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12-30 02:40:04

『壹』 呼蘭河傳是誰寫的

1、《呼蘭河傳》是作家蕭紅寫的。
2、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3、作品簡介
《呼蘭河傳》該小說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作品以更加成熟的藝術筆觸,寫出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蕭紅小說的風俗畫面並不僅為了增加一點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著巨大的文化含量與深刻的生命體驗。

『貳』 呼蘭河傳作者介紹及主要內容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在整個《呼蘭河傳》的敘事中,作者一直都將抒情的筆法滲入到敘事文體中,使其敘述模式充滿了散文化的情調。

《呼蘭河傳》作者介紹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呼蘭河傳》主要內容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的喜怒哀樂是混沌的,在一個孩子的世界裡,有個充滿生機的後花園足以讓他的童年豐富多彩,何況還有那麼多愚蠢的人在做著愚蠢的事來娛樂大家,對個孩子來說,那是熱鬧不過的事了,團圓媳婦成了愚昧的犧牲品,王大姐從人們嘴裡的好姑娘變成了壞姑娘,有二伯的古怪性情,馮歪嘴子的不卑不抗……呼蘭河的人們依然活著,或似快樂又凄涼的活著!

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直接看到到人情的冷漠,世事的蒼涼,但是那些無情冷漠的東西又無處不在!

『叄』 蕭紅 呼蘭河傳的簡介

蕭紅的《呼蘭河傳》共七章,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蘭河傳》不是為某一個人作傳,而是為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城作傳。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蕭紅寫作《呼蘭河傳》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而《呼蘭河傳》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20世紀10年代中期前後,那時,日軍還未侵略中國。 《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1941年底,蕭紅病危之際要求駱賓基送她北上:蕭紅要回到家鄉去。蕭紅曾計劃寫《呼蘭河傳》的第二部。

『肆』 呼蘭河傳、蕭紅的簡介誰有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伍』 現代作家蕭紅的代表作有生死場 呼蘭河傳 小學課本中有她的作品是什麼

現代作家蕭紅的代表作有生死場 呼蘭河傳 小學課本中有她的作品是什麼

《祖父的園子》貌似沒在教科書上出現過,但是它和《火燒雲》(習作部分有)都是出自《呼蘭河傳》的。

蕭紅的呼蘭河傳作文

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瑣碎小事中描繪出了沉默的民國靈魂。全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加一個尾聲。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第二章——主要寫《呼蘭河傳》精神上的「盛舉」,反映出了生活在呼蘭河傳這小城裡人們的精神風貌內容大多以介紹東北小城為主。或許,也只有這么多瑣碎的小事才能在我們的腦海中呼蘭河的風貌——泥濘的道路、積水的坑,真不知悶死了多少家畜;瘋了的王寡婦被看為不幸者,而在呼蘭河這小城中的所有不幸者都被看做是叫花子;染缸房、豆腐坊和紙坊里死去的一條條生命,這些新聞似乎也被呼蘭河的死氣沉沉漸漸「埋沒」;扎彩鋪里最漂亮的陰宅和人們面對生死時冷漠、麻木的態度。這些內容,我記憶猶新,就像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樣。尾聲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如此凄慘的結局,相信大家看了也一定會淚如雨下的。就像第四章從各方面描寫「我」家的荒涼,第五章是小團圓媳婦之死,都是會令人感到悲傷地。從前的一座熱鬧的小城,如今變成了一座陰冷的「死城」,誰會想到最後的結局會是這樣的呢?

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是部什麼題材的作品?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內容梗概
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動物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可卻沒一個願意。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檯子戲的、看廟會的,異常熱鬧。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的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援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買年糕,看到裡面炕上躺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誰有蕭紅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急求網盤連結

:vdisk.weibo./s/zZKqEeFVVUzp4?sudaref=.
:vdisk.weibo./s/dgHz5T4d0QweJ?sudaref=.

當代對於蕭紅作品《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的研究有什麼不足

就和你

跪求蕭紅的《商市街》《生死場》《呼蘭河傳》求發到 跪求!

