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成熟的標志
⑴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⑵ 吶喊中心思想及主要內容介紹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吶喊》主要內容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吶喊》中心思想
1.控訴踐踏生命的封建傳統。
2.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3.深入剖析國民及民族的劣根性。
4.描寫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苦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5.反映辛亥革命背景下的農村生活和農民的精神風貌。
《吶喊》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18部。
⑶ 為什麼說魯迅的《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⑷ 對《吶喊》與《彷徨》的總體評價,為什麼說它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吶喊」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收到了14部小說,「彷徨」是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出版於1926年,關閉了11本小說。魯迅說,他的目的是持有的啟示寫小說,「'生命',但是這種生活的改善。」但是,因為寫作的不同,社會環境的影響,順應時代潮流,魯迅這兩個短篇小說集和使用創造性的方法創作情緒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
「吶喊」的作品,大多是寫在「五四」運動的高度,為新文化運動振威,命名為「吶喊」新文化運動鼓勵手段,有時助陣仍然無法不免吶喊幾聲,聊以安慰,梅賽德斯 - 賓士在寂寞的戰士,他害怕前兆。 「收集的作品明顯地保留了筆者一段時間的沉寂後,在年底的」54「的高度,玫瑰喊特點,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方法和表現手法,」吶喊「集中「深和格式表現尤其突出,令人耳目一新。
寫小說吸引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的經驗,外國小說和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和成熟,主要的形式是新的,成熟的,意識形態的內容完全是反封建的,開了一個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小說。
⑸ 怎樣理解《吶喊》與《彷徨》是中國小說的開端又是成熟的標志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重點難點:
1、《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吶喊》、《彷徨》對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重要意義。
1、《狂人日記》的特殊意義: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
△ 「吃人」與「被吃」主題的揭示,在魯迅小說創作中具有「總主題」的意義。魯迅此後眾多小說延續這一主題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禮教與封建統治「吃人」的本質。
《狂人日記》分析:小說以一個「迫害狂」患者為主人公。「狂人患病之後,感到周圍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趙貴翁這樣一些封建傳統的自覺維護者,也有那些在封建傳統蒙蔽下的一般群眾,他們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時也參與吃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凶。」封建禮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他的貫徹首先是在家庭內部實行的,「大哥」就是封建家長的象徵,他可能並非有意害人,但一頂要按照封建社會傳統消滅「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趙貴翁、醫生顯然都是封建傳統勢力的代表,他們「吃人」是不足為奇的。(易牙烹子、徐錫林被吃)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提到的被統治、被壓迫者「吃人」的問題是特別發人深省的。狼子村捉住惡人殺了來吃,說是可以壯壯膽子,五歲的妹子死了,也難保沒有被人分吃,「狂人」感到自己也很可能吃了妹子的肉。
這就深刻地揭示了幾個問題:
1在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僅僅是個別人在吃人。(《祝福》、《孔已己》、《葯》)
2壓迫、被統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為一種常規,成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為,因此更可怕,更危險。(聯系實際分析)
3吃人成為一種常態,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無辜」的感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因此有了伴隨終生的懺悔意識與原罪感。(郭沫若《鳳凰涅盤》、魯迅《影的告別》、麗尼《夜之子》等等)
2、《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表現的深切:
①題材的更新 與以往傳統小說對比,魯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教材39頁)
提問:魯迅為什麼特別注意表現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生活?
(兩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啟蒙的需要:知識分子是先導,農民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②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獨到):重在揭示中國人病態的靈魂。
△農民的愚昧麻木:閏土與祥林嫂自覺地將自己置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閏土的經濟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貧困 祥林嫂的理想只在於安安穩穩地做奴隸)
△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奈:《孤獨者》魏連殳勝利中的失敗 《在酒樓上》呂緯甫回到原地的失敗 《傷逝》涓生與子君面對無物之陣的失敗
△吃人與被吃:涓生是個被害者,但他同時是吃掉子君的吃人者。子君是被吃者,但同時吃掉她的還有她自身存在的傳統觀念。同樣,閏土、祥林嫂也是如此。
③小說獨特的情節、結構模式(教材40—43頁)
復調小說的創作:
△ 一篇小說具有兩個以上的主題:《葯》吃人與被吃的啟蒙主義思想及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阿正傳》對落後的國民性的批判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
格式的特別:
繼承中國古代文學精華,借鑒外國文學藝術形式,致力於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國傳統小說的格局,建立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教材44頁)
△每篇小說一個新樣式。日記體《狂人日記》,手記體《傷逝》,第一人稱《孔已己》、《故鄉》,第三人稱《葯》、《風波》、《離婚》,人稱交錯使用《祝福》等,正敘《阿正傳》、《葯》,倒敘《傷逝》、《孔已己》,選取一個生活場景《示眾》,選取生活的橫斷面《孔已己》,幾個場景的拼接《葯》。
(要求參看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 郭志剛《中國現代文學史》)
△融詩歌、散文、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法於一爐,進行小說文體實驗。(教材47頁)
△注重細節描寫,以出色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表現時代特徵。
《阿正傳》「半夜裡,一條大船……」「四個銀元買來『柿油黨』的徽章」「畫出一個刮子一樣的圓圈,罵孫子才畫得很圓……」,《故鄉》里閏土的一聲「老爺」,《離婚》里愛姑兩只「鉤刀一樣的腳」……(參看吳組緗《苑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