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西廂記小說現代文版

西廂記小說現代文版

發布時間: 2023-01-02 13:50:03

❶ 《西廂記》· 第一本

作者介紹:王實甫,名德信,金元時代大都人,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

       《西廂記》之所以能廣泛流傳至今,而且還享有很高的盛譽,正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對於美好結局的幻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至古以來人們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希冀是一直未變的。

        而且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婚姻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奉父母媒妁之言」,這一文不但直白的表達了對自由戀愛的渴望,更是沖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對於那個時代來講真的是破天荒的、大膽而違背常理並帶有反叛意味的。也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這種一反常理的劇集才能一鳴驚人引起軒然大波。雖然在當時被當做「淫書」,但畢竟引起了一定的社會熱點,至於後世的傳播和影響也就不愁了。

      《西廂記》共五本,以下會引用部分原文,稍加個人理解和感受來記錄文中精彩之處。學習體會一下文中優美的詞句,會悟文中角色的心理變化,整篇文章看下來還是很值得揣摩和思考的。古今戀愛思想的對比也可以來自娛自樂一下。此次閱讀為二刷,在此詳細記錄,自娛自樂,與之共勉!

        第一本   張 君 瑞 鬧 道 場 雜 劇

第一折

1.【原文】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分析]     (前情概要)前文講述了老相國去世,遺留下老夫人和獨生女帶著一男一女的侍從扶棺回祖墳,途徑佛寺暫放棺木。

        「殘春郡東、重關蕭寺」一看就有種蕭條衰敗之感,以前身居相國之位定是熱鬧非凡,有權有錢,如今卻只落得獨自千里迢迢扶棺歸家,家族的落敗和目前的處境也可想而知。後半句的「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更是一層層疊加,直白的表達了蕭瑟凄涼哀嘆之情。「紅花落流水」看這種景象的人不是偶然一撇就是多愁傷感,反正肯定不是高興的心情。「閑愁萬種」平常人哪會有萬種愁?這誇張的修辭手法啊!「無語怨東風」難受的都不想說話,或者是都沒有恰好的詞彙來形容,這內心得是有多復雜多難捱的情感啊!作者這一字一詞一句表達的恰到其份,不僅有唯美的情景,還有精準的氣氛,真是不得不佩服和歡喜!

2.【原文】  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初游佛寺,偶遇鶯鶯在園內賞花。此句為張生見過鶯鶯後內心的心理活動。

       「香仍在、聲漸遠」 人都走遠了還能聞到鶯鶯身上遺留的香味,還不信其是人間相國公家的女兒,認為其是南海的觀音下凡!這也就是看了一眼的功夫,就如此盛贊,比作觀音啊,觀音啊!都已經超越了同類的概念。這鶯鶯的魅力是有多大啊!此刻也暗暗佩服一下張生的眼力,不僅沒近視,反而還超群!放在現代社會,大多的人都是五米之外人畜不分了!在此有必要敲一下黑板,保護好眼睛別近視!

3.【原文】  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近庭軒,花柳爭研,日午當庭塔影圓。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將一座梵王宮疑是武陵源。

      [分析]      (前情概要)遇見鶯鶯後張生的心理活動。

       「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 ,因為鶯鶯,眼睛都可以感受到「餓」,咽喉直咽口水。相思病都要透過骨髓遍布全身了。一眼秋波,連鐵石人都可以動情(這形容詞真的絕了!)~~~~~如此美景,卻不見心中的美人,庄嚴的佛寺(梵王宮)都感覺是武陵源了。(武陵源,指劉、阮二人在天台山采葯遇到仙女的愛情典故)一眼定情,誇到貌美如仙,走後還牽動無盡思念,是鶯鶯太美還是張生太為迷戀?(此時疑似顯露出一絲渣男潛質)

【美句自賞】

1. 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

2.寂寞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

3.未語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張生看到鶯鶯後形容其美貌的心理活動)

4.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張生看到鶯鶯後形容其美貌心理活動)

