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創作階段
❶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金庸這一生共創作了十幾部小說,按照時間的先後分別是:
在1955年時創作的《書劍恩仇錄》,算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吧!
在第一部作品創作後的次年,也就是1956年時創作出了《碧血劍》。
然後次年有繼續創作了《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創作的時間歷史三年,從1957年開始到1959年才真正的創作完成。
同年還創造出了《雪山飛狐》這部小說,《射鵰英雄傳》和《雪山飛狐》都是在1959年才真正的完成作品的。
《神鵰俠侶》這部小說是在1959年創作,完成時已經是1961年了,同年跨越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
《飛狐外傳》創作於1960年到1961年。
《白馬嘯西風》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是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一部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同樣也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可以說金庸本人創作小說的時間間隔還是很短的,中間停歇的時間都少。
《鴛鴦刀》和《白馬嘯西風一樣都是附在《雪山飛狐》後的中篇小說,同樣完成於1961年。
接下來是《連城訣》創作於1963年,還有一個名字叫《素心劍》。
《天龍八部》創作於1963年到1966年中,經歷了近四年的時間。
《俠客行》與1965年創作完成。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年中。
《鹿鼎記》同樣歷時了四年,創作於1969年到1972年間。
最後一部《越女劍》於1970年創作,是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❷ 金庸武俠小說的順序是怎麼樣的
第1-2冊:《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第3-4冊:《碧血劍》,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
第5-8冊:《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第9-12冊:《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第13冊:《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第14-15冊:《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第16-19冊:《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第20冊:《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第21-25冊:《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第26-27冊:《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
第28-31冊:《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第32-36冊:《鹿鼎記》,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2)金庸武俠小說創作階段擴展閱讀:
金庸其他作品:
《袁崇煥評傳》 附於《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 附於《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 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關於「全真教」》 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 附於《神鵰俠侶》之後,新修版;
《陳世驤先生書函》 附於《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 附於《鹿鼎記》之後。
參考資料:網路--金庸小說
❸ 金庸小說歷史年代排列順序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二.北宋後期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三.南宋中後期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四.元朝末期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五.明朝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那自然是明朝了7.《俠客行》:明朝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六.清朝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13.《鴛鴦刀》:清朝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自然是清朝了14.《連城訣》:清朝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15.《白馬嘯西風》:清朝
