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說向現代小說轉型的具體表現
A. 中國古代文學如何達到傳統和現代的融合
首先文學是在不斷發展前進的,而為學發展的主要方式就是復古革新。
對於傳統來說就是古,對於現代來說就是新。其實復古革新的工作前人已經做了。
其實中國的現代文學其本身就有傳統文學的影子,文學演進的過程中,其必然發生融合。
從近代文學歷程上看:
中國古代文學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系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系相當疏淡。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 、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 。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 ,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 。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民族危機、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斗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家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魯迅創作的《 狂人日記 》 、《阿Q正傳》、《祝福》、《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後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家走上歷史舞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呈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作出了貢獻。自本世紀初開始,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家與中國自由文學的概念,使中國文學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由上可以看出,現代文學是在傳統文學革新而來的,其本身融入了傳統,至於那些新興的文學也必然將收到傳統文學的洗禮融合。
至於個人如何利用傳統與現代,就必須在傳統中吸取經驗,作為一個中國人,融入文化裡面的東西是無法去除,也不能去除。現代文學應該在傳統文學的積累之上開辟創新,去除二者之糟粕,取二者之精華。其次更應該的是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符合現代節奏又能夠觸摸到一個民族的潛意思。
結:其本身就在時代的沖洗中互相融合,對於個人如何在其發展,融入生活,你會發現傳統與現代是如此有機的融合。(只有融入生活,你才能感受到現代鮮明的氣息,以及在時間長河中長久不滅的傳統。二者正是文學所需要的,也是你所需要的答案。)
B. 為什麼現在的小說和傳統小說有很大的區別
我個人覺得,語言表情與敘述是相輔相成的,但敘述方面則更加可以反映作者的寫作水平。其實就算是現在,在很多優秀的作品上,敘述方面的描寫還是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我想你平時看的小說都是流水帳一類的比較多。像網文的小說,都是非專業作家寫出來的,只是類似快餐一類的東西,只是方便,但沒營養,雖然我現在也在寫,呵呵。
C. 試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的內涵有那些表現,結合作家進行具體分析
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現代化:現代白話文替代了古典文言文,使得文學作品更加貼近口語,易於為廣大民眾所理解和接受。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使用白話文寫作的經典之作。
主題現代化:現代文學關注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古典文學主題,而是更加深入地探討人性、社會、文化等現代主題。例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就深入描繪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
形式現代化:現代文學借鑒西方現代文學形式和技巧,如小說、散文等,打破了傳統文學形式的限制,形式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例如,錢鍾書的《圍城》就運用了西方小說的敘述方式,對中國傳統婚姻制度進行了深刻揭示。
思想現代化:現代文學不再受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而是追求自由、平等、人權等現代思想,體現了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例如,巴金的《家》就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青年追求自由的思想。
綜上所述,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內涵表現在語言、主題、形式和思想等多個方面。這些現代化的表現不僅使文學作品更加生動、深刻,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現代人的精神追求。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E. 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論述《吶喊》《彷徨》的現代性特徵
如果我們可以消除對魯迅的神聖化或者有意貶低,那麼無疑,魯迅依然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鮮活、引人注目且充滿爭議的作家之一。甚至可以預見,他在21世紀仍將發揮其獨特且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
魯迅研究的繁榮,資料浩如煙海,形成了獨特的"魯學",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魯迅的非凡魅力和影響力。然而,作為現代小說奠基人的魯迅,的小說集僅有三卷:《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共33篇。引人深思的是,魯迅如何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兩次小說敘事模式的轉型,以及他對"現代性"的獨特理解和接納?
敘事方式的變革是小說發展的核心。如人所說,小說的關鍵變革在於敘事方式,而非意識主體、情節類型或題材。 "敘事模式"是一個含義豐富、多變的概念,在本文中,它指的是從敘述者構建、敘事策略等方面提煉出的不同範式。敘事方式是一組創造故事中介者形象,即敘述者的手段和語言方法。
在我看來,魯迅小說的敘事模式主要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融入"文學革命"的大潮,魯迅以晚清小說界革命之勢,推動中國小說敘事從傳統逐步走向現代,主要體現在《吶喊》、《彷徨》中;另一次則是在《故事新編》中,魯迅實現了小說敘事的更新,創造了新的小說類型,盡管這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大的敘事創新和文體學野心。
相較於第一次變革的研究,第二次變革的研究相對較少。盡管自其誕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但真正能將其置於魯迅小說內部發展規律的平台上剖析,並指出其轉折與創新意義的研究極為罕見。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第二次變革,並運用巴赫金的小說性理論進行探究。論述主要分為三部分:1"小說性"理論與適用性;2魯迅的力量,主要考察他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中的角色;3狂歡:意圖與實踐之間,主要探討《故事新編》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吶喊》、《彷徨》的敘事更新。早在1923年,茅盾先生就敏銳地指出,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中的十多篇小說幾乎篇篇都有新形式。夏志清也認為,短篇小說一開始就非常成功,給這一類型文學打下基礎的是魯迅,《狂人日記》純熟地運用了西方小說的技巧,與中國傳統的說故事方法截然不同,因此可以稱為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始祖。
王瑤先生也強調了魯迅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擴大了新文學的陣地,同時由於這些小說內容的深刻、表現的新穎,為新文學奠定了基礎。
魯迅作為現代中國小說鼻祖的地位是得到公認的,他在小說敘事模式的轉換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關鍵在於:他是如何實現這一轉變的?
