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把莊子帶到現代是哪本小說

把莊子帶到現代是哪本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3-29 15:07:27

Ⅰ 求一本小說,主角帶著超市穿越到長征時期

重生之抗日風雲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出自《莊子·外物》。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莊子所謂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論,與小說觀念相差甚遠。直至東漢桓譚《新論》:「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小說家」列為十家之後,其下的定義為。

Ⅱ 找書!(關於莊子的)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雛,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三千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於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游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制。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麼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麼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麼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贊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一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於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於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麼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麼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系以恆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聽了,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斗雞,—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麼?弟子愚鈍,實不明白。」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麼樣子?骨骼、五腑六臟,遍存於一身,自我究是什麼?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臟彼此有臣妾關系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誰大誰小,誰貴誰賤?」莊子道:「人成形於天地,受氣於陰陽,立於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實在太渺小了,又憑什麼自尊自大?計四海之位於天地之間,不似蟻穴之在大漠中乎?計中國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天地萬物無數,人不過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莊子說:「有這方面的意思。」弟子問:「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莊子道:「不可!任何物體,從度量上講無法窮盡,從存在的時間上講又無休無止;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來無始,去無終。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對待遠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知量上各無窮也。他博通古今:遠古雖遙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雖伸手可及,亦不踮腳去取,知時間上各無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虛消長、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他明白天道坦盪,故生而不悅,死而無憾,知終始之變化也。計人之所知的東西,遠不如其所不知的東西多;其生之時,不如其未生之時長久。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如此則迷亂而無所獲世。由此觀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為至小至細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窮盡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說:大中有小,不要以大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為小。」莊子道:「似不確切。不如說: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無窮,小亦無窮。」
弟子問:「那物里物外,怎樣來分別貴賤,怎樣去區別小大?」莊子道:「站在道的立場去看,萬物無貴無賤;站在物的立場來看,自貴而相賤;以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榮辱毀譽作標准。以外在的差別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則無所謂大小之別也。古時候診堯、舜相禪讓而稱帝,但子之與燕王哈相禪讓而亡國;商湯王、周武王相爭而稱帝,但白公爭奪王位卻自取滅亡。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梁之行,貴賤有時,不一定常貴常賤。大柱可以撞破城門卻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騏驥一日賓士千里,捕鼠不如狸貓,技能有別也;貓頭鷹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雙目圓睜卻不見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禪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傳,或傳給他姓;三代間繼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繼,或興兵討伐。但如不合時宜,有背世俗。則稱之為篡夫。如合其時,順其俗,則稱之為義士。可見貴賤有時,不由自主也。我說弟子,你怎能了解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弟子問:「怎樣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莊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達於理,通達於理的人必定明白權變,『明白權變的人才不會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覺熱,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傷。這是因為他能明察安危,安於禍福,謹於去就,故沒有什麼東西能損害他。」
弟子問:「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嗎?」莊子說:「孔子即是。」弟子問:「何以見得?」莊子道:「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義,雖到處碰壁,仍堅持不懈。其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說到匡地,被衛國人層層包圍時,仍彈琴高歌,滿不在乎。路人見孔子,問道:『老師您有什麼可樂的呢?』孔子說:『過來!我告訴你吧:我早就忌諱貧窮。仍難免潦倒,命運所制也;我也早就嚮往騰達,仍未得富貴,時運所限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繼紂之時而天下無通達者,亦非智失也。時勢使然也。行於水中不避蚊龍,此是漁夫之勇;行於陸上不避獅虎,此乃獵人之勇;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運自有老天安排!』不一會兒,有身披銷甲的人走過來,向孔子道歉:『很對不起先生!我們以為是陽虎,故包圍起來。現在才明白誤認先生了,我們馬上撤退!』孔子可謂通達權變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弟子又問:「先生說,以道觀之。無貴無賤,無大無小。那麼有沒有一定的是非標准呢?也就是說,先生您知道萬物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真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麼萬物就不可知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嘗試著說說。怎麼知道我所謂知不是不知呢?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試著問你幾個問題:人睡在濕地上則會腰痛,泥鰍會這樣嗎?人在樹上則心驚膽戰,猿猴會這樣嗎?這三者誰知真處?人喜歡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嗜鼠,人、獸、蟲、鳥這四者誰知真味?狙愛雌猿,麋愛與鹿交,鰍愛同魚游。毛嬙、麗姬,人認為美;可魚見之則深入於水,鳥見之則高飛於天,麋鹿見之則遠逃於野,這四者誰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來,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或對我有利,或對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標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區別?」
弟子問:「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嗎?」莊子說:「至人可神了!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象這樣的人,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對待生死尚且無動於衷,何況利害之端呢?」
逞能辯論,終於徒勞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也。那我們請誰來訂正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麼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麼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於此,因彼而有此,彼此並生也。既然這樣,那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聖人不拘泥於是非之途,而明照於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於其中了。這就叫道樞。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丑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有曠達者知通為一!」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一天,莊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時值秋冬之際,萬木凋零,枯草遍野,黃葉漫卷,烏鴉哀號。莊子破帽遮頭,舊衣裹身,腳穿爛麻草鞋,踩著崎嶇的山路,迎著蕭瑟的秋風,望著慘淡的夕陽,不禁仰天長嘯、放聲高歌道: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干羽,莫之知載;
禍重於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弟子不解,問道:「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嘆?」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生全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今亂世,干什麼正當,不幹什麼無凶?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麼可靠,舍棄什麼無憂?喜歡什麼合理,厭惡什麼無禍?」。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醜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道:「倘若不能如願,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木能用盡,其養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想那求責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生之法是知遠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說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贊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說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聽,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爭,結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說怎樣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說:名可害生,追求美名並非養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說:「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群起追趕時髦,蜂湧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么說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無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師徒二人出了山,留宿於莊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興,命兒子殺贗款待。兒子問:「一贗能鳴,一贗不能鳴,請問殺哪只?」主人道:「當然殺不能鳴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沒走多遠,弟子便忍不住問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贗,因不材被殺。弟子糊塗,請問: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我莊子將處於材與木材之間。材與木材之間,似是而非,仍難免於累……」莊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處世呢?有材不行,無材也不行,材與木材間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莊子沉思片刻,仰頭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下一上,以和為量,浮游於萬物之初,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還有什麼可累的呢?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至於物之性、人倫之情則不然:成則毀,銳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厚,不肖則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記住,唯道德之鄉才逍遙啊!」
弟子道:「道德之鄉,人只能神遊其中;當今亂世,人究竟怎樣安息?」莊子道:「你知道鵪鶉、鳥是怎樣飲食起居的嗎?」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人應象鵪鶴一樣起居、以四海為家,居無常居,隨遇而安;象鳥一樣飲食:不擇精粗,不挑肥瘦,隨吃而飽;象飛鳥一樣行走:自在逍遙,不留痕跡?」莊子微笑著點點頭。
死亦可樂
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著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發。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只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系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卧。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說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說:「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游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莊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願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莊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莊子說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託付給)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於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樂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況且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安時處順,窮通自樂
轉眼又去數年,也到了莊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語道:「偉哉造化!又將把您變成什麼呢?將送您到何處去呢?化您成鼠肝嗎?化您成蟲臂嗎?」莊子道:「父母於子,令去東西南北,子唯命是從。陰陽於人,不啻於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聽,我則是仵逆不順之人也,有什麼可責怪它的呢?夭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樣善待我死也。弟子該為我高興才是啊!」
弟子聽了,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莊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為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為此也!」莊子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莊子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螻蟻、老鼠,何必這樣偏心呢?」
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Ⅲ 據說《莊子》一書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個版本。。。。。