❹ 金庸作品寫作順序
首先將十四部天書的順序羅列如下:
①《書劍恩仇錄》(1955)
②《碧血劍》(1956)
③《雪山飛狐》(1957)
④《射鵰英雄傳》(1957)
⑤《神鵰俠侶》(1959)
⑥《飛狐外傳》(1959)
⑦《白馬嘯西風》(1961)
⑧《鴛鴦刀》
⑨《連城訣》
⑩《倚天屠龍記》(1961)
⑾《天龍八部》(1963)
⑿《俠客行》
⒀《笑傲江湖》(1967)
⒁《鹿鼎記》(1969)
我總是在猜想,三十一歲的金庸和四十五歲金庸會有如何的不同。雖然我也從來不知道自己在31歲和45歲的時候會有多大不同。也許每個人在這一段從青春到中年的時間里大約都應該有一些從尊崇到破滅的思想吧。也許金老先生也不例外。從書劍里的儒雅書生到射鵰里的憨厚漢子,再到鹿鼎記中的市井頑童。這其中也許蘊含著金老對於俠的思想從尊崇到破滅的思考的軌跡。
這十四部書里唯一稱得上書生的俠客主角大約也只有陳家洛了。也許這時的31歲的金老正是在激昂文字,揮斥方遒的時候。塑造一個任俠的書生也正是最好的宣洩之道。冒昧的揣測一下,也許這時金老對於俠的思想是以一種尊崇的態度去描摹的。而且書劍里有太多的古典俠客小說的痕跡,足可見此時的古典的俠客觀念仍然在主導著金老的創作。他似乎在試圖創造一個文武雙全的而且符合現代人感情觀念的俠客形象。(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形象在武俠小說里有一個頂峰,但不是天書中的人物,而是《萍蹤俠影》里的張丹楓)
從後來的一年創作的碧血劍里也可以看出金老的這種思想,被袁崇煥的部將撫養大的袁承志其實不過是粗通文墨,而金老依然要設計一個一邊書寫奏章一邊折辱洪勝海的情節,足可見這種「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情結之濃厚。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的書生任俠式的觀念限制了陳家洛和袁承志的形象的塑造,使他們看起來並不太具有現實感,也缺乏特別鮮明的性格魅力。相對於以後的血肉豐滿的眾多俠客形象來說,此二人總是顯得有些蒼白。
其後的雪山飛狐得著力點似乎並不在於俠客形象的塑造,而是在於一種對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的一種頗有趣味仿造。胡斐或是胡一刀的形象是在飛狐外傳才逐漸豐滿起來的。而金老同年開始連載的射鵰英雄傳則真正的開始了一個俠客形象嬗變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郭靖其實是一種對於古典俠客形象的修正。我同意將郭靖、陳家洛和袁承志列為儒俠的提法其實也正是郭靖這個人物真正的讓金老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念取得了廣泛的認同以至於其成為了整個武俠小說界中的一個標志性的人物。相較於陳袁二人,郭靖的形象更符合儒家的諸多關於德行的箴言;同時他也沒有了陳袁二人的書生似的酸腐氣,而更像是一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融會了儒家眾多美德的俠客甚至是英雄。郭靖本身也具有更為現實的鮮明的性格,一個堅強厚重木訥的人物成長為一個英雄的故事顯然要比一個翩翩書生公子的行俠事跡更能激起人們對現實的認同感。對於從陳袁二人到郭靖的變化,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金老試圖將俠客文化通俗化、現代化的一種變化。也許此時的金庸仍然還在試圖從古典的俠客和現代的觀念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以創造一個更能夠被現代人接受的完美的俠的形象吧。
對於神鵰俠侶和雪山飛狐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曾經有些困惑,我並不認為楊過和胡斐是同一類的所謂「墨俠」。看看史記的游俠列傳你就會明白什麼是才是墨俠,身為游俠的郭解一樣會結交官府,一樣會睚眥必報。在我的眼裡,墨家的學說其實是被人們曲解才成為所謂的俠客,兼愛非攻的思想和許多樸素的自然思想更像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種思想啟蒙,它實際上是一種超越了時代的現代意識。所以當楊過和胡斐的身上具有了此類的現代人的性格特徵的時候才會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墨俠。其實楊過和郭靖僅僅是一種叛逆與皈依相互融合的兩個方面。郭靖對於儒家思想的認同並不純粹,它實際上是包含了很多疑惑的,洪七公的大義凜然之辭以我輩看來實在是漏洞百出的,很多東西並不是郭靖不明白,只是他很難想到,即使想到也會被洪師傅或是蓉兒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而楊過則要清醒的多,楊過的皈依實際上更能說明金庸此時的對於傳統的俠客文化和現代人的意識之間的把握。現代人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郭靖這樣一個道德高標般的完美人物的感召下,順利的完成了對於儒學的思想意識的皈依的過程,盡管其已經還包容了諸如「師生戀」之類的現代性很強的新的情感意識。
所以說,楊過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天才版的郭靖,一個更具有現代的思想特徵的郭靖。
再來分析一下胡斐,其實胡斐的父親胡一刀才是真正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式的俠客。胡斐的路見不平更多的像是年輕人的血性和現代人的良知使然,而且胡也一樣的有著相當的政治追求和思考,對於官府舉辦的掌門人大會的破壞實際上已經體現了胡斐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對於胡斐來說,江湖的安定也就是他的一個政治理想。所以說胡斐的形象僅僅是儒家之俠的一個弱化版和更接近其他的武俠小說中的形象的版本。我更願意理解成是金庸在描摹楊過之餘為了自己的前一個版本的雪山飛狐加上的一個前傳似的人物設定而已。
