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轉穿越到很多電影世界的小說
起點網中,排名前十的都市類小說都是什麼?據小編所知,排名前十的都市類小說應該是:《大醫凌然》《我的女友是惡女》《反叛的大魔王》《重生野性時代》等。小編就選幾部,給各位介紹一下吧。
《反叛的大魔王》精彩內容:成默一向對這種無聊的事情缺乏興趣,坐下來之後,將書包掛在椅背上就開始刷題,但隨著教室里的人越來越多,討論的越來越大聲,更多閑言碎語都飄進了他的耳朵,當下了早自習之後,這種討論到達了高潮。「厲害了我的哥!一次比一次尺度大,這次的裙子畫這么短!」 「何止是裙子短,這次還畫了一個跪著的學生,這明顯是變態啊!」
「確實挺惡心的,這種事不知道是誰乾的!
『貳』 《醉里挑燈看劍》小說內容簡介
《醉里挑燈看劍》共分為五個部分,主要內容有:中國士大夫的山林之趣、青山自在紅、雞足山中、佛門中的隱士、永遠的樓觀台、九華山禮佛記、詩中的三峽、與李白對飲、怎一個愁字了得、運河是一段鄉愁、到雙峰荷葉鄉、游洞庭西山記、大理三塔、飲一口汨羅江等。
(2)現代性轉穿越到很多電影世界的小說擴展閱讀:
屠小文版:
內容提要
若說「武俠」故事重寫江湖,架設了一道連接前現代與現代文化經驗的浮橋,那麼,武俠小說、電影,同時是最具現代性特徵的中國大眾文化形態。江湖想像,負載著一份「飛地」幻想,成就了一幅現實鏡像,提供了一處受縛的個人經災歷劫、終獲逃脫成功的、想像性空間。
而武俠電影最為悖謬的迷人,則在於它以現代科技成就了前現代中國光影表象,以舶來的「世界語(電影語言)」,再造了老中國式的文化想像與逃逸空間。
武俠、江湖,電影、電視,這里展示著魅影的套層,又是編碼(解碼)的游戲。
『叄』 《我們騎鯨而去》:逃往「理想化世界」的背後
大概是小說家群體本身的藝術氣息所致,從許多作家作品裡都可以窺見其「烏托邦」情結。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里虛構了一個由獨角獸承載的時間盡頭的理想世界,最近讀過的80後作家的短篇小說集《鳥藏》里有一篇《直到大地深處》,男主人公在小區違規擴展地下室,從此地上的房間被擱置、落灰,地下室反而成為他整日蝸居生活的地方。梭羅經典作品《瓦爾登湖》呈現了一個離群索居、擁抱純粹大自然的簡朴生活。
同樣,孫頻在《我們騎鯨而去》中也把環境設定在荒島,頗有「避世」「逃離」之意。但孫頻在采訪中也提到,這並不是傳統的「荒島文學」,小說里的孤島雖與現代社會隔絕,水、電、現代通訊方式等一切現代物質基礎卻都沒有被剝奪。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這種設定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方能察覺其深意。
小說講述了三個原本陌生的、在世俗生活不得意的人來到孤島後的生活,以三個人的生活為主文本,穿插莎士比亞的戲劇為副文本,虛實對照,互為映襯,給小說增添了藝術性,也使小說更隱喻且富有延展力。
三個人當中,老周是藝術人生的代表,王文蘭則堅守物質生活的法則,老周的木偶劇和莎士比亞戲劇其實是他向「我」拉開自己理解,或者說自己願意相信的世界,而王文蘭對物質則永不滿足。我則更像一個旁觀者,中性、普通、平凡,和芸芸眾生一樣。
貫穿小說始終,作者似乎都在引導著我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從繁雜的現實世界逃向一個更理想化的世界,但人真的在這個世界中獲得純粹了嗎?我們最後應該去往何方?哪裡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當一切重新來過
小說中的孤島對於三個主人公來說是時間的重新開始、歷史的起點,一切社會關系、規章秩序、人情倫理等等都在那裡清零重啟。「我」以為「從頭來過」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會有所改變,這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想法,仍記得2020年年末,知乎熱榜上有一個問題「如果能重啟2020,你願意嗎?」高贊回答幾乎都是基於「我願意」。然而小說中的「我」,到最後卻發現,就連三個人的簡單關系中也能衍生出權力、猜忌……孤島生活發展下去,也不能免於成為世俗社會的縮影。甚至,處在這種縮影中,「我」還會因為社交的缺乏而產生無可救葯的孤獨和恐懼,可笑的是,當初「我」就是為了躲避人際交往而選擇來到這里。也就是說,「我」在這所謂的「世外桃源」既沒有得到想要的,又失去了本擁有的。
「我」最終回到現實世界,因為,即使在失去了歷史、時間、人際關系等現代社會特徵的荒島上,即使一切從頭再來,也不可避免會重蹈覆轍,秩序、關系、歷史、技術、經濟會重新構建。其實,這就是人性使然。無論去到哪裡,只要人性不變,人類的所作所為及其產生的影響,都只能是輪回又輪回,換湯不換葯。
老周和王文蘭呢?一個終於無法忍受人性暴露出的丑惡,「騎鯨而去」消失不見。另一個堅守物質世界的法則,卻因久居封閉之處與外隔離,終被當下社會拋棄。
