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從傾城之戀看現代海派小說的特點

從傾城之戀看現代海派小說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6-17 12:40:50

㈠ 詳細分析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各方面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我一年前讀過幾次,將我自己的見解告訴你。
優點:1.對白流蘇心裡的絕望寫的很透徹,她完完全全是將范柳原當做離開困境的工具,就像范柳原的那句,你是個很傳統的女人。傳統的白流蘇只能想到用傳統的婚姻方式套住范柳原帶她逃離苦海。可以說,為了這個目的,她豁了出去(文中有具體方式)。
2.對配角的描寫到位,一開場,就是白流蘇娘家那邊對白流蘇或明或暗的嫌惡,讓人真真切切明白為什麼白流蘇對范柳原愛得不深,卻拼了命的要抓住他,這也可是伏筆。
3.從通篇而言,最厲害的可謂是語言的含蓄,有味兒。許多語言反復出現,如月亮、你是個傳統的女人。張愛玲擅長寫月,但並不團圓,一如文中人物和她自己。

缺點:1.文章進度過快,個人認為,可以寫得更長,但是短更能給人遐想,很多話不必明說。就像我剛開始看《金鎖記》也有這個感覺,認為好雖好,太快了。但看完《怨女》後,還是更認同《金鎖記》,看你怎麼認為吧
2.語言過於激烈。張的小說大都有這個趨向,譬如《沉香屑》里女主人公直接來了一句「我愛他」,當時看的時候震驚了一下,但看多了我就自然而然將它列為張的語言特色。這可能也是當時的她差點被列入周瘦鵑一行人的原因吧。

㈡ 請以張愛玲小說為例,分析海派文學的特點。

海派文學是與京派文學相對的作家群,代表人物有張資平、葉靈鳳、穆時英、曾虛白等。他們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種種愛情糾葛。有人統計1928年前張資平70多萬字的小說中,寫戀愛的就有55萬字。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現代派」詩歌,「新感覺派」小說,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林徽因 。
①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小說注重可讀性,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都是以上海都市為背景,抒寫了男女都市的世俗愛情,具有可讀性,。
②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夜總會、賭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前夫夫妻生活不合後就經常出沒舞廳,後來與范柳元也經常去舞廳約會。《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紅玫瑰就是個交際花的形象。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常新的主題,造成一種「新式的肉慾小說」;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有這么一句: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另外〈金鎖記〉〈傾城之戀〉由於張愛玲對現代性的來臨一直懷著隱隱約約的恐懼感,及時行樂的世紀末情緒與古老家族衰敗的隱喻貫穿了她的全部的個人記憶,一方面是對物質慾望瘋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對享樂的稍縱即逝的恐懼,正是淪陷區都市居民沉醉於「好花不常開」的肺腑之痛,被張愛玲上升到精神層面上給以深刻的表現。張愛玲對都市現代性的靡爛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並消解了兩種海派的傳統,獨創了以都市民間文化為主體的海派小說的美學。
④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張愛玲小說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主要表現為「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在教材中我們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許多主題、意象和象徵都是古典小說和通俗小說所無法「拘限」的,因為她的創作中增加了外來的小說技巧或現代派的手法,在中國現代小說和西方現代小說這對似乎「相剋」的藝術形式中找到了最適合於自己的調子。在她的第一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就有許多人物和細節都有著明顯的《紅樓夢》的影響:「她(睨兒)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惟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為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一見了薇龍,便搶步上前,接過皮箱,說道:『少奶成日惦念著呢,說您怎麼還不來。今兒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張愛玲小說中的「市井小說的色彩」,則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傾向」。

㈢ 分析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主題意蘊

《傾城之戀》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的愛情,題目表面上流淌著的詩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算計和現實沖得盪然無存。白流蘇所要的無非是「經濟上?安全」和一張長期的飯票,而范柳原的計劃是要流蘇做情婦而不是妻子。他們不但有各自的打算,還非常清楚對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當的對流蘇說:「我犯不著花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約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白流蘇對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蘇「自動地投到他的懷里去」,做他的一個情婦。這哪裡有一點點的浪漫氣息,分明是一場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愛情的戰爭。這場交易從一開始就是明顯的男人佔主動和支配地位,?戰爭的到來卻改變了一切,香港的淪陷成全了流蘇,使她成為贏家,由「二奶」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妻。

