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戍寫的武俠小說
⑴ 武俠小說是怎麼來的,中國第一部武俠小說是誰寫的叫什麼
由來:
司馬遷《史記》中說: 救人危難, 周濟貧困, 不失信, 不背言, 合於仁義, 即謂之」俠」; 俠士多憑武技對抗壓迫, 所以《韓非子》說: 」俠以武犯禁」.」小說」者, 」街談巷語之說也」.合起來說: 民間流傳的描寫憑武藝行俠仗義的敘事文學作品就叫」武俠小說」.
中國武俠小說源遠流長, 《史記·游俠列傳》中郭解的故事已具傳說性質, 可視為武俠小說的萌芽; 唐代《聶隱娘傳》、《紅線傳》, 是武俠小說的初期形態; 宋代講述」撲刀」、」桿棒」列為說書人的專工; 至元明之際遂產生了描寫」俠以武犯禁」的不朽巨著《水滸傳》; 清代的《三俠五義》、《小五義》兼寫清官, 是武俠小說的一個流派.
本世紀20 年代以來, 武俠小說新作層出不窮.先是江南不肖生 (向愷然) 著《江湖奇俠傳》, 河北有趙煥亭著《雙劍奇俠傳》, 風行一時.但不久即新崛起的北派武俠小說四大作家取代了他們的地位, 向、趙二氏的作品逐漸不為廣大讀者所崇.北派四大家依成就而論, 當首推白羽 (宮竹心) , 其次是還珠樓主 (李壽民) 、王度廬、鄭證因, 各有二三十種以上的著作.
第一部:《江湖奇俠傳》
民國自二十年代初期至四十年代末期,武俠小說盛極一時。據魏紹昌所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的不完全統計,當時作者有一百七十多人,作品有六百八十多部,出版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和北平、天津,時稱南派和北派。南派武俠小說以平江不肖生最負盛名,他所作的《江湖奇俠傳》曾經風迷一時,讀者甚眾。後來明星影業公司截取其中片斷,改編拍攝成《火燒紅蓮寺》,影響就越發巨大。《江湖奇俠傳》寫於二十年代初,被視為近代武俠小說的先驅,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才算中國第一部正宗的武俠小說。
⑵ 介紹一下民國的武俠小說作家,並推薦幾部精品
1922年,一本叫《紅雜志》的通俗讀物創辦,次年另一部名為《偵探世界》的雜志問世,兩本刊物在1923年的1月和6月開始連載平江不肖生的兩部武俠代表作《江湖奇俠傳》和《近代俠義英雄傳》(銷量肯定一路高歌猛進,不用細說~~~~~~~)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氏,生於1890年。在1907年和1912年兩度赴日浪遊,曾入日本東京中央大學。1918年出版了《留東外史》一書(當然不是武俠啦)。《江湖奇俠傳》當時候影響非常廣,28年被改拍成影片《火燒紅蓮寺》,轟動一時。全書160回,前106回是平江不肖生寫的,後若干回由趙苕狂以「走肖生」的名字續完(趙也是小說家)。《江湖奇俠傳》以湖南平江、瀏陽的農民爭奪交界地引起械鬥為線索,帶出昆侖派、崆峒派的劍俠爭雄。裡面的武技,由棍棒拳術發揮到呼風喚雨、吞吐飛劍,幻想十分豐富。《近代俠義英雄傳》雖然沒有前者出名,但是內容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接觸過。這部書寫的是京城大刀王五和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的情誼,以及霍元甲憑借中華武術為國爭光的事跡。
同一時期, 武俠小說上還有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等。前者繼承了講史傳統並且加以發揮。描摹世態人性入情入理,當時便與不肖生「南向北趙」並舉。後者取材於當時轟動全國的山東臨城劫車案,時效性強。
《江湖奇俠傳》連載後不久,顧明道的《荒江女俠》繼之而出。顧明道從小殘廢,早期寫作言情小說,因此《荒江女俠》將俠情兩相結合,開了言情武俠小說的先河。《荒江女俠》寫方玉琴為父報仇,學成劍術,在尋找仇人的過程中遇見同門師兄岳劍秋,相攜鋤奸的故事。顧明道在設計「武」的打鬥場面和技巧套路的時候常常力不從心,就在出生入死的場景之間多安插情意纏綿的細節,加以彌補。
武俠在這一時期除了與「情」結合之外,還在與其他諸多因素結合,有了多方面的發展。與歷史結合出現了文公直的歷史武俠小說。所用歷史只是背景,在其中虛構俠客們的活動。代表作是「碧血丹心」系列:《碧血丹心大俠傳》、《碧血丹心於公傳》、《碧血丹心平蕃傳》等。三書以明朝於謙的事跡為背景來寫為國盡忠的俠客。
與江湖幫會秘史結合,有了姚民哀的黨會武俠小說。因為作者本人參加過清末的幫會,因此寫於1929到1930的《四海群龍記》(幫會復仇故事)和寫於1930到1931的《箬帽山王》(「四海群龍」中的「一龍」如何組黨),不論是交待內幕,還是敘述行規黑話,都很到位。很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並且由《四海群龍記》引出《箬帽山王》這種「連環式」形式,是後來長套的武俠小說慣用的結構。
1932年,環珠樓主橫空出世了。《蜀山劍俠傳》在天津的《天風報》上連載,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十分出色,但是一集一集寫下去,到1949年,出到了55集。環珠樓主,原名李善基,後名李壽民。幼年有「神童」之稱,從小熟習武術氣功,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成人後做過幕僚和家庭教師。歷經坎坷,始寫武俠。《蜀山劍俠傳》是一個超現實的世界,由人間社會、神話幻想、自然勝景、哲理詩情交織而成。表面的故事是正道的劍仙和同邪惡的怪魔之間的斗爭。劍仙和怪魔都要逃脫「道家四九天劫」,即每四百九十年一次的劫難。不同的是,劍仙以行善來避劫,而怪魔用行惡來逃難。兩方面寓示了一種共同的形而上意義:人對自身命運的不懈抗爭。書中「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為獸,天可隱滅無蹤,陸可沉落無形;關於故事的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關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結;關於生活方面,不食可以無飢,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關於戰斗方面者,風霜水雪冰,日月星雲氣,金木水火土,雷電光聲磁……」(徐國楨《環珠樓主論》1949)。想像天馬行空。環珠樓主的小說還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舉凡道、釋、儒,經史子集,醫卜星象,天文地理,詩詞書畫,風俗民情,無不與武俠融會貫通。影響深遠,直至當代港台新武俠。
