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王衍武俠小說
㈠ 宋開國丞相 趙普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鑒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塗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後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范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那麼,趙普的一句牢騷話何以會如此引人共鳴、傳之久遠?依筆者淺見,一為《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為「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後,在儒家經典中並不佔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學「五經」;到了東漢因倡導孝道,在「五經」之外又加上《孝經》和《論語》,變成了「七經」,這是《論語》第一次躋身於「經」;到唐代變化較大,除了《詩》、《書》、《易》不作變動,將《禮》分作《周禮》、《儀禮》和《禮記》,另加《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稱作「九經」,《論語》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爾雅》,稱「十二經」;到了北宋年間,又加《孟子》稱「十三經」,《論語》得以保留。——從漢代到宋代,《論語》幾次作為儒家典籍躋身「經書」之列。但是,即使同樣是「經書」,也要依照篇幅長短劃分等級,《論語》因其篇幅過短,只被看作是「小經」,所謂「小經」就是「大經」的輔助讀物,而更多的時候,《論語》是被當作「經」之下的「傳」或「記」來看待的。所以,《論語》一書長期作為婦女兒童啟蒙課本使用,唐代墓誌記載不少婦女居家「常讀《論語》」,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詩中寫道:「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詩中講的就是這種情況。直到五代後期,趙普在滁州鄉下對村童教書,授課范圍想必不出《論語》,自己只知道《論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論語》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連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為之詳作「集注」,影響深遠,《論語》歷史性地提升到「大經」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書」完全取代了「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論語》也成了士子必學之書,所以趙普這句話備受學子關注。
其次,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學以致用;要為帝王師,主張「格君心之非」。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贊賞「勃然有以拯民於塗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後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說」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㈡ 《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臣
1、高俅
高俅人稱高太尉,他在小說中擅長蹴鞠,放到現在說不定是數一數二的球星,扛起中國足球的大旗。但是,高俅憑借會踢球的本事,逢迎權貴,最後身居高位。他迫害林沖,殺害盧俊義,又毒死宋江。
2、童貫
童貫是宋徽宗時期著名的權宦,他掌握兵權20年,官至太傅,權傾朝野,被稱為「媼相」。他後因平定方臘起義,被升為太師。金軍南下入侵時,他奉徽宗命令前往宣撫,遭到金人勒索,童貫逃回京師,此時恰逢宋欽宗即位。
欽總令童貫留守東京,但童貫沒有接詔,而是同徽宗一起南逃。為了讓自己盡快逃離京城,童貫還下令射死了一百多名過浮橋出城士兵,惹得天怒人怨。起初,欽宗下令流放童貫,後來在流放途中,命令將童貫斬首示眾。
3、蔡京
蔡京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權相,曾四起四落,四任宰相長達17年,此後位極人臣,擔任太師。他為了討好宋徽宗,大興花石綱,修築宮殿,以求恩寵。
蔡京為人貪婪自用,恣意為奸,被稱為當時的「六賊」之首。後來,蔡京的小兒子蔡眥因為借著父親的權勢肆意妄為,被人揭發,宋徽宗只是將蔡京停薪。欽宗即位後,由於民怨沸騰,他下令將蔡京一貶再貶,最終蔡京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4、楊戩
楊戩是宋徽宗十分寵信的宦官,並且一路升遷至太傅。楊戩和童貫這兩名太監,一文一武,長期把持著徽宗時期的朝政。宣和三年(1121年),楊戩去世,被徽宗追贈為太師、吳國公。最後在欽宗即位後,下詔剝奪了楊戩的一切官爵。
1、高俅的人物軼事:
宋王朝在仕進制度上採用「揚文抑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佔先,對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閑雜人等,要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而武臣體系相對望低權小但用人的資格方面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
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 不過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的長官。徽宗為提拔高俅可謂煞費苦心,先讓高俅下放到基層,托給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為以後升遷打下基礎。
2、蔡京的宰相之才
神宗熙寧末,王安石常常對年輕的蔡卞(蔡京之弟)說:「天下沒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將來誰能繼承我,執掌國柄?」然後掰著手指頭自言自語:「我兒王元澤算一個!」回頭對蔡卞說:「賢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才說:「吉甫(指呂惠卿)如何?且算一個吧。」然後頹然道,沒了!
