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文學三十年40年代小說

現代文學三十年40年代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18 20:30:35

㈠ 列舉40年代最有影響的都市小說作家及作品一位

代表作張愛玲的《金鎖記》,《傾城之戀》,蘇青的《結婚十年》,《蛾》(它是一篇女性啟悟小說,有女人而成長為母親的縮微式的成長小說,還有現代羅曼司的代表如徐訏,無名氏,比如說徐訏的《鬼戀》,《吉普賽的誘惑》,《風蕭蕭》,無名氏的《北極艷遇》,《塔里的女人》。求採納

㈡ 綜合評述30、40年代小說知識分子農民題材小說

所謂「鄉土文學」,往往讓人聯想到某種奇趣盎然、野氣撲人的田園詩意,月下小景、水鄉夜色或空靈雨景常常成為鄉土文學恬靜怡人的意境,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黃狗更是時常作為一種鄉土文學的典型背景,昭示著鄉土文學所可能具備的某種超然的美學特徵。不過,鄉土文學中也亦時常出現粗獷的民俗,剽悍的民風,甚至是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和殘酷的階級壓迫,所以,如果認為鄉土文學只是敘述心靈的凈土或只描寫詩意的田園風光,顯然不夠全面。鄉土文學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階級斗爭都可以為鄉土文學所容納,而愚昧與文明的沖突,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更是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主題。至於鄉土文學的作家,如沈從文,自命為「鄉下人」,劉紹棠,自稱為「土著」,他們的鄉土作品的視野,表面上看,似乎只專注於鄉土間的純美故事;細究起來,現當代任何一位以鄉土文學為題材的小說家,幾乎都無法完全迴避關於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以直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另一些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可能間接地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某種否定態度。但是,不管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對現代文明取何種態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文學」並非封閉的「鄉土文學」,這一題材的文學類型,總是直接或間接應對著現代文明的挑戰。
據考證,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在現代中國,最早的是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 「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盡管魯迅對「鄉土文學」未做出正面的定義,但他勾畫了當時的鄉土小說的創作面貌。當時的鄉土文學的作家群體多寄寓在都市,沐浴著現代都市的文明,領受著「五四」新潮的洗禮。現代文明和進步思想的燭照,幾乎成為當時作家書寫「鄉土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準備。1936年,茅盾更進一步指出「鄉土文學」最主要特徵並不在於對鄉土風情的單純描繪:「關於『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後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2)如果以茅盾的「鄉土文學」觀念為圭臬,那麼,魯迅筆下的鄉土世界無疑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烏蓬船、咸亨酒店構成的鄉土環境中,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的眼光揭示著鄉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殘酷。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世界裡,鄉土環境,絕對不是寄予著某種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殺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魯鎮和末庄幾乎可以等同於魯迅所說的「鐵屋子」。大概只有在回憶童年的敘述中,魯迅才對故鄉表現出些許的溫情。而魯迅對鄉土環境的嚴峻態度,實際上為現代的許多進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隨。在鄉土生活和風習畫面中寄予重大的社會命題,顯示社會的變遷和變遷社會中的人物成為中國現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種鄉土文學的敘事模式。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宗法制的農村中的世態炎涼和無產者的不幸,封建等級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邏輯和社會心理對賤者、弱者不動聲色的毀滅,封閉的邊遠鄉村中原始野蠻習俗對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這些鄉土文學中,被台靜農稱為「地之子」的現代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們,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而小說敘述者所營造出的愚昧與冷漠、悲哀與陰郁交織著的鄉村氛圍,表現出這批鄉土作家對當時中國最低層社會的強烈使命感。當然,這批鄉土作家同時還是農村痼疾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銳的諷刺的筆法,寫出了「半人半獸」「土著」人物把持的鄉鎮中的黑暗和無常。
對鄉土世界中政治、經濟、階級斗爭問題的關注,乃是現當代中國的鄉土文學的相當重要的一個敘事潮流。從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鄉土文學創作開始,延續到抗戰期間的趙樹理、孫犁,形成了「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鄉土小說流派。在趙樹理、孫犁的鄉土小說中,政治斗爭故事和戰爭故事已經成為主宰。不過,在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敘述中,這些作家通常以普通農民為視角,所以,他們的敘述和思維依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孫犁,他的鄉土小說,塑造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鄉村普通百姓的樂觀、無私和勇敢,具有一種鼓舞大眾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詩意向上的力量。而這種以革命為脈絡的鄉土文學,發展到合作化題材階段,事實上其敘述者都轉變為的具有敏銳政治意識的全知者,他們以鄉土小說為輸出革命和繼續革命理念的所在,並十分注意塑造鄉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覺悟的農村「革命新人」,這些作家,以柳青和浩然為主要代表。
與具有進步色彩或直接參加革命的鄉土作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於田園風光的現代鄉土作家,其中成名於20、30年代的廢名和沈從文最有代表性。廢名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陽下逗留嬉戲,行人挑夫在楊柳樹下乘涼喝茶,農家樂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樂景象完全抹去了現代農村中血腥的一面,譜寫出一曲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至於沈從文的創作,也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在汪曾祺等作家的鄉土文學作品中,沈從文式的清澈空靈被賦予更為樂觀明朗的特徵。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新時期為韓少功、李銳這樣的作家所承繼。不過,韓少功式的視角要比沈從文更「客觀」、更「中性」,他們更直接地也更熱衷於敘述、分析他們所看到的「異質文化」之內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李慶西對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敘述者態度的分析:「就審美主體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態度,對一切都保持著老於世故的緘默。這倒並非自以為是的冷眼觀照,而是一種寬宏、曠達的心境。所以不奇怪,這里沒有魯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敘述者的意向,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認同。」(3)韓少功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認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韓少功的確善於模擬「局外人」的視角,反復打量他眼中的鄉土人物鄉土習俗的種種文化規定性。這種冷靜的寫作態度,在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達到了極為自覺的階段。《馬橋詞典》中,鄉土,特別是鄉土語言,成了鄉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歷史深度的縮影和索引。表面上,馬橋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視角,才可能將現代文明對馬橋的影響看得如此透徹,並獲得豐富的詮釋。在「地球村」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代,以韓少功、李銳、張煒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們,已經不再象劉紹棠那樣以自我情感的過分投入作為呵護鄉土文學的寫作姿態,而是站在一個更自覺更冷峻的制高點,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
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㈢ 現代文學三個時期分別稱為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3)現代文學三十年40年代小說擴展閱讀