5.翠裙鴛綉金蓮小,紅袖鸞綃玉筍長。

【劇情總結】

  張生上京趕考途徑河中府,游普救寺偶遇崔鶯鶯。

第二折

1.【原文】 不做周方,埋怨殺你個法聰和尚!借與我半間兒客舍僧房,與我那 可憎才 (可愛的人) 居止處門兒相向。雖不能夠竊玉偷香,且將這盼行雲眼睛兒 打當 (收拾、准備)。

  [分析]      (前情概要) 張生本是要上朝取應,路過此地想要來拜望下故人(杜君實將軍),先順便來當地有名的佛寺一游。此句為見過鶯鶯後想要留宿佛寺以便與鶯鶯相見。

        借半間僧房,還要「與我那可憎才居止處門兒相向"。本是來佛寺游賞,卻又突然要暫居於此,還要與鶯鶯閨房相對!」「雖不能夠竊玉偷香,且將這盼行雲眼睛兒打當。」 雖然不能懷抱佳人,但也盼著可以再次偶遇。在古代讀書人都以榜上有名為已業,這廝卻不顧功名單為一面之紅顏就輕易忘卻不顧。真真是愛情至上啊!這在古人的思想中算是很開明獨特的了。欣賞:)就算放到現代也是痴情漢一個!還有一點是,這個張生的思想還是不太純潔啊~~~~只見了一面,就妄想要「竊玉偷香」,過分了過分了啊。

2.【原文】人間天上,看鶯鶯強如做道場。軟玉溫香,休道是相親傍;若能夠 湯 (挨、靠、輕蹭) 他一湯,倒與人消災障。

 [分析]      (前情概要) 知道方丈要給老相國做法,張生主動提出要出一份香錢以表心意。(暗搓搓的想要與鶯鶯扯上一點點關系)

        有機會可以見到鶯鶯,便積極湊上去。就算不能在她身旁,輕輕的碰一下也可以消了自己心裡的相思之苦啊。古代不是以男女授受不親為禮嗎?這個張生竟然要想要「相親傍」,真的是有點出格啊!可見真的不是一個很正直的君子,再次顯露渣男本質。深想一下作者想要表達的反叛思想可能也是由此來表現吧。

3.【原文】

張生:小娘子莫非鶯鶯小姐的侍妾么? 

紅娘:我便是,何勞先生動問?

張生: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與方丈游園中,紅娘(鶯鶯的侍女)來問方丈何時給老相國(已逝)做好事(應該是念經超度之類)。

        張生看見紅娘急忙上前搭訕,把自己的生辰八字都說出來了,還說未娶妻·········這開場搭訕的樣子竟然蠢萌的可愛,此刻怎麼反而還感覺他很單純呢?

4.【原文】 想著他眉兒淺淺描,臉兒淡淡妝,粉香膩玉搓咽項。翠裙鴛綉金蓮小,紅袖鸞綃玉筍長。不想呵,其實強:你撇下半天風韻,我拾得萬種思量。

 [分析]       僅僅只是看見了一面,鶯鶯的模樣都已經深深的刻在了他腦海。鶯鶯的眉、臉上的妝、好看的咽喉和脖頸、身上的衣裙、腳上的小鞋、紅色的袖子、纖長白皙的手指............哇,真的是刻在了腦子里,並不斷的回放~~~~~~連一點點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現在想想真的是有點可怕呢!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感受最深的是身為女子,出門還是化妝的好~~~~不然萬一遇到的帥哥,腦子里回想的全是你暗淡的干皮那就尷尬了是吧。

【美句自賞】

1. 我則見他頭似雪,鬢如霜,面如童,少年得內養;貌堂堂,聲朗朗,頭直上只少個圓光,卻便是捏塑來的僧伽像。(形容方丈的詞句)

2.也不要積香廚,枯木堂。遠著南軒,離著東牆,靠著西廂。近主廊,過耳房,都皆停當。(張生向方丈討要暫居的廂房)

3.若今生難得有情人,是前世燒了斷頭香。我得時節手掌兒里奇擎,心坎里溫存,眼皮兒上供養。(張生對鶯鶯的幻想之詞)