3、楊戩的取求田稅
有個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楊戩獻計,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從甲到乙,從乙到丙,輾轉追究,直到沒有證據,就推測土地的產量,增加租賦。從汝州開始,慢慢地擴展到京東、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租額確定後,土地雖被河水沖盪,不能耕種時,租額也不減免,號稱「西城所」。
4、童貫的時稱媼相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說:「用宦官為使臣,難道國家沒人了嗎?」皇上說:「契丹聽說童貫打敗羌人,因此想見他,以他為使臣,察看敵國,也是良策。」童貫使遼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
於是請求出兵進駐夏國橫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不久,為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涇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
㈢ 在古代,哪位大名士曾為「躲婚」而裝做精神病
每年回家過年時,許多年輕人都有被催婚的煩惱。而在古代也有一位大名士為了“躲婚”裝瘋賣傻,當時的外戚要將女兒許配給他,他只能裝瘋賣傻。這位名士就是西晉大臣王衍。
後來王衍果然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擔任了許多官職,步步高升。他先後擔任過太子舍人,尚書郎,黃門侍郎等官職。然而,作為當時的大名士,王衍身上有著許多文人的通病,例如王衍喜好玄學。即使擔任官職也總只是紙上談兵,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成日沉迷於玄學不問正事。另一面王衍作為國家的宰相。一心只想保全自己的安危,只想讓自己和家族在亂世之中苟且偷生,並沒有將國家危難放在第一位,因此王衍作為當時的官員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從文化層面上來看,王衍確實是一個人才,他的作品《尊夫人帖》仍然在書法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作為一名官員,王衍卻是不稱職的,他的文人氣質並不適合官場,他的心中仍以小家為主,並沒有將國家苦難放在心上。
㈣ 《世說新語》的資料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我們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著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謚號為「康王」。
作品簡介
成書過程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版本簡介 在流傳過程中,《世說新語》出現了多個書名,如《世說》、《世說新書》、《新語》、《世說新語》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說》,這是該書的最早稱謂,宋本《世說新語》附汪藻《敘錄》曰:「李氏本《世說新書》,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年)為南朝梁陳間人,《世說新書》之名始見於此。及至唐代,《世說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說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書名皆可見於史籍。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通稱為《世說新語》了。 歷代注家 劉峻(463~522年)字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之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今人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 馬瑞芳的英文譯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全書字數: 整書大約為78950字 世說新語三則 行草
編輯本段內容詳情
基本內容
世說新語 封面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由南朝宋劉義慶(403~444年)編撰。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被封為臨川王。他「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宋書·劉道規傳》附《劉義慶傳》)。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年耶!」是東晉名士桓溫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說新語》。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朴的散文,有時用的都是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36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 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藝術特色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作品影響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說新語所渉士族表
一級士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溫縣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司馬炎-司馬睿-司馬昱-司馬德文
二級士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龍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羨-殷浩-殷仲文
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 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士族 陳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級士族:(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級士族:是由一個中小世族發展成大氏族。
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編輯本段作品摘錄
