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人物評析
① 現當代文學人物分析
1 寫於1921年的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典範之作。魯迅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偽自由書·再談保留》),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審視主人公阿Q這一形象,我們不難發現,阿Q實際上是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 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貧苦農民。在舊中國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阿Q貧無立錐之地,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沒有固定職業,只能靠打短工為生,「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他終於被剝掉最後一件布衫,連戀愛的權利也沒有;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永遠都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他的現實處境是如此悲慘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阿Q對自己的失敗命運和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和粉飾態度。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上的「精神勝利法」: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懸揣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拍拍的響了之後」,「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就忘卻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類)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之後,就自欺欺人,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麼東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精神勝利法」使阿Q雖受盡剝削和欺凌卻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游盪,被迫作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既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的某一點,使其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成功塑造了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 在小說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明顯打上了近代社會急劇破產,不能掌握自己命運、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覺悟的農村流浪雇農的階級烙印。小說對未庄典型環境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勝利法與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的聯系,與小生產者的落後、閉塞、保守、軟弱地位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阿Q是一個落後農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勝利法又是歷史上「兩次奴於異族」,在近代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接連失敗的中華古國屈辱地位的產物,是一種喪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於並掩飾民族落後與被奴役命運的民族精神狀態,即魯迅所說的「國民性弱點」。魯迅從他對中華民族歷史、現狀長期深刻的研究中,發現了阿Q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傳》正是對於我們民族最偉大的自我批判,並從這實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尋求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阿Q正傳》的主旨及歷史價值正在於此。從這個角度看,毫無疑問,阿Q是中華民族中具有精神勝利法弱點的這一類人的典型,寫出了「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具有十分廣泛的歷史概括性。
希望採納
② 請問小說如何寫人物形象評析
《簡愛》是一部帶有作者自傳性的作品,採用第一人稱的自敘寫法,讓女主人公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人生理想,愛情友誼,具有娓娓動聽,親切感人的藝術魅力。它寫一個孤女個人的奮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憂患、緊張和勇氣在小說中得到了強烈的反映。襁褓中父母雙亡的簡愛被舅舅收養,舅舅死後,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後將她送入慈善學校,在那裡備受凌辱摧殘。成年後,她被聘往桑費爾德庄園當家庭教師,與主人真誠相愛;及行婚禮,發生不測,主人被證明早已結婚,其妻因瘋病被私關密室。簡愛不願作人情婦,隻身遠離,流浪途中昏倒在風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師聖約翰救回家,在其兩個妹妹的照顧下恢復健康。牧師准備去印度傳教,他認為簡愛堅強而耐苦,可以作個好幫手,就向其求婚,但遭拒絕,因為簡愛情有所鍾。愛情又使她返回桑費爾德庄。這時女人已將庄園燒毀,自己也被燒死,主人搶救她時還弄成了殘廢,兩人終於幸福地結合。此外,簡愛意外地得浪跡海外的叔父一筆遺產,同時被證明她聖約翰原是姑表兄妹。
2. 簡愛的性格特點及其具體表現
2.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簡愛,在寄居的舅媽家裡,和驕橫殘暴的表哥約翰發生沖突,瘦小的她敢於和表哥扭打,並怒斥他:"你這男孩真是又惡毒又殘酷,你像個殺人犯----你像個虐待奴隸的人,----你像羅馬皇帝。" 他還敢於指責冷酷護短的舅媽:"你以為你是好人,可是你壞,你狠心。"簡愛的童年的生活讓讀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衛獨立人格的精神起點。