真正的俠客形象的轉變也許應該從張無忌開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已經開始超脫出了郭靖所標志的儒家之俠的范疇。雖然倚天劍和屠龍刀相格出了武穆遺書,但是張無忌卻沒有了郭靖的以天下為己任或是保江湖平安的理想,沒有了那種積極的入世的精神狀態。對於他來說,能夠與所愛的人執手偕老,泛舟於江湖就已經知足了。似乎也可以猜想他決不介意朱元璋的篡權或者是以後的明太祖的酷政。而且張無忌還有著更為平凡的優柔的性格,除了一身非凡的武功以外,他的很多決斷或是情感都很像是一個在身邊的平凡的俗人。據資料來看,也正是寫作倚天屠龍記的前一年,金庸用八萬元的資本創辦了明報。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往往心胸開闊,境界高宏,而從張無忌身上體現出來的變化也許說明金庸在完成一個對於儒家之俠的承繼與延展之後的思考。金庸已經不再僅僅的拘泥於傳統文化里的匡扶正義,除邪去惡之類的俠客形象,他在試圖把俠客的心性與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貼近,以創造一種武俠化的通俗現代小說。我更為大膽一點的揣測一下,其實倚天屠龍記更像是一個平台,是金庸在對傳統的俠客文化極大發揚和通俗化了之後的一個平台。從這個平台以後,要麼就是重復以前的老路象古龍或者是梁羽生一樣創造一個又一個雷同的人物,在自己搭造的窠臼里自得其樂,要麼就是修正以前的創作理念,在不斷的創新中到達新的頂峰。金庸顯然是選擇了後者,在我所謂的「平台」之後,金庸開始了對於以往的俠客形象的顛覆和解構。
天龍八部可以說是金庸的又一個頂峰式作品,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天龍八部有一種類似於古今中外名著的一種蒼涼悲壯的磅礴氣勢。江湖人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以及宋遼的紛離戰亂被糾合在一起形成了武俠史詩一般氣魄。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般,天龍八部更像是一部史詩,而不是一部小說。從喬峰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武功還是膽識都足以使他成為另一個不遜於郭靖的高標——當然前提是他的身世永遠不被揭破;可是金庸利用巧妙的情節設計一下子就顛覆了喬峰從前的所有的價值觀,從前的所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從基點處被連根拔起。也就是說金庸顛覆了喬峰作為一個俠的形象的正義的判斷標准和理想。也正因為如此喬峰的形象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對於戰爭、民族融合的態度甚至是正義的判定標准都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而整部天龍八部里的民族紛爭和戰亂的背景又使這些方面極為突出,尤其是最後的雁門關折箭自盡的情節使喬峰的形象升華到了一個頂峰的高度。冒昧的下一個結論,此時的金庸似乎已經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人文意識中萃取出了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這時的喬峰似乎已經應該是整個武俠小說界塑造的英雄人物中最為奪目的一個了。而從天龍的另外兩個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金庸對於顛覆傳統俠客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嘗試——在試圖顛覆武俠主人公的絕世武功。段譽和虛竹都沒有了武之俠的對於武功技術的痴迷特性,對於此二人來說武功更像是一種道具,他們身負的絕世武功更像是一種經歷的象徵。所以說天龍八部里金庸的創新已經使他的小說達到了一個武俠小說中的新的高度。而且天龍八部中蒼生與命運間的蒼涼厚重感比起許多名著來已經不遑多讓。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一個頂峰,象評唐詩的人評價杜甫的詩一樣是一部「拔山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誕生的時候正是我們「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時候,看過《五億探長雷洛傳》的人大約都會對香港67年的暴動有很深刻的印象吧。笑傲江湖的風格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此時的金庸大約對於大陸的狀況頗有微詞,而且笑傲里的權謀機變與影射的人物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也許正是這個創作側重點的變化,使得金老在笑傲江湖的創新性上以及在這部書里表現出來的對於俠客人物塑造的思考上就沒有了更多的變化。令狐沖得形象用六個字可以概括的——假浪子,真道學。令狐沖的浮浪無行更像是一層保護色,就連風清揚也被這層保護色蒙蔽了,令狐沖對於儒家道學的奉行不悖簡直深入了骨髓,從不肯入魔教到對岳不群始終難下殺手,都可以看出所謂的令狐公子的浮浪僅僅是一種表象,在這個表象下是一個始終對儒家理念忠心耿耿的俠客。這也許都與令狐沖自小受到的教育有關,也許正是岳不群這樣一個偽君子的諄諄教誨成就了令狐沖這樣的一個真君子、真道學。所以說令狐沖依然是一個儒家之俠,只不過在他的身上披了一層叛逆的外衣。和郭靖的道德高標、楊過的最終皈依相比,令狐沖具有一個外圓內方似的特徵。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猜想這是不是金老的一種自喻,一種對於一個表面上趨於西化而骨子裡依然是尊崇儒學、理學文化的中國文人一種自我譬喻和暗示。
