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淺析金庸武俠小說的佛教思想

淺析金庸武俠小說的佛教思想

發布時間: 2022-12-15 01:44:35

❶ 分析金庸小說中儒道佛思想的體現

金庸的小說不是單一的一對一的包含,所以你的問題不是很嚴謹,但是作為一個金迷來說,我就盡量,希望你滿意。
首先,儒家思想。儒家講求積極入世,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禮儀教化要求人謙恭有禮,做人應當做到翩翩濁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是《書劍恩仇記》,故事中的主角陳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首先他的父親就是當時大儒,學問非凡,在這種熏陶下他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金庸有意或無意的總是在其中穿插著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甚至是他微笑的樣子,金庸都盡可能的帶著「有禮」二字,再加上這部作品是金庸的處女作,我國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裡,他當然會盡量運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貫穿在作品當中。陳家洛是紅花會的領導者,最大的願望就是反清復明成功,為此他積極努力,聯合霍青桐的族人一起對抗清軍,但是由於我本人並不喜歡他所以所說不多。
接著是道家思想。這個完全不用考慮就是《倚天屠龍記》,因為道教的最富盛名的武當派開山鼻祖即在此,張三豐當年於三峰之前忽然頓悟,於是創立了武當派,之後,短短的幾十年間,就趕上少林,與之其名,《倚天》一書就在此基礎上開展。在張無忌身上可以明顯的看出道家思想的痕跡,他凡事沒有主見,總是事情來找他,他再硬著頭皮去解決。道家講求凡事不強求,一切是天意,張無忌深諳此道,完全沒有積極主動的意思,答應娶殷離是因為她的主動要求,再後來面對謝遜的要求,他又娶周芷若,再者,面對小昭的暗自傾心,趙敏的大膽熱情,他都招架不住,希望全娶了。練成乾坤大挪移,成為明教教主,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就如太極掌法一般緩慢漸進。不過或許如此,他的結果還算可以,可以說是道家遁世思想救了他吧,使他免於被朱元璋搶奪地位而殺死,是幸也是不幸。
最後是佛家思想。首推《天龍八部》,不為其他,最關鍵的是此作品中的第一高手是少林的掃地僧。天龍八部之名本就取自佛教經典,此書完全是一本佛教寓言故事,叫人如何做真正的人,標准就是那結拜三兄弟,蕭峰,虛竹,段譽,此三人或多或少都受過佛教思想的洗禮,蕭峰的授業恩師玄苦大師就是少林玄字輩的智者。虛竹從小在少林寺長大,與佛是密不可分,段譽是生在大理,那裡是佛教盛行之國,如此一來,佛家思想理所當然是這本書的主心骨。如蕭峰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最後為了救遼宋子民免於戰爭,自刎而死。可敬可佩。我不如地獄,誰入地獄。
然後多舉例子證明即可。
呵呵,可以嗎?

❷ 金庸為什麼會成為佛教的忠實信徒

金庸的武俠世界當中的人物要想練到絕世武功,必須走佛學路徑,精神思想達到極致,武功才能突破瓶頸,可見金庸對佛學有多麼痴迷。能把金庸先生的佛學思想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必然是他的最傑出的作品天龍八部。其中佛學思想最高深的代表人物是名不見經傳的神僧,掃地僧。蕭峰的父親和南慕容的父親都是在掃地僧的引領下才進入佛門。

他發現中文翻譯過來的佛經太過深奧,並且有很多錯別字,一個字錯了,整個意思就變了,為此他專門找到了英文版的佛經來讀。他向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的原始佛經,是英文版。這部經典就是著名的南傳佛經的代表作,與每個人的精神生活經歷非常相似,讀著讀著,金庸開始對佛教有了信仰。金庸慢慢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開始變得滿心歡喜之後,他又開始研讀大乘佛教的佛經如楞嚴經、維摩詰經、般若經。他最喜歡的是妙法蓮華經。

