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地位小說是
1. 金庸的作品中哪一部寫的最爛
金庸的作品,讀過的只有《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鹿鼎記》,《白馬嘯西風》看了一個開頭,其餘的則沒看過。
以我所讀過的金庸小說而言,《書劍恩仇錄》最爛,這種爛在於劇情的平淡,在於人物形象的不夠鮮明,高一時讀的《書劍恩仇錄》,談不上有吸引力,讀完能記住的情節很少,與其說它是一部武俠小說,倒不如說是一部政治小說,主角陳家洛生性懦弱,沒有主見,將千秋大業交給這樣的一個人物,是找錯了人。
如果說《書劍恩仇錄》最爛,《碧血劍》屬於不夠出彩,袁承志同樣是個不怎麼樣的男主角,反而是裡面的女主角和沒真正出過場的金蛇郎君要出彩多了,這一點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進步。
當然,我能理解一點,無論是陳家洛也好,袁承志也好,他們所負擔的大業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 歷史 是不可能逆轉的。這也是金庸小說的一個局限。
【 思品時間品金庸第513期:金庸武俠最失敗的一部作品,也是金庸最無奈的一部作品,他慫了!】
文/江湖小混混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先生自1955年到1972年創作的一系列武俠作品。作為通俗文學,武俠小說一直難登大雅之堂,因為武俠小說的情節匪夷所思,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更是不切實際的胡編瞎扯,然而金庸一人卻力挽狂瀾。細讀金庸武俠,你會被金庸先生的文字功底折服,你更會被金庸先生的人物刻畫感染,而金庸武俠最難能可貴的遠非止於此,有兩點更是金庸武俠成為經典的最大根本:一點是對人性的刻畫或揭示,倘若你說武俠小說不切實際,看完金庸武俠中的各種人性,你還好意思說嗎?第二自然是金庸武俠的主題,金庸武俠嘗試過許多深度命題的探討,比如人生的意義、家國的情懷、愛情的真諦,還有佛法的體悟等等。總之,品讀金庸武俠,會讓你越讀越深,越讀越覺得廣博。盡管如此,金庸還是寫了一部很失敗的作品!就連金庸本人都很無奈,那麼是哪一部?第二段揭曉。
金庸武俠最失敗的這部作品,就是被讀者奉為經典的《神鵰俠侶》。《神鵰俠侶》在金庸武俠中的份量非常重,不僅體現在小說本身在《射鵰三部曲》中的承接作用,還主要表現在《神鵰俠侶》中的人物角色對讀者的影響。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故事,確實太刻苦銘心了,以至於金庸本人都無法掌控自己筆下人物的命運。《射鵰三部曲》有一核心主題,即對大俠境界的探討。《射鵰英雄傳》雖然成功塑造了郭靖這一角色,但射鵰時期的郭靖遠未達到「俠之大者」的境界!相信,金庸寫完《射鵰英雄傳》之後,定然意猶未盡!他一定要把俠之大者,在《神鵰俠侶》中更貼切而完美地呈現出來!然而,金庸的這一初衷,到了《神鵰俠侶》竟全部毀於一旦。或許,從一開始金庸就不應該給自己挖了那麼大的一個坑!什麼坑?最後一段總結!
《神鵰俠侶》金庸自己挖的坑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估計金庸本人也料想不到,這句話竟然引起天下有情人的共鳴啊!如此一來,金庸只能在這個「情坑」里,愈陷愈深!最後終於無法自拔!就連楊過和郭襄的命運也受到牽連,全部都淪為了情痴、情種,這和「俠之大者」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啊!作為《明報》創刊年的連載小說,對金庸而言,如同初生的襁褓,金庸怎忍因為一部小說而讓明報止步?處於進退兩難之際的金庸,看著被石頭砸破的報社窗戶,無奈的甩了甩手,大筆一揮「小龍女終於又活了……」而《神鵰俠侶》也徹底淪為一部瓊瑤式的愛情小說!盡管《神鵰俠侶》確實成為一部經典,也是影視劇最愛翻拍的素材,然而金庸本人卻說:「《神鵰俠侶》是自己最失敗的一部作品!」本文就到這里,多謝大俠閱讀。
金庸的小說無論哪一部,都遠遠達不到「爛」的程度。相對而言,《鴛鴦刀》是最讓人感覺不滿意的一部。
金庸曾經承認,自己的短篇不如長篇,《鴛鴦刀》恰恰證實了這一點。整本書看下來,就好像看了一出無厘頭喜劇電影,笑過以後,再無其他感覺,餘味明顯不如同為短篇的《連城訣》。
在《鴛鴦刀》里,金庸嘗試了很多之前的小說中沒有嘗試過的元素,因此你會覺得作者處處在玩兒梗。比如剛出場時威猛無比實則膿包的太岳四俠,比如念叨「江湖上有言道」卻總是處處碰壁的周威信,比如被人在捉蟲時順手搞定的反派BOSS,比如人人敬仰的大俠最後自曝是個太監……更別提那令人無語的大結局:
看了這個結局,你甚至會懷疑自己之前看的民族情仇、江湖奪寶的內容有何意義。
當一本書剛開始玩梗時,讀者可能會哈哈一笑,覺得這個作者真是思維敏捷;但如果多了,則處處透著作者的油滑和不懷好意,似乎根本沒用心編排一出劇情,只能靠不斷玩梗撐起一個蒼白無力的故事。現在很多網路小說,就有這樣的毛病。與之相比,《鴛鴦刀》雖然還算高明,但在金庸的著作體系裡,只能被評為下品。
從《鴛鴦刀》里,能看出金庸開始嘗試對自己的創作風格進行顛覆,這是每個作家創作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出現的一種沖動。顯然,這種顛覆在《鴛鴦刀》中還很不成熟,也很不徹底。直到後來在《鹿鼎記》中,金庸才徹底完成了對自我的顛覆,創造了一部武俠小說世界裡罕見的巨著。
《鴛鴦刀》是金庸創作的第八本小說,而鹿鼎記是最後一部。兩部另類作品,一部居中,一部收尾,不知是金庸刻意還是巧合。如果是刻意,那麼《鴛鴦刀》還真有幾分為《鹿鼎記》探路的味道。但無論如何,《鴛鴦刀》作為一部金庸不成熟的試驗和顛覆的作品,將其評為金庸最差的一本小說,也算實至名歸吧。