我看過許多關於《莊子》的書,感覺其中有個版本真的是本很不錯的書。
向你推薦下:
它是南海出版公司出品的以現代手法詮釋千年中國哲學經典的《圖解莊子》,它是採取全新的圖解方式,讀懂莊子的智慧,讓你的心胸更寬廣,思想更深刻,心靈更自由。可以通過一張張生動的圖解與表格,使你不會再有枯燥乏味之感,全新的體驗或許會讓您對這個世界看得更寬闊更清晰。

Ⅳ 女主有個兒子性情暴躁,被趕出家門到莊子上是什麼小說

女生有個兒子,性情報道被趕出家門後,到莊子上市嗯,是那個西華傳說

Ⅳ 主角可以明朝與現代來回往返,開始都是讓手下人用板車去碼頭拉貨到莊子里

摘要 趙文穿越了,一個儲藏老舊武器的倉庫竟然和倉庫管理員趙文一起穿越到了明朝末年。面對那氣勢洶洶的流賊和那野蠻不堪的北方野人,趙文該怎麼辦?什麼?你叫李自成?不好意思,我有56半。你叫張獻忠?不好意思,我有67式木柄手榴彈。你叫皇太極?不好意思,我有40火。你叫倭寇?不好意思,我有迫擊炮。所有的敵人,臣服於我的炮火之下吧...

