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讀中國網路小說
1. 中國網路小說有多強美國小伙苦讀半年,竟成功戒掉了毒癮了嗎
中國對外輸出最成功的文化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會說是功夫或者京劇等等。但近年來中國文化真正流行全球的只有一種,那就是網路小說,尤其是其中的玄幻和修仙小說。外國人有多喜歡這些小說呢?他們有專門的網站翻譯小說,翻譯速度經常跟不上讀者閱讀的速度。其中《星辰變》、《我欲封天》、《盤龍》是佼佼者,熱度居高不下。尤其是《盤龍》,竟然幫助一個美國小伙成功戒掉了毒癮。
林雷
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凱文特意在中國網路小說論壇里寫了一封長信,聲稱中國網路小說救了他的命。他希望自己能夠和小說的主人公林雷一樣,遇到一個心愛的人,成為一個專注家庭的好丈夫,過上積極健康的現實生活。
2.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網路玄幻小說
由於地區,文化差異,各國對中國網路玄幻小說,看法各有差異。
總的來說,外國人對這類小說,持支持,好評的態度。認為,極大的改觀了他們原本對中國人缺乏想像力的看法。
同時,也有相當部分,並不看好,認為這類小說的泛濫。極大影響了下一代的三觀,認為叢林法則才是世界的真諦。
使得人情冷漠,社會淪為空想,虛無狀態。
一句話:好壞參半,莫衷一是。
3. 中國網路小說異常繁榮,真的有外國網友看我國的網路小說嗎
肯定有看的啊,只是雖然很受歡迎,但是也應該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吧。畢竟從洋務運動開始我們就向西方學習他們的文化技術,像那種世界名著幾乎沒有中國的,在某些方面,我們還是有所欠缺的吧,不過網文算是我們中國自己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國內也是很受大家的追捧。
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稱,一個美國小夥子,因為沉迷於中國小說而戒掉了毒癮。「過去我回家後只想著吸毒,現在我回家後滿腦子想的都是中國小說。」美國小伙凱文·卡扎德這樣說。這則新聞引發大家的廣泛關注,中國網路小說竟如此強大,讓老外如此著迷。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的網文小說在外國還是有很大的一批粉絲的。
我們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如果把中國的網文小說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語言的圖書,不了解我們中國文化的人肯定不能有一個很好的體驗感。而且我們中國有多年來形成的歇後語等,這些都不是很好翻譯的,有些翻譯過去就不是原來的那種語境了,文章的流暢度大打折扣,這也是導致中國網路小說在國外收到限制一個因素。不過,這么好看的中國網路小說,自然是有很多的外國人觀看的。
4. 老外是怎麼讀到中國網路小說的 是通過什麼渠道
外國應該沒有到處牆中國網站吧,而且肯定也有人搬運啊,我們網路貼吧不也有很多大佬搬運國外小說嗎
5.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網路小說
看到有人說中國網文在國外的歡迎度,實際上挺火的,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專門翻譯過去,讓老外看的,評論上不少人都驚訝這種小說太神奇了,完全比哈利波特厲害多了。
國外的那些奇幻小說,說白了就是網文,這一點不得不佩服國內是個奇跡發生的地方,什麼腦洞的網文都能出來。
真要全部拿到國外真正網站上,一定也能比肩那些國外吹捧的奇幻之作。
說白了也是盜版網站,只是國內不太在意,他們主要翻譯的以玄幻為主,其他的可能代入感比較差吧。
尤其是中原五白的書評區,不少人啊,評價都不錯。
補充一下,聽人說已經得到了閱文的授權,作者有分成的,這我還就不知道了,一直以為是盜版網站來著,盜版還收費,價格還這么高,厲害,不過好像不光有閱文的書,縱橫的也有。
其實很多網文都被翻譯過去了,老外很喜歡的。
最火的是番茄吧,盤龍、星辰變、吞噬、莽荒紀……看到評論好多都提到番茄的作品,很且好評很多
6. 老外看中國網路小說戒毒癮,這是真的嗎
最近,美國小伙凱文·卡扎德追更中國網路小說半年成功戒掉毒癮的事件走紅。事件中,凱文曾因失戀心痛染上毒癮,並一度無法自拔,但在同時追更15部連載的中國網路小說英文版的過程中成功「入坑」並最終戒掉毒癮。
通過「網癮」戒掉毒癮,就沒有危害了嗎?
實則跳出淺坑,又入「深淵」
研究表明,可卡因對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都有損傷作用,尤其作為劑量依賴性肝毒素,可導致肝細胞壞死。
同樣,網癮的危害也不小,長時間沉迷網路小說,迷戀於虛擬世界,會導致自我封閉,與現實產生隔閡,不願與人交往,長此以往甚至導致人格異化。而網文中熱血暴力、色情等場景的描寫極易給自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造成不利影響並誘發犯罪。有關調查數據表明,在押性犯罪的未成年犯中有90.82%與網路色情信息的不良影響有關。而暴力犯罪中,高達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與長期沉迷網路游戲有關。
因此,簡單的用一個「不良嗜好」去戒掉另一個不良嗜好的做法顯然是不明智的,毒癮要戒,網癮更需防範!