4.院宇深,枕簟涼,一燈孤影搖書幌。縱然酬得今生志,著甚支吾此夜長。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搗枕捶床。(張生對鶯鶯的思念)

5.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我知他乍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則索手抵著牙兒慢慢的想。(張生對鶯鶯的思念)

【劇情總結】

  張生為近鶯鶯求偶遇,暫居普救寺。向鶯鶯侍女紅娘略露對鶯鶯的傾慕之情。

第三折

1.【原文】玉宇無塵,銀河泄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向方丈要了一間靠近鶯鶯廂房的房見,暫居於佛寺。

       前幾句都是渲染環境氛圍的,到了後句就是,警著耳朵細聽,躡著腳悄悄的行。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雖然表現的很痴心但又瘋狂的有有變態猥瑣,對於鶯鶯的迷戀都影響了自己正常的文人做派。

2.【原文】等待那齊齊整整、裊裊婷婷、姐姐鶯鶯。一更之後,萬籟無聲,直至鶯庭。若是迴廊下 沒揣的 (忽然間) 見俺 可憎 (可愛), 將他來緊緊的摟定;則問你那會少離多,有影無形。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暫居佛寺,在寺內遊走,想要偶遇鶯鶯。此句為張生內心幻想。

        「一更之後,萬籟無聲」 一更指19點到23點,古時應該作息很早,19點多就要休息了,況且還是在清規戒律的佛寺更沒有什麼夜間活動了。張生乘著夜色走近鶯鶯那邊的庭院,幻想假如遇見了鶯鶯,便要一把摟住~~~~非禮啊非禮!這不是色狼的行為嗎?鑒定完畢~~~

3.【原文】我這里甫能、見娉婷,比著那月殿嫦娥也不 恁般撐 (這樣美) 遮遮掩掩穿芳徑,料應來小腳兒難行。可喜娘的臉兒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靈!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夜色潛行園中,恰巧隔牆那邊的鶯鶯在園內燒香。

        巧不巧的,想要遇見的恰巧就碰到。就算拿嫦娥作比,鶯鶯也是高人一等。看她「遮遮掩掩穿芳徑」 猜測她腳小,誇一下三寸金蓮。思念的人兒笑一下就勾了人的魂~~~~這鶯鶯是有多大的魅力啊?愛戀的魔力怎如此神奇!             

4.【原文】我雖不如司馬相如,我則看小姐頗有文君之意。我且高吟一絕,看他說甚的:『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旦雲)有人牆角吟詩。(紅雲)這聲音便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那傻角。(旦雲)好清新之詩,我依韻做一首。(紅雲)你兩個是好做一首。(旦念詩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末雲)好應酬得快也呵!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在外園瞧見鶯鶯燒香後倚欄長嘆。

       「末」指張生,「旦」指鶯鶯。說著自己雖然不如司馬相如,但是還是想要效仿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先自己大膽作詩一首,試探一下鶯鶯的反應。牆裡面的鶯鶯聽到後,據紅娘介紹知道了吟詩之人是張生,那個對自己有愛慕之情的人。也不做過多考慮馬上就回了一首詩。這以來二去的,你唱我和倒頗有郎有情妾有意的感覺。先來分析一下啊,一個男子牆面吟詩,大家閨秀不應該不做聲嗎,為什麼就還給了回應啊?真的是刷新了我們對於古代禮儀的一些理解。後文兩人的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5.【原文】我拽起羅衫欲行, (旦做見科) 他陪著臉兒相迎。 (紅娘雲)姐姐,有人,咱家去來,怕夫人嗔著。(鶯回顧下)(末唱) 不做美的紅娘太淺情,便做道「謹依來命」。

  [分析]      (前情概要)張生在牆外與園內的鶯鶯對詩。

        吟了詩,兩人抬眼相見,紅娘提醒怕老夫人責怪不知禮儀,喊著鶯鶯回去,鶯鶯還「回顧」 帶有一絲不舍之情。而那邊的張生已經在怪罪紅娘了,暗自惋惜。這一片段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鶯鶯對張生也是有情意的。

