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現代文學史農民題材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農民題材小說

發布時間: 2024-10-14 22:41:21

Ⅰ 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可以總體簡要概括如下:

「三個十年」中,小說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很多題材或內容(如鄉土文學、問題小說等)貫穿了30年。

「第一個十年(1919—1929)」小說主要以短篇創作為主,風格迥異,創作小說的社團眾多,不過語言較直露,作品內涵挖掘不深。

「第二個十年(1929—1939)」小說主要以反映社會(尤其是農村)矛盾與抗日救亡為主,「左聯」、「東北作家群」等創作的小說很有特色,篇幅以中長篇居多。

「第三個十年(1939—1949)」小說可根據創作地點明顯分為「解放區小說」與「國統區小說」,前者以歌頌為主,後者以諷刺揭露為主,另外有些異域風情的小說作品有相當參考借鑒意義。

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Ⅱ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

一、填空題
1、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標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從文是京派小說的領銜者,《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一部帶「牧歌」情味的鄉土小說。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記》,後期代表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二、名詞解釋
1、新文化運動------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遷京。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這場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其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並於1919年借「五四」運動將整個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2、問題小說------1919年初,《新潮》雜志創辦。當時全社會都來探究「人生究竟是什麼」這樣嚴肅的問題,讀者要求小說能尖銳地提出他們所關注的各類社會問題,也並不企望文學一定給予多麼明確的回答。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顯露了「問題小說」的端倪。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斯人獨憔悴》等,正式開創「問題小說」的風氣。到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公開倡導文學「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更將「問題小說」的創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為思想啟蒙運動的「五四」本身,閃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現受到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直接刺激。特徵:它流行的時間不長,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其探問人生的終極,關顧每個人的人生價值、生存真諦,比較形而上些,「虛」些。作者的生活視野還比較狹窄,題材局限於小知識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從一般的社會命題出發,結合了一點生活經驗,真正從刻骨的生命體驗入手,用力開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簡單化。
3、三美------聞一多「新詩格律化」的主張,鼓吹詩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繪畫美強調詩畫相通。
4、語絲派------以1924年創刊的《語絲》雜志為創作集結地,魯迅和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他們堅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其批評的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是所謂的「語絲文體」。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
5、後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繼續與發展。它以1928年創刊的《新月》月刊新詩欄及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其基本成員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饒孟侃、林徽因等老詩人外,主要有陳夢家、方瑋德等南京中央大學學生為基乾的南京青年詩人群,以徐志摩為主要旗幟的。其創作主張:「單講外表的結果只是無意義乃至無意識的形式主義」,「一首詩的字句是身體的外形,音節是血脈,'詩感'或原動的詩意是心臟的跳動,有它才有血脈的流轉」,仍然採用了「內容」與「形式」的二分法,其重點的轉移是明顯的。這同時就意味著對聞一多所堅持的「格律是藝術的必須的條件」的立場的一種松動。要回到內心世界,回到詩的藝術世界中,強調抒情詩的創造。
6、新感覺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它的登場,清楚地表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引入,已然越過了初期,進而問鼎於獨立的地位。對於海派自身來說,由於它與世界新潮文學攜手,同步發展,也就終於沖出了舊文學、舊小說的藩籬,讓市民文學越過僅僅是通俗文學的界線,攀上某種先鋒文學的位置。代表作家:劉吶鷗、施蟄存。
7、京派小說------30年代京派文人活躍在《現代評論》、《水星》、《駱駝草》、《大公報 文藝副刊》、《文藝雜志》這些重要的北方文學報刊上,形成有別於左翼,又與海派對峙的一個鮮明的小說流派。所顯現的是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其審美感情是誠實、從容、寬厚的,為現代小說提供了比較成熟抒情體和諷刺體樣式。
三、簡答題
1、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勝利法。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他永遠都是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態度。這種「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魯迅的《阿Q正傳》正是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而從人類學內涵來分析,阿Q作為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幾乎面臨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掙扎,都是一次絕望的輪回,只能無奈地返回自身。這樣,「精神勝利法」的選擇幾乎是無可非議的。這絲毫沒有改變人的失敗的屈辱狀態,只會使人因為有了虛幻的「精神勝利」的補償而心滿意足,進而屈服於現實,成為現存環境的奴隸。魯迅正是對這一生存狀態的正視,提示了人類精神現象的一個重要側面,從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與價值。
2、茅盾的小說成就------茅盾獨特的小說藝術探索,首先表現在題材的選擇與主題的開掘上。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要求創作與歷史事變盡量地同步,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部20世紀上半時段中國社會的編年史。其次,適應以長篇小說為主的小說藝術發展的需要,在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將人物的行為、情感、心理、個性諸點,加以展開,追求「立體化」的油畫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顯示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的文學時代特徵。茅盾人物刻畫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進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覺創造,主要創造了民族資本家與時代新女性兩個形象系列。由於種種原因,在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里民族資本家形象始終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茅盾的獨特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歷史的、美學的價值。此外,作為一個自覺的長篇小說藝術家,他對小說結構的極大注意,也是他的顯著特點。他追求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他的作品總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線索紛繁交錯而又嚴密完整。在小說藝術表現上,他特別注重於細膩的心理刻畫,追求著社會歷史的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一,對提高心理刻畫在我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3、吳蓀甫人物形象分析------吳蓀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徵是似強實弱、外強中干。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吳蓀甫性格中強與弱兩個方面不斷進行搏鬥,其發展趨勢是前者不斷地讓位於後者。吳蓀甫是中國現代社會出現的「新人」------與舊的封建地主階級完全不同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在精神上無疑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兄弟。茅盾稱他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有著發展中國獨立的民族工業的雄才大略,有著活躍的生命力,剛毅、頑強、果斷的鐵腕與魄力,更有現代科學管理的經營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時。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而且是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下,帝國主義經濟大肆侵入中國的30年代中國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有著種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內的周圍人的關系中經常處於孤立地位;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他在與背後有著帝國主義撐腰的厚顏無恥的買辦資產階級的搏鬥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投影在他的心靈、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質上軟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決善斷背後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滿自信的背後是悲觀絕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後是張皇失措,最後導致了精神上的崩潰。吳蓀甫性格的復雜性,主要集中於他包含的極其深刻的社會內容,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而他的悲劇命運正是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
4、分析郁達夫筆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是遭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這些「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願窮固自戕,也不願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來表示反抗。郁達夫的「零餘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並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這些在藝術表現上往往顯示出郁達夫小說所特有的感傷美、病態美。作者竭力抒發他主人公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的心理言行,從中提示出一種「時代病」,這在「五四」運動高潮過後是有相當代表性的。郁達夫一方面緊緊扣住了青年知識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態,一方面指出青年的製造者是黑暗的病態社會。筆下病態人物的命運,又是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相聯的,祖國的貧病也是造成青年「時代病」的重要原因。
5、覺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以致在專制和壓迫面前妥協屈從。他每一次向惡勢力退讓都以犧牲別人為代價,而他自己也在罪惡的泥沼中難於自拔。不過他畢竟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他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無不批判。《家》的結尾,終於有所醒悟,並表示支持覺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產生明顯的轉變,逐漸拋棄了他的「作揖主義」。
6、駱駝祥子人物形象分析------這部作品所寫的,主要是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幻想當一個有穩固生活的勞動者,可是他被腐敗的環境鎖住,受「逃匪」「偵探」等的欺壓、「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賺錢,決定了他的孤獨脆弱。人生旅途每經過一站,都更沉淪墮落一層,愈來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獄層,最後完全變了個人,真正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他想向命運搏鬥而終於向命運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為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慾橫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為那城市丑惡風景的一部分。小說直接解剖構成環境的各式人的心靈,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發「人心所藏的污濁與獸性」。人們從中可以感觸到老舍對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深深的憂慮。