一場真實的戰爭打亂了愛情戰爭的秩序,在真正的戰爭面前,愛情的交易停止,愛情的戰爭也熄火了,當一切都要失去的時候,人與人的交流才變的真誠,彼此之間的愛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聲中兩人之間沒有了精刮的算計,反倒是拋卻了自己全身心的念著對方,「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麼都有的時候對愛情挑三揀四,甚至游戲愛情;在一切都沒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時候,卻無私的愛了起來,張愛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們看到的所謂「傾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因相貌或儀態而產生的忘忽一切的愛情,卻成了表述香港這座城市淪陷的狀態。從這個詞被恢復意義這點來看,張愛玲對現代愛情(相對而言)的描寫本質上是對傳統愛情尤其是傳奇故事的顛覆。女人即使有了「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為之傾城的魅力,或者說,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有對女人的美產生「傾城」感的男人,甚至從來就不曾有過,「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這種思想的點睛之處。是啊,傳奇里?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讓我們艷羨,但這些傳奇真的是愛情的樣板嗎?未必。傳奇故事中的愛情本是我們所嚮往的完美境界,但經過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歷朝歷代統治者當作政治工具之後,其中的人物已經「面目全非」了,逐漸被神話,神一般都是完美的,這就更反襯出我們凡人的弱點和現實生活的平庸無味,正是基於對人們這種平凡的世俗狀態的認識,小說才自始至終的在為本應成為傳奇的故事進行改造或者說是還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規律和邏輯,一切都是普通人應該做的應該想的,從而消除了神話傳奇的絕對性、純粹性和?高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張愛玲的愛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與算計。

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純粹的高尚的愛情,功利與算計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的思維與行事邏輯,雖然我們都不願承認。所以,張愛玲筆下刻畫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寫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這里沒有可歌可泣、盪氣回腸的愛情,也不曾追問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講的盡是瑣碎的生命、混沌的煩惱,這些人和事雖然很俗,但卻很能勾起我們的共鳴,因為作為普通人,生活就是這樣混亂的、易變的、現實的、隨意的,在這些「庸人俗事」中,我們看到自己?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憐,悲喜不自知,「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當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卻突然失語,因為那分明是我們自己的表演。

流蘇和柳原未嘗不想追求純粹的愛情,當流蘇聽到柳原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時,一定會產生不顧一切去愛的想法,但作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種綜合的協調,很難享受到那種純粹的東西,更多的是在多種因素中尋找所謂的平衡。年近30且離了婚,在娘家受盡欺辱的白流蘇在愛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懷,能從「這一代便被吸到朱紅灑金里的輝煌的背景里去,一點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殺出來,逃離開嗜著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經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對於愛情已經沒有了夢想和憧憬,「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凈她胸中這一口惡氣」。愛情就是為了結婚,結婚就是為了有一張長期的飯?。這是非常現實的想法,在這種討價還價的愛情背後,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轟轟烈烈、瀟瀟灑灑基本不會落在我們頭上,即便「有這個賊心,也沒那個賊膽」,這就是為什麼如今戀愛的雙方更多的是考慮工作、住房、存款等現實的經濟問題,愛情逐漸被商業化,更像一場交易。是啊,作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沒有了經濟基礎,精神層面上的愛情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甚至是不切實際,一如小說中那蒼白、模糊的月光。

