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現代小說巴金
❶ 與巴金的小說「家」有關問題
原因 1小說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調,揭示與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惡,宣告了一個垂死、不合理制度的必然滅亡。2熱情地歌頌了在新思潮影響下的青年反封建的斗爭。3《家》的創作體現了文學以情悅人的什麼要求。
❷ 巴金是現代什麼家和什麼家,他創造的小說是什麼丶什麼、什麼、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不是「創造」是「創作」。
巴金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他的創作的《家》、《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2)家現代小說巴金擴展閱讀
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像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像《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
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❸ 巴金小說-家
http://read.anhuinews.com/system/2004/11/18/001050284.shtml
❹ 巴金的作品《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語言上也同樣體現著巴金作品的獨特風格。
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或是敘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帶著濃郁的感情色彩,這就使讀者在領略人物命運時,一同體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本書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
小說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滯塞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年輕一代的反抗斗爭精神。
巴金說:「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里。
(4)家現代小說巴金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家》中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
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館》與《駱駝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據該作品改編越劇曾於2003年首演,由越劇名家趙志剛、單仰萍、孫智君等擔綱主演。
四川交響樂團根據《家》改編的歌劇《鳴鳳》於2013年11月25首次與觀眾見面。《鳴鳳》由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元華、高育發分別擔綱導演及藝術總監。
❺ 巴金小說(家)的主題思想
《家》這本書通過對高家的描寫,突出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矛盾特徵,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及當時封建家庭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同時還反映了封建家庭對青年一代的摧殘。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和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父權制度勢力的斗爭,控訴了大家族的罪惡和吃人的本質,贊揚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
❻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現代什麼家,什麼家。他所創作的小說什麼,什麼,什麼合稱為《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1]。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2]。1922年冬,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引起文壇的關注[3]。1932年5月23日,長篇小說《霧》出版。1933年1月,長篇小說《雨》出版;5月,長篇小說《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說《電》出版。1936年4月,《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出版。1938年3月,長篇小說《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4]。1954年9月15日—2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0年4月,散文集《贊歌集》出版;同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5]。「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沖擊[6]。1979年12月,雜文集《隨想錄》(第一集)出版[7]。1982年10月,《隨想錄》(第三集)出版[7]。1983年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8]
選自網路
❼ 關於巴金的小說《家》
以巴金的《家》為例來看看現當代男性在塑造天使性女性時所暗含的男性中心意識。我們先看鳴鳳跳湖自殺這件事。我們先想一想鳴鳳可以不可以不死。鳴鳳如果不死,那麼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堅決反抗爭取自己的愛情幸福,一條路是活著嫁給馮樂山。前一條路接近琴和覺民的路,後一條路是婉兒的路。作家寫小說當然不應該讓一個人物的道路重復其他人物的道路。但是除了藝術構思的角度之外,我們還應該考慮作家安排鳴鳳跳湖是否還有其他心理因素。我們不妨想一想鳴鳳的愛人覺慧願意不願意鳴鳳不死。鳴鳳死了,覺慧很痛苦,這是真的的。但是如果鳴鳳要以爭取愛情幸福的方式進行反抗,覺慧願意不願意呢?如果鳴鳳一定要爭取愛情幸福的話,會讓覺慧很難辦的。她這麽做,一定會把覺慧牽扯進去,逼得覺慧跟她一起反抗,至少讓覺慧受到來自女性方面的壓力。而我們知道覺慧這時候其實是不想反抗的,所以從覺慧的角度考慮鳴鳳最好不要這麽做。覺慧心目中的好女人是不應該給男人壓力的。那麼,讓鳴鳳嫁給馮樂山,覺慧願意不願意呢?恐怕覺慧更願意讓鳴鳳死了讓他去憑悼、去痛惜。因為覺慧其實是非常在乎自己對鳴鳳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的所有權的。當覺慧第一次得知鳴鳳和婉兒中的一個要被送去當姨太太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幫助鳴鳳逃脫這可能的厄運,也不是「我們」這一相愛的共同體如何去面對可能的封建壓迫,而是急於再一次確認女性對自己的忠貞程度。所以,他「激動地」問鳴鳳「你不要騙我。假使有一天人家當真把你選去了,你怎麼辦?」這里是「你怎麼辦」,而不是「我們怎麽辦」、「我怎麽辦」。得到鳴鳳堅決不去的承諾時,覺慧只是放心地說「我相信你,我不要你賭咒!」這里,覺慧關心的只是他對鳴鳳的所有權,而不是鳴鳳的命運、鳴鳳的生存境遇。覺慧在鳴鳳承諾反抗時也不承諾自己作為同盟者的任何責任。所以說鳴鳳投湖、以死抗爭,正是以恰如其分的剛烈在精神、肉體雙方面為覺慧都保持了貞節,同時又讓覺慧獲得了不抗爭甚至不同情的自由。這個情節的設置,正是以女性生命為代價,最大限度地成全了男性全面佔有女性的虛榮和男性可以不為愛情負責的自由。這一部小說中,隱含作者、敘述者的立場,與人物覺慧的立場最接近。作家不自覺地處處替覺慧考慮,那麼鳴鳳只有這樣去死才最合適。
