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現代中篇小說
A. 俄羅斯近代的作家有哪些
伊·謝·屠格涅夫生於1818年10月28日,他的母親是個大農奴主,他的童年就是在母親的大庄園里度過的。
他的父母非常關心兒子的教育,聘請了最好的老師培養他,使他在15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俄國最好的大學莫斯科大學,並於3年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後來他又到德國留學深造。屠格涅夫在俄國作家中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讀外國文學作品最多、與西歐作家交往最早的作家。
居格涅夫一生基本持溫和的自由主義立場,在政治上,他主張對俄國社會實行漸進的改革,不贊成以革命的方式解決俄國的社會問題,這種態度完全是受家庭的影響。他親身體驗了由他母親主持的農奴主教育方式的野蠻,同時也目睹了農奴主摧殘農奴的種種暴行,因而居格涅夫從幼年時就產生了對農奴制的反感。這種反感後來形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因素,使他在17世紀40年代中後期到50年代初期服革命民主派的批評家們站在了一起。
1852年,居格涅夫的隨筆集《獵人筆記》使他進入俄國傑出作家的行列。作品中鮮明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引起了沙皇當局的極大關注,並借故把他拘留,後又流放近兩年。
屠格涅夫寫得最多的是兩類知識分子:他在5部長篇小說即1856年的《羅亭》、1859年的《貴族之家》、M60年的《前夜》、1867年的《煙》、和1877年的《處女地》里,刻畫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都是貴族知識分子或平民知識分子。在中篇小說中他多寫貴族青年男女動人而又不成功的愛情,也寫到了平民知識青年。屠格涅夫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俄國當時的時代變革,他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矛盾的世界觀也在作品中有所表現。他同情衰亡中的貴族階級,而他的理智卻又使他展示了平民的勝利。
屠格涅夫是一位多產的偉大作家,並且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方面也有所貢獻。他是我國幾代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說《初戀》、《阿霞》早在本世紀20年代就已介紹到我國。
B. 俄羅斯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大師是誰
契訶夫,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有以下三人: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C. 求介紹幾部21世紀比較有名的俄羅斯散文或者中短篇小說作品
奧利加·斯拉夫尼科娃的《腦殘》
達利亞.頓佐娃
尤利婭.希洛娃,
塔吉亞娜.烏斯季諾娃,
鮑里斯.阿庫寧,
亞力山德拉.馬里尼娜,
塔吉亞娜.波里亞科娃,
帕烏羅.科埃里奧,
亞歷山大.布希科夫
D. 俄羅斯的著名作家有那些
1、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5、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1837年2月10日),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
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E. 國內外有哪些好看的中篇小說
1993年《一地雞毛》獲第五屆(1991——1992年)《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2000年《一地雞毛》被《中華讀書報》評為「二十世紀世界百部文學經典」之一。
F. 俄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偰契訶夫的主要代表作有
契訶夫的代表作: 短篇小說《變色龍》《胖子和瘦子》《凡卡》(《萬卡》)《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等等。 契訶夫從1880年開始發表作品,一生中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短篇小說如《凡卡》《普里希別葉夫中士》《一個官員的死》《變色龍》《哀傷》《苦惱》《乏味的故事》《決斗》《裝在套子里的人》《姚尼奇》《農民》《在峽谷里》等。中篇小說《草原》《第六病室》《未婚妻》等,劇本如《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他常常通過一些日常平凡事物,描寫小市民,小官吏的自私、虛偽、庸俗的丑態,揭露腐朽反動的沙皇統治的罪惡,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G. 近代俄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的近代俄國文學具有過渡的性質,一方面是出現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批知名的作家,如羅蒙諾索夫、傑爾查文、馮維辛、卡拉姆津、拉季舍夫等,以及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格里鮑耶陀夫、克雷洛夫,另一方面是文學還有待於形成民族的獨特性,趕上西歐近代文學的水平。因而它加速探索,努力建立一種擺脫模仿、力圖具有民族性的文學。其發展過程是把西歐文學流派的諸種武器統統拿來使用,一旦發展某種流派不適合俄國需要,就迅速拋棄,再找新的,直至找到最適於發展俄國文學的武器,把它掌握起來,加以運用和發展。西歐17世紀以來幾百年間先後出現的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諸流派,俄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都先後試過了。
俄國近代文學的早期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
18世紀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
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18世紀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
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
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18世紀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出現。
18世紀60~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和《畫家》(1772~1773)。
前者主要暴露像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
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
18世紀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
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絝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指出了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
18世紀後期,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蓬勃興起,此時的作品大都反映了1773~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被拋棄而自殺的故事。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
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而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則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但其抒發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俄國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激盪和1812年衛國戰爭所引起的民族意識的高漲,專制農奴制的危機加深,終於爆發了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解放運動史上的貴族革命階段(大約從1825~1861年)從此開始。
同這次起義前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狀況相適應,文學中各種流派和思潮紛然並立,互相排斥而又互相滲透。感傷主義雖已出現,古典主義派尚未完全退出,他們以希什科夫(1754~1841)和傑爾查文為首,結成「俄羅斯語言愛好者座談會」(1811~1816),同擁護卡拉姆津的「阿爾扎馬斯社」(1815~1818)就新舊文體問題激烈論戰。
19世紀初,一些保守貴族對動盪的社會甚為不滿,流露出悲觀遁世的思想,消極浪漫主義遂應運而生。其鼻祖茹科夫斯基(1783~1852)原是從感傷主義蛻化而來,他的大部分詩歌遠離現實,追求內心的自由和諧,宣揚神秘的宗教觀念,但他發展和深化了卡拉姆津對人物的心理剖析。巴丘什科夫(1787~1855)的後期詩作也有類似之處。