我們逃避得了環境,卻逃避不了內心,「人性的枷鎖」始終沉重套在身上。況且,我們甚至連環境都難以逃脫,環境也並非我們意識中那麼「不堪」,當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遠優於過去的衣食住行、豐富多樣的娛樂方式,當代人卻常常懷念過去「車、馬、郵件都很慢」的生活,懷念過去人性的淳樸。
懷念過去沒有錯,但一昧厚古薄今,又何嘗不是一種充滿「惡意」的天真。懷舊並意味著當下社會的倒退,很顯然歷史是呈上升趨勢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懷念」,正是人性中貪婪、懦弱的側面反映,如同那句「人間不值得」,多少人享受著富足優渥的生活時得了便宜還賣乖。人生從來有失有得,盡管在得遠大於失的時候,許多人卻一邊理所當然享受所得,一邊揪住失去的不放,感慨今非昔比,頗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之意。
「異化」的人性?
我們常常說環境塑造人性,但真的是所謂的「現代性」異化了人性嗎?過去人與人之間果真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淳樸、善良、單純嗎?我們常常看到現代化帶來的復雜而虛偽的人際關系,但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關系」只是表現,「現代化」只是環境,環境的變化帶來表現的變化,如風吹起浪,風平則浪靜,人的本性如茫茫大海,大海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一成不變,我們無從知曉。
不僅如此,我們還常常以「現代社會人情淡薄」「當下時代自私腐朽」「環境使然」為萬能借口,掩蓋自身的空虛、不安、無能、迷茫。向前懷戀也好,向後憧憬也好,彷彿只要對當下環境保持永不滿足和永遠斥責的態度,便可心安理得咀嚼自身的失敗、惡意和苦楚。
韓國著名導演李滄東的「綠色三部曲」也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在其中的《薄荷糖》里,男主看似為社會環境逼迫走向人生悲劇,其悲劇人生實則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軟弱,及潛在暴虐傾向所致。在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的評論中,眾多網友將女二號的冷漠歸咎於都市社會對人的異化,但出現越來越多的觀眾呼籲「不應該讓都市社會為個人的軟弱和自私背鍋。」女二生活的首爾與女主福南生活的野蠻落後的小島相比,已經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但善良的福南卻在二人的朋友關系中一直扮演著付出、遷就、守護的角色。
我們口口聲聲追求人本身的純粹,而我們所鄙厭的「社會環境的復雜混沌」,卻恰恰是我們人本性的復雜混沌所致。其實,並不是環境異化了人,而是人異化了環境。不是環境復雜扭曲了人,而是人扭曲復雜了環境。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群島中的孤島
人生在世的孤獨感在小說中也有強烈體現。孫頻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然而孫頻在小說中打造主人公生活的孤島時,卻並沒有舍棄現代的一些通訊設備和科技,作者為何如此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已經心在孤島。這和當下便捷的通訊方式並沒有帶來人心靈上的親近相照應,這種設計,如同佛家所言,免於「著相」。
人性的普遍性中蘊含著個體性。人是孤獨的社會性動物,哪怕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往往並不相通,也需要有人陪在身邊說說話,能夠忍受離群索居生活的畢竟是極少數人。有時候我們並不奢求他人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往往只是自我宣洩的出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很大程度上構成支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寫本多與老友慶子晚年時的對話,兩人各自只顧傾吐自身見解,互相並不在意對方說了些什麼,而兩人的友誼竟是靠這種互不契合的交流奇跡般地融洽。再如正常的戀人之間,男方向女友聊世界盃、軍事、政治、電競,女方和男友聊化妝品、美食、旅遊、電影,世上哪有那麼多靈魂伴侶,不過是對方談到感興趣話題時自己有一定傾聽的耐心和禮貌,再不濟也能「嗯嗯對啊是呀是呀」敷衍幾句,靈魂共振太過奢侈,一個傾述的出口,一個傾聽的伴侶,往往足矣。
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這種孤島一定是群島中的孤島,或者說,群島中的島,相互獨立,亦相互依存。
最後不得不說,小說的名字我個人十分喜愛。蘇童寫過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白鶴與鯨魚,還有村上春樹筆下的獨角獸,往往都隱喻著高潔、逍遙和死亡。
