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語體有

古代小說語體有

發布時間: 2023-01-12 13:26:48

⑴ 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規律概括:中國的古代小說孕育於先秦時期的遠古神話,經歷了漢魏六朝雜史、志怪志人的成長,唐傳奇的成熟,宋、明話本

⑵ 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化特徵

中國古典文學從思想內容上似可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政治特徵
中國文學有著關心政治的傳統,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政治的關心成為心理定勢。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亞於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學特別注重文學與時代、與政教的關系,強調「詩言志」、「文以載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會功用,強調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並由此形成一個鮮明地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世用」的優良傳統。如王充就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蘇東坡也提出文學創作要「有為而作」,「言必中當時之過」。
文學一方面是屈原、司馬遷、曹植、陶淵明、李白、孟浩然、陸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業,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學史上的上官體、花間集,台閣體、西昆酬唱集和玉樓春、金縷曲、玉樹後庭花等。

三、地域特徵
古典文學的語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對此,歷代不少學者都曾論及。中國古代文學「北雄南秀」的風格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文學雄渾剛貞藝術風格的形成,得力於本地區多種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這種藝術風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補中呈現出既守恆又轉換的趨勢。有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經驗的人,常能指認出所讀作品中或濃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徵。就詩歌而言,《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讀中國古代小說的文言筆記小說,便可窺見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風格的筆記小說要推《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曉嵐有流徙新疆的經歷,因此他書中故事的發生地就最遠到達了伊犁、烏魯木齊。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朱梅叔的《埋憂集》中的人物,多出入無錫、杭州、江陰、吳江、廣東、義烏等地方。在上海墨海書館混過事的王韜的《淞濱瑣話》,也基本都寫江南的故事,最遠的寫到了閩、桂、湘。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說集,可看做是南派筆記小說的

⑶ 文章的寫作文體

1. 語文文章的文體有哪幾種

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記敘文是用來描述事物的文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是記事文的6要素,總的說,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

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詩歌: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 *** 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2. 語文作文各種文體介紹說明這種文體的寫作注意要點基本模式特徵稍

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一)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1、記敘文的分類(1)從內容及表達方式分:①簡單記敘文.②復雜記敘文.(2)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分:①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②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 ③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 ④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 (二)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能、製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 1、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對象(內容)分: ①實體事物說明文. ②事理說明文. ③科學小品文. 從語言表達方式分: ①平實說明文. ②文藝性說明文. 2、說明文的特點: (1)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2)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條理性. (3)語言上具有嚴密的准確性. (三)應用文: 應用文是一種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簡明通俗的實用文體. 1、應用文的種類: (1)書信類: 一般書信、專用書信(感謝信、表揚信、慰問信、介紹信、公開信、證明信、申請書、建議書、倡議書、聘請書)、電報、匯款. (2)筆記類: 日記、讀書筆記. (3)公文類: 命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通報、議案、報告、請示、批復、意見、函、會議紀要等十三種. (4)宣傳類: 廣告稿、演講稿、板報、新聞、通信、產品說明書. (5)告示類: 啟示、海報. (6)禮儀類: 請柬、祝辭(賀信、賀電)、唁電、唁函. (7)契據類: 條據(收條、借條、領條、欠條、請假條、留言條等)、合同(協議書)、公約. (8)傳志類: 傳記、地方誌、家史(校史、村史). (四)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方式,通過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1)、議論文的分類: 按內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論文. ②評論. ③雜文(隨筆、雜談、筆記). ④讀後感. 按論證方式分: ①立論文. ②駁論文.在考場上的作文如果沒有明確的文體絕對會扣很多分!中考作文評分標准:一類卷:45—50分(中心明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充實)二類卷:37—44分(中心明確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三類卷:30—36分(中心基本明確思想感情較真實健康內容比較具體)四類卷:21—29分(中心不明確思想感情不夠真實健康內容空泛)五類卷:20分以下(文不對題內容失真)中考作文評分標準是什麼?中考作文的評分標准包括內容、語言和結構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各包括五個等級.閱卷老師閱卷時,先通讀全文,畫出病句、錯別字,按上述三個方面的優劣評出等級,再查閱評分表得出分數.然後扣去錯別字、標點,書寫及字數等該扣的分數,最後才是作文實際得分.內容要求具體、健康、中心明確,語言要求通順、無病句,結構要求完整、有詳有略.知道了這些,考生心中有了數,就可以按照這些去寫作文了.這是首要的問題.再者,閱卷的老師們,冒著炎熱的天氣,上百號人擠在一起,從早到晚,一連閱上十來天,難免心情煩躁,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一看你這篇作文書寫整齊、標點正確,好像一個人穿得整整齊齊,長得端端正正,自然印象很好,那煩躁的心情會得到緩解,代之以好心情.反之,一看卷面東塗一塊,西抹一塊,像個大花臉,字跡又難以辨認,心裡自然煩上加煩.這一好一壞的心情,必然影響閱卷老師的打分.這又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評分注意事項:1.內容、語言、結構三項都具備同類條件,可得該類卷的上限分;具備該類卷兩項條件,另一項屬於下限者,可得該類卷的中等分;具備該類卷的一項條件,另兩項屬於下限者,可得該類卷的下限分. 2.關於語病:這里的語病是指明顯的語法、修辭或邏輯上的錯誤. 3. 不足6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缺題目,扣2分. 4.如試卷上出現真實地名或暗示本人姓名、所在學校,試卷一律交閱卷領導小組處理.寫字(5分)寫字工整、規范 5分高考作文評分標准:基礎等級50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題意 符合題意 基本符合題意 偏離題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確 中心基本明確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當 內容充實 內容較充實 內容單薄 沒什麼內容 感情真切 感情真實 感情基本真實 感情虛假 結構嚴謹 結構完整 結構基本完整 結構混亂 語言流暢 語言通順 語言基本通順 語病多 字體工整 字跡清楚 字跡潦草 字跡難辨 符合文體要求 大體符合文體要求 大體符合文體要求 不符合文體要求 發展等級 20分 深刻 豐富 有文采 有創新 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4、材料豐富 7、語言生動,句式靈活 10、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 2、揭示問題產生問題 5、形象豐滿 8、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11、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 3、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6、意境深遠 9、文句有意蘊 12、有個性特徵 [說明] 1. 基礎等級評分以題意、內容、語言、文體為重點,全面衡量.符合文體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據題意和內容自選的文體的要求. 2. 發展等級評分,依據12個評分點,不求全面,以一點突出者按等評分,直至滿分. 3. 缺題目扣2分;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不計,扣滿5分為止;不足字數(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個字扣1分.4.文章在基本切題的。

