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來到現代的一部小說w
⑴ 趙括到底是不是只會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湘南雜詠》,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說趙括紙上談兵,其實有點冤枉了趙括。 首先,趙括的時代還沒有紙,沒有紙就說人家是紙上談兵,這有些牽強。 更主要的是,要歷史地看趙括,看長平之戰。 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經過變法已經非常強大,其國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趙國雖然偶爾有過局部的勝利,但想要真的戰勝秦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敗勢已經不可逆轉。長平之敗應該是歷史的必然。 戰爭開始前,大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篤,趙王只得派廉頗出戰。可是廉頗初戰就失利了,沒辦法,不得不堅壁不出,死守在營壘里。 讓趙括替代廉頗,並不是趙括主動請戰,更非趙括暗中買官,而是趙王的旨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組織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講,即使趙括請戰,作為一個青年人,大敵當前,欲為國抗敵,也無可非議。問題是在這么重要的問題上,中央政府,實際上是專制制度下的趙王,不該讓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帶兵打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任命趙括為主帥,是趙王的錯。 劉向《列女傳》說: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臧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列女傳》小說也,不可當真。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趙括顯然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長平之戰差一點兒成為武安君白起的滑鐵盧。武安君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胡三省說"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聯楚、魏以合縱牽制對抗秦)也"(《資治通鑒》卷五胡注)。這是說,趙國戰敗是由不得趙括的。 當代詩人熊東遨《過長平古戰場》:"莫笑將軍括,將軍未惜生。"這是說,趙括一直戰斗到最後,英勇戰死,為國捐軀,應該表彰。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這話《列女傳》也說了,通過這話可以看出,長平之戰前,趙括已經成為趙國的將了,趙括不但已經是趙將,而且還得到了趙王"所賜金帛"。趙王是不會無緣無故就賞賜趙括的,一定是長平之戰前趙括已經立過戰功,是打過仗的,而且打過勝仗。 趙括並不只是紙上談兵。
⑵ 求趙括完整傳記
原文(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譯文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紙上談兵」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趙中秦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戰死,四十餘萬趙兵盡被坑殺。
⑶ 趙括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輸的
要了解趙括為什麼失去長平之戰,你需要知道以下幾點。第一,趙國是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連坡率趙軍對抗秦軍時,李牧正在防禦匈奴。這說明當時趙國未能全力以赴,對抗秦國。其次,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公元前262年,白旗率領秦軍進攻佔領韓國的國王。然後南朝鮮的上黨成為了南方的領地。面對即將滅亡的大韓民國,朝鮮國王決定向上黨獻上和平禮物。但縣令馮挺不肯投降,便親自把上黨交給趙國。
就在趙國的軍隊被切斷糧食供應的時候,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趙括急於突圍,出人意料地率領軍隊進入白旗的埋伏。根據歷史記載,這場戰役,使敵人受傷一千人,損失八百人。秦軍和趙軍,傷亡各近十萬人,殺死了趙括。還有飢餓的趙國士兵,他們沒有反抗的意志。白旗下令殺死四十萬趙軍(包括被俘的民兵) ,以阻止趙軍返回趙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趙軍損失了近50萬人,而秦軍損失了近30萬人。
這場戰爭之後,趙國再也沒有能力統治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對抗秦國。長平之戰之後,白旗打算利用勝利的機會消滅趙軍。但是秦國的宰相范,卻嫉妒白的軍功。於是在范遂的慫恿下,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割六郡的條件,讓白上撤軍。後來,白人事業拒絕領導基
⑷ 趙括之死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趙括之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趙括之死
作者:徐萬鵬
前世
更新時間2009-6-9 15:07:31 字數:4025
趙括之死
我是趙括
的魂
如果沒有長平之戰,也許歷史上根本不會有趙括這個人。現在的人絞盡腦汁為出名,但我這次出名付出的代價太大太慘痛。幾十萬將士的冤魂讓我無法安息,無處躲藏。我無法原諒自己。
長平之戰我心中永遠的痛。
如果時光能倒流………….
我最討厭的就是自己反復念叨這句話。每當這時我都會狠狠地扇自己一個耳光。
歷史不會重來,我趙括已經被深深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也不會翻身了。
我的魂魄都累呀,心受到太多的譴責已經支離破碎。每時每刻都在承受著煎熬。幾十萬個將士的冤魂在陰間躲也躲不掉呀。
我不能,也沒有權利為自己辯白。我只有默默的回憶。
長平之戰我是盡力的,起碼我沒有苟且偷生。面對強敵我奮勇沖殺,但沒用,一切都已定局,一切都已無法挽回。面對秦軍的勸降我只有冷冷的笑伴以兩聲長嘯。
長平之戰我心中永遠的痛!
歷史就是歷史,如果沒有趙括可能也會有張括、李括之類的出現。但就我人生歷程這個小環境再綜合戰國時代這個大環境來說有其必然性。
前世
1
我的家在趙國,那裡有滿山遍野的莊稼和牛羊。想起來我都眼淚汪汪。
趙國北部有蒙古草原,那裡的匈奴騎兵劫掠成性。在和匈奴各部不斷的絞殺中我們趙國發展壯大。是的,是絞殺,上百年的絞殺。趙國的人民想不驃悍都不行呀。……
確認後請採納
⑸ 《戰國風雲之趙括縱橫傳奇》txt全集下載
戰國風雲之趙括縱橫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戰國風雲之趙括縱橫傳奇
作者:川流九天
序
更新時間2008-7-28 12:14:05 字數:264
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一段惟妙惟肖的情緣;
一瞬迷幻離奇的穿越;
一身縱橫經緯的浩氣;
帶您走進古戰國時代的奮勇波瀾,
帶您體驗古戰國時代的純朴民風,
帶您了解古戰國時代的軍事力量......