㈣ 以《傾城之戀》為例,說明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般認為,張愛玲小說鍾情於描摹世間凡俗中的平常事,反映俗世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認同世俗價值觀,在題材和主題上體現出一種追求平凡中的美的傾向;在情節和結構上,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不刻意安排結構,故事隨著時間的推進有序展開,顯得信筆所之,自然隨意;語言上追求通俗化、大眾化,具有直白易懂的特點等。這些評價固然有其道理和依據,但還不能說是對張愛玲小說審美特徵的全面把握。本文就以張愛玲小說代表作《傾城之戀》為例,對張愛玲小說的審美特徵嘗試做一個歸納:一、題材主題體現了凡俗與超脫的有機結合張愛玲小說的題材多選自世俗平凡生活,擅長於刻畫具有世俗特性的凡人形象,展現他(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主題思想上,有人說張愛玲小說認同俗世生活,認同世俗的價值觀,認同世俗的觀念和情感①, 事實上,張的小說對世俗的一些價值觀確有部分的接受,但更多時候表露的則是鋒藏不露的批判或深深的無奈,有時敘述本身就是出於揭露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是對世俗價值觀的認同,倒不如說是對世俗價值觀的正視,正視意味著不忽視其存在,但並不一定對其承認或贊同。這一特點使張愛玲的小說往往能體現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新拔俗之氣,因此,應該說張愛玲小說在題材及主題上體現出的實際是一種平凡美與超脫美的融合。《傾城之戀》敘述了年輕的離婚少婦白流蘇和歸國闊少范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很顯然,這個視角符合張愛玲喜歡寫庸人俗事的習慣。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國家正面臨著各種內憂外患,所謂「亂世出英雄」,那種社會環境應該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但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卻把焦點放到了白流蘇和范柳原這兩個平凡人身上,兩個人從認識到戀愛、直到結婚經歷了一個復雜坎坷而漫長的過程。戰爭這樣國家大事在這個故事裡也只不過是個陪襯,一個出人意外的湊巧因素。從知人論世這個角度來看,《傾城之戀》在題材及情感主題上確實具有庸人俗事的特點,這使《傾城之戀》能讓一般的讀者有親切感、真實感,容易將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具有濃郁的世俗生活況味的審美體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傾城之戀》在題材及主題上又是超脫的。首先,從人物性格及其背景看,白流蘇和范柳原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平常人相比,在其個性、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方面都有特異的地方。白流蘇是一個聰明美麗的離婚少婦,由於從小受父親影響的緣故,具有一種好賭和敢賭的天性,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冒險賭一次。范柳原剛剛從國外回來,從小在國外長大,在父親故世後,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使他成了一名生性風流,且具有雄厚經濟基礎的富家公子。可見,白流蘇和范柳原這兩個人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庸男俗女,對於平常人而言具有明顯的特異色彩。其次,從思想主題上看,兩個人的愛情雖然離奇而並不崇高,戀愛時互玩感情手腕、勾心鬥角,讓人感到一種濃郁世俗情調。但是,仔細體味就不難發現,張愛玲在看似冷靜客觀的陳述之下實則寄寓著對社會現實強烈的批判,表達了一種隱隱的無奈和哀痛。這場愛情帶給白流蘇的不是純然的快樂幸福的體驗,更多的是懸念和猜疑。即使是最後結婚,也不能歸功於兩人的纏綿之戀和相互的真心付出,而是一場戰爭促成的,完全是一種偶然的幸運,當然這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中又是理所當然的。這種隱含其中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批判,帶給人的是一種思想上的啟迪,似乎讓人一下就能看穿充滿於世俗之間的各種猥瑣的較量,進而獲得精神境界的升華,讓人從中獲得一種頓悟和超脫的審美體驗。二、情節及結構上體現了自然隨意與曲折回環的統一張愛玲小說的情節設置確實不能說是高潮迭起,而是保持俗世生活的平淡本色。但她小說的情節並不是單純的平淡自然,而往往是與曲折跌宕對立統一,情節發展總是出人意表、百曲千折。《傾城之戀》的情節就明顯有這個特點,既不失平淡自然,又讓人感受到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白流蘇離婚後回到了白家,在被兄嫂們騙光了積蓄後成了他們的眼中釘,常常惡語相加,母親對她的遭遇視若無睹,正當白流蘇痛苦絕望的時候,轉機突然出現。徐太太來為她未出閣的妹子提親,准備介紹她妹子與范柳原認識,順便也為流蘇介紹了一個准備續弦的人家。