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路小說創作有什麼意義
❶ 網路文學的出現對讀者們有哪些影響
網路文學是以網路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其本身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網路文學是依託現代互聯網平台,藉助新媒體傳播媒介與文本超鏈接技術興起發展的,用戶付費閱讀是他的主要盈利模式。它很快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收獲了一大批讀者,但我們都知道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具有兩面性,它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少麻煩,有的人看網路小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有些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人則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見網路文學的出現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先說說積極影響:
第一,某些小說中會有不少有趣的知識,比如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歷史小說來獲得一些真實的歷史知識,也可以在科幻小說學到一些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點,網路文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 。
第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讀者在閱讀網路小說時,其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讓人過度沉迷以至於忘記了時間,打亂生活節奏,尤其是一些學生,過度沉迷網路小說會影響他們的思維,耽誤自己學習安排,成績也會不斷下降
❷ 網路小說的意義在哪裡
打發時間: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不可否認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閑暇便在網路文學中打發時間。代入感:讀者把主角想像成自己,主角精彩的生活和至高的成就滿足了我們這些嚮往榮耀與成功卻甚少付出實踐的人們的心理
❸ (評論)我個人對於網路小說的看法
(評論)我個人對於網路小說的看法
文/貝玉川
鑒於我去年寫長篇網路小說後,發表一下我對網路小說的看法。
從某種意義上看,網路小說是可以犯各種錯誤的平民化小說。因為畢竟網路小說是作者每天要更新的,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足知底和錯誤見解。其接受批評和指責言論是網路小說不容置疑的一種常態化行為,所以我想網路小說是容許出現被人唾罵和質疑的。作為作者誰也保證不了不出現寫作上的錯誤和劇情安排上的短板。網路小說出現讀者的唾罵和譴責,皆是對作者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如果沒有讀者的唾罵和譴責,那麼作者也許就不能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以及自己作品上的極大不足之處。
互聯網之所以躋身了網路小說,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網路小說天天更新,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不面對面接觸而又無間親密的網路溝通接觸————即是一種直接留言對話來促進更好寫作的交流方式。
由於近年來學術界的唇槍舌戰,使得網路小說自身面臨各種正規化的規范。其重點要求網路小說要寫正能量的東西,文學題材要富有「高、大、上」的內容,所以網路小說被人為化的定格了一定的難度。人為的自然而然,把網路小說要求化。內容健康、態度嚴謹。其實這樣也不影響網路小說的繼續發展和存在,但是「下筆如有神」卻要求了作者的讀書量和知識面寬窄的問題。因而有作者每天不斷的增加閱讀量,不斷學習交流充實自己。這樣來汲取作者自己不被膚淺知識所枯謝,知識面狹隘所束縛出現的壁壘。也就是說不讓自己的小說中的故事內容被自己的淺能知識所局限住。
正常化完本的一部網路小說,大概在300萬字以上。我喜歡網路小說的長度和厚度,更喜歡寫網路小說。所以我不想被任何外在的東西所束縛,我盡最大的能力去做到每天更新且內容高大上的內容(對於我現寫的網路小說)。網路小說作品要富有正能量,不能寫誤導人、誤人子弟的糜爛品。
自從我看了微信讀書裡面的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以後,我對故事、寫作的方法頗為震撼。當然《海邊的卡夫卡》最初不屬於網路長篇小說,但是在眼下網路主宰讀物的時代,出現在各大網路媒體讀物刊報上、自媒體公眾號連載上,豈能不屬於網路小說?我頗為震撼網路的能力,感謝互聯網時代的變局讓我讀之絕版傑作。
村上用隱喻轉諭的手法把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寫的讓讀者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我晝伏夜繼,不斷追劇59天看出了「人性」二字,其中我看出了文本中村上日記式的隱喻筆調。其村上勾勒出來的有關田村卡夫卡君的故事,用筆清晰勾勒出的故事處處如畫、字字珠璣。作者把現實與夢幻相結合的惟妙惟肖。其中現實與夢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叫絕。詩歌、散文般的存在文墨也有。那些形意式的意象比喻、隱喻,含沙射影而又點到為止。似春華秋實,讀之使人潛默移化驚心而又動魄。值得借鑒的是,把奧地利的「絕版」作家卡夫卡日譯成文,就是「烏鴉」的意思。作者想像成「一個叫烏鴉的少年」意形隱喻成田村十五歲的少年。轉諭為十五歲的「活靈」。妙也,妙哉!
