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這篇小說的現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㈠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特徵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表現在外發性和後發性:中國文學思潮從西方引進, 二者之間存在著時間差; 中國文學受到多種世界文學思潮的影響, 具有復合性。在接受過程中, 中國文學出現了對外來文學思潮的誤讀, 主要是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誤讀。由於中國現代性與現代民族國家的
沖突, 導致文學思潮演變的倒序和反復, 如五四啟蒙主義被新古典主義取代以及新時期啟蒙主義的復興; 也導致中國反現代性文學思潮的薄弱、滯後, 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始終沒有成為主潮。
㈡ 如何理解《封鎖》中的「玩笑」它與社會現實以及人性的關系是什麼從翠遠的表現上看,如何理解張愛玲關
從翠遠的表現上看,如何理解張愛玲關於女人是「神性的情婦」的說法?
...同學你選的黑大網路課?
㈢ 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論述《吶喊》《彷徨》的現代性特徵
如果我們可以消解人為的抑或意識形態強加於魯迅頭上的神聖光環,或者祛除不分青紅皂白的有意遮蔽與誣蔑,換句話說,如果(即使)能夠中和魯迅身上近乎兩極分化式的酷評,如"最受誣蔑的人" 和"最勇猛堅決、正確偉大"等對魯迅的形塑 的諸如此類的極端話語,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毫無疑問,魯迅依舊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鮮活、觸目驚心與備受爭議的靈魂之一。甚至可以推定的是,他仍然會在21世紀發揮他應有的不容忽視又個性十足的獨特歷史功用。
魯迅研究成為一門聲名顯赫、研究資料近乎汗牛充棟的"魯學" 無疑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魯迅的無盡魅力甚至魔力 。然而,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的魯迅其小說集也不過三卷:《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共33篇。耐人尋味的是,魯迅如何實現了從傳統小說到現代小說以及他小說自身內部的兩次"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 ?尤其是,他又如何通過小說敘事模式的嬗變來呈現他對"現代性"的獨特認知與迎拒姿態?
某種程度上,敘事方式的更新和遞進是小說演變的靈魂。如人所言,"對新小說來說,最艱難、最關鍵的變革不是主體意識,也不是情節類型或者小說題材,而是敘事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敘事模式"是一個眾說紛紜、流動不羈的概念,但在本文中,它是指從敘述人營構、敘事的策略等總和所提煉出的不同範式(paradigm)。如人所論,"敘事方式是一組手段和語言方法,它們創造一個故事中介者的形象,即敘事作品中所謂的敘述者"。
在我看來,魯迅小說的敘事模式基本上經歷了可謂兩次大的嬗變。一次是,如果將魯迅從整體上置入"文學革命"的滾滾大潮中進行外部動態觀照,他挾晚清小說界革命之威引領風騷,推動了中國小說敘事從傳統漸次步入現代的轉變,主要是《吶喊》、《彷徨》為代表;另一次則發生在其小說內部,魯迅以其《故事新編》部分實現了他更新小說敘事、創設小說類型的企圖,盡管這背後可能掩蓋了我們不得而知的更大的敘事創新與文體學野心。
比較而言,有關第一次轉變的研究往往聲勢浩大、成果迭出。一般而言,幾乎所有專論魯迅小說的著述都或多或少的論及了《吶喊》《彷徨》的敘述創新及其轉折意義;而第二次轉變的研究則相對比較薄弱。盡管自從它誕生那一天起就爭議不斷,但真正能將它置於魯迅小說內部發展規律的平台上剖析,並指出其轉捩與創新意義的研究極其罕見。 為此筆者的重點將適當向第二次轉變傾斜,同時以巴赫金的小說性理論進行探究。所以本文的論述主要分如下三部分:1"小說性"理論的層面與可適用性;2魯迅的力量,主要考察他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的角色;3狂歡:在意圖與實踐之間。主要探究《故事新編》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吶喊》、《彷徨》的敘事更新。早在1923年,茅盾先生就靈敏地指出,"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就連對帶有左翼色彩的作家(品)不無偏見的夏志清也認為,"短篇小說一開始卻是非常成功的。給這一類型文學奠下基礎的是魯迅。他在一九一八年發表的《狂人日記》,純熟地運用了西方小說的技巧,與中國傳統的說故事方法完全兩樣,因此可以稱為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始祖。"
中國現代文學史家王瑤先生也強調了魯迅的現代文學史上的奠基人地位,"魯迅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擴大了新文學的陣地,同時由於這些小說內容的深刻,表現的新穎……為新文學奠定了基礎。"
不難看出,魯迅作為現代中國小說鼻祖的位置是得到公認的,同樣,他在小說敘事模式的轉換中也擔當了類似角色。問題的關鍵在於:它是如何實現的?
