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是魯迅的
A.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既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同時又是成熟的標志!
魯迅在30年代談及自己為什麼做小說時,說那時「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正是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出發,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魯迅在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那就是關注病態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葯》寫了華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寫了祥林嫂對地獄的恐怖;《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寫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
由於魯迅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使魯迅的小說具有一種內在性,揭示了人們內心的靈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對「竊書」的振振有詞的辯解,對屢試不中的羞愧難當的支語。這都刻畫了主人公被科舉功名毒害的心靈。《阿Q正傳》、《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寫出阿Q、四銘的潛意識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學的靈魂深處。《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兒子後,見人就說「我真傻……」,這寫出了祥林嫂心靈的傷痕。魯迅的小說實際上是對中國人(首先是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偉大拷問,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小說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由此而開掘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處向人傾訴自己的痛苦,在這里,魯迅寫了人們的反應:「這故事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祥林嫂的不幸並沒有引起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卻通過「看(聽)的行為,轉化為可供消遣的「故事」:這些鄉村老女人們正是在「鑒賞」他人的痛苦過程中,鑒賞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並從中得滿足(自我崇高化),同時又在嘆息、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洩、轉移以至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盡,成為「渣滓」以後,就立即「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謀篇結構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小說體式靈活多變的長處,擺脫中國傳統小說慣用的單線縱向結構方式的束縛。《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為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頭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以十三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祝福》不依先頭後尾的舊規,採用倒敘的結構方式。《示眾》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作者截取生活的一個橫斷面,以鳥瞰式的結構方式,把眾多看客的冷漠、麻木與無聊,展現在讀者眼前。
由於魯迅能獨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個性去進行靈活的藝術熔裁,小說的體式不斷有新創造。加上他又深得傳統小說精髓,常用古代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人物,語言簡潔、凝煉、含蓄、准確,蘊含著傳統文言小說所特有的韻味。所以,他的小說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
B. 為什麼說吶喊與彷徨是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C. 為什麼說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裡開始,又在魯迅手裡成熟
原因如下: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人之一,他的《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說是現代小說的開端,肯定是沒錯的。
小說並不是憑空的無端臆造,要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大背景,先生的《吶喊》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形形色色,他的文筆精神是無人可及的,說現代小說在他手中成熟一點都不為過。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D. 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成熟的魯迅小說集是( )和( )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E. 如何理解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他手中成熟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吶喊》《彷徨》是魯迅的兩部小說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握魯迅小說的高度成績及現代性,可以用兩句魯迅自己的話:一是「表現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別」。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視角)與小說模式
《吶喊》《彷徨》開創和發展了現代小說的兩大題材:農村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魯迅觀察與表現的視角也是獨特的,即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拷問」。
A、題材方面: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主要題材。
①農民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在《吶喊》、《彷徨》中,農民題材的小說佔有重要的位置。魯迅對中國農民的命運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農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洞察他們的弱點與病態,當然也更理解造成他們精神上病弱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在創作中,魯迅一方面把中國農民放在中國農村社會各種現實關系(經濟、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識結構等)中加以再現,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在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從而展現了一個未經徹底革命、變革和社會震盪的封建、半封建農村的落後和閉塞的典型環境;
另一方面,魯迅著力塑造在這一典型環境中生存、掙扎的中國農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國農民靈魂和改造"國民性"問題聯系起來,從而通過對農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後的批判,導向對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這方面,《阿Q正傳》堪稱代表,其他如《葯》、《風波》、《故鄉》等也是如此。
②婦女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在魯迅的農民題材的小說中,同樣值得重視的是他的一組以反映農村婦女命運為內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離婚》等。
