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pdf
① 古龍的小說,全部,書名
蒼穹神劍 (1960年出版)處女作 月異星邪 (1960) 劍氣書香 (1960)後半部由墨餘生代筆 湘妃劍 (1960) 劍毒梅香 (1960)上官鼎代筆 孤星傳 (1960) 失魂引 (1961) 游俠錄 (1961) 護花鈴 (1962) 彩環曲 (1962) 殘金缺玉 (1962) 飄香劍雨(正、續) (1963) 劍玄錄 (1963) 劍客行 (1963) 浣花洗劍錄 (1964) 情人劍 (1964) 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門) (1965) 以上為早期作品, 為生計而作, 多為模仿他人, 尚未形成風格。 武林外史 (1965) 名劍風流 (1966)結尾由喬奇代筆 絕代雙驕 (1967) 楚留香傳奇(鐵血傳奇) 血海飄香 (1968) 大沙漠 (1969) 畫眉鳥 (1970) 楚留香續集 鬼戀俠情(借屍還魂)(1970) 蝙蝠傳奇 (1971) 桃花傳奇 (1972) 新月傳奇 (1978) 午夜蘭花 (1979) 多情劍客無情劍(風雲第一刀) (1970) 九月鷹飛 (1974) 歡樂英雄 (1971) 大人物 (1971) 蕭十一郎 (1973) 火並蕭十一郎 (1976) 流星·蝴蝶·劍 (1973) 七種武器 長生劍 (1974) 碧玉刀 (1974) 孔雀翎 (1974) 多情環 (1974) 霸王槍 (1975) 離別鉤 (1978) 拳頭(憤怒的小馬)(1976)非"七種武器"之一, 誤收入 天涯·明月·刀 (1975) 七殺手 (1975) 劍·花·煙雨·江南 (1975) 槍手·手槍*) (1975)現代槍戰小說 三少爺的劍 (1975) 陸小鳳傳奇 陸小鳳傳奇 (1976) 綉花大盜 (1976) 決戰前後 (1976) 銀鉤賭坊 (1977) 幽靈山莊 (1977) 鳳舞九天 (1978) 劍神一笑 (1981)古龍認為這部也是失敗作品 邊城浪子 (1976) 血鸚鵡 (1976) 白玉老虎 (1976) 白玉雕龍 (1981)由中碎梅代筆 大地飛鷹 (1976) 圓月彎刀 (1977)由司馬紫煙代筆 飛刀·又見飛刀 (1977)古龍認為是最失敗的作品 英雄無淚 (1978) 七星龍王 (1978) 風鈴中的刀聲 (1980)結尾由於東樓代筆 怒劍狂花 (1982)由丁情代筆 那一劍的風情 (1982)由丁情代筆 邊城刀聲 (1983) 由丁情代筆 獵鷹·賭局 (1984)遺作, 短篇 碧血洗銀槍(1984)在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古龍作品集》中沒有,有人認為不是古龍的作品,但觀其風格和內容,應該是古龍的作品。如果不是古龍寫的,那這部作品已可亂真了。 ——取自珠海出版社《古龍作品集》, 共十卷, 五十九本。
② 台灣武俠四大家是誰
應該是: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吧
③ 葉洪生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挑燈看劍五十年——《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自序
作者:葉洪生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摘自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曲詞)
翻開半個世紀以來的台灣武俠滄桑史頁,紙上爭雄,風雲叱吒,一時多少豪傑!然而斗轉星移,歲月悠悠,昔日的輝煌卻已隨風而逝,一去不復返了。區區不才,曾目擊身經其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撫今思昔,不禁油然興起如雲亭山人孔尚任般的感慨。正所謂:「殘軍留廢壘,瘦馬卧空壕!」盡管彼此所指涉的時空事物迥異,但心境卻是一樣的。
回首前塵,自我八歲起,通過《蜀山劍俠連環圖畫》與武俠書結緣,至今不覺也將近五十個年頭了。這五十年挑燈看劍,恰巧是台灣武俠小說創作由發軔、成長、茁壯以迄式微、沒落的整個興衰歷程。我有幸躬逢其盛,得與若干武俠名家交往,把酒言歡,探討其創作之秘;又不幸目睹其師老兵疲,軍心渙散,乃至生死寂寞,被人淡忘!這些點點滴滴,若不完整地記錄下來,將是個人甚或千千萬萬武俠讀者的一大遺憾。因此,如何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善盡論述責任,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就成為我當仁不讓的光榮使命與人生課題。
惟談到為台灣武俠小說的興衰作史,看似容易,其實不然。因為這牽涉到作家、出版社、市場供需與社會風評等四方面的主客觀因素,及其彼此之間的互動關系。其中作家、作品的基本資料尤需充分掌握,否則就有以訛傳訛之虞;而每一位名家的小說風格、特色又隨著時光流轉多少有所變化(主要為了因應讀者需求),故也不宜輕率論定。凡此種種,經緯萬端,皆非任何一個「獨行俠」所可為力;更何況數十年來台灣的公立圖書館從不收藏舊版(分集印行36開本)武俠小說,而私營小說出租店又已紛紛轉型或歇業,幾無老書可供稽考了呢!