金庸除了是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還是卓有成就的報人、評論家、企業家和 社會 活動家,他寫過不少評論、隨筆和 歷史 研究文章,因此,我回答這個問題時,把作品的范圍縮小到他的武俠小說。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個人覺得最不好的是其中的一部短篇《越女劍》,和兩部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和《鴛鴦刀》。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用15部武俠小說構建了一個神奇的武俠世界,被譽為「成人的童話」。他深厚的國學功底、淵博的文史知識,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無與倫比的講故事能力,使他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第一人,影響了千千萬萬海內外華人,用「凡有井水處,就有金庸小說讀者」來形容,也不為過。他的武俠小說,尤其是其中的幾部經典,如《笑傲江湖》《鹿鼎記》《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必將獲得文學界的廣泛認可,最終載入中國文學史。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他的15部武俠小說並非都是經典,也有少數兩三部相對比較弱一些。相比之下,金庸寫武俠小說更擅長宏大敘事,精於寫人物成長,需要漫長鋪墊,先抑後揚,巧妙謀篇布局。而這些,都需要小說有足夠的長度和敘事空間。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說篇幅越長,寫得越好,比如《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啊》《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都是精品。
而相對寫得不大好的作品,恰恰是兩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基本上還沒展開精彩情節,故事就戛然而止,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故事的設計,都給人比較匆忙,意猶未盡的感覺,從而影響整篇小說的質量。
這就好比有的人擅長短跑,有的人擅長長跑一樣。金庸就是一位擅長寫長篇武俠小說的文學大家。
我是仰著頭看金庸的,因此說真心話,對我來說,或許是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個高低之分,但是我絕對想不到「最爛」兩個字,真的,我認為金庸的小說沒有那一部能達到「爛」的程度!!!
在金庸的筆下,那些經典永遠是我們仰望的高峰絕巒。《笑傲江湖》《鹿鼎記》堪稱是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這樣的作品如果說是武俠文學的教科書別人承認不承認我不知道,但我是心悅誠服,舉雙手贊成的…!
一個「爛」字,還加一個「最」字使我不敢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說不喜歡連城訣。我第一次看連城訣的時候18歲,看完也感覺很不舒服,太陰暗了。金庸的很多小說我都反復讀過許多遍,唯有連城訣以前一直不敢重讀。直到今年實在是書荒的時候撿起連城訣重看了一次,(現在我38歲)感覺這本書才是看透人間冷暖,寫盡世道人心,當年看不懂是自己太年輕。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的作品相對來說都夠精品。但大師一樣也有某些不堪回首。每個人看金庸,必然有不同的角度。不能說哪一部最爛,只是表達下自己看書的困惑和不夠滿意。
普遍來看,金庸的中短片最不讓武俠迷滿意。因為無法鋪陳宏大的江湖,只濃縮了金庸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冷靜和嘲諷。卻無疑各個精彩。嚴格來說都是借江湖而寫 社會 。屬於現實主義的小說。這樣也就不具備公平的比較。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飛狐外傳,包括越女劍。
所以刨除中短篇,單以長篇論(包括連城訣),我認為寫的最差的是俠客行。俠客行是一部純江湖的金庸小說。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主角的性格塑造太薄弱。石破天是金庸小說最沒存在感的主人公。雖然狄雲也不高。但連城訣的文學成就要比俠客行高。作為一個大悲劇的主角。狄雲的性格塑造是成功的。
小說的悲劇有很多種。一種是個人的悲劇。陳家洛,楊過都是個人的悲劇。一種是家國的悲劇,蕭峰,郭靖,都是。最後一種就是人性的悲劇,我認為也是最大的悲劇。狄雲和金蛇郎君就屬於這樣的悲劇人物。可石破天不算,他雖然幼年遭遇可憐,可狗雜種也並沒有給他特別要強,逆勢而強的個性。他的成功都是機緣巧合促成。也是他主角自帶光環成就的。俠客行的江湖沒有俠之大者,沒有爾虞我詐人性險惡,沒有恩怨情仇,快意恩仇。有的都是小市民面對惡意執法者(賞善罰惡使者)和惡霸強者(白自在和謝煙客)的麻木和妥協。如此而已。我們覺得很熟悉,卻遺忘的更快。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其次我覺得差的當屬神鵰俠侶和碧血劍,飛狐外傳。因為射鵰里的血肉到了神鵰里都沒了。大家都臉譜化。楊過甚至有時候很讓人討厭。這樣的主角無論如何不能算成功的。而且我覺得神鵰真的有點狗尾續貂,沒必要寫。至於碧血劍,天幸它寫了金蛇郎君夏雪宜。不然,他就是最差。因為金蛇郎君,我覺得它比神鵰要好。飛狐外傳還要好一點,是因為胡斐有雪山飛狐幫襯著。而且胡一刀和苗人鳳,田歸農,馬春花,最主要是程靈素。配角的成功成就了飛狐外傳。
