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生溫岐小說名字
① 我看花間詞
《花間集》是最早的一部詞總集(也可說是選集),是五代時後蜀廣政三年(941年)趙崇祚所編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溫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從唐開成元年(836年)至歐陽炯作序的廣政三年,大約有一個世紀。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溫庭筠,共六十六首、孫光憲共六十一首、顧敻共五十五首、韋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鶚,人各六首。編者趙崇祚自己一首也沒有,序者歐陽炯只有十七首。[①]這也可見選者態度客觀,毫無私 溫庭筠
心。入選的作者也不限於後蜀一地。例如孫光憲雖是蜀人,卻長期在荊州(今湖北宜昌)高季興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間》結集時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詞卻被選了六十一首之多,僅次於溫庭筠。其中有的詞說到「木棉」和「越禽」,說到「銅鼓與蠻歌」,都是詠南方的風物,可見編選者的材料來源不限於成都一地,他和當時別處的文人也是有聯系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花間集》當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選集,而應該說,它是代表中國在第十世紀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紀四十年代這一百多年中新興起來的一種抒情詩歌的總集。北宋詞人奉《花間集》為詞的正宗,把此書的作品稱為「本色詞」,不是沒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花間詞簡論
任何文學的興起,都是多種條件合力作用的結果。花間詞的出現,離不開特定時代、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的統治遭到了重創;中唐以後政治的腐朽、社會的頹敗,更令廣大文士屈志難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面對著衰亂的時世,人們既有虛無之中的憂患,也獲得了擺脫一切禁錮之後的輕松。社會文化迴避那些金剛怒目的剛性文學,轉而需要熨貼人心靈的慰藉,使得人們從焦躁、飢渴的狀態中求得滋潤和平衡。於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瑣細化的軟性文學應運而生。加之中唐以來南方都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追求世俗享樂的意識迅速膨脹,進而成為一股聲勢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詞的興盛正是迎合了這樣的趨勢,即如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所雲:「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廣大文人沉溺於身心的放縱,本能地開始淺淡情思和輕柔愛意的吟唱,通過綿邈軟媚的詞作傳達出婉約細膩的心曲。正如李澤厚所說的那樣:「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嚮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這並非神秘的氣運,而正是社會時代的變異發展所使然。」(《美的歷程》) 巴蜀地域文化對花間詞的發展給予了強大的外部推動力量。「天府之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蜀人的生活相當富足,養成了耽於享樂的習性,注重審美的直覺感受和天馬行空的奇情異想;而且由於其性情的畢露,又令蜀地文學帶上了技巧化、裝飾性、炫才性的特點。同時,由於較少受到儒家規范的約束,蜀人多具熱情奔放的浪漫個性,自古多經商又形成了其精細的心理特徵。所有這些個性特徵對於巴蜀文化的發展軌跡具有巨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全面而又真切地聚焦、凸現在花間詞這一富有靈性的藝術活體中。 有唐一代,「蜀為西南之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舊唐書》卷一九○中)封閉的地形特徵,又使其避免了安史之亂以來中原板盪的劫難。然而蜀人固有的割據自足的觀念又誘使他們依仗三川之殷實,豪奢恣游,淫逸成風。晚唐之際,許多文士紛紛避亂於此。他們深知眼前的逸樂不可能久長,所以更加珍惜現世的歡愉,越發地縱情聲色,表露出末路狂花般的迷戀。他們帶入的濃情艷思、旖旎柔媚的小詞,也迎合了西蜀君臣的欣賞口味,於是「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的花間詞得以大行其道。 中唐以來,愛情意識開始呈現出勃興的態勢。及至晚唐李商隱等人,摹寫真摯的閨情,捕捉細膩的心緒,代表了唐代愛情詩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近體詩發展至此,在言情方面的「力不從心」也逐漸顯露了出來。它四平八穩、整齊劃一的體制形態,難以扣合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溫柔敦厚的詩教規范,也束縛著綺情艷思的自然流露。但是這種新的情感心境、審美情趣一旦興起,就必定要尋找到一種能夠避免詩教責難和形式束縛,更加自由地傳達心曲的文學載體。在這方面,溫庭筠卓有功績。他採用了長短句這種富有新鮮活力的文體形式,打破了近體詩整齊、單一的格局,具備靈巧多變、音律和諧的特質,契合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情漣漪,成為了那個時代表達幽微隱約的情感世界的最為「愜意」的文學形式。 繁興的隋唐燕樂與高度成熟的近體詩的有機結合,賦予了詞體以外在形體和內在情韻兩方面所獨具的藝術品性。首先,它使歌辭的製作依據曲譜,由樂以定詞,這樣就形成了諸多體制格局的規范,具備獨特的聲律美。其次,歌辭的創作配合胡夷、里巷之曲,必然帶有鮮明的適俗性;又由於它是由美色歌妓語嬌聲顫、娉娉裊裊地演唱,自然也偏向了香艷之路。其三,長短參差、音韻起伏的詞體與欣賞者內在的情感節奏又構成了某種微妙的契合,收到了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表達效果。與前代所有的歌辭形式相比,詞體顯示出更為靈活、更有彈性的優化趨勢,並且進而促發了新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境界的生成。