但魅力男子范柳原竟然偏偏相中了白流蘇這個年齡較大的「敗柳殘花」(嫂子語)。 在香港淺水灣飯店,白、范二人關系日益親密,但有一天,范柳原卻轉而與一個印度女人親熱起來,白流蘇明白范柳原是在用激將法,企圖讓自己主動投懷送抱,因而她絲毫不動聲色,使得范柳原又主動與流蘇恢復了親密關系。讀者這時可能會認為這下白流蘇一定能夠如願了,但出人意表的波折又出現了,白流蘇因故要回上海娘家,而范柳原也故意不加阻攔,這一去就是兩年,期間沒有范柳原的任何音信。這下看似沒戲了,但故事到這里又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逆轉,徐太太受范柳原背後指使,要帶流蘇一塊去香港。人們會以為兩人之間的感情經過了二年多時間的考驗,白流蘇想結婚的願望論情論理都應該實現了。令人感到意外和遺憾的是,范柳原最後仍只是決定與白流蘇買房同居,根本沒有結婚的打算。匆匆買房同居後沒有幾天,范柳原就准備把流蘇留在香港,然後隻身去國外辦事。這時,人們一般都會認為流蘇結婚的願望肯定難以實現了,但出人意表的是,這時又一個大逆轉突然出現——戰爭突然爆發,香港一時成了硝煙滾滾的戰場,戰爭使范柳原出不成國,留在香港與流蘇共度難關。在經過戰爭的洗禮後,范柳原思想竟然在突然間出現了極大的逆轉,主動提出要與白流蘇馬上結婚。一個出人意外的圓滿結局就這樣出現了,整個故事情節顯得曲折跌宕,令讀者始終也猜不透故事結局。有人認為張愛玲不擅於小說結構的安排和建構,只是從直覺出發,信筆所之,因而常常顯得缺乏宏觀上布局的把握,主題前後不一,記敘散漫;有時又為細節所拘囿,繁瑣重復,使通篇小說顯得更加生活化、繁復化,因而也就一定程度損害了結構的統一與完美。② 這是值得商榷的。從《傾城之戀》看,結構上沒有刻意安排,比較隨意,但從頭至尾各個部分之間都能做到前後照應,讓人感到緊湊而和諧,具有回環往復之美,絲毫不顯得散漫;細節描寫雖多,但基本都能恰到好處,一點也不顯得繁瑣重復。三、語言上體現了通俗直白與精工細膩之完美融合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體現了通俗化、群眾化的特點,通俗直白,顯得自然親切③,貼近生活。尤其是在敘事寫人的時候,這個特點體現的更為明顯。在《傾城之戀》中,時常看到整段的敘述用的都是日常口語,且句式長短不一,顯得直白而自然。但是,如果僅僅把張愛玲小說的語言特點歸結為通俗直白,則又難免片面。實際上,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還有精工細膩的一面,尤其是在構造意象、抒情寫景的時候,這個特點體現的更為明顯。如《傾城之戀》的一段景物描寫:「門掩上了,堂屋裡暗著,門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進兩方黃色的燈光,落在青磚地上。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堆著一排書箱,紫檀匣子,刻著綠泥款識。正中天然幾上,玻璃罩子里,擱著琺藍自鳴鍾,機括早壞了,停了多年。兩旁垂著朱紅對聯,閃著金色壽字團花,一朵花托住一個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個個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離著紙老遠。流蘇覺得自己就是對聯上的一個字,虛飄飄的,不落實地。」整段的景物描寫,用詞准確傳神,色調鮮明,對比強烈,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各色物件如在目前,顯得精工細膩。四、藝術手法上融貫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審美特質張愛玲從小就喜歡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九尾龜》《醒世姻緣》等書,而且古文功底也很好,她曾熟讀《古文觀止》;她還擅長於英文寫作,對國外文學的有相當的了解和研究④。這種背景使張愛玲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修養,能夠融貫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而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說往往體現出一種融貫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審美特質,這在《傾城之戀》有著集中體現。在《傾城之戀》中,既有來自於我國古典文學的精妙的比喻與繁復的意象的應運,又有來自於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藝術手法,如象徵手法的應運,《傾城之戀》開頭對白公館的時鍾的描述,以及香港海灘老牆的描述,都有象徵作用;再如細膩而富有深度的心理描寫。在她的小說中,有時心理的真實彷彿要超過現實的真實,如對白流蘇在極度難過時看到的幻境的描寫,讓人感到那不是幻覺,甚至比現實還能說明問題,所有這些又體現出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審美特質。如果用「亦洋亦古,非中非西」來形容張愛玲小說這方面的審美特點,還是比較貼切的。總之,張愛玲小說帶給人的審美體驗是獨特的,它所展現的藝術魅力已經令幾代人為之著迷傾倒,直到今天它也仍然深受學界和讀者的關注和青睞。今天我們對張愛玲小說進行探索和研究,目的不僅是要更好地了解張愛玲,了解她的小說,更重要的是要讓今天的小說作者也能從中得到養分、得到滋補,讓當前時代也能不斷涌現出張愛玲小說那樣的光輝作品。