「一個叫烏鴉的少年」就是夢幻中的「我」。也是你中的我我中的你。莊周蝴蝶,蝴蝶周庄之感!讀者讀之,會產生諸多遐想。田村卡夫卡就是現實中的「我」。雙重性格的「我」交匯點突出意象,含沙射影,從而隱喻轉諭叢影而生。
《海邊的卡夫卡》文脈清晰,紋理蔥順。我讀之,倍感是村上春樹的真實生活,卻不料僅是平日日記寫照而已。文筆細膩到達了極致,猶如我輩在觀望某名畫家在做人物畫一樣,其畫毛發、鼻孔、乳毛等細枝末葉皆不惜吝惜的娓娓道來。句句箴言。
那脈路紋理猶如頭發塊里的細絲一樣,一根根清晰灼見明亮無余。村上的詞句,勾勒出一副完美的《海邊的卡夫卡》油畫,即————我認為的二戰後一位擁有思想厚度的日本(人的)反思,以及十五歲的少年離家出走的心路歷程。
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可以和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相媲美。或者說是有共同之處,都是現實與夢幻結合。《變形記》寫的是現實的社會壓力使得十幾歲的少年心理出現了裂縫。夢幻的說法就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追求完美脫變。一個故事多層意思且耐人尋味,擁有教導人類的意義的。像這種的文學作品才謂之為正能量高大上的小說作品。
網路小說特點需要長、天天在網路上更新,但是不能「空乏其身」寥寥無趣。網路小說的厚度可以借鑒《變形記》和《海邊的卡夫卡》。
近年來,有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都市、農村。以都市農民工、農村大學生等社會低層人士的心路歷程做奠筆來擴充網路小說的題材量。
其實人類文學一直都是在以關注社會底層為寫作積累范疇。這樣「清一色」的題材為網路小說注塑了新時代的文學作品「高大上」的血液。我認為這樣很好,我欲履行之。
都說文學來自生活本身,我將履行寫作文學的生活本身。
❹ 網路文學對於傳統文學創作的意義及影響
以目前的網路文學想要對正統文學的創作產生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兩者完全是面向不同的閱讀群體。現在網路小說通常缺乏文學觀賞性,語言毫無深度,頂多隻是以情節符合都市人的口味,字數多,更新快而在網路上進行發表。若印刷成實體書的話估計銷售量不高,(因為不夠耐讀,而且字數太多,印刷成本也高。)兩者有根本意義上的區別。首先除去極少數部分例如安妮寶貝這種作家(當初只是靠在網路上發表出名而已,後來變轉入正統)網路小說完全是用於商業,因此只需要一味得去迎合大眾口味。。。而傳統文學則是創造一種藝術,藝術不可能是隨波逐流的東西。現代國人喜歡仔細看書的人不多,所以書籍價格低。但是買實體書的人仍然很少,大家都喜歡通過電子閱讀,哪怕是正版的文學書也有很多喜歡在網路上尋找其電子版,所以實體書作家在這里通常都有兼職(比如當編輯,出版或者別的什麼公司,就連韓寒都有賽車手這個職業,而且他還算是暢銷書作家),如此一來會導致純文學作品越來越少而網路小說越來越多。這么一說的話就是國人的領悟性不夠強,版權的意識不夠高。網路小說對傳統文學的創作我覺得是沒什麼積極影響,至少現在看來如此,反而會遏制傳統文學發展。。。
❺ 淺析網路文學的內涵及其意義
首先,還是先說一下我對網路文學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在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路上發布、傳播並獲得回應的文學存在形式,至於這種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於人們所議論的獨立性、革命性,都有待於時間的證明。這是我自己的看法,與它自己是什麼無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爭論中,網路文學作為一種面目模糊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但它的定義——它的出生證尚在辦理之中。
我對這個東西有幾種戲說。
一、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空空的沒有目的……機會到底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而行動已經雷厲風行而且嚴肅。
——《投機分子》
一種在網路上的表達機會進而也是一種在其他媒體上發言的機會突然降臨,與在心頭彌漫已久的傾訴慾望一拍即合,就產生了這個概念不清的網路文學。盡管如此,網路文學的迅速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網路與文學的私生子長得很快,但大家卻不知道它要長成什麼樣子。基於目前泥沙俱下、來勢洶洶的蔓延態勢,實際上否定了在當下立即給出網路文學合適定義的可能性。我仍然傾向於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試點或試驗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徵就是,網路給了文學一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同高貴、陳腐、故作姿態、臃腫、媚雅、世襲、小圈子等等話語並行,在網路媒體上至少有希望打個平手,我從點擊數和跟帖數上看到了這個趨勢,並且體會到了:網路就是群眾路線,網路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演我們的慾望」。
但在另一個方面,多態生存的現狀中,網路文學又給寫作和閱讀提出了一個難題,它增加了選擇、判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盡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的趨勢上來說,垃圾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多於精品,平民化的寫作和閱讀面對著空前高漲的網路創作、發布量,必然會產生因重復、淹沒、遭遇偽劣產品、判斷迷失等等而導致的精力、時間、注意力的浪費,這個沖突雖然在傳統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網路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誰又有資格來遴選、導向、解惑?
