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現代文閱讀小說總結
㈠ 高考現代文小說閱讀,人物性格特點有哪些(要舉例)作用有那些
x4420790你好,我通過其他地方給你找了一些關於人物性格特點的一些舉例、作用,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正文:
內心軟弱、多愁善感;開朗樂觀,非常有自信,會享受生活,但做事缺乏耐心;懶惰;善於交際,組織能力強;善於理財,但容易感到寂寞,害怕孤獨;不輕言放棄,但有時過於頑固。 感情豐富,具有親和力,但有時非常情緒化,態度讓人捉摸不透。 務實,做事冷靜、有計劃,不怕艱苦,但自尊心強,有些守舊。聲音洪亮,辦事直爽,待人誠懇;多情善感,機智敏捷;較強的耐心和自製力;堅韌不拔;
優點:外向、活潑好動;輕松愉快、熱情、可親、開朗、豁達;交際、健談、機敏;適應能力強、善組織、工作有效率、富有朝氣;表情豐富、情緒發生迅速豐富變;反應敏捷、對新事物敏感而不深刻。
缺 點:興趣廣泛而浮躁、易隨波逐流;輕率不踏實、事不遂心則熱情銳減;情感不易深沉、易見異思遷;缺乏耐力與 毅力、易輕率作決定。
外向而興奮精力充沛;情緒發生迅速、強烈、熱情、樂觀、率直、語言、行動迅速、雷歷風行;能克服困難埋頭工作、 果敢、堅持。
缺點:沖動、莽撞、易怒而難以自製;剛愎、暴躁、倔甚至挑釁;一旦精力耗盡則情緒低落、信心受挫;煩躁、粗心。
優點:內向、沉靜、謹慎、穩重;語言動作遲緩、不易暴露內心活動、性情平和;辦事認真、細心、有韌性、嚴守秩序、有條理;不善言談、交際、忍讓、務實、可依賴。
缺點:執拗、不靈活、適應能力差;遲鈍、被動、冷淡、顯得落落寡合、有惰性、保守、萎蘼不振。
優點:嚴重內向、柔弱、敏感、靦腆;情緒發生慢體驗強烈;嚴肅、不怕困難、善於體察別人不易發現的問題。
缺點:情緒脆弱,畏縮順從;多愁善感;膽小,憂心忡忡;落落寡合、冷漠、多疑、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常為小事而動感情。
理智型:深思熟慮,沉著冷靜,善於自控。
疑慮型:猶豫不決,過敏多疑,易受暗示。
情緒型:心境多變,多愁善感,容易沖動。
按心理活動的主要傾向劃分,有:
外傾型: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獨立性強,不拘小節。
內傾型:沉鬱文靜,不善交際,處事拘謹,應變力差。
混合型:以上特點俱有,多數人屬這種類型。
在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它可以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各個角度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行為描寫和環境描寫,既能展現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還能完整展現人物與環境互為作用的關系,從而塑造出豐滿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㈡ 高考小說閱讀有哪些題型
1、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包括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等各種文體類型。
2、 閱讀題解題時對於自然科學類的一般能從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後一個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顯錯誤的。社科類的要讀個兩三遍,讀完一遍應該就能解決幾個問題,剩下幾個有兩個選項不能決定的,實在推不出來就按第一印象,別在上面浪費太多時間。
㈢ 高考語文閱讀總結
語文解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㈣ 高考小說閱讀的技巧
高考小說閱讀的技巧
解答高考小說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 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㈤ 高考現代文閱讀怎麼做,平時怎麼訓練
買本書做
高三一輪復習的時候老師會講一些答題技巧
答題語言等基礎知識
基本的思路就是分段,理清思路,抓重點句子,找隱含意義等,這里說不清楚的。我有個課件你看一下
2007年高考散文閱讀突破訓練與練習題
訓練點:
1.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作進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內容很多,可以分別歸納出其內容要點,還可以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概括其核心意思。
本考點通過分析辨別、篩選組合、闡釋述解、歸納概括等方法,檢測考生歸納概括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測試能力層級為C。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語句、語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點。它常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出題來檢測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能否對具體的內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能否對整篇文章的中心加以歸納,能否對文中含蓄的內容(比如某些人、某些事的特點)加以解說。考查的題型靈活多樣,可以是客觀選擇題,也可以是主觀簡答題或填空題等。
解題時,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帶著題目,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2)對照考題,找到答題區間,篩選出相關的語言材料,選好答題的角度,組織好答題的語言。
(3)快速瀏覽全文,驗證答案。
為了真正達到准確地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這一目的,還需要重視以下幾點:
⑴注意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點句、歸納句,這些句子常常是提煉文段(或全文)內容要點(或中心意思)的依據。
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現的詞語、意義相近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內容要點、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現,不可忽視。
⑶概括時,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層次要恰當,內容要涵蓋得全面正確,概念要限制准確,表述要精練確切。
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會背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知人論世,這是准確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條件。
⑸充分利用題干所提供的信息。
要充分發掘題干中所隱含的有效信息,從題干中尋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准確答題。