3. 文章有哪些文體

文體分類 一、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

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

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

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

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

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

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

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

4. 文章的文體是什麼意思

文體不僅僅是文學體裁、語言、風格和結構,更是時代、作家、文學體裁、語言風格的綜合體。

具體來說,文體可以細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文類文體,也即各種文學體裁的文體。

此一層次的文體的功效,在於明確各種文學門類的外在形式和內在肌理的不同,如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的區別,等等,這是文體的最為外顯的層次,也是文學文體的具體化形態。 第二層次:作為語言現象的文體,也可稱為文學作品的語體文體。

它包括作家對語符的選擇和編碼方式,還包括一個作家特有的表述方式、用詞的習慣以及語氣、調子和標點符號的使用等。語體文體是文體最基本的要素,它屬於個體的文體,具有浮雕性、可感性和不可重復性。

因此,語體文體是識別一個作家風格的最可靠標志。 第三層次:主體文體。

它是特定的作家藝術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也是一個作家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思維的總和。別林斯基曾指出:「文體——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

文體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體里表現著整個的人。」(註: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34頁。)

這里,別林斯基是從個性、人格和精神,即從「整個的人」來分析文體的。由於主體文體不僅最鮮明地體現了作家的主體意識,而且包含了作家潛在的美學的、情感的、個性的審美心理結構,因此,主體文體可視為是一種「深層結構」的文體形式。

第四層次:時代文體或民族文體,這是在語體文體和主體文體的基礎上擴展起來的文體。當歷史的某一時期,作家們的主體文體意識得以覺醒,並不約而同地採用相近的語體文體進行創作;同時,這些創作又打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這時,帶有民族特色的時代文體也就產生了。

這就是所謂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體。如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體」就屬於「時代的文體」。

由於文體的源遠流長和構成的復雜性,我在上面對文體層次的劃分只能是相對的;而且,我不敢肯定這四個層次就窮盡了文體的外延和內涵。不過,有了上述的文體層次,我們就可以根據研究的重點,從不同的層次或不同的角度來把握散文。

