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裡面拿弓箭的人
A. 中國歷史上的善射箭名人
更羸 黃忠 燕青 花榮 養由基 紀昌 飛衛 資料袋 飛衛的老師叫甘蠅。甘蠅也是當時有名的神箭手,人們傳說他他剛一拉滿弓,鳥獸自己就倒下來。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射箭的技巧超過了他的師傅。
後來飛衛收了一個叫紀昌的人作徒弟。飛衛對紀昌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然後才談得上學射箭。」(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紀昌回去後就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邊,用眼睛盯著織布機密排的錐刺。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以後,就算錐子碰到紀昌的睫毛了,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於是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說:「這樣還不夠,你還要學會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技巧。要練得能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能把細微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再來告訴我。」(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紀昌回去後,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馬尾毛掛一隻虱子,自己每天都注視著這只虱子,在十天里,紀昌看見虱子慢慢變大了。這樣過了三年以後,在紀昌眼裡虱子已經變得像車輪那麼大了。再看其他的東西,就好像山丘一樣大。於是,紀昌就用箭向那隻虱子射去,箭穿過了虱子的中心,懸掛虱子的馬尾毛卻沒有斷。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胸口說:「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後,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於是謀劃除掉飛衛。終於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都互相超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後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後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以棘刺之端扞之」,一說是用牙咬),把箭分毫不差地擋了下來。於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西漢時期有名的大將。《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了李廣的很多事跡。李廣因為善於騎射而出名。曾經跟隨當時的漢文帝外出打獵。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否則一定能建立一番功業。(「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當時將士出征的時候,皇帝不放心在外的將士,都要派遣身邊的心腹宦官隨大將一起出征。有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李廣和一位漢景帝派來的宦官一起和匈奴作戰。一次這名宦官帶著幾十名衛兵出去打獵,路上遇到了三名匈奴騎兵。匈奴射殺了宦官的衛士,還射傷了宦官。宦官跑回大營把這件事情告訴李廣。李廣認為這三個人一定是匈奴軍中的射鵰手(善射之人),立刻帶著幾百名騎兵追趕,自己親自射殺了兩人,活捉兩人。這個時候匈奴的大軍趕到,漢軍慌忙要逃,李廣說到:「我們遠離大軍數十里,肯定逃不回去。如果不逃匈奴以為是我們是誘敵之計,反而不敢進攻我們。」說完帶著士兵朝著匈奴的方向前進,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兩里遠的地方命令所有人下馬解鞍。一名匈奴將領騎馬出來巡視,李廣飛身上馬,一箭把這名將領射死,自己從容地回到本陣下馬解鞍,還命令士兵放開馬匹,睡在地上。匈奴兵終於沒敢追擊,讓李廣安全地回到了大營。
漢武帝即位以後,有一年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於仰慕李廣的威名,命令部下一定要生擒李廣(「得李廣必生致之」)。終於李廣因為寡不敵眾而被俘。匈奴兵做了一個網子掛在兩匹馬的中間,讓李廣躺在裡面。匈奴帶著李廣走了十幾里路,路上李廣一直裝作昏迷。他偷偷看到旁邊一名匈奴兵騎的是一匹好馬。他趁押解他的人不注意,突然躍起把那名匈奴兵推到地上,自己騎上他的馬拿起一付弓箭轉身就跑。匈奴兵連忙追趕,李廣一邊騎馬一邊射箭,最後終於回到了大營。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稱號。
