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人物名字方河
❶ 湘行散記讀後感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下面是我為你整理了湘行散記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能幫助到您。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
《湘行散記》是一本由沈從文著作的書籍,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在爸爸給我買的《邊城》這本書上看到的,之後也有老師讓我們讀這本書,我便讀了這本書。
剛開始看這本書時有些不懂,所以了解了一下這本書: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消息後,他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記》中,重返舊地的沈先生面對的是那個混雜著各種熟悉和陌生畫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機會絕不放過的友人,如今已規規矩矩地成了一個大旅館的老闆;卻還同自己如往日那般「牯子老弟」、「牯子大哥」相互打諢稱呼,依舊大談字畫,大說野話。時過境遷,這片鄉土繁華稍逝,如今再也沒有什麼熱鬧的節日能讓水手們像舊時那般興奮地劃上一天龍船,直至看船者散盡,但水手們還是起早摸黑地辛勤勞作,如同舊日那樣下水上灘二話不說。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為「洞庭溪……」之類這樣的話語。
讀完這本書後,這真是一本非常有哲理的書,也才是家鄉對人們真正的意味,從舊時、現在,直至將來都是如此。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先生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1934年,沈從文先生返回故里,眼見滿目瘡夷,美麗鄉村變成一片凋零景象,悲從中來,一路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他「無言的哀戚」。
書中,沈從文先生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其間散落數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該書文筆自然淳樸,有如行雲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質朴的風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1934年初,沈從文先生因母病回闊別十六年的湘西探親。路途中幾乎日日給夫人張兆和寫信,而後又以這一路見聞的書信為素材寫出了溯沅水上行的《湘行散記》。
所謂缺了點人味兒,是因為活得不真實,我們向來受教育要誠實,文明,禮貌,善良等等,這些都是對他人的關系,其實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美好道德,要對自己誠實,要對自己善良,這些作為基礎才能處理好同他人的關系。
沈從文先生一邊謳歌自己故鄉的河,一邊謙卑的自稱「鄉下人」。一邊感動於平凡直白甚至粗野的性情,一邊覺得人事復雜不宜久住。想起了皮囊,一邊是愛不上的都市,一邊是回不去的鄉愁。人到底是多大程度上活在自己的想像裡面。
我們每天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喊苦喊累,當看到沈從文先生吃過的苦,閱盡社會的黑暗,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曾經發生的美好?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
沈從文於1934年因母病回故鄉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滿溫情的語言書寫了那個年代故鄉的山水、風情,於是便有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透著空明與澄澈的《湘行散記》。在他的書里,在我的眼裡,一切的景、物、人、事無不使人的內心柔和、溫暖、感動。
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他從小在這兒長大,十六歲起隨軍隊輾轉於川黔湘邊境,因而一提筆,那朗然入目的山川景色便躍然紙上,「全河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船正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吊腳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跡……到這樣地方,使人太感動了」……他的文筆勝於丹青,如水般流淌而過,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便被勾勒出來,勾起了我對湘西的嚮往。
然而,他的筆墨更多地卻落在了那些質朴而可愛的人們身上。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說野話的人,是個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館主人。沈從文離開時,天落著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剛剛白,他就這么從熱被裡鑽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趕來送行。「一路復興,一路復興。」那麼嚷著,於是他同豹子一樣,一縱又上了岸,船就開了。如此情義,令人動容之至,若是放到現在,怕也只是躺在床上隨便發條「一路順風」的簡訊而已吧。想起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婦人在吊腳樓窗口向河下人銳聲叫道:「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來——」幽怨之至。而那水手呢,雖然或許正在急水灘頭趴伏到石頭上拉船,一定卻記憶著吊腳樓婦人的一切,心中感覺十分溫暖。在沈從文筆下,還有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朴船夫,那些「黑臉黑手腳」的挖煤漢子,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青年軍官,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
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讀來似乎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嶺間的鄉野人民懷著些許同情,看到麻陽人生意慘淡,便為地方經濟感到擔心。然而更多地,卻是感動和尊敬的愛。「我先前一時不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為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他感動於「他們那麼庄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不管怎麼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於是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沈從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加入了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願我們也能像從文先生那樣,帶著對生命、對歷史的感悟,對生活那麼溫暖地愛著。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干凈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閱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朴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游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游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朴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系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著力氣,他們甚至是拿著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了。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准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為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著最純朴的心靈。
文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職業——妓女,說到妓女,可能許多人都會鄙夷萬分。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妓女背後的故事。因為她們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壓在她們的身上。出於走投無路,才當上了妓女。在她們飽受白眼時,又有誰知道她們背後的苦衷呢?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裡。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5
月光如水,照進了我的房屋,照在了桌上那本《湘行散記》上。
如果你細讀這本書。不難發現,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寫水手。書中精細的描寫,讓我重新穿越回了20世紀,目睹了水手的生活。
當時,當船向上遊走時,必須有一位水手跳入河中,不管天有多冷,水有多急。稍有不慎,下場只有被大浪沖走,直接就殉職了。他們還只能拿到幾乎沒有的收入,能填飽肚子就已經不錯了!