在這些作品中,魯迅在感受著農民及其他下層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鋒芒指向毒害人民靈魂的封建宗法制度與封建思想的同時,更集中地對農民及其他小生產者自身的弱點進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單四嫂子的不幸不僅在寡婦喪子,更大痛苦是她周圍一班人對於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獨與空虛;《祝福》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一方面批判了造成了其悲劇的客觀社會環境:
封建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這四大繩索編織成的嚴密的網;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譴責的筆指向了祥林嫂周圍的一大群不覺悟的有名無名的群眾:婆婆的兇殘、短工的麻木、魯鎮群眾的奚落,他們和祥林嫂同是受壓迫剝削的勞動者,然而偏偏又是他們維護著「三綱五常」,並用統治階級的觀念審視、責備、折磨著祥林嫂,使之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而且構成了她悲劇的一個原因。
③知識分子題材小說:魯迅《吶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他們雖由於受教育和自身經歷各不相同,生活和結局很不一樣。但他們的命運大致相同,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a、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陳士成等。他們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舊式文人的酸腐氣味,作者對他們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b、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如《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等。他們的靈魂已經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滿肚子男盜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假道學,或是不學無術的文人垃圾、文人敗類。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
c、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葯》中的夏瑜、《長明燈》中的瘋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等。
他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過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類形象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也是魯迅最為看重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魯迅側重描繪他們在改造中國的種種熱情失落後的失望、激憤、懺悔、頹廢和沉淪,其中包含著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許多精神原型。
B、獨特的眼光(觀察視角):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知識分子與農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拷問"。
①農民題材的視角:在《葯》里,魯迅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據,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鄉》里,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困,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於描寫了樣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
②知識分子題材的視角:筆觸直指人物的內心狀態和精神世界,對他們的描繪重心在於他們作為孤獨者, 出於拯救民眾卻被民眾吞噬的絕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夢醒了無路可走」的生存困境。
《在酒樓上》中辛亥革命獨戰多數的英雄呂緯甫擺脫不了孤獨者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無辜消磨著生命。
甚至進而變為《孤獨者》中的魏連殳,"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藉此"復仇",雖"勝利"了,卻又"真的失敗了"(《孤獨者》)。
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使魯迅的小說具有一種內向性:它是顯示靈魂的深的。魯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
這樣,他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現代中國人(首先是農民與知識者)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稱之為"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其實是最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的。
C、小說模式:常見的兩種情節結構模式,即"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
①看/被看:《彷徨》里有一篇頗為獨特的小說:《示眾》。小說沒有一般小說都會有的情節(故事)、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也沒有主觀抒情與議論,只有一個場面:看犯人。
小說中所有的人物--無論是叫賣饅頭的"十一、二歲的胖孩子","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挾洋傘的長子",還是有著發亮的禿頭的"老頭子",梳著喜雀尾巴似的"蘇州俏"的"老媽子","一個貓臉的人",都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種關系: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構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對立。
小說不著意刻畫人物或描寫,而主要寫一種具有象徵意味的氛圍、情節,這反而使它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內含著多方面的生長點,甚至可以把《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里的許多小說都看作是《示眾》的生發與展開,從而構成一個系列。如《狂人日記》、《孔乙己》、《明天》、《頭發的故事》、《葯》、《阿Q正傳》、《祝福》、《長明燈》、《鑄劍》、《理水》、《採薇》等等。
"看/被看"的二元對立不僅發生在庸眾之間(《示眾》)也發生在先驅者與群眾之間。也就是說,"啟蒙者"與"被啟蒙者"、"醫生"與"病人"、"犧牲者"與"受益者"的關系在中國的現實中,變成了"被看"與"看"的關系:應該說,這是魯迅充滿苦澀的一大發現。
一旦成為"被看"的對象,就會像《葯》里描寫的那樣,成為茶客們閑聊的談資,啟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實奮斗(如夏瑜懷著"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的信念所做的犧牲)全都成了"表演",變得毫無意義,空洞,無聊又可笑。
在《葯》里,我們甚至看到了這樣的場面:人們爭先恐後趕去"看"殺夏瑜,"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這里所出現的"吃人"的意象是驚心動魄的:"被看/看"的模式進一步發展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饅頭,被華小栓"吃"進肚裡,"卻全忘了什麼味",也就具有某種象徵意味:"華家"的愚昧的民眾,不但自身"被吃",同時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啟蒙者。
也就是說,啟蒙的結果是被啟蒙的對象活活地吃掉;這里,被質疑、批判的對象是雙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眾,更是"被吃"的啟蒙者,以至啟蒙本身。而如前所說,魯迅自己即是這啟蒙者中的一員;他的小說模式所提出的質疑最終是指向魯迅自身的。