四、分析題
1、《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1918年5月魯迅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將在1918--1922年連續寫的15篇小說編為吶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說收入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之作。(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在觀察表現小說主人公時,有著獨特的視角: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的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3)小說情節結構模式為「看與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A、「看與被看」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構成二元對立。在這類小說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後常常有位隱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憫的眼光憤激地嘲諷著看客的麻木與殘酷,從而造成一種反諷的距離;另一類的二元對立發生在先驅者與群眾之間。在這類小說中,人物與作者的距離大大縮小,作品中滲透著較多的魯迅的生命體驗。B、「離去--歸來--再離去」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魯迅的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包括傳統小說)藝術經驗的結果。
2、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質: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的特色
認為社會只有在這種不斷批判中才得以進步,要求人的個體精神獨立與自由,他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這種難以置信的批判廣度,以及為人所難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銳性,是根源於他的「立人」的理想與彼岸關懷。
(二)在「反常規」的「多疑」思維燭照下批判的犀利與刻毒
他的批判鋒芒始終對准人,人的心理與靈魂。他最為關注並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雜文思維是非規范化的。常另闢蹊徑,別出心裁,打開全新的思路。他雜文的犀利刻毒還在於他的同樣違反「常規」的聯想力(想像力)。
(三)雜文思維中的「個」與「類」
勾畫個與類統一的類型形象,可以說是他雜文基本的藝術手段。他不對某人做出全面評價,而是將某人一時一地的言行作為一種典型現象來加以解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只抓住具有普遍意義的某一點,而有意排除了為這一點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個別性,特殊性,從中提煉出一種社會類型,「沒有私敵,只有公仇」。
(四)雜文的主觀性
他的雜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觀人事引發的,但它所關注與表現的,卻是作者自己的主觀反應。一切客觀人事都是要通過他主觀心靈的過濾折射,才成為他的雜文的題材。讀者能夠透過雜文里的描述與抒寫,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創造的雜文語言
雜文的語言是自由無拘而極富創造力的。自如地驅遣中國漢語的各種句式,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方面,雜文的語言又是反規范的,他彷彿故意地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以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奇峻的美學效果:這都是魯迅為表達自己對外部事物的獨特反應、內心世界的「離奇和荒蕪」所需要的。

Ⅲ 怎樣理解《吶喊》與《彷徨》是中國小說的開端又是成熟的標志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重點難點:

1、《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吶喊》、《彷徨》對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重要意義。

1、《狂人日記》的特殊意義: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

△ 「吃人」與「被吃」主題的揭示,在魯迅小說創作中具有「總主題」的意義。魯迅此後眾多小說延續這一主題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禮教與封建統治「吃人」的本質。

《狂人日記》分析:小說以一個「迫害狂」患者為主人公。「狂人患病之後,感到周圍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趙貴翁這樣一些封建傳統的自覺維護者,也有那些在封建傳統蒙蔽下的一般群眾,他們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時也參與吃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凶。」封建禮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他的貫徹首先是在家庭內部實行的,「大哥」就是封建家長的象徵,他可能並非有意害人,但一頂要按照封建社會傳統消滅「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趙貴翁、醫生顯然都是封建傳統勢力的代表,他們「吃人」是不足為奇的。(易牙烹子、徐錫林被吃)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提到的被統治、被壓迫者「吃人」的問題是特別發人深省的。狼子村捉住惡人殺了來吃,說是可以壯壯膽子,五歲的妹子死了,也難保沒有被人分吃,「狂人」感到自己也很可能吃了妹子的肉。

這就深刻地揭示了幾個問題:

1在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僅僅是個別人在吃人。(《祝福》、《孔已己》、《葯》)

2壓迫、被統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為一種常規,成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為,因此更可怕,更危險。(聯系實際分析)

3吃人成為一種常態,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無辜」的感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因此有了伴隨終生的懺悔意識與原罪感。(郭沫若《鳳凰涅盤》、魯迅《影的告別》、麗尼《夜之子》等等)

2、《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表現的深切:

①題材的更新 與以往傳統小說對比,魯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教材39頁)

提問:魯迅為什麼特別注意表現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生活?

(兩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啟蒙的需要:知識分子是先導,農民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②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獨到):重在揭示中國人病態的靈魂。

△農民的愚昧麻木:閏土與祥林嫂自覺地將自己置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閏土的經濟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貧困 祥林嫂的理想只在於安安穩穩地做奴隸)

△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奈:《孤獨者》魏連殳勝利中的失敗 《在酒樓上》呂緯甫回到原地的失敗 《傷逝》涓生與子君面對無物之陣的失敗

△吃人與被吃:涓生是個被害者,但他同時是吃掉子君的吃人者。子君是被吃者,但同時吃掉她的還有她自身存在的傳統觀念。同樣,閏土、祥林嫂也是如此。

③小說獨特的情節、結構模式(教材40—43頁)

復調小說的創作:

△ 一篇小說具有兩個以上的主題:《葯》吃人與被吃的啟蒙主義思想及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阿正傳》對落後的國民性的批判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

格式的特別:

繼承中國古代文學精華,借鑒外國文學藝術形式,致力於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國傳統小說的格局,建立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教材44頁)

△每篇小說一個新樣式。日記體《狂人日記》,手記體《傷逝》,第一人稱《孔已己》、《故鄉》,第三人稱《葯》、《風波》、《離婚》,人稱交錯使用《祝福》等,正敘《阿正傳》、《葯》,倒敘《傷逝》、《孔已己》,選取一個生活場景《示眾》,選取生活的橫斷面《孔已己》,幾個場景的拼接《葯》。

(要求參看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 郭志剛《中國現代文學史》)

△融詩歌、散文、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法於一爐,進行小說文體實驗。(教材47頁)

△注重細節描寫,以出色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表現時代特徵。

《阿正傳》「半夜裡,一條大船……」「四個銀元買來『柿油黨』的徽章」「畫出一個刮子一樣的圓圈,罵孫子才畫得很圓……」,《故鄉》里閏土的一聲「老爺」,《離婚》里愛姑兩只「鉤刀一樣的腳」……(參看吳組緗《苑外集》)。