⑹藉助歸納概括內容要點、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2.鑒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審美活動,設置本考點的目的是為了檢測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其能力層級為E。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鑒賞文學形象,應以整體閱讀為基礎,注意形象的特徵、意義以及語言背景。文學作品的形象是廣義的,既包括具體人物,也包括典型環境下的具體群體或個體,甚至於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的象徵。另外,文學形象都是在互相聯系的生活畫面中刻畫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現實,聯系時代,依據整個作品來鑒賞文學形象;同時,還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2)鑒賞文學語言,首先應該弄清文學語言生動、形象、富於感情的基本特點,其次還應該明白精到、奇妙、鮮活是文學語言的高級檔次。品味作品的語言,應該在領會原文、弄清語境的基礎上,注意從語言的貼切、修辭的精妙、聯想的豐富、意蘊的深刻、句式的靈活多樣等方面去思考作品的語言魅力。鑒賞作品的語言,要突出以下內容:①分析語言特點,如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等;②把握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③辨析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
(3)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應該聯系文章的主旨與背景,聯系作品的具體內容與語境。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表達文章的內容。表達技巧主要包括:①表達方式;②表現手法;③選材剪材;④行文的結構;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解答這類題應注意以下四點:
(1)先讀題目,明確要求。然後,再帶著問題仔細地讀文章,這樣有助於很快地找到答案。
(2).把握全文,順序作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亂試題順序,因為命題者在安排題目順序時往往有整體構思,上下題往往有關聯。
(3)分辨題型,因題制宜。一般說來,考題的形式不外乎為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簡答題等,做題時應該根據題型的不同特點進行解答。對於選擇題的選擇項要進行比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確差異,去偽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與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擾,選出正確的選項。
友情提醒:
一、文學作品閱讀的客觀題主要考查鑒賞和評價能力,設題時大多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盲目聯系作者
賞析題備選項設題時,往往把文章中描述的內容所體現的具象的生活意義或抽象的精神意義全部與作者的情感、思想聯系起來,造成一種錯誤的表述。
2.胡亂聯想推測
散文描述的事物、景物和人物都與文章表達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語句都有著深刻的內涵的寓意。而選項卻利用文章中的段落、句子或詞語胡亂推測、聯想、聯系,毫無根據地生發出不切合實際的觀點、思想等。
3.真假判斷融合
散文對人、情、事、物、理的表述,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但選項往往故意片面地表述,真真假假,隨意結合,造成內容的真實與虛假的判斷混雜。
4.局部和整體混合
無論文章的語言還是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文章的主旨,都是通過全篇內容完整地表現出來的;局部內容是為整體服務的,是隸屬於全文的。但選項故意把局部的意思說成整體的內容,造成選項的錯誤表述。
二、解答散文閱讀的主觀題,往往容易犯以下的錯誤:
1.缺乏整體觀念,不注意前後文的聯系,只取一點,不計其餘。
2.不能充分利用原文的關鍵詞句,忽視其明確的提示性與暗示性。
3.不能以作品的思想內容為前提,去鑒賞表達技巧;不能依據表達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不能充分利用聯想與想像去體味、補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去體味作品語言的精妙。
4.不能抓住文體特點,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體知識,巧妙答題。
5.思維定勢,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意拔高,隨意貶損。
㈥ 高中語文:總結和收束這兩個詞在高考現代文閱讀中有區別嗎
「總結」有兩個義項:
①作動詞用。把一階段內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各種經驗或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結論:你回去好好總結這個季度的工作。
②作名詞用。指總結後概括出來的結論:回去寫好本學期的教學總結。
而「收束」有三個義項:
都作動詞用。
①收拾(行李):收束停當就出發。
②約束:把遊玩的心思收束一下,准備下學期的功課。
③結束:蠟燭已經燃盡,我的信也該收束了。
㈦ 歷年天津卷現代文閱讀題型(小說還是散文),或者近幾年的命題趨勢
文本多樣,考題多樣,但設題的實質是相同的,考查目的也都是一樣的。因
此,針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我整體上提出「三讀」的應考策略。
初讀。搞清文章寫的是什麼,梳理出文章的結構脈絡。大致步驟是:①注意作品題目,依此體會作品的思路和主旨;②進行語段之間句與句的比較,篩出並把握重要語句;③合並某些相關的鋪陳語句,關注概括性語句;④提取壓縮重要語句,把握語段大意文章思路。
跳讀。主要針對有「五選二」形式的鑒賞題的試題。結合鑒賞題的選項,檢驗初讀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確而深入,進而對選項做出判斷。試題設計不論讓選擇正確項還是讓選擇錯誤項,都會從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命題者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善於思考的學生可以藉助這些來匡正自己對文章的認識,在既判定出符合題意的選項的同時,又能從整體到局部對文章進行一次梳理。
細讀。關注局部段落,解答簡答題。大致步驟:①提取信息——根據題目要求,在文本中確定重點閱讀區域,提取承載重要信息的詞句;②轉化信息——通過聯想、推斷,調動知識和能力的積累,將重要信息轉化為答案要點;③連綴要點——根據答案要點之間的主次和邏輯關系,連綴要點,形成連貫規范的答案;④答題原則——獨立思考,不迷信參考答案。做到文本要點無一遺漏;作答無一詞無根據。針對探究題,在堅持結合文本的情況下,還要注意向外延伸拓展
2013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綜述及解題指導
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考查歷年來都是高考題中分量較重的題目,仔細分析今年各地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題,更有一種「得現代文閱讀者,得語文天下」的感覺。因此,明晰今年現代文閱讀命題的整體情況,掌握相關的解題方法,對明年的應考顯得尤為重要。