❸ 請問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貿易金融中心,在高度繁忙的商業活動中運轉著。香港的作家不能不受到商業機制的制約,這就決定了香港的文學作品帶有很強的商業化特點:娛樂性較強,通俗文學盛行。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在整個香港文學中一枝獨秀,有著重要的地位。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 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 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淫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 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 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 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 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 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 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 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 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❹ 看金庸武俠小說,你學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俠小說之後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絕世武學上面,還幻想著成為一代大俠什麼的;也不是愛慕裡面的情投意合、長相廝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裡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既是以歷史為主線,符合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事,同時其中還蘊含了許多佛家教義,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掃地僧、空見大師、一燈大師和三渡等高僧為代入人,像我們展示了許多佛家教義。

最後——空即是圓,圓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俠小說之中,真正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應該是這些佛家教義,其中像謝遜和裘千仞這些誠心悔過和蕭遠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❺ 天龍八部 佛學思想

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中八類護法天神。具體如下:
1、天眾。天即天人,如護持佛教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大功德天,韋馱等二十諸天即是。
2、龍眾。即掌管興雲降雨的神。《華嚴經》中載無量諸大龍天,如毗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等,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眾生熱惱消滅。
3、夜叉。為梵文YaKsa的音譯,意思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健」等。音譯又作「閱叉」、「葯叉」、「夜乞叉」;譯雲:能啖鬼」謂食啖人也。又雲「傷者」、謂能傷害人。《法華玄贊》卷二雲:「夜叉,此雲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維摩詰經注》卷一說夜叉有三:「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這原本害人的惡鬼經過佛教的感化,終於棄惡揚善,擔當起持護正法的宏偉重任,成為佛教護法神的一支。
4、乾闥婆。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阿闥婆吠陀》說有六千三百三十三個。據稱是奉侍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智度論》卷十稱:乾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贊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出現了中國化的乾闥婆,這就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飛天都是天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手揮琵琶,奏鳴天樂,鼓樂歌贊於諸佛之間。
5、阿修羅。原為一種惡神。阿修羅有容貌醜陋之義,佛教將此收為護法神。
6、迦樓羅。金翅鳥,其大無比,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此鳥以龍(蛇)為食,可除毒蛇害,有益於眾生。在有的經典中,迦樓羅被認為是佛陀頭上的一個護法神——大鵬金翅鳥。這位護法神,在中國的著名小說《西遊記》中也有自己光輝的一筆,《西遊記》中有個獅駝國,三個魔王分別是獅王、象王和大鵬。以三魔頭本領最大,連孫悟空也奈何他不得,後來被佛祖收伏,現本相為大鵬金翅鳥,在如來頭頂光焰上做了護法神。
7、緊那羅。梵文為Kimnara,過去譯作「人非人」、「疑神」,又稱「音樂天」,意為奏法樂之天神。佛經亦有「真陀羅,古稱緊那羅。音樂天也,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的記載。
8、摩睺羅迦。即大蟒神。
以上為八部眾,因天眾和龍眾最重要,故統稱天龍八部,為佛教護法堵天神之一。這些護法神有的來自婆羅門教和印度原始宗教,他們能皈依佛教,不但起到了護持正法的偉大作用,而且也是佛教慈悲攝受精神的側面表現。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像反「異化」的寓言。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人就不怎麼依靠「身體」來戰鬥了,而武俠世界卻崇尚回歸到身體的戰斗,像蕭峰、郭靖這樣的絕世大俠,連冷兵器都不用,直接用肉掌。但武功高低最終決定於內力,內力的修煉,還要從身體向內繼續探求,需靜心吐納而得。
這種探求內在的企圖,還沒有觸及到金庸的佛教感悟,金庸在其巨著《天龍八部》有對佛教思想的發揮。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徹智慧正面觀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來化解人世無窮冤孽的真正傑作」。(何平語)
《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是從佛學中來的,八部天龍,各屬欲界,盡管業報不一,但終入輪回,漸然俱盡。小說中為惡之人必有為惡之因,為善之人必有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和孽緣,然而業報不一,冤冤相報。
首先是人世無常,身不由己。蕭峰曾經發誓,說終我一生,絕不殺一個漢人。可是結果聚賢庄一戰,很多自己昔日兄弟,都殺了不少。虛竹的理想是做一個標準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簡直要崩潰了。可是峰迴路轉,當所有的規則都破掉之後,這個時候突然發現虛竹是一個最好的和尚,佛學的光輝這個時候才普照出來。他是這個小說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也是慾望最少的人。
慕容復是「貪」,對功名執著,落得癲狂;蕭峰是「嗔」,對復仇執著,錯殺愛人;段譽是「痴」,對情愛執著,終日自苦。
在最後一卷,一個少林寺無名老僧,一個「衛生管理員」,輕描淡寫地打敗所有高手。這里就包含著佛家的無名無相的思想,道理講的是非常深刻的。

