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小說對現代文化影響

中國古代小說對現代文化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6-17 00:28:17

⑴ 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創作的影響

首先,你要知道傳統文化四個字的概念。傳統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其中《周禮》在祭祀,朝會,婚喪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個嚴格的制度甚或禮儀。而在漢武之時,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了天人感應一說。自此,董仲舒釋義之儒學,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關於小說,本意是指瑣碎的言論。直至班固所著《漢書》,乃將小說列於史書之上,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自此,小說一詞流傳至今,含義更與現代思想相近,是以筆者取之作答。
小說,本就是表現了百姓生活百態及思想意識,從最早的人物隨寫的筆記,到明清時期以至巔峰。展轉至今,小說分為傳統小說,網路小說,已經是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思想文化。
至於說到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的影響,是要區分歷史時期的。如宋元時期的《西廂記》,因宋朝受朱熹理學影響,對女子進行了從身體、行為到思想,再到社會地位的束縛,是以《西廂記》這種描寫在理學規范之下的團圓愛情故事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中葉,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無可奈何?又和不以書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實說來說去,小說,有人寫,有人看,皆不過是眾人對現實生活的訴求。或因不滿現實社會,以披露、泄憤為訴求;或為追求理想;又或為不可實現之夢所訴求……
總的來說,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乃一脈相承,是以,中國的小說,總是脫離不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如道家的陰陽學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對戰爭),兼愛(平等相愛),明鬼(重視文化傳承),天志(掌握自然規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學說,這里還需要再提嗎?君不見如今我國乃是以法治國?若有疑問提起西方國家,可我卻覺得君主立憲算不得法制。
凡此種種,形成了如今的社會人文。文化的影響,催生社會的演變,社會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心思亂,人心亂則山河不穩,不穩則有動盪現。動盪之時,社會禮儀崩壞,百姓遭受殘酷,命運面前,既實現不得,難道還不允其訴求?
—————————————
就說到這里吧,你的命題實在太大,縱是數十萬字也說之不清。更何況,我自身才學淺薄,勉強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來口渴,看到這個,忍不住胡說八道了一通,對與不對,望自斟酌。

⑵ 中國古代文化給現代文化帶來的影響

一定時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化屬於上層建築,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統治、國家體制等也屬於上層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因此,一定時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反映當時的政治狀況。
辯證地認識中國古代文化成就: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面對輝煌的文化成就,我們應辯證認識:一是要正確認識各王朝文化繁榮與前代文化的關系,不要只看到當朝而忽視前朝文化的影響,要注意文化發展的繼承性。二是要正確認識中外文化交流,不要只見中國文化外傳對世界發展貢獻,而忽視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要注意文化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三是要正確認識社會政治經濟與科技文化的關系,不要只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忽視上層建築及作用於經濟基礎,社會意識能動地影響社會存在。四是評價歷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思想主張和作品的社會地位、影響,既要注意其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更要將其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進行評析。在階級社會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張和作品,都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待中國文化成就,我們應堅持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原則,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應將其發揚光大,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
(五)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
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
(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的封建等級觀等。

⑶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和價值

現今文學是從古代文學中發展而來的,可以想像古代文學對現今文學的影響是非常之巨大的!而語言是文學的載體。現如今的語言是文言文的簡化及平民化,是語言文化發展的必然。在古代文學中,現今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簡而言之,古代的文學載體是現代文學的基石。

⑷ 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生活的意義何在

古典文學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很多,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現在的社會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狀況下,人們越來越忽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有人說文化大革命從政治上否定了傳統的意義,但人們的生活意識沒有改變,而現代社會從卻意識上根本否定了國人應有的素質,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嚴重的現象。古典文學,或者可以更廣泛一點國學,有助於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現代社會,缺少一位像胡適先生那樣的偉人為古典文學重新注入魅力,我們要做的還是靠自己發掘。
可以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判定其積極意義。
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國幾千年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政體發展的載體,讓後人透過文學作品了解社會更替,對傳承中國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2.中國文學作品按照時代發展,顯現出文學體裁多樣性。先秦諸子百家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體現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時代的潮流。也是白話文和當代文學發展的根基。
3.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應該持有的態度。
望採納,謝謝。

⑸ 中國古代文學的現代意義

1、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文化中最容易為現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種形態,哲學、歷史、宗教無法與文學相比。
2、是溝通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最直接的橋梁,通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回到幾千年的古代社會,與古人同喜同悲。
3、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窗口。現代人(包括外國人)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徑是觀賞古裝電視劇、電影,閱讀古代文學作品。