二、塗鴉文學
——打不開天,也穿不過地,自由不過不是監獄。——《這兒的空間》
既然有了近乎無邊的發言自由,有表達慾望的人怎麼會沉默?只不過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路文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改變了文學的游戲規則,把價值從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來,創造了新的游戲規則,把目光投向了個體、內省、個體和外界的聯系等等。不過,基於自由的緣故,我還是照自己的思路戲說下去。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區分。文學在「深度模式」約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之類崇高、深奧的范疇的路徑,即使在解構之後,也仍然對結構技巧、對極致體驗的描摹、文字氛圍的把握乃至文體創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細細把玩。但網路時代向世人證明,言論、出版自由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文學當然也更自由了。於是乎繼八十年代之後,又一個文學春天來臨,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運動,現在是網路白話文和文學網站運動(所以咆哮兄來信說「運動了」的時候,我興奮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詩歌我們只看見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文學可以讓我們迎面地從頭再來)。從言說權力的獲得來講,網路文學更類似於一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顯然有著高於御用和聽命文學的價值。塗鴉就是自由、情緒化、即興式的表達,沒有什麼約束,這同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對寫手來說是空前的。隨意性、情緒化既產生快感,也表達了自由真實的想法,為文學回到誠實和天真上來創造了條件。隨心所欲是網路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獲得了某種權力之後,只有很少的人會完全因為自律而不濫用它。比如我現在,也許就在濫用網路賦予我的一點發言權。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不應該是小女人散文(請主動去掉其中的男權主義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雞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態)或者電台的午夜電話訴衷腸節目的網路翻版。網路除了給文學以表達的權力之外,並沒有附加上墮落的權力。你可以在網路上發言,因發言和宣洩而快樂,甚至為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路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輕松,在網上傾訴和表達更容易實現,可它不會必然地導致網路文學的產生,否則網路文學的范圍就太寬泛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了。表達的權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宣洩的行為)才能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墮落,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聯系。愈快樂愈墮落,愈墮落愈快樂,這是談及網路文學時應該注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上的意義不要因為極端化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也許只是自己太把文學當回事,也太擔心網路文學的遭遇。
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網路文學的平民性質所昭示的是自由,而個人性質則使其指向私人化和個性化,但現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齊放,或者說究竟是一百朵同種的花、還是一百種不同的花同時開放,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也就是說,個人化是僅僅指親歷性、體驗式,還是再加上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試驗、創作思路探索等等,是敘述類似經歷、感悟、感情而僅僅是作者不同而已,還是涌現出開創性的創作多元化的局面。
當然這二者在現在的網路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現狀下釐清某個方向,試著分析它們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當紅網路文學中,首先在一篇小說中看到甲有一個女友A,然後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小說中看到乙有一個女友B,然後是又一個已經顯得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又是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用ICQ,只用了兩次,都進入網戀,開始了小說中的愛情。這種更換主角名字的個人化,顯然被作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一時間還有很多喝彩。如果把這類魚目混珠的「重復建設」去掉,網路文學可能會在數量上大大縮水,但更耐看。在「表達就是一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思考有從數量上被淹死的危險,不過看看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上的情況,我仍覺得欣慰。種種獨立、試驗式的寫作還在復制、抄襲、模式化的海量生產中頑強地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以後可能光榮。這里所說的個人化寫作,是每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上都面臨的思考。網路文學到底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的創作?(嚴肅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學