這的確是個非常棘手的難題。作史者縱然具備通天本領,但若缺乏相關文獻(此指第一手資料,即武俠書原刊本)左證,無米下炊,則一切都將成為畫餅。因改版後的「新文本」內容迭遭增刪重排,已非復當年原貌;欲令「信而有徵」,戛戛乎其難矣。
由舊書攤「尋寶」說起
誠然,台灣武俠出版界歷經1977年左右的「版型大革命」(由36開改為25開),租書業者逐步汰舊換新,舊版書殆已絕跡坊間。如果沒有預為之計,未雨綢繆;又或機緣湊巧,福從天降,是不可能獲得這些「老古董」的!差幸鄙人少無大志,很早就開始發心搜藏港、台舊版武俠書(含原刊本、再版、翻版書),亦曾略有斬獲。藉此機會,不妨將個人過去的「尋寶」經驗和盤托出;因為這林林總總都跟我半生談武論俠、講求「有書為證」,以迄如今參與撰寫武俠稗史的機緣有一定程度的關系。
凡台灣老武俠迷皆知,在過去物資缺乏的年代,想看武俠小說都是到租書店去,坐在硬梆梆的板凳上「苦讀」;或整套書租回家,大夥爭相傳閱,輪番「練功」!由於小說出租店遍布台灣各角落(全盛時約有三四千家),借閱非常方便,而書肆一般又只租不售;因此,幾乎沒有人會搜藏武俠小說。況且在傳統觀念中,武俠讀物一向被目為是「閑書」,誨淫誨盜,罪名多多!誰要說是家藏武俠書,準定「頭殼壞去」,非愚即妄!
我搜集舊版武俠書甚早,可追溯到16歲負笈台北求學時期。當時學校鄰近赫赫有名的牯嶺街舊書攤,每天前來「尋寶」的各方人士絡繹不絕。我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意外發現了全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香港鴻文版)、蹄風《游俠英雄傳》(即《四海英雄傳》)、張夢還《沉劍飛龍記》、金庸《射鵰英雄傳》三種殘本以及冒名偽作《射鵰前傳》、《九陰真經》等等,皆為查禁在案的港版書;不由為之心動,亟思納為己有。可我偏偏是個窮學生,阮囊羞澀,如之奈何!