⑹ 中國古代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從外延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歷史上形成的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的許多文化形態,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從內涵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學說為主要代表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禮」。「禮」是指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另一個經常與「禮」相提並論的范疇則是「樂」。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禮樂文化」。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
所謂「禮」、「樂」,本源自於上古初民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動。「禮」本是指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祗活動中的一些儀節規范;而「樂」則是與這些禮儀活動相配合的樂舞。後來「禮」、「樂」的所指逐步擴大化、系統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活動以及與其相配合的樂舞都被泛稱為「禮」「樂」。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謂的「夏禮」、「殷禮」和「周禮」,匯集成為一整套典章、制度、規矩、儀式,乃至於包括關於禮治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西周初年,偉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據前世流傳下來的禮俗並根據時代需要加以損益而「制禮作樂」(《禮記·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與當時的宗法社會相適應的禮樂制度,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和諧的狀態之中,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明極盛期。
至春秋時代,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政治格局的變遷,逐步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有鑒於此,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通過總結、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遺產,創造性地以「禮樂」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體系,使「禮樂」成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孔子從哲學本體論和社會歷史觀的角度,對「禮樂」進行了全方位和多層次的闡釋和論證,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於生命本質與意義目標的基本觀念,創擬了旨在讓社會各階級(階層)在「禮樂」的約束下和諧共處的社會理想,並使古老的「禮樂」觀念逐步升華為全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社會意識形態,使「禮樂」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此後,經過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師的進一步發揚光大,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日益興盛。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更上升到國家法典的高度,不僅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幾乎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中國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響力的學派。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會倫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目的和功用是從外部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行為和思想方面進行教化、約束和規范;而「樂」則與「禮」相輔相成,從內心感化、誘導人們對「禮」(亦即各種社會規范和約束)的衷心認同。禮樂配合,以禮修身,規范人們思想行為;以樂治心,感化人們自覺地按照「禮」的規范來行事,保持人們內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儒家「禮樂文化」的精髓就是《論語》所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的社會和諧思想,這也是儒家「禮樂文化」的普世價值所在。眾所周知,儒學基本上是一種關於社會倫理的學說,它是探討宗法等級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學問。「禮樂」是儒家傳統倫理思想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起點與核心觀念。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項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禮樂」是用來調整和制約人的行為的。它調節著人的主觀欲求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能夠維持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平衡狀態。孔子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可見,在孔子的思想觀念中,「禮」的功用就是教化人們按照規范正確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及其他社會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說,「禮樂」是為了應對社會穩態結構的需求而產生的。
「禮之用,和為貴」,高度概括了儒家「禮樂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據這一「貴和」的道德價值取向,儒家主張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矛盾與沖突時,應採取寬容、謙讓的態度,這樣不但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助於使整個社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當然,儒家所主張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同一、調和,而是在一定條件和原則下的諧和、融合。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寬容禮讓、謙恭善良、求大同存小異的道德傳統,正是這種「貴和」(即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長期影響和積淀的結果。
儒家禮樂文化的本質特點,是把「親親」的血緣關系與「尊尊」的社會政治關系結合在一起,在「禮」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應的規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於人為的社會政治關系之中,使之成為社會政治等級中的人;同時又把理想的政治社會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緣基礎之上,形成以「禮樂」文化為表徵的宗法等級社會。與此同時,儒家禮樂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禮樂的制度規范性與藝術熏陶性的特點,對自然的人進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納入到政治性倫理性軌道上來,使社會成員都成為「克己復禮」的「文質彬彬」的君子,自覺遵守社會倫理規范,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秩序和諧的目的。而儒家禮樂文化的內涵就是為了社會各階層的和諧共處而在制度層面、倫理層面和儀節層面所制定的一些規范和原則。不言而喻,沒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於社會道德建設的規范和原則,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的「大同」社會。儒家禮樂文化的特徵就是用禮樂展現和處理人際關系,進行社會調節和管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通過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按照「禮樂」的規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精神,對中國周秦以降的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地滲透於古代社會的政治、法律、軍事、教育、宗教、倫理和文化藝術之中,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為社會習俗風尚的底蘊,形成周秦以來的數千年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範式。
當然,我們說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對我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並不是說儒家禮樂文化盡善盡美,也不是說我國古代社會在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極、落後的因素都應歸咎於儒家禮樂文化。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孔子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如「和為貴」的思想、「仁愛」的精神以及「溫、良、恭、儉、讓」的處世原則等等,都具有超越時空的社會價值。同時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儒家禮樂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過時的、消極的、落後的內容。比如對社會等級的過分強調,對人性情慾的過分節制等等,都有矯枉過正之嫌。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一些消極、落後的思想觀念表面看來似乎來源於儒家禮樂文化,但實際上並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導的「禮」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當一部分是後世極端專制王權時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漢代以後確立的「三綱五常」學說,雖然與孔子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內在聯系,但孔子在《論語》中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君臣、父子雙方的要求是對等的,即要求雙方都要依「禮」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漢代以後所確立的「三綱五常」則強調君、父的絕對權威,以君臣關系而言就是「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無論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觀念中卻不是這樣的!如《論語·八佾篇》記載,魯定公向孔子咨詢應該怎樣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見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君臣之間對等的以「禮」行事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只強調「臣忠」。又如孟子在見齊宣王時,齊宣王詢問說: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他們這樣以臣弒君對不對?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見,孟子的君臣思想與後世的「三綱五常」觀念是大相徑庭的。從而可知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並不能與後世的「禮教」簡單地劃等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禮教」中一些過時、消極、落後的內容完全歸咎於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經過創造性的借鑒和轉換,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的思想資源。當然,我們對儒家禮樂文化的借鑒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批判地繼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中原有的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一些過時的、落後的內容必須堅決摒棄,其過分節制人的情慾的一面也應該予以消除或調整,這是不言而喻的。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儒家禮樂文化的「和諧」精神完全可以幫助我們適當地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社會道德、價值取向、人際關系、家庭和社會秩序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和諧,保證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安定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宗旨,用現代意識和眼光挖掘傳統禮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發揚中華民族重禮節、尚美善的優良傳統,建構與現代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禮儀規范和審美情趣。我們相信,通過吸收儒家傳統禮樂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完全可以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接,構建起符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和現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規范、倫理規范和禮儀規范,並進而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性化的新型社會。

