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羅曼司小說作家
『壹』 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羅曼.羅蘭是哪國人
法國
羅曼·羅蘭(1866-1944)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前半期法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貳』 羅曼羅蘭是20世紀上半葉著名的什麼作家
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叄』 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詩體小說《克萊格上尉》(Captain Craig);詩集《河下游的城鎮》(The Town Down the River,1909)和《天邊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確立了他在詩壇的地位。羅賓遜以中世紀亞瑟王傳說為基礎寫成了長篇敘事詩三部曲:《墨林》(Merlin,1917)、《朗斯洛》(Lancelot,1920)、《特里斯丹》(Tristram,1927)。其他作品還包括《埃馮的收成》(Avon』s Harvest,1921)、《詩集》(Collected Poems,1921)。他最擅長寫短詩,其中最著名的是蒂爾伯里鎮居民的人物群像。《米尼弗·契維》出自《河下游的城鎮》,是羅賓遜人物肖像詩中最著名的一篇。
(Robert Frost,1874~1963)享譽海外的美國著名詩人。16歲時發表第一首詩《諾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埃茲拉·龐德的鼓勵下出版詩集《少年的意願》(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修牆》(Mending Wall)《摘蘋果之後》(After Apple-Picking)《僱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廣為流傳,收錄在《波士頓以北》。詩集《山間》(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標志著他的詩歌創作進入了成熟階段。《沒有選擇的路》、《白樺樹》(Birches)等富有哲理性的詩篇均收錄該集。後又發表詩集《新罕布希爾》(New Hampshire)、《西流的溪澗》(West-Running Brook)、《又一片牧場》(A Further Range)、《一株作證的樹》(A Witness Tree)等。他是美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其詩歌在韻律方面與傳統詩歌相近,又與意象派等現代詩歌相通,被稱做是「交替性詩人」。
埃茲拉·龐德
(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龐德與休姆(T.E.Hulme)等人一道發起意象派運動,引起一場詩歌革命。1912年,他和理查德·奧爾丁頓、杜利特爾提出了意象派詩歌創作的三原則:直接處理事物,取消修飾的「多餘的」詞語,按照流暢的音樂節奏。不久,他脫離意象派,熱衷於旋渦主義運動。「旋渦主義」對龐德詩歌創作德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德長篇詩作《詩章》(The Cantos)里。龐德的其他作品還包括:《面具》(Personae)《羅曼司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華夏》(Cathay)《文雅集》(Polite Essays)《文學論文集》(The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等。他對於中國古詩、孔子思想以及日本俳句的推崇和介紹使得英美文學界開始了解東方文學。《在地鐵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派詩歌的經典之作。
依·依·肯明斯
(E.E.Cummings,1894~1962)現代派詩人,畫家。1917年蒙冤入獄,後來這段經歷被寫進了《巨大的房間》(The Enormous Room,1922)。第一部詩集《鬱金香與煙囪》(Tulips and Chimneys,1923)形成自己獨特的詩風。其他著作包括:《詩四十一首》(XLI Poems,1925)、《是五》(is 5)、《萬歲!》(Viva,1931)、《不用謝》(No Thanks)、《詩集》(Collected Poems,1958)等。詩歌形式上取消了幾乎所有的大寫字母,隨意處置標點符號。
歐內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簡短樸素的寫作風格。第一篇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達了一戰後一部分美國年輕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絕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評論到:「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的稱號由此誕生,海明威被公認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別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戰為背景。《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關西班牙內戰。《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對於世界文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創造了「冰山原則」——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這既是「冰山原則」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創作風格。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著名散文家、短篇小說家、幽默大師、漫畫家。他的短篇小說《沃爾特·米笛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主人公沃爾特愛做白日夢,是個妄想當英雄的懦夫。如今在美國,「沃爾特·米笛」已成為這類人的代名詞。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風——「紐約人作風」。1929年瑟伯與E.B.懷特合作,發表了第一本小說《性,必要嗎?》(Is Sex Necessary?),是對歐洲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分析學家的諷喻。他還著有幻想小說《十三座鍾》(The 13 Clocks,1950),人物傳記《與羅斯一起的年頭》(The Years with Ross,1959),還有畫冊《瑟伯畫冊》(The Thurber Album,1952)以及散文集《燈籠與長矛》(Lanterns and Lances,1961)。