記得當年我是偷偷瞞著父母、節衣縮食了三個多月才咬牙買下這些舊書的,曾伴我度過無數個冷月孤燈——這是我最早的武俠藏書,因而倍感珍惜。及至1967年高中畢業,父親遠從東港老家前來接我;當他看到那一大麻袋的武俠小說時,不禁火冒三丈,斥責道:「原來你小子是這樣用功上進的啊!」如此念叨多年,久久不能釋懷。直到我為此吃了大苦頭,跌跌撞撞擠進大學門;後又陸續在報刊上發表〈武俠往何處去〉、〈冷眼看現代武壇〉等雜文,略略受到社會肯定,父親這才改變看法說:「唔,畢竟沒有白費工夫,總算是由旁門修成正果了!」可他老人家那裡料到,這僅只是我探索中國武俠美學的第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④ 上世紀的台灣武俠二十名家都是誰
台灣武俠二十名家,這說法出自葉洪生寫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不分排名先後,列了二十個人。
分別是:孫玉鑫、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高庸(令狐玄)、上官鼎、古龍、獨抱樓主、蕭逸、東方玉、慕容美(煙酒上人)、柳殘陽、雲中嶽、秦紅、司馬紫煙、獨孤紅,蕭瑟、郎紅浣、武林樵子。
下面一段話載自葉洪生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從一九五0~七0年代之間,台灣武俠小說風起雲涌,百花齊放!也出了不少專業作家及優良作品,並不遜於金庸。據一項不完全的統計,當時約有三百多個武俠作者以此為生。
其中號稱「名家」者,即不乏二十餘位可供談資。例如郎紅浣、卧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伴霞樓主、孫玉鑫、墨餘生、東方玉、古龍、蕭逸、慕容美、上官鼎、高庸、柳殘陽、雲中嶽、武陵樵子、司馬紫煙、玉翎燕、獨孤紅、秦紅、溫瑞安(以上大致按其出道先後為序列),
以及很早就「淡出武林」的獨抱樓主、古如風、易容(唐煌)等等。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而根據葉洪生(台灣著名武俠研究學者)調查所得,認為台灣十大武俠小說家的排名是: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上官鼎、諸葛青雲、伴霞樓主、慕容美、孫玉鑫、柳殘陽、獨孤紅。
(4)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pdf擴展閱讀:
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古龍從小身世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台灣讀書,18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在台北美軍顧問團任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龍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引》《游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多缺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劍》)《浣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鳳》,寫《流星.蝴碟.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網路-中國武俠小說史
⑤ 求一本高皋的武俠小說
那是偽作.真相:實為伴霞樓主的(血花魔燈).
有網路版,系掛名巨龍生的(鬼榜魔燈).
⑥ 葉洪生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兩人連袂寫出40萬字的《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堪稱是海內外華文世界第一部葉洪生說,這五十年來「浪跡江湖」,挑燈看劍不下上千部,又有幸結識古
⑦ 古龍的小說一共與多少部書名
古龍作品創作年表
書 名 年 份 出版者 備 注
蒼穹神劍 1960 第一處女作
月異星邪 1960 第一
劍氣書香 1960 真善美 後半部由墨餘生代筆
湘妃劍 1960 又稱《金劍殘骨令》
劍毒梅香 1960 清 華 大部分由上官鼎代筆
孤星傳 1960 真善美
失魂引 1961 明 祥
游俠錄 1961 海 光
護花鈴 1962 春 秋 又稱《諸神島》
彩環曲 1962
殘金缺玉 1962 華 源
飄香劍雨 1963
劍玄錄 1963 清 華
劍客行 1963 明 祥
浣花洗劍錄 1964 真善美 1976年修訂,出漢麟版,改名《浣花洗劍》
情人箭 1964 1976年修訂,出漢麟版,改名《怒劍》
大旗英雄傳 1965 1976年修訂,出漢麟版,改各《鐵血大旗》
武林外史 1965 春 秋
名劍風流 1966 結尾部分由喬奇代筆
絕代雙驕 1967
鐵血傳奇 1968 真善美 又稱《楚留香傳奇》。分為:
《血海風香》、《大沙漠》、《畫眉鳥》三部
風雲第一刀 1970 春秋 又名《多情劍容無情劍》分為:
《風雲第一刀》、《鐵膽大俠魂》兩部
鬼戀俠情 1970 《楚留香傳奇》續集,又名《借屍還魂》
蝙蝠傳奇 1971 《楚留香傳奇》續集
歡樂英雄 1971
大人物 1971
桃花傳奇 1972 《楚留香傳奇》續集
蕭十一郎 1973 漢麟 由電影劇本改寫成書
流星·蝴蝶·劍 1973 桂冠
九月鷹飛 1974 春秋 《風雲第一刀》後傳
①長生劍 1974 漢麟 《七種武器》系列
(僅完成六種,「拳頭」並非一種武器)
②碧玉刀 1974
③孔雀翎 1974
④多情環 1974
⑤霸王槍 1975
⑥離別鉤 1978 春秋
①陸小風傳奇 1976 《陸小鳳》系列
②綉花大盜 1976
③決戰前後 1976
④銀鉤賭坊 1977
⑤幽靈山莊 1977
⑥鳳舞九天 1978
天涯·明月·刀 1975 漢麟
絕不低頭 1975 唯一的一部動作小說
七殺手 1975
劍·花·煙雨江南 1975
三少爺的劍 1975 桂冠 《江湖人》系列之一
火並蕭十一郎 1976 漢麟 《蕭十一郎》後傳
拳頭 1976 南琪 又稱《憤怒的小馬》,曾被誤收入《七種武器》
邊城浪子 1976 漢麟 《天涯·明月·刀》後傳
血鸚鵡 1976 《驚魂六記》之一
白玉老虎 1976 桂冠
大地飛鷹 1976 南琪
圓月彎刀 1977 漢麟 大部分由司馬紫煙代筆
飛刀·又見飛刀 1977
碧血洗銀槍 1977 桂冠
新月傳奇 1978 漢麟 《楚留香傳奇》續集
英雄無淚 1978
七星龍王 1978 春秋
午夜蘭花 1979 漢麟 《楚留香傳奇》續集
風鈴中的刀聲 1980 萬盛 結尾由於東樓代筆
劍神一笑 1981 《陸小鳳》系列
白玉雕龍 1981 《白玉老虎》後傳,大部分由申碎梅代筆
怒劍狂花 1982 大部分由丁情代筆
那一劍的風情 1982 大部分由丁情代筆
邊城刀聲 1983 大部分由丁情代筆
獵鷹·賭局 1984 最後遺作,短篇
動作小說《槍手·手槍》署名古龍,實為於東樓作。