與往年試卷相比,2012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命題,總體來說基本穩定。文本選擇依舊多樣,且大多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設題遵循考試大綱,注意引導考生與文本對話,題目精緻簡潔。重點考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有利於深化課程改革,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現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具體闡述。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即科技文閱讀,即以前我們通俗來說的「小閱讀」。科技文閱讀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極為需要的能力,所以全國17套試卷都把它作為了必考內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選文篇幅大多是在900字上下,今年篇幅最短的是天津卷,只有650多個字;篇幅最長的是廣東卷,接近1400字。選文包括社會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類文章,17套試卷,大多選擇了社會人文科學類文章,比如湖北卷的《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福建卷的《誰在支持我們的「心靈成長」》、山東卷的《圍棋與國家》、江蘇卷的《笑的價值》。只有少數選擇了自然科學類文章,比如湖南卷文本內容是"噪音污染"的話題,四川卷是「警惕汞污染」的話題。但無論哪類選文,基本上都貼近現實生活,立足科技前沿,引導了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關注。
從設題的形式上看,全國大綱卷、全國課標卷、遼寧卷、四川卷、山東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重慶卷、湖北卷等10套試卷,採用了客觀題的設題形式;廣東卷、浙江卷、福建卷、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等6套卷子,採用了主客觀結合的設題形式;江蘇卷則完全採用了客觀題的設題形式。
下面列舉一些客觀題的答案解析,之後以此有針對性的提出應考策略。 全國新課標卷第1小題,選擇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C。答案解析為,原文表述是「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則對科學知識進行選擇」,選項表述是「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對科學知識進行了修正」,「選擇」與「修正」,顯而易見,意思不同。
遼寧卷第2小題,選擇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A。答案解析為,原文表述是「居住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宜居、利居、樂居」,選項表述是「人類對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宜居、利居、樂居」, 原文中的「三個層級」並非「三個方面」。
重慶卷第5小題,選擇不準確的一項,答案是B。答案解析為,原文表述是「抑制能力有助於訓練雙語者的大腦在其他情況下忽視干擾」,選項表述是「能通過增強抑制能力來排除干擾」,原文中的「忽視」與「排除」含義不一樣。
湖北卷第6小題,選擇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A。答案解析為,原文表述是「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系」,選項表述是「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幾乎沒有任何聯系」,原文上沒有「思想上」這個限定,「思想上」還是有聯系的。
安徽卷第1小題,選擇不符合文意的一項,答案是C。答案解析為,原文表述是「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選項表述是「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基本課題」與「全部內容」不是同一概念。
上面各列舉了5套試卷中的一個小題,從這5道試題的答案解析中,我們會發現,命題者將文本中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整合、轉換,然後在語言的一些細微處「咬文嚼字」,設置了一些語言「陷阱」。針對這樣的客觀題,我提出抓「七詞」的應考策略,即考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要關注以下詞語:
①概念詞,准確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②范圍詞,准確了解陳述或判斷的數量范圍是全部(全、凡、任何等),還是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是個別(只、唯有等);③動態詞,准確了解事件事物進行發展的情況(已然:了、過等;未然:將、會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許等);④稱代詞(這、那、之、其等),准確了解它們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時間及范圍等;⑤總領詞,准確了解它們所領起的內容和所管轄的內容範圍;⑥總括詞(總之、可見、由此看來、綜上所述等),准確了解它們所總結的結論;⑦因果詞(由於、因為、因此、因而等),准確了解何因導致何果,何果由於何因。
在此基礎上,依照「排除干擾,認清實質」的原則進行作答,具體步驟是:①定位——在選項中找到「定位」的關鍵詞語,回到原文中找出與之「照應」的詞語,據此確定選項的照應句;②比照——比較選項和照應句,找出二者有差異的表述,進行比照,理解兩者意義實質是否相同;③判定——把選項與選項進行對比,從而快速、准確判定出哪個選項是「更恰當」或是「更不正確」的。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主觀題應考指導,大家可以參照第二部分的論述,這里就不贅述了。
㈧ 高考現代文閱讀之實用類文本的解答思路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論文集。《戰國策》等書中保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論文。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論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論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展開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回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薄:迫,接近。伏:等於說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系,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一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循環上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論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系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系,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范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㈨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小說,散文等)怎麼回答能得高分
你好,同學。
其實這個真的是很很簡單的問題!