⑶ 推薦武俠小說
寧致遠的<楚氏春秋>起點文學網的
現已上市三部
名為<天下>
分別是<風起><龍嘯><攻伐>
不看你會後悔的!~~~
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出自哪裡
原話本為「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出自徐志摩:「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拓展資料: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社成員,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校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春,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的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1928年3月,創辦《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⑸ 武俠小說的小說起源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像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板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俠客多是獨立的,個人的行為,如《史記》中記載聶政以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這樣的人和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不少,當時由於七國之間爭霸稱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國權貴們都爭相征賢納士,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當時的信陵君、平原君都養了好幾百甚至上千的這類「食客」,這也就給這類武士俠客們創造了生存條件,他們大多以俠義著稱,或為國,或為報主人之恩,充當刺客,甚至不惜捨生取義。這是封建時期的一大社會特點,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與其類似。
這些俠義武士,歷朝歷代都有,他們那種大義凜然,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權,不畏殘暴的武俠精神,十分為人們所敬仰。這些武術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崗寨、水滸中的俠客們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當派武功都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這些派別,宏揚了武術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緒年間的大刀王五,以保鏢為業,被人稱為大俠,他與譚嗣同交厚,戊戌變法時,還主動要求保護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擊敗不可一世的洋武師,大長了國術威風。而這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武俠與武俠故事,則為武俠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與土壤。
不過,另一類俠客就與許多武俠小說有些類似了,他們似乎總存在於事實與虛構之間,這也似乎很深地影響了後世武俠小說的產生與發展,他們總是帶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過分誇大了武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這種以超人形象出現,除暴安良的武俠,又恰好反映了人們的希冀和願望,這當中對後世武俠小說影響最深的有三個人物形象,那就是趙處女、紅線和昆侖奴。趙處女源自《吳越春秋》,紅線出自唐袁郊撰《甘澤謠》,昆侖奴則出自唐《傳奇》,歷史上,許多身懷絕技的武俠們常常願意退隱江湖,這是因為人心難測,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們也是如此,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後世許多武俠的為人和武俠小說的創作。而從另一個角度講,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也使他們更願意潔身自好,不願意同流合污,這也是武俠們得到人們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文人們一種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歷朝歷代有那麼多的文人願意記錄書寫創作這些武俠故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⑹ 舍已為人永流傳的前一句
「見義勇為,不求聞達,舍己為人,恭廉修行,中國人的武俠夢!