Ⅵ 我大學看過一本書,應該是現代小說。主要講民國時期,有個老農民稀里

照此分類整理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復習資料分冊匯編
高中語文第一冊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采蓮賦》:南朝皇帝蕭統著。
3.《西洲曲》:南朝樂府中的詩。
4.周瘦鵑:現代作家,翻譯家,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代表作家。
5.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的主將,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
6.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末年著名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出自他的《輓歌》。
7.《文心雕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巨著,作者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
8.金聖嘆: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曾把《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與《西廂》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其批改《水滸》,成書於崇禎末期,將七十一回以後關於受招安、征方臘等內容刪去,增入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殺死情節,以結束全書。批語中頗有獨到之見,也表現了反對農民起義的立場。
9.顧炎武:號亭林,字寧人,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著有《日知錄》。
10.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京派小說」代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11.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偉大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12.喬治·桑:法國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
1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250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
14.《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貞定王十六年間的史實。
15.《戰國策》是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歷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經西漢劉向整理,共33篇。
16.《論語》是記載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二十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為語錄體。《論語》是有關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17.孟軻(約前372—前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倫理,。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認為「人性本善」。(見第五冊)
18.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時趙國人,著名思想家。主張「法後王」「性惡論」。《荀子》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之一。《莊子》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學性強,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合稱「老莊」。
20.賈誼:西漢洛陽人,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著作有《新書》、《吊屈原賦》等。
2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包括12本紀(帝王傳記)、30世家(諸侯傳記)、70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表、8書,共130篇。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關於《史記》見第六冊)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現在山東省臨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書聖」之稱。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凈,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因他作過右軍將軍,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蘭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高中語文第二冊
23.《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故事,並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餘篇。
24.錢鍾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代表作品有:兩部著名的學術論著《談藝錄》《管錐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和長篇小說《圍城》。
25.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代表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26.孫犁: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少年時期便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集為《白洋淀紀事》,其中《荷花澱》等作品是廣為流傳的名篇。散文《黃鸝》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27.史鐵生:北京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合歡樹》。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學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滕王閣序》是其駢文代表作。
29.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蘇洵:字明允,別號老泉。北宋文學家。著有《嘉佑集》。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34.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六一詩話》開創「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35.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張溥:字天如,明代文學家,天啟年間組織應社,崇禎初年又創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七錄齋集》。
37.姚鼐:字姬傳,一字夢古,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軒詩文集》,《登泰山記》選自該書。
38.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著有《龔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辭官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