Ⅳ 平日讀小說的哥哥姐姐來

中國現代文學史
引言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從結構學的意義上來說,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止時間是很好劃定的,那就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計三十幾年的時間。
因此,有的現代文學史教材乾脆叫「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錢理群、溫儒敏等)
而且,這三十年又清晰地顯示了三個階段,即:
第一個十年(1917—1927):「五四」啟蒙文學主導時期;
第二個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學主潮時期;
第三個時期(1937—1949):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不同地域的多樣文學形態。
但是,近些年學術界已注意到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這截然異質兩種文學的「過渡」與「先導」過程,也就是說,中國現代文學起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但助跑過程卻是近代一系列變革和改良。這個過程被稱作現代文學的發生。
【中國現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在20世紀持續獲得現代性的長期、復雜的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現實的、歷史的力量都對文學的現代化發生著影響,這些外因影響著它的萌生、興起,影響著文學運動、文藝論爭、文學創作,形成中國現代文學種種迅速、紛紜的變化,構成一部能折射歷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最近幾年出版的幾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不約而同地重視到了現代文學的發生。如:郭志剛、孫中田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程光煒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朱東霖、丁帆、朱曉進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都用單章或單節的篇幅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這個課也將從這里開始。

第一節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起點
根兒應追溯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
我們知道,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曾出現過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物質文明,這成為以後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雄厚資本。
到了清王朝,經過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早已顯露了由盛轉衰的跡象,但中國人的自我感覺仍然是非常好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人的「天國夢」;尤其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人自尊與自信被徹底摧垮了。我們再也沒有理由說我們是什麼世界的中心了,我們欺負不了別人,隨時被別人欺負;不但受西方列強的欺負,而且受東方倭寇的欺負。
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兩個相互聯系的後果:一是政治和經濟上,中國越來越陷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和激烈化;二是外國帝國主義用大炮轟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外國文化,當時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開始輸入中國。中外文化在碰撞中進行融合,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
民族危機感對20世紀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造成了現代/傳統、新/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
在一部分敏感的知識分子中,則導致了激切變革的時代要求。出現了這樣幾個變革:

一、知識分子角色的變化
出現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被林則徐稱為是「第一個睜看眼睛看世界的人」的魏源就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學習西方人的科學技術再來制服西方人。雖然這「夷」字本身就說明當時心態,外國蔑稱,妻、姨,提供女人,但畢竟要學別人)
這就是洋務運動的先聲。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時事。」
對於這樣一個過程,梁啟超在1922年寫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有個大致的歸納: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根本文化上感覺不足。」
實際上他說這三步,與「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文學革命」這三步是對應的。

洋務運動
先是買進先進的武器
還得請來操作先進武器的人
在國內又開辦一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學校。
以後,大批量地派人出去學習。
不僅派幼童出國,而且派成人出國。
不僅學習自然科學,而且學習社會科學。
不僅派人到西洋(英美),也派人到東洋。
不僅有官派留學,而且有私派、自費留學的。
一時形成了出國留學熱潮。

(現代評論派,胡適、陳源、徐志摩等都留學英美)
(創造社的「三巨頭」,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都留學日本)

魯迅就非常有代表性,他1881年出生,1898年離開家鄉。這一段時間已經接觸到了一些西方的東西。因為當時開始了「五口通商」,其中的寧波離魯迅生活的紹興很近;1898年(18歲)南京,水師、陸師),這兩個學校主要課程是「聲光電」這些西學內容,雖然被有些人稱為「邪學」,但這對日後成為偉大思想家的魯迅,影響是非常大的。1902年到日本,1909年回國。(德國)
而且,魯迅在日本時期,中國留學生鋪天蓋地,官派,私派,遍地「富士山」,燉牛肉,
清朝密電:幾乎都變成革命黨。
一批批優秀人才派出去,學成歸來,對國家有各種貢獻。
理科詹天佑,青龍橋塑像,鐵路事業的開創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嚴復(1853——1921)翻譯《天演論》的發表,將進化論的思想帶進了中國,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產生重大影響。
風行一時的嚴譯《天演論》(幾部西書將西方19世紀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紹到中國來,赫胥黎原著《進化論與倫理學》,把進化論思想帶進中國,自稱是達爾文門前的一隻鬥犬)(宣傳的是進化論的思想。進化論被恩格斯譽為「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發現」之一,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產生重大影響:
改變了人的思維。以前總是「今不如昔」,榜樣是古人,進化論卻讓人們面向未來;
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從全人類、全世界的歷史發展高度來看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進化論的法則是優勝劣汰,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衰弱的中國有被淘汰的危險,從而產生了變革的歷史要求;
人們看清了:不被淘汰,國家、民族就得強大。
國家、民族的強大首先要國民強大,而當時的國民大多處於蒙昧狀態。所以,啟蒙的任務非常巨大。
梁啟超的「新民」
魯迅改造國民性。(魯迅在南京就讀,買了書與周作人徹夜捧讀,思想開了一扇門。)

啟蒙的任務本來是知識分子啟大眾的蒙
但是很多知識分子本身就處在蒙昧狀態,也在被啟之列。
所以這個時候,一直到現代的很長時間都已啟蒙為主導。
錢理群「在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先進的知識分子總結了晚清以來歷次社會變革的經驗教訓,意識到中國要向現代社會轉變,建立名副其實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須在意識形態尤其是價值觀領域徹底反對封建倫理思想,擊退在辛亥革命後愈加囂張的尊孔復古逆流」。

