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起源於唐傳奇
A. 中國的武俠小說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B. 中國的武俠小說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C. 世界上第一部武俠小說是誰寫的
《江湖奇俠傳》,《江湖奇俠傳》前後雖出自兩人手筆,但小說內容和格局,完全渾然一體,成為民國章回小說中的優秀作品。這部小說中「火燒紅蓮寺」「張汶祥刺馬」是被眾多的小說、戲劇取為題材的;而這部小說中許多神奇的情節,又多有中國古代神怪小說奇幻變化、怪誕神奇的想像虛構的淵源,如金羅漢呂宣良有一對神鷹,渲染了主人公的神秘行跡,正與《西遊記》中以沿路收徒征妖中的神妖的描摹相彷彿,奇獸成魔,靈物化妖,萬物皆有靈性,於是主人公格外奇幻莫測。這是與一般宣揚武功的武俠小說略有不同,是神怪和武俠相揉合的小說體,正如書題的「奇」和「俠」兩字。
小說前半部抗清意識較為顯明,主線人物柳遲是明末隱居山出生,不少人物都與太平天國發生了聯系,笑道人所述的昆侖派祖師,即為明末福王後裔;後半部抗夷意識又為突出,笑道人和哭道人的鬥法和酒俠對紅雲老祖的說教,都透露了這樣的觀念。但其貫穿全書的卻是以正壓邪的義俠思想,這是民族傳統思想的真理觀、正義觀。如前半部為張汶祥刺馬翻案,直接把張汶祥的俠義精神寫出來,後半部更著力寫了酒俠的正義行為。因此,這部小說提供了社會思潮研究的生動材料。
小說宣揚了愛國主義的感情,這與成書的時代有密切的關系。哭、笑二道人的鬥法,酒俠以琉璃球感化紅雲老祖等人,都淋漓盡致地以幻術形式反映了鴉片戰爭以來民族的危機。昆侖、崆峒因派別門戶之見,嫌隙日增,最後在民族利益面前,重新攜手合作,這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是有現實意義的。
小說中大多篇幅描繪了湖南一帶的風俗民情、民間傳說,也是民俗學研究的資料。如湘陰、長沙的調龍燈,叫化背米袋多少劃分等級的習俗,平江、瀏陽兩縣的爭水陸碼頭,等等,再加上眾多的地方民間傳聞故事,使小說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使讀者看到舊時代的社會風貌,宛若進入了歷史博物館的民俗展覽廳,目不暇接。這也是這部小說擁有眾多讀者的原因,其雅俗共賞,也不是一般粗劣的俗小說所可比。
這部小說的章法結構是著力寫「傳」,人各有傳,傳傳相貫。因人物眾多,傳多事多,枝葉繁茂,從而主幹情節開展比較緩慢,形成它自身傳與傳縱橫交叉的藝術風格。作者在一百零六回中自白道:「雖則是小說的章法稍嫌散漫,並累得看官們看的心焦,然在下寫這部義俠傳,委實和施耐庵寫《水滸傳》、曹雪芹寫《石頭記》的情形不同。《石頭記》的范圍只在榮、寧二府,《水滸傳》的范圍只在梁山泊,都是從一條總干線寫下來。所以不至有拋荒正傳,久寫旁文的弊病。這部義俠傳卻是以義俠為范圍,凡是在下認為義俠的,都得為他寫傳。從頭至尾,表面上雖也似乎是連貫一氣的,但那連貫的情節,只不過和一條穿多寶串的絲繩一樣罷了。這十幾回書中所寫的人物,雖間有不俠的,卻沒有不奇的,因此不能嫌累贅不寫出來。」作者以「奇」和「俠」為寫作的綱,以各人的傳為目,貫穿成氣勢磅礴、規模宏大的長篇小說,這是構思上獨特之處。這種匠心獨運的構思,是比較了傳統優秀的長篇小說之後而自走的道路,對讀者自然會有啟發的。
小說的後半部寫了人物和事件的結局,與前半部珠聯璧合,續作者的功績也赫然可貴。原作者寫到一百零六回,正有寫不下去之感,他表白道:「至於兩派的仇怨,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釋。不過在下寫到這里,已不高興再延長下去,暫且與看官們告別。以中國之大,寫不盡的奇人奇事,正不知有多少!等到一時興起,或者再寫幾部出來給看官們消遣。」由於原作者立意在於寫出「奇」和「俠」,取材也多有傳聞依據,難免使小說產生意境開拓之困惑。續作者便大膽虛構,指出新的思想境界,不僅續到有個結局,而且把現實生活中半殖民地社會人民的憂思也寫了進去,使小說更具現實感。續作者寫的外夷入侵幻境,卻正是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中侵略者猙獰殘暴行為的真實概括。
廣大讀者歡迎章回小說,是因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廣大讀者一份重要的精神食糧。續作者在一百零七回中有一席長達千餘字的表白,其中說道:「不料一百零六回刊出後,看官們責難的信紛至沓來,彷彿是勒逼在下非好好的再做下去不可。以在下這種營業性質的小說,居然能得看官們的青眼,在下雖被逼勒得有些首急,然同時也覺得很榮幸。因此重整精神,拿一百零七回以下的奇俠傳與諸位看官們相見。」可見,續作的原因是由於讀者「勒逼」,使這部《江湖奇俠傳》在後半部有更新的藝術意境,是讀者的功勞。我們不妨說,章回小說是民眾文學的財富,根在民眾。
D. 武俠小說的起源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象現在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板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瓦崗寨的程咬金、秦叔寶等與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摘自小說閱讀網
E. 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產生的具體時間(哪朝哪代是哪個皇帝在位的第多少年公元多少年)
最早的與俠有關的是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和《史記刺客列傳》。