蕭紅《呼蘭河傳》.zip_免費高速下載|網路雲 網盤-分享無限制
:pan../share/link?uk=4044509776&shareid=3941356396&fid=2577665138
蕭紅:生死場.pdf_免費高速下載|網路雲 網盤-分享無限制
:pan../share/link?uk=2569334674&shareid=2220975344&fid=277115283
蕭紅散文集.pdf_免費高速下載|網路雲 網盤-分享無限制
:pan../share/link?uk=3123847362&shareid=4214715596&fid=1176404195
資源已上傳到附件了,只需要點選連結下載即可,
有問題可以追問我
對我的回答滿意了還請採納.

呼蘭河傳、蕭紅的簡介誰有?

[編輯本段]作品概述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創作此小說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編輯本段]作家簡介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作者在寫完《呼蘭河傳》兩年後去世,具體地點不詳。
[編輯本段]故事梗概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裡的故事。
宗法社會,生活像河水一樣平靜地流淌。平靜地流淌著愚昧和艱苦,也平靜地流淌著恬靜的自得其樂,在這里生活著的是《呼蘭河傳》的人們。但宗法社會本質是殘忍的,這樣,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被愚昧的人們折磨死了。當然還不止小團圓媳婦,還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難免一死。這大約又是宗法社會的波瀾。
但它到底還是要復歸平靜,平靜為一種堅韌的生活。這都是小說中磨倌馮歪嘴子給讀者的生活提示。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輓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禽畜,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檯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援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我有一個親戚有二伯,他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征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起來。
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磨官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粘糕。有一次,我去磨坊買粘糕,看到裡面炕上躺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首先,《呼蘭河傳》在結構上與其它小說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說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備貫穿全書的線索,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有人說它是自傳,因為它描寫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講家史,也不說家庭,就連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談.這是不符合『傳記』的寫法和要求的。」(《蕭紅文學之路》208頁)。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象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不象」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河傳·序言)《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朴清新,一種別樣的美.小說的後三章又可做為三個短篇,各自獨立,但作者又因為一個統一的主題將它們聯結一體。彷彿在面前敘述一些遙遠而又真實的故事,牽動著讀者的心弦,為它和起美麗抑或優郁的調子。
呼蘭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裡邊的呼吸,一遇著嚴寒好象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里邊竟熱氣騰騰的了。」
這是怎樣的一幅東北農村小鎮的晨景,何其生機盎然,鄉土氣息撲鼻而來。「得得」的馬蹄聲,清脆的甩鞭聲,打破了靜寂的清晨;而那跳躍的燈籠,升騰的熱氣更使畫面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至於那賣饅頭的老者,腳踏有圓滾滾的雞蛋大凍掌子的鞋子,背著箱子顫顫驚驚地往前走,眼睛晴掛著霜,鬍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於那東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漿好象粥一樣,一下起雨來,則白亮亮的漲得溜溜地滿,漲到兩邊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
呼蘭河的火燒雲也特別的奪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了。紅公雞變成金色的了,黑母雞變得紫植色的了。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紅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黃,半灰半白合色、藺萄灰、大黃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繽紛,絢爛至極。
從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來之筆彷彿將你帶入呼蘭河的小鎮。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歷歷在目。還有那黃昏之後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烏鴉烏鴉你打場,給你二斗糧」;那粉房裡鮮明荒涼的歌聲「人家的丈夫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也聲聲傳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間盪起一種純朴的美感,那麼實在、那麼自然!使你不覺沉醉其中,置身於小鎮的清晨與黃昏,感受著濃郁的小鎮的氣息。
這也得力於它那不似小說的小說結構。假如我們將它刻意構思,套入固有的模式:開端、發展、 *** 和結局,打起伏筆、制起波瀾,則必失這自然純朴之美.難以使人產生「天然去雕飾」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章里開首就寫「嚴冬一封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讀者便從東北小鎮的嚴寒的大地著眼,領略了呼蘭河的自然、社會、人情風貌。到第二章,我們又順著作者的筆觸進入呼蘭河人們的精神世界.那全身無處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時分,那鼓打得分外地響;擁擁擠擠變得荒涼孤寂的河燈還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檯子的戲牽動著小鎮所有的人們,釀造許多或許歡樂或許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沒有兒子的婦女們正在給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鏡;人們圍擁著爭著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們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護、嬌慣、溺愛中那種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長。