㈤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有什麼特點

張愛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一位大作家,一個重要原因就在她極善於描寫中國舊傳統在現代性沖擊下,普通人在現代城市生活里的悲歡離合,尤其是她能把在這種境遇中女性心理的微妙變化,描繪得淋漓盡致。張愛玲成名於上海,又曾長期居於香港,和中國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大都市結下半生不解之緣。她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就以上海和香港為背景,寫一段極富戲劇性的愛情故事。女主角白流蘇雖是大戶人家小姐,但婚姻不幸,離婚後回到娘家,頗遭兄嫂白眼。她偶然間與在南洋一帶經商的范柳原相遇,便毅然離家出走,從上海到香港。范、白兩人身世和境遇不同,卻又互相吸引,但短短時間,能否真的就作出「與子偕老」的決定呢?就在這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轟炸香港。這非常的歷史時刻使他們在瞬息間領悟到「死生契闊」的道理,也促使他們結婚,成為夫婦。張愛玲寫到這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所謂「傾城之戀」,便由此得名。可是張愛玲作品的中心始終在於人物和感情的刻劃,而不在外部環境的大起大落,一夕滄桑。的確,張愛玲的作品不會像《三國演義》那樣,鋪陳波瀾壯闊的歷史傳奇,卻更近於《紅樓夢》,搬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悄焉動容的情感的悲喜劇。

柳原和流蘇都是精明人,各自在尋求能夠寄託自己身心的愛,但突然相對,又不免踟躇徘徊,都希望對方最先表明心跡,所以兩人對話都好像話中有話,帶一點刺探,也有一點佻巧。這就有點《紅樓夢》的影子。《傾城之戀》的對話都相當精彩,有強烈的戲劇性,難怪小說發表後不久,就由作者本人改編成劇本,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搬上舞台,轟動一時。

張愛玲的作品由上海寫到香港,最近,香港話劇團又要把這作品由香港送去上海。張愛玲作品曾經多次改編成劇本,在香港很受觀眾歡迎。二○○三年,由胡恩威、林奕華編導的多媒體音樂劇《十八春》在香港上演,請來台北的劉若英、北京的廖凡、王冰等傑出的演員,相當成功。還有台灣藝術家改編的舞劇在香港演出,也很得觀眾喜愛。香港作家陳冠中曾把《傾城之戀》改編為劇本,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喻榮軍這次再度改編,題為《新傾城之戀》,二○○五年八、九月在香港上演,首場還沒有開始,所有場次的票就已售罄,可見香港觀眾的熱心,也說明張愛玲作品在此受歡迎的程度。香港話劇團已決定,明年三、四月還要再演。但今年十月,他們將先到上海巡迴演出。

這次改編的《新傾城之戀》使劇情發展更集中,也更清晰。例如增加了一個朱先生,從他的對話中,觀眾更明白徐太太把白流蘇帶到香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他和徐先生在咖啡館里的一段對話,也是對劇情發展的交代和評論。《新傾城之戀》更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穿插了港味很濃的歌舞。由劉雅麗表演的幾段插曲,依劇情發展起到了評點和陪襯的作用,就像電影《貝隆夫人》(Evita)中,由名演員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扮演一個敘述者Che,用拉丁風味極濃的歌聲穿插始終一樣。《新傾城之戀》這幾段輕歌曼舞,使話劇增加了音樂劇(musical)的色彩,更表現出香港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例如張愛玲原作寫流蘇和柳原第一次見面跳舞那一段,完全是間接敘述,由嫉恨她的兩個嫂子嘴裡罵她的話說出來。用文字描寫舞蹈的畫面和動作,往往實寫不如留白,讓讀者的想像去自由發揮,那正是文字藝術的特點。但戲劇表演包含了視覺藝術,形象、畫面、色彩恰好是其所長。所以《新傾城之戀》處理同一段情節,就充分發揮這種特長,把原作虛寫的地方,用音樂和舞蹈直接表現,而且在風格上具有香港粵語歌曲和現代舞蹈的特點。暗紅色燈光下,一段引唱,流蘇和柳原翩翩起舞,白家一眾人只有站在門旁,氣急敗壞呆看的份兒。舞廳的華麗優雅和白家老宅的陳舊破落恰成對比,這就把白流蘇要走出家門的第一步,通過具體形象成功地表現出來。傳統話劇和音樂劇完美的揉合,是導演毛俊輝先生創意的成果,看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㈥ 傾城之戀是對哪本小說的解釋