清風閣古龍全集1.0版 舊版目錄 珠海版(PDF)下載
⑧ 新武俠小說的歷史發展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台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
發展階段
編輯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
新武俠小說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產生
編輯
新派武俠文學為何在香港誕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說其偶然,確是因為一場武術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門派之爭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舊俗,上擂台比賽。比賽之前,香港報刊大做文章,賽後人們余興未減,依然眾口喧騰,當時的《新晚報》總編羅孚遂「忽發奇想」,要他的廣西老鄉、平時喜歡填詞作詩的陳文統馬上寫一篇武俠小說。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就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至八月初,該部長篇連載完畢。這個恍如急就章形式趕出來的武俠作品立即成為流行小說,《新晚報》因此銷量猛增,而《龍虎鬥京華》馬上成為街談巷議、人人爭讀的流行小說。同時,國外的中文報紙也爭相轉載,首先是泰國,其後是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俠文學之風」。許多大報馬上跟風增加武俠小說,參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一年多之後,金庸終在羅孚、梁羽生的動員之下初試啼聲,結果一炮而紅。《書劍恩仇錄》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1954年到1957年,可視為新武俠小說的早期。
新武俠小說
如果從新派武俠文學的整體而言,或可將中期定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武俠小說家開始活躍的時代。卧龍生從1958年起撰《飛燕驚龍》、《鐵笛神劍》等;司馬翎亦於1958年涉足武俠文學界,他以「神劍」系列出道,與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並立,有「台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塾弟子,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台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台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回頭再來看看新武俠文學大師的作品在兩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證新武俠文學在香港的出現,既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文學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雖然在香港左派報紙上連載,但卻進不了大陸,也進不了台灣。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金庸在1978年訪問北京,鄧小平接見他之後才漸為改觀的。從兩岸對其二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新武俠文學勃興於香港,盛行於海外,卻因應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遲至其發端二十多年後才能登陸二地,這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卻是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特點
編輯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新武俠小說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二、大陸武俠時期
1.第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武林(武林,與武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1984年,武俠小說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20世紀80年代武俠的精品極少,比較好的作品有:《白衣俠女》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時期,20世紀90年代大陸武俠
即是大陸「新派武俠」,是大陸作家對港台武俠的模仿。從滄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跡。滄浪客,原名姚霏,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這可以看作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時期的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還有: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新華社記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
現代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大陸新武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黃易武俠高潮漸漸平息,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武俠寫手們在網路讀者閱讀選擇越來越多,閱讀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傳統作家的實力靠攏,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武俠作品。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武俠故事》等雜志的創刊,促進了武俠的發展。