二、文化機制的變化
這一歷史階段從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尋求變革,必然要觸動文化,帶來文化機制的變化,從而影響到文學。其影響體現在:
1、法律對從事文學活動者和報刊繁榮的基本保障。
雖然慈禧把持下的清王朝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搖擺,後來還鎮壓了「亂黨」,幽禁了皇帝,但在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中還是在表面上規定了給予臣民言論、著作、出版等的自由。
辛亥革命後的《臨時約法》也規定著;「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
這種情況下,報刊數量激增。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稱:「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到1921年的20年裡,報刊、雜志增加了十倍左右,文學的現代化發展具備了更充足的外部條件。
據北京大學(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統計,1902年——1917年間,以「小說」命名的雜志就創辦過27種。這些報刊,在欄目的編排、題材的選定、主題的設計上都追求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以保證其暢銷,刺激文學的發展。
報刊繁榮與政治的封建色彩退減及文學的現代化同步進行著。
【報刊編輯在欄目、體裁、題材、主題上都追求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以保證其暢銷,刺激文學的發展。報刊繁榮與政治的封建色彩退減及文學的現代化同步進行著。】
實際上。從1873到1894年的20年間,是中國近代報業實踐初步建立並日趨活躍的一個時期。《循環日報》和主筆王韜,宣傳「變法自強」的政治主張。
1895年5月,康有為與梁啟超等在變法運動中,先後創辦《中外紀聞》(1895年8月17日創刊於北京,初名《萬國公報》)、《強學報》(1896年1月12日創刊於上海)、《時務報》(1896年8月9日創刊於上海)
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於國事》「…待以歲日,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十年以後,而報館之規模,亦可以備矣。」
《知新報》(1897年2月22日創刊於澳門)、《湘學報》(1897年4月22日創刊於長沙)、《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創刊於天津)、《湘報》(1898年2月21日創刊於長沙)
2、與報刊同時發展著的是現代出版事業。
從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經轉移到民營出版業。(張靜廬輯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下冊,第384頁,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
與官辦和教會出版事業不同的是,民營出版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受制於「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它與大眾的需求保持著聯系,決定著現代出版業的大眾化與平民化的民主特性,保證了文學的現代性實現的機會。
這種出版狀況一直延續到1949年,保持了50年一貫的機制。
3、現代社會分工在文學創作隊伍方面率先實現。
1905年廢除科舉的新政措施,將一批讀書人拋到了自由知識分子的絕境,另有一批知識分子從官場退出也轉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以前是學而優則仕,從「士」到「仕」,科舉,成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
上海、天津等現代都市形成的過程為自由撰稿的知識分子提供著活動空間,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士與上述兩種知識分子一起活躍在文學領域。
稿費有了一定標准,「思想」和「寫作」做謀生手段。
接近下層,站在民間立場上。
【晚清四大小說雜志的編輯者和主要撰稿者梁啟超、李伯元、曾樸、徐念慈、黃摩西等和周氏兄弟就是代表。
4、培育了受眾。接受者唯新是鶩。

第二節 文學觀念變革
(文體觀念與語言觀念)
一、 文體觀念變革
從晚清開始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發生期的觀念變革,首功歸梁啟超。郭沫若說:「文學革命的濫觴期的代表,我們當推梁任公」。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筆名有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他中過舉人,拜康有為為師學習經世治用之學,協助發動「公車上書」,投身變法維新活動。他主編、創辦過《中外紀聞》、《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創「新文體」廣泛介紹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宣傳思想啟蒙。

1、詩界革命
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以詩文為正統,以古人約束今人為特點。
晚清文學的革命就是要打破這種格局。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支那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絕。」認為(詩要是不革命,就走到頭了,走到絕路上了。)
詩界革命要達到三個標准,其中兩個標准都有一個「新」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
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閎遠」。(破除孔孟那一套,與世界接軌)
新語句,來自歐洲、表現新思潮的名詞術語
真正以詩人面目倡言詩界革命的是黃遵憲。他在1868年的《雜感》中名句:「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這幾句直接用了俗白的文字。
「我手寫我口」主張用俗話作詩,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從觀念上、方法上,對1918年「新詩運動」影響很大。
【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總結「詩界革命」:「清末夏曾佑譚嗣同諸人已經有了『詩界革命』的志願,他們所作『新詩』,卻不過揀些新名詞以自表異。只有黃遵憲走得遠些,他一面主張用俗話作詩——所謂『我手寫我口』——,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謂『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詩。這回『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對民七(1918)的新詩運動,在觀念上,不在方法上,卻給予很大影響。」】
2、文界革命
梁啟超在寫給嚴復的信中,曾以輿論界的「陳勝吳廣」自命。他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號並借鑒「歐西」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嘗試「新文體」。
這些政論文章具有空前的開拓創造精神,思想新穎,文字介於文言白話之間,「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有很強的鼓動力。
「文界革命」的口號是他在1899年提出並一貫力行的,借鑒了「歐西」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才蛻變出他的『新文體』。
他在游記《汗漫錄》中評價日本著名政論家德富蘇峰:「其文雄放雋快,善以歐西文思入日本文,實為文界別開一生面者,余甚愛之。中國若有文界革命,當亦不可不起點於是也。」
他有意破桐城古文,吸納西方希臘羅馬的雄辯體與英法近代隨筆體,結合魏晉文章的曠放,把古文從「義理、考據、辭章」中解放出來。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聖賢經典章句的義理,以豐富的世界進化維新的史實突破拘謹的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以豐富文章的表達方法,就是梁啟超「文界革命」的具體內容。
(對「桐城謬種」)
「文界革命」對中國散文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四後第一個十年的文學成就以小品為最大,溯其原因,離不開發生期內政論諸文體的鋪墊作用。
這一時期的散文廣泛地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文章反映出新一代知識分子強烈的憂患意識、變革意識和批判意識,也反映著那一時期初步的科學民主的啟蒙思想的興起,以及在啟蒙和種族革命主題下的種種觀念的更新。
3、「小說界革命」
聲譽最高。
中國小說觀念的變化始自1897年天津《國聞報》所刊載的《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執筆者嚴復、夏曾佑稱:「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於經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所持」,並說「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鑒於歷來小說在「四部」中只能附於子、史,他們從小說營造人心的角度強調「小說為正史之根」,一改歷來小說評點家的攀附經史的做法,將小說凌駕於經史之上。
早在1897年,康有為就認為小說對開發民智有莫大作用「僅識字之人,有不讀經,無有不讀小說者,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喻,當以小說喻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日本書目志〉識語》
梁啟超更是充滿激情地誇示小說的社會功能,把自古為小道的卑賤文體提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1902年):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人格;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看中的全在小說啟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並沒有帶來純文學的小說觀念,出現過一批主題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圖解他的政治主張。
(50年之後,中國打敗了俄羅斯,實行聯邦制,組織召開世界大會)
藝術上不行。
但很多觸及中國問題:婦女纏足、掃除迷信、立憲、華工、反帝等。
(五四:勞工神聖)
小說觀念在無限提升其社會功能的「革命」以後,又有其自發的矯正。1908年徐念慈在《小說林》發表《余之小說觀》,指出「昔冬烘頭腦,恆以鴆毒黴菌視小說,而不許讀書子弟一嘗其鼎,是不免失之過嚴;今近譯籍稗販,所謂風俗改良,國民進化,咸唯小說是賴,又不免譽之過當。」可貴的是,他還指出「小說與人生,不能溝而分之」這是五四文學研究會作家提出為人生文學主張的濫觴。徐念慈更強調小說的審美價值,他的小說觀念介於梁啟超的社會功用與王國維獨立價值之間。(有說「茲」,最早介紹黑格爾美學)
西方小說的翻譯對中國小說觀念也有影響。林紓沒有像徐念慈那樣的小說美學觀念,也沒有梁啟超式的啟蒙主義觀念,他甚至還錯將狄更斯小說與我國歷史中的《史記》、《漢書》相比附。但他依賴自己的體悟也說出了狄更斯小說寫實主義的成功經驗,在許多譯序當中總結概括出一些西方小說的藝術經驗。
4、戲劇觀念更新
提倡戲劇觀念更新代表有陳獨秀。
1905年他在《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戲館子是眾人的大學堂,戲子是眾人大教師』,不識字人也可以由看戲而開通風氣。
看戲不再只是游戲,演員也不再低人一等。
他還指出戲劇改良有小說、報館不及的方便,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由看戲而開通風氣。
這一年,後來為南社領導人的陳去病、柳亞子創辦了我國最早的戲劇雜志《二十世紀大舞台》。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春柳社,不久歐陽予倩、陸鏡若也參加活動,宗旨是「研究新舊戲曲,翼為吾國藝界改良之先導。」(歐陽予倩《回憶春柳》)他們首先推出的劇目是《茶花女》(第三幕)、《黑奴籲天錄》。新劇家王鍾聲在上海發起成立春陽社,演出《黑奴籲天錄》。1908年,他又在從日本回來的任天知的幫助下,以通鑒學校的名義演出根據楊紫鱗、包天笑翻譯的英國小說《迦因小傳》改編的同名戲劇,該劇擺脫了京劇樣的戲曲特徵,標志著國內新興話劇的萌芽。而據記載,189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已有學生自編之時事新戲《官場醜史》演出。(朱雙雲《新劇史》)。。。。。。。。。。。。