6.【原文】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則去那碧桃花樹兒下等。

[分析]      (前情概要)兩人已經隔牆對了詩,並各自回去休息。

        先來解釋一下這句詞。一天定下了這般好事,一首詩就辨明了彼此的心意。再不去京城考取功名了,就去那桃花樹下等(鶯鶯)。這個時候確定了鶯鶯的心意,已經興奮的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還下定決心,不去考取功名了,只一心追求鶯鶯。這真是「要美人不要江山啊」。此時倒可以看出對鶯鶯的情意還是很真切的。

【美句自賞】

1.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

2.空撇下碧澄澄蒼台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白日凄涼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隔牆對詩離去後張生夜裡相思難入睡)

3.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愣愣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隔牆對詩離去後張生夜裡相思難入睡)      

4.怨不能,恨不能,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帳雲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張生的心理活動,都在幻想成親的情景了。)

【劇情總結】

  張生夜行西廂院外,隔牆與鶯鶯對詩。

第四折

1.【原文】惟願存在的人間壽高,亡化的天上消遣。為曾、祖、父先靈,禮佛、法、僧三寶。焚名香暗中禱告:則願得紅娘休劣,夫人休覺,犬兒休惡! 佛啰, 早成就了幽期密約。

[分析]      (前情概要)這一場景是長老等一眾僧人、張生、鶯鶯及紅娘、夫人都在場,為老相國做法。此句為輪到張生上香時張生的內心祈禱。

        借著上香的機會來會見鶯鶯,禱告時還祈願紅娘不要打擾他和鶯鶯幽會,還不要老夫人知道,還考慮到環境突發狀況(犬兒)。這考慮的是相當周到了。竟然在人家父親的屍身前,想要與人家女兒幽會!這個思想真的是膽大,不光明正大的追求鶯鶯,反而要私下幽會,真的是超脫常理。難道就不顧及鶯鶯的名譽嗎?還是古代文人表達愛意都是從地下情開始的?個人感覺還是帶有渣的潛質。

2.【原文】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哭聲兒似鶯囀喬林,淚珠兒似露滴花梢。大師也難學,把一個發慈悲的臉兒來朦著。擊磬的頭陀懊惱,添香的行者心焦。燭影風搖,香靄雲飄;貪看鶯鶯,燭滅香消。  (潔雲)風滅燈也。(末雲)小生點燈燒香。(旦與紅雲)那生忙了一夜。

[分析]     (前情概要)夜間眾人齊聚一堂為老相國做法。

        鶯鶯的哭聲停在張生的耳朵里,弄得張生「心癢難撓」。一晚的禱告光顧著偷看鶯鶯了,蠟燭滅了,香都息了,方丈提醒才知道,趕忙去點燈燒香。鶯鶯這邊呢到是看著張生忙活了一晚,透出了一點點疼惜的意味。

3.【原文】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勞攘了一宵,月兒沉,鍾兒響,雞兒叫。暢道是玉人歸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場畢諸人散了。酩子里各歸家,葫蘆提鬧到曉。

[分析]       (前情概要)做法完畢,天明,方丈請老夫人和小姐回宅。眾僧人收拾道場各自散去。

       做法搞了一夜,忙著忙那的肯定是身心俱疲,精神不振。臨走了還叨念心愛的人走的快了。真是為愛不止疲倦啊!

【美句自賞】

1.梵王宮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香煙雲蓋結,諷咒海波潮。

2.恰便似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妖嬈,滿面兒撲堆著俏;苗條,一團兒衠(zhun)是嬌。

3.黃昏這一回,白日那一覺,窗兒外那會鑊鐸。到晚來向書帷里比及睡著,千萬聲長吁怎挨到曉。(鶯鶯對張生的擔心)

【劇情總結】

  張生與眾僧人及鶯鶯一家為老相國做法整夜。

 第一本      完

❷ 西廂記現代文

《西廂記》是元代戲曲家王實甫所作。原名《會真記》,寫了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

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大致是: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餘人,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 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游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在寺中借廂住下。

張生的住所西軒與鶯鶯所住的西廂鄰近。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園中燒香禱告,張生隔牆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因而許願:「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於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癒。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造搖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有情人終成眷屬。

❸ 《西廂記》講的是什麼故事用現代文!

