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成熟
❶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是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
由於魯迅能獨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個性去進行靈活的藝術熔裁,小說的體式不斷有新創造。加上他又深得傳統小說精髓,常用古代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人物,語言簡潔、凝煉、含蓄、准確,蘊含著傳統文言小說所特有的韻味。所以,他的小說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
——轉摘
望採納
❷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是現代小說的成熟標志
在北大胡適的帶領下出現白話文,胡適抨擊文言文的缺點,而魯迅原來是一位醫生,後從事文學,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完全白話文就是他寫的,而且他對人生的感悟特別深刻,比如 《傷逝》、《朝花夕拾》,他寫的小說,語言成熟且充滿現代意味,重要是文體為白話文
❸ 為什麼說吶喊與彷徨是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❹ 為什麼《吶喊》和《彷徨》標志著中國現當代小說的開端,又標志中國現當代小說的成熟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❺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❻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是現代小說的成熟的標志
魯迅的小說實際上是對中國人(首先是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偉大拷問,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謀篇結構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小說體式靈活多變的長處,擺脫中國傳統小說慣用的單線縱向結構方式的束縛。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❼ 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魯迅小說集是( )和( )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❽ 為什麼說茅盾的子夜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走向成熟
《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8)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成熟擴展閱讀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
一是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
二是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
三是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❾ 為什麼說魯迅的《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❿ 我國小說漸趨成熟的標志是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