早期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德國,也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比利時的法語劇作家梅特林克創作夢幻劇《青鳥》;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把法國象徵主義引入德語世界;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馬士革》奠定了表現主義戲劇鼻祖的地位。

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現代主義仍是比較龐雜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仍較曖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數早期現代主義作家都經歷了從其他文學流派轉向現代主義的過程,比如葉芝早年的詩歌具有唯美主義的因素,感情纖細,而晚年的作品則徹底轉變為純粹現代主義的抽象化。

㈣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特點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

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

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

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

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

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

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

㈤ 冒昧問下,中國近代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也行)的知名小說作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哪些

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故鄉》、《阿Q正傳》、《社戲》
茅盾:《子夜》、《虹》、《霜葉紅似二月花》、《蝕·三部曲》、《林家鋪子》
老舍:《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貓城記、《我這一輩子》
巴金:《家》、《春》、《秋》、《愛情三部曲》、《寒夜》
蕭軍:《八月的鄉村》、《第三代》、《涓涓》
張愛玲:《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
蕭紅:《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

現代小說的30年代

現代小說一開始就密切關心現實人生問題。提倡「文學革命」的《新青年》和最早成立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既反對封建的「載道」文學,也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他們主張文學「為人生」。「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風行,便是這種潮流的一個突出標志。倡導者從啟蒙主義的思想立場出發,認為「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產物」(周作人《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現代小說的第一篇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這個重大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朴園的《兩孝子》,以及廬隱、王統照、孫俍工等的一些小說,或提出人生目的意義問題,或提出青年戀愛婚姻問題,或提出婦女人格獨立和教育問題,或提出父與子兩代人沖突問題,或提出破除封建舊道德束縛問題。此外,也有作品涉及勞工問題、兒童問題等等。這類小說對社會問題的答案並不一致,不少作品用「美」和「愛」的浪漫主義空想當作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冰心和葉紹鈞、王統照最初的小說都有這種傾向,許地山則還有宗教哲理色彩);有的連答案都沒有,屬於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但「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真正顯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時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色的,是魯迅以及在魯迅影響下的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未名社一部分青年作家。他們的短篇小說,描繪了各地頗具鄉土色彩的落後、閉塞的村鎮生活,提供了中國農村宗法形態和半殖民地形態的寬廣而真實的圖畫,獲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魯迅的《吶喊》、《徬徨》,更以圓熟單純而又豐富多樣的手法,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異常深廣的時代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在獲得無產階級領導前的極度痛苦,展示了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頗為濃郁的風俗畫,代表了「五四」現實主義的高度水平。很早就有評論者指出:「他的作品滿薰著中國的土氣,他可以說是眼前我們唯一的鄉土藝術家」(張定璜《魯迅先生》)。正是在魯迅的開拓與帶動下,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後期出現了一批鄉土文學作者,如潘訓、葉紹鈞、蹇先艾、許傑、魯彥、彭家煌、廢名、許欽文、台靜農、王任叔等,使這類小說獲得很大的發展。新體小說從最初比較單純地提出問題到出現大批真實再現村鎮生活的鄉土文學作品,標志著小說領域里現實主義的逐步成熟。但「五四」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現實主義之外,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新浪漫主義以及總稱為現代主義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等文藝思潮連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也同時介紹到中國。創造社主要作家的小說創作,便兼有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特徵。