編輯本段花間詞人簡介
他們的詞風香軟,落筆多在閨房,以堆砌華艷的詞藻來形容婦女的服飾體態,開歷代詞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詞句。《花間集》得名於花間詞人張泌的《蝴蝶兒》詞「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 時人認為他們詞風大體一致,將其詞作結而成集,後世稱為花間詞人。其中,溫庭筠和韋庄是《花間集》中的主要作家。陳洵《海綃說詞雲》:「詞興於唐,李白肇基,溫岐受命,五代瓚緒,韋庄為首。」
溫庭筠(約812~870)
中國唐代詞人。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韋庄(836年─910年)
唐朝詩人、花間派代表詞人之一,與溫庭筠並稱「溫韋」。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韋庄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綱稱他「勝於咸通十哲(指方干、羅隱、杜荀鶴等人)多矣」(《石洲詩話》),鄭方坤把他與韓偓、羅隱並稱為「華岳三峰」(《五代詩話·例言》)。 韋庄與溫庭筠又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並稱溫韋。溫、韋詞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不外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韋詞注重作者情感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五首,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游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離亂之痛和思鄉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其中第一首寫江南春色,「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更兼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將欲遠行的遊子痛斷人腸,由此詞人有「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之勸詞。此詞情致纏綿,意象鮮明,堪稱詠「江南春色」的諸多詩作中罕見之佳作。 風格上,韋詞善於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詞還接受了民間詞的影響,用直截決絕之語,或寫一往情深,或寫一腔愁緒。如〔思帝鄉〕「春日游」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於率直中見郁結;〔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的「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以終老異鄉之「誓」,更深一層地抒發思鄉之苦。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許昂霄《詞綜偶評》評韋詞「語淡而悲,不堪多讀」,都指明這一特點。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韋詞高於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要在飛卿之上」;「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也是從這點著眼的。但韋詞偶有艷褻語,為其不足處。 韋庄的閨情詞亦寫得非常出色,詞語與閨中之美人渾然融於一體,見詞尤見人,詞音即人語,可謂風韻臻於極致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弦上黃鶯語』(見《菩薩蠻》),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稱其詞「骨秀」,評價他說「端己詞情深語秀,雖規模不及後主、正中,要在飛卿之上。觀昔人顏、謝優劣論可知矣。」
其他花間詞人
牛希濟 除韋庄外,牛希濟的〈生查子〉: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低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欒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終日劈桃瓤,人在心兒里;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饒有南朝樂府民歌情味。 李珣 李珣的〈南鄉子〉: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帶香游女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裡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 把南國水鄉風光和勞動婦女的生活氣息帶到詞里來,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覺。然而這些作品卻正是那些用詞來點綴紙醉金迷生活的人們所不能欣賞的;因此他們的成就在後來崇拜花間派的詞家裡反而沒有得到繼承. 鹿虔扆 《花間詞》中鹿虔扆的《臨江仙》可與其後出現的李後主詞相媲美,是花間詞中難得的暗傷亡國的佳作: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編輯本段花間別調