我們只感到這是作者的信筆寫去,自然而灑脫,毫不嬌柔,毫不矯飾,決沒有因為它不像小說,感到齋要一個完整的情節和中心的人物.當我們看到後幾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貧苦卻還苦中作樂,直感到一種凄涼和悲哀。及至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周圍鄰居的評頭品足,又使你既為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為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直至最後作者寫到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他們居然沖破封建樊籬,在窮苦、誹謗、中傷中生活得恩愛、興旺,才透出一口氣。不禁為他們的勇敢,為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而贊嘆。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盡管凄婉,盡管優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其次,《呼蘭河傳》在語言運用上也別具一格.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聰穎的雙眸閃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後園里: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摟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綠的草地上,我們微閉雙眼,聆聽著身旁一灣清澈的小溪,輕輕地默默地流過。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後園多麼的動人和可愛!不禁使人產生一種審美的超越,心靈的凈化,竟至於沒有什麼形容詞,更不要談華麗了。而語言是如此的平緩,就像一個純朴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率直,卻令人神往。
當我們談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紅彤彤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裡念著: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怕也聞得到的.然後祖父就戴著滿頭紅彤彤的花朵進入家門,祖母大笑,父母親笑,祖父則笑了十多分鍾,我在炕上打滾笑.祖父剛有點忘了,我就在旁邊提著說:「爺爺,今年的雨水真大呀。」和著作者童年的「攪亂整個後園」的震耳的笑聲,我們也忍俊不禁。彷彿那紅花正在耀眼,花香正在襲人,家人的笑語正縈繞在你的耳畔……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筆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才使你丑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悅,產生美好的情感。
還有那賣饅頭的人跌倒後掙扎著爬起來,連饅頭帶冰雪揀到箱子里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後,就對那吃饅頭的人說:「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饅頭了。」聽著的行人都笑了。讀者也禁不住啞然失笑。為書中人物的幽默,為著作者的幽默。
《呼蘭河傳》的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凄苦。
養豬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頂的草上長著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著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驕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則沒有不羨慕的,都恨自己為什麼不住那草房裡。於是感嘆啼噓,相嘆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選幾個大的拋下來,藉以炫耀,哪知道忘記了房頂已經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把腳往外一拔,腳上的鞋子不見了,鞋子就從房頂落到翻開的滾水裡,滾著翻著……
讀者絕不會因為這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涼的,含著眼淚的。既同情他們的不幸,又原涼他們的麻木。這也是作者的諷刺幽默所產生的優郁的美感效應。
女作家蕭紅不僅以獨特的結構布丑《呼蘭河傳》的篇章,以從容平實的筆觸敘述呼蘭河畔人們的鄉土生活,風情習慣,同時又為我們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童話般的情調: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翔嶸、蜻址樣樣都有.栩嶸有白翔碟、黃蝴裸。
這種蝴裸執少,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蜻蜓是金的,螞蟻是綠的.蜂子則嗡嗡的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國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花園里邊明蕪蕪的,紅的紅,綠的綠,斷鮮漂亮.據說這花園,從前是一個果園,祖母喜歡吃果子就種果子園。祖母喜歡養羊,羊就把果樹給嘴了。果樹於是都死了。
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里邊就有一探大精樹。這偷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檢樹先喻,來了雨,大精樹就先胃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拾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止的拜殼一樣了。
這是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朴,卻著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論蕭紅的〈呼蘭河傳〉》)
[編輯本段]文章節選
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檯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援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我有一個親戚有二伯,他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征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起來。
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磨官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買年糕,看到裡面炕上躺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的意義是什麼啊?幫幫忙啦!