一個關於偶然的奇遇,等待,然後把淚水碎成灰,守望誓言等來另一個人的背叛.發生在唐代,一樣在現代,在未來的愛情故事.

❹ 西廂記簡介及詳細資料

作品介紹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目錄: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故事起源

沁園⑴景區的東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煙粉作坊,前邊有一片斑竹林,當地人叫做竹馬林。

據說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的趙後村,趙後村的鄰村是崔庄村,崔莊裡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於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常在斑竹林里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並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薰陶,學習詩文,15歲就已明兩經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群,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後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後,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

元稹曾作《鶯鶯傳》,其中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而作者卻以借張生之口,反誣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美化張生 *** 的行徑,故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諸如此類言語,甚為後人詬病。

注:⑴ 沁園:東漢漢明帝劉庄為其五女劉致建造的園林,今河南省博愛縣太行博竹苑內。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芳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書生張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與紅娘。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本是欣賞普救寺美景的張生,無意中見到了容貌俊俏的崔鶯鶯,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於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就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宋代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及市民階層的出現,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解元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清朝金聖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 中國燈謎常將王西廂里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

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與紅樓夢關系

第二十三回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中寫道:①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②林黛玉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 黛玉口中對《西廂記》的評價是:有趣,胡說、淫詞艷曲、混話,因為當時寶玉借用《西廂記》對其表露心聲,所以黛玉的評價並非針對《西廂記》這本書,而是針對寶玉"調戲"她的行為,黛玉內心對"愛情高於功名利祿"的思想是非常認可的。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薜寶釵款款的告訴他道:"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只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寶釵對《西廂記》等評價:不是分內之事、移情、不可救。

五十四回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賈母笑道:"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滿腹文章去作賊,難道那王法就說他是才子,就不入賊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

"賈母笑道:"這有個原故:編這樣書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何嘗他知道那世宦讀書家的道理!別說他那書上那些世宦書禮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別說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謅掉了下巴的話。所以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 賈母對《西廂記》等佳人才子小說評價: 沒趣,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前言不答後語,編了出來取樂,不知世宦讀書家的道理,沒有這樣的事,謅掉了下巴的話。

關系總結

《紅樓夢》中人物本就分為兩大思想派別,以賈母、薛寶釵、王熙鳳等為代表的封建思想,以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為代表的反封建思想。《西廂記》和《紅樓夢》都推崇追求自由、淡泊名利,兩部作品有共鳴之處。

版本歷史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璟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以及董解元的《西廂記》等。以文藻而論,當以王實甫為最。但是王版西廂顯然有很多董解元版本的影子,可以說一脈相承。

成就創新

主要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創新之處

1、元雜劇一般是以一本四折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西廂記》有五本二十一折;

2、《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場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許多首詞後,[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么篇]由紅娘唱;

3、對故事的題旨做了新的改造。強調"情"的自主,提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中國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顯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經典語句

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

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

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

投至得雲路鵬程九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

餓眼望將穿,讒口涎水空咽,空著我透骨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

[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么篇]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雲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

[仙呂·八聲甘州] 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闌乾,目斷行雲。

[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羅衣不奈五更寒,愁無限,寂寞淚闌干。

碧天萬里無雲,空勞倦客身心。

花影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淡月明。

[聖葯王]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鞦韆院宇夜深沉;花有陰,月有陰,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須)詩對會家吟?