⑺ 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中國的古代文學蘊藏著無限的哲理,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影響,教育人們要有骨氣、重節操。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強調的就是一個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死得轟轟烈烈,有價值。
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驅之」。在國家利益面前,哪怕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種敢於奉獻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人們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別人都享樂之後才想到自己,這樣犧牲自我幸福的憂樂觀一直被後世所銘記敬仰。
«愛蓮說»中最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高潔不受污染的樣子著實讓人著迷在,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潔身自愛,清貧自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極具號召力,好像在召喚人們拿起手中的武器保衛我們的國家。
說了這么多優美的詩句,無非想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文學並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記在我們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早早就埋藏在我們心中,大到國家價值觀,小到人際交往,還有對人文價值的影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學賦予對我們當代社會的深遠的意義!

⑻ 中國古代文化對現代的影響

是中國現代人的意識的根源
中國人沒有因為西方文明的到來而放棄自己的民族的文化

⑼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有何意義

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的意義

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明,歷經淘洗而不衰,現在看來,仍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然而,在現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非功利的古代文學少有人問津,那麼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了一鱗半爪。盡管零星破碎,但卻是最早為人知的歷史,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比較可信的夏代歌謠,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雖語言簡陋,卻記載了原始生民真實的生活。
至文字產生之前,文明就已經存在,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產生的標志之一,從結繩記事,到甲骨卜辭,再到鍾鼎銘文,文化藉助文字延伸,如果說原始社會,詩樂舞一體,那麼到春秋時期,詩歌從樂舞中獨立分化出來,產生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寫實主義風格,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風格,便是文明的一種進步,而先秦文學文史哲不分的狀況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互有側重,經學之於兩漢文學、禪學之於唐宋文學、理學之於宋明文學;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等都標志文學的發展與成熟,在漫漫文明長河中流光溢彩。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我們不難了解,古國的成長與曾有過的輝煌。我國一直以來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輩的古文獻研究學者,他們舊學根底好,博學多識,且有豐富經驗,然這筆寶貝財富,被時間無情地漸漸失去,中青年一代又跟不上,青黃不接,一方面,這一階段的人舊學根底不好,兩一方面,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階段,只有極少人能夠沉澱下來一心一意做學問。盡管國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各學校設置了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的碩士、博士點,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還是有比較大的難度。
古代文學在古代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倘若百無一用,就不會有產生的土壤,縱而觀之,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也不無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傳承真、善、美。就古代文學本身而言,它最本質的特徵在於藝術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求真、向善、尚美。求「真」體現為「歷史理性」,向善體現為「人文關懷」,尚美體現為「文體升華」,三位一體,相互交融,是人類三個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認識、倫理與美學,給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鳴。古代文學的研究因此顯得更加有必要,它對於培養以「真、善、美」為內在核心的人群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⑽ 中國古代神話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盡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准多以智慧、力量為准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准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的走向。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國的神話天地中,姑且不說被後世改造過的神話,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話,我們也看不到對大神們愛情生活的描寫,見不到他們這方面的生活細節。由於中國上古神話中有關愛情的內容極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話和後起的巫山神女傳說在中國神話天地里就顯得秀麗旖旎,風景這邊獨好了。