參照以下
www.nmxzy.cn/upimg/soft/2_071224075840.doc
jpkc.hrbu.e.cn:8080/jpkcjs/zgxddwx/word ...

參考資料:www.nmxzy.cn/upimg/soft/2_071224075840.doc

Ⅳ 現代文學史串講筆記(自考復慣用)

名詞解釋 1, 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革命是不僅是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經過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以來近20年的雲雨孕育,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終於在文學革命的催生下,以嶄新的姿態誕生了。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正式發端。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相繼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的文章,標志著文學運動的正式興起。二人的文章從理論上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響應。文學革命的實踐也邁開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都從形式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舊貌。五四文學革命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社團,刊物,並確立了白話文的地位。這次文學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的大變革,他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從此中國文學走上了嶄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學運動:新成立的太陽社和經過整頓的後期創造社於1928年初正式發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大力宣揚文學是宣傳的武器,要為革命斗爭服務,要實現大眾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觀,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為千千萬萬勞動群眾服務。從文學革命都革命文學,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入發展和變化。 3, 抗戰文藝運動:抗戰的爆發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全館范圍的抗戰文藝運動充分表明了中共現代文學始終與時代社會相輔相成,同步共進的根本特徵。抗戰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於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街頭詩,街頭劇,多人合作的大型戲劇和報告文學等;出現了眾多的文學中心 4, 解放區文藝運動: 5, 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毛主席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即文藝的方向)和「如何為」(即實現文藝方向的途徑)的問題。《講話》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深刻總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了新文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新文學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造成了我死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程中有一次深刻的變動。 6, 象徵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徵詩派是「五四」以後出現與中國詩壇的。象徵派詩人舵手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此為,後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徵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 7, 九葉詩派:九葉詩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末期產生的詩歌流派,他們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災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這是特別注重是個本身價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詩人辛迪所說「我的是寧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他們要求堅持文學的本身價值和獨立傳統,在藝術和現實之間求得平衡;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時代的融合,主張必須以血肉的感情書寫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與一切社會歷史生活的嚴肅關聯,既要有凝聚的沉潛德育深切的個人投擲,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頭詩運動:1938年夏,田間來到延安,於是認柯仲平一起,積極提倡街頭詩運動。所謂街頭詩,就是群眾的詩,它是抄寫在村莊的門樓,牆壁上或印成傳單散發的通俗政治鼓動詩,也叫牆頭詩或詩傳單。這種詩歌形式出現後,受到群眾的歡迎,起到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田間的街頭詩最為突出,洶涌著詩人從心底流出來的政治熱情,有昂揚激盪的節奏感,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2003年北師大現代文學史串講資料(簡答與論述部分) 三、簡答與論述 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各個階段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2)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1)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2)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1)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2)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內在聯系我沒有寫,再聽錄音) 2、簡單理解五四新文學初期,在各種文體的發展中,為什麼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傳統文學,傳統觀念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學,以文為本,文章是正宗,這樣一種文學主張,對五四散文的發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無形地在思想中影響著人們。其二,散文創作具有無形龐大的作者隊伍,這是其他幾種文體不能比的,詩人不一定寫小說,劇作家不一定寫詩,但所有人都寫散文,造成了隊伍無形壯大,帶來作品數量的優勢,成就相對來講就高一點。其三,五四時間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適應當時時代特點,可嚴肅、可放鬆,可大可小,這幾個方面,決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魯迅、老舍、張天翼錢鍾書等人的筆下,現代小說諷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現出什麼樣的形態? 這四個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與技巧表現出其諷刺幽默的風格。1)魯迅諷刺幽默是一種思想結果,來自一種敏銳的思考,對本質問題的深刻揭示,來自於思想的深刻性,來自一種邏輯的思辯的色彩。以及魯迅刻畫人物的特別,擅長人物的典型性、類型化的刻畫,以至達到特殊的諷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寬厚,來自一種從容,溫文爾雅。北京語言的嫻熟的運用,作品中顯示的諷刺幽默是比較溫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麼銳利,那麼尖刻。3)張天翼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帶有一種冷麵的幽默,其小說的諷刺幽默是充滿淚水的,是來自於沉重和輕松之間的對比,文學史上稱為「冷麵幽默」。4)錢鍾書以其淵博學識,較豐富的人生閱歷,古今知識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更多的來自於的一種學者式的智慧,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魅力,是妙筆生花的。 4、以郁達夫、蕭紅、沈從文、孫犁等人為例,論述分析現代作家在追求小說的散文化和詩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個性的差異? 幾個人的小說的共同點是不注重情節的連貫,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節淡化。不同點:『郁』以情緒的流動結構作品,感情的放縱,聽任感情的宣洩,抒情方式不講究節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論》;從郁到孫,抒情表現在小說這種文體上,有一重要特點,即小說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強,不以情節取勝,而重在抒情。『蕭』主要是著力描寫散點的透視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內在的一面,處於前二者之間,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構造了一個田園牧歌、詩一樣的王國,在結構上大幅度跳躍,善於採用雖斷若續的表現方法;『孫』到孫梨的筆下,小說的散體化與詩化已經進步了許多,達到了一種融合,一種更高的意境,進一步開拓了小說文體的空間,使其更寬闊,更自由,融敘述、抒情、議論為一體,結構靈活,講究節制的美,講究分寸,如《荷花澱》。 5、簡單敘述丁玲和張愛玲的小說各自在哪些方面達到了對時代社會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見長。但深度的視角不同。『丁』對社會問題分析(包含階級)表現思想的深度大膽。『張』對人性的分析顯示出其深度,來源於對生活痛惜的體驗。她們都擅長於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描寫,擅於把人性放在心裡深處來表現。丁玲表現的是農村中的階段關系,寫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農民奪取土地和長久擁有土地之間的問題,農民自我階級間的斗爭,丁玲就是在後一個問題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確,顯示了獨立而深刻的思考,達到了一個很深的深度,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張愛玲表現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際關系,描寫的是人與金錢的關系,金錢對人性的巨大的腐蝕和誘惑,看到人性在金錢面前的變異,本質上的變化是擋不住的,張愛玲在後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確。二人都能對各自描寫對象的准確的把握,如《傾城三月》《金鎖記》。 6、簡單對比冰心和蕭紅的創作,各自顯示了什麼樣的審美追求? 她們都基於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和了解,但她們所表現的所有不同,一個表現愛,一個表現恨,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歐歌人類之愛,頌揚人性的美好,有了愛就有一切,愛能融化一切,復甦一切,愛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這種愛的象徵,冰心是充滿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種浪漫的情調,但冰心並不膚淺,並不認為這個世界已經都充滿了愛,而是缺乏愛所以她要追求、頌揚愛。『蕭紅』審美追求與冰心相反,表現出對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傷,塢地揭露了人世間的丑惡、殘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飢餓、孤獨和凄涼等景象。直接來源於她於生活的本質的表現。通過這種血淋淋的表現來顯示社會的本質。如《小城三月》是對人生悲涼的象徵。 7、老舍和丁玲小說創作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代表作與特色是什麼? 老舍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三部長篇小《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三個長篇基本上顯示了老舍創作的基本風格,對市民命運的密切關注,幽默譏諷的筆法特色初步顯示出來。中期:小說創作的成熟期《駱駝祥子》《離婚》《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月芽》。代表作《駱駝祥子》。《離婚》標志幽默譏諷的特色開始成熟了,《貓城》是長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這個階段對市民形象的塑造達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風格達到了圓潤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創作。後期:顯示了風格的發展和變化,以《四世同堂》為突出特點,老舍對市民形象的描寫,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特的體系,構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諷刺進一步深入轉化為批判和揭露。縱觀老舍整個的創作,除了上述特點以外,還有一個獨特的風格,即是他的語言特色,老舍的作品顯出鮮明的濃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20年代,發表以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為主題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代表,基本顯示了她的創作特點,顯示出一種深刻敏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區前後的創作),一部分繼續表現知識分子、農民命運的作品,另一部分是來解放區以後表現農民、女性,這個時期創作的過度體現了丁玲思想發展的變化。後期,40年代,以《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農民地位命運的變化,顯示了丁玲思想、藝術上的高峰。這三個階段共同體現了丁創作的總體特點,不同時代最重要的、最敏銳的問題,以一個女性特有的敏銳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終感應、追隨著時代的步伐,在積極的思考。