鳴鳳死了,作家對她節烈行為的獎勵,就是把她寫成現當代文學史上最富有詩意美的女性。我們再想想這種詩意來源於哪裡呢?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她跳湖前的那一大段獨白。那一段獨白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的內容是憐惜、感嘆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是表達對覺慧無怨無悔的愛。
❽ 巴金寫的小說《家》 總個故事內容
巴金小說家簡介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
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說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志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小說簡介: 小說《家》的寫作年代是1931年,寫的是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
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請求今天的讀者寬容地對待這本27歲的年輕人寫的小說.我自己很喜歡它,因為它著少告訴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故事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t0ngzh* zh6, ruler),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高老太爺直接管著他們。
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李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因此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老太爺又為覺民聘定了馮樂山的侄孫女,但覺民與琴久已相愛,在覺慧的鼓勵下,覺民離家躲避。覺新則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高老太爺便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馮樂山,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既悲傷,又憤怒,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高老太爺在此打擊下一病不起。高家又發生家產之爭,以致全家不得安寧。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孩子,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瑞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逆者。最後覺慧離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這個決定得到大哥覺民的支持。
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徵:
1.覺新
覺新是以巴金剛剛辭世的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著作者對自己最親愛的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畫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因而從藝術角度而言,這個人物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
高老太爺作為封建家長,有什麼旨意、決定都要覺新向下傳達,並責成他去貫徹執行,而覺民、覺慧對高老太爺的旨意和決定有什麼不滿和反抗的情緒,氣首先發泄在覺新身上。另外,高老太爺得到下面的反饋信息後,如果認為貫徹得不利也要訓斥覺新。覺新又是聯系高家和張家、周家、馮家等大家族的紐帶。在覺新看來,他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兩大主義使他暫且過上了安靜的生活,但他沒有看到,他的兩個弟弟也沒有看到,他所作的犧牲,真正的換來了覺民和覺慧的幸福。
「持中貴和」是覺新一直堅持走的一條道路。覺新是《家》裡面唯一「真實的人物」。他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人道,善良,忠厚,仁愛,性情溫和,處事穩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尊敬長輩,疼愛妻兒,關愛弟妹,同情「下等人」。老一輩把他視為得力助手,「祖業的繼承人」,喜歡他;少一輩把他看作可信的依託,敬愛他。而他呢,在兩種勢力的斗爭中,盡量地讓雙方矛盾不被激化,採取了中立的做法。他雖然也接受了新的教育,然而封建傳統思想在他思想中留下的深厚積淀使他無法割捨與舊家庭的情感。於是,覺新式的「兩重人格」便油然而生。他最終無法跨越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屬的家庭而獲得一種健全的、進取的、獨立完善的現代人格,他最終只能成為封建家族的最後一位守墓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覺新性格已經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義,成為人類普遍性的悲劇。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
2.覺慧
覺慧,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給了他們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覺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討厭別人說自己坐轎子,是因為他不想讓別人把他當作有錢人的紈絝子弟。他大膽地跟鳴鳳示愛,希望可以選擇自己愛的人;他積極參加「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渴望推翻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開支持覺民抗婚,主張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運;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周報》),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雖然恨高老太爺,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太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盡管覺慧身上有著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
