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先鋒小說
1.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2. 茅盾小說意義
文學界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深受19世紀法國、俄國現實主義小說以及中國古典世態小說的影響。在《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中,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風格與舊說部的筆趣清晰可見。茅盾的小說代表了一代作家,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然而,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他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文學的承傳是「積累」式的,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未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
茅盾的小說意義在於揭示社會現實。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轟炸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及涵芬樓圖書樓毀於炮火。茅盾陪母親回鄉居住,目睹了30年代的悲劇畫面。回到上海,《申報月刊》向他約稿,他決定寫一篇反映小鎮商人生活的小說。茅盾發現故鄉商人勤儉、怯弱、謹慎、奉公守法、缺少決斷,寫完後,題目改為「林家鋪子」,被主編視為難得的好小說。後來,因祖母去世,茅盾回鄉,對故鄉狀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決定用「林家鋪子」為題寫小說,小說通過農民老通寶家境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封建地主、高利貸者聯合剝削下的苦難生活。
小說以養蠶為線索,結構靈巧又綿密,語言精巧秀麗,展現了江南春蠶風俗圖。小說發表後,引起廣泛贊揚。朱自清肯定茅盾的創作路子,認為現代小說應如此取材才有出路。讀者也認為,小說處處從側面入手,用強有力的襯托,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深入到農村,以及數年來兵禍、苛捐等種種剝削後的農村的殘酷景象,盡量暴露無疑。小說揭示了故鄉農村的艱辛,連上海也都見報了,加上自己對故鄉的了解和把握,茅盾順著《春蠶》的情節,在1933年寫了《秋收》和《殘冬》,描寫了農村經濟破產,農民自發的抗租斗爭,最終爆發了農民的斗爭。這三篇小說合稱「農村三部曲」。茅盾的小說揭示了社會現實,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現代派先鋒小說擴展閱讀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觸。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亦即時局稍稍平穩時,他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3. 什麼是擬現代派小說
先鋒小說又叫後新潮小說、擬現代派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的一種小說。
說白了現代主義也就是「先鋒派」!它包括了「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意識流派,荒誕派等等」其傾向就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間的畸形的異化關系,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情緒和虛無意識。
在「先鋒小說」中,個人主體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它們重視的是「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
藝術特徵:
「先鋒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片面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奇;堅持藝術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擔任何義務。
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細膩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其技巧上廣泛採用暗示,隱喻,象徵,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乾的事件組成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的特點,難於讓眾人理解!
在「先鋒小說」中,個人主體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它們重視的是「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
4. 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派小說的定義和簡介
先給您格非先生的定義:
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代表作家和詩人有劉吶歐、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李金發、卞之琳等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說的形式、節奏、手法上帶有現代主義的特徵,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覺,以表現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風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影響,更重於心理分析;或者用朦朧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來暗示、表現感覺和情調……不過,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它們只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並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80年代初中國文壇現代派文學創作潮流的興盛繁榮,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後現代派文學思潮的簡單回歸,而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湧入催生的產物。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最早在詩歌界顯現出來。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朦朧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對傳統文學的理念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朦朧詩所強調的「自我」,也使人們開始思考「人」這一命題,文學也由此開始向文學本身回歸。「朦朧詩」雖然不能算作現代主義文學,但是,它的懷疑精神、它的諸多創作手法、它的荒誕意識,卻是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的。