不過,當時有人同情這些英勇犧牲的水手嗎?沒有,對於官紳富豪來說,他們只是被看做一粒塵埃,在這世上,可有,可無。他們哪裡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苦?他們,只會享樂。而不是像勞動人民那樣,用雙手去創造快樂、幸福。
在元朝,這樣的現象也很嚴重:當時分為一、二、三、四等人。四等人殺了一等人,非償命不可,而一等人殺了四等人,只用付一頭毛驢的錢即可。好在,現在勞動人民的利益被徹徹底底的改善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水手們已不必下船冒著生命的危險拉船了。而且,勞動人民已經與其他人平等了,可以幸福地生活。死時,有一聲浩浩盪盪的隊伍來為他來送葬,勞動人民從一定的意義上講,終於獲得了在社會的生存權、平等權,面對這點,我非常高興,同時也非常欣慰。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可以真正的做到人人平等。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6
《湘行散記》一本普通的書,一個個普通的字眼,卻構成了一個不平凡的藝術世界。
讀《湘行散記》,看著那一個為了維持家境,不惜生命地跳入冰涼湍急的溪水中的水手們,看著那一個個吃苦耐勞的妓女的悲慘身世,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讀《湘》你會發現,那裡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你的情感會隨著沉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的清波,毫無渣滓的河水。雖然沈從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們沒有將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望著水手們在河水劃船的背影,望著他們不畏嚴寒在河水上劃船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萬千……
還有那一個個日夜操勞的妓女們,早出晚歸,就為了能養活子孫後代,這時我的心瞬間被感化了,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與她們對比起來,不就是一個天一個地嗎?
水手與妓女,他們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十分善良、淳樸,這正由於他們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家人的關心。他們那種善良、正直、吃苦耐勞的美好品質融入到了那條清澈、毫無渣滓的小河裡。
我是一個愛惡作劇的小男孩,總是想捉弄別人。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便懂得了善良的力量有多大。原本喜歡惡作劇的我,從這本書中悟出了「善良」這一字眼,並且從中有所感觸。我不再把別人流下的「傾盆大雨當做笑話,不再以別人的尖叫聲當做笑話,不再以……
《湘行散記》一本多麼富有哲理的書啊!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腳步,去書中感受善良的力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7
隨手翻開《湘行散記》,便被沈從文先生構建的亦真亦幻、淳樸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這部散文集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時所作的游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黑暗的時光中,《湘行散記》依然能繁花盡開、向陽而生,令人驚嘆。
文章的字里行間都是「花」,是盛開的向日葵,是永遠保持的一種向上的姿態。文字中氤氳著煙火氣、草木香和書卷氣,令人初讀時便心生愉悅。清新易懂的筆觸中,透出沈從文先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一顆赤子之心;幾筆傳神的描寫,便將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眼前。且看《桃源與沅州》中的這一段:「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種小小迴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聖境!」寥寥幾筆,這桃源仙境的美麗便溢了出來。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開滿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堅韌的象徵。纖手老頭兒對生活的努力執著、拉船人對生命的忠實庄嚴、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的豪邁豁達等人物身上的頑強品質是令人贊嘆崇敬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特點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而沈從文先生又未嘗不是呢?在沈從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優秀品格與志向、期望,蘊含著對黑暗社會的思考和不滿,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在與沈從文先生的交談中,我彷彿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人:性情率真、喜歡字畫、對湘西有著無限眷戀和熱愛、身上不乏勞動人民勤勞的影子。看著沈從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為何還能保持如此樂觀的心態生活?」沈從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說:「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勞動人民頑強的品格,有著屬於中華兒女的那份堅韌不拔!」是啊,這些美好的品格多麼難得,多麼需要新時代人們學習傳承!