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蕭紅的 呼蘭河傳 語段賞析

賞析:從「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饅頭箱子跌翻了,饅頭從箱底一個一個的滾了出來。旁邊若有人看見,趁著這機會,趁著老頭子倒下一時還爬不起來的時候,就拾了幾個一邊吃著就走了。」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家都喜歡佔小便宜,從」他向著那走不太遠的吃他饅頭的人說: 「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 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老人的傷心,好冷的天 可以看出天很冷 但也寫出了老人的心更冷。

蕭紅的《呼蘭河傳》讀後感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裡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裡,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里,在這座城市裡,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裡,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裡,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可以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可以在游泳池裡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來到了,我們可以品嘗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可以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陸』 《呼蘭河傳》主要內容

《呼蘭河傳》,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1940年完稿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分為7章,由茅盾作序。

《呼蘭河傳》以蕭紅的故鄉生活為原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說,各章故事相對獨立,沒有主角人物,也沒有故事主軸。

第一、二章對呼蘭河城風情的描繪。第一章以宏觀的俯瞰視角,按照空間順序勾勒呼蘭小城的總體格局: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將呼蘭固定在了寒冷而荒涼的東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蘭小城的總體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間局促、逼仄、簡陋,城裡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都是從南到北五六里長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為人而做的設施不多——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一兩家機房、染缸房,東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設施是兩座小學校,西二道街還有一個設在城隍廟里的清真學校。

東二道街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全城引為光榮與驕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這里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呼蘭河人雖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沒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為這泥坑子施給當地居民兩條福利:一是常常抬轎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經濟,又不算不衛生的瘟豬肉。

在呼蘭河畔,人們對生活抱著麻木不仁、聽天由命的態度,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呼蘭河人過著卑瑣平凡的生活,對生命抱著讓人難以置信的漠然態度,而在對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們卻又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也許正因為對現實世界的無奈和無知,才促使他們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對遙遙無期的來世的關懷上。

呼蘭小城有非常齊全的為神鬼服務的設施:幾家扎彩鋪、老爺廟、娘娘廟,還有龍王廟、祖師廟、城隍廟,相應的便是異彩紛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呼蘭河人也就在這些信仰風俗中找到他們的一點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樂趣。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憶,展現「我」在呼蘭河城度過的童年時光。

第三章寫「我」幼時的生活,總共九個小節,除了第三、第九兩個小節外,其餘七小節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開 頭,中斷以前的言語,繼續新的言說。第三章是整部小說的重彩油畫的聚焦點,描繪了「我家」的後花園。

第四章寫「我」家,共五小節,除第一小節外,其餘四小節的開頭分別是: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

每個小節就是一個完整的言說序列。該章節,從「我家」的後面轉到前面,以「一進大門」的正面視角為觀察點,勾勒前院的整體格局,並按相應的空間順序,逐一點出幾戶人家: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

第五、六、七章則是由景物轉到人物,寫出了團圓媳婦、馮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慘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對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裡,以趕車為職業的老胡家的介紹而來,寫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

第六章寫有二伯。本章節是《呼蘭河傳》「最像小說」的一章,它從小團圓媳婦,也就是第五章潑墨澆成的黑洞內部開始,將筆墨集中在滑稽中透著悲憫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極大的耐心和頑強意志,築造了一條灰色的過渡地帶。

有二伯既可厭又可憐的品質,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員的特殊位置,構成了內在呼應。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為緩沖和過渡,形成了一片獨立而穩定的區域。

結尾處,有二伯因「絕後」而生的哭泣,順勢為全書最後一章,即第七章勾畫馮歪嘴子一家——焦點是馮歪嘴子小兒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運,營造好了勢所必至的運筆方向。

馮歪嘴子的兩個孩子,「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給他東西吃,他會伸出手來拿。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呼蘭河傳》到此結束。

寫作背景

根據現有資料,《呼蘭河傳》大約開始寫於1937年12月。1937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爆發後,蕭紅、蕭軍等作家逃離上海來到內陸武漢,期間蕭紅在武昌小金龍巷寫就第一和第二章。