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同時期,港台地區特別是台灣島的創作亦不容忽視。大陸新武俠具備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鄭保純講,「我覺得新武俠這個概念,不應拘泥於雜志與圖書出版,而應指一種文化潮流!」。
這些武俠被分成四類:青春武俠(搞笑和無厘頭),如《游俠秀秀》。奇幻武俠,如《誅仙》、《搜神記》。女性武俠(類言情),如《血薇》、《鏡·雙城》。類傳統武俠,如《昆侖》、《江山如此多嬌》。
此時的大陸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銀,1976年生,湖北隨州人氏。著有《杯雪》、《青絲井的傳說》等。時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換日》等。江南,籍貫安徽,著有《春風柳上原》、《瀚海龍吟》、《烈火焚琴》、《此間的少年》等。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劍俠情緣》、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傳《蜀道聞鈴》)、《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雪嫁衣》《梵花墜影》(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等。滄月,原名王洋,1979生於浙江台州,著有《幻世》、《聽雪樓·血薇》等。小非,閩南人,著有《游俠秀秀》等。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沈瓔瓔,南方人,著有《琉璃變》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嬌》等。王展飛,1972年4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3歲遷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劍嘯西風》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著有《憨俠》、《俠之歪者》等。燕壘生,浙江餘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鳳歌的《滄海》為最,其大膽的創新和對武俠世界的構造,有不失金庸武俠的厚重,將現代武俠帶到了一個新的廣闊平台。
進入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逐漸被人們冷落,在這段時間,還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他們分別在短短的幾年內,寫出了幾十部武俠作品。步非煙以其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極大突破了女性寫作的局限,開啟武俠界中性主張的風氣,得到了「百變天後」的美譽,人稱新武俠宗師。而平平凡凡,雖然他寫的武俠小說極多,但大多數作品實際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顯得非常幼稚,雖然構思新穎,但文筆較差,內容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情況一直到《成功之後再來求愛》才有所改進。2011年,一度退出文壇的平平凡凡重新執筆發表新作《武俠演義》,這部小說構思構思奇特,想像力豐富,文筆老練,加入許多現代元素,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大受讀者歡迎,許多人都驚呼新的武俠宗師終於出現!不過,此書還未完結,以平平凡凡並不嚴肅的寫作態度,只怕會虎頭蛇尾。不管如何,若論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產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二人將以數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部讓無數挑剔的武俠迷們交口稱贊的傳統武俠小說《英雄志》,該書目前未完結. 作者孫曉,現年三十七歲,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於企業界任職,2000年與以人合資創辦「講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俠小說和教授人們寫武俠小說,並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英雄志》 ,現仍持續於武俠小說的創作與發表。
網上盛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雖然金庸、古龍等大師不再有新作問世,但他們的作品對後輩有著深厚的影響,許多年輕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模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例如《武當宋青書》、《大俠風清揚》,其中以《梁金古溫訣》達到最高點。在《梁金古溫訣》一書中,作者對武俠宗師們的欽佩之情貫穿整部小說。可見金庸等人對後輩影響之巨!
⑨ 劍虹的台灣武俠作家
劍虹,本名朱纓,台灣早期武俠小說作家。生平不詳。大美出版社在1963年4月1日刊登第二屆武俠徵文比賽「特別大徵稿」啟事,公開徵求《少年頭》、《孤雛淚》、《烈婦血》、《知音劫》四個書目。劍虹以《少年頭》獲選佳作。劍虹最初效力於大美出版社。但據說《少年頭》獲選後,劍虹卻又把它交給另一家黎明出版社,於1964年2月排印,不料產生版權糾紛,導致劍虹退出大美派,其後不詳。1962年中至1963年,先後與其他武俠名家集體接龍創作《群英會》、《武林十字軍》二書。武俠專著《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對劍虹其人其作敘述不多,僅列出劍虹作品條目:《人頭塔》(1961),《無情燈》(1962),《生死門》(1962)及《少年頭》(1963)。除此之外,劍虹還有《花自飄零劍自寒》、《天帝紅羅》《病俠傳》《玄黃劍影》《虎俠》《飛刀醉月》、《一劍光寒起畫樓》、《玉手雕龍》、《血滿江湖月滿樓》、《素手紅羅玉花驄》等等作品。再後,台灣合成書局、裕泰出版社曾再版《一劍光寒起畫樓》、《花自飄零劍自寒》數部作品,另外還有署名「朱纓」的《浣花娘子》《美人刀》《胭脂神劍》《素手紅羅玉花驄》《江湖無處不飛花》《銀馬車》等作品。劍虹創作和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少,堪可入武俠名家之列,唯其稱得上是經典精品的不多,作品風格質量不甚突出,終不為後世讀者所熟知。
⑩ 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求電子檔下載 txt pdf 都行
給我發一份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