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語言特色現代文
㈠ 小說 語言特點
小說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描寫性的語言為主;長短句兼有,但以長句為主;語言生動、細膩、富有感情。 影視劇本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敘述性的語言為主;長短句兼用,但短句為主;語言簡潔、樸素;語言表述能轉換成動作、畫面或場景。
㈡ 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
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實際上就是指文學作品的體裁。
文學作品特定的樣式,指各種文學作品形式上的類別。它是作品思想內容的外部表現形態,屬於作品的形式范疇。文學體裁是歷史地形成的。各種文學體裁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逐漸形成各自相對穩定的特點和規律,成為文體分類的依據。 文體分類的沿革 中國歷史上對於文體的分類,早在周秦時代就已萌芽。如在《論語》中就曾出現過"詩"、"書"和"詩"、"文"等名目,但當時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性著作還沒有嚴格地區別開來。到了兩漢,隨著辭賦等純文學的發展,出現了"文章"、"文學"等名目。當時所謂"文學",亦稱"博學",一般指經、史等學術著作;而所謂"文章",亦稱"文辭",則指帶有辭章意義的作品,包括詩歌、辭賦、史傳、奏議等。這類名目的出現,意味著文學作品與一般學術著作開始有所區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學創作的發展、文學體裁的日益多樣化,文學分類理論逐漸形成。曹丕《典論?論文》所謂"夫文本同而末異"之說,可以看作文體分類的濫觴。他根據這個原則把當時認為屬於文學的著作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科。稍後,西晉陸機的《文賦》,提出了根據文學作品所描寫的事物的形態來進行分類的主張。他把文學作品分為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類,並對每一種體裁的特徵作了精要的概括。齊梁時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總結了歷代文體分類的經驗和當時人的看法,提出了以"文"、"筆"歸類的主張,即所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心雕龍》?總術》)。這 種分類法著眼點主要是作品的語言特點,即把各種作品按其語言之有韻或無韻,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大類。這就是中國傳統文體分類的兩分法。它曾被後世所普遍採用,成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分類法。梁代蕭統編纂的文章總集《文選》則更注意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提出了"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錄標准。他把"經書"、"子書"與歷史著作劃為非文學的范疇,不予采錄,而把屬於文學的作品分為39目。文學分類的這種繁雜化趨向推動了文論家對眾多的文學品種作綜合的研究和歸類。宋元以後,小說、戲曲文學有很大的發展,但由於被傳統的文學觀念排斥於文學之外,在文學分類上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變化。晚清以來,隨著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包括文學思潮的傳入,外國的小說和戲劇作品逐漸被翻譯、介紹進來,本國創作的近代小說和近代戲劇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因而在當時的某些文學雜志和文學論著中出現了把小說和戲劇文學列為獨立的文學體裁的趨向。"五四"運動前後,隨著文學革命運動的興起,新詩歌(自由體詩)、新小說(現代白話小說)、新戲劇(現代話劇)得到迅速的發展,中國傳統的文體分類法已不再能說明日益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文學樣式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點。於是,古代傳統的兩分法便逐漸被吸收了西方分類法長處的現代分類法所代替。 現代文學體裁的分類 "五四"以來流行的現代文學分類法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而尤以後者為人們所慣用。 "五四"文學革命,也涉及文學的分類理論,當時的一些先驅者,在這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為新的文學分類法特別是四分法奠定了基礎。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從提倡白話文學的立場出發,奉施耐庵、曹雪芹、吳研人的白話小說為文學正宗。錢玄同響應其說,認為戲曲、小說"為近代文學之佳者"。劉半農《我的文學改良觀》提出:"凡可視為文學上有永久存在之資格與價值者,只詩歌戲曲、小說雜文二種也。"