一抹春色,一縷春味兒,舞動我的心靈!
渡船靠岸,我與樂伊人他們一道,有說有笑地奔縣文化館去了。
四
這一年的九月,樂伊人終於被推薦上了縣里的師范學校。兩年後,她師范畢業,又回到了井岡山小學。那是一所從校長到炊事員只有三名員工的不完全小學,沒有六年級(那時候小學為六年制),只有一到五年級,五六十個學生。她一個人教四年級和五年級兩個復制班的所有課程。我和芬芳去看她時,她兒子還在懷里吃奶。後來,聽說她為了照顧積勞成疾的父親,離開教育戰線,回到她原來的城市,到地區紡機廠上班了。再後來,聽說她兒子得了腦癱,我和芬芳去看望,不知怎麼安慰她,她卻笑著說:「這樣也好,不操心他學壞,不操心他結婚生子,不操心他跑了,給幾頓他吃就好了。呵呵!你看不看他,他都在那裡,永遠不會跑掉。」再後來,又聽說她帶著腦癱兒子隨丈夫去了省城。此後,就很少再聽到她的消息了。
這一晚,我與芬芳久別後,千里音影方重逢,微聊一個多小時,基本都在回憶樂伊人,尤其是她的笑……
(2022年6月於上海)
作者簡介
周艷琴,出版《國學讀本》《胡敵傳奇》《胡敵故事》等書,長篇小說《孤鴻一片影》曾在網站上連載,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教研論文散見各刊和公眾平台。
6. 《最後一名女知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最後一名女伍鋒知青》網路網盤txt最灶橘滲新全隱脊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wL69UvllJsWBEOiMsSTADA
簡介:這是一部極其寫實又極端假設的長篇小說。青春年少,嫻淑雅靜的女知青婭梅60年代因為命運離開都市;
7. 好看的知青小說有哪些
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南方的岸》
甘鐵生的《聚會》
阿薔的《網》
葉辛的《蹉跎歲月》
張抗抗的《夏》《北極光》
史鐵生的《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這一個有爭議)
王安憶的「三戀」(小城、荒山、錦綉谷)《本次列車的終點》
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
張承志的《騎手為什麼不唱歌》《黑駿馬》《北方的河》
郭小東的《中國的知青部落》
鄧閑的《中國知青夢》
老鬼的《血色黃昏》
8. 有哪些有關知青下鄉的小說
史鐵生多先生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我初中的時候學習他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深深被他感動。
他是一位好的作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勵志家。
一開始他因為自己自身的殘疾,一度鬱郁寡歡,但他走了出來,走出了那片永無盡頭的陰影,一門心思寫文章。所以才有了這么多優秀的作品。
在經歷過那段上山下鄉的時期中,人們之間涌現了一大批文學分子為此寫文章,至此在那個時期形成了一股流派,知青文學流派。史鐵生先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就是一篇關於知青下鄉的小說。老先生在那段時間寫的小說都是關於這個題材,例如:《狂戀》、《插隊的故事》,另外,張賢亮也寫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還有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夢回初戀》、《彩雲》、《婚姻的枷鎖》等等。
可能是因為初中的時候專門讀過背過史鐵生先生的文章,所以對他的作品多了幾分喜愛。在文中,作者通過自己經過十年的積淀,終於將這些不能忘卻的記憶寫出來,用最朴實的文字描繪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隊生活畫卷,體驗到的卻是另一種感受。先生眼中,清平灣這片貧瘠的土地中,發掘出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冷暖溫馨。
其實,遙遠的清平灣並不遙遠。
9. 求推薦幾部知青小說。
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綠帽水怪、似水流年等)、莫言的蛙、生死輪回。較矮油蘇童的河岸,梁曉聲的。
10. 知青題材小說
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
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90年代至2000年代後,這代知青已進入中、老年,時有冷峻回憶錄,紀實作品,或伴有根據自己知青親身經歷創作的文學作品出現:
劉海 《青春無主》
我只看過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不錯。起碼像我這樣對知青這段歷史完全沒有體會共鳴的都能好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