歐陽炯的詞也有另一面的作風堪稱為「花間別調」。請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鹿虔扆的《臨江仙》可與其後出現的李後主詞相媲美,也是「花間別調」,是花間詞中難得的暗傷亡國的佳作: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編輯本段花間派和婉約派的區別與聯系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於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如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間詞,去其浮艷多分雅緻,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嚴守音律貴尚含蓄,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並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並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另外,婉約詞又是按詞的風格對詞的一種分類,一般與豪放詞相對。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總體上說,花間詞都是婉約詞,而婉約詞則遠不止花間詞。花間詞是婉約詞第一階段產物,開婉約詞風氣之先,在詞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編輯本段詞錄
溫庭筠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 水晶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月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菩薩蠻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菩薩蠻 翠翹金縷雙鸂鵣,水紋細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綉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菩薩蠻 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 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菩薩蠻 溫庭筠詞集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菩薩蠻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菩薩蠻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菩薩蠻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綉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菩薩蠻 寶函鈿雀金鸂鵣,沉香閣上吳山碧。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菩薩蠻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菩薩蠻 夜來皓月才當午,重簾悄悄無人語。深處麝煙長,卧時留薄妝。 當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花露月明殘,錦衾知曉寒。 菩薩蠻 雨晴夜台玲瓏日,萬枝香裊紅絲拂。閑夢憶金堂,滿庭萱草長。 綉簾垂籙簌,眉黛遠山綠。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消。 菩薩蠻 竹風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山枕隱濃妝,綠檀金鳳凰。 兩蛾愁黛淺,故國吳宮遠。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 更漏子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寒雁,起城烏,畫屏金遮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綉簾垂,夢長君不知。 更漏子 星斗稀,鍾鼓歇,簾外曉鶯殘月。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虛閣上,倚欄望,還似去年惆悵。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 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里暫時相見。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山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更漏子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淡煙如柳。垂翠幕,結同心,侍郎熏綉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宮樹暗,鵲橋橫,玉簽初報明。 更漏子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征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歸國遙 香玉,翠鳳寶釵垂籙簌。鈿筐交勝金粟,越羅春水綠。 畫堂照簾殘燭,夢余更漏促。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 歸國遙 雙臉,小鳳戰篦金颭艷。舞衣無力風斂,藕絲秋色染。 錦帳綉帷斜掩,露珠清曉簟。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 酒泉子 花映柳條,閑向綠萍池上。憑欄桿,窺細浪,兩蕭蕭。 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銀屏,垂翠箔,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紗窗,金鴨小屏山碧。故鄉春,煙靄隔,背蘭釭。 宿妝惆悵倚高閣,千里雲影薄。草初齊,花又落,燕雙雙。 酒泉子 楚女不歸,樓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風又起,杏花稀。 玉釵斜簪雲鬟重,裙上金縷鳳。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酒泉子 羅帶惹香,猶系別時紅豆。淚痕新,金縷舊,斷離腸。 一雙嬌燕語雕梁,還是去年時節。綠陰濃,芳草歇,柳花狂。 定西番 漢使昔年離別,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飛調羽,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櫳。 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艷濃。樓上月明三五,瑣窗中。 定西番 細雨曉鶯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腸斷寒門消息,雁來稀。