至於很多人說的書劍恩仇錄,他沒啥特色,但不是最差。因為用開篇之作比較成熟期的作品,書劍恩仇錄很不錯的。
一家之言而已
金庸的書水平都挺高,最差的也比其他武俠小說家的強,但要非說哪部差一些,我就要推薦飛狐外傳了,實在讓人看著不爽,胡斐的性格猶豫不決,拿不起放不下,枉費了一副豪俠的模樣。程靈素的刻畫很出色,最後死了讓人於心不忍。本以為胡斐最次也能鬧一個袁紫衣,可人家搖身一變就成了個小尼姑,還說出些不要褻瀆菩薩之類的話,你早幹嘛去了,勾搭胡斐裝小處女的時候不是挺撩人的嗎,看完真有一股想撕書的沖動。金庸的書一直都在重看,每本都在三遍以上,笑傲天龍鹿鼎射鵰神鵰倚天都在八遍左右,只有這本,一遍都不想再看。
《天龍八部》是金庸自己說最不滿意的一部作品,因為他出遊歐洲,托朋友倪匡代寫的後半部,回來後發現與他自己設想的相差甚遠,所以,他認為《天龍八部》是最不滿意的一部書。但我個人認為越女劍和鴛鴦刀寫的太潦草,相對那幾部鴻篇巨著來說,實在是不相稱。但金老爺子絕沒有哪一部是"爛"作,倒是提問者這么問有點太爛。
金庸作品最好的當屬六部長篇巨作,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這六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創作的精品,在整個武俠小說里也是數得著的存在,也是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作品。除了這六部作品以外,金庸先生還有九部小長篇和中篇作品,論質量,就遠遠不如上面這六部了。可以說,上面這六部奠定了金庸武俠大宗師的地位,其餘九部對他這個地位沒有絲毫影響,哪怕全都去掉,那也無所謂。當然這九部了,有幾個寫的也算可以,比如《碧血劍》和《連城訣》,至於其他作品,就很一般了,而其中最難看最不像金庸風格的當屬《鴛鴦刀》了。
金庸武俠,往往以情節奇曲動人取勝,通過豐富的人物刻畫,展現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讓人看了欲罷不能。然而如果看了《鴛鴦刀》,就會有種感覺,這是金庸寫的嗎,怎麼感覺比什麼全庸、金庸全等冒充他的人寫的都不如呢。
《鴛鴦刀》只能算是一個中篇故事,內容很簡單,也很粗糙。首先出場的是四個活寶攔路打劫,這四人自稱太岳四俠。如果他們不說話,但看他們的打扮,還以為是武林高手,結果他們一說話就是來 搞笑 的,一動手更是不堪一擊。
而他們打劫的對象叫周威信,是個鏢頭,押運的鏢就是一對鴛鴦刀。這對鴛鴦刀傳說裡面有無敵於天下的秘密,所以很多人都想得到它們。後來川陝總督得到了這對寶刀,就打算進獻給皇帝,這才有了周威信保鏢的事。當周威信遇到太岳四俠的時候,嚇了一跳,特別是他們明說要寶貝的時候,周威信嚇個半死,還以為遇到什麼高人了,這趟保鏢之行要完蛋了。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所謂的太岳四俠只是銀樣鑞槍頭,表面上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實際上連他們鏢師都打不過,根本不用在意。太岳四俠打劫失敗後,又遇到了林玉龍、任飛燕這對奇葩,他倆是夫妻,孩子都有了,但是卻一直打打殺殺,而且是互相下死手的那種。
正當讀者看的莫名其妙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個騎著駿馬的少女,這時候故事的主人公才算開始出場。而女主人公只不過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丫頭,既沒有什麼高深的武功,也沒有什麼國色天香的容貌,唯一厲害點可能就是她老爹蕭半和,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而蕭半和已經放出話去了,就是他和這對鴛鴦刀大有淵源,這次無論如何都要得打這對刀。蕭半和在江湖上名聲很好,又趕上了五十大壽,太岳四俠准備劫鏢,就是為了給蕭半和拜壽用的,可惜沒有成功。而蕭半和閨女蕭中慧,則是一個人偷偷跑出來的。
到了後面,蕭中慧遇到一個書生和一個瞎子,原來那個瞎子住店沒錢,遭到店小二刁難,而那個書生好心替瞎子求情,可是店家依然不依不撓。蕭中慧財大氣粗,看到這種不平事,直接就說錢她來付。就這樣,蕭中慧和書生、瞎子都認識了。
而這個書生就是本書的男主人公,叫做袁冠男,而那個瞎子呢,則是喬裝打扮的,他本名卓天雄,是大內七大高手之首,這次重出江湖,就是要捉拿蕭半和的。
原來這個蕭半和十分痛恨滿清皇帝,為了殺掉皇帝,當年不惜去宮里做太監,可是一直沒有找到殺皇帝的機會。後來鴛鴦刀現身江湖,分別在一個姓楊的和姓袁的高手手中,皇帝為了得到鴛鴦刀,就把兩人全家都抓了起來,後來楊袁二人被殺死,只留下兩個夫人。蕭半和知道了這事,就想方設法救出兩位夫人,後來遠走他鄉,以夫妻名義生活。至於說他的女兒蕭中慧,實際上是楊姓英雄的女兒,而袁姓英雄有一個兒子,當年走散了,就是袁冠男。
這段經歷看起來曲折,但是很明顯,就是生拉硬套的,這巧合也太多了,關鍵十分密集的就這么出現了,讓人一點心理准備都沒有。
最後的故事就更加俗套了,蕭中慧、袁冠男走到了一起,還合力拿鴛鴦刀打敗了卓天雄。而卓天雄呢,最後出逃路上居然讓太岳四俠抓回來了。至於說鴛鴦刀天下無敵的秘密,實際上就是刀身上刻的小字,一個是仁者,一個是無敵,這就是其中的奧妙。解釋完這個奧妙以後,這個故事就徹底結束了。