而就本文而言,我的著眼點在於通過對文體的分層把握,進而探討90年代的散文與以前的散文相比在「語體文體」、「主體文體」和「時代文體」三個層次上有哪些變革。由於「文類文體」在過去已經多有研究,故而此處從略。

⑷ 文言體和語體(一)註:文言文和白話文

現在我國的文章有文言體和語體兩種。小學里讀的都是語體文,一到中學校,就要兼讀文言體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語的東西,凡是文章,應該就是言語,不過不用聲音說出來而用文字寫出來罷了;言語以外決不會另有文章。所謂文言,其實就是古代的言語。

言語是會變遷的。古代的人依了當時的言語寫成文章,留傳下來,後代的人依樣模仿,不管言語的變遷不變遷;於是言語自言語,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後代人,寫文章的時候偏不依當時的言語,定要依古人的言語才算合式。因而就有了文言體。這情形各國從前也曾有過,不但我國如此。

文言體和語體的劃分,越到近代越嚴密,這顯然和科舉的考試制度有關。古人所寫的文章時時流露著當時言語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與科舉考試無關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語的成分來。文言體、語體混合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舉一個例說,曲劇里的詞曲大都是文言體,而說白卻大都是語體,白話的「白」字就是從這里來的。

這顯然是文言體和語體混合的明證。此外如演義體的小說,如宋元以來的語錄,如尋常家書等類的文章,里邊都保存著許多言語的原樣子。

這文言體和語體的混合,可以看作從文言體改革到語體的橋梁。

⑸ 文學語體有哪些主要類型

韻文體、散言體、劇文體
(黎運漢 盛水生.漢語修辭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⑹ 中國古典小說的特徵的主題;情節;人物;語言;形式;

一、政治特徵

中國文學有著關心政治的傳統,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政治的關心成為心理定勢。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亞於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學特別注重文學與時代、與政教的關系,強調「詩言志」、「文以載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會功用,強調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並由此形成一個鮮明地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世用」的優良傳統。如王充就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蘇東坡也提出文學創作要「有為而作」,「言必中當時之過」。[1]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其主體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們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為,當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時,才開始搞文學,成為文學家的,而文學在這些文學家手中主要是用來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悶的消遣品。這是由中國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決定的,「立言」是最低層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學是讀書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選擇。因此可以說,文學一方面是屈原、司馬遷、曹植、陶淵明、李白、孟浩然、陸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業[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學史上的上官體、花間集,台閣體、西昆酬唱集和玉樓春、金縷曲、玉樹後庭花等。

二、補史特徵

每個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親身履歷事件和某種情感歷程的記錄。這是由文學的功利性決定的,在中國古代,還沒有專業文學作家,人們或者是把文學當作言志、詠物、抒懷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工具。從屈原的作品裡可以找到他的出生、發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爭直至最後的自殺;從李白的作品裡可以再現他少年時代如何心高氣傲,喜歡旅遊「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時代如何可以政治進取、自信恃才、堅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後的苦悶和惆悵,晚年時如何在超脫和苦悶中度過。[3]杜甫不僅用詩歌記錄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記錄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戰亂和苦難,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中國古代小說也是如此,明代商業繁榮,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價值觀念的小說,「三言」、「二拍」等作品對於好貨逐利的肯定、對於金錢的崇拜、對於商業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時代的縮影。

三、地域特徵

古典文學的語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對此,歷代不少學者都曾論及。中國古代文學「北雄南秀」的風格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文學雄渾剛貞藝術風格的形成,得力於本地區多種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這種藝術風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補中呈現出既守恆又轉換的趨勢。有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經驗的人,常能指認出所讀作品中或濃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徵。就詩歌而言,《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讀中國古代小說的文言筆記小說,便可窺見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風格的筆記小說要推《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曉嵐有流徙新疆的經歷,因此他書中故事的發生地就最遠到達了伊犁、烏魯木齊。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朱梅叔的《埋憂集》中的人物,多出入無錫、杭州、江陰、吳江、廣東、義烏等地方。在上海墨海書館混過事的王韜的《淞濱瑣話》,也基本都寫江南的故事,最遠的寫到了閩、桂、湘。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說集,可看做是南派筆記小說的代表。