威廉·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家。第一部小說《軍餉》(Soldier』s Pay,1920)。暢銷書《憤怒與喧囂》(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轟動一時。家世小說:《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1930)、《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押沙龍,押沙龍》(Absalom,Absalom,1936)、《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南方傳統文化與歷史的留戀,同時也揭露了奴隸制、種族主義以及清教的種種罪惡。《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反映了南方貴族的沒落與美國內戰後南方社會的變遷。
『肆』 法國的著名作家名字
1.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莫泊桑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三百餘篇短篇小說的巨大創作量在十九世紀文學中是絕無僅有的。
他的短篇所描繪的生活面極為廣泛,實際上構成了十九世紀下半期法國社會一幅全面的風俗畫,更重要的是,他把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說的成就所奠定的。
『伍』 以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哪些
1、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
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2、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也譯作撒母爾·約瑟夫·阿格農或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以色列作家,希伯來文小說家。
1888年7月16日,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出生在加利西亞巴哈奇小鎮,1908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1910年搬至耶路撒冷。其主要作品有《但願斜坡變平原》、《婚禮的華蓋》、《行為之書》等,曾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和以色列獎等多個獎項。
1970年2月17日,阿格農在特拉維夫病逝,終年82歲。
3、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19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是象徵派戲劇的代表作家,先後寫了《青鳥》、《盲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劇本。
早期作品充滿悲觀頹廢的色彩,宣揚死亡和命運的無常,後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奧秘,思索道德的價值,取得很大成功。
莫里斯·梅特林克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梅特林克的劇本充滿詩意,被稱之為詩劇。1889年,他發表詩集《溫室》和第一部劇本《瑪萊娜公主》。
1908年發表的六幕夢幻劇《青鳥》,是梅特林克戲劇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戲劇史上一部融神奇、夢幻,象徵於—爐的傑作。
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還有《佩萊亞斯與梅麗桑德》、《阿亞業娜與藍酬子》、《聖安東的奇跡》等。1911年,由於他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在戲劇方面的傑出貢獻,梅特林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4、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5、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陸』 揭秘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文學家
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
羅曼·羅蘭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在獲得過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無論在文學界還是音樂界,都名聲斐然。那麼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於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屬於法國的勃艮第地區,他在那裡生活了14年。在他15歲的時候,跟隨父母一起遷居至巴黎,後考入了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讀三年後畢業,並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此後羅曼·羅蘭在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多國旅遊,歸國後開始從事文學和藝術方面的創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羅曼·羅蘭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這一殊榮。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在自己的故鄉去世,享年78歲。由此可見,對於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問題,已經一目瞭然。他生於法國,卒於法國,也在法國完成了他的學業,雖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蘇聯等國外旅行和定居,在終究沒有改變他的國籍。而羅曼·羅蘭的第一任妻子,也是個法國人,那是一個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兒,他們的婚姻維續八年時間,後羅曼·羅蘭又娶了一個俄國女人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過程,也受到法國政府的多番干擾,因此他始終和法國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這也是他在晚年的時候,放棄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鄉的緣故。
羅曼羅蘭性別
如果把羅曼·羅蘭的名字拆分開來閱讀,似乎更像是兩個女性常用名。那麼法國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羅曼·羅蘭性別是男是女呢?