如果你說的是傾城之戀電視劇那麼是對張愛玲同名小說傾城之戀的解釋。

㈦ 看言情小說有好處嗎 比如 張愛玲《傾城之戀》這本書怎麼樣 講的什麼啊

作為一個女性,張愛玲是不幸的。胡蘭成給了她愛情,賴雅給了她婚姻,最終愛情背叛,婚姻被帶進了墳墓。張愛玲將自我人生的凄慘愛情移植給她筆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場的光怪陸離中盡是一幕幕愛情的悲劇。《傾城之戀》似乎是個例外,「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白流蘇,一個離了婚死了丈夫風韻猶存的遺老千金,一個風流倜儻視女人為腳下泥的海歸闊少,一場戰戰兢兢費盡心機苦心經營的戀愛,最終一切都被戰爭的流彈炸斷了故事的尾巴,香港的淪陷成全了他們——「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在張愛玲的眼中,這絕非安徒生童話里所講的「他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她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哪怕已經千瘡百孔的安寧。「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變革。」一座繁華都市的陷落只為成全一段若隱若現的愛情,這愛情負載了太多的人道主義災難,更可悲的是,張愛玲從這不能承受其重的愛情中看到的是一種不確定,而非永恆。「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愛情里的諾言像謊言一樣可怕,張愛玲是深受其害的。對於胡蘭成,她曾經得到千萬人之中遇見唯一的人的歡悅,她曾經得到千萬年之中守住戀愛一刻的永恆,但歡悅無永恆,永恆無歡悅。因此在她的小說中,哪怕是虛浮的完美結合她亦要毫不留情地揭開愛情虛偽的面紗,以蒼涼犀利的筆鋒劃破謊言的喉管。白流蘇的故事也許剛剛開始,「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時代的變遷,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為張愛玲的女性主義寫作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封建倫理道德對女性身心的壓迫和精神的禁錮依然潛伏;另一方面,現代文明的進程推動了婦女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女權運動的興盛,婦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社會存在的矛盾導致了張愛玲性格的雙重性。她不惜一切代價極力擺脫世俗的束縛爭取女性尊嚴和自由人格,卻又不得不在男權至上的威逼中承認現實直面女性悲劇式的人生處境。在17歲的豆蔻年華里,她曾義憤填膺地痛訴:「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突然結婚。」但在她的小說中,女性無論老、少、美、丑、貧、富,都是情慾和物慾的奴隸,逃不過蒼涼的命運。最終張愛玲在抗爭與妥協的矛盾中煎熬,成就了她悲壯獨特的藝術風格。
白流蘇是張愛玲性格沖突的統一體,是女性主義矛盾斗爭的載體。「一個女人在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白流蘇面對家族的唾棄而生發如此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將個人尊嚴和命運轉折寄予男性的無奈的命運選擇——女性只有作為男性的附庸才能體現其價值存在。與張愛玲同時代亦聲名鵲噪的女作家蘇青將「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篡改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戲諷之中容藏無盡的凄涼與悲哀。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折射了人性的殘酷,是對男尊女卑社會現實的嘲諷和控訴,。
在一場類似戰爭的戀愛中,白流蘇最終勝利了,張愛玲卻以冷酷的筆鋒扼殺了勝利的喜悅——范柳原在婚姻前退縮,在對平淡的恐懼中打顫,一紙婚書僅僅是作為他的妻子的身份的象徵,是依附價值的外在證據,幸與不幸、愛與不愛已經無關緊要了,白流蘇的悲劇命運一直在延續。
女性在悲劇中煎熬,女性主義將在煎熬中掙扎反抗。白流蘇作為女性主義的化身亦是有靈魂、有思想的,她在精神上尋求一種獨立和解脫。非露骨的表情示愛,非妓女式的投懷送抱,張愛玲塑造的白流蘇有著貴族的氣質和淑女的風范——冰清玉潔,謹慎敏感。她雖為得范柳原的愛而煞費苦心,卻在僵持等待中做著無聲的反抗,追求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希冀「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白流蘇寄託了張愛玲美好的人生願望,是女性主義的一種理想的歸屬。