公元前121年,李廣的四千騎兵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包圍。在匈奴的強攻下,漢軍死傷過半,箭也快用完了。這個時候李廣令士兵把弓拉滿但是不要發射,他自己用一把叫作「大黃弓」的強弓連續殺死匈奴數名大將。匈奴兵大為震撼,害怕李廣的勇武,再也不敢進攻。第二天漢軍的大部隊趕到,李廣和部下終於突出重圍。
關於李廣的弓術,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傳說有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看到草叢中藏著一隻猛虎。李廣大驚之下趕忙彎弓射去,正中虎身。等他走近了仔細一看,原來那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李廣剛才射出的那隻箭已經深深地插入到石頭里。李廣大為驚訝,但等他再去射石頭,卻怎麼也射不進去了。唐代詩人盧綸《塞下曲》描述的就是這個故事:「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熊渠:超過後羿的箭手
熊渠是西周時候的楚國國君。羋姓,熊氏,名渠。很多人都知道李廣把箭射到石頭里的故事。但其實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熊渠身上,而且比李廣早了七百年。《韓詩外傳》上說,有一次熊渠在夜間趕路,看到遠處有一塊卧石。熊渠以為自己遇到了老虎,急忙彎弓射箭,箭鏃和箭桿箭翎都射了進去。走過去一看,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石頭。(「昔者熊渠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殷羽,下視,知其為石。」)《史記•龜策列傳》甚至說就後羿的箭術也無法和熊渠媲美。(「羿名善射,不如雄(熊)渠、蠭門」)
熊渠不但是一個射箭高手,同時也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那個時候,周朝王室的勢力越來越弱,相反諸侯的勢力不斷壯大。當時在楚的周圍,並立著許多小國。熊渠小心翼翼地處理和周邊國家的關系,有選擇性地挑出進攻的目標,而和其他國家保持友好。(《史記•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於鄂。」)首先熊渠向西攻打庸(今湖北竹山),鞏固了楚國的後方,壯大了自己的聲勢。隨後他順著漢水而下攻打揚粵(揚粵,又稱「揚越」,指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區域的越人),最終他攻打下了鄂國(今湖北鄂州市境)。鄂國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是當時著名的煉鋼基地。銅礦是那時戰爭重要的軍事資源,控制了鄂國對整個楚國的軍事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隨著國家的強大,熊渠開始不滿足於楚國的從屬地位,甚至曾經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公開表明不服從周王朝的統治。分封了自己三個兒子為「王」,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雖然後來熊渠迫於壓力,又去掉了兒子王的稱號(《史記•楚世家》:「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但是楚國逐漸強大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
熊渠在江漢地區很得人心,(《史記•楚世家》:「蠻夷皆率服」),經過不斷的努力,熊渠將楚國的勢力擴展到長江中游地區。從此以後,楚國的實力逐漸變強,開始和周朝王室分庭抗禮。熊渠的統治為楚國成為春秋五霸打下了基礎。
陳音:古時候優秀的箭術理論家和軍事教練
陳音是春秋時的楚國人,擅長弓弩,祖傳五代絕技。《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了關於他的故事。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在楚國人范蠡的輔佐下,積蓄國家力量,一心想要滅掉吳國。范蠡向勾踐推薦了楚國人陳音,讓他幫助越過訓練士兵。於是勾踐請來陳音。首先陳音告訴勾踐弓弩的發展過程:先有彈弓,再有弓箭,再發展出弩。(「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彈起古之孝子」意思說,古人死了以後屍體裹上白布放到荒野里。古人孝順,不忍心看著自己的父母被野獸吃了,所以用彈弓在屍體旁邊守護。春秋時期儒家的孝道還沒有興起,這段話明顯又很不合理,有人懷疑是後人故意添上去的。)
勾踐又向陳音詢問射箭的道理。陳音回答了八個字說:「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字,意為「肉」)」這八個字表達了四個連續的動作:截斷竹子,用弦把竹子連成弓,用弓射出泥丸,追逐逃跑的野獸。乾隆年間的大詩人沈德潛把這八個字收入到《古詩源》中,並且給起了個名字叫《彈歌》。現在,這首《彈歌》已經成為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歌謠。