❻ 金庸的學佛之路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常常宣揚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這不僅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更是對於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引導。

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金庸的武俠世界以這樣的評價:「倘若有人想藉助文學作品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中國當代的武俠小說始於金庸,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浩瀚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奇跡。

金庸小說中蘊涵著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

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復雜的文字梵文。

金庸說:「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的高僧教導,純粹就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的和艱難的過程。」

1976年,金庸收到一個噩耗,19歲的長子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對他打擊非常大。

當時他覺得非常的愧疚沒有和兒子探討過生命的意義,他並不知道兒子為什麼在美國要自殺,生命這么可貴,他怎麼就輕易的放棄了生命?

他想和兒子能在心靈上有溝通,但卻實現不了了。

之後一年,生死的終極問題他一直在思考。他看了很多的書,想探究生與死的奧秘,但很多書籍都不能回答他的這個終極問題。

最後,他覺得應該在宗教里找到答案。他曾經系統地閱讀過《聖經》,很肯定聖經里並沒有他要的答案。

有一天,他忽然領悟到了亡靈不滅應該去佛教中尋求答案。

中國佛經浩瀚如繁星,只讀基本入門的書,他就覺得其中的迷信色彩太多,不符合他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但還是勉強讀下去。

後來越讀越深,讀到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歷經幾個月的苦讀,潛心研究琢磨,忽然就有了感悟,覺得自己找的真理就在佛經中。

只是,他覺得中文佛經太過深奧,有些古文翻譯偶有一兩個字有完全歧義的含義,實在無法了解。於是就在英國訂購了全套的《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

所謂的原始佛經,就是佛教研究者認為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記錄。

英文佛經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深奧,容易閱讀,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

由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他有了信仰,開始相信佛陀釋迦牟尼確實是悟到了人生的真實道理,然後將自己悟道的內容傳給世人,這就是佛法。

最終佛法解決了金庸的問題,讓他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走了出來,這個過程大約是一年半時間,他開始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教。

後來他又讀了大乘佛教中的《楞嚴經》、《般若經》。問題又來了,大乘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內容,奇異和誇張的東西,讓他不大相信,並覺得超出人的常理,不大讓人信服。

直到有一天讀了《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終於有所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普羅大眾都能聽得懂,學得到。

佛陀用牛車、大雨等等和人們生活相關的內容做比喻宣講佛法,為了讓人通俗易懂,甚至佛陀假裝中毒將死也無不可,目的就是讓人懂得佛教的道理。

了解了妙法兩字的意思,他對大乘佛教的那些怪異故事也就不大反感。

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認為自己的心靈最和「般若宗」接近。

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後,金庸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入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

❼ 金庸為什麼老愛談佛教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不僅信仰佛教,而且對佛教有很深的研究,可以說,金庸不僅是小說家,而且也是佛學家。
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有佛教的內容,這幾位大師也都是佛學大師。金庸也是如此,作為中國的文學家,如果不學習佛教,就不可能是一流的文學家。因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不懂佛學,建議不要在中國寫作啊。

❽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

熱點內容
懸疑求生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00:34:35 瀏覽:400
好看的雜志上的輕小說 發布:2025-01-20 00:33:57 瀏覽:972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 發布:2025-01-20 00:18:45 瀏覽:116
現代攻有殘疾小說 發布:2025-01-20 00:17:52 瀏覽:36
主角是人變僵屍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1-19 23:58:04 瀏覽:748
重生香港風流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9 23:42:46 瀏覽:299
女主輕松向完結小說 發布:2025-01-19 22:35:33 瀏覽:196
鳳求凰小說全文閱讀同名電視劇 發布:2025-01-19 22:35:21 瀏覽:236
晉江小說高分言情小說 發布:2025-01-19 21:32:37 瀏覽:69
主角有很多能力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9 21:25:38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