「我們騎鯨而去」,「我們」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哪怕與當初所想大相徑庭,但已不再苦惱糾結。杜甫曾寫過「若逢李白騎鯨魚」,有一種傳說是李白騎鯨魚溺水而死,在這部小說里,鯨魚代表著生命的自由與歡暢,這個意象,正如孫頻在采訪中所說,生與死是一體的,逃離與歸來是一體的,高潔與自在是一體的。既出世又入世,既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物質時代,又能保持內心的理想與高潔——這是孫頻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這種理想化境界,它不純粹,它無法純粹,卻在復雜與矛盾中達到了一種平衡。
比起一昧逃亡,不如我們騎鯨而去。
『肆』 平凡的世界是誰寫的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1949-1992),陝西省清澗縣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從小被過繼給伯父,他曾經務農,並在農村小學做過一年的民辦教師,隨後又回到縣里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在這段時間里,他邊勞動、邊工作、邊學習,閱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並嘗試著寫了一些習作。在1973年,路遙作為「工農兵學員」進入了延安大學,畢業後,他先後來到陝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相繼在《陝西文藝》編輯部和《延河》編輯部任編輯。
他創作的中篇小說《人生》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來還被作者本人改編成了電影劇本並搬上銀幕。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於1991年榮獲國內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上的文學地位。
《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農村生活的全景式畫卷。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溫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雙水村是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位於橫斷山脈環抱的黃土高原。1975年,由於國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會許多方面都處在一種非常動盪和混亂的狀態中。在農村,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
孫少安是貧農出身的孫玉厚的大兒子,上學時考試總是班上第一,學校的老師都說這個孩子將來准有出息。怎奈孫家家境貧寒,少安勉強讀完高小便回到隊里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和父親一起挑起這副養家糊口的沉重擔子。但少安絕不是平庸之輩,他有他的打算,也有他的抱負,他要通過他健壯的體魄和機敏的心智使他家和全村父老擺脫世代的貧困。鄉親們選他當了一隊的生產隊長,連村支書田福堂也不敢小看這個後生一眼。
孫玉厚的大女兒蘭花嫁給了外村的王滿銀,這個好逸惡勞的二流子女婿因倒騰耗子葯,眼下正被公社拉到工地上「勞教」呢,拖連得全家都抬不起頭。二女兒蘭香和二兒子少平都在上學,家裡再窮也得省吃儉用供孩子學點文化啊。每當提起這個話茬兒,孫玉厚總覺得對不住大兒子少安。
田福堂的女兒名叫潤葉,比少安小一歲。兒時,兩個娃娃吃睡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稍大一點,又一同外出玩耍,經常脫得精光泡在河裡互相打鬧往對方身上糊泥巴。一來二去,兩人都長大了,又一起上了小學,不但在一個班,而且是同桌,成了名副其實的「同桌的你」。讀完高小,少安務農,潤葉則到縣里讀中學去了,畢業之後留在縣城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住在任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二爸田福軍家。但她一直沒有忘記孩提時代的好友孫少安,對眼下正在縣城讀中學的孫少平格外關照。
這天,潤葉托少平捎個口信,讓他哥抽空兒來一趟城裡。細心的少平早已經猜出了個中的奧秘,他很喜歡潤葉姐,也非常希望她能成為自己未來的嫂子。可少安卻有點犯難了,他清楚自己的家庭條件和自身的社會地位,他不想委屈了所鍾愛的潤葉。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吃官飯的「公家人」,這其間的距離太遙遠了!