在《吳越春秋》中,還詳細記述了陳音在勾踐面前講述的射箭之道。陳音說:「夫射之道,身若戴板,頭若激卵,左蹉,右足橫,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兒,舉弩望敵,翕心咽煙,與氣俱發,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離,右手發機,左手不知,一身異教,豈況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這段話詳細講述了古人射箭的姿勢、動作、技巧以及射擊時的注意事項,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陳音的一番話把勾踐說得心服口服,於是勾踐就請陳音在越國幫忙訓練士兵。幾個月以後,越國士兵們都掌握了使用弓弩的技巧。
陳音去世以後,勾踐十分傷心,把陳音葬在了越國的西部,把埋葬他的地方稱作陳音山。(今紹興市區西南)。據《太平御覽》引孔曄的《會稽記》說,南朝宋時曾經有人打開陳音墓,發現墓壁上都是騎射畫像。
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呂布(?-198),字奉先,是東漢末年五原郡九原(今山東聊城)人。歷史上的呂布善於騎射,號稱「飛將」。呂布最初跟隨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丁原,丁原封呂布為騎都尉,駐防河內。公元189年,呂布殺了丁原歸順董卓,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呂布和董卓的關系並不和睦,還和董卓的婢女有染(《三國志•呂布傳》:「布與卓侍婢私通」)。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呂布在王允的指使下,殺了董卓,被王允任命為大將軍,封溫侯。董卓舊部李傕、郭汜兵變,呂布兵敗出逃,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代割據。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和曹操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作戰,戰敗被殺。
小說《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內容都是作者虛構的,他把呂布描寫成了一個有勇無謀、自私多疑的武夫。這和史書上描述的呂布有一些差距,不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記錄了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
公元196年,袁術派大將紀靈進攻劉備所在的小沛,並且送禮給呂布,讓他不要幫助劉備。但劉備也向呂布求助,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和當地人。呂布在左右為難,等紀靈兵到後,呂布邀請紀靈和劉備共同赴宴。呂布跟紀靈說,劉備是我兄弟。今天你們攻打他,我是來救他的。我呂布天性不喜歡爭斗,就喜歡解斗。(《三國志•呂布傳》:「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然後呂布就命人在營門中樹起一支戟,並說,我今天要是能一箭射中那支戟的小枝,你們就退兵別打了,否則你們便繼續打。(《三國志•呂布傳》:「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斗。」)說完呂布一箭射中小支,周圍諸將一起歡呼,紀靈無奈只能退兵而去。而在《三國演義》中,對這一段的描寫更加細致精彩,每一個主要人物的心思都躍然紙上。並且書中註明了呂布射戟的距離是「一百五十步之外」。更加突出了呂布箭術的精湛。
雖然在轅門射戟中,紀靈顯然是由於害怕呂布的軍隊,而非呂布一個人的技藝而退兵。但是呂布用轅門射戟的方式,巧妙地給了雙方一個台階下,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大戰。呂布在這件事情中顯示出的過人智慧和技藝,一直被後人稱道
黃忠:五虎上將,老當益壯
黃忠(?-220),字漢升,三國時期南陽(今屬河南)人。原來是劉表的大將,駐守長沙。劉表死後曹操佔領荊州。黃忠跟隨長沙太守韓玄被封為行裨將軍。赤壁之戰之後,黃忠歸順劉備。在征討益州的時候被任命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軍漢中,黃忠在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斬曹操大將夏侯淵,升遷為征西將軍。劉備自稱漢中王以後,任黃忠右將軍。《三國志•蜀書•黃忠傳》記載黃忠去世於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和《三國演義》中描寫的結局不同。在民間傳說和小說《三國演義》里,黃忠是蜀國的五虎大將。
歷史上並沒有直接描寫黃忠的箭術,但是在《三國演義》里,黃忠成了一個善使弓箭的老將。說他每次出戰只帶三隻箭,因為他的箭法實在是太好,每戰都百發百中,根本不用帶多餘的箭支。在長沙一戰中,關羽和黃忠大戰的兩天,兩個人悻悻相惜,互相都不肯真下殺手。長沙太守韓玄命令黃忠第三天出戰的時候,詐敗用箭射死關羽。但是黃忠不肯真要關羽姓名,於是在詐敗的時候,回身空拉弓弦,並不搭箭。黃忠本意是提醒關羽,但是關羽以為黃忠不會射箭,反而加倍追趕。第三次的時候,黃忠在馬上回身,一箭正好射中關羽的盔纓根上。關羽這才知道黃忠箭法其實非常高明,只不過是對關羽手下留情。以往所謂的「百步穿楊」,指的不過是在地上站穩慢慢瞄準,然後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楊樹葉。而黃忠箭法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和關羽兩人一前一後騎馬追逐,關羽正一心要把黃忠擒下馬來。這種情況下瞄準射擊,顯然要比在地上單純的「百步穿楊」要困難得多。在歷史上擅長騎射的人都不少,李廣、哲別都是擅長騎射的高手,但一般都是射中多少敵人,很少還能在顛簸之中准確射中對方的盔纓還能不傷對方性命的。