2003年北師大現代文學史串講資料(基本知識和名詞解釋) 8、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有什麼獨特的貢獻? 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的獨特的貢獻是大規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寫時代社會生活,《子夜》讓我們看到整個時代長篇小說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顯示了一種開朗視野,宏大嚴謹的結構,線索繁多,人物關系復雜,反映各種矛盾,始終圍繞一個交點,一條主線,一個中心人物,以吳遜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命運。b.塑造吳遜甫這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於把人物放在廣闊時代背景中描寫,善於提示人物性格和命運在時代社會發展中變化,以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又以人物帶動情節的發展寫人,寫物融為一體,合二為一。c.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環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關系,運用細節描寫手法(用細節描寫很深的具有時間跨度的東西),吳太太與雷參謀(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場景(環境),交易場所,農村、紗廠等,刻意的場景描寫來提示人物本質,趙伯韜用場面顯示基本質,心理描寫手法,杜竹齋以復雜深刻的內心矛盾,其他從農村來的資本家的內心矛盾語言藝術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作家個性化的敘述語言。敘述語言是客觀,准確,冷靜,沒有抒情和議論,主要是作家的描寫(生活材料,堆積多,藝術消化不夠),人物語言是鮮活的,個性化的,語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趙伯韜凌駕一切,吳遜甫,多面(懇切,剛腹自用),人物語言,越鮮活,個性化,茅盾的敘述語言越客觀,越准冷靜。 9、趙樹理《小二黑結婚》農村題材的作品中,開拓出哪些嶄新的時代意義?對農民命運的描寫有什麼根本性的突破? 趙是解放區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關注農民命運的作家,這種關注的視角很獨特,以《小二黑結婚》為例。首先,趙的小說有高度的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時代責任感,認識到一些人們不以為然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從農村中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敏銳地感受到解放區的時代變化了,政權改變了,但人們的思想變化還遠遠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趙的作品告訴我們,以魯迅開始對農民的思想啟蒙和改造,這樣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區作家的重要任務,並不因為政權變化了,農民落後的思想就一掃而光了,《小二黑結婚》是從解放區依然存在的包辦婚姻的角度來寫的。更沉重的告訴我們,封建意識還是很頑固的,作家從敏銳的政治視角來寫。其次,趙的作品特別准確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在作品中描寫各種各樣的農民,在當時的農村裡,殘存的封建勢力在人民政權下不成氣候,象二黑、小芹這樣有先進意識的農民還是不多的,在農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這些農民是絕大多數,還根不上時代的步伐方向,他們也在跟著時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們已經在轉變之中了,而這些是中國發展前途的基礎,作者這些人給予熱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這個描寫體現了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變化,趙抓住了時代的本質。對農民命運的描寫在趙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中國農民的發展變化,並由此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對農民的命運充滿了期待,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史至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根本變化,在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中,顯示了自己獨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顯示了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結合現代話劇的發生、發展來論述曹禺是真正意義上的話劇奠基人? 中國的話劇從世紀之初的引進,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問世,人們才領略到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是種高雅藝術,曹禺在某種意義上講,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卓越的開拓者,是中國的話劇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國話劇由引入發展到走向成熟的基業。現代的話劇作為一種移植的藝術品種,在新文學中起步並不晚,經過胡適、田漢、洪深、歐陽予倩這四位奠基人的積極努力,一直在推動著話劇的發展;現代話劇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高度的認同,一直沒有真正感受到話劇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現,《雷雨》《日出》的問世,中國的讀者和觀眾才真正為話劇所震撼,所傾倒,中國現代話劇真正走向成熟,嚴格地講是從曹禺的劇作問世後才開始的。兩部作品一舉奠定了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話劇創作從藝術結構、人物形象、語言形式,從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顯示了中國現代話劇的價值。是最中國的,也是最不中國的,他懂得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方法,他表現的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的,中國式的情節,這就是最中國的。因為他懂得話劇的是外國的劇種,有其特點要了解,以語言為主,以人物對白來表現情節,又是最不中國的。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把中國的話劇引入中國戲劇,曹是第一人。充分顯示悲劇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論兩個方面來成就中國戲劇,他一出現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為話劇而存在的。 結構上的,生活戲劇化,沖突,善於運用偶然、巧合來構造激烈的戲劇沖突,在偶然中寓示著必然,在巧合中蓄含著必須,力圖把握命運和命運的難以把握。(這段話我沒有記全,要聽一下錄音)。【話劇的發展脈絡(中國現代話劇史的發展);話劇發展中哪些人做出什麼貢獻;曹禺對話劇的貢獻。】 11、為什麼說魯迅的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為什麼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這么成熟、深刻)?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論述,魯迅的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審美追求,決定的,也是由時代歷史和文學自身的發展所決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經歷中對國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認識,所以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學以前,他就慮過『立人』的思想,在確立要用文學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職業,以此作為起點,用文學來拯救民主命運,用文學來改變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魯迅創作的生活與思想基礎是非常深厚的。審美方面:魯迅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切體會,打下了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在南京求學和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大量的閱讀了西方古典美學著作,接觸了最新思潮的報刊,這些為他後來從事文藝學術事業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構成了魯迅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也是為什麼魯迅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聽一次錄音,29頁第二題說要結合魯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道路來回答這個問題) 12、從胡適到穆旦中國新詩大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並指出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詩人、流派在現代文學史上獨特(重要)貢獻? ⑴胡適、郭沫若對傳統的舊詩格式的打破,對現代新詩格局的開創,即破舊立新,開創了一代詩風。⑵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提倡新詩格律化,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也是對中國古典詩歌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出新,即新中有舊。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現代派詩歌的出現,貢獻在於及時的感應著世界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吸取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表現手法,並表達了現代人生的一些獨特的情緒,代表作《雨巷》,同時,30年代現代派詩人比較注重舊詩歌中的情韻,含蓄的長外,因此,30年代的詩人豐富了現代新詩的格局,提高了新詩的表現藝術,擴大了新詩創作的視野,特別是在探索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上,開辟了一條現代新詩的發展道路。⑷艾青,抗戰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詩人,是胡、郭以來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開創。他把胡、郭等人開創的現代自由詩的開放灑脫與新月詩人特別注重格律的規范化追求融合起來,加以重新的整合,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散文美、散體化的詩歌。⑸以穆旦等人為代表的九葉詩派,40年代中後期。貢獻在新的時代社會條件下,及時的感受著時代發展的信息,同時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國現代派詩歌的營養,因此,他們追求詩歌的純粹的藝術性、實用性,注重詩歌本身價值,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整個時代的融合,他們詩的詩情詩意、形式和語言都與傳統的詩不同了,他們用新鮮的感覺與新穎的看法來寫詩,是反傳統的,是有創新的。(再聽錄音) (註:⑴+⑵也是一道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的發歷程,闡述新月詩派新格律詩的理論和實踐所顯示出的意義」。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題「為什麼說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來的現代新詩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是什麼? 就郭沫若的新詩創作本身而論,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並不是最傑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首先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舊詩的格式,以真正的嶄新的現代詩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什麼是現代新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現代新詩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新詩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1)思想的豐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惡史,又是一部中華民族抗爭侵略者的覺醒史和斗爭史,作品具有廣闊的史詩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抗戰時期,論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現了我們民族性格的種種情狀,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變化與升華(好的變壞,壞的變好,好的更好,壞的更壞)。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創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終於完整地、系統地塑造刻畫了市民形象的群體,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構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體系。2)在藝術結構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運單線索發展的結構模式,而是眾多人物命運,眾多的情節線索,縱橫交叉,構成了一網狀的結構方式,極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納的空間。3)在語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貫之的北京方言口語推向更為純熟,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准確地境地,該作可以稱為老舍的『語言庫』。 16、《邊城》所體現的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色: 1)《邊城》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之間的友愛,湘西風俗風景的可愛,以及這些愛中蘊蓄的美,融合在整個故事和人物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美感。2=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看重作品的寫意性與抒情性,獨創出一種詩化的境地。《邊城》全書21節,每一節都是詩,也都像夢,然而又是現實,是夢與現實的協調一致。3=結構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這類小說發韌於『五四』時期的現代抒情小說,並將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影響了後來的許多作者。