他把詩歌、戲曲歸入韻文一類,把小說、雜文歸入散文一類,雖然沿用了中國傳統的兩分法,但對傳統的文學觀念無疑是一個突破,這表現在他同當時其他文學革命先驅者一樣,十分重視小說和戲劇在文學中的地位。他還提出,應當"提高戲曲對於文學上之位置",預言"白話之劇"(現代話劇)必將出現"昌明"的前景;並斷言小說是"文學之大主腦"。實際上已把詩歌、戲劇文學、小說、雜文(狹義的散文)看作是四種相對獨立的文學體裁。他的這種文學分類主張,在當時得到了陳獨秀的贊同。"五四"以後,詩歌、小說、散文、戲曲(包括一切戲劇文學)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主要體裁,並成為人們所習慣的文學分類。30年代編集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即採取了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的四分法。自此以後,四分法便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刊物和文學理論、文學史著作中普遍採用的文學分類法。 在歐洲歷史上,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起,到德國的黑格爾、俄國的別林斯基等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在文學分類上都主張一種三分法,即按文學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各種文學體裁分為三大類:敘事類、抒情類和戲劇類。敘事類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敘述人的口吻描述客觀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尤其注重生活事態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這類文學體裁包括敘事詩、小說、寓言、神話、童話等等。抒情類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寫內心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感受,一般不要求完整的情節和人物形象。這類體裁包括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戲劇類作品主要由作品中人物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完成藝術形象的創造。它不同於敘事類和抒情類文學,又兼有兩者的某些特徵,如它既有敘事類文學所具有的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又有抒情類文學所具有的抒情性特點(特別是詩劇和歌劇)。戲劇類文學一般包括悲劇、喜劇、正劇等。這種三分法著眼於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徵和內部規律,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科學性。 在中國傳統分類法和外來分類法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文學體裁的特點而形成的四分法,兼顧了作品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等表現手法方面的特點和作品體制、結構、語言特點等外部形態方面的差別;不僅注意了文學分類的科學性,而且尊重了中國傳統文體分類的習慣,因此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詩歌和散文這兩種文學體裁出現最早,有著悠久的傳統。其中詩歌一類包括三分法抒情類中的抒情詩和敘事類中的敘事詩,因為兩者在塑造形象、組織結構、語言特點方面的相同點多於相異點。至於把散文列為獨立的一個大類,除了尊重中國傳統的分類習慣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學體裁范圍廣泛,科目繁多,而在反映現家、塑造形象以及體制結構、語言特點等主要方面又有別於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等類作品。其中有些品種如雜文、小品之類,雖不具有文學的全部特徵,卻又確實具有明顯的文學性。小說一類,由於在中國成熟較晚,在傳統的分類法中沒有引起重視,在西方的三分法中,長期以來也沒有列為獨立的體裁。但是,它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在描寫和表現生活的容量方面,都長於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且,由於它是以人物塑造為中心的一種文學樣式,在性格刻畫、環境描寫、情節敘述、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與詩歌、散文相比有明顯的區別。由於這些原因,小說這一體裁在近代、現代的世界各國都獲得了高度的發展,成為最流行的一種文學體裁。至於戲劇文學,則基本上採用了外來的分類法,不過所包括的品種,比西方更豐富。 在文學的分類上,無論是三分法,還是四分法,都是採取綜合、歸納的方法,把特點、體制相似的各個文學品種歸為一類;而就某一類體裁的作品而言,還可採取分析的方法作更細的分類。如詩歌又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或格律詩、自由詩等;小說又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或現代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等;戲劇又可分為詩劇、歌劇、話劇等,其中歌劇還可分為現代歌劇、傳統戲曲等;至於散文,則更是品種繁多。