高中語文第三冊
第一單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康橋:劍橋
40.聞一多:現代著名愛國詩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重要詩集《紅燭》《死水》,「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41.穆旦:九葉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詩集《探險者》《九葉集》
42.舒婷: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3.普希金:俄國偉大詩人,俄國斯文學奠基人,著名的詩:《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茨岡》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又叫《歐根·奧涅金》)
44.華茲華斯:英國「湖畔詩派」代表詩人。
45.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代表詩歌《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第二單元:
46.《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
47.《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通稱《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稱《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六義」。
48.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 「楚辭」創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浪漫主義詩歌奠基人。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離騷》是《楚辭》代表作,我國古代最早的抒情詩,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詩集,由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為作章句。
49.《孔雀東南飛》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長的敘事詩,與北朝《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注意:《木蘭辭》不屬漢樂府民歌) 。《玉台新詠》南朝徐陵編輯。
50.《孔雀東南飛》中的文化知識:
槌床便大怒:「床」當作「坐具」講,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黃昏後: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19時至21時)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時辰之一,是亥時(相當於21時至23時)
5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鍾嶸《詩品》贊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第三單元:唐詩和宋詞
53.唐詩
①唐詩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詩的表現范圍。
②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後人稱之為「詩仙」,詩歌風格「清新飄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亦稱杜工部。他的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也被後稱尊稱為「詩聖」。詩歌風格:沉鬱頓挫。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④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⑤王維: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與孟浩然為同一流派詩人。
補充: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岑參
⑥劉禹錫:字夢得,中唐詩人。中學課本作品《陋室銘》《石頭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⑦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區別於李賀)
54.詞
①詞出現於唐、五代時期,稱曲、雜曲或曲子詞,到宋代擴為流行,被稱為詩余,後改稱詞。又稱長短句。
②宋詞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詩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還有秦觀(北宋),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辛棄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世稱柳七,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婉約派創新者。
④蘇軾:字子贍,號東坡居士,與其文蘇洵、蘇轍、今稱「三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上,擴大詞的表現范圍,開宋代豪放詞先河,詞風與辛棄疾相近,合稱「蘇辛」。蘇軾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
⑥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最偉大愛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詞集《稼軒長短句》
⑦姜夔:南宋詞人,號白石道人。(千岩老人為蕭德藻)代表作品《揚州慢》(「禾黍」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⑧陸游:號放翁,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現存古詩最多一個詩人。
第四單元:
55.郁達夫:原文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6.巴金:原名李芾甘,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滅亡》,中篇小說《寒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燈》。
第五單元:
5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間,把從《史記》《漢書》到《明史》第24部史書定為「正史」,今稱二十四史。(註:無《資治通鑒》)
58.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創作《人間喜劇》(小說總稱,共91部),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其中包括《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
59.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60.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馬舍(法) 《費加羅的婚禮》
拉伯雷(法) 《巨人傳》
莫里哀(法) 代表作《偽君子》(又作《達爾丟弗》,主人公達爾丟弗),《吝嗇鬼》(又作《慳吝人》,主人公阿巴貢)
補充,四大吝嗇鬼: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國作家,著名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獵人筆記》

高中語文第四冊
61.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說為《狂人日記》《孔乙己》《葯》《故鄉》《阿Q正傳》,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雜文集16部;翻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毀滅》。課文《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
62.契訶夫,俄國短篇小說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務員之死》,劇本《櫻桃園》。
63.沈從文,現代作家,代表作《邊城》。
64.孫 犁,「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澱》,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另見26條)
65.趙樹理,當代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等。
66.茅 盾,現代文學旗手之一,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
67.莫泊桑,19世紀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長篇小說《漂亮朋友》,短篇小說《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項鏈》等。
68.高曉聲,江蘇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奐生上城》《李順大造屋》等。
69.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水滸傳》。《智取生辰綱》選入課文。
70.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失街亭》選入課文。
71.馮夢龍,明末小說家,編印過「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
72.凌濛初,明末小說家,編著過「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73.唐代傳奇,有《柳毅傳》(李朝威著)《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74.吳敬梓,清代小說家,著有《儒林外史》。
75.蒲松齡,清代小說家,著有《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
76.李汝珍,清代小說家,著有《鏡花緣》
77.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78.曹 禺,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79.老 舍,「人民藝術家」,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等。
80.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著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早期創作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81.關漢卿,元代戲劇作家,著有《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單刀會》等。
82.王實甫,元代戲劇作家,著有《西廂記》。該劇同《竇娥冤》代表了元雜劇最高成就。
83.湯顯祖,明代戲劇作家,著有《牡丹亭》。
84.孔尚任,清代戲劇作家,著有《桃花扇》。
85.洪 升,清代戲劇作家,著有《長生殿》。
86.傳 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並持續到清代,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87.袁宏道,明代散文家,創立了「公安派」,與袁宗道、袁中道均以文學見長,時稱「三袁」。
文學體裁
88.戲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89.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科介,是劇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90.元雜劇,是一種把歌唱、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角色有末(男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凈(花臉)、丑(小花臉)等。
91.現代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按照劇情繁簡和結構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92.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安、傳奇、武俠、言情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高中語文第五冊
93.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論、「性善」論以及「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孟子》向以長於譬喻和雄辯著稱。《孟子》與《論語》《中庸》《大學》四部儒家經典合稱「四書」。(見17條)
94.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上兩座並列的高峰。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他的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後人稱道,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將進酒》《越中覽古》,杜甫的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於古體詩和律詩,如「三吏」、「三別」,《兵車行》《登高》《客至》《詠懷古跡》《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等。(見53條)
95.元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小說。
96.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記》、《葯》、《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其中《阿Q正傳》對國民性弱點的揭示,至今仍振聾發聵;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成了一個世界性話題。(見5和61條)
97.現代派或現代主義文學是對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藝流派的總稱。
意識流小說 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小說《牆上的斑點》,通過象徵暗示,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表現化合物的「內心真實」。
表現主義 奧地利的弗蘭茨。卡夫卡 小說《變形記》 反對以寫實手法描寫客觀世界,而強調表現作家的主觀感受。
存在主義 薩特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薩特的名劇《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寫成,《蒼蠅》有濃厚的象徵色彩,《惡心》在很多地方運用意識流技巧。
荒誕派戲劇 作家貝克特的戲劇——《等待多戈》是荒誕派代表作。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形成熱潮。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第六單元:
98.韓愈:唐代文學家、詩人,「文起八代之衰」,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99.柳宗元:唐代文學家,詩人,世稱「柳河東」
100.根據課本P164 增補:
胡適《嘗試集》 郭沫若《女神》 張愛玲《金鎖記》 戴望舒《雨巷》 丁玲《沙菲女士日記》
當代:
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鄧友梅《在懸崖上》 宗璞《紅豆》
陸文夫《小巷深處》 劉心武《班主任》 盧新華《傷痕》
戴厚英《人啊,人》 古華《芙蓉鎮》
路遙《人生》 汪曾祺《受戒》 諶容《人到中年》
張賢亮《靈與肉》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阿城《棋王》