隨著抗日戰爭的擴大化以及蕭紅自身的各種遭遇,這一期間小說創作幾乎停滯。1940年1月,蕭紅抵達香港,同年8月《呼蘭河傳》的創作得以繼續,並於12月20日完稿。

《呼蘭河傳》首先於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上連載。1941年5月30日,《呼蘭河傳》首次經由桂林上海雜志出版公司出版。

之後陸續有1943年6月桂林河山出版版本、1947年上海寰星書店出版版本、1954年5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版本、1979年12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版本以及1998年哈爾濱出版社版本。小說的英文譯本於1979年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譯,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Tales of Hulan River)。

作者介紹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名張廼瑩,曾用名張秀環,乳名榮華,筆名蕭紅、悄吟、田娣、玲玲,黑龍江省呼蘭縣(今哈爾濱市呼蘭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女性主義作家。

蕭紅以開闊的悲憫胸懷關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義,渾然天成地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學作品。作品情感基調悲喜交雜,語言風格剛柔並濟,寫作視角和行文結構獨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獨樹一幟

『柒』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誰

《呼蘭河傳》,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

1940年完稿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分為7章,由茅盾作序。

《呼蘭河傳》以蕭紅的故鄉生活為原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說,各章故事相對獨立,沒有主角人物,也沒有故事主軸。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發表經過

根據現有資料,《呼蘭河傳》大約開始寫於1937年12月。1937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爆發後,蕭紅、蕭軍等作家逃離上海來到內陸武漢,期間蕭紅在武昌小金龍巷寫就第一和第二章。

隨著抗日戰爭的擴大化以及蕭紅自身的各種遭遇,這一期間小說創作幾乎停滯。1940年1月,蕭紅抵達香港,同年8月《呼蘭河傳》的創作得以繼續,並於12月20日完稿。

《呼蘭河傳》首先於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上連載。1941年5月30日,《呼蘭河傳》首次經由桂林上海雜志出版公司出版。

之後陸續有1943年6月桂林河山出版版本、1947年上海寰星書店出版版本、1954年5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版本、1979年12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版本以及1998年哈爾濱出版社版本。小說的英文譯本於1979年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譯,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Tales of Hulan River)。

『捌』 蕭紅《馬伯樂》:精神勝利法與逃避主義

《馬伯樂》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後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相較於《生死場》和《呼蘭河傳》, 《馬伯樂》有被冷落的感覺。但事實上,《馬伯樂》是一部值得我們重視的作品,就蕭紅已經完成的部分來看,作品中的人物已然成型。馬伯樂,應該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還從來沒有被描述過的性格,並不僅僅是一般人認為的是一個崇洋、自私、卑瑣的知識分子形象。通過細讀文本,我認為馬伯樂身上存在著一種典型的悖論性格,即精神勝利法與逃避主義集於一身,這種「一體兩面」的性格特徵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是蕭紅國民性寫作的獨特發現,有力地豐富了知識分子的形象內涵。

