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譜系對現代小說的影響
❶ 紅樓夢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
第四節 紅樓夢的影響
《紅樓夢》問世不久,曾經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了三十年,被人們視為珍品。「當時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價,得金數十,可謂不脛而走者矣!」(程刻《紅樓夢》程偉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後,立即流行南北。從清代一些文人筆記的零星記載中,看到《紅樓夢》已成為當時人們談論的中心。京師流傳的竹枝詞說「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在談論時,有時因雙方爭執不下,「遂相齟齬,幾揮老拳」。民間戲曲、彈詞演出《紅樓夢》時,觀眾為之「感嘆欷 ,聲淚俱下」(梁恭辰《勸戒四錄》)。甚至有人讀了《紅樓夢》,由於酷愛書中人物以至痴狂(見鄒 《三借廬贅談》;陳其元《庸床齋筆記》等書。《紅樓夢》所以如此受到人們喜愛,是因為它的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內容,有力地鼓舞著人們去反對封建主義的束縛,追求新的思想。也正因為這樣,封建統治階級對《紅樓夢》表現了深惡痛絕,斥為「淫書」、「邪說」,詛咒它的作者曹雪芹必得惡報,並進而嚴行禁毀。然而由於人民的喜愛,統治階級始終沒有辦法禁絕它的流傳。
幾乎從《紅樓夢》開始流傳時起,就有不少封建文人寫出大量的續書,如《後紅樓》、《紅樓補》、《紅樓復夢》、《紅樓圓夢》等等。它們都是才子佳人大團圓故事的翻版,嚴重地歪曲了《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成為《紅樓夢》後我國小說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在我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紅樓夢》傑出的現實主義創作成就,給後代作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直至我國現代文學中,也有明顯受《紅樓夢》影響,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歷來以《紅樓夢》題材創作的詩、詞、戲曲、小說、電影就更不勝枚舉。
兩百年來對《紅樓夢》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間斷,並有大量的研究著作產生,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罕有的現象。這項研究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前人的觀點、評價不斷地受以後人批判地繼承。「舊紅學」的代表是索隱派,他們對《紅樓夢》作了各種各樣的「索隱」,有的說小說寫的是康熙朝宰相明珠的家事,賈寶玉就是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有的認為小說影射的是清世祖與董鄂妃的戀愛事跡;有的認為小說描寫康熙朝的政治,說作者是抱民族之痛,目的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五四」時期出現了「新紅學派」,他們用實驗主義和主觀唯心論的考證方法,批判了索隱派,但又認為《紅樓夢》就是寫曹雪芹自己的家庭歷史,把《紅樓夢》看成是曹雪芹的自敘傳,說賈政就是曹頫,賈寶玉就是曹雪芹。這種自傳說的影響比「索隱派」大,危害也深。解放後,才開始用馬列主義觀點研究《紅樓夢》,小說的進步思想傾向和可貴的藝術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一九五四年,毛主席寫了《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發動了批判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偉大運動,批判了存在於《紅樓夢》研究中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觀點,從而把《紅樓夢》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道路。
只有在人民的時代,《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價值和它所包含的巨大的社會意義,才可能得到正確的闡明。目前對《紅樓夢》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它的豐富復雜的內容,精深的藝術成就還有待於我們作更深入、細致的發掘。
❷ 《紅樓夢》人物服飾對現代小說人物塑造的影響
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蘊藏了大量有關服飾文化方面的內容,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明末清初服飾特徵、形制及文化內涵的重要素材,具有很好的歷史價值和現代審美價值。為此,本文通過對《紅樓夢》中主要人物服飾的分析,探索傳統服飾文化的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❸ 1、老舍對京味文學的影響2、《紅樓夢》對京味文學的影響
3.老舍與京味小說的關系。
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從他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因此,我們可以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
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擅於運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語言寫作,敏於描繪北京的風光、習俗及人物個性,敢於以喜劇風格來演示悲劇故事,等等,都教文壇感受到了縷縷新氣息。這些特點的形成,與老舍自幼濡染著的京城文化分不開。清初以來近三百年,大批滿洲人屯居京城,他們在由滿族母語改操漢語之後,培養起了對北京話切磋玩味的普遍嗜好,從《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隸滿洲內務府正白旗),到《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隸滿洲鑲紅旗),都是這種語言造詣的典範體現者,老舍是該傳統的現代繼承人"(黃修己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第328-329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因此,可以說,老舍是現代"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
4.老舍與京派小說的關系。
老舍是北京人,卻不是京派的成員。雖然,從老舍作品所表現出的風格特點看,老舍與京派有許多接近之處,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視為現代文明探索病源,習慣於用文化來分割不同階層的人,在老舍看來,祥子的悲劇在於病態的城市文明對人性的傷害,而在這部小說中,老舍又正是通過一個鄉下來的人力車夫(祥子)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時,又試圖以"道德審視"的角度對現代文明病的病源進行了探討;又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寫的也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運和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寫得最好的人物也都是"老中國兒女"或"鄉土中國"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卻是"俗文化"的路子,正因為老舍的"俗",由於他作品的"北京味兒"、幽默風,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使他遠離當時的"新文藝腔",在現代作家中獨具一格,成為了把"鄉土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心理用文學形式表現出來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❹ 紅樓夢對文學史影響.