當理論界正在掀起介紹西方現代主義理論高潮的時候,小說家們也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剛剛被引入的理論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一向被奉為文壇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後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大膽地吸收、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從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後發表了19部充滿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夜的眼》、《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海的夢》、《蝴蝶》等作品,很明顯是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意識流」的影響,在形式上體現出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的特徵。與此同時,一批像王蒙一樣曾經活躍於50年代文壇的老作家們也紛紛加入了探索的陣營。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組合的手法,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內容具有立體感,並通過夢幻,突破時空局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作品著力用荒誕的歷史、荒誕的現實、荒誕的環境,乃至荒誕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開掘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另外,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減去十年》的小說,也都有意無意地借鑒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技藝。
隨著創作實踐轟轟烈烈的展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探討與爭鳴,也一發不可收拾。其間涌現出來的代表性文章有: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這些爭鳴探索文章和當時譯介論著一起,匯成一股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影響著中國新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但是,這一時期作家們的創作,卻為後來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對現代主義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群和評論者群體。他們的作品是80年代中國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最早引發「井噴」的是於1985年先後發表的兩部小說: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用「音樂式」的結構和「黑色幽默」的語言方式,以看似荒誕的情節,展現某音樂學院僵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心靈的扼殺;《無主題變奏》則將心理片斷和生活片斷「無主題」地串聯起來,通過一個自動由大學中退學,並安心於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飯店服務員的青年的自述,展現出年輕一代孤獨、迷惘的生存狀態。和王蒙、宗璞等「偽現代派」作品相比,這兩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層面,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識、文學精神和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特點。正因為此,批評家們認為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步入繁榮期。而《你別無選擇》也被稱為「第一部成功的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是「一代人 『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
繼劉索拉、徐星之後,馬原、洪峰、格非、殘雪、余華、孫甘露、莫言、蘇童、扎西達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紛紛登上文壇,開始了先鋒文學之舞。中國的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如莫言將馬爾克斯和福克納比喻為「兩座灼熱的高爐」,認為他們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余華則對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說也充滿了新小說和羅布-格里耶的痕跡;殘雪的作品,飄盪著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孫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爾赫斯的深刻影響……當然,他們的探索並不是純粹的摹仿,也體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和本土化的特徵,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 「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對「形式」的變革上,馬原無疑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第一次把敘述置於故事之上,把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他在《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大師》、《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小說中,使用元敘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之後,又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馬原的這引起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並以獨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中的世界,都是變形的,她的人物,都帶有某種「神經質」,互相間缺乏溝通、信任,並存在一種「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說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
格非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他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說《褐色鳥群》,首次運用了「敘述空缺」的手法,敘述了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透露出現代人對「存在」的實在本質的懷疑。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但中國先鋒小說的探索並未從此停止,在90年代,仍然有一批作家堅守「先鋒」孤寂的陣地,如韓東、朱文、海男、黑孩等等。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創作繼續著中國文學的先鋒之舞。