高中語文第六冊
101.梁思成: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
102.霍金: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他身殘志堅,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學理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有《時間簡史》。
103.王力、呂叔湘、張志公:中國現當代語言學家。
104.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偉大的小說家,用十年時間創作了不朽名著《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著。《紅樓夢》,是我國古代人情小說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話小說的高峰與總結,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在藝術上,它既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有鮮明的創新精神。書中描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王熙鳳,憎惡「仕途經濟」的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細處不讓鳳姐」的探春,「裝愚守拙,隨分從時」的薛寶釵,「身為下賤,心比天高」的晴雯,被人販子賣給薛蟠作妾的靈秀而薄命的女子香菱等。
105.起承轉合:舊體詩文常用的行文順序。起:開端。承:承接上文進一步加以申述。轉:轉折,從另一方面論述主題。合:全文結語。
106.《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古希臘的普魯塔克曾被稱為「世界傳記之王」,其作品《列傳》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不過,《史記》比它還早產生幾乎達兩個世紀。
10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和人物著作。其中人物與先秦時的文學人物相比,明顯具有鮮明的個性。此外,它的主觀色彩與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作者自述寫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思想價值主要表現在四點上:其一是表現了進步的文學觀;其二是表現了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是表現了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其四是表現了豪邁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
108.《報任安書》是我們了解司馬遷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獻。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寫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他還為戰國四君子(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立過傳。

Ⅶ 求一本好看的關於莊子的傳記小說

有一本就叫 莊子傳記

Ⅷ 求一篇穿越小說名字,從現代穿到一位將軍妻子身上,(原主很作)被送到了莊子上。女主開始一直想和離

求一篇穿越小說名字從現代穿到一位將軍妻子身上,這個你去小說app裡面去找吧。

熱點內容
都市學校修真小說 發布:2025-02-05 04:26:06 瀏覽:913
關於計算機想控制人類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5 04:14:03 瀏覽:174
白鹿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2025-02-05 03:56:26 瀏覽:287
武俠言情小說投稿去哪裡 發布:2025-02-05 03:39:44 瀏覽:718
武俠小說jj長小齒 發布:2025-02-05 03:39:41 瀏覽:784
都市有個精靈之心的小說 發布:2025-02-05 03:29:34 瀏覽:224
類似燦白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5 02:42:14 瀏覽:303
重生姐弟戀古代小說 發布:2025-02-05 02:00:36 瀏覽:928
文筆好劇情佳的高質量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05 01:25:03 瀏覽:748
都市小說創世中文網 發布:2025-02-05 01:10:33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