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意識流小說的現代悲劇特徵

意識流小說的現代悲劇特徵

發布時間: 2024-05-19 11:41:15

Ⅰ 鎰忚瘑嫻佸皬璇寸殑鍩烘湰鐗瑰緛鏄浠涔堟剰璇嗘祦灝忚寸殑鍩烘湰鐗瑰緛

鍏充簬鎰忚瘑嫻佸皬璇寸殑鍩烘湰鐗瑰緛鏄浠涔堬紝鎰忚瘑嫻佸皬璇寸殑鍩烘湰鐗瑰緛榪欎釜寰堝氫漢榪樹笉鐭ラ亾錛屼粖澶╂潵涓哄ぇ瀹惰В絳斾互涓婄殑闂棰橈紝鐜板湪璁╂垜浠涓璧鋒潵鐪嬬湅鍚э紒
1銆佽嫳鍥借憲鍚嶅皬璇村躲佹壒璇勫剁淮鍚夊凹浜毬蜂紞灝斿か涔熸槸涓浣嶈憲鍚嶇殑鎰忚瘑嫻佷綔瀹跺拰鎰忚瘑嫻佸皬璇寸殑濂犲熀鑰呫
2銆佸ス鍦ㄥ逛竴浜涙剰璇嗘祦灝忚村剁殑鍒涗綔榪涜屾葷粨銆佸熼壌鐨勫熀紜涓婏紝涓板瘜銆佸彂灞曚簡鎰忚瘑嫻佹枃瀛︾殑琛ㄧ幇鎵嬫硶錛屽苟瀵瑰畠榪涜岀悊璁洪槓鍙戙
3銆1919騫達紝浼嶅皵鑺欏彂琛ㄤ簡絎涓閮ㄦ剰璇嗘祦灝忚淬婂欎笂鐨勬枒鐐廣嬨
4銆佷綔鍝侀氳繃涓涓濡囧コ鐪嬪埌澧欎笂涓涓妯$硦涓嶆竻鐨勬枒鐐硅屽紩璧鋒棤闄愯仈鎯崇殑鎰忚瘑嫻佸姩榪囩▼錛屾彮紺轟漢鍐呭湪涓栫晫鐨勪赴瀵屽拰鏄撲簬鍙樺寲銆
5銆佷紞灝斿か灝忚翠笉娉ㄩ噸琛ㄧ幇浜嬩歡銆佷漢鐗╀箣闂寸殑鍏崇郴錛岃屾妸鍒涗綔閲嶅績鏀懼湪瀵逛漢鐗╂濇兂鎰熸儏嫻佺▼鐨勫啀鐜頒笂錛岃茬┒鐜澧冨拰鏅鐗╂弿鍐欑殑鍗拌薄鏁堟灉銆
6銆佸ス鐨勬枃絎斿瘜浜庨煶涔愭э紝騫惰繍鐢ㄩ煶涔愪笂鐨勨滄洸寮忓︹濈粨鏋勪綔鍝侊紝緇欒昏呬互緹庢劅銆
7銆 鎰忚瘑嫻佸皬璇寸殑鍏卞悓鐗圭偣濡備笅錛 銆銆1錛庝互蹇冪悊鏃墮棿緇撴瀯浣滃搧銆
8銆佹剰璇嗘祦灝忚村舵湁鎰忔墦鐮翠紶緇熸椂闂磋傚康鍜屼紶緇熷績鐞嗗皬璇寸殑欏烘椂搴忥紝娑堥櫎閫昏緫鏃墮棿鐣岄檺錛屽皢鎰熻変腑鐨勮繃鍘匯佺幇鍦ㄥ拰灝嗘潵鎷у湪涓璧風粍鎴愪富瑙傚績鐞嗘椂闂達紝闅忎漢鐗╁績鐞嗘椂闂寸殑鍙樺寲緇撴瀯浣滃搧銆
9銆佸績鐞嗘椂闂寸殑鍙欒堪鏂瑰紡鏈夊掓椂搴忋佸驚鐜鏃跺簭銆侀犲掓椂搴忋侀棯鍥炴椂搴忓拰棰勮佹椂搴忋
10銆 銆銆2.鎰忚瘑嫻佹弿鍐欍
11銆佹剰璇嗘祦灝忚存敞閲嶈〃鐜頒漢鐗╂剰璇嗘椿鍔ㄦ湰韜錛屼綔瀹墮鍑哄皬璇達紝鐫鍔涙弿鍐欎漢鐗╁績鐞嗙殑縐嶇嶆劅鍙楋紝寮鎺樻繁灞傜殑鎰忚瘑鏉ュ睍闇查殣钄界殑鐏甸瓊鍜屽唴蹇冧笘鐣屻
12銆佹剰璇嗘祦鎻忓啓鐨勭壒鐐瑰叿鏈夊姩鎬佹с佹棤閫昏緫鎬с侀潪鐞嗘с
13銆佹弿鍐欏眰嬈″垎涓烘剰璇嗗眰鍜屾綔鎰忚瘑灞傘
14銆佹弿鍐欑殑鏂瑰紡鏈夊唴蹇冪嫭鐧姐佽嚜鐢辮仈鎯熾佹剰璇嗚縼縐匯佹剰璇嗘祦璇璦銆
15銆 銆銆3錛庝互蹇冪郴浜猴紝浠ュ績緋諱簨銆
16銆佹剰璇嗘祦灝忚翠互琛ㄧ幇浜虹墿鐨勫績鐏墊椿鍔ㄤ負涓伙紝鍖栬В浜虹墿蹇冧腑閮佺Н鐨勭嶇嶆儏緇擄紝寰堝皯鎻忓啓浜虹墿鐨勪綋璨岀壒寰侊紝娣″寲鎯呰妭浠ヨ嚦鍙栨秷鎯呰妭錛屼簨浠舵瀬鍏跺井灝忋
17銆佸湪蹇冪伒瀹囧畽鑼冨洿鍐呭啓鎴愪竴鏇叉洸蹇冪伒鍙茶瘲銆
18銆 銆銆鍐欎綔綰綺圭殑鎰忚瘑嫻佸皬璇存湁寰堝ぇ鐨勫矓闄愶紝浣嗕綔涓轟竴縐嶈壓鏈鎵嬫硶錛屽畠鋙嶄細鍒板叾浠栫被鍨嬬殑灝忚村壋浣滀腑錛屽績鐞嗘案榪滄槸瀵屾湁鍒涢犳х殑浣滃剁殑琛ㄧ幇棰嗗煙銆
鏈鏂囧埌姝ゅ垎浜瀹屾瘯錛屽笇鏈涘瑰ぇ瀹舵湁鎵甯鍔┿