7. 說一下,外國人是怎樣看中國網路上的小說的呢
我覺得外國人看待中國的網路小說就是一定要去努力理解中國的國情,他們也覺得中國網路小說是非常有意思的。
8. 老外們為什麼對中國網文這么上頭
與以「守護美好的日常」為永恆主題的日本輕小說和美國「主旋律」文藝不同,中國網路小說為外國網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每個人都應該有想像現實以外的其他生活方式的能力。
「a breath of fresh air」(一股新鮮空氣)是老外對中國網路小說最普遍的認同。「中國網路小說主角的強大行動力,來自於他們想改變世界,而非守護日常生活。」網名Vexram的讀者如此評論。
老外愛讀中國的網路小說,邵燕君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爽」。在「網路類型小說」帶來吸引力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人想像力的方式也具有新鮮感。通過閱讀討論修仙、玄幻小說,Wuxiaworld也逐漸成為了一個讀者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Wuxiaworld上還有專門的板塊介紹中文學習經驗和道家文化基礎,有關於「陰陽」「八卦」的普及知識。並且相當一部分讀者在論壇的交流中互稱「Daoist」(道友),並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願上帝與你同在)作為相互致意的問候語。在漫長的「追更」與日常的陪伴中,中國的網路小說真正顯示出其「網路性」和「中國性」的魅力。
邵燕君認為,目前,在全球流行文化輸出的競爭格局中,能與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有一拼之力的,只有中國的網路小說。當然,網路小說如何與「寓教於樂」的主流文學觀磨合,成為能夠負載「主流價值觀」的中國「軟實力」,還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命題。
吉雲飛認為,中國網路小說在世界舞台上首次公開亮相並取得轟動效應的是《盤龍》。至今,《盤龍》依然是「西方奇幻」類小說在中國「通俗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個以「劍與魔法」為背景的西方世界的故事,從世界設定到人物命名,都基本遵循著歐美的習慣,對於英語世界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完全陌生的,他們能夠很容易進入到小說之中。雖然「出生」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但《盤龍》做得更多的是「來料加工」
9.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看中國的網路小說
因為外國人(尤其是西方國家)崇尚自由和民主 人人平等的思想 以及言論自由
他們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下,及其注重 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力和尊重
西方國家是盡可能的給予每個公民,擁有自身夢想的機會
就像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男主之一拉傑(印度人在美國生活)他吐槽說道:在印度,是不會讓人民擁有「夢想」這個玩意的。
所以導致,老外沒有什麼「階級觀念」
同時,他們十分的感性。。
我羅里吧嗦的說這些,其實是因為文化差異
大部分的老外都很「偽善」 都特別的「聖母」(婊)
你去油管上,看看老外的一些反應視頻
作品裡,稍微有點陰暗 殘忍的劇情
他們就表現的不能接受
甚至大哭大鬧
還有素食主義者,舉著橫幅 跑去餐廳抗議吃肉 鬧的人家的店鋪 都經營不下去
還有因為 死了個動物 就哭的死去活來的
而在中國的網路小說中,老外讀者 可以體會到 掙脫人性和道德的束縛的快感
感受到「階級落差」,立足於「人」
之上 權力的美妙
這些玩意,在國外作品裡 是幾乎沒有的
10. 那個外國人看中國小說戒除毒癮
美國小伙凱文·卡扎德讀了半年中國網路小說後,成功地戒掉了毒癮。
2014年,卡扎德失戀了,他心情苦悶,不願出外見人,整日窩在家裡,用毒品自我麻醉。一段時間後,他的胸口開始劇痛。去醫院做了幾次掃描,結果都是「沒有異常」,卡扎德卻不放心,總覺得死亡的陰影籠罩著自己。
卡扎德喜歡讀漫畫。有天他正在網上讀漫畫,網站聊天室的對話框忽然不停地閃起來。卡扎德並不經常參與聊天,但這回的討論似乎異常熱烈。卡扎德終於耐不住性子進群圍觀,漫友們一窩蜂激動地勸他:「讀過CD沒?」「你一定得讀CD!」卡扎德一臉懵圈:「CD是什麼鬼?」
「CD」是中國玄幻小說《盤龍》(Coiling Dragon)的英文縮寫,2014年,《盤龍》被美國網友「任我行」自發翻譯成英文,在網上連載,令許多英語讀者大開眼界。
「我們西方文化有哈利·波特和各種優質小說,我長這么大,什麼樣的小說沒讀過?」自詡閱歷豐富,卡扎德隨意點開小說鏈接,結果「徹底陷進去了」。一整天,他不吃不喝,一連讀了五六部(《盤龍》共二十一部),相當於中文一百多萬字。
2015年初,正是中國網路小說在英語世界翻譯熱潮的開端,許多大部頭小說的翻譯才剛剛開始。一部小說譯者,每天甚至每周才能更新幾千字的內容,根本無法滿足卡扎德的胃口。卡扎德很快找到辦法:他多方尋覓,找到了三個翻譯網站,同時追更15部中國網路小說,就像「美國大媽追肥皂劇」。
半年後,因為沉迷中國網路小說,卡扎德徹底戒掉了可卡因。「過去我回家後只想著吸毒,現在我回家後滿腦子想的都是中國小說,它們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但至少不會傷害身體。」卡扎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像卡扎德這樣「滿腦子想著中國小說的」的國外讀者越來越多。2017年3月,南方周末記者委託全美排名第三的網文翻譯網站沃拉雷小說網站主艾菲爾(etvolare)在站內發布采訪徵集令。「6個小時之內收到上百封郵件。」艾菲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些讀者來自亞非歐美的18個不同國家,大部分是大學生,此外,多是軟體開發等理工科職業的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