羅曼·羅蘭有過兩次婚姻經歷,其中第一次婚姻對於羅曼·羅蘭來說,影響比較大。他的妻子名叫洛蒂爾特,是一名的名媛。父親勃萊亞在巴黎的一所高等院校教授語言文學,在業界也相當有名。當時的羅曼·羅蘭剛剛來到巴黎不久,事業也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洛蒂爾特和羅曼·羅蘭出人意料地結為了夫妻。結婚之後,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因為洛蒂爾特是一位巴黎著名的交際花,經常出入於許多交際場合,而當時一介窮書生的羅曼·羅蘭並不能滿足洛蒂爾特對生活的需求,而且他的收入也常常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洛蒂爾特對羅曼·羅蘭從事的文學創作事業出現了懷疑,因此在結婚八年之後,兩人只能選擇離婚。
羅曼·羅蘭地再婚是在33年之後,當時的羅曼·羅蘭已經68歲了。他的妻子名叫瑪麗·庫達切娃,是一位俄國婦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羅曼·羅蘭,雖然居住在瑞士,但經常前往蘇聯,並在1935年和斯大林進行了會面。因此這段時間里,他和蘇聯的關系十分密切,尋找一個俄國女人也並非意料之外的事情。這一次再婚,直到羅曼·羅蘭的去世才宣告結束。
從羅曼·羅蘭的兩次婚姻經歷來看,可以確切地證實,羅曼·羅蘭性別是男性無疑。
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
羅曼·羅蘭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傑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而進行不屈的斗爭。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那麼,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
現在說起羅曼·羅蘭,一般都會想到他的幾個稱號,如「時代精神的代言人」, 「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義教皇」等。這些稱號,都是對羅曼·羅蘭的高度評價。其中前兩個出自於羅曼·羅蘭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他稱贊羅曼·羅蘭是一個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鬥士,並說他「關鍵性時刻將代表歐洲的良知」。由此可見,當時由於在歐洲大陸上,法西斯橫行,人性和道德已經淪喪,而羅曼·羅蘭正是那位一直和惡勢力斗爭不止的人,他通過自己的文章,發表反戰宣言,抨擊歐洲各國的迫害行為。因此,假如在惡勢力真正霸佔世界的時候,他將成為正義勢力的精神領袖,所以,他也是「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義教皇」的稱號是蘇聯的學者和思想家盧那察爾斯基提出的。他對於羅曼·羅蘭在文學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對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業予以肯定。
因此,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個稱號,由此可見,羅曼·羅蘭投身的進步政治活動中,為人類的自由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羅曼羅蘭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作品形式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小說、戲劇、散文、傳記等。而他最擅長的作品形式,當屬小說和傳記。
在羅曼·羅蘭開始創作文藝的初期,他主要以戲劇為主。在這段時期里,他參加了「人民戲劇」運動,主要的作品有《丹東》、《理性的勝利》、《阿爾特》、《狼群》等八部作品。這些作品被合稱為「革命戲劇集」,他以歷史上的英雄事跡為基礎,試圖通過「革命戲劇」的形式,來對抗傳統的戲劇藝術。
從1903年開始,羅曼·羅蘭的創作方向有所改變,他開始以創作人物傳記為主。在這個時期里,他先後發表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三部傳記,合稱為《名人傳》。他創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這些名人樹碑立傳,更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
在完成《名人傳》後,羅曼·羅蘭的創作形式又發生了改變,主要以小說為主。在此期間,他發表了長篇巨制《約翰·克利斯朵夫》,並憑借著這部小說,獲得了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此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羅曼·羅蘭又發表了一系列以反對戰爭和反對迫害為主題的文章和論文。在戰後,他比較著名的小說由《母與子》、《夏天》等。
除了戲劇、傳記和小說外,羅曼·羅蘭的作品還包括了散文、回憶錄等,在他打算遷回故鄉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書。此後,由於二戰的爆發,巴黎被攻陷,羅曼·羅蘭受到德軍的監視,因此他在晚年並沒有多少作品面世。
羅曼羅蘭作品特點
在戲劇、小說和傳記等各方面,羅曼·羅蘭作品特點各有不同。
戲劇為羅曼·羅蘭在初期創作的主要文學形式。在羅曼·羅蘭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的資產階級矛盾已經顯得尤為尖銳,而當時的法國人民,仍沉浸在物質方面的享受中,從而逃避崇高的精神。因此,羅曼·羅蘭為了拯救正在墮落的法蘭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主題。他通過對歷史上的英雄事跡的描寫,來試圖通過英雄們巨大的精神力量來喚醒正在日漸消沉的人民,但是他這個時期的創作特點太過於理想化和抽象化,不符合當時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羅曼·羅蘭這個時期的作品並沒有受到觀眾們的喜愛。
在傳記作品方面,羅曼·羅蘭寫作特點是第一個階段的延續。他通過對名人生平事跡的描寫,來激勵和鼓舞當時在物慾橫流的巴黎人民。而他所謂的名人,是擁有「偉大靈魂」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他們所擅長的行業里,有了傑出的成就。同時他渴望通過這些名人的高尚靈魂,來拯救正在墮落的歐洲。
在小說方面,羅曼·羅蘭作品特點有所改變,他主要通過表現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經驗,來表現其個人主張的觀點。換言之,這個階段的羅曼·羅蘭的小說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為基礎,同時輔以其人生的遭遇。因此,他自稱他自己的小說「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