但少安還是硬著頭皮去了縣城。潤葉告訴他,她二叔給她瞅了個人家,男方是縣革委會的另一位副主任李登雲的兒子李向前,讓少安幫她拿拿主意。見少安反應木然,急得潤葉哭出了聲。此後,潤葉幾次回村,明裡是給學校辦事,暗中是來會少安。可春去秋來,少安依然故我,使潤葉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她在別人說合的婚姻和自由的愛情之間苦苦地掙扎著。田福堂自然發覺了其中的隱秘,但他不想正面干涉,便使出一招,決定暗中制止事態的發展。
少安從社員的切身利益出發,給每戶多分了點豬飼料。原先田福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半依半就,裝著不知道。現在,他決定把此事當做整治孫少安的炮彈打出去,便把此事告發到了公社。公社認為少安的作法是在明目張膽地帶領社員走資本主義道路。於是立即召開全公社大會,公開批判了孫少安,給孫家老小精神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孫玉厚雖然不知道潤葉正單戀著自家的大小子,但也覺得少安該娶媳婦了,就托弟弟孫玉亭和弟妹賀鳳英幫著物色一個。事也湊巧,賀鳳英的娘家那邊有個遠門侄女還真就不要彩禮,一說合,女方對少安的條件非常滿意,這下可樂壞了孫玉厚老兩口。少安最後審視了一下他同潤葉的關系,仍然覺得不可能成為夫妻,於是便動身前往山西相親去了。一個月後,少安領回來一個水靈靈的大姑娘,幾乎令雙水村所有的人都開了眼界。及至第二年春節,少安便和這位名叫秀蓮的姑娘結了婚。孫玉厚兩口子如釋重負,當然也了卻了田福堂的一塊心病。
少安的成婚使潤葉的內心如同洶涌的波濤一般翻騰了好久。她現在正處於感情葬禮後的「忌日」。對於二媽徐愛雲和向前媽劉志英的輪番進攻,她似乎還抵擋得住,但一想起她所敬重的二爸來,潤葉也不免犯難了。原來,田福軍和「左」得要命的李登雲向來搞不到一塊兒,李登雲在諸多問題上是憑著他的政治嗅覺壓著田福軍一頭。有人開導潤葉,如果你能成為李登雲的兒媳,李登雲就不會再同你二爸作對了,這個縣城也就成了李田兩家聯手後的一統天下。由於對愛情的絕望,加上對二爸的熱愛,潤葉終於痛苦地答應嫁給向前。婚後,他們夫婦同室不同床,打一開始便過著幾無感情的生活。
少安的弟弟少平在縣城學習,幾年既漫長又短暫的學習生活有愉快也有痛楚,當然最大的收獲是拋棄了許多純屬「鄉巴佬」式的狹隘與偏見,視野也拓寬了不少。本來,在同學中,與他處境相近的女生郝紅梅對他很好,可郝紅梅出身地主家庭,一心想通過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地位,因而漸漸疏遠了少平,攀上了幹部子弟顧養民,感情上傷害了少平;而共同的志趣,又使少平與田福軍的女兒、不同班的同學田曉霞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畢業前夕,郝紅梅因無錢購買紀念品贈送給同學,偷了供銷社的手絹。別人將此事告訴了少平,給他提供了一個報復郝紅梅的機會。誰知少平卻十分大度,他解囊替郝紅梅如數付清了手絹款,從而保全了她的聲譽。
畢業了,同學們天各一方,少平回到了生養他的雙水村。恰逢雙水村學校辦起了初中班,少平便和同他一塊兒畢業回村的田福堂的兒子田潤生一起,被推薦當上民辦教師。這時的少安已經當上了父親,秀蓮為他了一個大胖小子。
轉眼到了1978年初,少安聽安徽跑出來謀生的一個鐵匠說,他們的家鄉搞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活如今已得到很大的改善,便憑直覺依葫畫瓢,把他所領導的生產隊也劃成了幾個農業作業組,搞起了「小承包」。誰知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事立即引起了大隊、公社乃至縣里一些領導的恐慌,最後,地區革委會做「終審判決」:堅決制止雙水村的資本主義復辟傾向。
正月十五,農村鬧秧歌,田福軍也帶著妻子、女兒回到了鄉親們中間。見到少安並沒有被壓垮,他很欣慰,便拍著少安的肩膀意味深長地鼓勵道:「好好乾吧,我相信農村不久就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後來,少安又承包了公社快要倒閉的磚廠,賺了錢的他出資重修了雙水村小學,在竣工的那天,縣鄉領導還親自參加了「落成典禮」。可是,少安的妻子這時卻患上了肺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似乎都讓少安感受到了。
《平凡的世界》相關概述:
在中國文學的接受史上,《平凡的世界》具有某個方面的代表性意義:即以研究者和文學史所代表的學術界與評論者和讀者大眾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觀點分歧。該作甫一出版,就得到了評論家們非常明確的肯定,很快又獲得由政府頒發、評論界主持的權威獎項——茅盾文學獎,可以說是得到了文學評論界的最高榮譽;同樣,讀者對《平凡的世界》也有普遍的認可,該作剛問世時讀者的反應非常熱烈,一些電台和報紙進行了轉載與轉播,並組織聽眾與讀者討論。而且,這種熱情一直延續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在近幾年進行的多次讀者調查中,《平凡的世界》的受歡迎程度在中國當代文學類、甚至在整個中國文學類中都名列前茅,不少大學生更是將該作列為自己最喜歡和最珍愛的文學作品。這樣的閱讀熱情在中國新文學的接受史上是不多見的。
