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現代化特徵
㈠ 簡述中國現代文學的根本特點
爭名奪利,寫的東西無病呻吟要不就是廢話、鬼話、渾話,沒實際意義的東西。
絕大部分作家都是向錢看齊,沒有文人的傲骨了.............很是失敗的文壇......................
僅有個別一些值得去讀,諸如:陳忠實、葉永烈、賈平凹......這一些作家我覺得還算是個為民眾為中國文化做出貢獻的人
祝君愉快
㈡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現代化的標志是什麼
《海上花列傳》是中國文學古今轉型的一個鮮明的標志。從題材選擇、人物設置、語言運用、藝術技巧乃至發行渠道,都顯示了它的原創性才能,也說明了中國文學即使沒有外國文學思潮的助力,也會走上現代化之路,我們民族文學自身就有這種內在的動力。《海上花列傳》作為通俗小說的優秀代表作比精英文學早四分之一世紀就悄悄地為中國文學開拓著現代新墾地。《海上花列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說是光芒四射的。至少有四位大師級的文學家——魯迅、胡適、張愛玲以及劉半農,他們都給予它高度的評價,是公推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不過要說言情長篇小說中的開山之作,還是張資平的那部《沖積期化石》。這兩部一個是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一個是中國言情小說的開山之作。
㈢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㈣ 中國文學的特點
中國文學的特點
一·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
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
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
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二·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
其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為核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
其三,「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
其四,「允執其中」(《論語》)為規范的中庸哲學。
三·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
在中國文人身上,積極入世和消 極 避 世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現象有著鮮明的表現。
(4)中國小說現代化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文學演進的內部因素
一、文體發展的不平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種文體形成和成熟的時代不同,有先有後。另一方面,各種文體從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過程的長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個朝代文學的總體成就是不一樣的,有的朝代相對繁榮些,有的朝代相對平庸些,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謂地域的不平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 代,各地文學的發展有盛衰的變化,呈現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狀況。
㈤ 現代小說的體式特點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近百年的中國文學發生了歷
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節奏之快,方面之廣,程度之深,在我
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頗為罕見的,成為人類文明史上蔚為
壯觀的輝煌篇章。以往的數十種總體性文學史著作,為描述這
種歷史性巨變曾作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勿庸
諱言,還普遍地存在著許多缺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對文學體
式的生成演進的歷史過程和經驗規律,尚缺乏系統完整的專門
性觀照。即使那些以文體為中心的文學史,實際上也大抵是以
文體作為建構體例的框架、劃分作家作品類型的依據,對文體自
身演變的整體審視,是相當粗疏的。至於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等專題史著情況雖然要好些,所佔比重要大些,論述要突出些,
但總體觀之,占壓倒地位的仍然是對運動、思潮、論爭、作家生平
文學活動、作品主題、題材、人物、創作方法等的論述,文體流變
史描述的薄弱、零散的狀況,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而且是機
械地將近百年文學切割為近代、現代、當代三個部分,分開描述,
獨立成書,顯得瑣碎、孤立,缺乏貫通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韋勒
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曾指出:文學文體學必「將成為文