相反,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滿身人間煙火味的形象:眾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羈,拈花惹草,在神界與人間留下了一大串風流債,更嚴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講原則,充滿嫉妒和個人愛好;神後赫拉,本是眾神的表率和人間的神母,但她卻經常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殘酷和無神格的蠢事來,沒有絲毫讓人類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們手下的眾神也都有著極為相似的品性。在希臘軍隊與特洛伊的戰爭中,阿喀琉斯讓阿伽門農把搶來的女俘克里塞斯送還到他的父親阿波羅的祭司的身邊,因此時阿波羅神正為他的祭司的女兒被劫而用瘟疫來消滅希臘軍隊,阿伽門農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將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邊,阿喀琉斯憤而帶領他的軍隊撤出了戰斗,使特洛伊大將赫克托很快地殺掉了還沒有死於瘟疫的希臘士兵。希臘人的這次慘敗只是因為一個女人,這種結果是中國人無法理解和原諒的,也是中國神話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許的。又如,阿波羅因同瑪耳緒比賽吹笛子而失敗,便殘酷地剝了瑪耳緒的皮,並把它掛在樹上;再如月神與阿波羅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們的母親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並禁止忒拜婦女向勒托獻祭,他們便射殺了尼俄泊眾多的兒女。如此等等。可見,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別外,在情感上卻是相同的。當神們脫掉神的外衣之後,個個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 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贊」,是中國上古神話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體現。這種犧牲精神首先表現在古老的創世神話當中。中國的創世神話,是以犧牲創世神的肉體來完成天地開辟和萬物創造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開辟大神盤古在完成了天地開辟任務之後,就將自己的雙眼化成了日月,將四肢與頭顱化成了五嶽,將血脈化成了長江與黃河,將毛發化成了山林與草木,將肌肉化成了泥土,將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體上的寄生物則變成了人類。另一位開辟大神女媧,她在完成了補天、造人的大功之後,也將自己的身體化成了萬物。所以《山海經》中雲有神十人,乃女媧之腸所化。今天我們雖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媧化物的細節,但這則神話多多少少為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的始祖神繼承了創世神的這一傳統,並將它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燧人氏發明火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炎帝為發明農業種植和草葯而嘗盡百草,幾經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書則言大禹為治水十年奔走,三過家門而不入,以至於「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荀子·非相》注引《屍子》)。

不僅創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對我國遠古神話英雄的故事傳說及對英雄的謳歌中,同樣也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在這些神話中,大凡是為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英雄備受人們的贊頌;反之,凡是那些不利於社會前進、有礙於人類幸福的神性人物則要遭到唾棄與批判。所以為逐日而死的誇父、射日除害的後羿、救民於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後變成鳥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蒼海的精衛,也生生世世為人們所敬重。而那些殘害人類的神蛇、怪獸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誅滅,也會被歷史文化所誅滅。

中國上古諸神所普遍體現的獻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不具備的。在希臘神話中,其開辟神話充滿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開俄斯(即混沌)、胸懷寬廣的地母該亞、地獄之神塔爾塔羅斯、愛神埃羅斯。開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埂D崢慫購桶H鴆ㄋ菇岷蝦笊鋁頌蘸桶字紜8醚竊蟶宋誒鄧梗ㄌ煒眨⒋蠛!⒏呱健U饈蔽誒鄧鉤閃酥髟祝肽蓋贅醚牆岷希肆辛彩惶焐瘛:罄矗諞淮魃裎誒鄧貢歡涌寺迮鄧寡爍盍恕?寺迮鄧褂朊妹萌鷓牆岷弦采鋁肆辛嫠故親鈈〉囊桓觥?寺迮鄧購ε濾畝竅袼品蓋滓謊賜品憬約旱乃卸紀探碩親又小T謚嫠鉤鏨埃鷓竊詰嗇父醚塹陌鎦綠擁攪絲死鍰氐海系褐 蟛派鋁酥嫠梗嫠拐獠判頤庥諛選:罄粗嫠沽現釕褳品爍蓋卓寺迮鄧梗撲魯雋爍綹緗憬忝恰V嫠褂謔潛閽詘鋁制ニ股繳轄⒘松襇醞豕約鶴雋酥遼仙瘛U庠螄@吧窕氨礱鰨嫠溝納窠韁刃蚴竊詿焐衩塹難庵轄⑵鵠吹模現氐氖欽庵稚甭凈苟際槍僑庵蕖?