網路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把速度感提上了議事日程。現在我很懷疑才買的一套《追憶似水年華》自己會不會真的去看它。現在網路文學出現了,盡管現在我還無法確認它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催生的產物,它天生遺傳了一種特性,即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上,也表現在閱讀上,還表現在反饋上,一篇萬把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的居然在5分鍾內就有可能見到簡捷的評論:「好!」或「屁!」——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麵,這個特徵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網路文學於死命:垃圾文化,沒有內涵,缺乏思想。對,很多網路文字就是這樣,但一棍子掃過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凈,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這個數碼時代的特徵,網路文學應該在這個意義上滿足時代的要求,——即使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這個要求。只是網路文學比較而言更天然地有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對於網路文學的要求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有層面上的豐富性要求。蘿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現在網路文學面臨的尷尬之一。畢竟天才是少數,大家的文學素養、思維敏捷度參差不齊,又要質又要量,該怎麼辦?這一點,我也沒有什麼「全面解決方案」,我自己也只不過是個在網路巨大的自由羽翼庇護下胡謅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網文時,又對自己陷入浮躁情緒感到無可奈何。
好了,就到這兒吧。戲說比較好,我可不算搞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大家、文學領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個窗口(Windows2000?),連臉都不給你看,就這么說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也沒有真挨上,也許這就是網路文字的好處,不管它是什麼吧,我喜歡。
❻ 寫網路小說有意義有什麼意義
寫網路小說和寫一般小說的意義是一樣的。影響人,影響社會。消遣,掙錢,教育等作用。
❼ 當前網路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什麼意義
摘抄一段別人的觀點(作者趙蘇),向原作者致歉! 網路文學是一種新生代文學。它以外在形式的不同和能獨立地反映時代精神不同於傳統文學。雖然現在的網路文學還處於「卡拉OK文學」的供人們消遣娛樂狀態,但是隨著網路在社會生產中地位的提高,網路文學終會以一種新生文學的姿態成熟起來,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
關鍵字:網路 網路文學 文學
二十世紀90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文學也悄然興起。雖然這幾年網路文學在自發和無序的狀況下生長,但是它仍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網路文化的「佈道者」。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對它的理論闡述卻一直處於缺席狀態。尤其在中國大陸,學者們不知是缺乏對它的了解,還是不屑與之為伍,總之對有關網路文學的理論探討是乏人光顧。特別是對網路文學的定義沒有明確統一的概括。
一
說起網路文學,就不能不提到ath.Chinese.text(簡稱ACT)新聞組。1993年海外華人為了能在網路上找到一個以中文交流的地方,就在USENET上開設了ACT新聞組。在1993、1994年這兩年中ACT新聞組特別活躍,參加新聞組的大部分都是留學生。他們因為思念家鄉,就常常在信息交流非常快捷方便的網路上交流,往BBS上貼貼子。這些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的文字很快就在網路上流傳開來,引起了許多在異鄉留學的遊子的共鳴。「打個不大貼切的比方,就象文革中往專欄上貼大字報。但又比貼大字報方便得多,有影響得多。」[1] 由於都是些在海外留學的大學生,所以當時的網上文學有著校園文學、留學生文學的許多特點。又由於他們大多是理工科出身,所寫的文字不具有專業性。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創作沒有流俗,更沒有半途而廢。因為這些人的努力,中文網路文學才得以在網路上生存並進一步發展起來。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中,在中文網路上的文學成功地進駐網路空間並且成為一個活躍的臣民。於是就產生了「網路文學」這個新名詞。
在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當今中國。大陸已有15000多家網站,「上網族」在12.5億中國人總數為890萬,其中白領、學生佔75%,又以電腦、網路、廣告、設計專業等理工科居多。平均一個網站僅600多個用戶。從上網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看大陸都處於較差的水平,無法與台灣等地相比。盡管如此,在中國大陸網路仍以其新事物的強大生命力和無比強勁的勢頭進入千家萬戶,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網路而興起的網路文學雖然產生的時間很短,但仍在網上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浪。從痞子蔡創作《第一次親密接觸》燃起了中國網路文學的第一把火開始,安妮寶貝、刑育森、李尋歡、寧財神等網路寫手的作品紛紛出爐。他們的作品在網上和網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將網路文學這一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迅速地燃遍了神州大地。網路文學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緊接而來的是關於網路文學的各式各樣的討論和網路文學大賽。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時間內,至少有過兩次對網路文學的概念進行討論的高潮,一次是「網易」和「榕樹下」兩家舉辦網路文學大賽期間,另一次是最近由「網易」「文化頻道」開展的「給網路文學下個定義」活動。可惜至今還沒有人能作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