說實話,看完這部小說,當時的反應就是不相信這是金庸先生的作品,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情節安排,都有很多和過去的作品完全不一樣。看到最後也沒有看出個所以然來。
像其他的短篇,比如《越女劍》和《白馬嘯西風》,這兩部作品也不怎麼樣,但是這兩部對感情的描寫還是讓人揪心,又讓人拍案叫絕。比如越女喜歡范蠡,甚至知道範蠡有西施後准備殺了西施泄憤。但是呢,當她看到西施的時候,立馬就被西施的美貌征服了,這才放過了范蠡和西施。想想看,一個人的容貌可以讓情敵甘願退去,這到底是多麼顛倒眾生的顏值啊。
而《白馬嘯西風》中對男女感情的刻畫,可以說是相當細致相當到位了。看完這兩部作品,裡面有些內容總是值得回味一下,雖然小說很短,但是可看的地方可不少。
而《鴛鴦刀》呢,裡面沒有任何值得讓人回味的地方,看了一遍就會忘了,甚至不記得是否真的看過。可以說,《鴛鴦刀》里一點出彩的地方都沒有,這樣的作品居然現世,實在是大大影響金庸先生的聲譽啊。
2. 金庸第一小說是什麼
金庸於三十一歲時(一九五五年)創作出了第一部武俠小說《
書劍恩仇錄》,《越女劍》是最後一部創作於一九七○年。
1955《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反映了金庸想寫歷史小說的願望,這是金庸的個人進步,與武俠小說關系不大。
時間上是《書劍恩仇錄》
名氣和地位上是這樣的:
第一:天龍三兄弟
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鹿鼎記,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這三部都是超凡入聖的神品,強要分出個一二三出來,就象要爭論天龍三兄弟的武功誰高誰低一樣,是可以爭個沒完沒了的(論壇里這類貼子不少,爭起來也是饒有趣味的,我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也很喜歡比較這類東東,現在已沒有這種興趣了),誰都可以排第一,誰排第一都有道理,誰排第一都當之無愧,為了公平起見,我把三部作品都分別排了個第一,一碗水端平,省得它們三兄弟爭吵,傷了和氣。
金庸寫這三部作品的時候,功力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文字功夫爐火純青,揮灑自如,撒豆成兵,飛花摘葉皆能傷人;塑造人物組織故事結構的能力也隨心所欲,凡人莫窺其奧妙,鬼神莫躡其蹤影,留下了這三部人間難得幾回見的文學作品。這三部作品就象天龍三兄弟的武功各有千秋一樣,也分別有自己的特色。鹿鼎記嘻戲笑罵中透悉世情百態,天龍八部波瀾壯闊如展現武林史詩的壯麗畫卷,笑傲江湖寓意深刻,結構精巧嚴密得潑水不進。它們必將被供在中華文學殿堂的神位上,受到百世人們的長久瞻仰。
要說一下的是關於天龍八部的結構問題。很多人的評論中都詬病天龍八部的結構鬆散,田某卻一直大大的不以為然。它描述三兄弟的故事時說完一個然後移到另一個,最後再來個大綜述難道就是所謂的鬆散嗎?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個好漢依次出場,往往是一個人物說完就不見了蹤影,到後來再偶爾出現一下,也全無了光彩,那水滸傳的結構豈更不是鬆散到了姥姥家?在田某看來,天龍八部猶如一架波音747客機,盡管體積龐大,零件眾多卻能各居其位,各有關聯,各盡其用,毫無鬆散零亂。事實上,天龍中故事的明線伏線,主幹枝節,千頭萬緒,一一展開來又收服妥貼,人物的出場及結局收場交代得明確合理,實在是非大師莫辦,何來鬆散之說?對這種指責,用韋小寶的話說就是:「老子不服,大大的不服」
第二:光明左右使---楊逍與向問天
《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
倚天和神鵰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就如楊逍與向問天在明教中的位置,排位僅次於教主,武功也比天下頂尖高手略遜半籌而已。(當然田某知道光明右使是范遙,但他對我沒什麼魅力吸引力,故一腳將他踢開,讓光芒萬丈的向問天頂上,幸虧明教拆開就是日月教(順便想起了桃谷六仙將「盟」字拆開為「明血」的典故)兩教同本同源本 是一家人,也沒什麼不妥。)
田某個人比較偏愛《倚天屠龍記》,本來覺得《倚天屠龍記》結構和語言的魅力都不在鹿,笑,天之下,想把它加入三兄弟的行列,但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不大美麗,兄弟間的手足情刻劃略嫌不夠催人淚下,故把《倚天》列為田某最佩服三個半中的那半個(又撿任我行的牙慧,毫無創建了,罪過罪過)。事實上,《倚天》中最吸引田某的人物型象不是男女主角,而是明教中傲桀不馴的各位豪傑,謝遜,韋一笑,殷天正等,他們的外號起得恰如其分,各自的出場帶有鮮明的性格特色,行事氣派極大,令人看了豪氣干雲,只想拍案浮一大白。這三人再 加上向問天,實在是田某的心頭最愛。
《神鵰俠侶》寫楊過與小龍女浪漫激情的愛情故事,已成經典。書的成就是公認的,不用再說。偏激而又熱情如火的楊過頗合田某的胃口。他在斷腸崖苦侯小龍女一天一夜不至,心如寒冰,行屍走肉般的走到河邊影見自己的一夜白頭,最後震獅倒虎的激烈長嘯後一躍而下萬丈深淵,這一大段描寫看了令人心悸,行文之成功足已成為教科書,指導後人。《神鵰》還塑造了令人喜愛和虛噓不已的郭襄和程英,也令它加分不少。
第三:《射鵰英雄傳》-----裘千仞
我願意用裘千仞來比喻《射鵰英雄傳》的排名。沒錯,就是那個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武功還沒有達到五絕的水平,因而不敢來參賽的鐵掌水上飄,當時的天下第六人。事實上,《射鵰英雄傳》的排位也是排在以上五部小說之後的第六名。