驢游天涯
2019-04-06
武俠文學是在獨特的武術影響下產生的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傳統神奇武技充滿崇拜之情,對俠者精神充滿嚮往,這種崇拜和嚮往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武術與文學發展幾乎是同步繁盛,隨著詩詞、散文發展為小說、戲曲多種文學形式,武術的門派也日益繁多,並產生種種神奇的傳說,這些自然而然地被文人墨客引入他們的著作,被藝人吸收到戲棚書場,反過來這些文藝又潛移默化地鑄造著我們民族豪邁仗義、除強扶弱、尚武內向、輕財重諾的健康的民族氣質,作為民族心靈的共性,產生了一種海內外炎黃子孫對武俠小說欣賞的美學趣味。
尚武重義,對我們民族傳統武功由衷地篤信與崇拜,最初表現於先秦諸子散文說俠論劍之中,此風至漢魏尤盛。盡管法家代表人物痛斥帶劍者,大罵「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視為「五蠹」之一。但是先秦諸子中贊揚武俠者卻是多數。
墨家的「必務求與天下之利,降天下之大害」的見識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精神,素來被視為俠義的典型。儒家中不少人物也頗有俠氣。「暴虎馮河,死而不悔」,仗劍斬蛟的子路,當然是一位豪俠之士。事實上孔子本身除了溫良恭儉讓的儒雅氣度外,也有剛猛精進的一面,他推重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成人」,不啻就是在推崇俠者精神。他的大弟子曾參更進而把這種俠者精神肯定為「君子行徑」,並指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歟?君子人也!」
司馬遷正是基於對傳統武功的崇拜和對俠者精神的嚮往,才在《史記》中為游俠樹碑立傳。他對「自秦漢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甚恨之」。並且為游俠歸納了四個特點:「見義勇為,不求聞達,舍己為人,恭廉修行。」後世描繪的武俠英雄,大多遵循俠者這種崇高品格,成為練武者武德之優秀傳統。從曹植開一代詩風的名著《白馬篇》(又名《游俠篇》)所描繪的「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慓若豹螭。」「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以看出,他所表現的俠者襟懷與唐代大詩人「學擊劍,好任俠」的李白,在他的名篇《俠客行》一詩中宣揚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隱精神是相通的。他們與司馬遷在《史記》中選揚楚國武者熊宜僚、越處女和燕荊柯及吳專諸、魯曹沫等的武德一脈相承。俠者精神不僅為武家追慕、仿效,歷代文人也極欽羨。在唐宋詩人們眾口一詞的贊譽聲中,產生了反映劍俠生活的唐宋傳奇。
宋、元、明、清四朝,是中華武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是武者之精神與武技成熟的時期。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以描繪武打藝術而見稱、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光輝地位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它直承《游俠列傳》之遺意,武打描寫絢麗多彩、火爆熱烈,成為近世武俠小說之不祧之宗。
清代是中國武術全面發展成熟時代,這為各種武俠文藝,包括小說、戲曲和曲藝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條件。一時俠義小說成為民眾的普及讀物和民俗文學之重要流派。正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歷七百年而再興者也。」公案、俠義小說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既有傳世傑作,也有些單純宣揚封建忠義倫理,格調低下,文字粗鄙,不堪卒讀的末流之作。勿庸置疑,武俠文藝,對崇武尚義的民族氣質起了熏陶作用。自幼學擊劍、喜任俠、戊戌變法的主將譚嗣同與自稱鑒湖女俠、辛亥革命前驅的女英雄秋瑾等先烈,所以能慷慨赴義,以一腔熱血喚醒華夏子孫的凜然正氣,不能不說有捨生取義的俠者精神的閃光。
20世紀上半葉中國處在動盪多變的時代,武俠小說蓬勃興起,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通俗文學。30年代初期,評書藝人張傑鑫根據晚清武戲流傳的劇情和漕運線上的綠林豪傑與鏢師們的故事,編創演說了描寫黃天霸之父黃三太及其師父勝英的俠義故事《三俠劍》;隨之他的師弟常傑淼又根據八卦掌先師董海川的故事編演了《雍正劍俠圖》,並請人幫助整理成文,在天津報上連載,引起各報爭相仿效,文人創作的武俠小說亦隨之興盛起來。當時武俠小說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為代表。向氏本身就是武術家,他寫過《江湖奇俠傳》及《俠義英雄傳》等作品。根據向氏《江湖奇俠傳》改編攝制的多本電影《火燒紅蓮寺》,可說是中國第一部有影響的武打片。武俠文學與現代的大眾傳播媒介——電影結緣,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量。沈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藝》中記述過這部影片對小市民的魅力:「《火燒紅蓮寺》對於小市民層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上映這部影片的影戲院內就可以看到。叫好、鼓掌在那些影戲院里是不禁的;從頭到尾,你是在狂熱的包圍中,而每逢影片中劍俠放飛劍互相爭斗的時侯,看客們的狂呼就如同作戰一般……如果說國產影片而有對於廣大的群眾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燒紅蓮寺》了。」
哪位為北派武俠小說代表者,其說不一:有說以還珠樓主李壽民為代表者;有說以宮白羽為代表者。還珠樓主當時以多產著稱,今天又被海外評論譽為奇才,稱其作品直似「七寶樓台,眩人眼目,而拆散細看,則每一片段都仍有其可觀之處……」據說台灣葉洪生編輯了《武俠名著大系》,自20年代起,訖於1949年止,收入向愷然、顧明道、鄭證因、李壽民、宮白羽、王度廬、朱貞木等7大家的作品25種。
50年代在港台開始崛起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梁羽生、古龍、東方白、卧龍生等人的作品,其風格語言和意境的追求,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海外一些評家認為金庸繼承了還珠樓主的恣縱恢詭、天馬橫空的風格。金庸小說所包含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深度,確實是俠義小說作家中空前的大家。
⑺ 霍元甲42歲吐血而亡,被日本人毒死還是病死生前好友道出事實
2006年,李連傑主演的電影《霍元甲》紅遍大江南北。看過電影的人,無不對「津門大俠」霍元甲的俠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所感動。
在與日本人比武的過程中,霍元甲被日本人在他的茶水中暗中下毒,死在了擂台之上。霍元甲之死,死得悲壯,死得慘烈,這樣的結局讓觀眾義憤填膺,久久難以釋懷。
電影藝術的加工,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試想一下,霍元甲如果死在了病床上,那他還是人們心目中的津門大俠嗎?霍元甲必須死得轟轟烈烈。
如果有人說霍元甲是病死的,大家能接受嗎?1922年,與霍元甲同時代的平江不肖生創作武俠小說《近代俠義英雄傳》,講述了譚嗣同、大刀王五以及霍元甲、農勁蓀等人的江湖俠義故事。
根據小說的描述,霍元甲和日本人確實有過一場比武較量。比武打贏了,但是霍元甲卻病倒了,日本人介紹了一個叫秋野的醫生為他診治。他吃了秋野開的葯,不見好轉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於吐血,一病而亡。
小說創作的依據,來自如下這段話:
這段記載出自1919年的《精武本紀》,霍元甲離奇去世,他的弟子能不懷疑是日本人搞的鬼嗎?日本醫生以診治為名行下毒之實,證明霍元甲是被毒死的。但是「慢性爛肺葯」是什麼,沒有記載。
霍元甲如果不吃日本人的葯,不就沒事了嗎?霍元甲到底患的什麼病呢?
