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故都的秋現代小說家

故都的秋現代小說家

發布時間: 2021-06-19 02:34:54

A. 《故都的秋》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於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中心思想。《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1)故都的秋現代小說家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佔了東北全境。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

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裡留下的隱痛。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曾化名趙廉,浙江富陽人。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抗日時期文藝界抗敵禦侮斗爭中的翹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民族解放殉難烈士」。郁達夫著有《達夫全集》共七卷、《日記九種》等。

B. 故都的秋的創作背景

《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

當時日本侵略者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隨後,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製造了兩次「察東事件」。

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

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

(2)故都的秋現代小說家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故都的秋

C.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達夫是浙江人,現代著名

D

D. 故都的秋表達作者

郁達夫

E. 故都的秋的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曾化名趙廉,浙江富陽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學,次年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郁達夫後來棄醫從文。1921年6月,成為創造社發起人之一,郁達夫擔任《創造》季刊創刊號的主編。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抗日時期文藝界抗敵禦侮斗爭中的翹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民族解放殉難烈士」。 在中國民政部公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第一批英烈名單中,郁達夫的名字在列。 郁達夫著有《達夫全集》共七卷、《日記九種》等。 代表作:《沉淪》 、《故都的秋》等。

F. 《故都的秋》賞析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採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

「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

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復,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G.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道了牽牛花。

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岐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

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之分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主題: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7)故都的秋現代小說家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

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

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佔了東北全境。1932年1月,日軍進攻哈爾濱特區,2月5日將哈爾濱攻佔。

1933年1月,日軍蓄意製造了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餘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10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

1935年1月18日,日軍誣稱駐守熱察邊區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有礙行政,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隨後,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製造了兩次「察東事件」。

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

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裡留下的隱痛。

二、人物資料: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曾化名趙廉,浙江富陽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學,次年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郁達夫後來棄醫從文。1921年6月,成為創造社發起人之一,郁達夫擔任《創造》季刊創刊號的主編。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抗日時期文藝界抗敵禦侮斗爭中的翹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民族解放殉難烈士」。

在中國民政部公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第一批英烈名單中,郁達夫的名字在列。郁達夫著有《達夫全集》共七卷、《日記九種》等。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等。

2、文學創作階段特色

(1)早期:

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郁達夫一共寫了《沉淪》《銀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

(2)中期:

1933年-1938年。這個時期,是郁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於山林江湖。

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願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3)晚期:

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達夫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H.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誰,文眼是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於1934年創作的散文.文眼:秋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密勒士評選》曾評出當時中國文壇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達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也是一位優秀的出版家,並且與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中國現代文學和出版事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在小說和散文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個人生活的軌跡,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

I.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誰

郁達夫
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
郁達夫通五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 1896年12月7日出

J. 問題:<<故都的秋>>作者是,還有哪些作品···

郁達夫。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年,泰東
《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年,泰東
《小說論》(理論)1926年,光華
《文藝論集》(理論)1929年,光華
《戲劇論》(理論)1926年,商務
《寒灰集》(《達夫全集》第1卷)1927年,創造社
《文學概說》(理論)1927年,商務
《日記九種》1927年,北新
《雞肋集》(《達夫全集》第2卷)1927年,創造社
《過去集》(《達夫全集》第3卷)1927年,開明
《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年,創造社
《迷羊》(中篇小說)1928年,北新
《奇零集》(《達夫全集》第4卷)1928年,開明
《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書店;1930年,現代《敝帚集》(達夫全集》第5卷)1928年,現代 《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1929年,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薇蕨集》(《達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篇小說)1932年,湖風
《仟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年,天馬
《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斷殘集》(《達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年,現代
《達夫日記集》1935年,北新
《達夫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35年,北新
《達夫游記》(散文集)1939年,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閑書》(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懺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戀》(劇本)1937,上海文化書局
《郁達夫文集》(小說、散文合集)1948,春明
《達夫詩詞集》1948,廣州宇宙風社
《郁達夫游記》(散文集)1948,上雜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51,開明;1954,人文
《郁達夫南遊記》(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書局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政論合集) 1959,人文
《郁達夫詩詞鈔》 1962,香港上海書局
《達夫文藝論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詩詞抄》1981,浙江人民
《郁達夫文集》(1一12冊)1982,花城
《故都的秋》(選自郁達夫文集第三卷)1982,花城(今編入上海高二語文教材中)
《達夫書簡》1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游記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達夫抗戰詩文抄》1982,福建人民
《郁達夫致王映霞書簡》 l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小說集(上下冊)1983,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4,陝西人民
《郁達夫散文選集》1985,上海文藝
《郁達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文選集》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6,浙江文藝
《沉淪》(短篇小說集)1986,百花
《郁達夫書信集》 1987,浙江文藝
《沉淪.迷羊》(短篇小說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說《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銀灰色的死》
http://ke..com/view/14153.htm#4

熱點內容
如何成為言情小說吧vip 發布:2025-01-18 18:37:13 瀏覽:77
酷我聽書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5-01-18 18:17:02 瀏覽:88
男主臉被燒傷很寵女主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01-18 17:30:24 瀏覽:207
省委書記重生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8 17:23:15 瀏覽:574
言情漫畫小說穿越 發布:2025-01-18 17:13:58 瀏覽:598
現代犯罪心理言情小說 發布:2025-01-18 17:06:42 瀏覽:198
有哪些重生現代的女強人小說 發布:2025-01-18 16:51:42 瀏覽:219
都市小說陳奇 發布:2025-01-18 16:38:26 瀏覽:723
替身言情都市小說大尺度 發布:2025-01-18 15:52:26 瀏覽:303
寵甜文校園小說合集下載 發布:2025-01-18 15:50:06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