《射鵰英雄傳》是奠定金庸武俠大宗師的里程碑之作,它的象徵意義大於它的具體成就。雖然是最廣受群眾歡迎的金作之一,但從小說層面分析,無論是在結構語言人物深度等方面,它的成就都遜了上面五部一籌。金庸在後記里也說了:「《射鵰》中的人物個性單純,郭靖誠樸厚重、黃蓉機智狡獪,讀者容易印象深刻。這是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的特徵,但不免缺乏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大概由於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所以《射鵰》比較得到歡迎」
「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缺乏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正說明了《射鵰》的不足之處,論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龐礴大氣,它比不上上面五部;過於簡單的忠*分明的臉普式人物形象和缺乏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更削弱作品的深度和耐讀性。除了主角,它的二線人物中也沒有出現例如慕容復,阿紫,滅絕師太,謝遜,延慶太子等好壞參半,內心世界復雜,讓人又恨又愛,可嘆可憫,不能以簡單道德觀念來劃分的角色。因此,《射鵰》可稱一流,經典,但稱不上偉大。
在田某最不佩服的三部半中,它排首位,相當於左冷禪的位置,其實也不低了。(糟糕糟糕,又撿任我行的牙慧了----咦,我為什麼說又?!!!
第四:白馬嘯西風
緊張熱鬧的故事情節,神奇莫測的武功招數在這里都找不著了,也不必要了。淡淡的憂傷,揮之不去的惆悵,夜半天鈴鳥美妙的歌聲,漫天的黃沙,騎在白馬上滿懷心事的美麗漢人姑娘,讓我們久久嘆息。
這是一首武俠散文詩,象情人的一顆淚珠,晶瑩剔透,滴在舌尖,嘗到了淡淡的鹹味和哀傷。
在短篇武俠中白馬獨樹一幟,理應得到較高的位置。
第五:大珠小珠落玉盤
《飛狐外傳》《連城決》《俠客行》
《碧血劍》《雪山飛狐》《鴛鴦刀》《越女劍》
太多了,要一一寫來非把老子累死不可。又沒有稿費,田某就學一下胡一刀夫人「偷一下懶,不捱這十八年的苦了」當然不會學她抹脖子的----------有心情再說吧
免費送些形容詞給它們了事:
情節緊張,環環相扣,懸念迭出,攝人心魄,風情萬般,滿紙蘭香。
第六:黑虎掏心的市井武師
《書劍恩仇錄》
平庸的書名----《恩仇錄》,感覺就象民國時期舊派的武俠小說的味道,不喜歡。
平庸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和故事情節---------落了俗套的能文能武白馬王子般的男主角陳家洛,美麗如仙女,天真狀得智力如白痴般的香香公主,令人感覺就象看瓊瑤奶奶的愛情小說,頭皮發麻,身上起雞皮,一陣陣發冷。小說也是根據民間故事基礎上發揮的,還沒自立門戶成大家,不吸引。
平庸的武功招數----------還沒出現後來那種神乎其神,帶有傳統中國文化神韻,有電影畫面質感,令人長時間目瞪口呆的「六脈神劍」,「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等武打招數,還停留在「黑虎掏心」,「老樹盤根」等沒有新意的水準,令人呵欠連連。陳家洛的看家本領也不過叫「百花錯拳」,俗不可耐。
當然這些貶義詞不過是和金庸自己的小說相比才用的上的,和其他作家作品相比,仍是好作品。
這本小說十多年前讀完後,再沒興趣讀第二遍,最多也是跳讀了一些精彩篇章,隨即打入冷宮,已有十多年沒幸臨她矣
3. 金庸的作品有很多,但其中有哪一部寫的最爛
金庸作品最好的當屬六部長篇巨作,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這六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創作的精品,在整個武俠小說里也是數得著的存在,也是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作品。除了這六部作品以外,金庸先生還有九部小長篇和中篇作品,論質量,就遠遠不如上面這六部了。
可以說,上面這六部奠定了金庸武俠大宗師的地位,其餘九部對他這個地位沒有絲毫影響,哪怕全都去掉,那也無所謂。當然這九部了,有幾個寫的也算可以,比如《碧血劍》和《連城訣》,至於其他作品,就很一般了,而其中最難看最不像金庸風格的當屬《鴛鴦刀》了。
而相對寫得不大好的作品,恰恰是兩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基本上還沒展開精彩情節,故事就戛然而止,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故事的設計,都給人比較匆忙,意猶未盡的感覺,從而影響整篇小說的質量。這就好比有的人擅長短跑,有的人擅長長跑一樣。金庸就是一位擅長寫長篇武俠小說的文學大家。
4. 金庸最成功的小說是射鵰英雄轉么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某一個角度可以這么說,
金庸先生小說在大陸掀起狂瀾,不得不歸功於《射鵰英雄傳》的魅力。
據說《射鵰英雄傳》在大陸印了八十萬冊,至今猶令無數讀者爭相傳閱。而倪匡認為,它的成功,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
