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
Ⅰ 按魯迅「中國小說史」中的分類,「西遊記」屬()一類
應該是"神魔小說"
Ⅱ 魯迅的作品(分類)
魯迅代表作品:《狂人日記》、《中國小說史略》、《華蓋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兩地書》
1、《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2019年4月,以色列獨立文學出版社九條命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特拉維夫大學簽署協議,將在以色列出版魯迅經典作品《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由《紅樓夢》希伯來語版的譯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譯。
2、《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是由現代文學家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精當地評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後期小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書共二十八篇,書後附有《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是作者1924年7月在西安講學時的講稿。《中國小說史略》對中國小說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它從遠古的神話與傳說起溯,其後依序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各個階段,從漢代小說、六朝小說至唐宋傳奇,從宋代話本及擬話本、元明的講史小說、明代的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擬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至清代的擬晉唐小說、諷刺小說、人情小說、狹邪小說、俠義及公案小說,直至清末的譴責小說。
其見解精闢,材料豐富、線索明朗而清晰,給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專著取材詳實,分析精當,結構謹嚴,脈絡清楚,內容豐富,填補了小說研究史上的空白。
3、《兩地書》
《兩地書》第一部分說的是女師大的事,沒有一點情啊愛啊的;第二部分是廈門與廣州間的通信,生活瑣事居多,關愛之情已溢於言表;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間的通信,也是生活瑣事居多,關心之情溢於言表。
對魯迅的認識,我想大凡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應該是有所知的。在那個時代,魯迅是中國文化的一桿旗,既是新文化的代表,也是年輕知識分子的的路標,還是時代文化的方向。毛澤東曾經給予了魯迅高度的評價,我想應該是得到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認同的。
但對於許廣平,了解的人怕是不多。而且大多停留在「魯迅夫人」的層面上。在魯迅的光環下,再耀眼也難顯光輝。
4、《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5、《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Ⅲ 魯迅作品全部分類是怎麼樣的
一、小說集
1、《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2、《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二、雜文集
《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續編的續編》、《而已集》、《三閑集》、《南腔北調集》、《二心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准風月談》、《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
三、翻譯作品
《壁下譯叢》、《現代新文學的諸問題》、《藝術論》、《文學與批評》、《月界旅行》、《工人綏惠略夫》、《現代小說叢譯》、《愛羅先珂童話集》、《文藝政策》、《毀滅》、《十月》、《表》、《死魂靈》、《葯用植物及其它》、《譯文補編》、《地底旅行》、《域外小說集》
四、學術專著
《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五、其他作品
《野草》、《朝花夕拾》、《古籍序跋集》、《譯文序跋集》、《兩地書》、《魯迅書簡》、《魯迅日記》
魯迅雜文特色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
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Ⅳ 魯迅作品分類
1、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皆收於《吶喊》中)
2、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4)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雜文合集:
《墳》 1927年3月,未名社 《熱風》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續編》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續編的續編》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 《花邊文學》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
《偽自由書》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 《准風月談》 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
《且介亭雜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補編》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翻譯作品單行本:
《壁下譯叢》 1929年4月,上海北新書局 《現代日本小說集》 1923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現代新文學的諸問題》 1929年4月,上海大江書鋪 《桃色的雲》 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
《藝術論》 1929年6月,上海大江書鋪 《苦悶的象徵》 1924年12月,北京未名社
《文學與批評》 1929年6月,上海水沫書店 《出了象牙之塔》 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
《月界旅行》 1903年,日本東京進化社 《小約翰》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
《工人綏惠略夫》 1922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思想·山水·人物》 1928年5月,北新書局
《現代小說叢譯》 1922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近代美術史潮論》 1929年,北新書局
《愛羅先珂童話集》 1922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小彼得》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書局
《文藝政策》 1930年6月,上海水沫書店 《藝術論》 1930年7月,上海光華書店
《毀滅》 1931年9月,上海大江書鋪 《豎琴》 1933年1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十月》 1933年2月,上海神州國光社 《一天的工作》 1933年3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表》 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書店 《俄羅斯的童話》 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書店
《死魂靈》 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局