《千龍網》9月16日刊登了李貿先生《故居遺址得確認京城要奠曹雪芹》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說:「曹雪芹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成就,比之於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都毫不遜色。」而文中引用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慶善的一段話說得更絕:「世界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或者說是還沒有任何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能像《紅樓夢》這樣在世界上產生廣泛的影響。」對於李貿的觀點,我已難以接受,對於張慶善先生的觀點,我就更難接受了。
據我所知,由於漢語與英語等外國語言的極大差別,至今仍沒有人拿出讓西方國家的讀者完全讀懂《紅樓夢》的英譯本,尤其是書中描寫的風俗、中國人特有的幽默等,很難讓他們准確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紅樓夢》要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最廣泛的書,談何容易!再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單憑民族熱情說幾句概括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專家學者多年的認真研究,如果沒有翔實、可信的統計資料作對比,如果沒有合乎邏輯的論文作闡述,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這個問題又是一個超越國界的世界級研究課題,需要許多國家的相關專家學者共同來完成,我國在發布這樣重要的成果之前,應該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中多數相關專家學者所公認,這應該是常識吧,不知張先生徵求過他們的意見沒有?如果沒有徵求就公開發布,這能成為權威的結論嗎?
我也沒有具體詳細的資料來反駁張先生的觀點,但我要提出這樣的質疑:和莎士比亞的戲劇相比,誰的影響更大一些?五四以來,我國每年都要上演莎翁的戲劇,有外國人來演出的,也有自己排演的,《紅樓夢》也早已有了劇本,但它在英國上演了幾次?有關《紅樓夢》的各類活動開展了幾次?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演出過莎翁的戲劇,但有幾個國家演出過《紅樓夢》?我們在讀外國的文學、哲學、法律、新聞作品時,常能讀到被引用的莎翁的名言或故事,但極少發現有人引用《紅樓夢》里的故事。試想,在多數國家的文化人都不知道或不欣賞《紅樓夢》的情況下,能談得上「最廣泛影響力」這個問題嗎?
我覺得,在一個處於落後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體制的環境里,在一個封閉的、萬象蕭條的時代里,不可能產生出一本最廣泛地影響世界的文學作品,因為作者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也許有人會說,我國人口最多,所以看過紅樓夢的人也最多。這也不是理由。中國人口多,但文盲也最多,《紅樓夢》又是一本半文半白的書,幾億農民中讀它的人並不多。退一步說,即使13億中國人都熟讀了這本書,仍然不能說這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書,因為中國不能代表世界。
人人都有民族自尊心,誇起自己的「土特產」來說幾句稍微過頭的話既難免也有情可原,但如果是重大的科研課題,如果將「土特產」誇大到沒有理性的地步,那就不對了,不但失去了科學的嚴肅性,而且會讓別人這樣恥笑我們.
❺ 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影響力巨大,它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我國「四大名著」一部寫妖魔鬼怪,一部寫王朝更替,一部寫平民反抗,一部寫貴族生活。將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俗,精神狀況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引用了很多典故,每一個典故用得都很恰當,讓讀者讀罷突然恍然大悟,如在黛玉和寶釵的關系得到改善時,寶玉問黛玉:曾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如果不知道舉案齊眉的典故,就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如果了解這一個典故,又怎能不感嘆曹先生文學功底之深厚呢?
《紅樓夢》作為中國的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推動的文學發展,其經典之處還在於裡面的葯膳食材,衣食住行,對今天中醫葯,以及菜譜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❻ 《紅樓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和作用
作用與影響:
被稱為「網路全書」。首先,紅樓夢是一部宣揚真善美的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摯的愛情,友情和親情,通過人性冷漠和溫情的對比,超脫的美好生活和現實艱難的對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強烈追求和渴望,當然,這種追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很難實現,而且在任何社會都很難真正實現。追求真善美是每個不同的社會共同的願望,到現在也沒有過時,反而在一味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提倡,讓我們把對物質的掠奪性消費的節奏放慢一點,平心靜氣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大觀園里,姐姐妹妹可以生活在風景如畫的園林,人在畫中游,現實的我們離這種生活越來越遠,可是我們卻對自然的親近之情越發強烈,我們都有著返樸歸真的願望。
在階級社會,我們看到了寶玉眾生平等的情懷,尊重服務人員,沒有高低貴賤的觀念,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弘揚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個反面典型,名叫善姐的丫頭實非善良之輩,被平兒的反襯凸現了善與惡的區別,這種區別是一個永久的話題。