四、哲理特徵

天地人心,精理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學的一種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畫幅美和氣韻美的大融合、大升華。其表現形態可以歸納為思接千載,探求常理;內省外視,揭示奧秘;定格瞬間,顯示永恆等。這種理趣美的形成,源於作者對世界外物的整體性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還與作者藉以承載這種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場面所呈現出的審美特質密切相關。《周易》居於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它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哲學體繫上。《周易》試圖對包括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發展等等范圍極其廣泛的問題作一總括和說明,由此而呈現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陰陽互動的建構方式與通變致久的發展觀點等,均對古代文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特別指出的是,宋代的詩文的哲理性特徵尤為明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王安石的散文游記《游褒禪山記》記褒禪山後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響,『不得極夫游之樂』,回來以後,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時悟治學之道,庶幾類此,因以作文,勸喻人們在學習中必須深入思考,謹慎選取,而不可淺嘗輒止,人雲亦雲。

五、教育特徵

中國有文學教化的傳統,包括「詩言志」傳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傳統、諸子散文說理傳統、漢大賦和政論文諷諫傳統等。為此,中國古代歷來就要求文藝要起到「勸善懲惡」的作用,講究美刺諷諫,歌頌光明正義,批評黑暗腐朽,要求文藝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性,其實便蘊含有教育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創作、文學批評家在其理論主張中所體現和提出來的人文知識、勸導生活方式、勸戒人生不良、倡導道德倫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義的思想內容傾向,包括地理教育、歷史教育、人格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愛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這是身為士人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為了表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關懷,熱衷並致力於以文學來實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來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懷與人文情懷的結果。

六、情感特徵

中國古代古典文學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徵。對於詩文的評價,文人也總喜歡首先從「性情」或「性靈」來著眼,把有無強烈的抒情的感動,提高為衡量文學的價值、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首要標識,這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說得非常明確。在具體創作中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和作者的人生觀念、生活經驗、社會地位密切相聯。如梁代文學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是宮體詩,一是邊塞詩。如果簡單地以傳統倫理標准來衡量,很容易把這兩種內容看作是截然對立的東西,而給以完全不同的評價。但實際上它們都是當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學的美感與抒情性的結果。因為這兩種題材在他們看來,都具有能夠引起興奮和感動的抒情強度,符合於「情靈搖盪」的文學標准(宮體詩人大都也寫邊塞詩,甚或將兩種內容寫入一篇之中,就是一個直接的證明)。古典文學偏重抒情的傾向隨著文學的發展不斷得到了增強,詩歌從詩經、楚辭(或稱「騷體」)開始就是感情熱烈的抒情詩,散文至唐代韓、柳豎立起了一道明確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蒼白,較少感染力;至韓、柳而面目為之一變,於渾厚堅實中寓有一氣貫注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展現出來異常鮮明的抒情特徵。

七、道德特徵

更為可貴的是古典文學通常具有強烈的道德感。中國文化是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為注重人文領域內的問題。倫理道德與現實政治成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兩大核心,從而使中國文化呈現出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特徵。中國古代特別強調文學創作要表現進步的思想、正義的事業、崇高的理想,對現實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墮落、不良的風尚,要進行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時代的孔子就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漢代的司馬譴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憤著書」的思想,後來唐代的韓愈則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則鳴」主張,要求文學為受封建專制主義迫害的人鳴不平。如明清小說就非常重視人物的德行節操,總是傾盡全力贊揚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潔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惡良莠,有如涇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國演義》推崇諸葛亮、關羽,就因為他們忠義赤誠,肝膽照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關羽的「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都足以讓人們領悟到這種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徵

佛教、道教對作家思想上的影響和創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佛教鄙視現實、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視權貴、憤世嫉俗的思想都對作家起過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柳宗元、韓愈、白居易、蘇東坡這類大家及其作品為證。更有賈島、寒山、皎然、拾得、貫休、齊已、靈一等著名詩僧以他們的作品給中國古代文學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於受道家和佛家對言意認識關系認識影響,古典文學創作講究要創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點,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文學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傳統特點。古典文學追求豐厚的審美意蘊、顯示強烈的時代意識和表現出深刻獨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種豐厚、新穎和深刻的思想內蘊。這種立意意識,對適應時代要求,繁榮文學創作,促進古典文學的蓬勃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九、志異特徵

因尚怪奇而志異也是古典文學的以給顯著特徵。詩歌以為晉南北朝時期的玄言詩和遊仙詩為代表,小說則表現得尤為突出,從產生之日起,就或者願意用小說來發明神鬼之不誣,或者致力於用小說來記述人們的奇異言行,如魏晉時張華作《博物志》,干寶寫《搜神記》,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唐代是中國小說的自覺時代,乾脆出現了《任氏傳》、《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一大批傳奇,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更使志異之大成,長篇小說則有《封神演義》、《西遊記》,甚至像《紅樓夢》也將神話故事作為小說情節的起因和外在線索。[5]