不獨希臘神話如此,巴比倫神話和北歐神話同樣也都帶有濃濃的血腥味。記載著巴比倫神話的《埃努瑪·埃立什》說,開初,神族有兩大派:一派象徵著無規律的「混沌」,是從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徵著有規律的「秩序」,是從汪洋中分化出來的天神。創世的過程被理解為混沌與秩序的戰斗過程,最後秩序戰勝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們的屍體創造了萬物和人類。北歐神話則說,天神奧定殺死了強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屍體創造了世界上的萬物。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尚德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以及偉大的獻身精神,同時也體現在他們「保民佑民的責任感」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們所禮拜的神,就應該盡到保民佑民的職責。遠古時代,中國的許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勞卓越的人物,他們在為本民族的發展與壯大的過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變故中,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他們成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決條件也決定了他們作為大神的責任與義務。特別是自西周以來,由於歷史和政治的需要,諸子百家有意識改造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將人類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們身上。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話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乾乾凈凈,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於是這些上古的神話英雄或始祖神們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由神祗搖身一變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間帝王。首先,他們均以天下蒼生為重,賓士天下、造福人類是他們的根本職責。其中大禹就是一個典範。大禹大公無私,為天下蒼生的幸福鞠躬盡瘁。其他如炎帝、黃帝、堯、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時,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大神們並不以天下為己有,而是舉賢授能,並且素有「禪讓」的美德。所以,堯年老後便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同樣也將帝位傳給了大禹。這種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於後人甚至搞不清這究竟是史實還是神話了。

古希臘的神話與傳說表現出了與中國神話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臘神話中,天神與人類一樣,也表現出愛、恨、怒、慾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個例子:當人類被創造出來以後,英雄普羅米修斯幫助人類觀察星辰,發現礦石,掌握生產技術。作為天父的宙斯竟出於對人類的嫉妒,拒絕將「火」送給人類。普羅米修斯從太陽車的火焰中取出火種贈送給人類。宙斯發現之後就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上,讓兇狠的餓鷹啄食他的肝臟。與此同時,宙斯加緊了報復人類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麗的潘多拉——「有著一切天賦的女人」,諸神賜給她柔媚、心機、美貌,讓她帶著盒子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開了那給人類帶來災難的盒子,於是從盒子里飛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從此人間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淵。對此,宙斯並不滿足,他又發動洪水來滅絕人類。

西方神話中的這種種行徑和中國神話的補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話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宙斯不幸成為中國上古的神王,那麼他早就被打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了。

中國上古神話中體現出的這種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話的內在特質,而另一些則是後天人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會中文化的重塑與選擇的結果。經過這種文化的重塑與選擇,在古老的大神們身上還遺存的一點點「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遠遠脫離社會、脫離人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理念化形象,於是他們原有的神性也隨之削弱,他們成了人間崇拜的偶像,變成人間帝王們的典範。於是神話中的大神們最終演變成了人間的始祖,敬神變成了祖宗崇拜,神話變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這種尚德精神,使中國文化中處處體現出了對「德」的要求。在我們傳統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將「修身」擺在第一位也說明了這一點。只有「從頭做起 」,先修身然後才能齊家,再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在後天漫長的文明社會里,無論臣廢君取而代之,還是君貶臣、誅臣,往往都有從「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這樣,一個又一個殺機橫生的「政變」或「貶誅」才顯得名正言順,順理成章。這種文化的選擇,甚至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在我們民族的思維和習慣中,依然處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熱點內容
永怛至尊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4-12-22 20:36:10 瀏覽:511
言情免費完整版小說閃婚總裁默契 發布:2024-12-22 19:56:32 瀏覽:588
盲人用聽書機 發布:2024-12-22 19:39:36 瀏覽:91
在線聽書陰物商人 發布:2024-12-22 18:51:51 瀏覽:630
小說有柳絮名字的 發布:2024-12-22 16:47:08 瀏覽:602
都市神醫葉辰小說有沒有全部章篇 發布:2024-12-22 15:26:31 瀏覽:493
人類對科幻小說的評價變化 發布:2024-12-22 15:20:38 瀏覽:53
古代瑪麗蘇小說犀利吐槽 發布:2024-12-22 13:34:15 瀏覽:592
免費全本小說猛鬼夫君 發布:2024-12-22 13:29:14 瀏覽:188
小說免費閱讀嫡長公主 發布:2024-12-22 12:40:53 瀏覽:522