Ⅱ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意識流方法並不純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問題,而是涉及對人的意識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釋的問題;它是從現代心理學對人的觀念中派生出來,為表現這種人的觀念服務的。

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小說沒有劃一的規格,在實際上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加上現代各種文學流派(例如新小說派、荒誕派戲劇)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因此這種手法的表現形式更為紛雜,變幻無窮,不能給它確定一定的原則與模式。公認的意識流的著名作品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等。

Ⅲ 從《喧嘩與騷動》看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以下則是意識流小說形成和發展的相關資料:
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西方小說形式和藝術方法。
心理小說以分析人物的意識層和潛意識層的情感、意識、思想、活動、態度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
心理小說產生於18世紀的感傷文學。感傷文學崇尚感情,把藝術的力量訴諸感情。它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說《感傷旅行》(1768)。《感傷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說《項狄傳》(1765)以描寫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感情為主,充滿顛倒時序、沒有邏輯的聯想,使文學開始具有新的內容,描寫人物的復雜印象和情感。英國作家理查生把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著重描寫人物的感情和行為動機,把感傷主義引進了西歐文學。其描寫心理活動的代表小說是《帕米拉》(1741)和《克萊麗莎》(1748)。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盧梭的小說《新愛洛綺絲》(1761)和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都受到感傷文學的影響,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以描寫愛情心理為主。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共同特點如下: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

概述
「意識流」原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最初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這是「意識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綿延論」強調生命沖動的連綿性、多變性。他的關於「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關於直覺的重要性以及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結構和夢與藝術關系的理論,都對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學術界一般認為意識流是象徵主義文學在小說領域的體現。但是由於其技巧獨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識流文學當成一個獨立的文學流派來處理。

理論主張
詹姆斯·喬伊斯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並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藝術技巧
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逝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代表作家
馬賽爾·普魯斯特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出身於法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學教授,母親則是猶太經紀人的女兒。普魯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後只能閉門寫作。其成名作《尋找失去的時間》(傳統譯法《追憶逝水年華》)就以回憶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閱歷加以追敘和分析。普魯斯特在巴黎大學求學期間結識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對普魯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是《尋找失去的時間》。這部小說長達三千餘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自己家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並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到巴黎、蘇黎世等地過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間定居法國。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仍屬於現實主義范疇,而出版於1922年的《尤利西斯》則成為英語意識流文學的奠基之作。小說主要寫三個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點到夜間兩點四十五分將近19個小時內的活動和思想。書名《尤利西斯》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識流小說技巧的全面推進和高度發展。一切意識流文學的藝術技巧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語言上,西方評論界認為《尤利西斯》是對20世紀英語語言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兩部小說之一,另一部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喬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蘇醒》則將意識流小說的風格推向極致。全書用65種語言組合寫成,極其晦澀難懂。

喬伊斯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顛峰。

伍爾芙

弗吉尼亞·伍爾芙
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國著名學者萊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兒。其代表作品包括《達洛維夫人》、《海浪》和《到燈塔去》。

伍爾芙與其他男性意識流作家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但其小說內容的晦澀難懂卻和其他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別無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沒有設計貫串全文的主要情節,而是時刻強調「瞬間」感覺的重要性,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感覺。小說具有顯著的存在主義色彩。

伍爾芙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中沒有大師,只有試驗者。現代派小說不過是兩個高峰之間的峽谷而已。1941年,伍爾芙在倫敦投河自盡。

艾略特認為伍爾芙是當時英國文學的中心,是一種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他出身於美國南方一個沒落的庄園主家庭。在所有意識流作家中,福克納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書名取自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的著名台詞。小說描寫南方庄園主康普生一家的沒落,由四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組成。其中對白痴班吉的意識流的描寫最為出色。此外,福克納的著名意識流小說還包括《我彌留之際》。

福克納並不是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說創作仍隸屬於現實主義范疇。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熱點內容
女主蘿莉穿越末世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2 04:19:42 瀏覽:28
網路小說霸氣名句 發布:2025-01-12 04:06:01 瀏覽:50
男主開辦學校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01-12 03:56:18 瀏覽:560
古代公媳相戀的小說 發布:2025-01-12 03:38:36 瀏覽:535
巫九六部小說實際排行 發布:2025-01-12 03:21:40 瀏覽:681
情義小說情深誤終生全文閱讀 發布:2025-01-12 03:08:05 瀏覽:1
粉言情2015年連載小說 發布:2025-01-12 02:37:47 瀏覽:215
總裁的公主情人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1-12 02:37:46 瀏覽:424
現代古武戰爭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1-12 02:35:35 瀏覽:672
主角有異能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2 02:33:50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