情思昏昏眼倦開,單枕側,夢魂飛入楚陽台。

(當日個)月明才上柳梢頭,(卻早)人約黃昏後。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耍孩兒]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雁兒落] (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

(舊愁似)太行山隱隱,(新愁似)天塹水悠悠。

[掛金索] 裙染榴花,睡損胭脂皺;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線脫珍珠,淚濕香羅袖;楊柳眉顰,人比黃花瘦。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❺ 求《西廂記》的詳細簡介,越詳細越好,中文的。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編輯本段]【故事起源】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編輯本段]【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編輯本段]【版本歷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編輯本段]【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編輯本段]【《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寫的傳奇文 短篇小說 《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於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於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於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後張生去長安,數月返蒲,又居數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後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相見,被鶯鶯拒絕,並賦詩二章寄意。
張生為什麼拋棄鶯鶯呢 據他自己說:鶯鶯是罕見的美女——「尤物」。這種「尤物」,「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余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所以「忍情」棄舍。可見張生是個始亂終棄的無義之徒。作者卻在為他的丑惡行為找尋理由辯解。還說,許多人都贊張生是個「善補過者」。這是顛倒是非。
這部傳奇文,雖說結尾很壞,但對崔張的愛情和鶯鶯性格的某些描寫,卻是楚楚有致、細膩動人,引起當時許多人的注意,並給後世作者以深遠影響。正如魯迅所說:「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中國小說史略》 對《鶯鶯傳》的肯定和批評都十分確當。
傳奇文《西廂》故事,流傳甚廣。如魯迅所說:「其事之震撼文林,為力甚大。」 《唐宋傳奇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個性格獨特的婦女形象鶯鶯。她給人的印象歷久不磨,她的悲劇遭遇喚起人們莫大同情。這個形象的塑造,既為後世作者勾畫出一個基本的性格輪廓,又為形象的再創造留下了廣闊的餘地。請看作者的描繪:
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怨幽邃,恆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
這是貴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內涵極深,熱愛張生,但感情並不奔放;內心有深沉痛楚,卻十分隱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樂,在鶯鶯的形象中都以表裡之間的矛盾、端莊的矜持的姿態展現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貴族的驕矜性格,構成鶯鶯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無杜麗娘的浪漫氣質,也沒有林黛玉的單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作者的重大創造,她的形象真實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卻給人們留下心靈上的遺恨,張生的「補過」,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們兩人都自認為他們的愛情是錯誤的,張生是「補過」,鶯鶯也有「自獻之羞」,這里美變成了丑,對此,凡正直的人們都不能接受。他們要為這場愛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這大概就是後世作者們不惜花費大量心血改寫《西廂》故事的一個重要原因。《鶯鶯傳》是一個沾有泥淖的珍珠。因為它是珍珠,所以人們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乾凈;若是土塊,早就沒人理了。
《西廂》故事在南北兩宋已廣為流傳。文人如秦觀、毛滂都寫有《調笑轉踏》歌舞詞。民間藝人有講說《西廂》,「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 《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鶯鶯傳》的話本 佚 。宋雜劇有《鶯鶯六幺 佚,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南戲有《西廂記》一目 佚 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趙德麟 令畤 用說唱形式寫有《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他主要用《鶯鶯傳》的文字作為說白,中間插進他寫的十二首《蝶戀花》唱詞,曲白相間,說唱《西廂》故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隱含地批判了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被遺棄寄予同情,這在毛滂的《調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飛絮。」鼓子詞開頭說得更顯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張生把鶯鶯的離怨等閑視之,含有指責張生之意。結尾處又說:「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准,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明確指出張生是「棄擲」鶯鶯,使她遺恨無窮。原來被元稹視為錯誤的愛情,在鼓子詞中開始被糾正並獲得美的價值。什麼「尤物」啊,「補過」呀之類的調調沒有了。張生的丑惡行為開始受道德的檢驗。遺憾的是,作者還沒有洞悉這一悲劇發生的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他仍然襲用了張生背盟的結尾。這樣就不能充分贊頌他們的具有反封建性的愛情行為。至少,鶯鶯是認錯了人。錯誤的愛情被「矯正」為令人遺憾的愛情,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見和高度才華的作者出現了,他就是寫《西廂記》諸宮調的董解元。「諸宮調」是北宋形成的一種大型說唱藝術形式。一個宮調統轄若干曲牌,構成一「套」,把許多「套」聯接起來,插入說白,講唱長篇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從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這種形式第一次以《西廂》故事為題材,寫出宏篇巨制的藝術精品。董解元其名不詳,「解元」在當時是對文人的尊稱。這位無名作者多才多藝,最可貴的是他沖破封建階級對待愛情的傳統觀念,大膽地贊美了男女自願結合的愛情。他的眼光很尖銳,他看出要全面歌頌鶯鶯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張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謳歌的愛情升華到真善美的境地。這是要有足夠膽識的,因為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銳對立。這是對《鶯鶯傳》主要思想的批判。還因為這種批判是通過藝術實踐產生的真正形象進行的,所以有巨大的說服力。張生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風流倜儻、朴質鍾情、樂觀又帶幾分幽默氣質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襯照出《鶯鶯傳》中張生的卑鄙靈魂。原來的輕薄文人變成了「情種」,一個新的張生形象由此誕生。