在巴赫金那裡,"小說性"與轉型期緊密相連,現代中國小說的誕生本身就蘊含了小說性的內在特徵:雜語性、兼容並蓄等。清末民初轉型期的新小說自然也不例外,傳統詩文形式如笑話、軼聞、答問、游記、書信、日記、敘事詩、見聞錄等對小說敘事模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恰恰是因為這一特質,小說也被置於歷史潮流的浪頭,備受矚目。
王一川指出,中國人的新型現代性體驗是與新的生活語匯如全球化世界概念、來自西方的科技話語和現代器物名稱等交融在一起的,小說由於能以散文體方式敘事、抒情和議論,還可以把詩體等其他文類兼容於自身之中,因此得以成為容納現代生活新語匯的合適形式。因此,小說在表現新型現代性體驗方面交上了好運,成為現代文學的主導或中心性文類。
魯迅的《吶喊》《彷徨》同樣體現出其豐富的現代性,甚至是先鋒性。除了延續舊有的體式-情節小說以外,他還開拓出"以寫實性生活片斷為結構主體的片斷小說"、"以刻畫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命運線索為結構主體的心理小說"和"以特定的氛圍渲染和情感、意蘊表達為結構主體的意緒小說"等等。
"小說性"顛覆和解構的一面在魯迅的《吶喊》《彷徨》中有非常明顯的表現,比如《狂人日記》。無論是反思國民性、痛陳封建禮義說教的罪惡都具有摧枯拉朽之勢,或意義深遠,令人省察。劉禾指出,《狂人日記》著重於中國歷史的象徵性病理診斷--暗含著西方規范的參照--它大大超出了任何個體心靈的字面解釋,這無疑從內容上指出了其富含現代性的一面。王潤華也在他的論文中縷述了果戈理《瘋人日記》、迦爾遜《紅花》和尼采《察拉斯忒拉的序言》等對《狂人日記》的敘事、內容、意義等的宏觀的細微影響。
但需要明了的是,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理解為反思和批判自我的態度和趨勢,這當然也是後現代性得以發展的理由和空間之一。從此角度講,魯迅小說的現代性中也包含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聲音與反抗姿態,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魯迅式的現代性"。顯然,它包含了諸多復雜的指向和源泉: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熟諳和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模式的獨到品位及引領式論述,使他超越了許多時人對西方現代性的毫無保留擁抱的幼稚,反而多了幾分少見的本土式的冷靜與成熟。
李歐梵在他著名的《鐵屋中的吶喊》一書中探尋魯迅的現代性的手法就是通過尋根傳統卻避開西方來展開。
魯迅通過譯介和閱讀外國小說以及留學日本的體驗有使他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堅持"拿來主義"的博大胸懷。同時,"也正是文學傳統中的核心層次的那些要素,才決定著新文學在發憤精神、史傳意識、抒情風貌、意境美感、白話文體等諸多方面同中國古代文學發生著深刻的歷史聯系,呈現了文學歷史連續性的許多有聲有色、誘人追尋的生動具體的形態。"
如果通讀魯迅這兩部小說,我們可以發現,魯迅的小說主題的現代性表達似乎背離了現代性的原初語境,而更多呈現出對鄉土中國的深沉又細密的關懷與纏繞,如《阿Q正傳》、《故鄉》、《祝福》、《孔乙己》等莫不如此。"毫無疑問,魯迅的作品被看成是中國現代性意義最典型的表達……也許更重要的在於,魯迅表達了一種鄉土中國的記憶,這些記憶從中國現代性變革的歷史空檔浮現出來,它們表現了與現代性方向完全不同的存在。魯迅在這里寄寓的不只是批判性,而是一種遠為復雜的關於鄉土中國的命運--那些始終在歷史進步和歷史變革之外的人群的命運。" 如果非要給這種逸出與背離以現代性的名義的話,那它應該是"魯迅式的現代性"。
F. 以現代意識來審查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方法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以現代意識來審查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方法,首先表現為小說整體情調、氣氛的營造的重現。其次,在小說語言上,或者向著平淡、節制、簡潔的方向傾移,或者直接融進文言詞彙、句式,以加強所要創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繪。另外,小說的章法、結構、敘述方式,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說取法的情況。汪曾祺、賈平凹、阿城等,都曾廣泛運用過這樣的藝術手段。
G.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我覺得主要就是語言方面,古代小說言簡意賅,經常有力魄千軍之勢,想像空間大;
現代小說語言表達好的通俗易懂,讀著也舒服,能跟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感時傷世,但是沒有古文的氣魄;寫的次的就只能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了,否則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