因此,在這一類的小說中,人物(描寫對象)與作者的距離大大縮小,作品中滲透著較多的魯迅的生命體驗。讀者在這些作品裡所感到(讀出)的悲哀、悲憫(《葯》)、孤寂(《孤獨者》),以致恐怖(《狂人日記》)、憤激(《頭發的故事》)與復仇(《孤獨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屆於魯迅自身的刻骨銘心的情緒記憶。
②"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
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無論是《祝福》、《故鄉》,還是《在酒樓上》、《孤獨者》,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閏土的故事,呂緯甫、魏連殳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了一個復調。
《故鄉》的敘事是從"我""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說起的,作者顯然採取了橫截面的寫法,將完整的人生歷程的第一階段"離去"推到了後景。小說虛寫了這樣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
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那"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象世界裡的幻影。
因此,整篇小說所寫的其實是"我"的一個心理過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的現實圖畫逐漸取代那想像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圖畫","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變得"模糊"。
而現實閏土的故事(還包括現實楊二嫂的故事)無疑起了驚醒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幻景與現實的剝離。"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小說的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始於篷船,終於篷船"的圓圈)。
《祝福》里其實也有一個"我的故事",或者說,小說存在著三個視點,即"我"、"祥林嫂"與"魯鎮",從而構成了三重關系:"祥林嫂與魯鎮"的關系是讀者普遍關注的,它所展開的是"儒、釋、道傳統吃人"的主題;讀者往往忽略了"我"與"魯鎮"的關系,其中正蘊含著"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對魯迅小說有一個重要的評價:"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所謂"格式的特別",是指魯迅小說在小說形式、藝術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
A、小說敘述形式:《狂人日記》所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獨語自白13則(日記體)的敘述方式,在中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上顯然是一個首創;《孔乙己》通過截取人物生平片斷的方式來概括人的一生。
《葯》從事件中途起筆;《離婚》則主要寫了船上和慰老爺家這兩個場面。這些寫法,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有頭有尾、單線敘述的格式。特別是《狂人日記》和《孔乙己》尤富創新精神。
B、藝術手法:《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藝術手法的結果。魯迅小說創作所受的外來影響主要是來自俄羅斯文學、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
俄羅斯作家果戈理、契訶夫對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態心理的現實主義刻畫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道主義創作思想給魯迅以深刻啟悟。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寄悲憤絕望於幽默"的思想風格、俄羅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的"陰冷"、阿爾志跋綏夫的心理刻畫、日本夏目漱石幽默諷刺的"輕妙筆致",被魯迅融化進小說創作中。
魯迅欣賞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病態心理的挖掘,"顯示著靈魂的深",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魯迅還接受過有島武郎式的"愛幼者"進化觀念與愛羅先珂式的博愛思想。
魯迅翻譯了日本廚川白村建構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苦悶的象徵》,作為文藝理論課的教科書。魯迅以"拿來主義"態度融和了這些外來藝術營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現代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C、藝術表現:《吶喊》、《彷徨》在藝術表現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創造。借鑒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的藝術經驗來從事小說創作,並且試圖將它們熔為一爐,於是出現了"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以至"戲劇體小說"(《起死》),等等。
D、藝術風格上:《吶喊》、《彷徨》中的小說也顯示出了多樣化的特點:魯迅作品在整體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說(如《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等)和傑出的諷刺小說(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盪漾著鄉情和鄉風的鄉土小說(如《故鄉》、《風波》、《社戲》等)。
E、情節的提煉和設置:魯迅強調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他並不追求情節的離奇與曲折,而是注意情節的深刻蘊含。他嚴格依據表達的主題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來設置和提煉情節,使之顯出了嚴謹、凝練、蘊藉深厚的特點。
F、人物塑造方面:
a、魯迅注重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辦法,對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充分的藝術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較為廣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使阿Q形象能在讀者心目中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
b、魯迅強調寫出人物的靈魂,要顯示靈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常常是以"畫眼睛"的方式,或採用直接揭示人物心靈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後幾次對祥林嫂眼神的描畫,非常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後者則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對人物潛意識的描摹,帶有心理剖析色彩。
c、魯迅在寫人物時,還注重以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即使"並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d、魯迅小說在塑造人物時,還特別注重將人物擺在一定的環境中來加以表現,這種環境大到時代背景,小到人物具體生活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氛圍,從而使作品對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對人物性格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的揭示都得到了強化。
《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包括傳統小說)藝術經驗的結果;當然,借鑒並不能代替作家的創造,魯迅的成功主要得力於他的無羈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魯迅《吶喊》、《彷徨》正是"繼承傳統"與"沖破傳統"的統一。