改變張生性格是關涉到變更原作主題思想的帶有實質性的變動,它引起情節的連鎖變化:既然張生是忠於愛情的,那麼拆散他們婚姻的又是誰呢 這,再次閃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製造悲劇的一個隱秘因素,即《鶯鶯傳》中不曾揭破的一個幕後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張的美滿姻緣。她是罪魁禍首。作者決然地把她推到前台,指給觀眾們說:看哪 她是個背信棄義、破壞良緣的「封建頑固派」 應該鳴鼓攻之。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廂》故事具有了鮮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會意義大為提高。
由此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連鎖變化:它使原作《鶯鶯傳》的矛盾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原作崔張的矛盾一變而為崔張為爭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間的矛盾。原來崔張的矛盾帶有更多的倫理道德性質——張生品德太壞。現在的矛盾則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它實際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問題上的反封建斗爭,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心理願望。它所觸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鶯鶯傳》。賦予作品以高度的藝術生命力。
諸宮調中鶯鶯的性格特色,仍是含蓄深沉卻富有叛逆性了,對愛情的追求更為真摯熾烈了。作者還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聰明天真、潑辣大膽的紅娘形象,作者用靈巧俏皮的筆墨寫她穿針引線,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同時還創造了見義勇為的法聰和尚。這一系列正面形象的成功創造,使故事中的反封建勢力大為增強。
作者的膽識還表現在情節的安排上。他把崔張作為正義的一方,用同情的筆觸寫他們和龐大的封建勢力展開尖銳的沖突,為了這個,作者設計安排了一連串的新的情節,如賴婚、鬧簡、賴簡、拷紅、長亭等,這些情節都寫得那麼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個「冷淡清虛」的愛情故事寫得熱鬧誘人。後來雜劇《西廂記》的情節規模、結構布局,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奠定的。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績。沒有董《西廂》就沒有後來的王《西廂》。
這位作者的藝術造詣相當精深,在他重新改寫《西廂》故事的時候,沒有為了加強反封建的主題而把人物關系簡單化,他沒有離開具體的生活現實,憑主觀臆想去擺布人物。他的目的不在寫情節而在塑造真實可信的活人。所以他的情節安排是以真實的性格沖突為基礎的,我們不單看到好人一邊、壞人一邊,我們看到的幾乎是可以用手觸摸的立體形象。這就使董《西廂》足以流傳千載了。
諸宮調的語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語言把所有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顧盼多姿。本來這類才子佳人的題材,很容易寫成陳詞濫套,它沒有那些動人心弦的激烈場面,沒有爭奇斗勝的巧妙情節,它主要是寫人物的細膩感情,作者如果沒有精湛的語言技巧,那就會使聽眾昏昏欲睡。可是,你認真讀來,就像美酒醇醪那樣深厚有味,如寫張生思念鶯鶯:「待不尋思,怎奈心腸軟,告天,天不應,奈何天。」只一個「天」字就有三層轉折,形象地寫出相思的九曲回腸。再如:「沒一個日頭兒心放閑,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先說一整天,再說天中之時,繼說時中之夜。在自然的語言中寄寓著作者的辛苦匠心。還有些語言新奇巧麗,詩意盎然。如「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璫璫地昏鍾兒打,鍾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畫。又如:「過雨櫻桃血滿枝,弄色的奇花紅間紫,垂柳已成絲。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艷麗脫俗。董《西廂》又是一首充滿警句美詞的長篇抒情詩,寫景繪情,兩窮其妙。
從《鶯鶯傳》到董《西廂》,構成雜劇《西廂記》的深厚藝術傳統。《西廂記》的傑出成就,不是王實甫一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植根於深厚的藝術傳統之中,經過長期的滋育蛻變出來的。尤其是董《西廂》,它直接給雜劇《西廂記》以深刻的影響。這又一次證明,任何偉大藝術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如果脫離了自己的傳統,就會像瓶花一樣,取艷一時,很快就會抱香而死的。
[編輯本段]【《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西廂記》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它誕生於盛產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裡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璨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贊嘆不已。正是由於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里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為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一、《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嘆為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跡地融合為一體,渾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我們首先應當注意到它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作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辭: 「[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第一本第一折)
這里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劇作中也有綺麗流暢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閑,
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繹台高,金荷小,銀鎮猶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這里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一殷的氣氛。
但劇中寫惠明和尚的唱詞卻是另一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式,請看劇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仟》,風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殺人心逗起英雄膽,兩只手將烏龍尾鋼椽昝。
[收尾]恁與我助威風擂幾聲鼓,仗佛力吶一聲喊。綉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
這是高亢激越,擲地有聲的英雄誓詞。
劇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頤的話辭,請看《拷紅》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台]夜坐時停了針綉,共姐姐閑窮究,說張生哥哥病久,咱兩個背著夫人向書房問候。
(夫人雲)問候呵,他說甚麼?
(紅雲)他說來,道『老夫人事已休,將恩變為仇,著小生半途喜變作憂』。他道『紅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權時落後』。
(夫人雲)他是個女孩兒家,著她落後怎麼?
(紅唱) [禿廝兒]我則道神針法灸,誰承望燕侶鶯儔。他兩個經今月余則是一處宿,何須你一一問緣由?
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紅娘十分俏皮的「供詞」,逼真地表現了紅娘的絕頂聰明和老夫人的無奈,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