我們的教材曾經選用了數則《世說新語》的故事,如《小時了了》《陳太丘與友期》《人琴俱亡》《周處》《楊氏之子》等,上面也列舉並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錄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饗讀者。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汰侈)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卻很淺,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版本源流
㈤ 似蘭斯馨是什麼意思
名聲遠播,就像蘭杜的香氣一樣,雖遠隔千里,也會隨風吹來。這句出自《周易 系辭上》「二人凡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一句。
似,這個字到底讀「四」音還是「事」音呢?按字典上的說法,這個字只有在做助詞並用在名詞、代詞或動詞後面,表示跟某種情況或事物相似的時候,才讀「事」音,其他用法都讀「四」音,在這里是介詞,應該讀「四」音。
斯,本義為劈、砍,這里是個結構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馨,《說文》中解釋為「香之遠聞者也」,用來比喻名聲、品德、教化等流芳後世,比如贊美藝術家常用的「德藝雙馨」。《尚書�6�1君陳》中說:「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說:天下大治的馨香,能夠感動神明;穀子糜子這些糧食都不夠香,明德才是馨香。
「馨」也可以用來做助詞,比如古人用來贊美以孩子或子弟的詞「寧馨兒」,相當於「這樣的孩子」,「馨」是個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但人們因為這個詞的出處而將其作為褒義詞。《晉書》上說,王衍從小就「神情明秀,風姿詳雅」,十來歲的時候去山濤家玩,山濤感慨了半天,說:「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王衍就是把錢稱為「阿堵物」的那為老兄,我們一般會認為他是裝清高、玩深沉,其實不然。王衍的老婆郭氏仗著自己是皇後賈南鳳的親戚,「剛愎貪戾,聚斂無厭」,王衍覺得老婆太貪了,所以從來不說錢,郭氏非逼他說,就讓婢女在王衍的床四周都撒上錢,讓他走不了路。一般人早上醒來看見周圍這么多錢,肯定會高興得跳起來,而王衍一看就知道是老婆設的套,他對婢女說:「趕緊把這些阿堵物拿走!」 不過,王衍只會清談,不會干正事,後來他率領的十萬大軍被石勒兩萬騎兵輕松滅掉,他本人也被俘虜,在石勒面前忽悠了好半天沒有取得任何效果,被活埋於土牆之下。
不過,《宋書》出現的「寧馨兒」一詞可不像是個褒義詞:「初太後疾篤,遣呼帝。帝曰:『病人間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後怒,語侍者:『將刀來,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寧馨兒!』」這個讓老娘後悔生他的皇帝就是劉宋前廢帝劉子業,他老娘說的「寧馨兒」可能是反話正說,也可能這個詞亦有貶義。
這句的意思是:要具有像蘭草那樣芳香遠播的德行。
要做一個香餑餑
古代的「蘭」指的是蘭草,即澤蘭,一種生於沼澤地、水邊的唇形科植物,它還有地瓜兒苗、地筍、蛇王草、虎蘭、龍棗、奶孩兒等十幾個外號。澤蘭葉具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的功效,所以中醫常用以治療經閉、跌打損傷、身面浮腫等病症。
蘭草因為有香氣而被人們所喜愛,它與杜蘅、白芷、杜若,他們一起並列為古代四大香草。從古至今,人們總習慣把同一類的事物湊成四個來說,比如商山四皓、垂拱四傑、四大美女、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大天王、四小花旦,等等。這是什麼原因呢?搞不清楚,或許與四方或四季有關?「四」字本身就很奇怪,十個表示數目的漢字中只有「四」和「八」是像形字,「四」像鼻子喘息呼氣之形,可能是取兩個鼻孔呼吸各一次共有四次空氣流動之意吧。古代四大香草之說,出自《漢書 司馬相如傳》中的「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周芷若」應該來源於此。「蘅蘭芷若」這四種植物,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新鮮的,只能在葯店裡看到乾枯的。
香草有什麼用途呢?他們的用途是多種多樣的。古代達官貴人既有錢有有閑,喜歡將香草種植於庭院之內,又好看又好聞,還能彰顯主人的品位,反正也不用自己親自動手,只要指手畫腳讓下人去種就是了。曹魏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在《景福殿賦》中寫到:「芸若充庭,槐楓被宸。」芸,也是一種香草;宸,指屋檐。滿院子都是香草,屋檐被樹蔭覆蓋著,是多麼的香雅氣派啊!古人還把香草做成生活用具,疑似司馬相如替陳阿嬌寫給漢武帝的《長門賦》中說:「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茞香。忽寑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荃,香草名,即菖蒲,又名「蓀」,古時候用以比喻君主;茞,也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意思是說陳阿嬌把把香草填充在枕頭里、做成席子,睡夢中感覺漢武帝就在自己身旁陪伴。香草還可以製成洗漱用品,屈原在《雲中君》里說:「浴蘭湯兮沐芳華,華采衣兮若英。」在熱水裡加上蘭草來泡澡,渾身都會香噴噴的;屈原的學生宋玉在《神女賦》說「沐蘭澤,含若芳」,巫山神女用蘭草浸製成的草本洗發水洗頭,用杜若製成的漱口水漱口,讓人聞起來心神盪漾。古人還用香草做熏香,用來凈化空氣,曹植在《七啟》中曾寫到:「薰以幽若,流芳肆布。」
香草還有很多用途,我們這里只再著重說一項,就是其佩飾之功用,前面屈原寫的那句話中的「華采衣兮若英」,說的就是這個用途,意思是穿上佩飾著杜若之英的鮮靚盛裝(也有人認為這是在說衣服鮮靚,像花一樣美麗),時下當紅明星劉若英的名字,或許出自這里。屈原的作品中總是不斷地出現各種香草,很多是作為佩飾出現的,如《九歌》中說的「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離騷》中說的:「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等等。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屈原先生好像比較喜歡標新立異,總是穿奇裝異服,弄一些植物插在身上,就像現在那位喜歡帶朵大紅花出鏡的毒舌兼花痴楊二一樣。其實,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且不說二人的選擇不同(屈原抱著石頭投入了汨羅江,楊二抱著夢想離開了瀘沽湖),單說二人佩飾植物的不同原因:屈原滿懷救國救民的志向和富國強兵的謀略,結果不為統治者信任,遭到排擠,為了表示不如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反映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臭我獨香的現實,他才佩飾香草,孤芳自賞,而楊二搞的那個黑鬢旁邊一朵紅,則是為了引人注意,孤花眾賞。不過,從結果來看,二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一個憂國憂民,一個娛樂大眾,都是為人民服務嘛!