文學體裁的變化和發展 文學體裁的分類是相對的。有些體裁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往往吸取其他體裁的因素,從而出現不同體裁之間的匯合或交叉。例如散文詩,按其內容的性質來說,它具有詩的因素,但就篇章體制和語言特點來說,又接近於散文。又如詩劇,按其基本特徵而言,屬於戲劇,但其中的韻文對話或台詞,卻又是地道的詩歌,可以獨立出來歸入詩歌一類。再如文學史上的寓言,既可歸入小說類,也可歸入散文類。現代新出現的報告文學,有時帶有小說的某些特點。這一切說明,對文學進行分類,不能絕對化。 從中國傳統的兩分法、歐洲傳統的三分法到中國現在流行的四分法,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隨著時代的遷移、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文學創作經驗的積累以及人們審美趣味的演變,文學的體裁也必然會發生興盛衰亡的變易。馬克思曾經指出,古代神話是在人類童年時代未成熟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說明歷史上某一種文學體裁的興起和衰亡,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原因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文學體裁的興衰,有時還同階級斗爭的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五四"以來雜文的興起就是一例。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要求作家迅速而及時地反映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於是,就產生了象報告文學那樣的具有強烈現實性、戰斗性的新的文學體裁,產生了象電影文學、電視文學、微型小說這樣一些新的文學品種。這些新的文學樣式的出現,必將引起文學分類上的 新的變化。因此在文學的分類上,不應該抱凝固不變的觀點。
㈢ 跪求,評論蘇童小說語言特色
蘇童的小說注重語言的創新與實驗 ,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追求意象化的語言境界 ;二、用隱含作家的提示性語言構成與讀者之間的對話 ;三、對色彩詞彙和意象的迷戀 ;四、標點符號的有節制的刪略 ;五、顛覆情感化的語言 ,慣用冷筆。
論蘇童小說語言的審美特徵
指導教師:潘文
作者:韓鈺
摘要:蘇童的語言極富魅力,本文選取蘇童小說中的語句,從五個方面細致分析了其中蘊含的奧秘:對細節細致如畫的描述、隱藏於冷靜表述背後的情感、語言超常規的變異組合、唯美的詩意化語言
關鍵詞:蘇童 細節描寫 情感性 語言超常規的變異組合 詩意化語言
蘇童的語言,是極富魅力和創造力的。他總能悠閑地玩弄著詭異綺麗的詩意般語言,利用嫻熟的筆觸,讓一個個性格扭曲而倍受忽略的人物鮮活起來。他的作品不斷地在農村和城市,過去和現在之間轉換,在時空與地域的交錯中,在種種充滿悲觀、孤獨、荒謬的情節中,蘇童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令人嘆服。
一、 對細節細致如畫的描述
蘇童對「白紙上好畫畫」滿懷信心,他的小說語言常常呈現出強烈的畫面感。在創作過程中,他彷彿打開自己所有的感官,敏銳地捕捉著對聲色、光影、觸覺和味道的感覺以及那些細碎瑣屑的細節,並把它們細膩地表達出來。
1、 細微的動作描寫
頌蓮彎腰朝井中看,井水是藍黑色的,水面上也浮著陳年的落葉,頌蓮看見自己的臉在水中閃爍不定,聽見自己的喘息聲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悶而微弱、有一陣風吹過來,把頌蓮的裙子吹得如同飛鳥,頌蓮這時感到一種堅硬的涼意,像石頭一樣慢慢敲她的身體,頌蓮開始往回走,往回走的速度很快,回到南廂房的廊下,她吐出一口氣,回頭又看那個紫藤架,架上倏地落下兩三串花,很突然的落下來,頌蓮覺得這也很奇怪。——《妻妾成群》
井中的世界對頌蓮來說是個黑色的誘惑,她的一系列動作都表明她想將它看清楚以便使自己不再莫名地恐懼,所以她「看見自己的臉在水中閃爍不定,聽見自己的喘息聲被吸入井中放大了」 可是她卻永遠也不敢靠近,「頌蓮開始往回走,往回走的速度很快,回到南廂房的廊下,她吐出一口氣」這種恐懼既是對陰森的井和那個不祥的傳說,更因為對自己不可掌控的,隨時可能被幽黑深井般生活所吞噬的命運的恐懼,所以她永遠擺脫不了那口井的陰影。通過動作的細微描寫,含蓄地表現出頌蓮矛盾、恐懼、不安的內心
「小武漢發現他的生活是被手毀壞的,也要讓手來挽救,但是除了用一隻手拍打另一隻手,用一隻手懲罰另一隻手,他並不知道怎樣用一隻手去挽救另一隻手。」——《手》
從搬屍工小武漢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人性所遭到的扭曲、毀滅與戧殘。
2、 景物及靜物描寫
凝視著自己手裡的一隻紫檀木球,從木球上散發的是她所熟悉的那股幽香,它熏香了錦帶羅裙,與女孩特有的乳香融為一體,那是媚娘的母親與姐妹嘖嘖稱奇的香味。——《武則天》
在武則天中作者反復描寫紫檀木球的香味,這一細節描寫直接關系著小說主角的心理轉變,紫檀木球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意象.