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部分,因為只有文體學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
文學作品的特質」。「假如我們能夠描述一部作品或一個作家的
文體風格,我們也就無疑能描述一組作品和一個文學類別的文
體風格」,「我們甚至還能進一步總結一個時代或一個文學運動
的風格」。中國近百年文學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充分顯示出撰
寫專門的文學體式流變史的必要性。
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告別了古典形態,小說、詩歌、戲劇、散
文、批評等體式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競相發展。五種文學體式不
僅不斷地獨立地豐富、完善著自己,而且相互滲透、吸收、融合,
展現出爭奇斗艷、瑰麗多姿的動人風采。在文體史中展示一批
別具特色的文體創造成果,總結一批風格獨異的文體家的創作
經驗,對於繁榮當代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學體式的優良傳
統和吸納外國文學體式的有益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選
擇、融合、變異、創新,其間曲折迂迴,艱辛備至,既有成功的經
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對於文學體式的縱向考察,對諸多文體規
范的系統總結,將對文學史的編撰和教學起充實和豐富的作用,
使之更加完整,更加堅實,更加富有文學史的本體特色。
實踐是理論的基本源泉。文學批評理論和文體理論是從創
作實踐中概括出來的。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的創造性轉化,體
裁模式的生成機制,審美特徵的全面建構,文體實現現代化、民
族化、個性化的途徑和方法,無疑能給文學理論批評學和文體學
提供生動的材料和豐富的經驗。
很顯然,編撰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的理論意義和實
踐價值重大而深遠,但所面臨的困難甚多,許多問題有待我們進
行認真的思考,作出審慎的選擇。
什麼是文體?其確切涵義該怎樣界定?我國古代的文體理
論和創作成果如何吸收?西方的文體理論和文體分析方法怎樣
融合?尤其是由於西方文學—文化傳統、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
的民族特質的不同,在參照、攝取時如何棄取,為我所用?這些
都是極為艱難的課題。我國學術界長期以來重視文學主題人
物、思想意義等層面的研究,我們也頗為習慣這種操作模式,怎
樣才能按照文學體式的要求確立視角,切入文學歷史的描述,而
與一般的文學史著區分開來?我們各卷的著者只好根據自己的
理解,在文體內涵的把握和切人角度等方面,分別作出自己的規
定。
傑出的作家是文學歷史的代表。他們的文體成就是形成文
體流變史的關鍵性因素。文體史無疑應該充分展現他們的文體
業績及其意義。但如何體現其地位和作用,在理解和操作上主
要有兩條不同的路子:一條是集中而完整地列出專章專節予以
評述;一條是將作家放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系列之中分散
進行評述。我們認為,兩種方式,可以靈活掌握,自由選用。只
要做得好,保持文體家的完整性,或是「切割」文體家,都無不可。
考慮到編撰主體和創作主體的復雜情況,我們決定採用因人制
宜、因體制宜的原則,不強求一致。這將有助於保持各卷的鮮明
個性。
長時期以來,文學文體學在語言學等學科的影響下,逐漸形
成了一套概念術語系統,諸如,語符、語鏈、語義、語場、語境、語
域、語型、語式、語本、語象、語感、能指、所指等等。這些術語的
運用,既有同中國近百年文體現象如何適應的問題,也有編撰主
體對它們的理解和運用的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卷的著
者如何選擇、運用文體術語,同樣是一個難於強行規范的問題。
對此,我們依舊主張實行多樣化的方針,讓著者根據各種文體現
象的特點和自己的認識,作出認真的抉擇。這樣做可能會出現
某些術語運用和操作方式不盡規范一致的現象,但作為集體的
嘗試,恐怕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開拓視野,調整格局,打破近代、現代、當代的機械切割,以
文學的現代化為中心,實現中國近百年文學研究的一體化,是我
們多年來所執著追求的目標。本書的編撰正是我們總體計劃的
一部分。但對這段整合為一的文學歷史如何命名,學術界的意
見是相當分歧的。有的主張叫「二十世紀文學」。但中國文學的
現代化進程開始於十九世紀末;再過幾年,我們就要跨人二十一
世紀,文學的現代化進程還要持續下去。從時間包容的准確性
考慮,「二十世紀文學」的提法顯然無法涵蓋跨世紀文學的歷史
實際。有的提出用「十九一二十世紀文學」。但對時間的下限將
延至二十一世紀這一問題仍沒有考慮在內,且字數太多,叫起來
相當拗口。有的提出叫「現代文學」。認為這是同我國古代文學
相對應的概念,不僅顯示時間范疇,也顯示內容範疇和價值取
向,即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文學,這一稱呼既准確,又簡潔。但問
題是目前大家習慣上多不如此理解,很容易和1917—1949年的
「現代文學」概念相混淆,似乎也有可議之處。如何辦呢?我們
主張稱「近百年文學」。這樣不僅可以包容十九世紀末、二十世
紀,幾年後進到二十一世紀,如果時間往後不拖得太長,前後加
起來大抵是一百多年。所以,這一稱謂包容性大,顯得較為准
確,叫起來也簡潔上口。
關於文學史的分期問題,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採用社會
歷史分期和兼及文學自身特殊性相結合的雙重標准。這從理論
上看似乎相當全面,但其實踐結果往往是以前者代替後者,或者
顧此失彼,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我們主張用純文學標准,