隨著貴族革命的醞釀,又涌現了反對暴政、頌揚自由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如十二月黨詩人雷列耶夫(1795~1826)的《致寵臣》(1820)、《公民》(1825),普希金(1799~1837)早期的《致恰達耶夫》(1818)、《高加索的俘虜》(1820~1821)等。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1795~1872)、丘赫爾別凱(1797~184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詩人認為文學是宣傳和戰斗的武器,注意從民間創作吸取營養,強調作品的民族獨特性。
這時現實主義文學也有進展,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廣泛地表現社會的弊端和俄羅斯民族的智慧,形式活潑,文辭通俗。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智慧的痛苦》(1824)以個性化的語言,通過對保守反動勢力的斗爭,刻畫出一個反映十二月黨人革命情操的19世紀2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恰茨基的形象。馬爾林斯基的中篇小說、拉熱奇尼科夫(1792~1869)的歷史小說和柯里佐夫(1809~1842)的詩,也包含了許多現實主義的成分。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伴隨著1812年反拿破崙侵略戰爭的勝利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而誕生。它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1852)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作品受到感傷主義思潮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但卻革新了俄國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十二月黨詩人把批判的矛頭直指沙皇官僚集團,宣傳革命思想,奠定了俄國浪漫主義文學嚮往民主和自由的基本主題。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不但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而且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也是俄國文學的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不但歌頌了人民的智慧,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痛苦命運的同情,而且諷刺了專制暴政、揭露了貴族的寄生生活。克雷洛夫的寓言富有民族風格,充滿幽默和機智,並廣泛的採用了民間口語,深受人民喜愛。
萊蒙托夫是繼普希金之後的另一位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他在長篇敘事詩《童僧》、《惡魔》里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人民反抗專制暴政的正義心聲。抒情詩《帆》以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的孤帆,象徵著「祈求風暴」的不屈戰士。《高加索》充滿熱愛故土的情懷,顯示了描寫自然的高超技巧。萊蒙托夫在小說《當代英雄》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在19世紀50、60年代走向繁榮,到19世紀70~90年代達到了高峰,並轉向衰落。將近100年的俄國文壇,描寫人民苦難的作家人才輩出,反映現實黑暗的作品不斷涌現。他們的批判鋒芒主要針對封建農奴制,後來也觸及資本主義制度。他們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度。高爾基曾拿西方文學作對比,說:「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出現過燦若星群的偉大名字。」
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因素有顯著的增長,封建農奴制面臨危機。先進人士對農奴制的批判以及圍繞廢除農奴制問題的斗爭,促進了一部分作家轉向現實主義。反對農奴制的斗爭要求文學揭露社會的黑暗,這是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而文學本身的發展,也為它提供了條件。
普希金的後期創作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萊蒙托夫、果戈理等是早期創作以浪漫主義見稱的作家,也在19世紀30年代轉向現實主義。詩人萊蒙托夫(1814~1841)在1840年發表小說《當代英雄》,繼承普希金開始的「多餘人」形象傳統,塑造了又一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畢喬林是對上流社會強烈不滿的貴族青年,但他擺脫不了貴族生活,沒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悶絕望;他時時進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視自己,只能成為社會的「多餘人」。作者用諷刺的筆調譏諷他,並譴責其所由來的貴族社會。
果戈理加強了俄國文學的批判傾向。別林斯基則反駁對立派攻擊果戈理的言論,認為到19世紀40年代後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其特點是真實描寫並批判社會的黑暗,以下層人民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這恰好是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學。別林斯基的理論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赫爾岑(1812~1870)的小說《誰之罪?》(1847年)創造了另一個「多餘人」別里托夫。這樣一來,經過普希金、果戈理的創作實踐和別林斯基在理論上的闡釋,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完全獲勝,並於19世紀50、60年代進入繁榮時期。
俄國文學繁榮的表現是作家眾多,名著如林,而且種類齊備。小說如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1859年)、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年)和《父與子》(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1864年),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1869年)。短篇、散文、隨筆如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1852年),謝德林的《外省散記》(1856年),劇作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年),詩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1863~1877年)等。在理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點,其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1885年)對唯物主義美學作了重大貢獻。
屠格涅夫的出現是繁榮時期的標志。他在寫出了「多餘人」形象羅亭(同名小說,1856年)、拉夫烈茨基(《貴族之家》,1960年)之後,迅速轉向「新人」形象的創作,開了這個形象系列的先河。所謂「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識分子,即「自由民主資產階級的受過教育的代表,他們不是貴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農民。」而此前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同名小說)幾乎已是「多餘人」形象的尾聲。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接著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此時,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大雷雨》等劇作和涅克拉索夫(1821~1898)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分別在戲劇和詩歌方面拓寬了文藝表現生活的范圍。前者將商人、演員、教師、店員、侍役等中下層人物搬上了舞台,後者則把農民、小知識分子引進了文學。
H. 《文學的幻想》和《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這兩篇小說主要說了什麼
別林斯基出生於一個清寒的醫生家庭。1833年起任雜志《望遠鏡》編輯,1834年發表論文《文學的幻想》,探索了從羅豪諾索夫到果戈理的俄國文學發展過程。1835年發表的《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標志著別林斯基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初步形成。
I. 推薦幾部俄羅斯中篇或短篇小說
契訶夫的小說很多中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