鹿鼎記的出現使得笑傲江湖更像是又一個等待創新與突破的平台。記得小的時候初讀鹿鼎記的時候實在是了無趣味,不知道拉拉雜雜敘述的這幾個老朽文人與武俠有何關系。但是金庸在鹿鼎記上的突破卻幾乎是武俠小說里的一個前所未有創舉。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鹿鼎記就像是一部武俠世界裡的哈克貝里歷險記,一部武俠世界裡的阿甘正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讀了鹿鼎記之後會意猶未盡的說:原來武俠還可以這樣寫。金庸從韋小寶的身上析構了最後一點的武俠要素,韋小寶自始至終都沒有身負絕世武功,這個武俠世界的阿甘卻經歷甚至是完成了大清朝康乾盛世的整個構建過程。武學上的白痴,被韋小寶的無賴、機靈甚至是圓滑世故所彌補。市井小兒的無賴和蠅營狗苟的官場、爾虞我詐的宮廷相得益彰,其中的靈犀相通之處簡直是珠聯璧合,讓人嘆為觀止。韋小寶的身上幾乎一切的俠之要素都被統統顛覆,而代之以無賴、狡詐、貪婪、好色等等特徵,卻依然寫的此書俠氣凜然,也真難為金老的奇思了。從參禪的境界說來講,這似乎已經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級別了。反正從我輩的俗人腦筋來看,這是無法超越的一個頂峰了。從韋小寶以後,如果金老再寫武俠,創新大約是不大可能了,而韋小寶的形象又根本不具備可重復性。所以知難而退的封筆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竊以為以參禪的境界似乎還應該有一個見山仍是山的更高級別,而對應的俠客形象該是什麼樣恐怕拿我的俗人腦筋想破腦殼也不得而知,願有識之人教我)
這樣的說了一大通,分析來分析去也不過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摸,沒有佐證也沒有考據,實在是慚愧得緊。如果諸位認為是廢話連篇盡可略過,如果有高人還有高見,亟盼賜教。
❺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先後順序是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 《天龍八部》《俠客行》 《笑傲江湖》 《鹿鼎記》
《越女劍》
❻ 金庸十五部小說寫作順序是什麼
01金庸十五部小說寫作先後順序:《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越女劍》、《鹿鼎記》。
按故事發生時間順序:
《越女劍》 東周、《天龍八部》 北宋、《射鵰英雄傳》 南宋、《神鵰俠侶》 宋末元初、《倚天屠龍記》 元末明初、《笑傲江湖》 明、《碧血劍》 明末清初、《鴛鴦刀》 清初、《白馬嘯西風》 清、《鹿鼎記》 清 康熙、《書劍恩仇錄》 清 乾隆、《飛狐外傳》 清 乾隆、《雪山飛狐》 清 乾隆
《俠客行》與《連城訣》發生時間未知。
❼ 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的幾個階段(武俠言情階段、反武俠階段...)
應該沒那麼細吧 我高中歷史老師很喜歡金庸。他粗略分為 前期 中期 後期
前期像 越女劍 射鵰 飛狐外傳 天龍 裡面的主要青兒 郭靖 胡一刀 喬峰 男一號 大多沒有缺點很完美
中期像 倚天 書劍 豬腳多少都有瑕疵
後期 鹿鼎記為代表 豬腳就是 眾多缺點中 找那僅存的優點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❽ 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寫作順序
1955
《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2《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❾ 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時間是怎樣排列的
天龍八部創作於1963,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射鵰英雄傳創作於1957,:「靖康之變」往後,公元1126~1127年
神鵰俠侶創作於1959,射鵰之後20餘年
連城訣創作於創作於1963年,據推斷發生於明朝中期
俠客行創作於1965,較難推測,如非要加個時代,可能在1550-1630年間
倚天屠龍記創作於1961,元末明初。
碧血劍創作於1956,明末清初,略早於飛狐
飛狐外傳創作於1960年,故事發生於明末清初,晚於碧血劍
雪山飛狐創作於1959,故事發生於明末清初,晚於碧血劍
鹿鼎記創作於1969-72,康熙初年
鴛鴦刀創作於1961,推測在康熙統治後期、雍正早期。
白馬嘯西風創作於1961,推斷發生在康乾盛世之時
書劍恩仇錄創作於1955,乾隆在位之時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推測較多,較可靠的推斷發生在清朝立國後百餘年之時
你可以按照小說創作時間順序讀,因為不同時期作家的創作風格不同,你可以看看金庸在不同時間段的不同風格;也可以根據有關聯的小說一起讀,比如射鵰、神鵰和倚天等;也可以直接按《金庸作品集》的順序來讀。沒有必要非按照故事發生的歷史朝代,因為這里有些小說朝代作者沒有明說,也難以考證。上面是大致的歷史順序,你可以參考!
望採納!
❿ 金庸武俠小說可分為幾階段分別是什麼
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吧,書劍恩仇錄是處女座,也是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吧;第二階段主要是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第三階段最典型的應該就是鹿鼎記了,這也是金庸的巔峰之作、封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