《射鵰英雄傳》是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金庸先生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充分運用文學手段,寫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傳奇故事,以筆掀驚濤的巧妙安排和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而在氣勢上幾乎可以壓倒所有的武俠小說:山水為之動色,日月為之慘淡,可謂古今罕見,在藝術上顯示了金庸大手筆的氣度,作品以豐富的想像、瑰麗的文筆和壯闊的場面,展示了武俠世界的神奇魅力。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講這么說並不為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下一部是
《倚天屠龍記》沒有下一部,《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龍記》是一部想像力豐富的武俠力作。書中表現的愛情也更加浪漫。在想像力方面,首先,作者設計出的「倚天劍」與「屠龍刀」以巨大的號召力貫穿於小說的始終,也成了江湖各大門派施展伎倆爭奪的寶物。這一想像,可以視為小說故事結構的需要,也是與以往小說不同的創新。
(5)奠基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地位小說是擴展閱讀
《倚天屠龍記》的主題深意,包括了正、反、合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正」,即俠義的傳奇。既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奇來歷,又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傳統。
第二個層面是「反」,即寫人性特徵。屠龍寶刀即刀中的兵書當然不是什麼「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類的貪欲和權勢欲,那些人之所以費盡心機地爭奪寶刀,無非是沖著「寶刀屠龍」的利器和「號令天下」的權勢而來。可笑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
到最終卻都為之「反算了卿卿性命」。這些正是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和敘事內容,同時又有明顯的思想寓意。
第三個層面是「合」,即寫傳奇與歷史的結合,俠義和人性的結合,人類的良知和善意的結合,歷史的透視和理想的結合。所有這些「結合」,最終當然都體現在張無忌這一主人公身上,也體現在張無忌送給徐達將軍的那一段活中。
同時還體現在作者對歷史所作的巧妙演繹——此後徐達果然用兵如神,連敗元軍,最後統兵北伐,直將蒙古人趕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那屠龍刀中的兵書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當然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了。
這部小說的真正主題有兩層:既反異族侵略,也反本族暴政。
6. 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射鵰英雄傳》是1957年香港《商報》出版的武俠小說,作者是金庸。
該書主要講述了郭靖背負著家恨國仇闖入江湖,在紅顏知己黃蓉的幫助下通過無數歷練,最終成長為「俠之大者」的民族英雄的武林故事。
創作背景
作品故事時間跨度自1196年始到1221年結束,上至南宋朝廷、金國王族、蒙古首領,下到武林高手、江湖俠士、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金庸都將其融入作品中。故事固然是虛構的,但這一段歷史大環境卻是真實確鑿。
公園1127年,北宋滅亡之後一個月,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重建宋王朝,南宋從此開始。趙構史稱宋高宗。趙構即位後貪圖享樂,不思抗戰。它所用非人,致使寵將杜充降敵;他激起了苗劉之變;他不思抵抗,節節敗退,點燃了鍾相,楊幺大起義的火種。」
《射鵰英雄傳》中寫道:郭靖深受成吉思汗賞識,做了「金刀駙馬」,而後追隨成吉思汗西征金國。而歷史上的確有郭靖該人。據《宋史·忠義傳四·郭靖》記載:郭靖是四川嘉陵江地區一個地方土豪的護衛隊首領。1207年,當地宋朝官員吳曦投降了金國,郭靖和當地百姓舍棄田地房屋,順著嘉陵江遷徙。吳曦派出軍隊阻攔,想把這些百姓趕回家。郭靖對此悲憤異常,他對弟弟郭端說:「我們家世代都是大宋的子民。自從金人入侵我邊界,我兄弟二人不能以死報國,反而避難入關。現在又被吳曦驅趕回去,我不想舍棄漢人的衣冠。我寧願死在這里,做趙氏王朝的鬼。」於是投江自殺。而在郭靖死後十幾年,成吉思汗才率軍西征。
作品影響
1957年《射鵰英雄傳》在香港《商報》連載。 1984年,《射鵰英雄傳》電視連續劇在中國開播。[15] 2014年09月10日晚,由金庸先生授權改編,香港舞劇團與湖北省演藝集團共同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武俠舞劇《射鵰英雄傳》在湖北劇院演出。 2012年3月下旬,《射鵰英雄傳》(漫畫)出版。
金庸小說在大陸掀起狂瀾,首先要歸功於《射鵰英雄傳》的魅力。
這部書據說在大陸印了八十萬冊,至今猶令無數讀者爭相傳閱。倪匡兄認為,它的成功,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