父王駕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濃重,太陽猶如破碎的蛋黃懸浮於銅尺山的峰巒後面。端白看見一群白色的鷺鳥從烏桕樹林中低低掠過,它們圍繞近山堂的朱廊黑瓦盤旋片刻,留下數聲哀婉的啼囀和幾片羽毛,我看見我的手腕上、石案上還有書冊上濺滿了鷺鳥的灰白稀鬆的糞便。——《我的帝王生涯》
用破碎的蛋黃來形容太陽,一方面寫出了在晨霧繚繞中,陽光昏暗不明,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帝王駕崩,宮中的詭譎氣氛和王朝日漸式微的命運.
頌蓮朝井邊走去,她的身體無比輕盈,好像在夢中行路一般,有一股植物腐爛的氣息彌漫井台四周,頌蓮從地上揀起一片紫藤葉子細看了看,把它扔進井裡。她看見葉子像一片飾物浮在幽籃的死水之上,把她的浮影遮蓋了一塊,她竟然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妻妾成群》
植物腐爛的氣息, 幽籃的死水,烘托出陰森恐怖的氣氛,頌蓮的反常舉動,泄露出她虛弱,不安的內心.
3、 色彩描寫
在美學上色彩包含兩方面內容:主觀色彩和客觀色彩,客觀色彩的塗抹、渲染,可以造成一種特定的氛圍、色調。
蘇童在作品中習慣運用鮮艷的紅色來抒情,他筆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與這個凄艷的「紅」有關:如紅菱、頌蓮、靈虹、段紅等。
去年冬 天我和你們一起喝了白酒後打翻一瓶紅墨水,在牆上畫下了我的八位親人。我還寫了一首詩想夾在少年時代留下的歷史書里。那是一首胡言亂語口齒不清的自白詩。詩中幻想了我的家 族從前的輝煌歲月,幻想了橫亘於這條血脈的黑紅災難線。有許多種開始和結尾交替出現。最後我痛哭失聲,我把紅墨水拚命地往紙上抹,抹得那首詩無法再辨別字跡。——《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無論是在《妻妾成群》、《城北地帶》中,還是在《罌粟之家》中,紅色成為了一種象徵。盛開的罌粟花、鬼火般的夜繁花和深夜裡的紅燈籠,在漆黑的夜晚,在荒僻之所,它們兀自鮮艷火紅,但卻如斯邪媚。紅色和沉重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反差,小說更具張力和撞擊力,更渲染了一種頹廢感傷的氛圍。
二、 隱藏於冷靜的表述背後的情感
美學家朱光潛曾說:「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隻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在撐持住一園錦綉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就是小說中的詩。」「小說中的詩」,實際上是一種「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而在這意境中縈回的便是情感之流了
蘇童從不輕易在小說中泄露自己的情感和褒貶,他的敘述是極為冷靜的,波瀾不驚。
我還聽說楊夫人也已被賜死殉葬,她拒死不從,她光著腳在宮中奔逃,後來被三個宮役追獲,用白絹強行勒斃了。七口紅棺拖上王陵時,有一口棺木內發出沉悶的撞擊聲,眾人大驚失色。後來我親眼看見那口棺蓋被慢慢地頂開了,楊夫人竟然從棺中坐了起來,她的亂發上沾滿了木屑和赤砂,臉色蒼白如紙,她已經無力重復幾天前的吶喊。我看見她最後朝眾人搖動了手中的遺詔印件,很快宮役們就用沙土注滿了棺內,然後楊夫人的紅棺被重新釘死了,我數了數,宮役們在棺蓋上釘了十九顆長釘。——《我的帝王生涯》
楊夫人被活活釘死在棺材內的情景極其殘忍和血腥,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冷靜地,不厭其煩地詳盡描述酷刑的過程,宮廷內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愛哭的廢妃們被小皇帝剜去了舌頭;何其慘烈!作者的筆卻應是平靜地寫道:那些愛哭的嬪妃們的舌頭看上去就像美味的紅鹵豬舌一樣。令人不寒而慄.