http://ke..com/view/26440.html?wtp=tt受字數限制,剩下的你看這個網站。

❻ 西廂記是什麼書內容大概是什麼好看嗎那裡可以買到白話文的原版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❼ 西廂記全本原文翻譯

西廂記全本原文翻譯如下:

原文: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 、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

(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西廂記:

《西廂記》 是元雜劇中在文學上被後人評價最高,在舞台上,流傳最廣的麗情故事。主要寫白衣秀才張生與相國之女崔鶯鶯的愛情婚姻過程,事本唐代元稹的傳奇 《鶯鶯傳》 (一名 《會真記》)。

和金代董解元的講唱作品 《西廂記諸宮調》 (又名 《西廂搊彈詞》 或 《弦索西廂》)。從 《鶯鶯傳》 到 《西廂記諸宮調》 再到元雜劇 《西廂記》,崔張故事經歷了內容上的變革和文體上的遞嬗,三者之中,以 《西廂記》 的內容最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也更完善。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傑出代表。

❽ 西廂記原文 TXT格式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m-3RdoZWtaUxYBiUB7XPw

提取碼:0kce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熱點內容
民國言情文小說 發布:2025-01-22 14:53:21 瀏覽:540
一枝梨花壓海棠小說全文免費閱讀類似小說 發布:2025-01-22 14:33:41 瀏覽:87
免費閱讀小說沈浪與蘇若雪故事全文 發布:2025-01-22 14:12:48 瀏覽:831
易添小說好不好看 發布:2025-01-22 14:03:39 瀏覽:78
醫生搞笑小說推薦女生 發布:2025-01-22 13:57:34 瀏覽:763
都市言情小說市場怎樣 發布:2025-01-22 13:47:28 瀏覽:311
qq閱讀小說推薦視頻 發布:2025-01-22 12:55:25 瀏覽:965
超甜校園小說佔有欲 發布:2025-01-22 12:49:27 瀏覽:384
可以換源和聽書的 發布:2025-01-22 12:34:38 瀏覽:273
mp3文本閱讀下載穿越小說網 發布:2025-01-22 12:01:53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