雖然說當時也困擾我一段時間...
但是這個確實要比前面的選擇題好拿分多!
其實,我的秘訣就是:多抄答案!
不要笑啊~~我就是抄出來經驗的!
一般,我做現代文閱讀的順序是這樣的:
1.先把文章問題看一遍
2.劃文章關鍵詞句(一會詳說)
3.看答案
4.把答案抄上去
你做這種題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感覺:答案都是有模式的!
簡單說就是:你有沒有覺得每篇的答案都差不多。
一般這種題無非問的都是中心思想、修辭手法、文章結構。
而答題的關鍵就在文章里,注意,我的這句不是廢話。
你要是經常抄答案的話就會發現,他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現代文中的原句換一個說法而來的!有的乾脆來形容詞都不變——這個就是關鍵詞的劃法,閱讀時注意形容詞!!!(你應該知道什麼是形容詞吧)用文章本身出現的、特別是作者抒情時用的形容詞來答中心思想——這個其實也是關鍵句的劃法:作者抒情的句子。一般現代文中包括小說和散文有很多是敘事的,敘事就分為兩部分了:敘事和抒情。敘事中有文章結構的答案;抒情中有中心思想的答案!!這種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抒情句子找幾個比較不錯的抄上去,最好自己變個句型(就是一句話你換個說法)。其實,答案就是這樣子的!有好多次考完試,一對答案,我的答案和標准答案錯不了幾個字~~~~
至於說到修辭,有時候也叫什麼藝術形式、藝術特色等等有「藝術」一詞的詞。
這種就更好答了!!!無外乎就比喻排比偶爾會用誇張(這種句子也算關鍵句!)————你答題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模式:作者運用了形象巧妙的XX(比喻誇張排比)說明了什麼什麼東西的什麼什麼特性,什麼什麼精神,表達了作者什麼什麼(文章原有形容詞)的情感,為我們展現了什麼什麼的畫面,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有時候依文章情況還可以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最後總結一句:具有XX的藝術特色。就好啦!!!!多簡單!!同樣這個模式還適用於古代現代詩歌鑒賞!
說到文章結構就更簡單了!!一般問到文章結構的,百分之九十九就是:首尾呼應!把首段尾段中你覺得是關鍵句的那一句一抄,再一總結就好了!!!太簡單了這個!!!!!!
.....
如果不是敘事文,那就是說明文了!更簡單,一言以蔽之:抄文章原句!把關鍵句原句抄上去就可以了!這個一般都比較容易就不詳細說了!
改句子,老師只會一瞥,看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掃中間就掃一眼!答題和寫作文一樣。
注意的地方有這么幾個:1.字寫的漂亮,不能寫的太小太緊!!
2.你盡量把關鍵字關鍵句寫在醒目的地方!
3.第一句和最後一句要寫好!
4.不能寫的太多,超過給的行數!最好剛剛好,一般自己都能拿捏好。
....
看看~~~現代文答案真的是很簡單··~~注意這些就行了~~~現在快考試了·~
你要是不想寫(其實,當時我就是不想寫),就看看文章看看答案就好了·~注意自己總結規律!!!
以上就是本人現代文應試抄出來的經驗~~~~同學,祝你好運!
其實,答語文卷子最大的秘訣就是:把你的字寫漂亮點!!不要太擠、大小適中!同樣的卷子不同的字,中間可以差20多分·~~一分可就是幾萬塊啊~~
累死啦·~~~~飄走···
PS:我看再加100多分應該不虧吧~~~我這都可以交上去做論文了~~好幾千字哎!
㈩ 高考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有答題模式嗎
說明文
傳記
小說
散文
議論
敘事文
抒情文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