最早的武俠小說是《燕丹子》,具體成書年代不詳,魯迅認為是漢朝以前(《中國小說史略》),記載此書最早的是《隋書經籍志》。它講述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荊軻刺秦王發生於公元前227年,漢朝建立於公元前202年。所以按魯迅的說法該書應產生於公元前227年至公元前202年。
至於俠的起源,推薦你看易中天《帝國的惆悵》之《千年一夢》。簡單來說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士」演化而來,文士後來成為政客儒生,武士後來演化為武俠。
研究武俠及武俠小說推薦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
F. 中國武俠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應該是唐傳奇吧
G. 中國的武俠小說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20世紀前半期武俠小說不僅作品多,傳播廣,而且從內容到形式,都與古代武俠小說有明顯的區別。出現了北派四大家:還珠樓主(1902~1962)
,以寫奇幻的劍仙取勝,代表作為《蜀山劍俠傳》;白羽(1899~1966),以寫人情世故擅長,代表作為《十二金錢鏢》;鄭證因(1900~1960),以寫幫會爭斗、武功技擊稱雄,代表作為《鷹爪王》;王度廬(1909~1977),以寫悲劇俠情聞名,代表作為《鶴一鐵》系列五部曲。
50年代初,武俠小說在經過一度沉寂之後在港台復興,在小說的內容、技巧上都與1949年以前的武俠小說有明顯的不同,人們習慣上稱作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作品層出不窮,水平很不整齊,以金庸、梁羽生、古龍三人的影響最大。金庸的代表作品有《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梁羽生的代表作品有《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七劍下天山》等。古龍的代表作品有《楚留香傳奇》系列、《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等。
大陸的武俠小說是從80年代復興的。
1981~1985年,以刊於各類文學報刊上的中篇武俠小說為主,1986
年以後,長篇武俠小說競相推出。代表作品有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殘墨的《神州擂》、趙西玉的《達摩劍》、張寶瑞的《八卦掌傳奇》等。
H. 武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要說源頭,那要很早很早了呢
武俠:顧名思義,就是憑借自身的勇武主持公道正義之俠士。從太史公的《游俠列傳》開始就記述這類傳奇故事。但「武俠」一詞卻由來甚晚,據說是由日本人所衍創,至明清時代流傳至中國,即而「武俠」一詞開始大行其用。
《史記》中的游俠列傳,雖然寫的是真人真事的歷史,但司馬遷的文筆是真沒話說,讀起來就跟小說似的。以至於從那以後,武俠小說的有很多情節都借鑒了其內容,或是其中人物的性格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武俠在中國的發展史淵遠流長。關於他的發展史,有很多種說法,比較通俗的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源於唐人小說,如代表作《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等作品,俠義類小說由此開始大行其盛,接受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另一種說法是:源於太史公〈史記〉中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由於俠義小說是傳奇類小說,與太史公的嚴肅傳記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接受這種說法的人並不多。
漢朝太史公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寫了荊柯、郭解、聶政、豫讓等游俠刺客的傳記故事,塑造了一個個俠烈至性,血肉豐滿的文俠武俠形象,幾千年來滌盪著讀者的心胸,是武俠小說發展的原動力。不過這畢竟是傳記文學,還不是純粹的武俠創作。到了六朝時期,志怪小說盛行,但也夾雜有歌頌俠義志士的作品,如著名的〈搜神記〉,其中就有類似的豪俠故事,但篇幅不長,情節也較簡單。
在後來,唐朝有唐傳奇,雖然唐傳奇不僅僅是武俠,但也算是武俠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學領域極其繁榮昌盛,傳記小說也開始大行其盛。唐初以愛情和神怪為主,代表做有:《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霍小玉傳》等,到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勢力強大,彼此以刺客牽制和威攝對方。刺客成了爭權奪利的工具,因此社會上盛行游俠之風,以此為內容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顯示在當時動盪的社會中,人們對現實的無奈,又看不到希望與出路,只有寄情於那些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身上。不畏強暴、本領非凡的俠客,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特別是《虯髯客》,寫的是隋末時期,虯髯客、紅拂、李靖這風塵三俠的故事,全篇俠氣縱橫,依託歷史為背景,衍生出一段豪俠故事。金庸稱該小說乃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到宋元時期,武俠文化衰落,直至明朝又開始了一個顛峰。