從下面的幾段描述中可以看到簡愛的內心是多麼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頭還在痛,血還在流;約翰粗暴地打了我,沒有人責備他;而我,為了叫他以後不再干出這種荒唐的暴行,卻受到了眾人的許多責難。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說。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時早熟地發揮了威力;"決心"也同樣被鼓舞起來,催促著我採取什麼奇妙的方法,從這難以忍受的壓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萬一走不了的話,就永遠不再吃不再喝,聽任自己餓死。在那一個悲慘的下午,我的靈魂是多麼惶恐不安啊,我整個腦海里是多麼混亂啊,我的心有多麼的反抗啊,然而,這一精神上的搏鬥,是在怎麼樣的黑暗,怎麼樣的愚昧中進行的啊,我無法回答內心的這個不斷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這樣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願說隔了多少年----我卻看的明明白白了。"
簡愛非常的重視自我,她說:"我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對戀人的結婚計劃被粉碎時,羅徹斯特提議到法國去過同居生活,盡管這個方案對於熱戀中的人來說具有無可爭辯的誘惑力,但是她拒絕了----"我關心我自己。越孤獨,越沒有朋友,越沒有人幫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離了。
2.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當簡愛發覺她深深地愛上了主人後,在地位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她卻敢於去愛,因為她堅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個窮教師斗膽愛上一個上流人物,在等級深嚴的社會觀念看來,無異於乞丐萬奢望國王,所以這本身就是向社會及偏見的大膽挑戰。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著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簡愛這樣並不把權貴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盪盪地愛。當羅切斯特為了試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貴族小姐時,她憤怒地說:"你以為,因為我窮,低賤,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就如我們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基於此,她表達愛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膩的贊美,溫柔的絮語,更不是祈求,誘惑或勾引,歸根結底,她追求的是兩顆心的平等結合。
"你為什麼和我講這些?她和你與我有什麼關系?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情感嗎?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可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的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這是簡愛發內心的為精神平等觀念的辯護。
2.3.感情熾烈,敢於追求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愛情
簡愛對羅徹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誠和專一,這主要表現在對她對羅徹斯特執著而強烈的愛情上。當聖約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傳教時,簡愛雖然認為"他是個好人",但還是拒絕了他的求婚。因為在簡愛看來,他愛的並不是自己,他更愛的是上帝。更重要的是,無論他對她如何,她心裡愛的仍是羅徹斯特。因為牧師對他的愛是不完整的。可是在得知羅徹斯特還有瘋了的合法妻子,她還是拒絕了他的愛,她不願作人情婦,她要的還是一份真正意義的完整愛情。然而,當簡愛離開了羅徹斯特後,並沒有在感情上拋棄他;相反,她的愛情像殉道一般,專一到打算為其作永遠的犧牲,貧困時是這樣,富有後仍是這樣,更不會因為羅徹斯特身體上的殘缺而棄之不顧。以下是羅徹斯特在庄園被燒毀,眼睛瞎了後,向簡愛求愛的一獨白。
"簡,你肯嫁給我嗎?
"肯的,先生"
"一個比你大20歲的瘸子,你得伺侯他的人。"
"是的,先生"
"當真,簡?"
"完全當真,先生。"
從中可看到簡愛所追求的愛情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純潔愛情,不含半點虛假造作。
2.4.意志堅強,智慧過人
在蓋茨海德府,簡愛是童話里的"灰姑娘"、弱小、醜陋、怪僻、膽小、任人擺布,是個沒有明確地位和身份的"小傢伙",是個"外來人",是個"異種人",是個"比不上傭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壓迫她,殘害她的天性,扼殺她的成長,但簡愛的心卻並沒有被丑惡的現實所摧毀,她的精神卻因粗礪的生活而錘煉得頑強,她的意志被磨礪得堅決,非凡的處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氣和洞察力,十歲的孩子似乎具備了成人的智力,而這種超絕的智力促使她無所謂懼地去反抗壓迫者。
"你沒有權利拿我的書。媽媽說你是個靠別人養活的人;你沒有錢。"
"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見,我爸爸媽媽也都看得見;他們知道你整天把我關起來,還巴不得我死掉。"
在勞渥學校的悲慘體驗,更表現了簡愛的堅強和驚人的意志力。簡愛剛剛擺脫舅媽的虐待,就被送到寄宿學校讀書,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經常挨餓受凍,挨打罰站。學校里傳染病奪取了好多孤兒的生命,簡愛卻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呆了10年。
" 當我們無緣無故挨打的時候,我們應該狠狠地回擊;我肯定我們應該回擊----狠狠地回擊,教訓教訓打我們的那個人,叫他永遠不敢在這樣打人。"這是簡愛在言語上對打他的人有力回擊,也是在精神上維護自己受傷的心靈。
在下面主人疵疵逼人的問話中,無所畏懼自卑,更表現其頭腦精靈的一面羅徹斯特:"你很沉著。像你這樣身份低微的孤兒,哪來的這種沉著?"
簡:"它來自我的頭腦,先生。"
羅徹斯特:"是我看到的,你肩膀上的那個?"
簡:"是的,先生。"
羅徹斯特:"你頭腦中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東西?"