在電影《傾城之戀》中,張曼玉和梁朝偉將這段硝煙戰火中的都市愛情演繹得近乎完美,張曼玉優雅的氣質和憂郁的眼神亦將女性主義的光輝和人生命運闡釋得淋漓盡致。但小說中所蘊涵的蒼涼的人生味被電影華麗的視聽覺沖擊力所顛覆,只有回歸到小說文本中,小說中所承載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來。張愛玲研究者劉川鄂指出:「張愛玲寫小說,不論有其本,還是無其本,她總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個品位純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問靈魂,揭示文明與人性的沖突是她在小說中孜孜以求的目標。」但這種「人生味」無關乎幸福,而是「對於人生熱情的荒謬與無聊的一種非個人的深刻悲哀」,這種悲涼的人生味在《傾城之戀》中表現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館,三爺盤光了白流蘇的錢就欲將她掃地出門;四奶奶算盤打得比誰都響,算得比誰都清,卻反復標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點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窮了,我還有三分廉恥呢!」如此欲蓋彌彰更突顯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愛情中,范柳原不過是個自私的男子,白流蘇不過是個自私的女人,兩方面都是精緻的人,在和平的日子裡相持不下,卻是硝煙戰火成全了他們。亂世飄搖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勵能夠增添生的勇氣和希望,因此從人性層面上說,這段亂世之戀實質上是為了滿足各自活著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張愛玲用漫不經心的筆調和高度的藝術技巧將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來,這種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虛構誇大了,而實際上卻是其自身真實的再現。張愛玲筆下的飲食男女千姿百態的情愛世界無非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相互利用罷了,這是一種看破紅塵的悲涼。
無論是張愛玲自我的人生經歷還是其小說的藝術風格,都有一種孤獨感始終伴隨其中。張愛玲採取一種孤絕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這孤獨的生命現象成就了她絕世的才華,讓「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猶存」。張愛玲將《傾城之戀》置於公館洋場里,在炮火轟鳴中演繹,更突顯了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相互的關照和偎依能夠消散亂世中無所憑靠的漂泊感,但孤獨是無法撫慰的,甚至切入骨肉無法言說。張愛玲以絕望抒寫孤獨,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獨,這是小說敘事中的悲涼人生,更是作者現實人生的真實寫照。
張愛玲生活的世界是悲涼的,「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運,蒼茫的身世讓她對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認識,奠定了她悲涼的藝術風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這樣評價張愛玲:「她能和簡-奧肆汀一樣的涉筆成趣,一樣的筆中帶刺,但是劃破她滑稽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運,人性,戲里戲外都散發著蒼涼的人生味。

小說對故事的描述,對人物的刻畫,對人性的揭露,都必須以藝術手法為載體。張愛玲以其獨特的眼光觀察現實,敏銳地捕捉生活靈感,用奇特精緻的語言將內心感悟提煉升華成驚艷的意象,達到了高度審美的藝術境界。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對於景物的描寫是獨一無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雕琢而成。她寫海岸邊的房間「像暗黃的畫框,鑲著窗子里一幅大畫,那澎湃的海濤直濺到窗簾上,把簾子的邊緣都染藍了」。取景化的視覺觀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將一幅靜態的風景畫繪成一個動態的影像。張愛玲善於將采截的景緻重組構建,顛覆其原有的形貌,賦予其豐富的想像和聯想,以滿足藝術上的審美要求。於是「海浪波濤濺到窗簾上並將其染藍」的誇張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並非單純的意象,它們烘托社會歷史環境,揭示人物性格命運,涵蓋著豐富的寓意。「轟天震地一聲響,整個世界黑了下來,像一隻碩大無朋的箱子,啪得關上了蓋,數不清的羅怨綺恨,全關在裡面了。」這是張愛玲對香港淪陷的描寫,給人強烈的視聽覺震撼。她將世界比作關了蓋的箱子,人置於黑暗中孤獨絕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執。一切的妄,都成了記憶中的一場場鬧劇。曾經繁華又如何?由此伸發了亂世之中蒼茫的身世之感。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用的筆調是舒緩安閑的,漫不經心地隨筆一抹即是豐富的意象和精緻的色彩,淡中出奇。她寫白流蘇眼中的薩黑荑妮公主「臉色黃而油潤,像飛了金的觀音菩薩,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裡卻閃著妖魔」。寥寥數語即將其特有的印度女性美躍然紙上。然而既是「觀音菩薩」,「眼裡卻閃著妖魔」,這樣的矛盾將薩黑荑妮貌似雍容華貴不食人間煙火實際卻庸俗虛榮生性放盪的人物性格暴露無遺。同時這種視覺感受來源於白流蘇也別有一番用意。這是站在自我立場上對情敵的驚恐和厭惡,薩黑荑妮實際上是白流蘇眼中搶奪范柳原、威脅其愛情的「妖魔」,對於她的美亦是三分欣賞七分嫉妒的,「眼裡閃著妖魔的觀音菩薩」同時也折射了白流蘇的內心世界。