明朝的〈水滸傳〉〈三國演義〉是武俠小說的又一顛峰,他把武俠小說從文言變成白話,又短篇而到長篇,演義類章回體小說開始盛行,也標志著武俠小說創作的成熟。另《西遊記》、《封神演義》、《三逐平妖傳》、《綠野仙蹤》等書,內容雖然同武俠小說大相徑庭,但卻對後來出現的劍仙系列小說有脈絡相承之處,可以算是武俠小說發展過程中的另一條支脈吧。
到了清朝,公案類小說發展很快。如《施公案》、《綠牡丹全傳》,《兒女英雄傳》、《萬花樓》、〈三俠五義〉等等。這類小說的特點是將官府與俠客聯為一體,清官公正廉明,俠客行俠仗義,書中即有英雄仗義,又有兒女情長,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說的局限性。除了此類俠義小說外,神怪類小說也得到了發展,如〈濟公傳〉〈聊齋志異〉等。這類小說的人物亦俠亦僧,亦神亦怪,情節多為正邪鬥法,行俠仗義,捉妖伏魔,是劍仙系列小說的前身。
到了民初,武俠小說的創作盛況空前,當時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是近代武俠小說的先驅,是中國第一部正宗的武俠小說,影響深遠,同類的小說有《荒江女俠》,《碧血丹心》,《四海群龍記》,《江湖二十四俠》,《十二金錢鏢》,《鷹爪王》,《卧虎藏龍》,各擅勝場,名振一時。南派的代表人物是還珠樓主,主寫奇幻劍仙,代表作有《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揉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的奇幻作品;其玄思妙想,包羅萬象,洵開中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之大,迄今無人能及。
此外,近現代以來,武俠小說有新、舊兩大派的說法,大抵是由新、舊文學之分而來。故范煙橋著《民國舊派小說史略》特加點明:「舊派」主要是指章回體小說。然而此一 界定對於武俠小說而言,並無太大意義;因為凡是長篇武俠小說必分章回,無論其
為對偶、孤句或是長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謂「新派」武俠小說究竟何所指?筆者認為理應以作品的內容所表達的
新思想、新觀念及新文學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來看五十年代以後號稱「新
派武俠小說創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實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獲
此不虞之譽,蓋因當時香港傳播界竭力宣傳鼓吹,以有別於大陸全面禁止的「舊派
」武俠小說或香港本地泛濫成災的「廣派」武俠小說而言。
惟不可否認,自梁羽生、金庸先後崛起香江,武俠小說即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
所發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而台灣方面則聲勢浩大,計有郎紅浣、成
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
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古龍、陸魚、上
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
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秦紅、獨孤紅、溫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後
排序);雲蒸霞蔚,極一時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並不多
I. 武俠起源
武俠小說的起源
中國武俠小說起源於起源於先秦,其最初的是作用是,記人,記俠義之人,敘述他們的事跡。在《左傳》、《戰國策》等史傳散文和《韓非子》先秦諸子散文中都可以知道武俠小說的影子,這個時候最著名的就是《荊柯刺秦王》。時間來到了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有兩個傳記,一篇是《刺客列傳》,另一篇是《俠客列傳》,在這兩篇傳記中,司馬遷集中記載了俠義之士的事跡,這在小說史上是第一次,盡管史記更多的是記錄真實的故事,渲染和誇張的成分不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特別是武俠進入了發展期,有一批小說問世。其中以《世說新語》和《搜神記》最為著名,2書中記錄了大量俠義故事,比如宋定伯捉鬼、李寄斬蛇等,這些故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虛構性,對主人公進行了藝術上的加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隨後是唐宋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在世界上都屬於前列,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文人墨客,以武俠傳奇為代表的通俗小說,逐漸為大家所接受。傳奇無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在語言上,都要生動得多、也豐滿得多。比較著名的傳奇小說如《我來也》、《昆侖奴》、《白猿記》、《霍小玉》等等。最後宋末明清,中國的武俠演義達到了一個顛峰,以施耐庵,吳成恩為代表一批傑出文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四大名著自然不用說,包公案和三俠五義也堪稱經典大作。