然而,與評論界和讀者意見截然相反,學術界始終沒有給予《平凡的世界》以明確的肯定,當代文學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談論這一作品,更缺少對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積極評價。以至於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的各種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幾乎沒有一部給予《平凡的世界》以重要位置,不少重要的文學史著作(如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王慶生主編的多卷本《中國當代文學》)甚至根本沒有提及該作品,也沒有提及作者路遙。
《平凡的世界》不是像張恨水、瓊瑤、金庸式的通俗文學作品(即使是它們,近年來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而是絕對屬於正規的嚴肅文學,因此,對它評價的嚴重分歧現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學者和文學愛好者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和追問①。應該說,《平凡的世界》不完美但也遠非一無是處,在人們對它頗為極端的褒揚和貶斥中,折射著時代文化和文學批評觀念的多元格局,也蘊涵著價值趨向和批評姿態上的一定問題。《平凡的世界》的評價現象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對這一現象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深化對當代文學創作和文學史寫作的認識。
評價一種文學現象的基礎是看作品本身。應該說,《平凡的世界》能具有如此廣泛而持續的影響力,自有其不可忽略的優點。我以為,它最突出的長處,在於對現實生活(具體說就是對社會變革時代的鄉村大眾)的熱切關注。路遙是一個來自於農村、也始終關注農村的作家,《平凡的世界》和他的另一部作品《人生》在讀者大眾中(尤其是在農村青年中)都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就是因為它們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的廣闊現實,尤其是揭示了在這個農村社會中最深刻而徹底的變遷中,農民渴望改變自己命運的追求精神——這種精神的表現是現實的,但其底蘊則是幾千年中國農民始終屈服在社會的底層的頑強身影。路遙對農民表示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也部分地揭示了現實的冷酷和艱辛。
與這一關注相聯系的,是《平凡的世界》對書寫對象——農民強烈而真誠的愛心,並將這一感情毫無保留地融入作品中。正如路遙自己所說的:「作為正統的農民的兒子,……我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的關切之情。我更多地關懷著他們在走向新生活過程中的艱辛與痛苦,而不僅僅是達到彼岸後的大歡樂。」②《平凡的世界》投入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並且以無保留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對讀者產生了很強的感染力。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作品經常將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融注在人物性格和思想中,並對人物的命運和生活表現出深切的關懷。作品的主人公孫少平兄弟在得到作者特別的理解和關注之餘,他們的口中也經常表達出對人生的深刻思索:「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了。」③這可以說是人物的語言,同時也是作者的心聲,二者的思想情感交融到了一起。客觀來說,這一方法的藝術效果有利有弊,但它對於讀者的感染力卻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客觀化寫作正成為20世紀下半葉中國創作潮流的時候,這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創作展示出自己特別的藝術效果。