早期精武體操會創辦人之一的陳公哲回憶,霍元甲原來患有咯血病,經常會發作,日本醫生賣葯給霍元甲,說是可以醫治咯血、治癒肺病,霍元甲買來服下之後,病情反而嚴重了起來。
霍元甲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而導致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這些症狀表明霍元甲患的是「肺結核」,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得了這個病只有死路一條。
陳公哲是霍元甲的生前好友,他說的話比較可信。根據陳公哲的說法,雖然霍元甲吃了日本人的葯,但是他並不同意「下毒說」。 霍元甲是病情突然加重不治而亡,並非被人毒死。
霍元甲去世後,精武體操會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最初霍元甲安葬在上海北郊的一處墓地;一年後他的弟弟霍元卿、兒子霍東閣與徒弟劉振聲護送他的靈柩回到天津,葬入霍家祖墳。
霍元甲魂歸故里,霍元卿的兒子霍東福回憶: 「伯父的靈柩運到天津時,整個天津都轟動起來,成千上萬的鄉親出來迎接,大家都哭了。」
霍元甲是愛國武術家,在天津很受人愛戴。那麼真實的霍元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到底有沒有像電影中那樣力挫外國大力士,打敗東洋武士呢?
1868年1月18日,霍元甲出生在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的一戶平民之家。他的父親霍恩第,是迷蹤拳的傳人,武藝超群。經常出入關東給來往的客商當保鏢,在武林中頗有名望。
霍家有三個孩子,老大霍元棟,老二霍元甲,老三霍元卿。霍元甲從小體弱多病,父親霍恩第禁止他練武。
江湖上行走的人,拳腳不長眼。父親擔心霍元甲體弱,練武不成,反而被人家打傷,砸了霍家的招牌。只好讓他安心讀書,日後找一條安穩的出路。
哥哥和弟弟都能練武,為什麼自己就不行?生性剛毅的霍元甲心裡不服氣,不讓他練武他偏要偷偷練。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刻苦練功,不當懦弱無能之輩。
村西頭有一片棗子林,是一塊墳地,平時很少有人去。霍元甲趁兄弟們練武時,趴在門縫里偷看。他將一招一式的套路牢記於心,然後一個人跑到棗樹林的深處,努力練習。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時間長了,霍元甲練武的事情傳到了父親的耳朵里。霍恩第很生氣,把他狠狠地訓斥了一番,不許他再練武。但是霍元甲依然偷學武藝,而且比其他弟兄們更加刻苦努力。
1890年十月的一天,一個叫杜毓泉的人找上門來踢館,要與霍老師傅切磋拳腳。霍家三個兒子已經頂門立戶,自然不能讓外人放肆,功夫最好的霍元棟站出來和來人動上了手。
這個杜毓泉也不是泛泛之輩,竟然把霍家的老大和老三都打敗了。22歲的霍元甲一拱手,要和杜前輩討教幾招。沒想到竟然佔了上風,把杜毓泉打敗了。
這一幕,讓在場的人都感到很驚訝。自此,霍元甲的名聲也傳揚開來。霍恩第不再執拗,正式將霍元甲列入迷蹤拳的門下。
霍家雖然是武術世家,但是並非富貴豪門,就是普通種地的農民。清末那時候,老百姓日子都不好過,霍家也不例外。
霍元甲每天砍柴、賣柴,偶爾幫人打短工。在當時像他這樣的習武之人有很多,「津門大俠」的名聲和他八竿子都打不著。
1895年的臘月,霍元甲挑著一擔柴去天津衛,准備換幾個錢過年用。結果遇到一夥地痞流氓要收保護費,年輕氣盛的霍元甲,哪裡肯受這樣的氣?