3.高老太爺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爺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體化、形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寫到老太爺為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挨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為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通過這樣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於作者難以完全拋卻與祖父的親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對這個人物復雜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飯的微笑,臨終前的懺悔,對覺民婚姻的最終成全等,既表現了他面對強大新生力量的幻滅感,沒落感,也表現了親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矛盾性和立體性。
4.覺民
覺民,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他溫和穩健,不好激動,不愛參加社會活動,對學生運動缺乏應有的關注。但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斗爭精神,和琴成為小說中唯一的一對勝利者。像覺慧一樣,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鬥士,也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麼。
5.女性形象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溫和賢惠,善解人意,待人謙和,柔情似水。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
梅芬,高家的親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
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有「灰姑娘」心態。她暗戀三少爺覺慧,對覺慧的愛情,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雖然覺慧也愛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許她們相愛。她幻想能繼續給三少爺做奴婢,也是一種幸福。誰知,她根本沒有愛的權利,連選擇身份的權利也沒有。兩個老太爺竟決定了她的終身,這對鳴鳳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她既然敢大膽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以一個丫頭身份去愛一個「少爺」,就足以說明她已具備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擺布,想求助別人擺脫厄運,一切求助,帶來的結果是絕望。她本來掙扎著為一種新生活而努力,但卻隨著希望的破滅而破滅。她不甘受蹂躪、受糟蹋,勇敢地為愛情獻身。她求新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擊這個舊制度的壓迫;用死達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掙扎的結果是被掙扎著的舊制度所扼殺。鳴鳳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劇,然而《家》中的悲劇又何止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詮釋。女子剛烈的貞潔猶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潔月光,晃眼而長久。主僕之間的愛慕在那個背景下是決然不被允許的,所以鳴鳳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控訴自己的不甘。
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爭,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持,最終逃脫厄運。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追求個性解放、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
在高家,在衛道們的欺壓逼迫下,出現了一群屈從者們,最典型的代表是覺新,他是舊制度的犧牲者,但又不自覺地扮演了維護者角色,令人可憐。陳姨太是另一類型的屈從者,她同婉兒的命運一樣,但婉兒心懷積憤,她卻怡然自得,時常扮成高老太爺的衷心擁護者。陳姨太,有著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導致心靈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爺買來照顧他的生活的。在那樣的制度下,陳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爺而生存,甚至仗著高老太爺的勢力做壞事。在宗法上,她極力慫恿覺新、覺民的悲劇婚姻,在禮教上,主張瑞珏離家,以免「血光之災」,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訓上,當老太爺教訓兒子時,她給老太爺捶背,雖不便多說,但行動上是支持高老太爺的。其實,她是舊制度的犧牲者,也是維護者。
四嬸、五嬸等人,屈服於宗法、禮教、家訓,雖一方面受舊制度迫害,但又用舊制度迫害別人。如果說陳姨太可惡的話,那麼四嬸、五嬸是可悲的。四嬸、五嬸出身舊式家庭,他們的言行無不帶有舊制度的烙印。在舊制度統治下,女人要講「三從四德」,就連丈夫有過失,五嬸也不敢反抗,只是將丈夫告到太爺處。但是,她們也是舊制度的助紂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嬸給女兒裹腳,她的作為使淑貞的心靈和肉體受到嚴重創傷。
❾ 巴金,原名(),現代著名作家。小說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拜託各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漢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日》、《月》選自散文集《龍·虎·狗》
求採納
推薦於 2017-11-26
查看全部4個回答
雜志訂閱_20年雜志訂閱_網站首頁
值得一看的雜志訂閱相關信息推薦
訂2021年全年雜志 訂閱上雜志鋪,數千種雜志特價3折起,快遞配送,退換自由專業的雜志訂閱商城,一站式訂閱服務專家。
m.zapu.com廣告
淘寶日出圖片 清晨 唯美千萬商品,品類齊全,千萬別錯過!
淘寶超值日出圖片 清晨 唯美,優享品質,驚喜價格,商品齊全,淘你滿意!上淘寶,驚喜隨處可淘!
m.taobao.com廣告
更多專家
巴金,原名(),現代著名作家。小說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拜託各位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高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