在巴赫金那裡,"小說性"和轉型期緊密相連 的,而現代中國小說的誕生本身就暗含了小說性的內在特徵:雜語性、兼容並蓄等。清末民初轉型期的新小說自然也不例外,"新小說卻是從其它文學形式獲得不少靈感。笑話、軼聞、答問、游記、書信、日記、敘事詩、見聞錄等傳統詩文形式的滲入小說,都曾對新小說敘事模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反過來,恰恰是因為此特質,小說也被推上了歷史潮流的浪頭,為人矚目。王一川指出,"中國人的新型現代性體驗是與新的生活語匯如全球化世界概念、來自西方的科技話語和現代器物名稱等交融在一起的……小說由於能以散文體方式敘事、抒情和議論,還可以把詩體等其他文類兼容於自身之中,因此得以成為容納現代生活新語匯的合適形式。因此,小說在表現新型現代性體驗方面交上了好運,成為現代文學的主導或中心性文類。"
魯迅的《吶喊》《彷徨》同樣也體現出其豐富的現代性,甚至是先鋒性。從整體上看來,他除了延續舊有的體式-情節小說以外,還開拓出"以寫實性生活片斷為結構主體的片斷小說"、"以刻畫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命運線索為結構主體的心理小說"和"以特定的氛圍渲染和情感、意蘊表達為結構主體的意緒小說" 等等。
"小說性"顛覆和解構的一面在魯迅的《吶喊》《彷徨》中有非常醒目的表現,比如《狂人日記》。無論是反思國民性、痛陳封建禮義說教的罪惡都或具摧枯拉朽之氣勢,或意義深遠綿長,在在令人省察。劉禾指出,"狂人日記卻著重於中國歷史的象徵性病理診斷--暗含著西方規范的參照--它大大超出了任何個體心靈的字面解釋" ,這無疑從內容上指出了其富含現代性的一面。王潤華也在他的〈西洋文學對中國第一篇短篇白話小說的影響〉中縷述了果戈理《瘋人日記》、迦爾遜《紅花》和尼采《察拉斯忒拉的序言》等對《狂人日記》的敘事、內容、意義等的宏觀的細微影響。
但需要明了的是,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理解為反思和批判自我的態度和趨勢,這當然也是後現代性得以發展的理由和空間之一。從此角度講,魯迅小說的現代性中也包含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聲音與反抗姿態,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魯迅式的現代性"。顯然,它包含了諸多復雜的指向和源泉: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熟諳和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模式的獨到品位及引領式論述 自然使他超越了許多時人對西方現代性的毫無保留擁抱的幼稚,反而多了幾分少見的本土式的冷靜與成熟。李歐梵在他著名的《鐵屋中的吶喊》一書中探尋魯迅的現代性的手法就是通過尋根傳統卻避開西方來展開。