十、美感特徵

對於文學的美感特徵,很早就為人們所注意了。《論語•雍也》講「文質彬彬」,雖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養而言,但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論思想,其含義就是在重視「質」——質朴自然的內容表達方式的同時,也看重「文」——華美有文採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文學真正獲得了自身的價值。我國古代諸種文體如詩、詞、曲、賦、散文、戲曲、小說都因其各具的節奏、旋律、韻調、藻飾、意境、趣味等而表現出獨特的美感特徵。蕭統《文選序》指出,文學作品就是要成為「入耳之娛」、「悅目之玩」,文學創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而他所確立的選文標准就是「綜輯辭采」、「錯比文華」。蕭統文論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藝思想中「騁辭尚麗」的一端,稍有些過,但卻十分鮮明地表達了我國古代文學對於美感效應的特別注視與追求。

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跨時漫長、覆蓋極廣,而且有著深厚傳統的文學存在。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6]後世文人,一般說來,或主要接受了《詩經》的影響,或主要接受了《楚辭》的影響,由此發展形成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精神的世代相傳,「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代代相傳,也就是西方文學理論講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浪漫主義風格。前者在內容上的主要特徵是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的兩漢樂府民歌、建安風骨、唐代新樂府運動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際的元好問、元代的關漢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學現象和傑出作家。後者的主要特徵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漢代的賈誼、曹植、阮籍、,兩晉南北朝時的左思、鮑照,唐代的李白、李賀,宋代的蘇東坡、辛棄疾,明代的吳承恩,清代的蒲松齡等優秀作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個類似於「儒道互補」的命題,以致雅俗之辨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命題。

⑺ 文學語體有哪些主要類型

寫作是人類憑借書面語言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復雜豐富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語言交際,根據不同的交際領域、交際對象、交際內容、交際方式等,實現了不同的交際功能。為此,人們在語言交際中就對語言材料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安排,從而使語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現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語言運用的特徵體系和方式,這就是語體。

語體可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寫作語言主要使用書面語體。書面語體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經過加工而形成的視覺語言,它具有系統性、規范性、嚴密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從功能上來看,語體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它們分別是新聞語體、理論語體、應用語體和文學語體,每一種類型都有自己的語體特性。其中,文學語體是廣大寫作愛好者和讀者接觸最多,也是最富於變化而難以掌握的一種語體。本文就以文學語體為重點探索對象,對其進行分析。

首先什麼是文學語體?文學語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所謂文學語體是指和一定的文學體裁比如詩歌、散文、戲劇等相匹配而能夠顯示其特徵的語言。這種語體常常非常注重語言節奏的鮮明和韻律的和諧,使人念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也就是具有明顯的音樂性。其次,文學語體還經常使用詞語的變義,運用多種修辭手段,豐富作品的內涵,從而達到含蓄性的目的。最後,文學語體還注重使用動態感、情態感、色彩感、立體感強的詞語,充分表達寫作主體的情感思考,從而使讀者既能夠感受到作品描繪的藝術形象,又能夠喚起讀者對作品的進一步想像和思考,也就是說文學語體還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徵。

明白了以上兩個關於文學語體最基本的問題,很多熱愛文學寫作的人可能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文學語體具有音樂性、含蓄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徵,那麼,我們在具體的寫作和閱讀活動中應該怎樣運用、欣賞它的這些特性呢?下面我們就從文學語體的四個特徵入手對其進行解析。

(一)音律和諧,節奏鮮明,使作品富有音樂美。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講到:「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也就是說,文章在講究「為情而造文」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也應該「聯辭結采,將欲明理」,這樣才能達到「文質彬彬」的理想效果。文學語體在要求語言含蓄、深刻、豐富的同時,還常常把語言的音樂性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里的音樂性,是指文學語言組織所具有的富於音樂效果的特性。作家在組織文學語言時,不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時還會為表音而重組語言,或者完全讓表意服從於表音。

(二)通過比喻、象徵等手段,聲東擊西,發人深省。

文字的意義有本義,有變義。本義指從早期文字形體上所反映出來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詞義。變義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發展變化。變化又是多方面的,比喻義、象徵義等都是對本義而言的變義。《文心雕龍·比興》里說到:「觀夫興之託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意思是興之類的修辭手段,委婉而有條理,盡管寄託的事物很小,而說明的意義卻很大。的確,有時候文章過於質實,就會「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直白是一種坦然,而含蓄也是一種美好。

