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都市大眾傳奇小說名詞解釋
『壹』 都市大眾傳奇小說名詞解釋
傳奇小說 [chuán qí xiǎo shuō]
傳奇小說是古代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一種,產生和流行於唐代,又稱唐傳奇。傳奇小說是一種傳錄奇聞的文體,實際上是已具規模的小說。唐代傳奇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內容精彩,故事動人,文辭華麗,有些作品確實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唐代許多著名的文學家都寫過傳奇。部分高水平的傳奇且成為後代著名小說戲劇的藍本。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的繁榮,民眾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了中國小說文學的發展。唐人小說淵源於魏晉六朝的搜奇志怪,故被稱為傳奇。
『貳』 關於都市文學的名詞解釋
1都市浪盪子:行為放盪、不務正業的青年。 在都市文化中「子」令人想到富家闊少,「浪盪子」更耽溺於感官享受,僅是貴族游戲。浪盪子並不把金錢當作本質的東西來嚮往,浪盪子不愛錢,不是守財奴,他只是大把大把地花錢,在乎的是花錢帶來的那份心理愉悅,聽上去很有敗家子的意味。浪盪子的品味,崇尚精緻。又要「絕對的簡單」。對待愛情,浪盪子口味有洛可可風格,甜膩、浮誇,還泛著妖冶放盪的成分。但或者像賣弄風騷的舞女,舞姿撩人,其實不過是虛張聲勢,骨子裡浸著冷淡和厭惡。
2城市尤物:容貌艷麗的女子、特別漂亮的女人;極品性感 ;熟女風情。尤物在歷史上是一種很厲害的物種,在都市中更甚,她的特質是一種催化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摧毀一個男人的上進心,把他變成女人的綿羊、男人的暴君。
3慾望辯證法:放縱、出賣一己隱私,吸引大眾眼球,迎合其窺視欲的慾望敘事首先「泛濫成災」。哲學文化邏輯的表徵,都市情慾泛濫、金錢角逐、精神分裂、平面復制等一系列放縱慾望化辯證 。形形色色的慾望化敘事涌動在世紀之交文壇上。這樣的作家與文本,在當下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都使盡招數想從「慾望產業」中分得一杯羹,藝術水準不高卻容易暢銷。但有人卻熱衷於談論它們,根本的問題不在於這種談論是批判、是贊揚,或者是嗤之以鼻,而在於這種談論、批評本身。這種談論直接把這種所謂的創作抬升為一種文學/文化現象。
4都市新文體:一種文體就代表了一個體裁,一個風格,一個時代,一個流派。都市新文體更多是指網路新文體,起源或流行於網路的新文體,通常是由於一個突發奇想的帖子、一次集體惡搞或者是一個熱點事件而產生,網路文體一般形式自由,特點鮮明,在一段時間內會引起較高的關注度。互聯網上新銳文體各領風騷,流行語體層出不窮,這種新文體無形之中帶給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5頑主:不務正業,卻未必不學無術的人 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的兢兢業業。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跟家庭出身沒有必然關系。這是特定社會和時代潮汐盪漾出來的產兒,在人們習慣已久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秩序上狂奔亂舞,拋去表象,凸顯頑主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情感體驗的鮮明特徵,是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抗,極端的個人主義方式卻是在放達享樂和焦慮情感,是都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6都市民間話語:是強調對邊緣化弱勢群體的關注,表達對都市生活的多重人性化體認。在「傳統」與「現代」、「民間」與「都市」的主題中,又重新推入到新一輪的話語傳播,並形成了一種新的復調式的文化場。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現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話語廣場空間,各種現象層出不窮,使文化呈現出一種更為混亂、無序和矛盾的現狀。在這樣一種復雜的文化陣營中,無論哪一種「聲音」都無法與周圍的一切斷然絕緣,它不自覺要受到周邊文化因素的輻射,故以一種謙卑的身份主動退出了文化佈道的行列,更多的是反思與學習。這是一個失卻了文化權威認同的時代,作為其間的文化人士,所能做的只能是觀望、體味並進行反思,然後以一種民主的姿態參與到這種現象的討論之中。
7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由青年親身創造,往往會被媒體宣傳、放大,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人自成一體的表現方式,還具有自發性、享樂主義、率直性和某種自我中心。可以概括為年輕人為了有別於主流文化而創造的他們自己的文化,以叛逆為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離、排斥,甚至對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總體態勢
8文化帶菌者:「傷寒瑪麗」的故事對於大眾文化來說,是一個完整的隱喻。大眾文化的過去和現在從來都被視為是「帶菌的文化」,它在夾縫中生存並腹背受敵。主流意識形態認為這種文化類型里經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於社會來說是有害的。大眾文化的一再爭論和不被信任,源於意識形態和經典文化的優越感,對文化尊嚴的冒犯也始終難以確立其合法性地位。大眾文化一旦被指認為「帶菌」之後,它動盪不定的「身份」和命運就幾乎是宿命的。事實上,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造成二者混為一談的原因之一,是大眾文化製造者的策略,以掩蓋其文化消解性及對人的生活的反作用;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已變為一種商品製作,它最重要的特徵,不是文化本身的創造性,而是商品性與製作性:它製造了大眾的情感和生活趣味」。在漫長的「除菌」過程的浸潤下,也同時培育了大眾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趣味。「性」幾乎是最重要的能指,它們引起紛紛揚揚議論的主要問題也大多源於此;而在「女性文學」中,「身體敘事」已經成為批評界的共識。身體暴露是女性文學主要的表意策略之一。由此可見,大眾文化的無處不在具有極大的侵蝕性。於是大多數人都成了「文化帶菌者」。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這些題目真是……
『叄』 請教幾個現當代文學的名詞解釋,希望大家的幫助!