為何秦國能夠一掃六合?
為何『長平之戰』趙國死傷慘重?
為何一代名將之後『趙括』淪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如果是你,又該將如何選擇自己的命運?
這段故事將為您揭開一段鮮為人知而永不枯朽的傳奇....
敬請關注《戰國風雲之趙括縱橫傳奇》
戰國風雲人物之:趙威後
更新時間2008-8-13 17:24:06 字數:3344
偉大領袖*曾經號召全黨領導幹部「讀一讀《觸龍說趙太後》,學一學古人如何對待子女」中的趙太後,即戰國時趙國的太後,趙惠文王之妻,便是趙孝成王之母趙威後。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由趙威後執政。此人算是一位有作為的女政治家,在位時「安定國內,友好鄰邦」,使強秦不得亡趙。《戰國策•齊策四》中有如下一段關於「趙威後問齊使」的記載,足見其政治家的風采。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年成怎麼樣,沒有遭災吧?老百姓平安無事吧?大王也健康吧?」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臣下奉齊……
應該是全本了
⑹ 求~~穿越到唐朝,宋朝,明朝 或 清朝(前期) 當皇子 最後當上皇上的小說,或 直接穿越當皇帝的 也 ok。。
1、《回到唐朝當皇帝》
《回到唐朝當皇帝》是連載於縱橫中文網的歷史軍事小說,作者是七月初三,已完結。主要講述了唐貞觀年,現代人劉衡穿越附身太宗三子漢王李恪的故事。
2、《步步生蓮》
《步步生蓮》是2010年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月關。主要講述了社區工作者楊得成因為盡職盡責的工作而意外回到古代,成為丁家最不受待見的私生子丁浩,但丁浩應對世人、世事八面玲瓏,聰明的抓住身邊每一個機會。
楊浩拉攏離職的大宋丞相趙普和盧多遜,並聯系大宋朝廷重臣發動宮變,逼登基不久的宋天子趙元佐禪讓皇位,成為宋天子。
緊接著遷都洛陽,御駕親征遼國,大敗遼將耶律休哥,與遼國簽訂以歸還大宋燕雲十六州等地為主要內容的《寶光之盟》,大治天下。
3、《我是木匠皇帝》
《我是木匠皇帝》是由起點簽約作家「獨坐池塘」撰寫的一部歷史類小說,現已完結。
講述的是現代人"葉翔"穿越到明末成為了天啟,即皇位,厲行改革,拯救明朝,並將其打造成一個強國。
4、《網路宅男當崇禎》
《網路宅男當崇禎》 是雲和山的此端所寫網路小說,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現已完結。
夢回網路,搜尋自己需要的東西,腳踏野豬皮,拳打李自成,踹翻明朝士大夫精英。
5、《明帝》
《明帝》是一個現代版的章回小說,故事寫一位現代人朱影龍穿越到明崇禎皇帝的故事,如何從一個小小的信王慢慢到達權力的巔峰。
⑺ 紙上談兵的趙括講的是什麼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7)趙括來到現代的一部小說w擴展閱讀;
成語質疑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⑻ 趙括真的是是「紙上談兵」嗎
前260年,長平古戰場,秦軍四月攻趙,秦軍主將已是王齕,趙軍主將已是廉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圖)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趙奢說是勇者勝,但領兵出擊之後,扎緊陣腳,看上去畏首不前,糊弄了秦國間諜之後,再全軍卷甲疾行,兩天一夜趕到戰場,築成營壘。之後趙軍又搶佔了制高點,逼著秦軍要麼決戰,要麼撤退,拿到了戰場的主動權。這種會戰形勢之下,才大破秦軍。
相比秦趙兩國的國力處於同一量級但稍有差距,作為趙國主將的趙括之於秦國主將白起,那就相差了不止一個量級——稱職和超一流的對比。超一流的天才看下面稱職的將官,優缺好壞一目瞭然。
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有了33年的自領一軍的軍官生涯,被記錄下來的斬首數據就是四十四萬了,與趙、魏、韓、楚都有過交手記錄。而其中趙國的記憶感覺又是最良好的,只在前273年被沉江兩萬戰卒,可前270年趙奢又一戰全部打了回來。
長平血戰之時,趙孝成王的腦子里肯定有11年前趙奢的光輝戰績,肯定是趙孝成王力主會戰的參考指標之一,這些記憶讓趙孝成王無所畏懼。他不太覺得白起有什麼可怕,這是他想戰的主因。趙括只因為是趙奢的兒子罷了,年輕人,沒有哪個是不想立下不朽戰功的。
於是趙括就這么上任了。相比他老爹,如果兩軍列陣對圓,再無退路,以死相搏,按趙奢說的戰場之上勇者勝,趙括估計沒問題。但老爹沒告訴他戰場之外智者勝,何況趙括還是帶著組織的使命,必須快戰,結果就悲劇了。直到明清之時,話本、小說開始普及,趙括就更加坐實了「紙上談兵」的定論。
春秋時期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也是像趙括這么乾的,但是一敗再敗還是忍辱偷生,終於換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所以說活著很重要,因為恥辱若是不用勝利去洗刷,久而久之,狂熱的藝術家們就會把一段悲劇逐漸沉澱成一個笑話。
▌摘自《歷史的贏法:用軍》,文潤燕生子(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⑼ 跟趙括 有關的穿越小說有哪個
江山如此多驕 作者:鱘魚 內容簡介: 一場超時空交通事故使主角穿越了,新身為世家公子的新趙括如何在這個光輝的年代,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上演他的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