與此同時,以前在各種傳統媒介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也在網路上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打開文學網頁,在「黃金書屋」、「大唐中文」等網站中,撲入我們眼簾的是許多熟悉的名字。從《詩經》到《紅樓夢》,從《紅樓夢》到陳染、林白,古今中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應有盡有,只要你能想得起來的經典作家和流行作家的作品,幾乎都被一「網」打盡了。讀者們甚至還能在網上看到一些殘缺名著的全本。自從1999年痞子蔡創作《第一次親密接觸》由網路媒介走向傳統媒介,成為紙張小說一版再版的時候,網路文學就走出了網路成了出版商們的新寵。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開始慢慢地互相滲透。1999年「中國第一屆網路文學獎」中擔任專家獎的評委是王蒙、劉心武、叢維熙、劉震雲、張抗抗、白燁和莫言等傳統作家。2000年7月中旬,TOM中國文學網和榕樹下網路原創文學網在北京城市賓館召開了一場頗具規模的網路文學討論會,網路寫手和傳統作家會聚一堂,相互探討。這些文學活動無一不充分說明了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由互不相干到相互交流是必然的趨勢。可是傳統文學和網路文學的不同就漸漸地模糊起來,人們不知道何為「網路文學」。所以給「網路文學」一個統一的定義就成了一件不可延緩的任務。
二
網路文學和別的文學不同,在於其定義「網路」二字上。何為「網路」?網路,意謂:「一系列相互連接的點」;「在通信技術中,由互相連接的通信設備組成的系統」;「數據結構中的一種結構,其中任一節點可以與另外一節點相連」。網路既是指許多台電腦(計算機)相互連接而構成網路系統,又指國際互聯網。[2] 何又為「網路文學」?上網查了一下,搜索結果中有關"網路文學"的大約就有幾十萬條,說什麼的都有。以下是現今文學界普遍存在的幾種不同的觀點。
一. 網路文學是以網路為載體的文學
這類觀點普遍認為網路文學只是一個簡捷的代名詞,即代指發表在網路上的文學作品。它的對面是發表在傳統媒介上的文學。持這類觀點的人認為網路文學是網路媒介文學,網路只是作為一種發行、發布的媒介對於文學才有實際的意義。「這就像圖書、報刊印刷,電影、電視的製作一樣,僅僅只是傳播的工具。」[3]這類觀點將網路文學分為三類:一是所有的以網路為載體,在網上傳播的文學作品,包括上網的傳統文學作品;二是首先在網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三是不限體裁和寫作目的,所有以網路為載體傳播的文字。他們認為現實和網路只是人意念的差別,只是現實倫理和解脫禁錮的沖突體,網路作家走下網路在現實生活中出版創作的作品和傳統作家的作品在網上發表或刊登就是網上文學和現實文學沒有本質差異的很好證明。「像安妮寶貝這樣的作家,通過了網路獲得了名氣,掌聲和一個作家所能獲得的一切,不過在網路上的名氣是很虛幻的,要是證明這個作家在網路上的成功,途徑只有一個:出書。也只有這個途徑。這和作家有什麼分別,要是沒有出現網路之前,她的書決不會被任何一個出版社看重,因為多數是違反中國人的思想道德的,但實在網路上,一切變成了虛幻的東西,人的一切虛偽和獸性都毫無忌憚地表現了出來,網路彷彿便成了一種發泄工具。而安妮寶貝的作品,則成為這種發泄的代表作,讓人覺得一些微小的顫動和留下參與的感動之餘,只是剩下了更多的評論。」[4]
二. 網路文學是「卡拉OK」文學
這類觀點認為網路上的文學作品無論質量好壞都是寫者們自娛自樂的作品,這種自發的寫作使「寫作」一詞變的直接、透明、自由,使寫作不再成為作家們的專利,也不再需要「持證上崗」,實實在在地成為普通大眾的寵物。因此有人把網路上的寫作者比喻成練歌房裡的卡拉OK練習者,無論聲音是否大的離譜,是否嚎的驚心動魄,他們都極為滿足的陶醉其中,自娛自樂。網路的這種傾訴性、互補性都遠比傳統媒體強。有的文學青年的作品由於不能得到出版社的認可,在傳統媒體的操作模式下逐漸枯萎的,但他們卻能在網路上開出鮮艷的文學之花。很多人也在網路上重新發現和發展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可以說,網路加速了人們從文學金字塔底部向頂端攀升的過程。
三. 網路文學是民間文學
這類觀點認為網路文學是在自由、寬容、理解、共享的土壤上生長成的一種大眾文學。網路文學的起因不僅僅是為了文學,而更是為了自身體驗的表達,個體情感的渲泄,這種內容的自由給予文學創作以心靈上的解放。同時由於寫作的網民來自全國各地且多為白領、學生,他們往往借網路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作品內容多為一些工作生活上瑣事,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於寫手們在電腦網路上寫作方式的特殊,造成文學作品常常沒有經過加工就直接貼到互聯網上。這樣產生的網路文學作品就往往具有一種「原生態」。我們千萬不能小看未經深度加工的網上文學「原生態」。「中國文學史一再表明,民間的『原生態』是新的文學形式興起的前奏和基礎。詩、詞、曲和話本等,都是先在民間流傳,然後才被文人襲用,並經文人之手,改造提煉為比較精緻比較高雅的形式。就拿宋詞來說,要先有了唐末的鄙俗的敦煌曲子詞,先有了五代的『南國嬋娟,笑唱蓮舟之引』(改歐陽炯《花間集》序之句),然後才有北宋蘇東坡的以詩入詞,才有南宋辛稼軒的經史子集拉雜綴用。誰知道網路作者會給文學帶來怎樣的沖擊呢?他們的「即時即景化」的特點,不正和現在英美的小說與新聞報道合流的趨勢暗合嗎?其實又何止是英美,寫了《百年孤獨》的諾貝爾桂冠作家馬爾克斯,最近還買了哥倫比亞的一家報社,宣布重操記者舊業呢。」[5] 現在的網路文學正具有民間文學這種特有的「原生態」,所以不少網民稱網路文學就是民間文學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任何一種形式的民間文學經過文人的加工都是會發展過渡到文人文學的。難道成為文人文學的一個發展階梯就是網路文學存在的全部價值?