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異軍突起」,主要因為創作上與倡導寫實主義的《新青年》、文學研究會的作家顯示了很大的不同。由郁達夫、郭沫若、陶晶孫、倪貽德、葉鼎洛、滕固、王以仁、淦女士等所代表的創造社這個流派的小說,基本上是一些覺醒而憤激不得意的新型知識青年的自我表現,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和自我寄託成分(稍有不同的是張資平,他最早的一些小說還是自然主義或現實主義居多)。從郁達夫的《沉淪》起,坦率的自我暴露,熱烈的直抒胸臆,大膽的詛咒呼喊,誇張的陳述詠嘆,便構成了創造社小說的浪漫主義基調,與葉紹鈞、許傑、彭家煌以及稍後的魯彥等作家對現實本身所作的冷靜描寫和細密剖析迥然相異。此外,創造社一部分作家的小說還具有現代主義成分。郭沫若、郁達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過德國表現派文學的影響 (這從郭沫若的《喀爾美蘿姑娘》、郁達夫的《青煙》都可以看出來)。郭沫若的《Lobenicht的塔》、《殘春》,陶晶孫的《木犀》等小說,則按弗洛伊德學說分析心理,描寫「潛在意識的一種流動」;有的作品還運用了意識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為後來的現代派小說開了先河。創造社的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傾向,曾使淺草──沉鍾等社團受到影響。但隨著作家接觸社會生活的增多和世界觀的變化,郭沫若不久就批判了弗洛伊德學說並否定了浪漫主義,郁達夫的小說自《薄奠》以後,也逐漸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一些重要作家後來終於殊途而同歸了。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1928年被作為口號提出而且形成運動,這是作家們接受國內大革命浪潮和國際左翼文藝思想影響的結果。一部分作家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武器,使小說的題材、主題都發生重大的變化。革命斗爭生活和革命工農形象開始進入小說創作。作品中的戰斗意識明顯加強。但左傾幼稚病也嚴重侵襲著這個運動。表現在創作上,把浪漫主義等同於唯心主義和沒落階級意識而作了全盤否定;對現實主義又加以種種庸俗化、簡單化的理解(如強調必須寫出「集體的群象」之類);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的濃重小資產階級意識,這就導致了忽視文藝特徵的「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和創作中「革命加戀愛」的公式化傾向的流行。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這些功績和弱點,在以蔣光慈為代表的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的小說中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促進了小說創作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藝術本身的成熟程度上都有新的進展,中長篇小說尤其獲得豐收。代替「五四」以後男女平等、父子沖突、人格獨立、婚姻自由等反封建題材與主題的,是城市階級斗爭與農村革命運動的描畫。不少作者力圖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指導創作實踐,既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用小說體裁演繹政治綱領」等不正確傾向,也注意防止單純「寫身邊瑣事」的偏向。丁玲、張天翼、柔石、胡也頻、魏金枝等給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的作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重視。左翼作家參預或親歷實際革命斗爭,使創作面貌繼續有所變化;再現生活時的歷史性具體性既有增進(包括《咆哮了的土地》這類小說),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有些青年作家(如葉紫、東平)的作品中也得到發揚。茅盾的《子夜》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為中心,在較大規模上真實地描畫出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會面貌,准確地剖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是作者運用革命現實主義方法再現生活的出色成果。《子夜》的成功,開辟了用科學世界觀剖析社會現實的新的創作道路,對吳組緗、沙汀、艾蕪等創作的發展和一個新的小說流派──社會剖析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共產主義者魯迅也在《理水》、《非攻》等作品中,用新的方法塑造了「中國的脊樑」式的英雄形象,顯示了對革命前途的樂觀與信念。在「左聯」的關懷、幫助下,涌現了蔣牧良、周文、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歐陽山、草明、蘆焚、黑丁、荒煤、奚如、彭柏山等一大批新的小說作者。盡管左翼小說創作也還羼雜著某些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因素,塑造革命者和工農形象時較普遍地存在蒼白、不夠真實等缺點,總的說來,卻還是向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左聯」以外的進步作家,也因為堅持現實主義道路,在小說創作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巴金的《家》通過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崩潰與青年一代的覺醒成長,在相當寬廣的背景上表現了「五四」以後時代潮流的激盪;老舍的《駱駝祥子》描述了勤勞本分的人力車夫祥子從奮斗、掙扎到毀滅的悲劇性一生,對舊社會、舊制度作出深沉有力的控訴;它們與《子夜》等左翼作品一起,將中國長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此外,還出現了象葉紹鈞的《倪煥之》,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王統照的《山雨》,魯彥的《憤怒的鄉村》以及羅淑的《生人妻》等一批相當重要的長短篇作品。30年代的「京派」作家如沈從文、廢名、凌叔華、蕭乾等,也寫出了一些內容恬淡、各具特色的小說,象沈從文的中篇《邊城》、長篇《長河》,則是藝術上相當圓熟的作品。在上海,以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為中心,還聚集著杜衡、穆時英、劉吶鷗、葉靈鳳等一批作家;他們中,有的從事著現實主義的小說創作,有的則以日本新感覺派或歐美其他現代派小說為楷模,嘗試著現代主義的創作道路,其中一部分作品在運用快速的節奏以表現現代都市生活,探索現代心理分析方法,吸取意識流手法以豐富小說技巧等方面,盡了一定的開拓作用。
新文學第二個十年小說創作的這種局面,到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之一變。