魯迅的通過譯介和閱讀外國小說以及留學日本的體驗有使他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堅持"拿來主義"的博大胸懷。同時,"也正是文學傳統中的核心層次的那些要素,才決定著新文學在發憤精神、史傳意識、抒情風貌、意境美感、白話文體等諸多方面同中國古代文學發生著深刻的歷史聯系,呈現了文學歷史連續性的許多有聲有色、誘人追尋的生動具體的形態。"
如果通讀魯迅這兩部小說,我們可以發現,魯迅的小說主題的現代性表達似乎背離了現代性的原初語境,而更多呈現出對鄉土中國的深沉又細密的關懷與纏繞,如《阿Q正傳》、《故鄉》、《祝福》、《孔乙己》等莫不如此。"毫無疑問,魯迅的作品被看成是中國現代性意義最典型的表達……也許更重要的在於,魯迅表達了一種鄉土中國的記憶,這些記憶從中國現代性變革的歷史空檔浮現出來,它們表現了與現代性方向完全不同的存在。魯迅在這里寄寓的不只是批判性,而是一種遠為復雜的關於鄉土中國的命運--那些始終在歷史進步和歷史變革之外的人群的命運。" 如果非要給這種逸出與背離以現代性的名義的話,那它應該是"魯迅式的現代性"。
㈣ 《封鎖》這本書主要講什麼的
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來都顯得漫不經心、簡簡單單,這樣的「封鎖」狀態常常出現於本世紀的任何年代以及任何都市。作家深具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人們以為高雅的,她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俗,人們以為世俗的,她能欣賞俗氣後面撲面而來的無限風情,以及無法逃避的眾生世態。
封鎖期間登場的主人公男呂宗楨,是一家銀行的會計師,「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家長,他是車上的搭客,他是店裡的主顧,他是市民。」女主人公吳翠遠,是大學的年輕教師,「她是一個好女兒,好學生,她家裡都是人,翠遠永遠不快樂。」他們偶然相遇了,事先誰也不認識誰。呂宗楨無間地坐在了吳翠遠的身後,並低聲地搭話。翠遠則最初表現出「端凝的人格」。「他咬一咬牙,重新向翠遠進攻。」非常戲劇化的場面出現了:翠遠觀察出這是一個「真的人」,於是他們開始談話,宗楨從商科學校談到銀行的秘密,然後他「吞吞吐吐」萬分為難地
《封鎖》
說:「我太太——一點都不同情我。」`
至此話題開始深入到關健地段,彷彿他們只是一個單純的男子和一個單純的女子戀愛了。如果小說到此結束,這篇小說奉獻給讀者的就將是一部新時代的安徒生童話。封鎖沒有鎖住要害,張愛玲也將失去她那一份浸涼而真實的冷峻。
接下去,宗楨忽然說他不能離婚,他要顧全女兒的幸福,但他可以當他是妻子。想到自己一家的好人,翠遠此時覺得很痛快,略有報復色彩的快樂一點一點增加。然而宗楨清醒了,他凄楚地喊「我不能讓你犧牲了你的前程!我又沒有多少錢!我不能坑了你的一生!」翠遠覺得「完了!」她哭了,不是淑女般的哭,「她只要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誰也不希罕的一部分。」然而世人好人太多了!