Ⅵ 中國現代文學史

二、簡述80年代初小說思潮形成的原因、特徵。
原因:
1、政治權力對否定「文革」和當代「歷史」作某種有些程度改寫的要求,很快獲得具有強烈啟蒙意識的作家的呼應。
2、文學批評所起的制約和導向作用,如對小說《飛天》、《在社會的檔案里》等的討論和批判,給批判性主題創作提出所應遵循的邊界。
3、70年代末開始建立的評獎體制,雖然常常顯露出評價標準的矛盾、混亂,卻也相當有效的參與了對「方向」的選擇。
特點:
1、從小說的藝術性太堪,大多屬於20世紀中國小數中頗為發達的問題小說類型,圍繞所提出的問題而展開分析、證明的「觀念性結構」為許多小說使用。
2、藉助人物或敘述者的議論來表達對當代社會政治和人生問題的見解的表述方法也很常見。
3、堅持小說尖銳的「問題」意識,但盡量避免哪些演繹觀念的老套。
他們相當普遍的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來連結「新中國」各個時期的重要社會政治事件,通過人物命運的表現,對歷史反思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
三、80年代初王蒙小說的藝術特點
1、採用類似西方「意識流」小說的方法,以主要任務的意識流動來組織情節,結構。如小說《布禮》、《蝴蝶》、《春之聲》。
2、運用戲謔、誇張的語言風格。如《名醫梁有志傳》、《來勁》、《星球奇遇記》。
3、對於心理、情緒、意識、印象的分析和聯想式的敘述,形成了一種流動的敘述方式;詞語上的變化和多樣組合,不斷展開的居士、對於誇張、機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
4、有時過分沉醉於在敘述中體現的智力優越感時,也會走到缺乏控制的濫情。
四、80年代初張賢良小說的特點。 P263~P264
1、小說帶有「自詡傳」特點。
2、受難的讀書人模式,暗合了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表現「落難公子」的模式。
五、知青題材小說發展經歷的過程。
「知青文學」在「文革」期間已經存在,但這一概念在80年代才提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知青小說創作的繁榮時期,寫作知青題材小說的作家包括了孔捷生、葉辛、張承志、梁曉聲、張抗抗、李銳、史鐵生、張煒、韓少功等重量級作家。
早期的知青小說更著重於對「文革」悲劇的揭露和控訴,但隨後的一部分創作在視點、情感處理和敘述方法上出現了變化,這與知青返城後的處境有關,著重於表現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1981年,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的終點站》和孔捷生《南方的岸》是表現知青文學這種轉移的最早的開端。
「知青文學」作為一種潮流,在80年代中期以後已失去實質意義,但「文革」對現實的影響仍在繼續,對它提供給文學的「資源」,也還在挖掘中,80年代後期以來仍有張抗抗的《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等作品。
進入90年嗲以後,知青對自身經歷的回顧逐漸轉化為現實的成功者的懷舊,對昔日「輝煌」的構造,反思批判的色彩幾已消失。
一、尋根文學出現後,對其評價包括哪些方面?
答:文學「尋根」的出現,既得到熱烈歡迎,也受到詰難和批評。
(1)批評的主要根據之一,是指責它表現了「復古」傾向,會導向對需要批判性反思的傳統文化的回歸。在文學取材和主題意旨尚,則憂慮於可能使創作紛紛潛入僻遠、原始、蠻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態,而忽略對現實社會生活人生文問題和矛盾的揭示。
(2)從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當代文學的狀況等方面考慮,文學「尋根」的提出,應該說有一定的必然性。由於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文革」使「前現代」的「封建主義」的復辟,因此,重提科學、民主的口號,向西方學習,反思「傳統」以「走向未來」,使「文革」後重要的社會思潮。
(3)80年代東西方文化「碰撞」,使文化比較和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的評價重新凸現。一些作家不僅僅體驗到「文革」等現實的社會政治問題的壓力,而且猝不及防遭受到「現代化」進程和「文化沖突」所產生的他們會認為,如果以「現代意識」來重新關照「傳統」,將尋找自我和尋找民族文化精神聯系起來,這種「本原」性(事物的「根」)的東西,將能成為社會和民族精神的修復提供可靠的根基。
二、尋根文學藝術的特點有哪些?
1、對風俗、地域文化的興趣
當代中國大陸,由其是「文革」期間的小說、地域、風俗的特徵趨於模糊、淡化。主流的文學觀念是,歷史運動,人的行為、情感的基本構成和決定性因素,是階級地位和政治意識。其他的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這樣,小說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的日常生活,體現「歷史連續性」的民族文化的、人性的因素,自然會被看作是對於階級意識的削弱,而受到排斥。在80年代受到普遍認可的小說觀念則是,特定地域的風情民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藝術美感滋生的豐厚土壤,並有可能使對個體命運與對社會、對民族歷史的深刻表現融為一體。
2、復雜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判斷。
比起「傷痕」「反思」來小說來,帶有「尋根」特徵的小說,在思想傾向和價值估斷上,顯然表現得復雜而曖昧。倡導「尋根」的那些「知青」出身的作家,他們在「文革」中度過青少年時代。在有可能系統獲取傳統文化知識之後,他們便驚訝於過去的無知,產生對於「傳統文化」的孺慕。不過,如韓少功、鄭義、李杭育、阿城等,對於他們所稱的,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規范」的體制化的「傳統」,持更多的拒斥、批判的態度;而認為在野史、傳說、民歌、偏遠地域的民情風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禪宗哲學中有更多的文化「精華」。「文革」後的當代作家,一般會很容易接受「五四」以來對於「傳統文化」持激進批判的立場,不過在東西方文化的對話、「碰撞」中,也會走向對悠久而豐厚的民族文化的沉迷,轉而懷疑原先所持的批判態度。
三、尋根文學在小說藝術上的探索有哪些方向?
答:1、對外國文學的借鑒