一. 精神勝利法

馬伯樂出生在青島一個信奉洋教且家境殷實的封建家庭,作為「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渴望自由戀愛,試圖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縛。於是,在父親的再三阻撓下,他終於下定決心「逃往」上海的一所大學旁聽。但是馬伯樂沒有絲毫謀生的能力,離開了家庭的經濟支持,他在上海寸步難行,在生活難以維持的窘境之下,他只能放棄學業,灰溜溜的回到家裡。但是家人給予馬伯樂的只有無盡的嘲笑和白眼,馬伯樂忍受不了一毛不拔的父親、冷漠強悍的太太以及窩囊的家庭地位,於是他找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消解自己心頭的郁悶——在窮朋友面前擺闊,「我的父親有七八萬的財產。」不要用說第二句話,窮人的眼睛就亮了,這樣馬伯樂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在精神上勝利了。這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的阿Q,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甚至連最基本的家庭關系都沒有,卻能堂而皇之的在眾人面前吹噓「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你算什麼東西!」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這給了馬伯樂再一次由青島逃到上海的理由。他租住在一所沒有光線,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狹窄房屋裡,整天吃蛋炒飯,從不洗漱和打掃衛生,在太太沒有來到上海的三個月里,他甚至沒有理過發、刮過胡須。這個時候的馬伯樂在生活上可以說與乞丐無任何差別,但他卻自我安慰說吃不飽的目的是為了訓練,他在精神上欣賞著就叫花子受過訓練的飢餓「美」,欣賞著叫花子吃不飽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優美」,典型的應驗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撫摸,陶醉,那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就像啊Q頭上的癩瘡疤,別人取笑他,可他卻覺得這癩瘡疤非同尋常,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瘡疤。因此,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即用純粹想像中的勝利作為對實際失敗的一種補償,在馬伯樂身上也有同樣的體現。在這種自欺欺人假象下,馬伯樂感到幸福至極。恩格斯說過,「他們既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替代解放,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但事實上,精神勝利法絲毫沒有改變一個人因失敗而產生的屈辱狀態,反而使人有了虛幻的勝利而感到心滿意足。用這一點來詮釋馬伯樂的處境恰如其分,國難當頭,他既不奔赴前線抗日救國,也不在後方做援助工作,甚至不像社會上最平凡的百姓一樣雖做不出利國利民的大事卻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在張大耳朵面前吹噓,「日本的大炮還沒響,我就聽見了。你小子好大勇氣,跑這里來唬人。三天不見,你可就成了英雄!好像打日本這件事是由你領導著的樣子。」其言下之意這打日本的事是他馬伯樂所領導的,因為日本人要沒有他的預言能打來嗎?因此聽到張大耳朵的溢美之詞時,馬伯樂的精神上又感到了勝利,「他越想越覺得自己是個將軍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以理想化自居,靠著想像力的幫助,個人賦予自己種種崇高品質,從而使人擺脫痛苦和難以忍受的感情,並使他們「最終神秘地實現自我及自己的生活」 。理想化是一種幻覺,是不現實的,而馬伯樂正是用這種不現實的幻覺來遮掩自己逃難的窘境,以此彰顯自己所謂的「先見之明」。

當然,馬伯樂的這種精神勝利法還表現在其他諸多方面,如他的口頭禪「他媽的中國人」,每當受了父親、妻子或是別人的氣,一句「他媽的中國人」滿腔怒火馬上就會煙消雲散,同時馬伯樂也如同阿Q一樣為轉嫁屈辱而向弱小者泄憤,如踢翻買荸薺的小男孩,揍倒毫無還手能力的老頭等。

在這里,蕭紅為我們描寫的是在當時的作品中備受排斥的,幾乎被遺忘的國民性病態,她認為:中國人的靈魂在全世界中說起來就是病態的靈魂,因此,魯迅未完成的事業我們接受下來了。所以其作品的鋒芒直指愚昧無知, 自私自利,口是心非的國民劣根性。但同時,馬伯樂 作為「五四」以後成長起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再加上蕭紅的重「體驗性」的寫作,其形象又有別於阿Q。

二. 逃避主義

很顯然,現實生活中的馬伯樂是卑瑣無能的:大學考不上,生意做不成,生活上沒有謀生的能力,愛情上沒有追求的勇氣,在這種處境下,除了有時用阿 Q式的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外,更多的時候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於是逃避主義就成為了他的行為准則和處世態度。遇到什麼困境,馬伯樂的辦法就是逃跑。他總的原則是:萬事總要留個退步,而他對萬事的思考都只有一種:未發生的事情,他能夠預測到它要發生,壞的他能夠越想越壞。悲觀的事情讓他一想,能夠想到不可收拾。於是他的退步就變成了逃避,「逃」成了他處理事情的唯一方法,他的一部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逃」的歷史。

在家裡,父親發怒了,他逃;太太生氣了,他逃;盧溝橋事件的發生,又給了他冠冕堂皇的逃跑機會。可當他來到上海卻發現了一片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他頓時感到悲觀失望,惶惶不可終日,他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傳播上海即將淪陷的謠言,希望得到民眾的信任從而營造一種逃難氣氛,這樣太太也能趕來上海解決他貧窮困頓的局面,甚至夜晚躺在床上的時候他都在企盼日本人能趕緊打到青島去,從而樹立自己未卜先知的形象。