(三)「流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物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文心雕龍·物色》中的這一段話,說的意思是,春秋萬物影響著人們的心情和行動,善於觀察和寫作的人,會根據萬物各自的特徵聯想而沒有窮盡:留連依戀於萬種物象之間,沉思吟味於耳目視聽所及,寫狀圖貌,既隨物的大小明暗而婉轉盡其形容,連辭合聲,也依心的起伏動靜而曲折盡其音調。簡言之,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在仔細觀察寫作對象的前提下,抓住事物的特徵,或描摹其形狀、或形容其顏色、或模擬其情態,或構建其空間、或調和其聲調……總之一句話,竭盡全力用語言文字為讀者創造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感的形象世界,用語言構建讀者的審美殿堂和精神家園,充分調動起讀者的想像力和對文本的再造熱情,使文學語體具有充分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多用充滿動態感的詞語。

動態感的詞語往往會使作品在字里行間充盈著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活力和張力,使作品形象具有動態的感染力。

2.善用充溢色彩感的詞語。

文章中表示色彩的詞語不光會讓文章生動活潑,還會使作品的形象奼紫嫣紅,光彩奪目,令人留連忘返、心盪神馳。

3.巧用富於情態感的語言。

什麼是情態?漢語詞典中解釋:①猶情狀。②神態。③人情與態度。④嬌媚的神態。從這些解釋中我們就可以總結出怎樣的語言具有情態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段,使客觀物象具有人的情緒、情狀和神態,語言中充滿了動態美和寫作主體的情感體驗。

4.重用營造立體感的詞語。

⑻ 白話和回體意思一樣嗎

你說的是「白話」和「章回體」吧。
「白話」和「章回體」的意思當然不一樣了。因為,這兩個詞語說的完全不是一個方面的事。
具體解釋如下:
1、白話:說的是語言的形式,即語體。簡單說,狹義的「白話」指的是「白話語體」,亦即「現代語體」。它是濫觴於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現代文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和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並最終成為占據絕對優勢的語體形式。它無論在概念上還是在語言實踐上都與「文言」相對。「文言」即「文言語體」,即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言文。廣義上的「白話」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古白話」體系,一個是「現代白話」體系。前面所說的都是狹義的「白話」指的就是「現代白話」體系的「白話」。「古白話」主要指的是「宋元白話」,實際上是以宋元時期的百姓口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語言,它與之前的以古漢語書面語相對。這里所說的「宋元白話」,主要的文學載體是宋元時期興起的話本小說(起源於最初的說話-說書人用的文學底本)、擬話本小說,早期以短、中篇後期小說為主,如「三言」「二拍」等;後期逐漸發展為長篇小說,而後期的長篇小說的主要體式就是「章回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紅樓夢》等。這些都是古白話小說。
2、章回體:說的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體式,主要是長篇白話小說的體式。小說分章分回,具體的數量長短不一,章數回目少的有不到十回的,多的則有上百回甚至數百回的。以「章回體」形式寫的小說既有白話語體的,也有文言語體的。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紅樓夢》等,都是白話小說,其中,《西遊記》的語言最古奧。《西遊補》等就是文言語體的章回體小說。

⑼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⑽ 文學有哪三種基本語體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語體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類,其中口頭語體包括談話語體和演講語體,書面語體又分為法律語體、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新聞語體、網路語體七種。

熱點內容
穿越玄幻電視劇類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4-11-29 10:03:31 瀏覽:106
高中短篇言情小說 發布:2024-11-29 09:47:18 瀏覽:330
遇見王瀝川電視比小說好看 發布:2024-11-29 09:45:40 瀏覽:538
進男校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9 09:37:01 瀏覽:285
校園爆發喪屍小說 發布:2024-11-29 08:49:46 瀏覽:795
網路小說家游戲下載 發布:2024-11-29 08:05:26 瀏覽:383
樂視手機小說閱讀 發布:2024-11-29 07:54:58 瀏覽:950
有聲聽書大王饒命 發布:2024-11-29 07:31:02 瀏覽:436
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語錄 發布:2024-11-29 05:51:34 瀏覽:257
玄幻系統爭霸類小說 發布:2024-11-29 05:44:28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