一些作家受到諸如福克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啟發,把對於生活情急、細節的真是描述,與象徵、語言的因素加以結合。敘述方式變換的技巧,也在一些作品中得到運用:以「現在時」和「過去現在時」的描述來處理歷史,在敘述者和故事人物,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上構成復雜關系,以此來強化敘述的意識。
2、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借鑒
這種藝術追求,首先表現在小說整體情調、氣氛的營造的重現。其次,在小說語言上,或者向著平淡、節制、簡潔的方向傾移,或者直接融進文言詞彙、句式,以加強所要創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的古奧。另外,小說的章法、結構、敘述方式,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說取法的情況。
四、汪曾祺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答:汪曾祺被稱為是「最後一位京派作家」
1、汪曾祺擅長描摹帶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的鄉土風情、奇風異俗以及由此構成的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文化氛圍。
2、鬆散自由的結構,是汪曾祺小說文體的主要特點。他打破小說、散文、詩歌的界限,把小說當抒情詩、當散文來寫,追求一種近似隨筆的風格。他的小說沒有重大的歷史背景、完整的故事情節,往往採用淡化情節,重寫氣氛和情緒的散文化的處理方法。
3、汪曾祺的語言具有中國傳統文學的韻味,淡薄悠閑,敘若家常,卻功力深厚,體現出潔凈,質朴,精練,典雅的特點。他很少採用華麗的辭藻,多採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鱷魚眼,組織起美的意象,現實傾逸沖淡的情致。
二、殘雪小說的藝術特點
1、她將現實與夢幻加以「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怪異的世界。
2、殘雪創造這個世界時,並不運用「寓言」的方式,更多的是訴諸個人的感覺、潛在經驗、記憶。
3、不過,殘雪世界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特別是從對人的生命、人性等的發掘的角度去衡量時,更是如此,這導致了她的小說出現的某些單一和重復的現象。
三、簡述新寫實小說的發展背景
1、內因:盡管先鋒小說探索占據重要的地位,但許多作家仍在寫實的軌道上寫作。
2、外因:文學界的一些人存在著對已被過分渲染的「先鋒小說」的某種不滿情緒。
四、結合作品分析新寫實小說的藝術傾向
1、注重寫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瑣碎生活。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一地雞毛》,還是方方的《風景》。表現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員。如《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單位中最普通的職員,每天的「大事」是早起排隊買豆腐。
2、表現個體生存的艱難,個人的孤獨。
3、零度介入,採用所謂「還原生活」的「客觀「的敘述方式,持較少介入故事的態度,較難看到敘述人的議論或直接的情感評價。

Ⅶ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問題.謝謝.

1、老舍的《四世同堂》包括第一部《 惶惑》,第二部《 偷生》,第三部《 飢荒》。
2、巴金的《愛情三部曲》包括《霧》、《雨 》、《電 》。
3、蕭紅的成名作是《 生死場》,代表作是《呼蘭河傳 》,最後一部小說是《馬伯樂 》。
二、名詞解釋:
1、「左聯」的全稱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由於當時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論爭而暴露的弱點,引起了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團體。1930年3月,「左聯」在上海正式成立,到會的有馮乃超、夏衍、阿英、魯迅、田漢、郁達夫等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了常務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解決斗爭。左聯先後創辦的相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學月報》等。 左翼作家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936年春,為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式,左聯自行解散,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2、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剩下的幫不了你了,沒帶書!

熱點內容
10000本網路小說合集 發布:2024-12-22 09:50:27 瀏覽:112
現代言情刑偵破案類小說 發布:2024-12-22 08:47:25 瀏覽:393
死神同人小說龍空推薦 發布:2024-12-22 08:39:21 瀏覽:945
好看的小說不浮誇 發布:2024-12-22 08:38:28 瀏覽:408
球狀閃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12-22 08:30:05 瀏覽:258
重生穿越有空間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2 08:18:28 瀏覽:340
不死系痴女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2 08:17:26 瀏覽:61
韓國娛樂圈類完結小說 發布:2024-12-22 08:12:32 瀏覽:755
經典星空科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2-22 07:47:07 瀏覽:513
有關霍明赫與米蘭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4-12-22 07:24:37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