㈦ 巴金 矛盾 老舍 曹禺30年代40年代的主要作品及主要人物

巴金:
20年代中後期到30年代初期的《滅亡》(處女作)、《新生》(《滅亡》的續篇)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巴金小說創作的初步嘗試,顯示了巴金創作的基本風格,主要以家庭為題材背景,以年輕一代的命運抉擇為主要內容,作品充滿了熱忱的情感。
30年代中後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標志著巴金的創作的成熟,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這一時期巴金的創作,家庭的題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徵意義,人物描寫更具有典型化內涵,藝術表現日趨成熟。
40年代中後期的《憩園》、《第四病室》、《寒夜》(最後一部作品)顯示了巴金小說的深入發展和深刻的變化。發展體現在繼續採用家庭典型題材,繼續表現家庭中人物的命運,表現人與家庭、社會的沖突;變化在於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熱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靜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過去的控訴到現在的無話可說。 巴金的文學創作給文學發展帶來的新質
巴金的小說創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關系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既有身處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覺新、覺慧等年輕一代;也有身處社會底層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滿矛盾性,人與人的性格之間往往具有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顯示了巴金獨特的審美追求,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表面上把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實際上是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來加以刻畫,這樣的描寫更生活化,生活氣息濃,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
巴金善於在生活的對比當中、矛盾沖突當中,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如:《家》中覺新和覺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樹生就各是一對矛盾,在現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的文學創作一直實踐著現實主義的主張,這一主張始終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從《蝕》三部曲到《腐蝕》,始終追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風雲變換,他的創作是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藝術記錄,作品中充滿了對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重大事件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如:《蝕》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後的風雲變換,《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國最動盪時期的社會本質,《腐蝕》則是表現皖南事變國共合作危機的政治小說。
老舍:
30年代中後期,老舍連續創作了《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大明湖》(書稿毀於戰火)等長篇小說,《陽光》、《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趕集》、《櫻海集》等短篇小說集,顯示了旺盛的創作力,這些作品標志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成熟。 40年代以後,有長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飢荒》三部組成)、《鼓書藝人》等問世,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都顯示出進一步的成熟與突破,標志著老舍小說創作的深入發展。
曹禺:
曹禺的主要戲劇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改編的《家》;抗戰題材的劇本《黑字二十八》、《蛻變》等。

㈧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哪三十年

①開拓期(1917—192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 ②豐收期(1927—193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③轉折期(1937—1949).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三個十年"

㈨ 求幾本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全文(1917至1949年間的作品),要那種長篇小說,類似於《家》……

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火葬》,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街》、《長河》,馮驥才的《義和拳》,《神燈前傳》

熱點內容
不滅戰體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23:03:09 瀏覽:195
名字被潛小說 發布:2025-01-17 22:51:06 瀏覽:177
小說人物古代服名稱 發布:2025-01-17 22:45:13 瀏覽:387
聽書手機版官方下載 發布:2025-01-17 22:30:46 瀏覽:133
校園楚風小說 發布:2025-01-17 22:10:40 瀏覽:519
有什麼好看的bl小說 發布:2025-01-17 21:52:41 瀏覽:194
小說裡面超好聽的名字大全 發布:2025-01-17 21:33:44 瀏覽:235
2011年的十大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21:32:07 瀏覽:363
凡爾納科幻小說成為現實 發布:2025-01-17 21:29:56 瀏覽:785
關於系統的魔法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21:20:26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