(5)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是魯迅的擴展閱讀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系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
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系,這個關系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
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F. 《吶喊》作者簡介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魯迅為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以筆名行。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江南水師學堂。1902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轉志於文學,圖改變國民精神。
1907年起,撰文介紹西方進步思想學說,旋參加光復會。1909年(宣統元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民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兼僉事,制定注音字母方案,開展通俗教育,參與籌創京師圖書館和歷史博物館。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
作品價值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
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G. 怎樣理解《吶喊》與《彷徨》是中國小說的開端又是成熟的標志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重點難點:
1、《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吶喊》、《彷徨》對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重要意義。
1、《狂人日記》的特殊意義: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
△ 「吃人」與「被吃」主題的揭示,在魯迅小說創作中具有「總主題」的意義。魯迅此後眾多小說延續這一主題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禮教與封建統治「吃人」的本質。
《狂人日記》分析:小說以一個「迫害狂」患者為主人公。「狂人患病之後,感到周圍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趙貴翁這樣一些封建傳統的自覺維護者,也有那些在封建傳統蒙蔽下的一般群眾,他們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時也參與吃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凶。」封建禮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他的貫徹首先是在家庭內部實行的,「大哥」就是封建家長的象徵,他可能並非有意害人,但一頂要按照封建社會傳統消滅「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趙貴翁、醫生顯然都是封建傳統勢力的代表,他們「吃人」是不足為奇的。(易牙烹子、徐錫林被吃)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提到的被統治、被壓迫者「吃人」的問題是特別發人深省的。狼子村捉住惡人殺了來吃,說是可以壯壯膽子,五歲的妹子死了,也難保沒有被人分吃,「狂人」感到自己也很可能吃了妹子的肉。
這就深刻地揭示了幾個問題:
1在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僅僅是個別人在吃人。(《祝福》、《孔已己》、《葯》)
2壓迫、被統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為一種常規,成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為,因此更可怕,更危險。(聯系實際分析)
3吃人成為一種常態,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無辜」的感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因此有了伴隨終生的懺悔意識與原罪感。(郭沫若《鳳凰涅盤》、魯迅《影的告別》、麗尼《夜之子》等等)
2、《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表現的深切:
①題材的更新 與以往傳統小說對比,魯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教材39頁)
提問:魯迅為什麼特別注意表現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生活?
(兩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啟蒙的需要:知識分子是先導,農民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②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獨到):重在揭示中國人病態的靈魂。
△農民的愚昧麻木:閏土與祥林嫂自覺地將自己置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閏土的經濟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貧困 祥林嫂的理想只在於安安穩穩地做奴隸)
△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奈:《孤獨者》魏連殳勝利中的失敗 《在酒樓上》呂緯甫回到原地的失敗 《傷逝》涓生與子君面對無物之陣的失敗
△吃人與被吃:涓生是個被害者,但他同時是吃掉子君的吃人者。子君是被吃者,但同時吃掉她的還有她自身存在的傳統觀念。同樣,閏土、祥林嫂也是如此。
③小說獨特的情節、結構模式(教材40—43頁)
復調小說的創作:
△ 一篇小說具有兩個以上的主題:《葯》吃人與被吃的啟蒙主義思想及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阿正傳》對落後的國民性的批判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
格式的特別:
繼承中國古代文學精華,借鑒外國文學藝術形式,致力於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國傳統小說的格局,建立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教材44頁)
△每篇小說一個新樣式。日記體《狂人日記》,手記體《傷逝》,第一人稱《孔已己》、《故鄉》,第三人稱《葯》、《風波》、《離婚》,人稱交錯使用《祝福》等,正敘《阿正傳》、《葯》,倒敘《傷逝》、《孔已己》,選取一個生活場景《示眾》,選取生活的橫斷面《孔已己》,幾個場景的拼接《葯》。
(要求參看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 郭志剛《中國現代文學史》)
△融詩歌、散文、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法於一爐,進行小說文體實驗。(教材47頁)
△注重細節描寫,以出色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表現時代特徵。
《阿正傳》「半夜裡,一條大船……」「四個銀元買來『柿油黨』的徽章」「畫出一個刮子一樣的圓圈,罵孫子才畫得很圓……」,《故鄉》里閏土的一聲「老爺」,《離婚》里愛姑兩只「鉤刀一樣的腳」……(參看吳組緗《苑外集》)。
H.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是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
由於魯迅能獨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個性去進行靈活的藝術熔裁,小說的體式不斷有新創造。加上他又深得傳統小說精髓,常用古代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人物,語言簡潔、凝煉、含蓄、准確,蘊含著傳統文言小說所特有的韻味。所以,他的小說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
——轉摘
望採納
I.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是現代小說的成熟標志
在北大胡適的帶領下出現白話文,胡適抨擊文言文的缺點,而魯迅原來是一位醫生,後從事文學,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完全白話文就是他寫的,而且他對人生的感悟特別深刻,比如 《傷逝》、《朝花夕拾》,他寫的小說,語言成熟且充滿現代意味,重要是文體為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