小說的描寫雖然誇張,但正因為如此,黃忠高超的箭術才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哲別:蒙古軍神
哲別(?-約1224年),又作「者別」、「只別」,蒙古大將。別速特氏。原名只八豁阿歹。初臣服蒙古泰赤烏部。公元1201年泰赤烏兵敗,只八豁阿歹投降成吉思汗。因為射傷了成吉思汗的白嘴黃馬。成吉思汗問是誰射傷了自己的戰馬,只八豁阿歹站出來坦誠相認,並且允諾:「假如你對我開恩,我將給你帶來很多這樣的馬。」成吉思汗收只八豁阿歹為大將,並給他改名為哲別。在蒙古語中,「哲別」就是箭的意思。
哲別在蒙古軍中營勇善戰,很快由十戶長升至百戶長,和忽必來、者勒蔑、速不台一起稱為「四狗」(即四先鋒)。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元年)蒙古建國,哲別被封千戶長,為開國十大功臣之一。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成吉思汗將兵南下攻金。哲別為先鋒,破烏沙堡、野狐嶺(今河北完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烏月營。哲別率兵居庸關,抵金中都(今北京)。然後攻破東京(今遼陽),大掠而歸。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八年),再破居庸關。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十一年)哲別率軍攻西遼。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哲別俘獲乃蠻部汗屈出律,斬之,滅西遼。在征戰中宣布保護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勝後哲別獻給成吉思汗一千匹俘獲的白嘴黃馬,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十四年),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為先鋒。次年與速不台追擊花剌子模國主摩訶末。1222年初大敗谷爾之軍。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十八年),哲別與速不台一起進攻打耳班(一作鐵門關,今俄國傑爾賓特西),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5月於阿里吉河(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俘殺大小密赤思老。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里河(又作亦的勒,今伏爾加河)上的不里阿耳國。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十九年),哲別和速不台領軍兩萬前往南俄草原執行偵察任務,在哈爾卡河(Khalka)全殲基輔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萬大軍。當年哲別班師東歸,病死在途中。
哲別一生帶領蒙古軍隊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多次出奇兵立克頑敵。哲別不僅善於統兵打仗,還以騎馬箭術聞名,有被蒙古人尊為箭神。在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正是由哲別教授主人公郭靖射箭。
元順:射箭冠軍第一人
元順是北魏末期的濮陽王,常山王元素的曾孫。《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傳》說元順善於射箭。(「濮陽王順,善射」)《資治通鑒》上說,元順在北魏孝武帝被毒死以後,參與了宇文泰擁立南陽王元寶炬的計劃。最終元寶炬成為西魏的開國皇帝,即魏文帝。在歷史上元順值得一提的事跡並不多,但是在射箭方面,他則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個射箭冠軍。
《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傳》上說,孝武帝在洛陽東郊舉辦過一次射箭比賽。他讓人將一個兩升的銀酒杯,誰射中了就把酒杯賞賜給誰。元順一箭射中,孝武帝非常高興,重重賞賜了拓跋順。元順在酒杯箭孔的地方澆築了一個銀童,並且刻字留念。(「孝武帝在洛陽華林國戲射,以銀酒卮容二升許懸於百步外,令善射者十餘人共射,中者賜之。順發而中。帝大說,並賞金。順乃於箭孔處鑄一銀童,足蹈金蓮,手持劃灸,遂勒背序其射。」)
《三國演義》里,曹操就曾經在銅雀台舉辦過這么一次比武。在那場比賽上,曹操手下諸將各顯其能,講到緊張的地方能讓讀者大呼過癮。不過那情節多半是小說家杜撰,雖然情節精彩卻非史實。倒不如元順的故事更有意義。不久以後隨著孝武帝的被害,北魏也走向了滅亡。在洛陽東郊的君臣嬉戲早已經淹沒在刀光劍影之中。要不是有人在亂世將臨時記下這么一件小事,誰又能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再次提起它呢?