他抽出扁擔就要和這伙人打起來,這時有人大喝一聲「住手」。來人是腳行的馮掌櫃,腳行在當時的天津很有影響力。馮掌櫃發話,地痞流氓們就此散去。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霍元甲對馮掌櫃很感激。馮掌櫃希望霍元甲能為他做事,他看中了霍元甲一身的功夫。霍元甲拿不定主意,於是推脫道:「家中還有老父,需得回家商量後再定。」
霍元甲已經娶妻生子,日子過得很困難,妻兒老小也要吃飯啊。於是他與父親商議,到天津去投奔馮掌櫃的腳行謀生。到了天津,霍元甲很受馮掌櫃的器重,成了腳行的代理掌櫃。
進了腳行,霍元甲才知道他們乾的是什麼生意。所謂腳行,就是充當官府的代理人管理市場和碼頭,勒索農民和商販的打手。在腳行裡面乾的,全是些亡命之徒。
霍元甲接手腳行之後,對手下欺壓百姓的做法很不滿,一些收不上來的「苛捐雜稅」,他直接給免了。
結果到了年底腳行欠了官府的稅銀交不上來。馮掌櫃這伙人恨上了霍元甲,勾結官府把他關押起來。一個叫農勁蓀的人,竟然掏錢把霍元甲贖了出來。
這個農勁蓀是什麼人呢?北門城外懷慶葯房的掌櫃,早年曾經留學日本,頗有見識。留學期間,農勁蓀與革命黨人陳其美等人結識;回國後,繼承了父親所留下的懷慶葯房,表面上做生意,暗地裡幫助革命黨。
農勁蓀喜歡結識江湖義士,霍元甲到天津後與他結識,兩人一見如故。腳行不能幹了,霍元甲就到懷慶葯房幫忙,閑暇時與農勁蓀談天說地,切磋武藝。
農勁蓀學識淵博,富有愛國情懷,他對清廷的無能和列強的貪婪激憤不已。霍元甲聽農勁蓀講話,覺得很新奇,同時也很佩服他。在農勁蓀的幫助下,霍元甲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激發出了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通過農勁蓀,霍元甲與武林中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相識。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祖籍河北滄州,江湖人稱「關東大俠」,在北京開了一個源順鏢局,經常闖關東。
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被砍頭。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他多次組織人員暗殺清廷大員。
霍元甲結識王五的時候,王五正在天津避難,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不久之後王五被捕入獄,被清廷交給八國聯軍處置,王五英勇就義,時年56歲。王五的頭顱,被掛在城門樓上示眾。
霍元甲得知王五遇害,隻身前來,在夜裡取下王五的頭顱安葬。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刀王五的慘死對霍元甲的觸動很大,他開始思考救國救民的深層問題。
目睹列強的種種殘暴行徑,霍元甲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意識到,個人再怎麼強大都沒有用,只有全民強大國家才有希望。他在門前的對聯寫道: 「與自家鄉親和氣方為好漢,同外國民族爭強才是英雄」 ,以此自勉。
可以說,農勁蓀是霍元甲革命思想的啟蒙者。在農勁蓀的影響下,他了解到清廷腐敗的根源,以及列強的野心,堅定了武術救國的信念。
霍元甲下定決心訓練鄉勇,決定打破「霍家拳傳內不傳外」的規矩。他向父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他終於可以開館授徒,將家傳絕技「迷蹤拳」教給更多人。
在開館授徒期間,農勁蓀幫了霍元甲很大的忙。張文達、劉振聲等人,就是在這時拜入霍元甲門下。
電影《霍元甲》中多次與外國大力士比武,是否確有其事呢?
霍元甲第一次與洋人打擂,是在1901年。一個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人在天津戲院門口貼廣告,聲稱「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看到傳單後,勃然大怒: 「一個外國賣藝的,竟然如此口出狂言,真是欺人太甚!」
在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的陪同下,來到天津戲院門口打算教訓一下這個俄國人。大力士渾身肌肉,在台上表演徒手扳彎鐵板、扯斷鐵鏈。表演完了囂張地說:「誰敢上來跟我比試比試?」
霍元甲一下跳上擂台,大力士被嚇了一跳,他沒想到真有人站了出來。在農勁蓀的安排下,找來公證人,與俄國大力士約定第二天決一勝負。
俄國大力士聽說挑戰他的人是霍元甲,不敢應戰,第二天就慌忙收拾行李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嚇退俄國大力士的消息不脛而走,霍元甲聲名遠播。
霍元甲第二次與洋人打擂,則是1910年。上海來了一個叫奧皮音的英國大力士,在張園擺下擂台,登報對中國人發起挑戰。面對公然挑釁,上海人十分憤慨卻苦無對策。
上海雖然文化興盛,但是沒有武術高強的武術家。陳其美想到了在天津聲名遠播的霍元甲,寫了一封電報邀請霍元甲來上海迎戰奧皮音,為民族爭光。
接到電報後,霍元甲沒有猶豫,在農勁蓀的安排下和徒弟劉振聲等人一同來到上海。霍元甲登報發表聲明:
報紙刊出來,整個上海灘為之轟動,人們紛紛奔走相告,希望霍元甲能打敗奧皮音,給上海人出一口氣。
沒想到比武的這一天,奧皮音卻沒有出現,連夜逃跑了。霍元甲嚇跑英國大力士,整個上海灘都沸騰了。雖然這一戰並沒有打起來,霍元甲卻名聲大振,成了家喻戶曉、人人稱道的「津門大俠」。
雖然霍元甲從未與外國大力士打過擂台,但是兩次「不戰而屈人之兵」,也算漲了民族志氣。