簡:"我想它樣樣具備,先生。"
她所受過的教育和經歷使她擁有一個富有智慧、善良敏感、堅強獨立的高貴靈魂,在這一點上,她與主人相比毫不遜色,甚至使其有時感到慚愧。
3. 結語
從上文的分析可見,簡愛是一個貧苦低微、其貌不揚、性格倔強、感情豐富、獨立自尊、勇敢執著、聰慧過人的女孩,她對自己的命運、價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的認識,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的追求。從簡愛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強,對於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斷、選擇的堅定理想和執著追求。這是簡愛人格魅力的啟示,也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③ 如何評價文學人物
文學人物,可以是作品裡的人物,也可以是歷史上的作家詩人小說家。
如果是後者,沒有一定的標准,有一些約定俗成:
最重要是這個文學人物的文學成就、作品風格、歷史地位。
基本的如時代背景、隸屬哪個文學團體、屬於哪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作品內容解析、作品反映作者思想等等。
樓主可以搜一搜「從《少年閏土》看魯迅」之類的問題,或者搜網路里的李白啊杜甫啊,那些介紹里一般包含這些問題。應該有很好的模板供你參考。
如果是前者,那就要堅持一個原則:圍繞作品本身,結合當時背景、作者寫作目的以及人物性格和在作品裡的分量進行分析,要把人物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評判,而後再以現代的眼光去審視,不變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底線。
可以評價人物在作品中的性格、思維方式、對故事發展起到什麼作用,這個人物是否經典,是否代表當時某一種人,是否也影射某一些人,是否當今社會依然存在此類人。例如《圍城》中的方鴻漸、《阿Q正傳》里的阿Q,葛朗台、銀行家、於連,都是經典作品裡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的分析到處都有,你多看看就可以很容易地模仿了。
④ 現代短篇小說的人物性格怎麼表達
既然是短篇,就要寫的詳細一點,讓讀者可以一下子就清晰的想像出,但是千萬不能寫太多,畢竟是短篇,要讓讀者在內容中面面去了解(在一定的了解基礎上)我也是一名作家,希望你小說火火~~~
⑤ 求一篇任意現代小說賞析 2000字
巴金的《家》
作者:司馬長風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⑥ 為什麼要分析經典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或者說分析他們有什麼現代意義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首先培養的是我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經典為什麼稱之為經典?當然是因為它們都有存在的價值,那些帶著作者感情的精靈~
比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阿q那都是病態社會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或許在小說中,有些人物只是在無中生有的~但是作者創造它們的意義在於那些人物、那些特定時期特定的心理都是反映社會的、都是社會的縮影。我覺得經典作品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們或許不真實,比如阿巴貢、葛朗台……但是以這樣極強的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為後人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線索^^^
⑦ 《簡愛》人物評析或賞析
《簡愛》的問世曾經轟動了十九世紀的文壇,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沖動,驅使人拿起這本書,隨之深深感動,心靈也為之震顫。
這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與強烈的精神追求鑄煉成的一本書,含著作者無限的情感和個性魅力,為女性贏得了一片燦爛的天空。
主人公簡愛身材瘦小,相貌平凡,無金錢、無地位,卻有著不平凡的氣質和非常豐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練中,拋棄了女性天生的懦弱與嬌柔逐漸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她不會在表兄殘暴面前甘心被辱,而是據理力爭。即使結果不盡人意,卻始終如一沒有低頭;在魔鬼般冷酷的布洛克爾赫斯先生的折磨下,她不會表現出任何恐懼,而是從容的扛下來,獨立堅強的活下來。讀《簡愛》,我為幼年的她所受到的虐待而悲憤,感同身受般的體會著簡愛那幼小敏感的心靈所受的傷害。我也為簡愛而傾倒。喜歡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謂上流社會人士面前表現出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喜歡她在面對愛時表現出的的那種自尊自強的精神,心中不禁感嘆在距離她所處的年代進步了二百年的現代,又有幾個女子有勇氣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對一個心愛又富有的男子說不呢?簡愛就可以!在她的身上時刻閃現著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
「你以為,就因為我窮,低微,不美,我就沒有心,沒有靈魂嗎?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要是上帝也賜予我美貌和財富的話,我也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每次讀《簡愛》的時候,都會被這段話所震撼。正如愛德華所說的,簡「如一隻發瘋的鳥兒拚命撕掉自己的羽毛。」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釋放,一種悲與愛交織起來的「支配一切、戰勝一切、壓倒一切」的力量。她在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表明:自己有權平等地追求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她不美、卑微,卻以自己的獨特氣質吸引著所有的人。兩性之間是平等的,女子必須有獨立的人格,自尊自愛,不依附於其他人才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熱愛,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愛情須以平等和互相獨立作為基礎,不是一味地接受對方的給予。假若簡愛選擇留下,甘心當個無名無分、近乎情婦的妻子,羅切斯特會像當初那樣痴愛著她嗎?他愛的是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簡愛,不是一個躲在他懷中只懂得接受疼愛的女子!簡愛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會難以靠近,她的影子飄散在我們的周圍,以她為准則,大家都可以生活的自信坦盪,都可以沿著命運給予的線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
而在當今的現實世界裡,人們都瘋狂的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個體的人格尊嚴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也許當人們窮得只剩下錢時,他們會去追求「真愛「。可被銅臭熏過的精神還配擁有真愛嗎?也許到了化繁為簡返樸歸真的時候了。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時候,應該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溫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溫馨、和諧和寬容。讓我們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純凈的像一杯水,緩緩地灑落人間。
從世俗的喧囂浮華中脫離出來,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簡愛》吧,去和簡愛的靈魂對話。簡愛就是一個童話,她讓我們相信,擁有了獨立人格並可以自尊、自愛、自立、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會有自己的驕傲,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永遠的春天。
⑧ 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分析可以從哪幾方面著手啊
結合小說中他們自身的事例以及小說中其他人物對他們的評價,自己進行總結即可.