《射鵰英雄傳》在藝術上顯示了金庸大手筆的氣度,作品以豐富的想像、瑰麗的文筆和壯闊的場面,展示了武俠世界的神奇魅力。
武俠與歷史結合,不是金庸首創,但金庸卻是第一個駕馭歷史而又能隨心所欲編寫故事與塑造人物的高手。他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充分運用文學手段,寫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傳奇故事,以筆掀驚濤的巧妙安排和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使武俠小說變成一種令人讀之不忍釋卷、回味再三、擊掌叫好的藝術品。
《射鵰英雄傳》在氣勢上幾乎可以壓倒所有的武俠小說:山水為之動色,日月為之慘淡,可謂古今罕見。但說到人物感情的糾葛,郭靖與黃蓉之間只有一個虛設的蒙古公主,層次未免太單調。再說次要人物的活動場面,寫得不甚精彩,也顯出其旁枝的蒼白。同時在結構與語言上,可看出金庸小說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品評價
香港作家項庄:郭靖是拙而真,黃蓉是巧而真,他們都是絕代之人,是絕配。
內地金學家陳墨:在金庸的小說中,最為讀者賞識和推崇的愛情故事莫過於射鵰中的靖蓉配了。他倆被認為是人間最佳配偶,最幸福美滿的姻緣。
北大教授孔慶東:靖蓉戀被認為是金庸小說里最標准經典的愛情,純真浪漫,引人入勝。黃蓉是金庸筆下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郭靖和黃蓉是金庸筆下的「正格」愛情,英雄美人式。
內地學者費勇,鍾毅:黃蓉之看中郭靖是真正的慧眼識英雄,他們是金庸作品中最幸福圓滿的一對,堪稱天下有情人的典範!
內地學者幺書儀:靖蓉戀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命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贊美!
台灣作家三毛: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
台灣學者曾昭旭:是美滿愛情的正格。
台灣學者蘇嶝基:這對小兒女,一個耿直木訥,一個聰慧乖巧,他們在張家口邂逅相遇訂交,終至彼此相愛而結為夫婦,從一開始他們的愛情就極為真摯感人。
香港才女林燕妮:黃蓉是標準的解語花。金庸筆下的女人,我最喜歡的便是黃蓉,有人不封她為「絕品」,也許是太有現實生活代入感之故,想想這樣的女人,絕對瞞不過,越想越怕,故此踢入冷宮。 我愛黃蓉,既因她巧,亦因她真,除了巧和真,她又是個十分有趣的人,男人娶她為妻,包管一輩子不會悶。小龍女雖好,不過言語單調,其悶無比,假使我是男人,我會遠遠地欣賞她,而不會娶她。到底,「情深一片」,是什麼東西啊?日日夜夜相對,也得有點生活情趣才成!象黃蓉,那便很多彩多姿,有解決不了的困難時,她夠聰明跟你一塊兒去想,平日無事,她又不會讓一天白白地過,逗逗你,撒撒嬌,吃吃醋,玩玩「煮飯仔」,捏個靖哥哥捏個蓉兒,用一千種方法告訴你她愛你、在乎你,我說她才是標準的解語花。
作家倪匡:在《射鵰英雄傳》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黃蓉了。可以講黃蓉是《射鵰英雄傳》的靈魂,如果沒黃蓉,小說情節就無法展開,人物性格也難發揮。金庸寫黃蓉這一個角色時用過很多、很曲折的筆法來表達這樣美妙的人物,寫得非常之成功。
導演徐克:如果用如今的口吻來形容黃蓉這人的話呢,就應該是女強人。因為她除了聰明伶俐之外呢,在金庸寫這個人物的時候呢,有寫到她又可以入廚房,又可以上大台,又可以入廚房,就是煮菜煮得好之外,好多的大場面,她都出現的話也毫不遜色。這樣這個人物來講,在如今來講就是所謂「女強人」了。
作家董千里:黃蓉這個角色呢,又聰明又美麗,眉角眼梢充滿靈氣。我給她八個字「靜若處女、動如脫兔」。
《射鵰英雄傳》是一本能拓寬孩子視野的好書。其作為武俠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可讀性極強,早已家喻戶曉,廣受贊譽,講述的是一個向真向善向理的故事。——人民網
武俠文化以其獨特的姿態點綴於世,融匯於文化的萬般姿態,服務於朝氣蓬勃的祖國建設。 ——中國作家網
金庸寫人物成長,那種時代背景、環境的刻畫,其與心智、命運的關聯,不是一部影視劇搭個景就能匆匆表現的。實際上很多改編編劇也根本不重視這一塊,只求盡快端出關鍵情節。影視對金庸作品的「地下洞穴」挖掘得遠遠不夠。金庸的作品既接地氣,又像成人的童話。他把一個個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一個人只要拿起他的書,幾乎都會有通宵達旦的體驗。中國作家會講故事的人不多,幾乎無出其右。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陳墨
金庸在通俗文學的操作中,打破了雅俗的藩籬,創立了獨特和開闊的天地,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金庸是精英文學對通俗文學改造的全能冠軍。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嚴家炎
7. 武俠小說大宗師金庸是誰
曾向一位洋人介紹金庸,說:「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問:「有名到何等程度?」進一步介紹:「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的小說,風靡了港、台、南洋、歐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因為讀他的作品而廢寢忘食,這種情形,一直到今天不變。金庸的小說能吸引每一個人,上至大學教授,國家元首,下至販夫走卒,僕役小廝,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的地步,堪稱是中國近代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小說家。