上海民眾翹首以盼,結果沒有看到「津門大俠」展露真功夫,似乎有些遺憾。於是霍元甲與弟子進行了一些武術表演,在上海灘掀起了一股習武的熱潮。
霍元甲與農勁蓀一合計,不如趁勢在上海開一家武館。這個計劃,和陳其美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一起醞釀著辦一個武術組織,為革命培養人才。
1910年6月,霍元甲、農勁蓀與陳其美三人一拍即合,成立中國第一個民間 體育 組織「中國精武體操會」,農勁蓀擔任會長,霍元甲擔任教練。
為了救國救民,霍元甲打破家規,將迷蹤拳改為「迷蹤藝」,改良了一些花哨的套路,讓武術變得更加實用。
就在精武會成立3個月之後,年僅42歲的霍元甲卻英年早逝。
日本柔道會得知霍元甲曾經挫敗俄國、英國的兩個大力士,又創本了精武體操會,很不服氣。於是他們挑選了幾十名高手,專程來到上海挑戰霍元甲。
雙方見面後,選定了公證人,在虹口的日僑所設的柔道會場進行比武。
霍元甲讓徒弟劉振聲打頭陣,他囑咐道:「我們還不知道柔道是什麼東西,你可以先用誘敵之計,觀其動靜,然後變攻為守,以靜制動,尋機取勝。」
劉振聲謹記,上場之後果然不動手,就往那一站。他站樁的功夫深厚,立在那裡就如泰山一般紋絲不動。日方的運動員見劉振聲的樣子,認為有機可乘,猛撲過去抓住劉振聲的衣襟,想把他摔倒。
劉振聲巋然不動,日方沒辦法,只能派出力氣最大的人上陣。這個隊員一上去就把腳伸到劉振聲的胯下,想把他勾倒。劉振聲看準時機飛起一腳,將對方踢翻在地,不能動彈。就這樣,劉振聲連贏日方五個人。
日方領隊看隊員遭遇慘敗,非常惱火,點名要和霍元甲交手。霍元甲站了出來,雖然日本領隊技藝純熟,但是和霍元甲過了幾招,就步伐凌亂露出破綻。霍元甲虛晃一招,一記肘擊打斷了日方領隊的臂骨。
這次比武較量,精武體操會大獲全勝,日本人在事後舉行宴會招待了霍元甲等人。席間聽說霍元甲正患咳嗽病,就介紹了一名叫秋野的醫生為他診治。霍元甲胸懷坦盪,欣然答應,住進了虹口白渡橋的秋野醫院。
然而霍元甲吃了秋野開的葯後,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迅速惡化,多次吐血。1910年9月14日,正值壯年的霍元甲含恨離開了人世。
霍元甲去世後,他所創辦的精武體操會一度到了解散的邊緣,農勁蓀苦苦支撐。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才16歲,為了繼承先父的遺志,他從天津來到上海擔任教練,日後將精武體操會發揚光大。
霍元甲是愛國武術家,在清廷腐敗軟弱、列強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愛國志士奮臂疾呼,奔走相告。面對異邦挑戰,他多次挺身而出,捍衛了民族尊嚴。
他一身正氣,創立精武體操會,不吝將霍家拳對外傾囊相授,倡導「愛國、修身、正義、助人」、「強國、強民、強身」的精武精神。
霍元甲去世一年後,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讓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走向末日。
1920年,精武會成立十周年之際,孫中山先生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非常贊許,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紀念霍元甲。「尚武精神」四個字,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評論轉發三連啊~
⑻ 戊戌維新時期,梁啟超的主要著述是
主要著述是 《變法通議》,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夕撰寫的一組政論文章,同時在《時務報》上連載。
⑼ 求經典武俠小說!!!
昆侖
滄海
長刀無痕
情劍
浪子江湖
盜世奸雄
江湖有魚
我知道就武俠就這些(除了金庸,古龍。梁羽生。柳殘陽。戊戌。黃易這些應該不用說的了)
⑽ 金庸小說到底寫的是民國哪些人物
縱觀金庸小說,大多故事都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盡管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虛構而來,但是我們依然能看到一些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被金庸先生直接拉過來同武俠人物演起對手戲。這些歷史人物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內涵,增加了武俠小說的可讀性,讓虛構的故事得以在真實的歷史根基上開花結果,有時候甚至讓人有讀史書的感覺。而我們也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那深厚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積淀。
十.顧炎武(《鹿鼎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曾經鼓舞了多少中華兒女,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而說這句話的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愛國志士顧炎武。他感嘆國家的破滅,空懷報國理想而不能實現。
顧炎武的事跡足以彪炳青史,大書特書。然而他在金庸先生的故事中,由於劇情的需要,只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那是《鹿鼎記》的一開篇,官兵押解著囚車中反清的人士路過呂留良家的門前,於是引出他的兩位摯友黃宗羲和顧炎武。三人共同抒發對故國的哀思和對滿清的不滿,呂留良也從黃顧二人口中聽聞了莊家的文字獄案和査伊簧與吳六奇的故事,由此引出了天地會及其總舵主陳近南。