之後,「封鎖」開放了,一陣歡呼的風刮過這座城市,燈亮了,宗楨坐回「原來遙遙的位置」。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當作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夢。張愛玲的這篇小說就這樣描寫出兩個在平淡、疲乏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在某一短暫而特定的環境允許的情勢之下,表現出對各自常規生活的不至於引起後果的瞬間反叛。《封鎖》的內容實質和旨意就在於此。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軌道上,人與人都保持著恰如其分的「位置」,這個位置,於生命深處也許有著種種的遺憾,那是對自己沒有得到的一切,所懷有的那一些不甘心。電車上的「封鎖」是人性的一個出逃機會、也是一場試驗,它引發了人心蓄積已久的燥動,讓人從常規脫韁而出,然而「封鎖」終究是短暫的,而這種短暫又意味著「安全」,讓「封鎖」中的男女有了現實中的退路。「封鎖」中的情與愛,終究是一場要謝幕的演出。
㈤ 荒原 的現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荒原》的現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為了表現荒蕪、病態和邪惡的主旨,《荒原》徹底摒棄了浪漫主義詩歌以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入詩的傳統,而延續了象徵主義詩歌,特別是《惡之花》選用病態、丑惡、卑微意象的理念;
2)《荒原》具有思維上跳躍幅度大的特點;
3)《荒原》用詞之多,在20世紀歐美文學作品中師相當少見的;
4)《荒原》具有明顯的音樂結構,彷彿一首宏大復雜的交響詩;
5)《荒原》採用了典型的自由體,詩句長短不一,不用規律的韻,但節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
6)《荒原》既有歷史的透視,又有現實的觀照;
7)《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現代主義的詩作。
㈥ 現代文明危機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當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普遍認為,人類正在經歷的現代化及作為其精神表徵的現代性存在深刻危機。現代性危機根源是人自身需要和慾望的惡性膨脹。市場經濟的不斷擴張,工業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類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空前提高。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追求的主要是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和物質財富是具體的、有限的,因而人們對使用價值、物質財富的追求也是有限和有止境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追求的已不再是使用價值和物質財富,而是價值這種「抽象財富」;價值的增值和擴張是無限和沒有止境的,因而這些人對價值的追求也是無限和無止境的。更有甚者,不僅價值及其增值成為人們的需要,而且需要與慾望的界限也被消融,慾望直接成為需要,一些現代人因此面臨慾望惡性膨脹與有限滿足帶來的人格分裂。
現代性危機,歸根結底是一些現代人需要發生質變和慾望無節制膨脹,愈漸淪落為自身需要和慾望的客體,而沒有成為其主體。也就是說,現代性危機是主體自身變異的結果,是主體性自身的危機。這種哲學危機主要表現在:主體性原則被絕對化、極端化,「主體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真、善、美諸領域喪失了客觀統一的評價尺度,經濟社會生活喪失了價值整合標准,甚至被資本及其邏輯所浸染和支配,物慾主義、消費主義和各種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現代人、現代社會面臨被分裂的危險。
㈦ 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敵視有哪些
建國初期,美國從各方面孤立封鎖新中國。 軍事上,發動朝鮮戰爭,以及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還有插手東南亞地區的印度支那戰爭; 政治上,美國要求北大西洋集團及其他一些國家不承認新中國的合法性,並且並操縱聯合國阻撓新中國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國民黨非法佔據的席位; 經濟上,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阻撓所有國家的商船進入新中國的港口。
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北面,新中國在外交上實行對蘇聯「一邊倒」的方針。東面,在美國介入和干涉朝鮮戰爭的情況下,中共中央作出向朝鮮出動志願軍,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定。南面,積極的促進了印度支那的停戰,恢復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緩解了新中國南部的壓力。
㈧ 美國對古巴的封鎖主要詳細表現在哪些方面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美國對古巴一直採取敵視態度。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並開始對古實行經貿和金融封鎖。1962年2月,美國政府宣布對古巴實行全面經濟封鎖。美國五十年來實施的經濟制裁給古巴造成的損失超過兩千三百六十億美元,製造的入侵和恐怖行動給古巴造成的損失超過五百四十億美元。兩項合計,古巴半世紀共損失近三千億美元。二00八年,美國對古巴實施的封鎖使古巴旅遊業損失十二點一億美元,古巴食品進口公司損失一點五五億美元,糖工業損失一點二七億美元,食品和農業部門損失一點二二億美元,交通運輸業損失四千七百萬美元,冶金機械業損失三千八百萬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又兌現了一項競選承諾:宣布解除對美國公民前往古巴探親及向其在古巴親屬匯款的限制,並支持美國企業進入古巴的電信網路和衛星廣電服務市場。奧巴馬並同時宣布,國務院,財政部以及商務部三部門,可以授權美國電信網路供應商與古巴方面簽訂協定以構建連接美古兩國的光纖及衛星通信設施;同時,允許美國電信服務供應商與古巴電信服務供應商簽訂漫遊服務協定,允許美國衛星廣播及衛星電視服務供應商通過必要的交易向古巴境內的客戶提供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