四. 網路文學是一種速食文化
之所以稱網路文學是種速食文化是因為它具有快餐的諸多特點。首先是「出爐快」。很多網路作家都是即興寫作,很少像傳統作家那樣在寫作過程中字斟句酌、深思熟慮,往往一寫完就把文章發布在網上。其次是很對大眾胃口,普及快。這些作品注重對讀者心理和感覺的刺激,以網戀、網蟲生活等題材居多,鬼故事和諷刺寓言童話故事也風靡了整個網路。與此相適應延伸出第三個特點,即受眾(網路上的讀者)「消化」快。很多網路文學的讀者在網上閱讀作品也就是隨意地點擊尋找,沒有目的性,只尋求一時的心理快感。閱讀時也是囫圇吞棗,很少有細細咀嚼品味的,以致於發出「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喟嘆。
五. 網路文學是後現代的文學
持這種觀點的多為專家學者,他們認為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西方社會和文化經過一系列新的變化,進入到「後現代」時期。而網路技術正好產生於上世紀60-70年代間(西方關於後現代主義的爭論的第一次高峰期間)。網路是伴隨著西方社會、文化、技術的「後現代化」而萌芽、成長和壯大起來的,網路自身就打著後現代的深深的烙印,有著後現代的一些鮮明特徵。「眾所周知,網路具有『開放性』與『互動性』等特徵,而『開放』、『互動』是後現代主義理論中經常出現的高頻詞。可以說,『開放性』、『互動性』是後現代主義理論基本特徵,也是網路技術的基本特性,它同樣是以網路技術為依託的網路文學的基本特性。我們可以這樣說,網路是後現代的技術,而網路文學則是後現代的文學。」[6] 他們指出網路寫作中小說結構鬆散,語言聊天口語化,立意簡單,有的作品有始無終、處於永遠的末完成狀態這些情況運用了後現代的造型藝術中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藝術作品在手法。所以,網路文學就是後現代文學。
六. 網路文學是人學
這種觀點認為真正的網路文學必須是包含網路文化特質的個人化文字。「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過:『藝術有別於散文氣味的現實,它的使命在表現理想的世界情況。』網路文學同樣是一種游歷於網路之間的個體生命對於理想網路的渴望。這種追求不是技術性的未來,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又更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需求。」[7] 網路文學因其自由和新穎,超越了制度化的樊籬,無論在網上還是在網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網路的自由、寬容、理解、共享使網路文學超越了被商業氣息包圍的困惑。在網上,作者所希望的不是更多的稿費而是更多的欣賞,網路使文學真正成為人學。
七. 網路文學是網人在網路上發表的供網人閱讀的文學
這個定義是由當今網路文學三駕馬車之一的李尋歡提出的,它包含三層意思:其一,網路文學的主體必須是「網人」,即網路的使用者。其二:網路文學的傳播渠道(或者說主要的傳播渠道)必須是網路。其三,從作者的創作動機來說,必須是為網上受眾寫作的。在這三層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即可以認為是從「動機」或「受眾」這個角度來界定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網路文學是指那種專門在電腦上書寫通過網路傳給網民的作品。而用傳統的筆法寫就然後貼在網路上的作品,從嚴格的意義來說僅是發表在網路的文學作品,而那種先在書卷中印製,為擴大影響而在網路中再次發表的文學作品,就更不屬於網路文學了。例如:某人在BBS給網友的留言是網路文學,但他把出版過的書搬到網上來就不是,或者他給報紙寫的約稿同時發在網上一份,這也不能算作網路文學。
除了以上的七種定義,現今文學界對網路文學還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如「網路文學是純文學」等等。有些學者和網民甚至認為當今的網路文學還處於不成熟階段,寬泛的網路首先需要的是一種包容和模糊的概念,不需要明確的定義。總之關於「網路文學」定義的爭論一直處於白熱化程度,至今沒有一個較讓人信服的統一概括。
三
要對網路文學進行定義就必須先弄清楚「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不同。僅僅只是媒介和載體的不同嗎?筆者不那麼認為。這二者的不同之處有很多,媒介和載體的不同、寫作方法的不同、作品內容和筆法的不同……乃至語言、作品的表現方式也不同。當然,在網路上有一部分文學作品是印刷類文學的網路化,同時還有很大的一部分用傳統寫作方式、內容、筆法完成的文學作品。如果說僅僅是拿這些作品做例子進行對比,那麼「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就只存在於媒介和載體上。可是「網路文學」作品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網民用電腦在網上或是網下創作再發表到網路上的。由於寫作的方式、寫作所用的思維和語言的不同,這些作品往往帶有很深的網路烙印,與傳統的文學作品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一點傳統作家們也認識到了。女作家張抗抗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網路文學會改變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會改變讀者閱讀的習慣,會改變作者的視野、心態、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變文學本身?比方說,情感,想像、良知、語言等文學要素。」[8]所以說「網路文學是以網路為載體的文學」這一觀點不能成立。
