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描寫月亮的片段
❶ 京華煙雲里關於月亮的描寫,最好是看過這書的,來段描寫,精緻的來一個字一個詞更好
若夢浮生——拜讀《京華煙雲》2009-02-20 21:56引言:看完小說的最後一頁,我再次端詳封面上那墨筆寫就的四字標題「京華煙雲」,一切的感動與領悟,便盡融化於這涵概了紅塵百態的題目之中。逛書店時的偶然一回眸,彼時只覺耳熟,心生好感便買下了它。不曾想過它會為我帶來這樣快樂的感動,讓人帶著一種舒暢的心情和快樂的感動而流淚。這是任何一個沒有拜讀過它的人無法體會的,那是一種浮生若夢的感悟,一種心曠神怡的陶冶,一種博大精深的震撼。不想再像過去那樣用一句「一言難盡」或「難以言表」就草草搪塞。而是「逼」自己寫出一點實際的感受。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語堂。筆名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寫作背景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故事梗概
《京華煙雲》是一個枝繁葉茂的故事,是一個《紅樓夢》的「近現代」版。它「以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興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反映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書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簡直是「展現於歷史舞台上的活劇。而劇後的背景,則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正文
當時作者的目的是向那個黑暗歲月中部分不了解中國而鄙視中國的外國人展示真正的中國文化。所以,書中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這位藝術家對中國人生活藝術的由衷贊嘆,對本土文化的鍾情以及對中國深深的熱愛。無疑其中展現的老北京味是一大特色,優點還有;人物的性格描寫得生動,其形容宛然如在目前,心理描繪也巧妙。書中處處流露出的老莊思想——那種渾圓天成、順應天道,遵從自然,怡然隨和的生活藝術,憑添一分哲學意義。
1.人物
「 重要人物約八九十,丫頭亦十來個。大約以《紅樓》人物擬之,木蘭似湘雲,……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玉,桂姐似鳳姐而無鳳姐之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紈,寶芬似寶琴,雪蕊似鴛鴦,紫薇似紫鵑,暗香似香菱,喜兒似傻大姐,李姨媽似趙姨娘,阿非則遠勝寶玉。孫曼娘為特出人物,不可比擬。……「
重點講講女主角木蘭,她幾乎是一個完人。但她又與眾不同,有血有肉。她慧質蘭心,具備中國傳統女性的美麗端莊、溫婉嫻淑,理智豁達;她更有新女性的才華橫溢、開朗大方、熱情浪漫以及卓越的社交才能。她的名字也蘊含了深意:木蘭,古代的巾幗英雄;而書中的這個木蘭,也同樣具有柔中帶鋼的力量。她喜歡寫大而剛勁的字,讓人總覺得向男孩子寫的;少女時代也常對妹妹說:「我希望自己是個男孩子。」但她仍是一個細膩而多情的女子,她也有過青春萌動的愛情。雖然舊式的婚姻將她許配給另一個與她青梅竹馬的男子,但她仍是幸福的,她自然而然的視過去的情感為少女的幻想,而在丈夫蓀亞的身上找到戀人身上沒有的更多的優點。這是他們自始至終相知相守,心心相印。這也正是道家「順應天道」思想的體現。正是這種思想,使木蘭的婚姻走向幸福。而隨著那個特殊歷史背景下時光的推移,木蘭的生活方式開始了一系列的變化。「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安逸到變為村姑,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以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她的生命由單一的顆粒到最後的融合,是由閉塞,走向開闊,由單薄走向渾圓,由狹小走向博大的過程。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有畫家齊白石、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2.手法
《京華煙雲》在藝術性方面深受古典小說的影響,採用了章回小說的寫作體式,然而小說的內容卻是現代的,與才子佳人式的通俗小說有著本質區別。由於該書原文用英文寫作,因此從語言角度來評價本書沒有太大的意義,但仍能從譯文中看出作者出色的語言藝術。這種語言特色不僅表現在小說整體上渾然一體的結構上,也體現在種種細節描寫中。泰山之行中這樣描寫木蘭:「木蘭站在那高出沒字碑以上的檯子上,一隻手扶著阿非的肩膀,頭發隨著山風向後飄揚,看著猶如一個山上的精靈。她向遠處望,遠處那一塊塊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綠的是山谷。一帶隨時變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飄過。」讀過之後,猶如一幅優美的畫卷展現在面前,彷彿身臨其境。
3.哲思
女主角木蘭的父親姚老先生,即全書思想主旨的載體。他潛心研讀道家書籍,收集古玩,修心養性;他樂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個悠然自得的哲人,將時間萬物淡然的化於胸懷。他不讓兩個女兒纏足,讓她們進新式的學校學習最先進的知識,讓她們具有新的、進步的思想…….這一切都體現了一種順應客觀發展規律,追求解放、追求真知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說的:「儒家的特點是總認為自己對;而道家的特點是總認為別人對。」他的一生也正如道家八卦圖中的那個陰陽輪,雖然內有波瀾曲折,但整體上卻是渾圓飽滿的。他活的圓滿,死的安逸,地地道道的壽終正寢。他的人生境界非一日可頓悟而來的。舉他的兩個想法為例:
一是當他在南下逃難前夕在自家院中埋葬自己心愛的古物時,說道,人的運氣和個性息息相關。人若有福氣,一缸清水變白銀;若沒福氣,一缸白銀變清水。