而對起義失敗的李義芝的」空前絕後的極刑」更是讓人不忍去讀。可作者的語言永遠是平靜的,從容的,而這種冷靜得近乎游戲的文字背後,是作者的一種頹廢而絕望的情緒,是末世紀的孤獨和叛逆,反而能給讀者極大的感官刺激和心靈震顫
三、 語言超常規的變異組合
客觀世界的多樣性,人的思維、情感、審美價值的多元性,導致了言語運用的多樣性。在小說中,敘事、寫人、繪景、狀物,超乎常理的語言變異運用,可以使言語代碼突破其自身的容量,而帶上了濃郁的審美意味。於是,在人們眼前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變異言語世界。這個世界,無法用理性來領會,卻可以由解碼者藉助語境,憑借審美經驗去解讀。①
蘇童是個變換組合語言的高手,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極具顛覆性的語句和陌生感的意象
1、將相互矛盾的事物現象在同一語言時段表達出來
蘇童很擅長聞一多《死水》式的以美寫丑法
「寒光四濺中,有猩紅的血火焰般躥起來,斑駁迷離。陳玉金女人年輕壯美的身體迸發出巨響撲倒在黃泥大路上」 「那天早晨黃泥大路上的血是如何洇成一朵蓮花形狀的呢?陳玉金女人崩裂的血氣彌漫在初秋的霧靄中,微微發甜」。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這是《1934年的逃亡》中展示陳玉金弒妻的場景,美艷的色彩和意象用於形容殺戮的場景,甜的滋味也用於形容血的氣息,估計沒有讀者會覺得美好,反而有一種作嘔之感。這便是以美寫丑所能帶來的效果。
2、有時,言語代碼的組織突破了正常的思維意向,給人以出奇不意的感覺
「老秦不懂小武漢心裡的苦,只是一味地勸導小武漢,我們這行當怎麼了?也是個鐵飯碗呢,人嘛,一生一死,誰沒個那一天?死人其實是最安全的了,沒思想了嘛,像個睡沉的孩子一樣,很軟,很聽話,我這幾年看東西有時候看花眼,上次給小美她爺爺穿衣服,老覺得他肩膀在動,好像配合我,自己要翻身呢。」
搬屍工的工作和」鐵飯碗」,恐怕是無法聯繫到一起的,但樂觀的老秦突破正常思維, 將這兩個詞聯繫到一起,就產生了俏皮、幽默和諷刺的效果,
四、 唯美的詩意化語言
蘇童小說在語言運用和表達技巧上,不但吸收大量西方現代派的技法,同時他的審美情趣具有古典化特徵,著力於意境的營造,注重語言的詩意化。
蘇童小說語言詩意化首先表現在他運用了很多具備中國傳統特殊風韻的詞語和意象,這一點葛紅兵曾加以精闢的論述:「夏天的海棠,秋天的紫藤;凄清的雨,肅煞的雪;等等;它們在小說中構成了一幅幅中國古代文人畫,」「更重要的是小說中人物的行動,梅珊唱戲、飛浦吹簫、陳左仟陽痿、頌蓮醉酒,等等,也都是意象,」「它接續了中國古代詩詞戲曲的傳統,接續了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傳統,以一種書畫同源的風格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表現空間」「 我更願意說,蘇童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人氣息的、深深地紮根在中國土壤上的作家,也因為他身上的這種氣息,使他獲得了飛越楓楊樹故鄉,穿過香椿樹街,在魯迅、茅盾力所不及的地方回顧歷史,瞻望現實的能力,」②
其次表現在他蘇童的這種收發自如的敘事風格,讀他的小說,我們彷彿看到有個人站在小說的意境裡面,平視著小說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之後平靜地向你述說,呈現出一種干凈而透明的意境,「如華麗而質地綿實的蘇州絲綢」。③
男孩小拐出生於一月之夜,恰逢大雪初歇的日子,北風吹響了屋檐下的冰凌,香椿樹街的石板路上泥濘難行,與街平行的那條護城河則結滿了厚厚的冰層。在去火葬場的途中,男孩小拐多次撩起死者的衣袖,察看他左手臂上的豬頭刺青,它在死者薄脆的皮膚上放射著神奇的光芒。 ——《刺青時代》