對於「網路文學是網人在網路上發表的供網人閱讀的文學」這一觀點,筆者承認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在充分了解「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不同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觀點強調「動機」,認為網路文學的若干特徵都由此而來。比如說:在篇幅方面,因為網路閱讀的習慣,網文一般都短小精悍,少有長篇大作;在體裁方面,多雜文、散文,小說和詩歌相對較少,其他文學體裁非常少見;在內容方面,主要是講述生活隨感,愛情故事,時尚話題等;在語言方面,比較活潑隨意,幽默,有一些網路語言或社區典故等。這些都是「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明顯的不同,也是網路文學自身的特點。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在對網路文學定義劃定范圍時就出現了錯誤。網路文學作品是只能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嗎?是只提供給網人看的文學嗎?僅拿安妮寶貝的作品《告別微安》為例,這部作品成名於網路上,發表於一個叫「自由村」的網站。在作者安妮寶貝成名前期,這部作品的確是一部在網路上發表、供網人閱讀的文章,但後來這部作品走下了網路,通過出版社變成了紙張小說,又有誰說這不是一部網路文學作品呢?網路文學作品並不是僅僅發表在網路上供人閱讀的文學作品。
陳潔惠曾在她的文章《網路原生態》中強調「網路文學是純文學」。那我們就來談談「純文學」的定義。「按現在國內報刊上的通常用法,所謂『純文學』,指的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模仿『新譯文』(特別是模仿法國「新小說」的譯文)的『先鋒派』作家作品。」[9] 這種文學的散文體小說,往往有十來個散漫的開端,到最後才絞接在一起,再加上許多橫溢出去的評論,這讓習慣於影視直觀的年輕人和習慣於傳統的小說故事的成年人都覺得難以閱讀。在網上閱讀,不適合於前後翻檢地反復思考,特別是在傳載速度比較慢的時候。所以「純文學」不適合在線閱讀的形式,「網路文學」也不可能是純文學。
赫爾德認為「文學應包括在人的社會生活的復雜的統一體中,是民族歷史的一個方面,自然要受到民族歷史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制約。」[10]可見文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網路文學作為文學的一種,它的產生與形成與當今社會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筆者認為,若要為網路文學概括出一個定義,就應當從當今的這個社會入手。同時也不可忽略文學作為一種藝術的外在形式。
網路文學是「卡拉OK」文學、是民間文學、是一種速食文化、是後現代的文學、是人學這幾種觀點筆者在這都同意,但筆者認為這幾種觀點只給「網路文學」的一部分下定義,並不能完全地、真正地概括出「網路文學」內涵的全部。
網路文學是具有卡拉OK性和民間性。網路文學的卡拉OK性與民間性是具有必然聯系的。卡拉OK性造成了民間性,民間性是卡拉OK性的產物。當今社會上,人們由於壓力大、工作生活節奏快而尋找各種途徑發泄。於是在網上寫文章也成了一個發泄的埠。網路文學寫手們的寫作是一種自娛自樂。自由與平等的網路世界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盡情地寫作、發表和閱讀。這個文化交流回環的內部不再存在以往傳統文學作品發表所面臨的例如編輯、印刷成本、權威批評家、有關權力部門等製造的障礙。網民在網路上想說就說,作品中充滿了新鮮和自由。「這樣,許多遭受權威以及既定文學體制壓抑和遮蔽的聲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釋放:網路空間嘈雜喧嘩,見仁見智。」[11] 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冊網路文學文集《我是網蟲我怕誰》,雖然是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誰」,但是,這個書名還是恰如其分地證明了網路空間的自由和放肆。相對於傳統的大眾傳媒,網路更多地被視為從文化精英手中奪回的公共空間。可是這種觀點也有它的缺陷,它只是從網路文學的寫作主體和自由、寬容、理解、共享等特徵著手,並沒有考慮到網路文學文學的一些外在形式。
同樣,網路文學相對傳統文學來說是一種速食文化。這種觀點是從網路文學作品發表方式的限制、在寫作過程中網路思維和語言的運用及寫作手法等方面著手。由於上網資金和打字速度的限制人們在寫作過程中不可能像在紙張上寫作那樣舒適與自然,思路往往會出現斷層。為了節約上網經費、吸引網上讀者的注意,這類文學作品的篇幅也力求短小精悍,標題和內容力求有吸引力、能博人一笑。同時,聊天室帶來的許多網路語言也充斥於作品中,造成了網路文學作品同其它文學作品的不同。(例如:伊妹兒―E―mail、大蝦―網路高手、GG―哥哥、886―拜拜嘍等等)。這種觀點雖兼顧到文學的內涵和外在的形式,但是沒能較全面的概括出「網路文學」的全部。