張愛玲對白流蘇的美著筆不多,區區幾字卻字字驚艷。「紅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張臉」,托在曖昧的月光下,襯在冷而粗糙的牆上,平淡而真實。一「紅」字為其唇著色,一「水」字為其目傳神,又美得青煙繚繞,入夢如幻。「有血有肉」是一種活著的真實,是對范柳原的一種吸引和誘惑,同時作為女性主義化身的白流蘇又是「有思想」的,這種思想即是不屈從、不諂媚,貞潔謹慎,追求永恆崇高的精神之戀。以簡潔的語言刻畫豐富的意象,蘊藏深厚的思想內涵,是張愛玲藝術手法的一種獨特性展示。

劉川鄂說:「中國作家誰也沒有像魯迅那樣深刻犀利不留情面地拷問過民族性,誰也沒有像張愛玲那樣深刻犀利悲天憫人地拷問過都市男女的情愛世界。」張愛玲以看破紅塵的眼光審視滬港公館洋場的悲喜愛情,以敏銳細致的女性主義情懷叩問命運和人性,以細致精巧的犀利文筆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部《傾城之戀》寫盡了愛情,寫盡了人生,在藝術的長河中洗凈鉛華,萬古長存。

㈧ 求助~怎麼樣從傾城之戀這本書看張愛玲的寫作特點~

張愛玲的小說,我現在還只是處在慕其名,知其書,沒空讀的階段上,但旁敲側擊也懂一點分析文章的方法,來,分享一下。
讀張愛玲的小說,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小愛當時的特定的歷史背景,積累一點起碼的歷史常識,要不然讀起來是很難體會到書中的味的,小愛的書,其實是很陰郁的,看了才幾頁就感覺得到,絕望,希望,妥協,反正很復雜。
最要命的是,她老愛拖幾個光鮮,健康,美麗的好青年來墊背,寫的他們受盡折磨,最後終於變成德古拉二世,麻木的度過自己的一生~~沒了愛情,沒了親情,最慘的就是要靠鴉片來維持生命,苟延殘喘的那種~~~
多看一些吧,看多了自然能了解她的寫作特點

㈨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

張愛玲,想相信大家都知道她,也都讀過她的的文章和小說,她是一位有才華有影響力的作家。


愛情故事張愛玲的小說是極其很特色,有自己的個性,表達方式也很別致。《傾城之戀》作為小說的標題,首先給人一個閱讀的提示。我們讀小說,總是從標題開始的,標題喚起讀者一些可能的閱讀經驗,是作者預先設計的讀者期待視野。如果這個說法不錯的話,我們可以設想,張愛玲在擬定這個題名時期待讀者首先會贊成,一段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就此而言,在標題范圍內,「傾城之戀」不具有敘事性質,只是一個復合名詞,在文學語匯的傳統中,它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婦女容貌極美,美到令眾多的人傾慕、傾倒的程度。

總結

在文學創作的領域里,我們都很喜愛張愛玲,是敬佩的一位女子,很有才華。

熱點內容
火影忍者綠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2 09:49:36 瀏覽:282
主角叫白羽的都市修真小說 發布:2025-01-12 09:40:57 瀏覽:248
什麼小說你懂的好看 發布:2025-01-12 08:25:04 瀏覽:746
我的書城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2 08:19:22 瀏覽:643
現代言情甜寵有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2 08:12:03 瀏覽:843
小說頂級高手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2 08:12:01 瀏覽:267
言情小說甜文軍旅 發布:2025-01-12 08:06:55 瀏覽:995
最好玩的少婦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2 07:24:34 瀏覽:628
西幻小說國家名字大全 發布:2025-01-12 07:04:13 瀏覽:653
女主叫安小暖的小說男主叫夜溟爵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5-01-12 06:52:53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