首先,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博愛」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愛能拯救一切」,視貧富均等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因襲了19世紀的傳統而沒能達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階級斗爭觀點或社會主義思想去觀察社會現實,試圖站在嶄新和時代高度去分析問題。馬丁�6�1杜�6�1伽爾(1881—1958)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過蒂博和豐塔南兩個家庭的變遷,反映了第一次大戰期間法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矛盾和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從人道主義立場反對戰爭。小說採用意識流手法刻畫人物,表現了現實主義兼容並蓄的開放性。5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出現了革命傾向,作品中的勞動人民不再是受命運擺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於跟罪惡勢力作斗爭的「強者」。
其次,作家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復雜、殘酷的現實,歷史主義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力圖通過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環境的藝術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信服地揭示舊制度、舊生活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趨勢。較之19世紀現實主義,叨世紀現實主義在反映現實的及時性和擷取題材的政治性上更進了一步。許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寫的事件剛剛結束甚或還未結束時就寫了出來。而且,在反映現實之中寄託了改變現實的願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有的還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展現著名政壇人物的政治活動。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揭發黑幕運動」。厄普頓�6�1辛克萊(1878—1968)的《屠場》(1906)根據自己對芝加哥肉類加工行業調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為素材寫成,作品揭露了芝加哥肉食品製作加工的極不衛生和工人非人的勞動條件。靜靜的頓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這部被稱為「史詩性的巨著」,以1912至1922年十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描繪了頓河兩岸五百萬哥薩克在戰爭與革命時期的巨大變動。
第三,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藝術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向內心世紀掘進」是20世紀歐美文學和美學的一股潮流。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表現主觀真實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轟動效應,使現實主義文學引起藝術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調整。20世紀的現實主義跟傳統現實主義的較大差異,就在於突出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寫。作家們在綜合中不斷創新,既融會了自然主義的客觀寫實手法,又汲取了象徵主義手法、意識流手法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諸如內心獨白、夢幻描寫。潛意識表現、性心理描述、時序顛倒、荒誕變形、多角度的情節發展和多層次的結構形式等等,這些在傳統現實主義中不被採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藝術手段,在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已是屢見不鮮、習以為常了.羅蘭在作品《約翰�6�1克利斯朵夫》「原序」中聲明:它「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作品採用內心獨白、自我對話、夢境、聯想、抒情性插筆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種藝術手段,去表現主人公豐富而又奔騰的內心世界,展示他生命的流程,即一生精神探索的曲折歷程。同時,羅蘭的心理描寫,不只是為了在更深的層面上刻畫人物的個性特點,也是為了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為中心點去看客觀世界,即以心靈為窗口去反映外部的大千世界。布萊希特創造了一種稱為「間離效果」(陌生化效果)的藝術方法。有意識地在角色、演員和觀眾之間製造感情上的距離,使觀眾用探討、批判的態度看劇情,激發人們改變現實的願望,使敘事劇成為關心社會問題、強調教育性的文體。其代表作有《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第四,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徵。而現實主義作家素以直面人生為本色,面對20世紀復雜錯綜的社會生活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情,他們在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強化了客觀務實的立場,疏遠或放棄了理想化、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面人物,他們有對生活目標的執著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內心世界復雜,在具備某些閃光點的同時,並存著許多並不高尚甚至並不道德的思想品質。另一類是有缺陷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們低能、笨拙、脆弱,有時還怯懦;對生活有點渾渾噩噩,或許還帶點玩世不恭;但他們是好人,並不為非作歹,並不損人利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幹了不少被人忽視、被人不屑卻有益於社會的事,世界正是由他們組成的。肖伯納是受社會主義運動影響的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反對軍國主義,針貶時弊,揭發資產階級的虛偽。《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等作品加強了對英國社會的保守性和虛偽性的批判,具有一種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