其次,紅樓夢是一部追求自由的作品,鮮活的人物們不僅追求愛情的自由,而且追求平等生活的自由,我們在紅樓夢裡面看到了大膽表達的小紅,心高氣傲的晴雯。
再次,紅樓夢詩詞,飲食,建築,服飾都可以構成單獨的藝術門類供今天的有同樣愛好的群體欣賞,享受。
❼ 紅樓夢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雖然我很喜歡看《紅樓夢》,但我也覺得對中國社會沒什麼影響
其實《紅樓夢》成書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未引起人們太大重視。這么說吧,《紅樓夢》的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其文學水平上,書里包含的一些思想主要也是針對個人的,而且並非儒家的入世,並未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剖析思考。雖然現在人們也會根據《紅樓夢》了解一些當時的社會情況,但這只是說明《紅樓夢》只是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有所反映,畢竟是那個時期下產生的作品,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作者也需要一些參考對吧。確實它體現了一些人性的醜陋之處和社會的陰暗面,但明顯作者的目的不是這些,因此也談不上是對社會的批判鞭策之類的
但這不是說《紅樓夢》對後世就沒有影響,《紅樓夢》所運用的高超的寫作手法們、作者嚴密精巧的構思、流暢而富有文採的行文、還有書中表現出的一些思想……這些都對今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只能說你那一頂「中國社會」的帽子扣的太大了
以上,個人意見
❽ 紅樓夢小說的優點和缺點
《紅樓夢》的研讀,在中國發展為「紅教」——在教內,沒有科學的討論與批評,只有盲目的崇拜與迷信。
評價《紅樓夢》的是非曲直,首先要確認坐標系:
1、相對於由古至今的中國作品,《紅樓夢》一流無疑,但絕對未必奪魁;
2、放在世界文學的坐標系中,《紅樓夢》絕對不入流。
國內的「紅學」或"紅教」,幾十年上百年的研究、討論、批評、論戰,只是在第一個坐標系中。
現代青年,70後是伴著電影長大的,80後陪著電視,90後玩著網路,和玩泥巴長大的傳統中國人不同,從小他們就享受了世界的文學與藝術,天然地生存於第二個坐標系。
所以,對《紅樓夢》不愛讀、讀不下去,甚至心存鄙夷、嘲諷,是現代人的絕大多數。
生活於這個饕餮世界文化的時代,還在吹噓《紅樓夢》的人,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教徒,少兒時期被洗腦;
第二,寄生於《紅樓夢》,靠《紅樓夢》鬻文為生 ,養家糊口。
❾ 紅樓夢對現當代小說創作哪些影響
1.《紅樓夢》的積極影響
《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學的最高峰,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敘說故事,塑造人物,還是抒情立論都別具特色。更以其深厚的文學內涵,散發著詩意的朦朧,正是由於這種詩意的朦朧,也引導著中國現當代意境小說。《紅樓夢》思想博大精深是一部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文史哲無所不寫,這樣的小說創作模式,影響著後世小說從多方面充實文本的容量,從而突破了小說的敘事模式,使小說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容。《紅樓夢》產生於中國古典小說高度成熟的年代,五四小說則產生於中國現代小說草創和探索的時期,五四小說引導了中國小說的走勢流向,並極力拓展了傳統通俗小說的審美疆界與審美品味。《紅樓夢》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追求自由的個性解放精神等方而有著原型和範式的作用,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能走向輝煌的原因之一。
2.《紅樓夢》思想上的瑕疵及消極影響
認識任何一個事物都必須要有辯證統一的眼光,堅持一分為二,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做學術研究更要如此,誠然《紅樓夢》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勿用質疑的,但我認為《紅樓夢》的思想方面存在糟粕的成分,如「色即是空」、「好就是了」、「因果報應」等遁世思想,病態的厭世情緒,頹廢的虛無悲觀感,對人生缺乏進取精神,具有消極意義,是需要受到批判的。當然,我們不能過分地批評曹雪芹,怎麼會這般封建愚昧,畢竟人具有社會性,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活,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必然產生落後腐朽的思想意識。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獨立與你所處的社會思想之外,所以這些瑕疵的產生也是難免的。但這些思想也難免會對現當代小說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從而生發出偏離於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背道而馳。
❿ 紅樓夢對中國現當代小說創作產生了哪些影響
紅樓夢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學大圓滿結局收尾的模式,採用了悲劇的結尾。
晚清,出現了模仿《紅樓夢》筆法去寫優伶妓女的悲歡離合、纏綿悱惻的狹邪小說,如《青樓夢》、《花月痕》以及鴛鴦蝴蝶派小說[19] 。
民國,魯迅繼承和發揚了《紅樓夢》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地寫出平凡人物的悲劇;郁達夫、廬隱等人把《紅樓夢》作為自傳體小說,在他們的小說創作中帶有濃厚的自敘傳的色彩;婦女和愛情婚姻問題仍然是作家創作的熱點,作家仍從《紅樓夢》中得到啟迪[19] 。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以及張愛玲的小說,全是向《紅樓夢》致敬之作。他們都以家庭、家族為結構來展現時代風雲的變幻、人物命運的動盪[33] 。
建國後,歐陽山的《三家巷》承襲的依然是《紅樓夢》的家族敘事結構,而孫犁筆下的女性形象不難找出大觀園的影子。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里邊的人物描寫、敘事風格也繼承了《紅樓夢》的精髓。陳忠實的《白鹿原》拓展了家族敘事的境地。王蒙的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是公開表白受到《紅樓夢》影響的[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