古時候佩飾香草的可不止屈原一個人,《禮記》中說,在朝廷舉行慶典時,「諸侯執薰,大夫執蘭」。薰,即蕙草,俗名佩蘭。這說明蘭草是古代上流社會人人必備的佩飾。不過,朱熹認為佩蘭並不像澤蘭那樣適合做佩飾,他在《離騷辯證》中說:「古之香草,必花葉俱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佩。今之蘭蕙,但花香而葉乃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佩蘭比較容易枯萎,割下來之後就蔫頭耷拉腦的,根本沒法佩帶。
隨著社會進步和香熏產品的更新換代,香薰佩飾由香草變為香囊,最後變成現在的香水,使用起來越發簡單方便,只是沒有那麼綠色純天然了。古人也使用香水,古埃及、阿拉伯人都製作和使用香水,只是沒有現在這么普遍和廉價。現代香水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是從一場人類大災難開始的。從14世紀中期開始,歐洲人開始不洗澡,這種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期。當然,他們不洗澡絕不是為了節約用水,而是為了保命。黑死病在歐洲橫掃了三個世紀,奪去了上千萬人的生命,當時的醫生認為瘟疫是通過有毒的空氣傳播的,預防措施就是多穿衣服、多積累污垢,這樣毒氣才無法侵入,蒼蠅還不叮無縫的雞蛋呢。在這種情況下,沒人敢脫衣服洗澡了,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洗澡。18世紀末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平均一年只洗兩次澡,他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的時候,可能後脖頸上全都是污垢。人們身體如此骯臟,又要穿厚衣服,還不得捂餿了啊?據說當時的歐洲城市,每個人都是污染源,到處都洋溢著清新的餿臭味道。達官貴人們有錢,就買大量的香水噴在身上來掩蓋異味,極大地促進了香水產業的發展。現在最著名的法國香水,據說是16世紀做手套的皮匠們最先發明的。由於牛羊皮製作的手套氣味難聞,皮匠們就製造了香精浸泡一下,結果香味手套很受當歡迎。皮匠們一看,乾脆改行,專門製造香水去了。直到19世紀,黑死病漸漸遠去,歐洲人才敢於洗澡,但使用香水的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
一個人插上香草、帶上香囊、噴上香水就能夠「似蘭斯馨」了吧?不一定,也可能會薰得別人都繞著走,平時經常在電梯、地鐵等公共場所遇到渾身散發刺鼻香水味道的人,覺得和剛吃完大蒜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據說外國有個城市的法律規定市民在吃了大蒜後的四個小時內禁止上飛機,依我看應該把噴了過多香水的人也加以限定。
㈥ 世說新語的內容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註。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1]
編輯本段簡介
《世說新語》是中國最早的小說,在此之前,人們都已「三教九流」為代表,不把「小說家」列入其中,認為他是不正經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說理的,於是有人便准備寫一部小說,此人便是劉義慶。他開創了中國小說界的先河,為後人寫小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版本簡介
《世說新語》流傳較早版本為南宋刻本,現知三種:日本尊經閣叢刊中影印的宋高宗紹興八年刻本(余嘉錫認為屬三刻本中最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和清初期徐乾傳是樓所藏宋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 [2]值得注意的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明朝嘉靖間袁尚之嘉趣堂有重雕本。書分三卷,每卷又分上下。清道光年間周心如紛欣閣重雕袁本,稍有刊正。光緒年間王先謙又據紛欣閣本重刻,稱思賢講舍本。[3]
世說新語唐抄本(9張)
作者
劉義慶(403~444)字孝標,原是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人編寫的古代筆記小說,被魯迅稱為「一部名士教科書」。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版)、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全書字數:整書近八萬字。
編輯本段思想內容
世說新語 封面[4]《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人物間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三十六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十三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唐鈔本 世說新書 (32張)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就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是客觀寬容的。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嵇康面對死亡表現出了難得的鎮定,這種名士的「雅量」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級氏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溫縣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吳郡孫氏 代表人物: 孫皓
二級氏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龍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羨-殷浩-殷仲文
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 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氏族 陳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級氏族:這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級氏族:是由一個中小氏族發展成大氏族。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及成就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
編輯本段作品影響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本段作品評價
敬胤:「《世說》苟欲愛奇而不詳事理。「
劉知幾:「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干、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劉孝標:「《世說》虛也」,「疑《世說》穿鑿也。」[5]
魯迅曾稱贊《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名士的教科書」。
編輯本段作品選登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郡並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吹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31.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樹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32.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33.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絝,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37.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雲:「人寧可使婦無褌邪?」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餚,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41.初,桓南郡、揚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時論以此多之。
42.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45.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48.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9.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字,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0.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版本源流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注文中「一本」、「一作」、「諸本」、「眾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濛初作為刊本保存了下來。
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濛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系統:普通本系、批點本系、《世說新語補》系。
A、普通本系: 唐寫篇(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卷,並附有陸游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卷每卷復分上、下,成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5)、萬曆七年管大勛刻《世說新語》三卷。
(6)、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卷。此本無劉孝標注,未知其所自。
(7)、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卷。
(8)、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岳刻《世說新語》三卷。
(9)、萬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卷。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卷。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卷。
㈦ 求一些主角開掛的小說,不廢話的
《諸天降臨大逃殺》 雖然我才看的不多 但是主角絕對是一個開了掛的老陰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