這位大小說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金庸,姓查,名良鏞,浙江省海寧縣人。金庸的家世顯赫,但是他的成功,卻和「祖蔭」全然無關,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學識、苦學和勤奮,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來的天下。其實可以寫一本傳記,記金庸作為成功人物的一種典型。
金庸的少年時期,在家鄉附近就讀,中學是著名的杭州高中,「杭高」是中國有數的好中學之一。中學畢業之後,適逢亂世,當時日寇侵華,金庸就在這時候離開了家鄉,遠走他方。據他自己的憶述,在離開了自己家鄉之後,曾在湖南省西部住過一個時期,寄居在一個富裕的同學家中,這一段青年時期的生活當然相當清苦。再以後,金庸進入國立政治大學就讀,讀的是外文系。金庸在政治大學並未畢業,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時他雖然年輕,但已才氣縱橫,覺得傳統的大學教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報業發生關系的是當年《大公報》招考記者。當年,《大公報》是中國最有地位的一份報紙,影響深遠,它在全中國范圍內招聘記者兩名,應征者超過三千人。在這三千人之中,金庸顯示出他卓越的才華,被《大公報》錄取。
自此,金庸就進入了報界。而在不久之後,便被派去香港。金庸在香港的《大公報》工作了很久,擔任的是翻譯工作。在這個時期,金庸對電影工作有了興趣。這種興趣的由來,大抵是由於他在報上撰寫影評之故。金庸曾用一個相當女性化的筆名寫過影評,也用「林歡」的筆名寫過影評。他所寫的影評,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尋了,但曾讀過的人都說他的文筆委婉,見解清醒。以後,金庸直接參加了電影工作,做過導演。
金庸參加電影工作的時間並不長,其成就和他寫作方面的成就比起來,也相去甚遠。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實際參加過電影工作,當過編導了。
金庸的小說創作生涯,可以說開始得相當遲,但是一開始就石破天驚,震爍文壇。他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才發表到一半,武俠小說讀者已經驚為天人。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聲名大振,人手一冊。等到《射鵰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1957年,若是看小說的人不看《射鵰英雄傳》,簡直是笑話。
《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吸引了無數讀者。在《射鵰英雄傳》之後,金庸就脫離了《大公報》,和他中學時期的同學沈寶新先生合創《明報》。《明報》在香港銷數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報,在國際地位上,是第一大報。連美國國務院都會三番五次請主持人金庸去商議國家大事。《明報》草創之初,金庸在《明報》上撰《神鵰俠侶》,接下來,大部分小說也全在《明報》上發表,一直到《鹿鼎記》。在《鹿鼎記》之後,金庸就未再撰寫小說而專注刊《明報》的社評。《明報》社評,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親自執筆,見解之精闢,文字之生動,深入淺出,堅守原則,人人稱頌。就算和他意見完全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評寫得好,這是金庸在寫小說才能之外的另一種才華的表現。
由金庸執筆的《明報》社評,其影響已可與當年的《大公報》相媲美。由於堅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則,金庸曾和《大公報》發生過一次極為劇烈的筆戰。這次筆戰,金庸所寫的幾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嘆為觀止,只可惜這些文字,竟未曾結集出書。
以上所寫的,是金庸在事業上成就的簡單素描。
金庸的苦學精神更令人嘆服。當初,他自己覺得英文不夠好,就進修英文,家裡有一個一人高的鐵櫃,抽屜拉開來,全是一張一張的小卡片,上面寫滿了英文的單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記憶多少字。據沈寶新先生說,金庸在年輕時,每天限定自己要讀若干小時的書,絕不鬆懈。一個人能成功絕非幸事,天分固然重要,苦學更不可或缺。
金庸……畢竟不是寫傳,只是簡筆素描,金庸是怎樣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8. 金庸哪幾部小說最出名
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理由很簡單哪部劇情長劇情復雜又多就越好看!天龍八部三個角色,劇情好長,武林高手又多,打鬥又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