即完全按照文學自身演變的階段性特徵(時期標志)來劃分時
期。這樣做並不是排斥和割斷文學同社會歷史的聯系,否定其
對文學發展的制約,而是看社會歷史變革對文體流變的實際影
響,從這種已經發生了的實際影響來認識和把握前者對後者的
作用。堅持文學分期問題上的一元論,不但有助於克服雙重分
期標准所帶來的混亂,而且有利於實際操作。正由於我們充分
注意文學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對五種文學體式流變史的分期,不
作整齊劃一的機械規定,要求統一的起訖時期和階段性標志,而
由各卷的著者根據各自的文體歷史的發展實際,來劃分自己的
時期。這樣做也許較能體現對文學歷史本體和編撰主體的尊
重,有利於史著的科學品格、學術個性的形成。
學術著作的編撰是以學術的預想為先導的。作為一個學術
群體,我們所潛心追求的編撰目標是:
其一,從大量的創作文本中,梳理中國近百年五種文體的發
展過程和流變軌跡,力求清晰地描畫出文體發展的總體性線索
和階段性脈絡,從縱向上展現其發展格局。
其二,從同中外文學的多重聯系中,同社會歷史、思想文化
的多重關聯中,分析近百年五種文體發展的動因,流變的規律,
及逐漸形成的文體規范,總結文體繼承革新的歷史經驗教訓。
其三,自覺地站在當代的高度,以新的時代眼光和清醒的反
思意識,審視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的得失,在反思歷史的基礎
上,對若干問題提出前瞻性的看法,或從歷史的描述中預示文體
發展的未來趨勢。
其四,以歷史—美學方法為主導,廣泛吸收融合我國傳統的
研究方法和外來的各種研究方法的優長,力求使研究對象同研
究方法達到基本的契合和協調,以便充分開掘近百年文體的豐
富含蘊,把握其本體特質。
㈥ 試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特徵
(1)文學從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於文化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同時又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
(2)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的體裁。
(3)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從未有過的強化,成為作家迫切的自覺的追求,並且相輔相成地結合在一起。
(4)現代意義集中表現在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不同於傳統的「仁」和傳統的愛國主義)。現代的民主主義(包括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從二十年代中期起,單純著眼於宣傳鼓動的作品大量出現。抒情文學在最初的十餘年裡有過繁榮,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卻日見蕭條,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復甦過來。
(6)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痛苦——抗爭——解放、武裝斗爭(階級的和民族的戰爭),是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歷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繪,外國題材比較多的進入中國文學作品,關於人物內心生活,包括潛意識的渲染也開始出現。
(7)作家和讀者之間有更為廣泛和親切的交流。大眾化和化大眾(教育群眾)這既矛盾又統一的雙重任務加強了文學與人民群眾廣泛深刻的聯系,並在現實生活(主要是政治斗爭)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過,同時也相對地忽略了藝術本身的提高和文學多種功能(特別是審美作用)的全面發揮。
(8)現代文學誠然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學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也是廣泛接受了世界文學新潮滋養的產物。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學,並且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
㈦ 五四新小說現代化 的特徵 謝謝
五四新文學理論是在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中形成的一種理論,這種理論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兼容性和混雜性。
㈧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特徵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表現在外發性和後發性:中國文學思潮從西方引進, 二者之間存在著時間差; 中國文學受到多種世界文學思潮的影響, 具有復合性。在接受過程中, 中國文學出現了對外來文學思潮的誤讀, 主要是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誤讀。由於中國現代性與現代民族國家的
沖突, 導致文學思潮演變的倒序和反復, 如五四啟蒙主義被新古典主義取代以及新時期啟蒙主義的復興; 也導致中國反現代性文學思潮的薄弱、滯後, 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始終沒有成為主潮。
㈨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特徵: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