長孫晟:一箭雙雕的典故
長孫晟(552—609),字季晨,隋朝洛陽(治今河南洛陽)人。他身形靈巧,善於射箭。(《隋書•長孫晟列傳》:「善彈工射,矯捷過人」)楊堅誇他:「長孫郎武藝逸群,……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18歲的時候長孫晟在北周中任司衛上士。《北史•長孫晟傳》記載說,長孫晟當時由於騎射功夫特別出眾。突厥人十分害怕他,說他拉弓的聲音就和天上打雷一樣,他騎馬的速度就和閃電一樣快。(「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謂為閃電。」)
周宣帝時,當時的突厥可汗攝圖向北周求婚。周宣帝決定把趙王招的女兒嫁到突厥去。他派汝南公宇文神慶護送公主,並任命長孫晟為副使。長孫晟在突厥滯留了近一年的時間,和攝圖的弟弟處羅侯交往十分密切,趁著在突厥滯留的機會,留心觀察突厥的山川地形,軍隊布防,同時注意到突厥內部的矛盾。回到北周以後,長孫晟將這些情報都匯報給當時北周的宰相楊堅,於是長孫晟被升為奉車都尉。
有一次攝圖和長孫晟一起打獵,他們看到天上有兩只大雕正在爭奪一塊肉,攝圖給了長孫晟兩只箭,讓他把大雕給射下來。長孫晟等到兩只大雕為了爭奪肉糾纏到一起的時候,射出一箭,把兩只大雕一起射了下來。攝圖十分高興,讓身邊的貴族子弟,多和長孫晟學習射箭的本領。(《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這就是成語「一箭雙雕」的典故。
楊堅建立隋朝以後,長孫晟繼續在隋朝中任官。主張對突厥遠交近攻。長孫晟被封為車騎將軍,出使奚、契丹和處羅侯等多處,執行他的外交策略。公元582年(開皇二年)攝圖率領40萬大軍南侵。長孫晟成功地使用了離間計,不但讓敵兵不戰自退,還迫使攝圖和隋重新修好。公元600年,(開皇二十年),東突厥內亂,長孫晟跟隨晉王楊廣征討達頭可汗,獲得戰功,被封上開府儀同三司。楊廣即位後,長孫晟被封為左領軍將軍、相州刺史、武衛將軍。長孫晟去世以後,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圍困,隋煬帝感嘆說:「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書•長孫晟列傳》)
長孫晟的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時期的名臣。長孫晟的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未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著名的長孫皇後。
王伯當:威名震隋唐
王伯當是隋唐時期起義軍瓦崗寨中的一員大將,是瓦崗寨領袖李密的學生,隨李密一起投奔瓦崗寨。大業十三年二月,王伯當等人在洛口推舉李密為魏公。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王世充兵變。李密與王世充在偃師(今河南偃師東)決戰,命王伯當守後方基地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北)。不久,李密大敗,王伯當棄金墉城,北走河陽(今河南孟縣東南)。與李密相會。李密走投無路,帶領王伯當等兩萬人降唐。降唐後,李密因不被重用,心存不滿。十二月,李密認為李淵要除掉自己,於是帶領王伯當等人叛唐。公元619年1月19日(一說20日)(唐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李密和王伯當率領幾十人襲擊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後進入熊耳山欲投部將張善相,但是在熊耳山被唐將盛彥師伏擊,李密和王伯當一起被殺。
在歷史上,王伯當是李密身邊一員忠心耿耿的大將。在《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等小說和其他民間傳說里,王伯當以善射出名,外號勇三郎。在不同的小說中,王伯當排的名次並不盡相同。《隋唐演義》中王伯當在瓦崗寨排行第六,「十八傑」第十七位。而在《說唐演義全傳》里王伯當則不在「隋唐十八英雄」之列,也有後人把他補到了第十四位。《興唐傳》中,王伯當則「十六傑」里的第十四位。是無論在如何排名,王伯當的箭術在哪一部作品裡都是出類拔萃。在燕山教練場比武中,秦叔寶一箭雙雕技壓群雄,書中卻說這箭法乃是王伯當所傳,顯然王伯當的箭術更在秦叔寶之上。後來秦叔寶被書中排名第九的好漢魏文通追趕到一條河邊,正在秦叔寶馬陷河底,馬上就要被魏文通砍到的時候。王伯當從河對岸一箭射來,正中魏文通的左手。王伯當喊道:「我要射你右手。」又是一箭射來,果然射中了魏文通右手。王伯當又喊道:「你還不走,我要射你心口。」魏文通大吃一驚,這才放過秦叔寶,倉皇退去。此外王伯當還射殺過虹霓關守將辛文禮等人,名震全書,成為《隋唐演義》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射手。