筆者認為「網路文學是後現代文學」和「網路文學是種人學」這兩種觀點也是如此。筆者承認網路的身上有著後現代的烙印,網路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也後現代主義理論中的觀點不謀而合,網路小說結構鬆散、語言聊天口語化、立意簡單、有的作品有始無終或永遠的末完成狀態等等這些情況都運用了後現代的造型藝術中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藝術作品在手法。可仔細想想就覺得這種觀點好象缺了什麼。原因在於持這一類觀點的作品往往只拿網路文學的表面――各種寫作手法、網路文學所顯示出的各種特徵……做文章,沒有也不能深入地去研究一下網路文學的內涵本質。這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觀點。 「網路文學是人學」這一觀點也只側重於網路文學的內在,缺少了對其外在形式的研究。
四
「文學」是一種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深奧的概念, 何為文學?教科書上說:文學是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給人審美感受,影響人和精神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筆者根據此定義概括出「網路文學」定義所需的兩大要素――反映當今社會的精神和網路文學不同於其他文學的各種外在形式。而這兩點也是筆者認為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最大區別,所以說網路文學是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生事物。
前面筆者曾經說過,當今社會是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網路文學在現階段雖然發揮著文學反映社會精神的功能但在更大程度上還充當著發泄埠和卡拉OK的角色。筆者認為作為一個不成熟的新生命網路文學現在還處於練兵時期,它不會象有些悲觀的人所認為的那樣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它的路還很長。也許現階段還不能准確地概括出它的正確定義,我們還是可以在它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
至於網路文學不同於其他文學的外在形式有很多,載體的不同、寫作工具的不同、發表的手法的不同、閱讀方式的不同、語言的不同、句式的不同、傳播的方式的不同等等。由這些外在形式可以推斷出寫作主體視野、心態、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的不同。寫作主體又是和社會緊密相連的,網路文學是社會通過寫作主體的藝術反映。筆者認為網路文學的發展與網路在社會中起的作用及網路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性是分不開的。網路越普及、在社會生產中起的作用越大則網路文學越接近成熟。在網路還不是很普及的今天,給網路文學定義下定義的確不太容易。
筆者認為「網路文學」可以分為產生、現狀和未來(發展)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由於網路在社會中充當的角色的不同,網路文學的內涵也不同,具體的定義也就不同了。
1. 網路文學還處於ACT新聞組的那個階段可以定為生產階段。在當時中文網路最大的作用海外留學生用來交流情感的。是一種「流放文學」。海外網路作家的代表方舟子先生把網路文學稱為「流放文學」的一部分。「這些文學創作在內容上具有流放文學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懷舊,……第二個特點是描寫文化沖擊,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抒發在居住國的感受。」[12]
2.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現階段。現階段由於網路還不是十分普及,網路在社會生產中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現在的網路文學還只是主要起著娛樂和消遣的作用。只有小部分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學作品,而且這些文學作品大多比較粗糙。所以現階段的網路文學可以稱它為「卡拉OK文學」。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網路寫手正用他們飽含心血的文字來澆灌這朵網路文學之花,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網路文學的希望。
3. 從發達國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世界裡網路將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強大的網路能給網路文學帶來成熟。筆者認為那時期的網路文學最大的職責就是反映高科技時代整個社會的精神和人們的心態及精神面貌。那時期才是真正的「網路文學」。
何為「網路文學」?筆者認為「網路文學」就是用電腦等高科技文字輸入工具寫作,以網路語言或傳統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及寫作主體精神面貌,給人審美感受,影響人和精神世界的藝術。
❽ 從你的角度來看,網路小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帶給人愉悅。
先說個題外話。很多網路小說其實有很深的思想深度。比如煙雨江南的《塵緣》,看得時候我都很驚訝,甚至可以當做是文學作品。
但是網路小說本身主流認識上還是屬於快餐文本。說白了,是希望你能在書中找到愉悅。
不需要枯燥難懂,不需要辭藻。劇情就能讓人覺得在進行一場旅行,在玩一場角色扮演RPG,讀者跟著主角進入打怪升級的世界,這是網路小說存在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