正是這兩點,使《平凡的世界》贏得了眾多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認可,因為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90年代進入高峰的中國社會變革,是中國農村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許除了封建時代的各次農民起義,但那畢竟是動亂時代的產物,而且廣大農民承擔的也主要是炮灰的角色),像高加林、孫少平、孫少安這樣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拚搏,徹底地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命運的農村青年,實在是難以數計。當前生活在大學校園里的莘莘學子們,屬於這種類型的應該也佔到大半。如果說《人生》中高加林的困惑和失敗更多隻是加深他們的理性思考的話(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人生》在當代農村青年中獲得的共鳴就不如《平凡的世界》),那麼,《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兄弟的掙扎和成功則成為了他們的精神縮影,也成了他們的信心源泉。共同的生活道路,共同的命運選擇,使這些讀者自然地喜愛《平凡的世界》,像關注自己生活一樣關注人物的起落與悲歡。
而且,《平凡的世界》的價值並非完全局限在現實本身,它也具有某些超越現實關注的意義,像作品表現的激情和理想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因為當下的中國文學中,表現瑣碎卑微生活的作品占據了絕對的市場,張揚理想、充滿激情的作品很難找到,但是,生活是不可能缺少理想和激情的照耀的,當前的文學狀況,很容易讓那些渴望逃出生活的平庸和麻木的讀者感到失望(最典型的是年輕大學生,他們正處在對生活有所幻想也有所希望的年齡,從本能上就會排斥那種缺乏理想精神的作品),對《平凡的世界》表示認可和歡迎。
最後,我們還應該提到《平凡的世界》所採用的創作方法——傳統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異化和畸變之後,現實主義方法已經為80年代後的大多數作家所不屑,但路遙運用這一方法,卻取得了成功。像在現實生活的客觀描摹方面,在對鄉土鄉情魅力的展現方面,《平凡的世界》表現出了認真的追求,也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一點,固然能強烈感染那些來自農村卻又到城市中討生活的讀者們,使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濃郁的思鄉情緒,撫慰他們漂泊異鄉的心靈,同時也能給城市青年讀者一種新鮮感,在欣賞到鄉村異域風情美的同時,也了解到更豐富的生活世界。
上述特點,是《平凡的世界》受到眾多讀者喜愛和關注的原因,也如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它同時及之後的許多其他創作的不足,折射出對它表示忽略和冷漠的當代文學史界在評價觀念上的某些誤區。
首先,《平凡的世界》對社會的關注意識與熱情映照出當前文學對現實的淡漠和激情的匱乏。自80年代後期起,現實關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學舞台的主流(除了張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盡管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們的現實關注熱情還是有其積極意義,而它們也遭受到與《平凡的世界》相似的讀者歡迎、學術界不認可的命運)。如果說90年代初的「新寫實小說」尚體現出作家們對以往虛假現實主義的不滿和矯正慾望的話,那麼,此後文學向徹底個人化的轉變,對現實進行排斥和疏離,則是對作家責任感和文學與現實關系的一種背離與割裂。文學越來越走向個人和自我,卻失去了文學最根本的對人的關注。文學和社會的關系是一種相互的關系,缺乏對社會和大眾關注的作品自然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90年代文學日益被社會所遺忘,部分原因是商業文化的沖擊,但文學遠離現實,淡漠於人們大眾現實中的苦難和追求,也應該承擔部分原因。
由此,《平凡的世界》還折射出當前文學界對現實主義排斥的盲目和極端化傾向,它證明出,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並沒有喪失自己的價值。雖然方法的改變和多元是文學的發展,但絕對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簡單地鄙棄某一種創作方法。正如文學不可能離開生活、離開讀者,以真實再現生活細節為特點的現實主義不可能喪失其存在的意義。卡夫卡、喬伊斯的偉大,並不會損害到托爾斯泰、左拉的光榮。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講的現實主義不是在五六十年代文學中泛濫的那種廉價的歌頌和典型化,而應該是對生活切實的刻畫與描摹,是對於生活潛流的捕捉和把握。當代中國作家們所要做的,應該是擺脫以往現實主義僵化和虛假,拋棄「典型」的囿限,去尋找生活深層的真實與意義,而不是簡單地鄙夷和拋棄。現實主義的復興,將真正振興當前的中國文學。
