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的小說
1. 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派小說的定義和簡介
先給您格非先生的定義:
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代表作家和詩人有劉吶歐、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李金發、卞之琳等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說的形式、節奏、手法上帶有現代主義的特徵,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覺,以表現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風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影響,更重於心理分析;或者用朦朧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來暗示、表現感覺和情調……不過,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它們只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並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80年代初中國文壇現代派文學創作潮流的興盛繁榮,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後現代派文學思潮的簡單回歸,而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湧入催生的產物。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最早在詩歌界顯現出來。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朦朧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對傳統文學的理念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朦朧詩所強調的「自我」,也使人們開始思考「人」這一命題,文學也由此開始向文學本身回歸。「朦朧詩」雖然不能算作現代主義文學,但是,它的懷疑精神、它的諸多創作手法、它的荒誕意識,卻是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的。
當理論界正在掀起介紹西方現代主義理論高潮的時候,小說家們也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剛剛被引入的理論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一向被奉為文壇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後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大膽地吸收、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從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後發表了19部充滿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夜的眼》、《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海的夢》、《蝴蝶》等作品,很明顯是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意識流」的影響,在形式上體現出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的特徵。與此同時,一批像王蒙一樣曾經活躍於50年代文壇的老作家們也紛紛加入了探索的陣營。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組合的手法,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內容具有立體感,並通過夢幻,突破時空局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作品著力用荒誕的歷史、荒誕的現實、荒誕的環境,乃至荒誕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開掘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另外,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減去十年》的小說,也都有意無意地借鑒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技藝。
隨著創作實踐轟轟烈烈的展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探討與爭鳴,也一發不可收拾。其間涌現出來的代表性文章有: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這些爭鳴探索文章和當時譯介論著一起,匯成一股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影響著中國新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但是,這一時期作家們的創作,卻為後來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對現代主義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群和評論者群體。他們的作品是80年代中國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最早引發「井噴」的是於1985年先後發表的兩部小說: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用「音樂式」的結構和「黑色幽默」的語言方式,以看似荒誕的情節,展現某音樂學院僵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心靈的扼殺;《無主題變奏》則將心理片斷和生活片斷「無主題」地串聯起來,通過一個自動由大學中退學,並安心於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飯店服務員的青年的自述,展現出年輕一代孤獨、迷惘的生存狀態。和王蒙、宗璞等「偽現代派」作品相比,這兩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層面,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識、文學精神和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特點。正因為此,批評家們認為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步入繁榮期。而《你別無選擇》也被稱為「第一部成功的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是「一代人 『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
繼劉索拉、徐星之後,馬原、洪峰、格非、殘雪、余華、孫甘露、莫言、蘇童、扎西達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紛紛登上文壇,開始了先鋒文學之舞。中國的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如莫言將馬爾克斯和福克納比喻為「兩座灼熱的高爐」,認為他們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余華則對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說也充滿了新小說和羅布-格里耶的痕跡;殘雪的作品,飄盪著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孫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爾赫斯的深刻影響……當然,他們的探索並不是純粹的摹仿,也體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和本土化的特徵,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 「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對「形式」的變革上,馬原無疑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第一次把敘述置於故事之上,把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他在《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大師》、《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小說中,使用元敘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之後,又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馬原的這引起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並以獨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中的世界,都是變形的,她的人物,都帶有某種「神經質」,互相間缺乏溝通、信任,並存在一種「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說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
格非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他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說《褐色鳥群》,首次運用了「敘述空缺」的手法,敘述了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透露出現代人對「存在」的實在本質的懷疑。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但中國先鋒小說的探索並未從此停止,在90年代,仍然有一批作家堅守「先鋒」孤寂的陣地,如韓東、朱文、海男、黑孩等等。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創作繼續著中國文學的先鋒之舞。
中國先鋒小說的繁榮期雖然短暫,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傳統寫實模式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終結了一個被政治權威控制著的小說時代,中國的小說創作,從此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另外,先鋒作家們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如時空錯位、零度情感敘述、敘事的圈套等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們適當而嫻熟地運用著,中國的文學,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景象。
就我個人看來,給您三句話,希望對您有啟示
一,中國當代文學受外國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1978年之後,但是這種影響卻是效仿,直接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快」,譬如先鋒小說,馬爾克斯句式等等。
二,現代派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終結的表現,而我們是文革個人崇拜與非理性的結束,兩者雖然表象上看都是對於傳統的顛覆,但東方並不等於西方,尤其是在哲學上。
三,現代派小說是否真的構成現代派的特質,仍有待分析。
2. 現代主義小說的特點
在內容上:1.表現人與社會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孤獨、苦悶、冷漠、2.對自我生存價值的懷疑3.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
在藝術表現上,現代主義小說對許多反傳統的技巧和手法進行了探索。
3. 現代主義文學的新小說派
1、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阿蘭·羅布-格里耶、米歇爾·布托爾、娜塔麗·薩洛特、克洛德·西蒙、杜拉斯。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4. 現代主義小說代表作
《尤利西斯》。
5. 什麼是擬現代派小說
先鋒小說又叫後新潮小說、擬現代派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的一種小說。
說白了現代主義也就是「先鋒派」!它包括了「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意識流派,荒誕派等等」其傾向就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間的畸形的異化關系,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情緒和虛無意識。
在「先鋒小說」中,個人主體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它們重視的是「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
藝術特徵:
「先鋒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片面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奇;堅持藝術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擔任何義務。
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細膩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其技巧上廣泛採用暗示,隱喻,象徵,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乾的事件組成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的特點,難於讓眾人理解!