此後,顧炎武在河間參加「殺龜大會」,擔任總軍師。故事的結尾,他又同黃宗羲,呂留良,査繼佐一道在韋小寶回揚州的船上相見,勸這位鹿鼎公舉義。
可以說,「愛國」是顧炎武一生的精神支柱,只可惜在《鹿鼎》中來去匆匆,只能跑一回龍套。
九.崇禎(《碧血劍》)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日子是不好過的。他聽信讒言,將忠心耿耿的抗清大將袁崇煥殘忍地殺害。此後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外有虎視眈眈的後金侵略者。而《碧血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袁承志為父尋仇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處,袁承志曾經兩度孤身潛入皇宮,面對崇禎,幾乎就要大仇得報。可惜兩次都緣慳一面,先是為了國家大義饒了崇禎,後是因為阿九的勸阻而沒有下手。
崇禎雖然僥幸躲過了袁承志的復仇,卻難逃國家滅亡的命運。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也自縊於萬壽山上。
八.完顏阿骨打(《天龍八部》)
還記得中學時學到金國的開國皇帝名叫完顏阿骨打,對這個奇特的名字印象深刻,多年之後,竟然又在《天龍八部》中與他重逢。
那是蕭峰為阿紫治病續命,到長白山中去尋找人參的時候,遇到一位獵戶正追捕兩只老虎。蕭峰施展神功,赤手將其中一隻老虎打死,博得了獵戶的大聲贊嘆,而獵戶也健壯有力,用虎叉將另一隻老虎殺死。
原來,這個獵戶是女真人,名叫完顏阿骨打。他和蕭峰都是豪邁硬朗之人,遂起了惺惺相惜之感。阿骨打將蕭峰帶到部族之中,待以上賓之禮,絲毫不以他是契丹人而怠慢。
一回,完顏阿骨打帶蕭峰去捕熊,遇到了一群契丹人。蕭峰遇到自己的族人非常高興,但不料雙方發生了爭斗,蕭峰憑借自己的神勇將契丹族的「紅袍人」捕獲。後來才得知,這位「紅袍人」居然正是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正是因為看到蕭峰的英雄了得,也得知了蕭峰的身世,耶律洪基封蕭峰為南苑大王。
七.勾踐(《越女劍》)
「卧薪嘗膽」,想必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春秋時期,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成為了亡國奴。而他發奮圖強,又實行了一系列的計謀,終於東山再起,擊敗吳國,報仇雪恨。
這個故事無需贅述,而《越女劍》則從武俠的視角,將越女阿青的精妙劍法看作是勾踐滅吳的首要因素,則又給了這個古老故事以新意。《越女劍》雖是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中最短的一篇,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虛構的越女和真實的勾踐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六.吳三桂(《鹿鼎記》)
在《鹿鼎記》中,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來描寫康熙派韋小寶護送建寧公主去雲南和吳應熊成親的故事。而這段故事裡,吳三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吳三桂是明朝將領。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時,李自成的部將搶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讓吳三桂火冒三丈。於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引清軍入關,寫就了「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為無數後人所詬病和唾罵。
此後,吳三桂被清朝派往雲南,成了封疆大吏。而康熙覺察到吳三桂想要謀反的苗頭,一面將建寧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吳應熊以拖延時間,一面暗中准備防範。在康熙的高瞻遠矚和韋小寶的古靈精怪的捉弄下,吳三桂十分狼狽。先是兒子吳應熊被建寧公主閹割,而後是被九難制住,差一點性命不保。在三聖庵中,陳圓圓,李自成,吳三桂和九難四人依次登場,明亡清興之際的四個重要歷史人物多年之後居然匯聚到這個小小寺廟之中,演繹出一段極為精彩的對手戲。吳三桂人多勢眾,但苦於武功不及九難,只得答應韋小寶的要求讓他們出城,雙方才相安無事。
五.朱元璋(《倚天屠龍記》)
《倚天》寫的是元末明初的故事,張無忌作為主角帶領明教的群雄反抗元朝的統治,轟轟烈烈的革命眼看就要成功,卻在最後時刻被朱元璋算計。
朱元璋本只是明教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漸漸地手下匯聚了徐達,常遇春等大將。正是因為他的心機和權謀,逐漸上位,成為明教中有頭有臉的人物。而張無忌本就淡泊名利,只願和自己的愛人廝守終生,對權勢並不熱衷。因此,朱元璋略施小計,就能讓張無忌淡出江湖,不與他爭天下。
人們都崇尚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而我卻那麼地能理解張無忌的選擇。他是那麼淳樸,那麼恬淡。世間俗事都拋卻,我只要紅顏一笑!