這段環境描寫只截取了北風中的冰凌,香椿樹街的石板路上泥濘,結了冰的護城河這三個片段,但是已經讓人感到了環境的險惡,可以想像如果是大雪紛飛的日子是怎樣一副光景了。
第二天起了霧,丘陵地帶被一片白蒙蒙的水汽所濕潤,植物莊稼的莖葉散發著溫熏的氣息。這是楓楊樹鄉村特有的濕潤的早晨,50里鄉土美麗而悲傷。—— 《罌粟之家》
這段描寫中,氤氳的水氣撲面而來,淡淡的一筆卻讓人感到無限韻味
但是在這些充滿古典韻味的景與物、比與喻的後面,赫然而立的卻是人性的被扭曲與戕害、人生的孤獨與痛苦等等現代的主題。在蘇童那裡,對古典審美風格的追求與對現代主題的表現融合得天衣無縫。
總之,蘇童小說既有奇特綺麗的現代感又有唯美詩意的古典感,對細節細致如畫的描述、隱藏於冷靜表述背後的情感、語言超常規的變異組合、唯美的詩意化語言,構成了蘇童小說語言的個性標志和審美韻味。
㈣ 現代文的語言特點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什麼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
㈤ 現代文閱讀語言特色
我只能解釋一下「文白夾雜」 文是指古文 就是文言文 白是指 通俗語 就是平常說的話
㈥ 小說的語言特點都有哪些
小說的語言特點:
1.
小說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描寫性的語言為主。
2.
小說長短句兼有,但以長句為主;語言生動、細膩、富有感情。 影視劇本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敘述性的語言為主;長短句兼用,但短句為主。
3.
小說語言簡潔、樸素;語言表述能轉換成動作、畫面或場景。
㈦ 小說語言特點是什麼
小說的語言特點:
1、小說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描寫性的語言為主。
2、小說長短句兼有,但以長句為主;語言生動、細膩、富有感情。影視劇本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敘述性的語言為主;長短句兼用,但短句為主。
3、小說語言簡潔、樸素;語言表述能轉換成動作、畫面或場景。
小說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側面描寫通常以他人或事物來反映該人物。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環境描寫:
一部好的小說總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系、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㈧ 現代文語言有什麼特點從那些角度答
評價文章的語言特點是生動還是平實、是華麗還是質朴,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在對文章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做詳細的分析,抓住那些最能體現某種語言特點的語言片段,其中包括修飾性詞語與限制性詞語的使用、句式的使用、修辭格的使用等,還需要從句式的變化、長短句、整散句的使用上分析。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㈨ 白落梅小說的語言特色
她主要寫散文,多是一些名家詩詞的鑒賞,語言華麗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