在「先鋒小說」中,個人主體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它們重視的是「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
6. 什麼小說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
新感覺派小說是20世紀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此外還有黑嬰、禾金等。1928劉吶鷗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開始了對日本新感覺主義文學的介紹,1932年至1935年,施蟄存主編大型文學期刊《現代》,為新感覺派小說提供了重要的發表陣地,新感覺派小說得以成長為中國最完整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隨著施蟄存辭任《現代》編輯一職,新感覺派逐步解體。
所謂新感覺,指將主觀感受投射到客觀事物之上,從而使主觀感覺客體化,構成所謂的「新現實」。為了展現作者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覺和體驗,他們的作品往往採用新奇的文體、華美的詞藻、象徵和通感等手法。劉吶鷗等人曾大量介紹這一文學流派的小說,並在創作中模擬。
從創作的內容來看,新感覺派小說的主要描繪場景為十里洋場的上海——中國新興的大都市。他們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奇異的現代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東方大都會的城與人的神韻,對都市繁復駁雜的景觀色彩進行渲染,對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節奏進行呈現,對都市人洶湧起伏的內心情慾進行刻畫。
從創作的技巧來看,新感覺派引進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的結構、語言、人物心理描寫等方面有所創新。他們的創作呈現出技巧高於內容的試驗性質。
首先,為了表現「主觀感覺客體化」這一「新感覺」,他們往往採用比喻、象徵、擬人、誇張等方法將主體感受投射到客體上去。在新感覺派作家看來,現實並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內心的,而是感覺和體覺雙重類型的混合。
其次,他們受到來自意識流、電影文學的影響,突破了現實主義小說的在情節上的明晰連貫,代之以「不確定性」,小說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具有不確定性。他們大量刪減了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代之以回憶、聯想、閃念、夢幻、潛意識,讀者必須用想像來補綴情節。
為了表現都市生活的繁忙速度,加快敘事節奏,大量的電報式的語句、跳躍性的對話,甚至採用擬聲、擬形的方法以表現特定的情緒。
總之,新感覺派小說吸取來自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的立體化、動態化、感覺外化的語言表達方法,借鑒了來自西方的意識流的小說結構和人物塑造的方法,創造出獨特的「心理型的小說流行用語和特殊的修辭,用色彩的象徵,動態的結構,時空的交錯及充滿速率和曲折度的表達方式來表現上海的繁華和喧嘩」,使自己和第一代的海派文學有了本質的區別,超越了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流派。
7. 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品
魯迅:「我疑心將來的黃金世界裡,也會有將叛徒處死刑。」魯迅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透徹到可怕。今天讀魯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會里的種種現象魯迅的書里早就都寫了。魯迅一生創作最多的是雜文,不過畢竟雜文是應時而作,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難。魯迅的詩成就很高,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魯迅的現代散文詩集叫《野草》,比較晦澀難懂,建議最後閱讀。我覺得最值得讀得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並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讀情節的話一個半天就能讀完,理解卻需要一生。如果只打算讀幾篇的話,我推薦《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編》,以前人們不太重視,不過的今天對其評價越來越高。
茅盾:今天中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叫「茅盾文學獎」,這個獎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只評選長篇小說。茅盾的一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真得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個人覺得茅盾最優秀的作品是《春蠶》,至於《子夜》,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不得不說,當時在長篇小說的技巧運用上還有很多不足,今天讀起來多少還是有些無趣。我覺得讀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在於教人怎麼把一部模式化的作品寫得好看。
8. 現代主義小說的介紹
【現代主義小說】又稱現代派小說,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復雜的小說創作潮流,包括諸如意識流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存在主義小說、「迷茫的一代」小說等許多小說創作流派。
9.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新小說派
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新小說派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興起於法國,風行於20世紀50、60年代,影響波及英、德、美、日、波蘭、捷克等國,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學現象。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法國文學界出現的一支新的小說創作流派。以阿蘭·羅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麗·薩洛特(1902~ )、米歇爾·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 )、馬格麗特·杜拉斯(1914~ ) 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出事物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一個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或"反傳統小說派"。這一派在50年代剛出現時不為人所理解,被認為是"古怪"、"荒誕"、"好像發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說派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這一派的小說和理論,在西歐、美國和日本曾流行一時,並且影響遍及波蘭、捷克等東歐、中南歐國家。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5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10. 求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
表現主義:
卡夫卡《變形記》
意識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
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超現實主義:
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
存在主義:
加繆《局外人》
薩特《惡心》、《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
荒誕派:
貝克特《等待戈多》
尤奈斯庫《禿頭歌女》
新小說派:
西蒙《風》
羅布—格里耶《窺視者》
黑色幽默:
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魔幻現實主義:
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