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文本解讀要領
Ⅰ 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
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
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會遇到小說類的閱讀,可能會被有些困擾。下面我整理出來了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一起來閱讀看一看吧!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呢!
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1
小說文本閱讀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是小說的依託。
一、小說情節的結構要素
結構依靠情節的力量而構成,也可以通過情緒的勾連、材料的組織等來構成。
小說情節的結構要素有、
(1)線索。
它是貫穿整個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種情感、某個事件,也可以是時間、空間。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線索有單線和雙線兩種。雙線一般分明線、暗線兩種。 由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所直接呈現出來的線索叫明線。小說明線所敘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繪的人物活動或事件所間接呈現出來的線索叫暗線。 暗線的作用、能夠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或斗爭的焦點,使故事情節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說矛盾和主題更加突出。
(2)情節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應、伏筆、過渡、鋪墊、點題等,常用技巧有懸念法、誤會法、對比法、突轉法、抑揚法等。
①懸念、 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採取的一種積極手段。通俗地說,它是指在小說的敘述中先設置一個謎面,藏起謎底,在適當的時候再予以點破,使讀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滿足。懸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讀者關注,引人入勝。
②抑揚、 對寫作對象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後陡然一轉,出乎讀者所料,從而使文勢曲折多變,使文章產生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③照應、 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④伏筆、 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筆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後呼應,結構更嚴謹,情節發展更合理,前因後果更分明。
⑤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對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或突出主題。
⑥襯托、 描繪某一事物來表現另一事物的藝術手法。它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襯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動,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題更鮮明。
⑦鋪墊、 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轉、 在小說結尾部分,作者常常採用突轉的方法形成情節的某種「巧合」、某種意料之外的反轉,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劇改變」。這種突轉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對表現小說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分析作品結構
1、文段作用
開頭段、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渲染氣氛;設置懸念(小說);引出下文,為下文作鋪墊;提出問題,引人注意;欲揚先抑;開門見山,直入主題;首尾呼應。 中間段、過渡(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起下文;照應上文,呼應下文;由敘述轉向議論;由寫景轉向抒情(由到,層層深入);前後照應 結尾段、卒章顯志;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深化主題;首尾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戛然而止,回味深長。 標題、(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作為文章線索(文章情節圍繞這一線索展開)。 (3)作者感情的出發點。(4)具有象徵意義。(5)語帶雙關。(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讀者興趣。
2、 引用(穿插性材料)作用
(1)印證的觀點(表現的內容);
(2)與形成對比或襯托(正襯、反襯);
(3) 增強作品的文化內涵、文學色彩;
(4)多角度豐富文章內容.
3、分析句段作用型
(1)內容上、主要看這句(段)寫了什麼內容,要表達的意圖等。
(2) 結構上、引起下文,過渡,鋪墊,照應,點明(或深化)主旨,總結等。
4、布局謀篇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設置懸念;一波三折;主次(詳略得當) 5、 選取、安排素材 取材作用、凸顯主題,拓展主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小見大;線索 安排材料的方法、按時間順序;按觀察點的變換;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按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為行文線索;由感性到理性(層層深入);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小說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2
考點一、把握小說情節
小說情節是在小說提供的特定環境中,由於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人與環境間的矛盾沖突而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發生、發展直至解決的整個過程。在情節方面設置的題型通常有、1.概述情節;2.對某一情節的特點和作用分析。
題型一、概述情節
常見提問方式、
1.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
2.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理清小說的結構
可以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來劃分文章結構。
2.尋找小說中的線索
小說中的線索有事物線索,有對比沖突線索,還有人物線索、情感變化線索等。
3.抓住小說中的場面
常用答題模式、
按「何時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沒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個場面可以概括為一件事。
題型二、對某一情節的特點和作用分析
小說對故事情節的敘述,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方法。
順敘,也稱正敘。順敘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進行敘述的方法,先發生的先說,後發生的後說,很講究「先來後到」的原則。用這種方法進行敘述,好處是事件由頭到尾,次序井然,文氣自然貫通,文章顯得條理清楚。
倒敘,把故事的結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為作品的開始,作品的主體部分還是順序故事情節。《祝福》是採用倒敘方法的一個範例、在序幕之後,首先交代了 已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舊交替的年關寂然死去的消息,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慘結局,接著引起「我」對祥林嫂「半生事跡的片斷」的追憶,展開對悲劇主體部分的 描述。本文使用倒敘有以下作用、