羅曼羅蘭評價
羅曼·羅蘭因其作品富含著英雄主義的色彩和反戰的思想,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讀者和文學界的好評。
奧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傳記家茨威格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的房間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種在人性上和道義上的優勢。他對此解釋說,這是「一種不帶驕傲情緒的,內心的自由」。他認為,這種氣息體現在像羅曼·羅蘭一樣堅強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他認為,羅曼·羅蘭在關鍵的時刻,可以代表歐洲的良知。這是茨威格初見羅曼·羅蘭的印象,在乍見之下,他已將羅曼·羅蘭認定為歐洲思想的領袖。
在深入了解了羅曼·羅蘭後,茨威格對他的才華佩服地五體投地,因此有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一個人的身上,就把詩歌、音樂和科學三個方面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僅如此,在他身上,還完美地融合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文化。因此,這樣的「三位一體」在羅曼·羅蘭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讓他可以成為「時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羅曼·羅蘭發表言論,反對歐洲國家對蘇聯的干涉。因此,蘇聯的文學家、教育家盧那查爾斯基將羅曼·羅蘭評價為和平主義教皇。
1915年,羅曼·羅蘭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獲得了當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閱讀了羅曼·羅蘭的這部小說後,對其評價為「文學創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
『柒』 羅曼羅蘭的作品有哪些
《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哥拉·布勒尼翁》、《阿耐蒂和西勒維》、《女預言家》、《向過去告別》、《群狼》、《丹東》、《七月十四日》。
1、《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名人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歷),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
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著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斗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體驗痛苦,品嘗快樂,這是作者對貝多芬,還有每一位讀者衷心的勸慰。讀完這本傳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並在潛意識里醞釀著永遠的思考和感動。
2、《米開朗基羅傳》
《米開朗基羅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於1906年完成的一部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傳記,該傳記分上下篇,上篇《搏鬥》,下篇《舍棄》和結束語《死》。
《米開朗基羅傳》講述了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經歷,米開郎琪羅,永遠是少數最高尚噴泉藝術大師之一,他與莎士比亞或貝多芬一樣,最深刻也是廣泛地表達了人類的悲劇體驗。
他是無與倫比的畫家,雕塑家、建築設計師。他留下的藝術傑作,400多年來一直使觀眾蔚然驚嘆。憂愁是他的樂趣,苦難是他的依託。千般歡樂也不比一番苦惱更有價值。他使我們離永恆更近。
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著,講述了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卡普雷塞出生。
他的父親是地方法官,脾氣暴躁,母親在他六歲時去世。米開朗琪羅幼時寄養在一個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這位未來的雕塑家。
米開朗琪羅從小迷戀繪畫,在學校里總是畫素描,為此他經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為他的父親認為從事藝術是可恥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後來進入雕塑學校。
當時的義大利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臘古典文化的風氣下,他潛心學習模仿古希臘藝術,這對米開朗琪羅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舉成名。
1534年,米開朗琪羅重返羅馬,他以後的全部歲月就是在羅馬度過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後之審判》。
4、《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
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1915年,羅曼·羅蘭憑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5、《母與子》
《母與子》又名(《欣悅的靈魂》),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
書中主要講了一個堅毅的女性的靈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維埃」象徵她的生命如同一條漫長的永不靜止的河流,布滿生氣和希望,克服著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永遠不屈不撓,排除一切障礙向前奔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曼·羅蘭
『捌』 列舉40年代最有影響的都市小說作家及作品一位
代表作張愛玲的《金鎖記》,《傾城之戀》,蘇青的《結婚十年》,《蛾》(它是一篇女性啟悟小說,有女人而成長為母親的縮微式的成長小說,還有現代羅曼司的代表如徐訏,無名氏,比如說徐訏的《鬼戀》,《吉普賽的誘惑》,《風蕭蕭》,無名氏的《北極艷遇》,《塔里的女人》。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