B. 武俠小說中為什麼沒(few)人用弓箭和馬戰
弓箭是遠攻武器,武俠小說中,如果用弓箭的話,兩個人隔著老遠就在那互射或者跑來跑去互射就沒有了武俠小說中最精彩的打鬥情節了,所以在武俠世界裡弓箭手基本上都是些連臉都沒怎麼寫的龍套。
同樣,馬戰是屬於戰場不是屬於武俠。武俠講究的是快意恩仇,敵對的雙方對打,馬戰是雙方騎在馬上,從相反的方向互相沖過去,然後你出一槍我砍一刀,一樣就沒了精彩的大俠風采,精彩的武俠。
C. 武俠,弓箭,神弓,神箭,高手
射鵰裡面成吉思汗的大將 哲別(者別) 哲別和速不台後來遠征中亞 印度 西亞 東歐 所向無敵 哲別箭法奇准 可以用百步穿楊來形容 中國古代歷史中記載最早的射手是後羿射日 後來的紀昌學射 百步穿楊 西漢大將軍衛青 飛將軍李廣 三國的黃忠 都有百步穿楊的精準之功 隋唐的王伯當 (註:據說 衛青和王伯當可以一次射出3支以上箭 而且都中靶標)總體上說 歷史上的弓箭高手 無非三種:1.射程遠 殺傷力大 2.精準 3.一射多箭
至於武俠小說裡面就更玄了 你可以天馬行空去想像它的高超 快、無形、帶毒傷、火箭、帶繩子,射中目標可以拉回來等等。。。自己去大膽設想了 只要能圓滿解釋,能自圓其說,都是合理的。
D. 尋找一本武俠小說,主角的兵器是箭
黃易的《玄弓幻箭錄》 主角:金蒲孤 我家裡正好保存有一本
E. 武俠小說中都有哪些酷炫的弓箭手
武俠小說除了郭靖,找不到第二人了……
F. 文學作品裡面,用弓箭的人物都有誰呀最最狂拽炫酷吊炸天的是誰呀
水滸傳里的小李廣花榮,弓箭好生了得。
三國演義里的黃忠也是百步穿楊。
希臘神話里射箭最好的應該是太陽神阿波羅(次元不同),他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腳後跟。
最強的可能還是花榮吧,因為小說里多次描寫他的弓箭改變了戰局。
G. 歷史上的3大神箭手分別是誰,第1位能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英雄人物輩出,要說起神箭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飛將軍李廣射石、轅門射戟的呂布以及蒙古第一勇士哲別的一箭雙雕。但要說到射箭最厲害的,真正做到百步穿楊,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的,還是下面這三位。
第一位是養由基。
養由基,春秋時代的楚國神箭手,號稱“養一箭”,意思是一箭就足以致勝。《史記》《戰國策》《東周列國志》《呂氏春秋》中都有此人的傳說故事。
有一次,長孫晟與沙缽略可汗出遊打獵,正好看見兩只雕爭肉吃。沙缽略給了長孫晟兩支箭:請射取之。長孫晟看了看角度,只抽出一支箭來,彎弓射過去,二雕俱死。這就是成語“一箭雙雕”的來歷。
在場的人頓時歡呼起來,連連稱贊道:“將軍一箭雙雕,真不愧是神箭手啊!”
果然厲害。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三大神箭手。
H. 尋找一部以弓箭手為主角的古代武俠
《落日風雷》我以前看的,還不錯。主人公(李天賜)一把落日弓,一把風雷劍,行走江湖,一路與美女不少,都被他娶了。看著還行!
I. 郭靖為什麼不使用在蒙古草原的弓箭守衛襄陽
弓箭不是人人都會的,短時間不能培訓出整個軍隊。
郭靖 ,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男主角和《神鵰俠侶》中的重要角色,《倚天屠龍記》中也曾引述其相關事跡,他是貫通"射鵰三部曲"的關鍵人物之一。
他用一生來徹底實現了"為國為民"這一"俠之大者"的目標,他巨大的人格力量也感染了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家人及《神鵰俠侶》的男主角楊過,無形中帶領他們走向正面的人生路、改邪歸正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