言文和一
就是表示你的口語和書面語一致的意思
現代通俗小說
現代小說的一大題材類型,它是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於深層社會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挖掘
《九月寓言》
張煒寫的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肆』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冊中所有的名詞解釋
1傷痕文學:是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內容':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歷史意義: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
2新寫實小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這類人物的出現表徵著「文學造神時代」的終結,平常人、平常事成為新寫實文學的主角,適應了大眾的文學口味。作家從容不迫地敘述著中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並將其作為獨特的審美對象並提升至本體性地位,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3新辭賦體又稱「郭小川體」,是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一個獨特創造。新辭賦體,實質是詩人郭小川創造的新的詩歌體式。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望星空》
4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北島的《回答》
5是毛澤東繁榮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1956年正式提出雙百方針。在文藝創作上,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展;在學術理論上,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互相爭鳴,自由討論。「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來自「五四」新文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以來,在五四新文學傳統和戰爭文化規范下的解放區文學傳統間無形中形成的隔閡。
第二,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論」,提倡文學寫人性,恢復人道主義傳統。
第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創作,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學開始成熟。雙百」方針是促進團結的方針。文藝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首先,尋根文學是一次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其特點一是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自我,二是尋找作家的個性自我。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尋根文學"的局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7. 反思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
社會條件: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社會性的思想解放運動
作家條件:「右派」作家歸來;青年作家涌現
思想條件:文學不再滿足於暴露揭示傷痕,而試圖對歷史作縱深整體性思考。
反思內容:對共和國初期至「文革」時期歷史、社會、個體命運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對象:較廣泛,幹部、右派、知青、農村、軍營生活、商人、「內奸」等在文革中命運。思考觸角, 追索從左到極左的深層歷史原因。1.歷史縱深感和較大思想容量;從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躍進、反右。再現反思社會災難和人生悲劇。
2.反思歷史,同時文學反思,作家主體、文體意識覺醒。
1、現實意義:
從黨和人民關系角度反思歷史教訓,確立「人民是上帝」 的歷史觀念。特徵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國文《月食》《冬天裡的春天》,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
2、歷史意義:
立足當代歷史進程,揭示從左到極左的轉化,促進現實主義深化。最基本特徵:思考或沉思。《李順大造屋》。
3、文學意義:
藝術上新的變革與探索。中篇小說崛起,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結論簡單化:歸之於放棄優良傳統,因果式的歷史觀。
B、傳 統思維模式:為民請命。
C、基本手法還是回憶和對比。沒有形成全新的審美規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群眾性詩歌運動。這是當代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學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山嶽低頭萬民同悲,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
悼念,但卻遭到了"四人幫"的無理阻撓和壓制。這些詩歌大都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而且眾體兼備,手法多樣,或比興,或誇張,或象徵,或鋪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充分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力。
天安門詩歌運動是非常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學現象。這種現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詩,唯有正義出真詩。天安門詩歌不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極為寶貴的史學意義。它不僅展示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開了新時期文學復甦的序幕。[1]
9.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 ,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強調歷史的審美性和想像性, 打破了以往歷史敘事的時序、 因果、 整體化結構, 採用了回憶、 聯想、 閃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樣敘述手段。它是潛在於敘述者心理中的一種歷史感慨。陳忠實的《白鹿原》,新歷史小說在處理歷史題材時,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觀念對歷史的圖解,自覺地從歷史的廢墟中走出,盡可能的凸現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
『伍』 求助: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1.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2.代表詩人 九葉派主要代表詩人有穆旦、辛笛等。
3.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
4. 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因胡風主編《七月》得名。
6.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成為是新感覺派的聖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誰哈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陸』 現當代文學的名詞解釋
當代文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文學,其中出現了許多文學流派。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新時期文學、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另外,文學雜志《當代文學》於2001年9月23日在香港正式創刊。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到今天主要分為「社會主義初期文學」、改革開放後的「新時期文學」、「中國先鋒文學」、「中國自由文學」、以及「通俗流行文學」等五大類。
(6)現代文學都市大眾傳奇小說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80年代文學超越了「十七年文學」,回歸「五四」進而學習西方,完成「五四」未完成的「現代性」,但對於西方文學的學習主要限於藝術形式上。90年代文學則是沿著「五四」方向前行,充分借鑒西方,繼承傳統,文學體制雙軌制,文學現象多元化,通俗文學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世紀文學不再有學習的目標,而是獨立自主地發展,處於「自由」與「自為」的狀態,中國當代作家之文學現象非常復雜,寫作方式、作家身份、讀者閱讀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柒』 名詞解釋現代文學
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捌』 都市大眾小說名詞解釋
現代文學中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或通俗性的文學的總稱。大眾文學和「純文學」相對應,在商品經濟流通過程中,側重於追求群眾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娛樂性。現代題材小說、傳奇小說、劍俠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打鬥小說、政治小說、言情小說、推理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等,在廣義上都可以列為大眾文學。
『玖』 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有:
1、雙簧戲: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這場「文學革命」、「封建復古主義」思潮斗爭的序幕。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一封信,再由劉半農寫答信王敬軒的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2、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3、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理論主張:尊重自我,注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
4、語絲社:得名於《語絲》周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
5、革命文學論爭: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於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