中國先鋒小說的繁榮期雖然短暫,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傳統寫實模式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終結了一個被政治權威控制著的小說時代,中國的小說創作,從此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另外,先鋒作家們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如時空錯位、零度情感敘述、敘事的圈套等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們適當而嫻熟地運用著,中國的文學,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景象。
就我個人看來,給您三句話,希望對您有啟示
一,中國當代文學受外國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1978年之後,但是這種影響卻是效仿,直接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快」,譬如先鋒小說,馬爾克斯句式等等。
二,現代派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終結的表現,而我們是文革個人崇拜與非理性的結束,兩者雖然表象上看都是對於傳統的顛覆,但東方並不等於西方,尤其是在哲學上。
三,現代派小說是否真的構成現代派的特質,仍有待分析。
5. 先鋒派小說的特點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6. 現代派和先鋒小說 有何異同處
為了進一步明確現代派文學的邊界線,我們還需要從橫的方向探討它與其它有關文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而且把注意力放在它們的區別上面,這對了解現代派文學的范圍是有助益的。
現代派文學與現代文學「現代」是個中性的時間概念⑤,大致指從十九世紀末葉到現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西方現代文學包括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兩大門類,它一般是與古典文學(或稱傳統文學)相對而言,雖說也有質量不同的問題,但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現代派文學也包括時間性,即它是在「現代」這個歷史階段產生的,但主要卻是個質量概念,指一種有特殊思想傾向和特殊藝術方法的文學;它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相對。從總體上講,現代派是現代資產階級文學的一部分,雖然其中少數作家和作品也不是不可以劃入無產階級文學中去的。比較恰當的看法是把他們看作運用了某些現代派的手法,而在思想體繫上仍有所不同。
現代主義文學與唯美主義文學 唯美主義文學是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延續到九十年代末的一個文學運動,其代表人物在法國是戈蒂埃,在美國是愛倫坡,在英國是佩特和王爾德。唯美主義是現代主義在美學思想上的淵源之一,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反對藝術上的實用主義,強調藝術本身的價值;二是對音樂性、暗示性的強調;三是對感官、知覺因素的重視。但它們之間又有很大的不同:唯美主義不涉及現代生活的重大問題,他們是逍遙派,出世者,而現代主義則涉及重大題材,是入世的;唯美主義者所謂美往往限於風花雪月之類,正是現代主義者所反對的;手法上,唯美主義是稀釋了的浪漫派,貢獻不大,現代派則有強烈的知性因素和象徵因素,而且多有創新。有的現代派作品(如後期象徵主義詩歌)是有唯美傾向的,但現代主義並不等於唯美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與頹廢主義文學「頹廢」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中世紀時是指宗教和道德方面的腐敗現象。據牛津大字典說,英語中頹廢(decadent)一詞最早見於一八三七年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幾種主要的法語辭典認為一八五○年以前雖已出現這個詞(décadent),但不符合目前所用的意義⑥,實際上作為狹義的文體觀念,要到一八八O年代龔古爾兄弟才被稱為頹廢派。八十年代初法國一批詩人創立《頹廢雜志》,文學上的頹廢主義運動才以魏爾倫為中心開展起來。法國文學史家講頹廢主義文學,嚴格地說是指這一段。在英國則指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初王爾德等作家。這里頹廢文學的主要含義是指推翻傳統觀念和社會制約,耽於聲色,藝術至上的傾向;它與唯美主義和早期象徵主義有密切的聯系,實際上這個時期不少文藝家是一身而三任的。現代主義中相當數量的作品不能說沒有這種頹廢主義的色彩和消極頹唐的情緒,但我們仍然需要在兩者之間作出區分;頹廢主義是逃避現實問題的,現代主義則是關注現實的;頹廢主義的藝術手法是接近傳統,明快易懂的,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末流,現代主義則是遠離傳統,深奧難懂的,在繼承浪漫主義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現代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 西方不少評論家是把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葉興起於法國的象徵主義文學作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始階段。把象徵主義作為現代派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分水嶺是講得通的:傳統文學以描繪現實世界為主,運用寫實或浪漫手法;象徵主義則表現了現代派的一些特點:以抒寫個人意識為主,運用表現法。但現代主義無疑是個更大的范疇,它可以包括象徵主義,而象徵主義並不能包括現代主義。這里的界限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問題。但這是一個屬於核心的部分,現代主義的美學體系基本上是象徵主義的。
現代主義文學與先鋒派文學 「先鋒」在中世紀是個軍事術語,指打仗時走在最前列的進攻部隊;十九世紀時開始用於政治方面,指極端主義的政黨和主張,如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曾在一八七一年辦過一個《先鋒》雜志,這以後才運用到文藝領域來,泛指破壞一切傳統形式的傾向,如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它在政治上代表一種激進傾向,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以革命相標榜,一遇挫折就轉向極權主義或無政府主義。一九二○年以來,在美國,先鋒派就和現代派通用了。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先鋒派通常指藝術上的極端形式,它否定藝術形式本身。我以為,不妨把現代派中搞離奇形式實驗和極端主義主張的部分稱作先鋒派,否則「先鋒」一詞就喪失原意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認為五十年代以來現代派文藝已為西方世界廣泛接受,已經喪失「先鋒」的反叛意味了。
經過上述對現代派文學縱橫坐標兩方面的探討,現代派文學的邊界線大致可以定下來了,說得簡明一點:現代派文學是產生在一八九O至一九七○年間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法、德、英、美、意)的九個流派組成的文學,它的典型的思想特徵是反映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意識,特別是人類四種基本關系的扭曲和脫節;它主要的藝術手法是非現實主義的表現法,側重象徵、暗示,避免正面的描述和說明,經常帶有荒誕的隱晦的特色;它是現代資產階級文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與無產階級文學有根本區別,與同屬資產階級文學的其它品種(如唯美主義、頹廢主義等等)既有聯系,更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