民國初,武俠小說的寫作風格開始多樣化,長短兼有,文言,白話並存。向愷然渲染奇幻加技擊;趙煥亭演敘風土人情、神化武功;顧明道運用新文藝筆法,描寫俠骨柔情;姚民哀開創《幫會武俠》一脈其中以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以及顧明道的《荒江女俠》最為經典。由於國家衰落,小說往往強調民族氣節,宣揚俠烈精神,給國人以警示的作用。民國三十年後,活躍於華北文壇號稱北派五大家的武俠小說巨擘——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而成為社會大眾心目中的新偶像,與其說是讀者喜新厭舊,為他們旗幟鮮明、各有特色的作品所吸引,不如說民國二十年代的先進武俠名家實未能自我完善其創作內涵,統一小說風格。屬於這一時代的優秀作品有《平妖傳》、《濟公傳》、《綠野仙蹤》、《女仙外史》乃至《七劍十三俠》等。
接下來就隆重推出中國最影響力,同時也是被改編成游戲的作品最多的金庸大俠了。金庸本名查良鏞,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此作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啼聲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如果說《書劍》是金庸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則越過虛實相映成悲、反諷農民起義的《碧血劍》(一九五六年),挾著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金庸先生所建構的入世武俠神完氣足,剛柔並濟特別是靈活運用早年還珠小說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華,所過皆化;再採取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俠小說脫胎換骨,煥發新姿,普遍獲得世人肯定與重視。
J. 武俠小說起源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大類別。「俠」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在《韓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至於武俠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記·游俠列傳》,是武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俠小說 當推漢代無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時期的武俠小說侈談鬼神,俠客也常用怪誕的手段來達到行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寶《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李寄》和陶淵明《搜神後記》中的《比丘尼》等。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把以武力挾持他人的人也歸之於「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周處》、《戴淵》等,為後世的武俠小說塑造性格復雜的俠客形象開了先河。唐代的武俠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袁郊的《紅線》、裴鉶的《聶隱娘》、《昆侖奴》等。宋代武俠小說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於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喪國失地後思鄉之情的《俠婦人》,著重寫道教法術的《李勝》,講述盜賊機智狡黠的《我來也》等。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已處於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俠小說集《劍俠傳》,采自唐、五代、宋的傳奇小說,多屬膾炙人口的精品。白話武俠小說自宋元話本開始 ,日趨興盛 ,明代短篇白話武俠小說散見於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錢》等。長篇白話武俠小說當推元末明初成書的《水滸傳》,是古代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俠小說發展中的一個高峰 ,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4個流派:忠義盜俠型、武俠公案型、英雄兒女型、武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齡的短篇《小翠》、《嬌娜》、《聶小倩》等,白話的以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濟公全傳》和唐芸洲編次的《七劍十三俠》為代表。《濟公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主人公濟顛是一位亦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劇性人物,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喜劇俠客形象的重要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