再次,我們要對當前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中的技術化和文化化傾向表示質疑。20世紀後期的中國文學是越來越向技術化方向發展,文學研究也走向追求時髦的文化批判話語、忽視文本的潮流,情感這一在傳統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因素更是受到極端的鄙視(80年代的先鋒文學是一個極端,其流弊一直延續至今)。其實,這是對於文學本質的一個忽略和誤解。正像中國從古至今的許多民歌,盡管形式並不完備,感情表達也相當外顯,但憑借其感情的真誠和純粹,卻擁有著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過分的感情泛濫固然是缺陷,但以技術取代情感,將情感作為文學的一大缺點,無疑也相當偏頗。文學從根本來說是人類心靈的寫照,文學史不應該是技術史,而是人的心靈史、精神史,文學研究也應該以文本為中心和基礎。許多研究者之輕視《平凡的世界》,就是認為它停留在以情感人階段,沒有表現出更復雜的技術價值。這種評價顯然是過於狹隘,也過於理性了④——事實上,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因感情色彩問題而受到文學史冷遇的作品不只《平凡的世界》一部,巴金的名作《家》也有類似的遭遇。《家》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愛,也承受著某些學者「感情過於泛濫」、「結構不夠嚴謹」的許多微詞。它反映的是文學史界同樣的問題。
「《平凡的世界》現象」的出現,與讀者和評論界也不能說沒有任何關系。因為平心而論,《平凡的世界》遠非完美,評論界和讀者對它一片贊美之聲,卻缺少必要的清醒的批評,自然體現了評論界和讀者接受上的缺陷。
首先,從審美上來說,《平凡的世界》故事應該說是比較老套的,尤其是人物命運和愛情描寫,都帶有很強的虛幻浪漫色彩,「英雄美女」、「遇難呈祥」以至大團圓的結局,都顯得頗為理想化,雖然情節也有跌宕起伏,卻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運拷擊,缺乏對現實冷峻的審視,可以說,它還不具備真正深刻的現實主義力量。從現代性方面來說,作品的思想也有明顯的不足,如對女性形象品格的塑造和褒貶,如男主人公的理想模式等,都缺乏現代精神的映照,而是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才子佳人特徵。《平凡的世界》中的理想和浪漫具有撫慰鄉村遊子精神的作用,卻不能給予他們更強大更現代的精神力量,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一個更理性更穩固的支點。讀者們對作品故事的普遍肯定,一方面反映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抗爭的青年讀者(尤其是來自農村的青年人)尋求理解和安慰心理的飢渴,折射出這一抗爭的艱難和社會對於他們的冷漠,同時也反映出這一代青年人還缺乏明確自主精神的建構,當他們在尋找自己命運時,還存在著對生活依賴和幻想的心理。
同時,它也反映出社會審美心理的簡單和粗糙。在經歷了「文革」和「十七年」虛假浪漫主義文學教育後的精神缺陷,中國的大多讀者還沒有徹底從以往的那種虛假的文學環境中解脫出來,培養出真正的現實主義審美心理。讀者對《平凡的世界》審美模式的普遍認同,與當前文學中流行的那種虛假情感、粗製濫造的「散文」現象,體現出同樣的審美缺陷。
其次,在創作精神上,《平凡的世界》也有一定的缺失,尤其是在主導精神上,它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的「服務者」角色中走出來,帶有較強的政治功利色彩,這一點,影響了作品的向更深入的人性世界開掘,也局限了它的思想深度。
評論界對《平凡的世界》無條件的溢美,也反映出在當前的文學環境中,文學評論還沒有完全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自主性,尤其是像諸如茅盾文學獎等各種主流文學評獎活動中,意識形態影響還很強烈,許多文學評論者還沒有完全站在文學本身的角度,承擔的主要是政治代言人的角色。同時,它也反映出當前文學中,評論界和學術界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各自為政,沒有達到很好的和諧。
當然,對於上述批評,讀者也有充分的理由將皮球踢回來:因為在現實中找不到比《平凡的世界》更切合他們心理需求的作品,他們才最終選擇了它。畢竟,在當下文壇,像《平凡的世界》這樣關注現實、能夠使他們產生共鳴的作品已經是微乎其微,比它更好的,更能表達他們的心願又能引領他們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學理想的作品,就更是難覓蹤影了。所以,綜合起來說,《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和評價中所折射的,是創作界、文學史界和評論界以及讀者等多方面的缺失,滲透的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某些精神和現實困境。
『伍』 卡爾維諾的作品有哪些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樹上的男爵》 《不存在的騎士》和《分成兩半的子爵》 《看不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