另一個是姚思安臨終前,女兒問他是否相信人死後會成仙的說法,他是這樣回答的:「完全荒唐無稽!那是通俗的道教。他們根本不懂莊子。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會戰勝死亡。他死的時候快樂。他不怕死,因為死就是『返諸於道』。莊子臨死的時候告訴弟子不要埋葬他,弟子們怕他的屍體會被老鷹吃掉。莊子說:『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我不知道自己死時是否能抱有和他一樣瀟灑的想法,快樂而死,回歸塵土與自然,如果能的話,也不失為一種幸福。這讓我聯想到艾里克森的階段論,人發展的最後一個時期――老年期就是完善感對厭倦感。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一生感到滿足,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就能獲得完善感,這種完善感包括一種長期鍛煉出來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學,伸延到自己的人生周期以外,與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為一體的感覺。如果不能獲得這一感覺,就會產生一種厭倦感。
4. 名家點評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女士以本書熱烈推薦林語堂為候選人時如是說:「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聞名遐邇的美國《時代》周刊稱《京華煙雲》「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編者按:雖然《京華煙雲》最終沒有獲獎,然而,這畢竟表示《京華煙雲》具有了走向世界的潛質。它不是獨獨寫給中國人的傑作,同時也是寫給整個人類的傑作,因為它所寫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又讓人震撼。
結尾
你一翻開書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❷ 玄幻小說描寫月亮的句子優美
玄幻小說中描寫形容月亮的優美句子
1、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2、月亮斜掛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擠滿了銀河,眨巴著眼睛。
3、一輪圓月升起來了,像一盞明燈,高懸在天幕上。
4、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一隻擦亮的銅盤。
5、圓月漸漸升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柔和的笑容。
6、明凈似的圓月,已經被遠方藍藍的高山托上天空。
7、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
8、夜,靜極了,玉盤似的滿月在雲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❸ 小說里描寫月亮是語句或語段
1.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這個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著。它喚醒了我的記憶,象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老舍,月牙兒)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3.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外國文學作品對月亮的另類描寫
從古到今,中國人對月亮的贊美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文學作品中對月亮描寫的詞語散落在數不清的詩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詞優美,簡直俯拾皆是,舉不勝舉。然而,翻閱外國文學作品對月亮的描寫,雖然大多類似中國文學,但對月亮的另類描寫也為數不少,隨便看看別有情趣。
譬如:「水中的月兒在呼吸,在神經質地顫抖、瑟縮。它似乎生活得很痛苦和不安。」(〔蘇〕田德里亞科夫《月蝕》)
「(月亮)銀光好似一條無頭蛇,遍體明鱗,盤來盤去。一直盤到河底;又好似一枝其大無比的蠟燭台,點點滴滴,流下不可勝計的金剛石顆粒。」(〔法〕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半輪斜掛著的下弦月亮完全是慘白的,在天空中顯出沒有氣力的神情,並且象是衰弱得不能走動,只能在天上待著。它也是受到拘束的,被天空的肅殺之氣麻木了的,向人間散布一種枯澀暗淡的光,它那種在每次月望以後散給我們的了無生氣的灰色微光。」(〔法〕莫泊桑《愛情》)
「銀色的月光好像一身白得耀眼的寡婦的喪服,覆蓋著廣闊的沙灘。」(〔印度〕泰戈爾《沉船》)
「彷彿一位蒼白、瘦削、垂危的少婦,/輕掩著朦朧的面紗,踉踉蹌蹌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頭腦虛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導下,踱出了閨房,/月亮升起在東方黝黑的天邊,/形體不辨的白茫茫一片——」(〔英〕雪萊《下弦月》)
「今晚的月亮的樣子好奇怪。你看她的樣子不是很怪嗎?她好像一個瘋女人,在到處找著情郎,她完全赤身裸體。她在霄漢之間脫得赤條條的。那些雲彩想去遮蓋她的裸體,可是她不願意。她好像一個喝醉了的女人搖搖晃晃地在雲里穿過……」「你看月亮的樣子好奇怪!她好像一個從墳墓里走出來的女人一樣。她好像一個死女人一樣。人家一定以為她在尋找死人哩。」「她好像一個帶著黃色的面紗而把白銀做腳的小公主。她又好像一個把小白鴿兒做腳的公主。人家一定以為她在舞蹈著哩。」(〔英〕王爾德《莎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