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執著堅定和勇氣?考入海南中學,進入新的的學習旅程,起初我並不適應,遇到了許多困難:人際關系重新洗牌,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周圍的同學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這一切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是,我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花開的日子不會遙遙無期。終於,在期末考試時,我的成績有了質的飛躍。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記》,回首那些閃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頂,貫注我的`全身:面對困境,我沒有任何的理由退縮和放棄,必須堅定目標,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開。在黑暗中,我們最需要的,便是那份執著堅定,以及信心和勇氣。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8
讀了《湘行散記》,心中波濤起伏,就如同湘西的河道。
《湘行散記》,名雖似遊行志記,但並非一般地記事,它向我們展示了湘西的美麗,但卻帶著一絲絲憂傷。
「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的人拿著微薄的收入,卻干著危險的職業,吊腳樓的婦女因為社會的黑暗,迫於家庭生計而淪為妓女。他們很卑微,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然而他們真的令人唾斥,令人看不起嗎?沈雖在文中寫出水手粗野,時常罵著粗話,寫出妓女放盪,用下體服侍他人。但沈更讓我們知道他們的質朴、勇敢、耐勞、無私,以及他們在面對生活的河流時,沒有逃避,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沒錯!他們值得我們敬佩。雖然他們可能沒有淵博的學識,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平凡,甚至可以說是卑微的人,但正是這些卑微的人,他們在滾滾而來的可怕無情的生活河流中,沒有消沉,而是保留了一份純真的希望,從而使自己保持純粹的人性,依舊善良,質朴,他們很卑微,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只能迫於無奈地去做水手或妓女,但他們選擇了自己,選擇了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才使他們可以一直在污穢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純真。
現在,社會已不黑暗,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但仍有許多妓女,她們並非迫於無奈,而是希望可以此偷懶,虛度人生,但她們已完完全全失去了自己的純真,這樣的人才真正令人唾斥。
我向曾經那些卑微的人致敬,因為他們已盡自己的全力,去把握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擔當起了自己的責任,雖卑微,但保留了自己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9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了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小學,但卻憑著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群體里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里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眾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裡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裡,只在沈的視角范圍里,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里平靜的死去,卻不為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里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裡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為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著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干著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著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朴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0
「三三,船已經到關上了,我半點鍾就會上岸的」。「三三,請把這封信用你那體面溫和眼睛多吻幾次」。
清澈的「湘」流了過去,活潑有趣勇敢耐勞的水手奔了過去,一封滿載念想無比溫柔的家書寄了過去,從「老伴」到「騰回生堂」的今昔,戰亂無序,轉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於表面的平靜下,是歷史的洪流、人生的縮影,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但沉澱的卻是無盡的哲思與嘆息……
這船上的時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飽覽天下事,沈從文將這些事一一譜出,看似,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麗,但這恬淡朴實的一切所展現的其實是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上層」的一種生活與享受自由的差距,實際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從文始終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活著,以至於他所傳遞也是褪去了灰色塵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純粹的將那抹溫暖放大化,那抹溫情具像化。因為他明白,他並沒有資格評判他人的生活與命運,也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他能做到的,只是靜靜地看著,就如同書中寫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因為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你瞧,這並不是遠離世俗,不染塵世,他對家的愛,對故鄉的愛,對祖國的愛只不過些許含蓄,只不過做到了肆意笑談,不去深究,只不過是大愛無言。
這短短的廿天里,他坐在船頭,一邊欣賞沿岸的風光,一邊寄去搖曳在風雨里的家鄉,無故增添了多少愁緒,詮釋著絕對的自由和放盪的淡泊。
這短短的廿天里,作者行過了一條道路……雖說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風光都是極有趣的,值得我們去鑒賞、去思索,這一路上自然是有許多的苦難與艱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閉著眼,朦朧一生,那樣你就始終看不到這世界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他孤身浸沒在黑暗裡,漂泊著、漂泊著,他不斷的向前去,劃出一圈圈漣渏,殘余著對故土、對社會的綿綿思緒和側畔輕呢。這零零散散的書信,白紙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里,到底是譜出的歷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來,如此一位被政治邊緣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由,而這自由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未來期望的預兆,是一份純真的希望,飽含著的,是一顆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