「八一三」後太太從青島帶著錢趕來解了馬伯樂的燃眉之急,也為馬伯樂的再逃提供了資本,於是他積極熱情地籌劃著逃往南京,再逃到漢口。逃到漢口後,馬伯樂最初的志得意滿並未持續多久,當下生活的平淡、無所事事,對前途、未來的不可知又使他憂心忡忡,生活的無意義、空虛再一次占滿了他的心靈。他神情默然,焦慮不安,又開始陷入悲哀、無聊的沉思之中。「到那時候可怎麼辦」 的擔憂再一次襲上他的心頭,他的處境就像地洞中的老鼠,需要不斷地為自己蓄積糧食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一樣,馬伯樂只有在不斷的「逃」 的過程中才覺得自己是安全、開心的,彷彿逃的結束,就是生活意義的結束。所以,武漢又要撤退的消息無疑成為注入馬伯樂生命的一支強心針,他馬上聚精會神起來,想到即將到來的逃亡,馬伯樂精神飽滿,具有「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氣勢」,他是以一種充滿激情的姿態在迎接逃亡,然而到了另一個地方,依然有著他一眼就能看到的未來的悲哀,他依然惶惶不可終日。

對於馬伯樂來說,人生除了自欺欺人就是逃避,他所有的「生」的樂趣只能在「逃」的過程中還能體現一些,不逃即死。在他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他作為人的精神、價值早已失落,活著沒有任何意義,不僅在家庭中沒有位置,在社會坐標中也沒有任何一個屬於他自己的點, 一事一物無不是為了逃而打算,甚至無難也要逃,因此,他的逃是其面對現實生活的全方位的撤退,它隱喻著知識分子精神的萎靡與退縮。他們口頭上、筆頭上所宣揚的民族大義在他們的實際退卻中被消解殆盡,留下的僅是當時作品中幾乎被遺忘的國民劣根性:自私,苟安,逃避。

三. 馬伯樂的形象意義

魯迅的《阿Q正傳》是由一個覺悟的知識分子寫一個不覺悟的農民,是在普遍的啟蒙思潮支持下產生的啟蒙作品;而蕭紅的《馬伯樂》是由一個游離於抗戰主流陣營之外的知識分子寫另一個知識分子,是抗戰大背景下產生的另類作品,但在今天看來,《馬伯樂》完全可以歸於《阿Q正傳》式的「改造國民性」 主題,只不過與阿Q相比,這種國民劣根性的載體轉 移到了知識分子身上。

我想這也是蕭紅寫作生涯中的一種開拓和延伸,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沉睡在鐵屋子裡」的落後農民,這是民眾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愚昧形象,但是蕭紅告訴我們,在那個年代,這種自私、落後和苟安的國民劣根性同樣存在在我們眼中受過「五四『新思潮影響的先進知識分子身上。在文學史上,有人認為《馬伯樂》這篇小說「主題開拓不深,政治意義不大」 ,但我更認同它「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其他作品無可替代的價值。」這種觀點。

熱點內容
小說十萬星河免費讀 發布:2025-01-22 17:41:38 瀏覽:779
小說舒伯特玫瑰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22 17:24:17 瀏覽:177
女主是軍火的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1-22 17:24:11 瀏覽:178
萬丈獨尊閱讀小說 發布:2025-01-22 17:24:11 瀏覽:974
兔兒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1-22 17:13:24 瀏覽:419
鬼小說短篇言情 發布:2025-01-22 17:10:29 瀏覽:172
遇見你時風好甜小說免費觀看 發布:2025-01-22 15:36:16 瀏覽:204
古風言情甜寵短篇小說 發布:2025-01-22 15:28:21 瀏覽:511
都市亂入小說 發布:2025-01-22 15:23:55 瀏覽:755
民國言情文小說 發布:2025-01-22 14:53:21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