《葯用植物及其它》 1936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山民牧唱》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譯文補編》 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
《地底旅行》 1906年3月,上海普及書局及南京啟新書局
《域外小說集》 1909年3月,上冊;1909年7月,下冊 署會稽周氏兄弟纂譯,周樹人發行,出版社未知
魯迅學術專著:
《中國小說史略》 1923年12月,上冊;1924年6月,下冊,北大新潮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
Ⅳ 魯迅的作品分為哪些類
魯迅的作品分為小說集、散文集、文學論著、散文詩集、論文集和雜文集。小說集由《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文詩集:《野草》;論文集:《門外文談》;雜文集:《墳》、《熱風》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Ⅵ 魯迅清代小說分哪為六類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講了四種:「講史」、「神魔」、「人情」和「擬宋市人小說」(或謂「話本小說」)
Ⅶ 中國古代小說有幾種體裁
中國古代小說有7種體裁,分別為志怪小說、軼事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章回小說、譴責小說和演義小說。
志怪小說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軼事小說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傳奇小說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話本小說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章回小說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譴責小說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
(7)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擴展閱讀
古代志怪小說的發展:
志怪小說來自漢魏六朝時期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
漢代以後,道教和佛教逐漸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特別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等。
明朝時期,志怪小說可以舉干寶的《搜神記》作為代表,該書收集了許多晉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為一部匯編性質的小說集。其中一些優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三王墓》、《韓憑妻》等,長期在民間流傳,有的還曾編成戲曲和白話小說。
東晉時期,志怪小說比較完整的還有相傳是陶淵明作的《搜神後記》、王嘉的《拾遺記》、劉敬叔的《異苑》、吳均的《續奇諧記》等,其他的書大部分都散失了。
Ⅷ 古代小說的小說分類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八)將古代小說分為六類:
一、志怪:神、異、宣、陽等。
二、傳奇:燕、真、鶯、玉等。
三、雜錄:世、林、言、話等。
四、叢談:齋、溪、谷、山等。
五、辯訂:鼠、雞、暇、疑等。
六。箴規:訓、范、勸、省等。
以上分類,反映出十六世紀中國學者對於古代小說的看法。
魯迅將中國古代小說分為神怪小說、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世情小說。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第一次對小說進行了分類,他將小說分為十類:「一曰偏紀,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
南宋的吳自牧以「說話」為基礎,將小說分:「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發跡變泰(發發蹤參)之事。」
宋朝民間「百戲伎藝」中的「話話」分為四家:「小說、說鐵騎兒、說經、講史」。
羅燁將小說分為「煙粉、靈怪、傳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術、神仙」八類。
Ⅸ 從題材上看,魯迅的小說主要有哪幾類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等。
Ⅹ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分為那2大類
魯迅最早將魏晉南北朝小說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1、志怪小說
在魏晉南北朝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佛道方術思想盛行,由此發展而形成了以記述有關神仙鬼怪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主的文學作品,稱之為志怪小說,
大致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沿著《山海經》專記絕域殊方的山川物產,一個沿著《穆天子傳》專記神仙靈異之跡,並新增一些煉丹成仙普渡人間之作。
其構成復雜,糟粕部分純屬宣揚迷信思想,而其精華部分則曲折的反映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愛憎和要求,充滿了美麗的幻想,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以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幽冥錄》為代表。志怪小說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唐傳奇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沈既濟的《枕中記》源於劉義慶《幽明錄》的《焦湖廟視》。在中國小說史上,說狐道鬼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於這時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
2、志人小說
或稱軼事小說,是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歷史人物的傳聞軼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內容主要記述了人物的軼聞鎖事,言談舉止,從中可見當時社會清談玄理,品藻人物,標榜名士的社會風氣和面貌,又稱清談小說、軼事小說。志人小說在數量上僅次於志怪小說。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形成的。志人小說和其他小說一起,開啟了後世小說之先河。代表作是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它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10)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擴展閱讀:
志怪小說代表《搜神記》:
《搜神記》的作者是東晉時期的干寶。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年輕時勤學博覽,喜歡陰陽術數之類的東西,因為才名出眾,被朝廷召為著作郎。
他對經史之學研究很深,但所著的書都已經失傳,只有《搜神記》流傳下來,此書以寫鬼神為主,而且借寫鬼神為由,演繹不同的倫理道德觀念,寄託作者的人生體驗。
《搜神記》是較早集中記述神話傳說,俗聞逸事的專書,黃搜集故事464篇。書中故事大都源於神話傳說,宗教演繹和民間傳聞,雖然虛妄荒誕,卻也各有理寓。
講忠孝節義的,反映儒家觀點;講神仙術數的,植根道教思想;表現因果報應的,源於佛學思想;勸善懲惡則是三教殊途同歸的目的。撩開其鬼怪世界的神秘面紗,可一窺民俗風情,可了解世道人心。
《搜神記》中還有不少優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嫦娥奔月》、《弦超》、、《河伯女》等。這些故事情節曲折、描寫細致,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短篇小說了,對唐代的傳奇和元明兩代的戲曲都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