韋庄
② 花間詞在 歷史上的地位
《花間集》是最早的一部詞總集(也可說是選集),是五代時後蜀廣政三年(941年)趙崇祚所編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溫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從唐開成元年(836年)至歐陽炯作序的廣政三年,大約有一個世紀。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溫庭筠,共六十六首、孫光憲共六十一首、顧敻共五十五首、韋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鶚,人各六首。編者趙崇祚自己一首也沒有,序者歐陽炯只有十七首。[①]這也可見選者態度客觀,毫無私
心。入選的作者也不限於後蜀一地。例如孫光憲雖是蜀人,卻長期在荊州(今湖北宜昌)高季興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間》結集時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詞卻被選了六十一首之多,僅次於溫庭筠。其中有的詞說到「木棉」和「越禽」,說到「銅鼓與蠻歌」,都是詠南方的風物,可見編選者的材料來源不限於成都一地,他和當時別處的文人也是有聯系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花間集》當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選集,而應該說,它是代表中國在第十世紀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紀四十年代這一百多年中新興起來的一種抒情詩歌的總集。北宋詞人奉《花間集》為詞的正宗,把此書的作品稱為「本色詞」,不是沒有道理的。
任何文學的興起,都是多種條件合力作用的結果。花間詞的出現,離不開特定時代、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的統治遭到了重創;中唐以後政治的腐朽、社會的頹敗,更令廣大文士屈志難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面對著衰亂的時世,人們既有虛無之中的憂患,也獲得了擺脫一切禁錮之後的輕松。社會文化迴避那些金剛怒目的剛性文學,轉而需要熨貼人心靈的慰藉,使得人們從焦躁、飢渴的狀態中求得滋潤和平衡。於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瑣細化的軟性文學應運而生。加之中唐以來南方都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追求世俗享樂的意識迅速膨脹,進而成為一股聲勢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詞的興盛正是迎合了這樣的趨勢,即如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所雲:「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廣大文人沉溺於身心的放縱,本能地開始淺淡情思和輕柔愛意的吟唱,通過綿邈軟媚的詞作傳達出婉約細膩的心曲。正如李澤厚所說的那樣:「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嚮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這並非神秘的氣運,而正是社會時代的變異發展所使然。」(《美的歷程》) 巴蜀地域文化對花間詞的發展給予了強大的外部推動力量。「天府之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蜀人的生活相當富足,養成了耽於享樂的習性,注重審美的直覺感受和天馬行空的奇情異想;而且由於其性情的畢露,又令蜀地文學帶上了技巧化、裝飾性、炫才性的特點。同時,由於較少受到儒家規范的約束,蜀人多具熱情奔放的浪漫個性,自古多經商又形成了其精細的心理特徵。所有這些個性特徵對於巴蜀文化的發展軌跡具有巨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全面而又真切地聚焦、凸現在花間詞這一富有靈性的藝術活體中。 有唐一代,「蜀為西南之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舊唐書》卷一九○中)封閉的地形特徵,又使其避免了安史之亂以來中原板盪的劫難。然而蜀人固有的割據自足的觀念又誘使他們依仗三川之殷實,豪奢恣游,淫逸成風。晚唐之際,許多文士紛紛避亂於此。他們深知眼前的逸樂不可能久長,所以更加珍惜現世的歡愉,越發地縱情聲色,表露出末路狂花般的迷戀。他們帶入的濃情艷思、旖旎柔媚的小詞,也迎合了西蜀君臣的欣賞口味,於是「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的花間詞得以大行其道。 中唐以來,愛情意識開始呈現出勃興的態勢。及至晚唐李商隱等人,摹寫真摯的閨情,捕捉細膩的心緒,代表了唐代愛情詩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近體詩發展至此,在言情方面的「力不從心」也逐漸顯露了出來。它四平八穩、整齊劃一的體制形態,難以扣合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溫柔敦厚的詩教規范,也束縛著綺情艷思的自然流露。但是這種新的情感心境、審美情趣一旦興起,就必定要尋找到一種能夠避免詩教責難和形式束縛,更加自由地傳達心曲的文學載體。在這方面,溫庭筠卓有功績。他採用了長短句這種富有新鮮活力的文體形式,打破了近體詩整齊、單一的格局,具備靈巧多變、音律和諧的特質,契合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情漣漪,成為了那個時代表達幽微隱約的情感世界的最為「愜意」的文學形式。 繁興的隋唐燕樂與高度成熟的近體詩的有機結合,賦予了詞體以外在形體和內在情韻兩方面所獨具的藝術品性。首先,它使歌辭的製作依據曲譜,由樂以定詞,這樣就形成了諸多體制格局的規范,具備獨特的聲律美。其次,歌辭的創作配合胡夷、里巷之曲,必然帶有鮮明的適俗性;又由於它是由美色歌妓語嬌聲顫、娉娉裊裊地演唱,自然也偏向了香艷之路。其三,長短參差、音韻起伏的詞體與欣賞者內在的情感節奏又構成了某種微妙的契合,收到了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表達效果。與前代所有的歌辭形式相比,詞體顯示出更為靈活、更有彈性的優化趨勢,並且進而促發了新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境界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