四.乾隆(《書劍恩仇錄》)
乾隆皇帝的故事很多,而後人也愛在他身上添油加醋。《書劍》中,乾隆的身世都被顛覆,讓讀者大吃一驚。原來,乾隆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陳家洛的哥哥,他被秘密地送到宮里,替換了原來的太子。陳家洛得知此事,曾和乾隆進行過一場長談,勸他驅除韃虜,恢復漢家江山。可是這位皇帝,已經習慣於享受榮華富貴,怎肯將自己的優越生活拱手讓出?結果紅花會被清廷殘酷鎮壓,陳家洛只能空自嗟吁。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著,皇帝是不可信的。《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被朝廷招安,被當做棋子一樣到處征戰,結果一百零八天乾地煞死的死,傷的傷,如飛絮一樣飄零。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結果被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鎮壓,變法只持續了一百天左右就宣告夭折,留下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嘶聲怒吼。所以後來者就知道,只有槍桿子里才能出政權,命運始終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三.李自成(《碧血劍》,《鹿鼎記》,《雪山飛狐》)
亂世出豪傑。在明末清初這幾十年的歷史中,相繼出現了不少風雲人物,崇禎,袁崇煥,努爾哈赤,吳三桂,張獻忠,這些人在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有一個人更是一往無前,氣吞山河,幾乎以一己之力推翻了明朝,他就是闖王李自成。
在《碧血劍》中,李自成率領著起義軍轟轟烈烈地攻城拔寨,可以說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明朝推翻。然而,攻入北京的起義軍軍紀廢弛,燒殺搶掠,激起了京城民眾的強烈憤慨。又因為愛妾陳圓圓被搶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順在內憂外患中還沒在北京坐穩就瞬間倒台,可惜地成為了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
起義失敗了,但李自成並沒有死。《鹿鼎記》中,寫到他攻入北京之時奪得陳圓圓,和她生下一個女兒阿珂,起義失敗後在昆明出家。三聖庵中李自成突然出現,同時邂逅了吳三桂和陳圓圓,回憶起多年前激盪人心的往事。縱使歲月流轉,依然英氣勃勃,不減當年。
而在《雪山飛狐》里,作者又通過苗若蘭之口講述闖王兵敗之後傳言死於九宮山,他的四個衛士中三人逃出,另一人則將李自成殺死,投降了清廷,並做了吳三桂的貼身保鏢。三人從此同義兄反目,也引發了四家百餘年來的仇殺不斷。
可以說,在這三部小說中,他的影子總是若隱若現。不露面,已讓讀者如雷貫耳;一閃身,就寫就一段傳奇!
二.鐵木真(成吉思汗)(《射鵰英雄傳》)
黃沙莽莽,鐵騎奔騰,舉酒長嘯,彎弓射鵰。這就是一代豪傑成吉思汗!
隨著郭靖的母親帶著小主人公來到蒙古草原,金庸先生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塞外風光。
鐵木真原本是蒙古一個部族的酋長,他驍勇善戰,雄才大略。《射鵰》的開頭幾回,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來寫鐵木真如何從收服神箭手哲別開始,到十年間勵精圖治,逐漸壯大到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再到同王罕,桑昆的一決雌雄,成為草原上的霸主。
此後他又開疆拓土,威震歐亞大陸!《射鵰》的結尾幾回,敘述成吉思汗大軍西征,在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下,攻打撒麻爾罕城。這一場戰爭,堪稱極為慘烈!由於城池堅固,大軍久攻不下,令成吉思汗很是頭疼。最終是歐陽鋒的「降落傘」給了郭靖以啟示,後者依葫蘆畫瓢,採用「傘兵戰術」從天而降,終於克敵制勝。
撒麻爾罕城破之後,成吉思汗下令屠城。蒙古大軍在城中縱橫殺戮,慘不忍睹。郭靖看到這一幕,把本可以辭婚的機會讓掉,冒著殺頭的危險,請求大汗饒了城中百姓。
故事的結尾,在滅掉西夏之後,成吉思汗感到自己來日無多,托雷和郭靖回到成吉思汗的身旁。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代天驕,回憶起自己親手殺了結義兄弟札木合,不久也將隨安答一起入土為安了。
最後,鐵木真和郭靖兩人策馬揚鞭,縱論英雄。他問郭靖,自己一生武功赫赫,攻佔的土地東西與南北都要走上一年,算不算英雄。郭靖憨厚耿直,他的一番話很耐人尋味。他說,人死了之後所佔的就那麼一小塊土地,成吉思汗雖然開創了震古爍今的戰績,但殺業太重,釀造了多少的悲劇。真正的英雄,都應是那些體恤和愛護百姓的人。
以致成吉思汗臨死的時候,還念念不忘口中念叨「英雄,英雄」。
一.康熙(《鹿鼎記》)
如果說以上的歷史人物在武俠小說里只是驚鴻一瞥地亮相,為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來的話,那麼《鹿鼎記》中的康熙,幾乎是被當成男配角來寫了。
韋小寶被茅十八從揚州帶到北京,陰差陽錯地成了海公公的「小桂子」。一次與康熙的不期而遇,讓他們兩人不打不相識,從此成為了好朋友。這一對小君臣,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佳話,而韋小寶也甘當康熙的棋子,為其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可以說整部《鹿鼎記》,寫的就是這對好朋友的故事。
兩人先是力斗鰲拜,將這個驕橫跋扈的權臣除去,震驚江湖!之後,韋小寶又代替康熙的父親前去出家。繼而兩人察覺吳三桂的圖謀不軌,韋小寶護送建寧公主去雲南和吳應熊成親。回來之後,康熙又委以重任,令韋小寶剿滅神龍島。最後,韋小寶還遠征俄羅斯,讓大清威震四方。康熙正如一個好的老闆僱傭到了一個辦事能力極強的下屬,兩人合力讓自己的公司蒸蒸日上。
雖然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有一段純真的友誼。但「伴君如伴虎」,康熙的逐漸長大和成熟,讓他更加註重自己的江山社稷,這對好友,慢慢地更像是一對君臣。韋小寶一邊是康熙的好夥伴,一邊是天地會的香主,夾在中間頗感為難。最終決定告老回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