①從情節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劇的結局放在前面,巧妙地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從小說的矛盾關系看,小說開頭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魯四老爺的震怒、「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突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插敘,在順敘故事情節當中,插入敘述一些相關內容。《葯》中插敘「夏瑜獄中宣傳革命」的一段情節,塑造了夏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表達了因群眾的愚昧帶來革命者的悲哀。
常見提問方式、
1.文中寫了××情景在小說中起到哪些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解答思路、
分析某個情節在全篇小說中的作用,一般從四個方面、一是對刻畫人物的作用,二是對上下文情節的作用,三是對表現主題的作用,四是從給讀者的感受上分析。
1.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節本身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體作用。
2.對上下文情節的作用
對這一方面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①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這一情節就 有此項作用。②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是使結構緊密、完整。③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把結局放到開頭來寫),起到製造懸念的作用。如《祝福》,采 用了倒敘的結構形式,從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寫起,再回顧祥林嫂初來魯鎮的情景,再次到魯鎮的經過等等,設置了懸念。④就結尾來說有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回味 的作用。⑤就中間行文來說有伏筆鋪墊式,一般來說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3.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一般來說是點題或突出主題。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山神廟偷聽這一情節,是林沖由原來的忍讓妥協到被逼反抗的轉折點,有力地突出了小說的主題「逼上樑山」。
4.給讀者的感受
站在讀者的位置上考慮情節的作用。
常用答題模式、
×××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現了……
Ⅱ 談談如何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
. 讀懂內容
首先抓住散文特徵。
從現代散文誕生的那一天起,無數論者就已在反復強調散文有『我'的本質特點。
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郁達夫
(散文)「表現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說那樣以人物形象的相對完整的塑造為能事,雖然也並非輕視人物情態的傳神。散文更著力於人物(有時候就是作者自己)所處環境的描繪、人與人之間所釀成氣氛以及整體意境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浸含著某種真摯的情思和意緒。」——韓少華
散文姓「散」 ( 散行成體 ) 名「文」 ( 文學 ) 字「自我」。——劉錫慶
而小說重在客觀再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是隱藏在故事和敘述背後的;詩歌,要麼主張無我,要麼自我的感情經過了過濾、誇張與變形,而且詩人的情感也可能是概括化的。而散文必須向讀者坦誠真實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難作假。
這就引申到散文教學的一個問題:散文中沒有主人公的問題,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即便是敘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別於小說的人物分析。例如有老師講《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個人物的性格上。 2007 年某雜志發表一篇《背影》教學設計,它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的典型特徵進行細致描寫的手法。
散文的第二個特徵日益注重「理性」、「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於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不只是抒情。
如:王先霈在其主編的《文學文本解讀》中,論及散文的特點,首先強調「情思」和「理趣」;
孫紹振把散文劃分為三類:審美、亞審丑(幽默)、審智。
王開林:散文,是「哲學的近鄰」。哲學的根本屬性不在於抽象思維,而是對人生根本問題的形而上追問。
從散文發展史的角度看,現代散文肇始於議論。當今文化散文、學者散文、歷史散文大量涌現,加強了散文的理性成分,眾多學者在強調散文的理性成分。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並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於事、於情、於景、於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並不矛盾。
其次是讀到位。
從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看,教師們對文本解讀的膚淺(解讀不到位)、標簽化(解讀錯誤),教學實踐中的片面強調感受,都可根源於對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視。
散文解讀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論世;藉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間細致體會;前後關聯,整體把握。
Ⅲ 怎麼從文本角度分析文章
文本分析法 一定要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文本分析的方法很多: 1、「新批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說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說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敘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2、敘述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符號學,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4、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5、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6、文本社會學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而且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關系密切。 7、文化研究。從傳統文學批評到現代文學批評,史稱「語言學轉向」,而文學批評向大眾文化批評的轉向,史稱「文化轉向」或「意識形態轉向」。文化研究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說來話長,不提也罷。只說兩點,首先文化研究將以往文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謂的經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更針對當代消費社會的當下語境,將大眾文化(包括電視、廣告、娛樂等等)也納入了研究的范圍。其次就是特別注重意識形態分析,葛蘭西、阿爾圖塞等人的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